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

2024-09-07

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共4篇)

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 篇1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 养老服务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存在职业教育特色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岗位无缝对接;专业课程体系不切合实际等问题。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应以重组教学内容为抓手, 突出教学的职业化;以整合多方资源为关键, 突出教学的社会化;以改革教学方法为主线, 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关键词:养老护理,专业教学,提升策略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但是目前由于人们意识的不断发展, 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 因此, 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养老护理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提升养老护理教学水平, 实行“学校—社区—养老院”一体化教学模式, 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 参加学校实训室实训、养老院见习、家庭实践。

一、养老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为了探究养老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设计问卷调查河南、江苏、山东等教育大省的职业学校养老护理类专业的学生和教师, 进行总结概括。

(一) 职业教育特色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目标, 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避免与高等教育培养同质化的养老护理人才,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水平。但现实情况下, 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 养老护理课程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小, 职业教育特色不足。学生养老护理职业方面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有待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专业一般沿袭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导致社会上存在一大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较低的养老护理人员, 而这些养老护理人员不能及时为社会培养能很快上手的、熟练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特色不足。

(二) 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岗位无缝对接

笔者对养老护理专业教学模式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实训课安排的满意度仅为26%, 对见习安排的满意度为27%, 对养老护理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仅为24%。可见, 当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导致学校相关的设备不到位, 学校的实践课程也不能及时、按时地开展。同时, 由于教师实践指导水平有待提升、教学模式陈旧、课程缺乏实践性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弊端, 导致所学技能无用武之地。

(三) 专业课程体系不切合实际

在访问调查学生时, 56%的养老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养老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30%的养老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养老护理专业课程有吸引力、较为实用;14%的养老护理专业学生表示对本校养老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满意, 能够帮助自己提升实践能力。

二、养老护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策略

(一) 以重组教学内容为抓手, 突出教学的职业化

专业教学应基于服务过程思考和岗位实际需求, 从认识老年生理变化开始, 以服务过程为线索, 以服务情境技能引导课程内容整改。专业教学内容包括老龄化基本理论;健康评估内容与手段;老年保健知识及常见疾病观察;常用康复方法与指导及自救互救基本措施;日常生活照料技能;沟通技能、抚慰技能、娱乐、作息、个性化生活及家务照料关注等;老年人心理变化及基本心理疏导措施;临终老人关怀服务;对知识层面、人际交往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及突发应对服务能力等进行培养。

(二) 以整合多方资源为关键, 突出教学的社会化

在养老护理教学中, 职业技能学习与实践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学校没有自己的实习机构, 缺乏完善的实训设备与场所, 导致学生不能很快掌握自身岗位所需技能。因此, 中职学校应该积极整合周围的教学资源, 与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 增大学生的实训课比例, 为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医院等输送大批专业的、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 为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提前做好铺垫。例如,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 成立中国养老护理志愿者小分队, 每周五、六、日安排一年级、二年级的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安排三年级的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进入老年医院、养老福利院志愿服务及见习, 实行“学校—社区—养老院”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 以改革教学方法为主线, 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中职学校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包括模拟护理查房、模拟标准化患者、角色扮演、PBL教学、小组讨论等, 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同时, 还以带教影响学生, 如榜样带教、技术带教、理论带教、思想带教、作风带教、态度带教、品格带教、修养带教等。最后, 还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改革以往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法。由此可见,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养老护理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梦清, 李娟.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教学模块的设计与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5) :2791-2793.

[2]陈云华, 邓杰.养老社会化视域下养老护理教学模式探讨[J].护理研究, 2015 (30) :3784-3786.

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 篇2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大专,养老机构,培训

南京的老龄化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成为全国第四。据南京民政网站信息:2014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821.61万人, 65岁及以上人口84.56万人, 占比10.29%。截至2014年, 南京共建重点养老机构中公办19个, 民办177个,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47个。南京建成市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1家, 3A级社区居家养老中心102个, 新增医护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6个, 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有赖于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了解目前养老护理员工作现状, 笔者与养老机构联系, 在进行护理专业培训的过程中与养老机构的大专毕业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互动。现将培训和体会报告如下。

1 培训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养老相关专业大专毕业生9名 (固定听课的人数有5名, 还有4名间断参加) , 均是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高考、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养老相关专业学习, 所学专业有社会工作 (老年方向) 、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专业。从事护理员工作2年~4年, 有2名获得高级护理员资格, 7名获得中级护理员资格。目前平均年龄为26.7岁, 男2名, 女7名。除了2名是护理专业外, 其他专业学员在大专学习期间没有系统学过医学护理知识。

1.2 方法

1.2.1培训内容本次教学为弹性教育, 没有资格考试压力, 故培训目标定位是提升护理员专业照护能力。教学内容是根据民政部颁布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并结合养老机构护理负责人的意见制定的, 具体包括养老概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老年人急救知识 (噎食、烫伤、跌倒、包扎止血等) 、压疮、鼻饲、老年常见疾病 (老年痴呆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疾病知识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1.2.2培训过程隔周去养老机构的护士训练室授课。养老概述、解剖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授课时, 采用PPT教学, 结合图片资料, 与同学互动等方法教学。实践课部分, 老师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梳理和分解, 播放操作教学视频, 随后老师进行示教, 学生分组练习。基于学员均有一定实践经验, 对于他们常做的操作项目, 如翻身、搬运等, 则采用以护理员自主学习为主, 要求学员查找现有视频资料, 结合实际工作情景进行多次练习, 熟悉操作步骤。所有实践项目最后以拍摄操作视频的形式将操作过程固定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员规范操作, 另一方面可以积累资料, 作为后期机构内对新入职护理员的培训和考核资料。

2 培训效果

学员人数较少, 学习效果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 即在每次课的开始进行评估, 了解学员初始情况;结束时进行评价, 了解学习后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每个上课内容是与学员商量后确定的, 以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缺失为主。所以每次课的开始, 学员对该部分知识了解很少。譬如多数学员在校期间没有学过解剖学, 对人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在授课时笔者结合解剖知识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图文并茂, 教学效果很好。在结束课程前进行简短的口头测试, 学员基本能较快给予正确答案。对于实践操作, 则是通过学员的回示和准备的操作视频来进行考核。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 学员的操作都能熟练完成。

3 思考

3.1 养老专业大专毕业生的困惑在培训过程中, 近距离了解到目前养老专业大专毕业生的生存状况:所培训的学员均有大专同学20个~30个, 可目前还在养老护理岗位工作的只有个位数。这些坚守养老岗位的学员对目前的工作现状还算满意, 能认真负责;对每月3 000元的工资待遇也还算满意。有位楼栋长说:“我们负责的整栋楼上有70名~80名老年人, 只要根据某个老年人的特征, 大家都能说出老年人的姓名、以前的工作、目前的身体状况和脾气特征等”。他们最大的困惑是:养老护理职业吸引力不强, 护理员没有编制、没有事业身份、没有党团组织活动, 对个人的职业未来感到迷茫。他们对自己的养老护理员身份普遍缺乏认同感。有位护理员讲:“我在亲戚朋友中是不愿透露自己的养老护理员身份的”。这甚至影响到了这些大龄未婚青年的婚姻。另一位护理员说:“我现在27岁, 目前还没有男朋友。也与几个男生交往过, 可对方或其父母得知我是护理员时, 表示要么停止交往, 要么以调动工作为前提再进行交往”。一个人容貌较好的女生告诉我:“我现在实在不敢想3年~5 年后的事, 感觉没有职业前景, 没有男朋友。我再坚持1年, 还是这个状况就要辞职了, 哪怕出去卖甜点也比现在自我感觉好”。

3.2 学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目前培训对象虽然都是大专生, 可他们工作内容依然类似家政服务, 过于偏生活护理, 甚至血压、体温之类都不监测, 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点困难。刚开始授课内容是非常基础的专业知识:如解剖、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 讲课时图文并茂, 师生互动较多, 学员兴趣较浓, 感觉收获很多。还有实践课, 学员在动手操作过程能感受到学到了一个又一个技能。但在讲老年人常见疾病、老年人常见意外防护等内容时, 部分学员感觉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年人或这种情况, 认为理论性过强, 平时基本用不上而缺乏学习的兴趣。

3.2.2 学习的外在动力不足机构没有继续学习的要求和激励机制。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 学习目标似乎就是获得不同级别的护理员资格证书, 就具备了长期工作的资格。至于遇到老年人出现医疗护理问题能否及时正确处理, 则考虑不多, 或者目前还没有遇到, 根本没有去考虑。笔者在上课提问环节, 明显感觉学员的理论知识储备比较少。有些虽然已经获得中高级护理员资格, 但实际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明显没有达到相应要求。原因是考试前突击背诵一些试题, 而没有真正理解, 加上实际工作中的不使用, 真的就是考过就忘了, 综合应用能力更是没有得到提升。

3.3 护理员的主要来源2013年, 马文樵[1]对泰州市养老护理员现状进行调查发现, 从业的养老护理员半数在40岁以上, 女性占3/4;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3.6%, 初中占22.8%, 高中占32.2%, 大专及以上占41.3%, 人员的来源渠道主要是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妇女;84%从业人员从未接受过培训, 有上岗证书的不到1%, 大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康复护理技能。王若维等[2]2015年在山东进行的调查显示, 养老护理员具养老护理员资质的占22.3%, 45.3%没有经过养老相关岗位培训。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机构养老护理人员调查结果也类似[3]。结合目前养老大专生的现状和困境, 如果维持目前养老工作正常进行和后期持续发展, 养老队伍还是以40岁左右、初中以上、能不断学习的已婚人群为优。主要来源包括下岗、失业或拆迁人员。这部分人群有一定的生活阅历, 家庭负担不是太重, 甚至有些人员工作只是为了消遣和不脱离社会。再有就是他们一般有照顾老年人或孩子的经历, 具有较强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能较安心在养老护理服务的一线工作。把这些人员引进养老队伍后进行多次短期培训, 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 为老年人提供较优质的照护服务。同时需要发展高职教育, 适量培养养老服务大专毕业生。对于目前在岗的大专毕业生, 有必要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把他们留在护理员队伍中, 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带动护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4 养老专业课程设置目前高职院校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等。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涉及老年医学的大致有老年学概论、老年病学、老年护理与老年保健等。这些课程对于从事老年服务的管理工作或社工还可以, 可作为一线护理员, 知识结构明显存在一定缺陷。譬如面对一些护理专业问题, 如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便秘、大小便失禁等问题的处理, 他们很难进行专业照护。

3.5 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方式有关资料显示, 到2015年末, 我国共需要培训养老护理员100 多万人。但目前, 我国传统的集中培训方式每年培训量不足万人,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同时还存在培训周期长、培训成本高、在岗人员难以脱产学习等弊端。为此可以大力发展养老专业培训的远程在线教育, 既可以提供随时随地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反复学习的便利, 又可以扩大授课对象, 除了专职养老护理员外, 还可以是老年人的家属、保姆及老年人自己。这样就能迅速大范围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

4 建议

4.1 多途径培养养老护理员面向社会广泛招收愿意从事养老护理的中青年, 通过夜大式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全日制培训, 为继续教育提供方便。依托相关职业院校、开放大学和本科院校, 开展多样化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养老服务业业务骨干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另外, 目前养老机构中未获得养老资格的护理员, 应对他们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 为入住老年人提供满意服务, 以解决养老机构当前的日常工作运转问题。

4.2 精心设计养老专业课程在能获得护理员资格的高职院校专业课中, 有必要将人体解剖学和基础护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在中专护理专业课程中, 增加老年学、介护学、家政学等课程, 以加快毕业生进入养老护理队伍后适应养老服务需求的进程。

4.3 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目前养老护理工作辛苦, 工资待遇低, 流动性大;加上在养老服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只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对护理院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和挑战性, 也就难招到高学历的养老护理人员。针对这一现状, 政府应当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关爱养老护理员, 实行人性化管理, 保障养老护理员的权利, 加大对养老护理工作的关注和投入, 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薪酬和福利水平。

4.4 灵活用人制度, 分级聘用养老护理员用人制度能级管理, 实现学以致用, 增加学习动力。对老年人护理的人员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具有专业职称的养老护士, 二是民政和劳动保障部门颁证的中高初级养老护理人员, 三是家政服务员[4]。养老机构应根据养老护理人员的具体学历和能力, 在工作内容、待遇、聘任方式等方面应体现差异, 调动工作积极性, 减少人员流失。对具有高学历的老年护理专科护士, 可兼任其他护理员的培训指导工作。另外, 为尽快填补护理员数量不足的矛盾, 建议招聘兼职护理员和志愿者。

参考文献

[1]马文樵.泰州市养老护理需求现状分析及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的探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 (2) :59-61.

[2]王若维, 杨庆爱, 王桂云.山东省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2) :81-83.

[3]黄菲.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D].锦州:辽宁医学院, 2012:1.

护理专业人员介入居家养老的思考 篇3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渐明显,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城市家庭功能的急剧弱化,使“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增多,城市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困境,而社会养老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又难以一蹴而就,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就是在城市养老模式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实践的不断推进,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介入居家养老,是摆在护理专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

居家养老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指老年人虽然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就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强老年人自理能力的、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1]。实质上,居家养老是一种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实现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有效结合的现代化养老模式。

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是居住在自己的家庭里,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区别于集中居住在各种养老机构的一种分散在居住家庭的养老形式,是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角度而言的。家庭养老是就养老费用和生活服务是由谁提供或承担而论的,是区别于由社会供养的一种由家庭供养的养老形式[2]。因此,家庭养老并不都是居家养老,也有些家庭养老是由老人自费或家庭其他成员提供费用而到福利院或者托老所去养老。

2 居家养老的内容

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3个基本方面。居家养老是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养老的新形式之一,其基本内容是:劳务养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3]。目前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医疗保健服务较少,精神慰藉服务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4]。

3 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有:(1)由居家养老服务站(社)指派服务员上门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2)依托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向老人提供日间照顾服务(日托所)。(3)结合社区服务对一些高龄独居老人开展爱心助老活动。

4 护理专业人员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

4.1 开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规范专业办学

有条件的高等护理院校和护理职业教育机构,可以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等专业。尽快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订统一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办学规范,编写统一教材,使办学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专业化。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热心为老人服务的专业人才。为了专业的顺利开展和发展,可以申请有关部门对相关院校和机构在招生、收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加强老年护理教学,将重点从医院转向社区,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实训基地,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高等护理院校和护理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资源,并加强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从而有利于加强老年护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老年护理的技能和特点,也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专业人员匮乏且带教经验不足、带教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等问题的解决,以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自身发展。

4.2 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专业人员的作用

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大力普及卫生保健站、老年家庭病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理专业人员就近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以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效益。

4.3 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

目前为居家养老提供社区服务的人员基本上是城市下岗职工(以女工为主)、农民工等,他们虽然经过短暂的服务技能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有条件的高等护理院校和护理职业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到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中,对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并定期到各个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班,以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心理和护理素质。

4.4 开展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相关研究

2001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发布。2002年2月1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该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养老服务人员工作“无操作规范”、“无国家标准”的历史已宣告结束。但是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职业准入制度,从而影响了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建设。

因此,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从职业准入制度到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的控制和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大亚.家庭养老问题探讨[J].航天工业管理, 1998, 9:10~11.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 2000, 3:59~60.

[3]杨文忠.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5:61~63.

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 篇4

一老年医疗养老管理专业的建设背景

1.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社会问题, 国际衡量老龄化的标准为: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21世纪的中国步入了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老龄化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78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3.32%;65岁以上人口达到1.19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8.92%。山东省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 但老龄化人口数却居全国之首, 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13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14.75%;65岁以上人口达到943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9.84%。全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10.1%增长至2010年的12.0%, 山东省的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11.4%增长至2010年的13.2%。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 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 医疗养老负担加重。

2.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中国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相比, 具有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未来二十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 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养老和照料需求, 日益突出的医疗和服务需求, 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加大了对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老年医疗和养老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当然, 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医养结合将是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 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做好人力资源支撑, 服务老龄事业发展。

3. 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政策

社会养老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省作为老龄化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相继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工作的意见》。

《意见》强调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 鼓励养医结合, 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保障功能, 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融合式发展, 积极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 “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在普通高校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 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被列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二国内高等院校老年医疗养老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1.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人口的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短缺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背景。目前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主要为中专和大专层次, 办学模式以三年制职业教育为主。1999年,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此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钟山职业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职业大学、四川文理学院、菏泽家政职业技术学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陆续开办了同类专业。本科层次的职业化老年教育仍是空白。杭州师范大学于2013年1月开始招收首届老年服务与管理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学生,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清教授表示, 今后会开设该专业的本科层次, 并在全日制教学中开设相关专业, 对接硕士、博士教育, 希望培养出养老服务行业的栋梁之材。

2. 健康管理专业

健康管理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真正兴起是自2000年以后, 受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健康产业及开展健康管理的影响, 以健康体检为主要形式的健康管理行业开始兴起;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的理念、模式、技术与手段开始传播和引入;相关产品技术开始研发和应用。健康管理行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 催生并推动了健康管理学这一新的医学学科。2008年, 浙江农林大学率先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 (健康管理) 专业, 重庆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辽宁医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等10余所院校相继开设了这个方向的本专科招生, 培养可在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单位、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中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 2011年获得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同时拥有健康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健康管理)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目前尚无专门的老年健康管理本科专业。

三滨州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老年医疗养老方向) 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老年医疗养老方向) 是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于2013年9月率先开设的二类本科专业, 顺应老龄事业发展和老龄产业市场需求, 利用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已有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预防医学等专业优势以及滨州医学院的老年医院、老年公寓、老年产业园等产业优势, 将老年医疗和养老管理结合起来, 培养可在各种社会福利机构、疗养院、养老机构、非政府组织等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老年人社会保障管理、老年医疗保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老年医疗养老方向) 的开设填补了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本科层次的空白, 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开设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 且老龄人口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 患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 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 但计划生育的持续实施和经济社会的转型, 使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 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与老龄人口高龄化的发展, 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成为老龄产业必要性和市场化的客观基础。养老产业的巨大市场和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 催生了老年医疗养老管理专业。

2. 专业特色

利用滨州医学院的老年产业优势, 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 根据管理专业特色, 以学生为主体, 引入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TBL (Tea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 重点培养老年医疗养老管理的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 使毕业学生能适应医疗养老结合的养老产业市场和发展趋势。老年医疗养老管理专业首届全国招生41人, 学制为四年, 毕业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3. 专业现状

本专业目前拥有专业教师21人, 其中博士6人, 副高及以上职称者9人, 已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乐于奉献、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建有专业实验室, 配备计算机500余台, 配有专门用于专业教学的系列软件、案例库等实验设备及多媒体先进教学辅助设备。此外, 本专业建有专业资料室, 图书资料齐全。

4. 培养方式

全学程四年, 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培养。

第一阶段:1.5年, 为通识教育阶段, 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自然科学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 、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国防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提高、体育、大学英语) 、医学与公共卫生课程 (医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老年医学导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

第二阶段:1.5年, 为专业教育阶段, 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老年医疗养老专业课。包括卫生管理学课程 (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政策学、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医学、西方经济学、卫生法规与监督、医院管理学、卫生项目管理) , 老年医疗养老管理课程 (老年学概论、老年心理学基础、老年管理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老年健康促进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机构经营与管理、老年常见病与突发疾病处理) 。

第三阶段:1年, 为见习实习阶段, 主要在老年医院、老年公寓、老年产业园轮转见习实习。

5. 预期效益

通过实施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大大促进老年医疗养老管理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通过专业建设, 塑造老年医疗养老管理专业品牌, 提高社会影响力, 从而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源共同办学;通过创建老年医疗养老管理专业, 全面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为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老年医疗养老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终目标是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其规模不断扩大标志着我国老年养老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做好老年养老管理工作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 [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2]试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法律对策的研究[EB/OL].http://www.exam8.com/lunwen/shehui/renko uwenti/201106/2044390.html

上一篇:能动发展下一篇:S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