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通用12篇)
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 篇1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 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 就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同时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还有服务对象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回避护理风险, 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1 护理风险因素
1.1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风险表现为越权操作, 擅自更改、错误执行医嘱等。由于护士忙于应付各种常规治疗, 不能完全做到及时记录, 甚至关键的内容漏写;不能体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专科特点。
1.2 护理工作制度贯彻不力
不严格执行制度和操作规程, 不按时巡视病房,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致用错药物, 抽错化验标本。对危重、意识丧失患者未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而发生坠床、压疮、烫伤等;对药物剂量不清楚、换算错误导致用药不准确和失误。
1.3 工作程序设置不合理
工作安排缺乏合理性或各班内容不具体, 导致在工作中注意力涣散、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缺陷。护理人员缺编会造成护理的负荷增大, 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
1.4 护士因素
护理人员素质低、工作作风不严谨, 不能严格执行医嘱最终导致严重后果;因家庭与工作的多重压力, 造成护士身心疲劳、精神紧张或思维迟钝。个别护士缺乏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服务理念滞后。
1.5 患者因素
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 患者不合作可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安全执业;患者个体差异, 如高度过敏体质患者;许多人对自己要花钱看病感到不适应, 心理承受能力低, 常因收费问题引起纠纷。
1.6 工作环境及设备因素
医院环境及设备落后加重了护理的职业风险, 如:地面湿滑可致患者跌倒, 噪声分贝太高影响患者休息, 医院环境管理杂乱无章, 影响患者的舒适和康复, 老年人和小儿未加护床栏, 容易坠床而致摔伤, 医疗设备陈旧, 检查出现误差, 有潜在的风险。
1.7 护理管理因素
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不到位, 理论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由于临床经验不足, 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 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药物管理不规范, 如药品任意摆放, 过期药品不清理;物品不能按要求分类放置, 如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 不能熟练掌握新仪器的使用方法, 致使护理工作滞后;多数护士无法适应多重角色的转换, 出现角色冲突, 长此以往, 将使护士身心疲惫, 这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护理风险管理
2.1 树立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教育
掌握法规的尺和度, 依法执业, 懂得在工作中如何应用法律条文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认真履行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2.2 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和操作规程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 安全第一”的原则。护理部定期组织各种制度、护理安全管理的专题讲座, 并严格考核落到实处。对新护士严格岗前培训内容, 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加大监控力度, 定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严格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3 合理设置工作程序
进行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合理排班并使各班内容具体, 熟练各班工作流程, 尽量按床位比例配置护士, 责权利要明确。
2.4 提高护士素质
树立“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 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提高自身修养, 强化风险意识、法律意识,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2.5 加强患者的管理
对入院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工作,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配合, 对于不合作的患者需加强管理, 多和患者做解释工作, 督促完成每一项操作, 力争把患者的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2.6 改善工作环境增加设备
医院要加大投入完善各项设备, 改善就医环境, 制定风险预案, 病区卫生间应设置呼救铃, 躁狂患者用约束带, 老年、小儿病床加防护栏;地面湿滑时, 设立“慎防滑倒”警示牌;努力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整洁、安全的休养环境。
2.7 注意管理的科学性
在工作中应以身作则, 成为学习、执行、落实制度的模范。不断加强业务新业务和各项技能的培训, 开展岗位练兵, 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爱护士, 排解压力, 使护士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针对一些高风险的护理活动加强风险管理, 制定相应措施。化快, 需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防止并发症, 预防医源性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温度与湿度适宜, 病室通风每日2次, 每次30 min, 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操作中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正确留取各项标本, 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合理抗生素, 配合医生抗感染治疗, 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昏迷患者鼻饲流质或静脉补充营养。便秘患者鼓励其多饮水, 进高纤维素饮食, 进行腹部环形按摩, 自右向左, 必要时用开塞露促进排便。卧气垫床q 2 h, 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取舒适卧位, 并在骨突处垫中空软枕, 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干燥。本组69例患者无1例发生压疮。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时呼吸困难加重, 常易发生痰液堵塞或因咯血窒息死亡。痰多患者q 2 h翻身、叩背1次, 护士五指并拢呈中空状 (掌指关节呈120°角) , 手掌离胸壁不超过12 cm, 利用手腕关节运动叩击。依次在后背两边叩背, 叩背时从下至上、从外至内, 背部从第十肋间隙、胸部从第6肋间隙开始向上叩击至肩部, 注意避开乳房及心前区, 力度适宜, 每次叩击的部位要与上一次的部位重叠1/3, 不可遗漏。叩击一侧后再叩击另一侧, 每侧叩击的次数不少于3遍, 每次叩击5 min~10 min, 以助排痰。意识清醒者予以雾化吸入, 每日2次, 必要时吸痰器吸痰, 禁用强效镇咳剂, 防止窒息。本组病例中有5例发生痰堵窒息, 护士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吸出痰液, 解除呼吸道梗阻, 恢复患者自主呼吸。
3.3 用药的护理
应用呼吸兴奋剂及氨茶碱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如出现恶心、呕吐、多汗、面色潮红、面肌抽搐、心动过速等症状时, 应减慢静滴速度, 以防心律紊乱。本组病例中有3例静滴氨茶碱时速度过快感恶心、心慌。应用抗凝剂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等, 本组有2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 因出现皮下瘀斑停药。
3.4 控制性氧疗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低氧伴有CO2潴留, 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降低, 主要靠缺氧刺激, 只能采取控制性给氧, 即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 (1~2 L/min) [1], 氧浓度为27%~29%。氧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面唇、指端发绀情况, 调节好氧流量及浓度, 注意氧气的温度与湿化。本组病例中有7例在吸氧过程中呼吸困难加重, 经更换37℃蒸馏水, 吸氧15 min后呼吸困难缓解。
3.5 肺性脑病的护理
对于头痛、意识恍惚、谵妄、球结膜水肿、面唇指端发绀明显烦躁的患者, 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禁用镇静剂并加床挡保护患者, 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四肢防坠床跌伤。本组病例中有10例出现肺性脑病表现,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无坠床跌倒发生。
3.6 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是当机体出现严重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时[2], 以人工辅助通气装置 (呼吸机) 来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改善肺的气体交换效能, 使呼吸肌得以休息, 有利于恢复呼吸肌的功能, 是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在机械通气时, 应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吸出气道内的分泌物, 观察病情变化, 有无自主呼吸, 与呼吸机是否同步, 意识障碍程度是否减轻。如有烦躁不安,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 多为通气不足;发热时常提示感染, 皮肤苍白湿冷, 可能是低血压休克;皮肤潮红、多汗或浅静脉充盈, 提示CO2潴留未改善;腹胀、肠鸣音减弱, 提示气管插管漏气、低钾血症等。准确记录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的变化, 上呼吸机后随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缓解, 肾功能改善, 尿量增多, 水肿逐渐消退。尿量减少或无尿, 要考虑体液不足、低血压和肾功能障碍等原因;尿量过多, 要注意电解质紊乱。如意识清楚, 感染控制, 脉搏、血压稳定, 紫绀减轻, 自主呼吸增强, 常与呼吸机对抗, 咳嗽有力能自主排痰, 血气分析稳定, 应间断撤机, 避免呼吸肌疲劳, 防止呼吸机依赖造成撤机失败[3]。本组病例中有4例撤机时发生呼吸肌疲劳, 及时再次佩戴呼吸机, 2周后二次撤机成功。
3.7 心理护理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不能治愈, 患者缺乏治疗的信心, 表现为悲观、恐惧、厌世等不良情绪;在治疗过程中, 因反复多次动脉血气分析, 患者不愿配合治疗。因此在治疗护理中, 护士要与患者及时沟通, 体贴的语言、关切的问候、娴熟的操作技术, 会给患者安全感,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回访时得知有1例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 因家属言语不慎致患者心情不愉快, 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杀身亡。
4 结论
通过观察、总结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过程我们体会到:该病由于病情重、病程长, 自身免疫力低下, 反复呼吸道感染, 病情变化快而导致病死率较高。在治疗慢性呼吸衰竭过程中, 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性氧疗、加强营养、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等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本组69例患者中虽有16例由于病情严重无法治愈死亡, 1例出院后心理原因自杀死亡, 但仍有52例患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了生活质量。
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 篇2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的风险管理,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和护理纠纷的发生,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及时识别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完善制度,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和降低了护理风险,保障了患者安全,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结论:风险管理和护理质量密不可分,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
神经内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风险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征外,护理风险还具有风险水平高、客观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及风险后果严重等特征。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环境、药物、设备、制度、程序等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即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方法,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或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而神经内科以老年人为多,常以一病多症、或一症多病,病情复杂多变,住院时间长,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多于普通病房,任何疏忽都可导致严重后果,给病人和医院带来严重危害和经济损失。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结合神经内科疾病特点,依照护理程序,注重护理风险识别和防范措施,将护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确保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现在总结如下:
一、护理风险识别与评估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
1.1工作态度不严谨存在的风险: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不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导致病人失去抢救时机。
1.2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章不落实引起的风险:护士在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三查八对”不落实或流于形式以及没有用“反问式”查对方法来正确识别患者的姓名,以致在加药中出现药物剂量不正确,或弄错患者姓名的现象时有发生。
1.3抢救制度方面存在的风险:由于多种原因,高年资护士流失量大,而临床经验尚浅的护士在病房占主流,专科知识掌握不牢固,技术操作不娴熟,协调能力差,抢救时容易出风险。
二、风险管理的方法
2.1提高风险意识:科室定期举办各种业务讲座及技能培训,对近期工作中常遇到的易产生纠纷的情况进行了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总结经验教训,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2.2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切实落实告知制度,以达到医患间共担风险。
2.3不断加强护理业务质量建设 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评估能力的培养,提高专科业务水平。
实现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防范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由于护理风险可能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细节,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
三、正确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加强医患关系管理
医患关系包括医患危机关系管理和医患正常关系管理。加强医患关系管理,能预防和化解医患关系危机;有效反馈评价,能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改善医院的管理流程,能创造和提升医院的品牌优势。医患危机关系管理:是指危机的预防,着重是投诉处理、随访随理,媒体沟通,尽量将问题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2、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定期开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培训,全员树立医疗安全的意识;建立团结协作、配合默契的团队;加强“三基”训练,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三级质控组织建设,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加强物品、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医疗事故、医疗差错的发生,使医疗质量不断改进。
3、加强护理管理,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1)学习掌握是基础 常规制度的培训必须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的范畴,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应知应会内容,要经过考试检验是否掌握。
(2)工作落实是关键 因为护理工作的严肃性,故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保证在工作中检查、监督、反馈、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使出现错误,也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降低对病人的伤害。
4、合理安排人员,严格执业上岗
(1)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临床7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是通过护士来完成的。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增加中班、夜班人员,减少护士非护理工作的时间,使护士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2)严格按照执业上岗,没有执业资格的护士不能单独上岗,确保护理安全。
5、完善护理风险管理
(1)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护理管理一定要动脑子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开始,用简单的措施来控制复杂的问题。完善护理质控管理体系,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和安全管理小组。
四、总结
总之,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护理质量零缺陷意识,是目前最有魅力的护理质量控制意识,这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问题。加强风险管理,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患者提供交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研究 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04-02
前言:
儿科护理关乎到孩子生长发育规律、患儿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当患儿在成长期生病时,医院可通过必要的医疗手段、护理手段,消除孩子的疾病痛苦,让他们摆脱疾病,继续健康成长[1]。但同时由于患儿的身体、心理是不受控制及管理的,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服务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成倍出现,为此,笔者从风险管理及预防措施两方面入手,研究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水平的办法和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随机选取某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3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22例,年龄在4个月-10个月不等,平均年龄(6.34±1.21)月。门诊诊断报告显示,73例患儿所患疾病病症不同,主要包括感冒发热、急性肠炎、呼吸道感染、外伤、脑炎等,因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表现及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皆表现出不同,差异无明显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性综合治疗,接受差异化护理服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内容包括:①患儿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的科学统一管理,在护理中对患儿身份及疾病资料进行统计、记录,接受检查、安排服药、给予特殊照顾时,都要核对姓名,避免错误用药、延误病情等风险问题[2]。②观察及发现风险,患儿的思想和行为难以控制,故需要护理人员时刻注视、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并与患儿家长一起配合护理,如:始终让患儿在家长或护理人员视线之内活动、接受治疗;将对患儿有身体伤害或存在误食风险的食物隔离、清除出去;患儿在治疗中出现异常表现,异常哭闹、流口水、呕吐、面色潮红等等,需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做进一步检查。③细致护理,围绕医疗工作展开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分析、配比,如:患儿需要输液消炎,整理患儿检查报告,在输液前排除过敏风险;患儿要住院观察,需与家长沟通联系,对患儿一些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行细致掌控,避免其因错误饮食而加重病情;患儿病情紧急、变化复杂,需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患儿用药后表现进行严密观察,并留存治疗依据,掌握患儿治疗的有效证据、依据等等;患儿年龄过小,在用药剂量处理上需与医生做密切沟通和反复斟酌,避免用药剂量过大,给患儿造成毒副作用[3]。
对比两组患儿风险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现实病案资料为依据,提出有效防范措施与对策。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风险事件1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分别为2.5%、7.5%,情况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4例、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分别为12.12%、2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很多,儿科护理极易出现因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风险管理意识差、防范能力不足而诱发的风险事件和不良反应。资料中,采用风险管理的观察组40例患儿,依然有风险事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事件1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分别为2.5%、7.5%。此外,仅进行常规护理的患儿,风险事件4例、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分别为12.12%、21.21%,风险因素及不安全问题更多。上述数据说明,针对于患儿的护理工作,问题比较严重,风险因素种类多、表现形式及内容复杂。
笔者认为,要想预防风险,发挥风险管理作用与效果,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工作调整,如:了解患儿真实的疾病状态,掌握患儿基础资料,当发生突发病情时,或观察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与相关医师联系,及时救济、紧急处置;又如:特殊药物的应用注意[4]。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药物应用管理问题的关注,对用药后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反应严密观察。同时,还需将所听到的医嘱进行重复,或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反复确认患儿是否处于安全的护理工作环境中。只有不断反复查验、一丝不苟的执行护理工作,拥有风险管理意识,方可从本质上杜绝、消除风险因素的干扰,将防范对策融合到具体的护理行为当中,保护好患儿的健康及安全[5]。
众所周知,各类护理工作都有不同的服务侧重,儿科护理的侧重是与患儿家属沟通好、正确严格按照医生嘱托辅助患儿接受治疗、服药,积极落实风险管理并对风险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防范,给予患儿其他的疾病恢复帮助。虽然工作内容、性质大体相当,但深究护理服务的本质便可以发现,儿科护理要想落实到实处,护理工作还需做诸多努力。
参考文献:
[1]香祝浓,杨菲菲,张旭.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19):119-120.
[2]权春艳.小儿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3,20(118):267-268.
[3]叶训琴,李晓东,王明飞.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10(124):163-165.
[4]张天琼,刘玉碧,张甜.基于当前儿科护理理念与服务标准探究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0(10):168-169.
产科护理风险与管理对策 篇4
1产科护理的主要风险
1.1 患者
有部分产妇因为经济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做产前检查, 这样就容易造成产科意外以及危急症的出现。在分娩期间, 产妇与家属对于医学知识一知半解, 不理解生产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情况。产妇与家属要求的是母子平安。但是出现意外后在心理上难以理解与接受, 进而造成双方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1.2 医源性
(1) 产妇在入院后可能会因环境的不适应以及怀孕所带来的身体负担而感到焦躁。如果护理人员在此时没有及时的安抚产妇, 未能与其家属沟通协调。就极易导致双方的误解, 在此时如果产妇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 家属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而这些就会引发双方的纠纷。 (2) 部分护士的责任心弱, 未能及时的观测到产妇以及胎儿生命体征的各种细微变化, 特别是伴有妊娠并发症的产妇观察也不够细致, 极易造成各种产科危急症[2]。在接生时, 护士的技术欠佳, 专业技能不足均容易造成产妇的产程延长;助产中对于会阴条件评估有误, 采取的保护方法不妥当;侧切的麻醉效果不理想以及缝合的技术未达标。上述这些原因极有可能造成会阴撕伤。 (3) 产科药物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产妇与胎儿生命受到威胁。在临床上需要掌握好硫酸镁以及缩宫素等药品的使用范围以及禁忌。抢救设备确保运用正常, 如果在抢救时氧气瓶没有氧气等都会引起严重的反应。 (4) 医护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面对产妇同样的问题给出完全相反的答案。这样就让产妇感觉无法信任, 让其心生疑问。在这种情形下, 产妇会感到孤独无助, 产妇的思想波动大, 容易出现纠纷。 (5) 护理人员只是片面的完成专业操作而回避与产妇及其家属的交流。在操作中未能顾及产妇与家属的感受。对于本应该告之的程序省却, 引起产妇与家属对护理人员不满。这也是护患冲突产生的重要因素。 (6)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临床经验难以统一, 加之有少部分的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导致了护理缺陷以及差错。护理人员未能妥善安排让护理工作出现缺位, 或者是简化护理程序以及违规操作。特别是在节假日的加班以及抢救业务多的时间段易发生此类问题。
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强化专业技能的锻炼, 提升护理人员的应对能力
要求努力提升助产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能够临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 对于突发的各种危急症能够立即动手抢救。管理层需要专业技能的锻炼与考核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来看待。依照产科专业技能的要求来制定考核标准。对于新上岗的护理人员与在岗多年的护理人员需要区别对待, 划分不同的标准。对于新进的医疗设备安排护理人中进行相关培训, 熟练操作过程。
2.2 融合的护患关系
融合的护患关系能够消除双方的隔阂, 打消家属与产妇的疑虑。现在护理工作的是以人为本展开, 需要护理人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沟通作为缓和紧张的护患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3]。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沟通的技巧亦为工作的重点, 对于产妇以及家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解答, 对于那些较为专业的术语需要用平白的话语说清楚。对于产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说明已取得产妇和家属的理解。在夜间值班时需要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值班, 专门负责处理夜间工作出现的问题。
3结束语
为了降低产科护理风险, 确保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减少各种纠纷以及事故, 这样就要求我们掌握好专业技能, 减少产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将各种危险争取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无法规避的风险因素就需要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以做到有章可循。这样不仅防止了潜在的护理风险, 避免了各种纠纷与差错, 而且还提升了产妇的满意度, 有效确保母婴安全。
摘要:产科护理具有变化快、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 每一个护理细节都可能伴有护理风险。通过深入分析产科护理中来自患者和医源性的风险, 探讨了如何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确保母婴安全, 避免护理纠纷和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7
[2]夏纯, 邓瑛瑛, 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2) :44-45.
护理风险管理 篇5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面临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风险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2]。心内科存在患者年龄大、病情重、治疗复杂、猝死率高等特点,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护理操作、危重患者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为了杜绝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安全,就必须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加强评估,制订并落实各种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护理质量,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护理风险评估
1.1 患者因素
① 心内科大部分为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易发生并发症以及意外事件,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纠纷;②患者对医疗行为要求过高,不能理解或谅解一些难免发生的技术性失误;③不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或部分患者及家属的利益驱动。
1.2 护士因素 ① 个别护士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3];②专业理论技术知识缺乏。心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若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对病情变化无预见性,防范并发症准备不足,就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或加重病情;③护理工作和服务理念没有很好地结合。65%的护理纠纷是护士语言使用不当所引起的[3]。年轻的护士工作经验欠缺,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缺乏沟通技巧,“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未落实到位,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对其缺乏信任感。
1.3 环境因素 ①基础设施配备及布局不当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导致烫伤等;②噪声,分贝太高影响患者康复;③病区防盗问题等。
1.4 时间因素
忙时、闲时均是高风险时段。护士超负荷工作,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无法完成全部工作,不能满足患者要求,势必导致工作质量下降,护士处于疲劳的工作状态,容易因精力有限,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缺陷甚至出现护理事故。护理人员在工作过于轻松时容易放松警惕,同样是高护理风险时间。护理风险管理
2.1 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医务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认清工作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让每个护士通过参加学习,从中吸取教训,强化意识。每月进行护理缺陷讨论分析会,每个人提出至少1条心内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及常规。结合本科实际制定新入科人员专科护理安全培训制度,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遇到疑难病例、复杂病例,邀请医师讲课,制订护理计划,有效地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
2.2 制订护理风险预案,完善工作流程,完善各项护理制度 结合护理部下发的文件,组织落实质量安全制度,根据心内科特点制定患者突发猝死应急预案、跌
倒坠床应急预案、停电断氧应急预案等。根据收治情况,完善普通新患者接诊流程、急症患者接诊流程等。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
2.3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患者满意度 ①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时与患者或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及不适,疏导不良心理反应,满足患者合理要求,确定把患者服务放到首位,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②建立护理风险预告制度,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患者满意度。
2.4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排班新老搭配,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护理安全;根据病房重患者多、护理工作量大的特点,加派人员协助早、晚班护士完成护理任务;抓重点环节,即重点患者、重点操作,特殊操作、高难度操作由护理骨干专人负责,防止出现意外。
2.5 改善服务环境,改进服务设施 使用腕带系统,方便护士识别和核对患者;病区走廊和卫生间加扶手;更换两侧有护栏的新病床;地面铺设防滑地板,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改进病房设施,合理放置病房内家具;卫生间配置坐便椅;医用危险品放置合理,标识明显。总结
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 篇6
【关键词】病人识别系统;手术室;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69-02
医疗安全的首要和核心目标是患者安全[1],而手术治疗对于患者存在较大的风险。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千万人因各种原因接受手术治疗,而其中每10人中就有1人遭遇过医疗损害[2]美国医疗机构联合委员会1995年至2008年回顾的5632件危险事件中,手术部位错误竟占13.2%[3]。为此, WHO 2008年提出“安全手术,拯救生命”的患者安全行动口号。2010年3月卫生部出台“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制度”和“手术安全核查表”,旨在规避手术风险,提升医疗质量。我院从2010年5月起,认真学习相关目标和制度,在原有手术查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手术安全核查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实施流程
1.1 在手术病区的核查
1.1.1 术前访视时的首次核查 术前一日下午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进行访视,重点了解患者科别、床号、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法、手术部位与标识、检查阳性结果、交叉配血情况、过敏史及静脉和营养情况等。认真填写术前访视登记表,并签全名。
1.1.2 接患者时的第二次核对 手术当日持手术通知单和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与病区护士共同核对病人身份、腕带标识、术前准备情况,并检查皮肤是否完整、备血、术中带药、影像资料准备情况。
1.2 在手术室的核查
1.2.1手术患者入准备室时的核查 手术日晨手术室护工将当日第一台次手术患者统一接到准备室,负责护士按手术间顺序逐一核对患者身份和手术信息。早交班后由各手术间巡回护士将自己的患者接入各自的手术间。
1.2.2 手术患者入手术间时的核查 患者被安置妥当,巡回护士再次核查患者身份和手术信息,意识不清和无自主能力者核查腕带信息,必要时与家属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1.2.3 麻醉实施前的核查 麻醉医生负责主持并按照手术安全核查表规定核查的内容逐一核查。最后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手术巡回护士三方共同核查确认并签名。
1.2.4 安置手术体位前的核查 手术巡回护士负责主持。核查患者身份和手术相关信息,与洗手护士双方共同核查手术器械、敷料、缝针、缝线等手术用物的数目、性能,并签字。
1.2.5 手术开始前的核查 实施术前暂停时刻(Time Out)。即当病人躺在手术床上准备摆放手术体位或皮肤消毒前,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全部暂停手中一切工作,巡回护士核对病人的腕带,核对病历并大声读出病人的所有资料,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听到并回答“Yes”,确定无误三方签名后才能开始手术,。
1.2.5 手术结束关闭体腔前的核查 手术主刀医师宣布手术结束,准备关闭体腔,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核查手术所用物品,将核对结果告知手术医师,及时完成清点记录。手术医师读出实施手术的名称、部位及放置引流的情况,三方共同确认后签字。
1.2.6 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核查 手术室护士主持并负责核查实际手术信息和患者身份信息,清点术中一切用物,检查引流管、皮肤受压情况、静脉通路、动脉测压、监测仪器线路等,确认手术标本和患者去向。
2 实施效果
我院作为苏北地区唯一部颁三级甲等医院和区域性医疗技术指导和服务中心,年手术量近25000人次。实施卫生部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制度两年来,通过多方密切合作,未发生手术患者、部位和术式错误、用药和输血错误、物品清点错误、手术标本保管和送检错误,术中未发生压疮、坠床和管路脱落等事件,患者满意度97%。
3 讨论
3.1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障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使手术安全核查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4]。倡导手术安全核查,突显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关爱主题,通过实施手术团队的多次核查流程,层层把关,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安全。
3.2 手术安全核查增强了手术团队的凝聚和风险防范意识。
手术安全核查不仅能有效保障正确的手术患者、正确的手术部位、正确的手术方式,还能促进手术成员团队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5-6]。手术安全核查通过多方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安全核查的顺利进行,从而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
3.3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由于实施人员重视程度不够,主刀医师不能如期到位,麻醉医师认为三方查对与以往麻醉查对为重复劳动等原因,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实施中一度遇到阻碍或流于形式,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查对,患者安全面临隐患。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
3.3.1 根据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我院实施的情况及相关文献报道,实施三方人员在对安全核查表推行背景、实施必要性及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认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7],在手术安全核查执行中表现出被动、盲从。首先应加强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宣传,如在院周会和科务会上宣讲核查制度实施的意义和具体方法,举证以往院内、外由于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所致的手术事故。医务处牵头,其他部门密切配合,保证安全核查制度的顺利实施。
3.3.2 落实主刀医师到室时间考评制度,医务处加强检查。由医务处统一制作“手术室首台手术开始时间核查表”,每天巡回护士进行记录,对非紧急情况(如抢救病人)迟到的手术医师医务处给予点名批评和经济处罚,改变了以往由于手术医师同时兼有教学、查房、换药、病情处理等工作,无限拖延入室时间的状况,使手术医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手术安全核查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各项工作,从时间上保证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
3.3.3 手术室护士作为手术室的管理者应与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密切联系、积极配合,以手术患者的安全为核心目标,做好安全核查制度的组织、引导和实施,及时干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初期,存在记录先于核查、核查不全面及手术结束后统一补记等现象,使得安全核查流于形式。巡回护士应把好各关查对,并负责核查表的记录、签名工作,护士长做好督查和管理工作,并将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医务处和护理部。通过层层把关,使得安全核查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刘正良,彭望香.手术室护理管理.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2
[2] 马金红,付玲玲.有效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6):435-436.
[3] 周大春,陈肖敏,赵彩莲,等.医疗活动中的人为错误及其防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4):231-234.
[4] 柳瑾.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3):90-91
[5] 王怡,段文利,黄宇光,等.推行《手术安全核查表》确保手术安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4-6.
[6] Edna Z,Yossi N 围手术期病人的安全:正确的病人,正确的手术,正确的部位【J】.麻醉与镇痛(中文版),2008(4):1-5.
护理风险管理与患者安全 篇7
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安全屏障系统
1.1 护理安全屏障机构的设置
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医疗护理安全专职机构, 全面负责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其任务是监督医院和医护人员, 旨在将意外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点。专职人员可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患者安全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 使患者安全管理有章可循。专职人员定期进行全院护理安全工作交叉评估、检查, 以确保患者安全, 促进质量改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职业道德、风险与法律意识的教育, 使其行为观念依照医疗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卫生部颁发的条例和规章、诊疗护理常规、规范及流程等。认真履行安全告知义务, 告知患者病情、诊疗护理措施、操作风险等。尊重患者合法权益, 使潜在的护理风险得以控制。树立证据意识, 按规定书写护理文件, 强调证据保全意识。专职人员及时发现风险因素, 针对重点问题、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对象、重点患者实施重点管理。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相连, 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护理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控制。
1.2 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临床工作实际, 识别、分析护理风险管理相关因素。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类, 把相关风险因素转化为管理指标, 将定性评价量化为指标的权重, 研究一套适合医院管理层使用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3]。在此基础上还应深入进行风险应对措施的研究, 包括风险的防范、处理以及善后工作, 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 切实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3]。
1.3 构建护理安全文化氛围
1.3.1 建立不良事件自愿上报分析系统:
目的在于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上报护理安全事故, 营造合法化、自愿化的安全事故氛围[4]。首先需要护理人员关注患者安全, 正确对待护理缺陷并及时报告。让所有护理人员从差错中得到警示, 通过分析能准确查对差错发生的原因, 尽早发现不安全因素, 更好地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护理缺陷上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1.3.2 护理经验技术与风险管理:
技术经验与安全有内在的联系, 技术的不断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技术向经验转化, 经验又提高了技能, 成为防止护理事故发生的宝贵经验[4]。笔者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应充分调动高资历护士的积极性, 发挥其参与风险管理的作用, 因为护士是降低风险的实施者、参与风险管理的在职教育者、风险管理成效的评价者, 比单纯的管理者更能起到全面的防微杜渐的作用。
1.3.3 护患沟通与风险管理:
护患间良好的沟通、理解和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可鼓励和吸收患者参与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医护与患者间的交流和健康信息的传播, 患者反馈的信息和改进意见, 对不良事件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应认真对待。逐步形成患者参与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 最终实现患者安全的目标。
2 建立护理风险安全屏障系统的重要意义
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有助于管理者系统地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风险的识别是管理的基础, 明确各风险因素的不同影响力, 提示管理者对日常护理工作中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加以重视, 有利于管理者积极思考存在的问题, 将其对差错的处置行为变为对风险的控制行为, 有助于管理者查找风险事件的根源以及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护理行业是高风险行业,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和抢救等各环节, 因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对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预测意识, 增强风险鉴别能力, 减少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 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风险管理, 积极完善相关环节, 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确保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 还可以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以及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医院造成的间接损失[3]。
参考文献
[1]许萍, 孔令曼, 秦婷.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1) :9-11.
[2]许萍, 杨兴辰, 樊震林, 等.医疗风险管理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5) :313-316.
[3]程凌燕, 蔡金华, 李加宁, 等.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12 (9) :10-11.
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 篇8
1 护理风险的评估
1.1 血液病病人的护理风险
①血液病病人多数心理负担较重, 情绪往往焦虑不安、忧郁, 对疾病的治疗及生活失去信心, 心理承受力下降, 易产生厌世、悲观绝望情绪, 甚至自杀、自残的消极行为。②血液病病人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 一般病种感染率为10%, 而肿瘤化疗病人可达20%~40%[2]。③病人疾病性质或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严重贫血的病人容易出现眩晕、乏力等情况, 加上血小板下降引发的凝血功能异常, 病人容易出现晕厥跌倒, 甚至出现摔倒后大出血等意外。④血液科病人大多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 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3]。化疗药物性静脉炎是临床静脉输注药物引起的严重损伤[4], 不但给病人造成痛苦, 增加病人化疗的恐惧心理, 而且增加了医护人员静脉穿刺难度, 甚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1.2 与护士技术和服务有关的风险
1.2.1 部分护士业务素质差
低年资护士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 对病人的预见性不够, 对重病人、大出血病人的应急抢救能力较弱, 容易发生抢救不及时或者对各种抢救设备及仪器的操作及使用流程不熟悉而延误抢救时间, 甚至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缺陷或纠纷。
1.2.2 责任心不强, 未能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
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所造成的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5]。我科输血治疗较多, 如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给病人输错血或发错药、输错液体等, 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化疗药物渗漏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给病人造成严重损害。
1.2.3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法制日渐完善, 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 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 病人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 护士多按医嘱被动工作, 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 护士法律意识、护理风险防范和明确护患双方责、权、利的意识尚缺乏。
1.2.4 与侵犯病人合法权益有关的潜在风险
进行深静脉置管操作前、化疗前未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病人或家属, 造成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理解、不配合;给病人导尿、灌肠时, 未征得病人或家属同意, 暴露了隐私等。
1.3 与医疗费用有关的潜在风险
血液疾病病人通常医疗费用较高, 是病人比较关注的问题, 尤其农村或低收入病人。随着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增加, 一旦病情反复未达预期效果, 就可能因收费差错引发纠纷。
1.4 与病区环境有关的潜在风险
如地板太滑, 陪护椅、开水器、消毒灯无使用说明, 病房内用物摆放不合理, 影响病人起居。
1.5 护理文件书写记录存在风险
医护相符性差、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不能真正做到“做我所写、写我所做”。
2 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2.1 转变观念, 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护士爱岗敬业、主动服务教育,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章制度、风险管理知识, 进行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事件范围, 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事件的呈报等知识培训, 使全体人员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及目的, 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 重视风险防范, 坚持严格事前控制, 做到有预见性, 对潜在的风险重点分析, 改进工作流程, 及时杜绝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制订并实施管理制度
我科针对以往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补充完善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如血液病人发生意外危险因素评估指南、化疗药物安全防护制度、深静脉置管护理常规、血液病房消毒隔离制度等。建立了常见的护理风险应急处理预案, 如化疗药物外漏外渗, 发生过敏性休克, 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处理, 发生病人跌倒、突然停电等的应急处理预案, 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
2.3 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培训, 提高护士风险防范能力
注重年轻护士护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 有针对性进行专科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6]。要求每位护士掌握化疗专科知识及技术, 如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机制及其护理应对方法、化疗血管的选择与化疗中的监护、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化疗急症的抢救等。考核合格后可独立进行化疗操作。每月进行2次理论知识讲座, 每季度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1次;每人建立1本读书笔记, 遇到疑难病例、新技术、新项目, 邀请医生讲课。
2.4 加强人文关怀, 提高病人满意度
①重视病人心理护理,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及时与病人或家属交流沟通, 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及心理需求,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处在不同心理状态的病人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给予病人心理、情感和精神支持, 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关心, 消除病人不良情绪, 让病人把情绪调节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状态。②正确维护病人合法权益。医学是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高科技、高难度、高风险学科, 在疾病防治过程中, 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 医护人员必须履行告知义务, 让病人享有知情同意权[7,8]。对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的病人, 真实情况告之其监护人, 实行知情委托, 在病人病情稳定时给予恰当解释, 取得病人或家属的理解和认同。在进行隐私部位护理操作时, 应进行遮挡。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加强与病人和家属的交流, 尊重关心病人,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也是化解护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2.5 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
做好病房空气消毒工作, 强调湿式扫床, 病室自然通风每天2次, 紫外线照射每天2次, 每次1 h。每天2次应用84消毒液擦拭病室台面、拖地;减少陪护的探视;病人白细胞<0.5×109/L时应给予层流室保护性隔离。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 降低因护理不当产生的医院感染, 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2.6 加强收费的管理检查, 按物价标准收费
为病人提供费用日清单, 对病人不明白的收费项目及时进行解释, 有错收、多收及时纠正, 以避免侵权而引发纠纷。
2.7 加强病区管理, 改善服务环境
病房设防滑标志, 卫生间加设坐便器、走廊加设扶手, 紫外线消毒灯与日光灯、床头灯的开关标志清楚, 注明使用方法。保证地面平整干燥, 合理摆放病房家具, 不影响病人生活起居, 给病人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修养环境。
2.8 加强护理书写的指导, 规范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是发生医疗纠纷时的重要的法律文件。护士必须高度重视, 严谨记录。反复学习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护士长加强护理记录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加强医患沟通, 记录一致, 做到“做我所写, 写我所做”。
2.9 加强护理风险监控, 有效化解护理风险
科室建立以护士长为组长, 主管护师和高年资护士为成员的质控小组以及化疗病人管理小组、消毒隔离小组、专科技术操作小组、护理文件书写记录检查小组、收费管理小组、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小组等。明确管理职责、范围和内容, 每周定期检查1次, 护士长每日重点检查交班前护士工作完成情况;检查危重病人治疗护理完成情况;检查各种用物的准备情况;查护理记录的规范情况。对工作中问题及时与本人见面, 当场纠正, 每日晨会及时反馈, 使一些差错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有效的化解护理风险。
3 小结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 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实施风险管理后,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 认真执行制度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 做好班班交接、层层把关, 消除各种安全隐患。1年多来差错事故显著减少, 各种投诉明显下降, 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8.5%以上。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 作为血液科护士须不断地培训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真正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
摘要:分析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 提出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血液内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秋瑾, 张国英, 张文玲.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4C) :1040-1042.
[2]许洪志, 仲春红, 叙功立, 等.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6, 19 (3) :85-89.
[3]刘志霞, 郭淑婷, 苏齐.PDCA循环法对肿瘤病人化疗的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3) :67-68.
[4]邓本敏, 黄培兮.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与输注目的对疗效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5) :58-59.
[5]吴欣娟, 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71) :56-58.
[6]李敏.护理风险管理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1 (7C) :1947.
[7]孟繁荣, 刘志英.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40-2241.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为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524例患儿, 随机平均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2例患儿。其中男286例, 女238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并采取防范措施。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确定儿科患儿护理的风险因素。第一, 识别患儿发生错误。儿科护理对患儿胸卡的管理应格外重视, 当患儿的胸卡发生丢失的情况时, 护士没有对床头卡进行严谨细致的核对, 混淆患儿之间的胸卡等, 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抱错患儿做儿科检查。第二, 患儿治疗的导管发生脱落。儿科患儿由于其年龄较小极易发生胃管、鼻导管等导管由于护士护理管理不够严谨发生脱离的状况。第三, 患儿治疗时发生不当用药的现象。护士护理时对所用药的种类和剂量等没有按照医嘱发生了用药上的偏差。第四, 儿科医疗对患儿应用的治疗仪器存在问题。例如, 儿科治疗仪器安检不达标, 治疗仪器缺乏定期及时的保养等。第五, 患儿在护理时发生物理性伤害。一些患儿由于其自身特点, 针对注射类治疗无法做到情绪稳定, 特别是进行头皮注射时, 由于护士护理不当, 会造成头皮的损伤。第六, 儿科护理没有对患儿进行严密的护理, 工作的疏忽会造成患儿出现严重异常状况, 针对患儿的突发病情没有及时准确的报告给主治医生。第七, 儿科护理发生医院内部感染现象。一些护士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洗手制度执行, 或者对使用的医疗器械缺乏有效消毒, 进而造成了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等。其次, 儿科护理要建立一个护理风险管理组。这个护理管理组主要由医生与护士组成, 针对进入该院儿科治疗的患儿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和将会发生的护理风险的原因以及防患措施, 有效避免儿科护理风险。此外, 还应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急性病症统计出相应的急救措施, 当患儿发生急性病症时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再次, 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合理患儿护理流程。一是患儿护理工作量的调配与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医护人员交班表, 避免在交班时医护人员出现漏报问题。二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一个紧急风险防护计划,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技能训练, 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心。三是建立一个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 明确风险上报机制,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曾经存在风险的患儿应采取上报护理详细记录的制度, 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患儿, 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最后, 提高儿科护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预防风险的能力。儿科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常规护理的能力, 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精密仪器操作。医院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培训, 有效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素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 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儿进行注射时, 要认真观察和引导患儿, 有效避免针头的对患儿造成的意外伤害, 此外, 患儿在进行仪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从仪器上跌落等。儿科护理还要加强护士交接班时对患儿的探视和核查, 有效预防患儿胸卡身份错误的发生。
1.2.2 观察项目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一共发生5例风险问题的数量比例进行观察研究, 风险状况包括导管脱落现象、用药不当现象、物理性损失现象、患儿护理不严谨细致现象、医院内部感染等。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中发生导管脱落问题1例, 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3例, 用药不当问题2例, 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 医院内部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脱落问题3例, 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8例, 用药不当问题5例, 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4例, 医院内部感染1例。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44%, 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为12.48%, 经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察组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医院的儿科治疗不仅具有普通的临床护理风险, 同时还具有其科室中所存在的特有风险, 怎样有效提高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 保障儿科患儿的生命健康, 医生与护士应对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常见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深入认识和了解, 针对儿科护理风险内容设计和实施风险管理。该院通过随机平均分组儿科收录患儿, 对照组采取常规化护理工作, 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该院通过对儿科护理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 应用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的患儿护理其风险发生率显著较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能力有着极大关系, 儿科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增强对患儿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 才能在儿科患儿护理的临床中及时发现儿科护理的临床潜在风险, 同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成功处理患儿护理隐患, 有效降低患儿护理的风险发生率。儿科护理的风险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加强了对护士法律与责任意识教育。
5 结论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同时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从而成功保住了入院治疗患儿的生命安全, 应大力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仵晓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1上旬刊) :82.
[2]孙晓平, 王艳艳.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 2010 (29) :5206-5207.
[3]王洪梅.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12) :148.
[4]邹惠祥.儿科护理风险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4) :58-59.
[5]杨祖群, 冉茂群.PDCA理论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2) :39-40.
静脉化疗护理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篇10
2008年3月-2009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330例, 男185例, 女145例, 年龄16~76岁。其中肠癌86例, 胃癌120例, 乳腺癌66例, 其他癌症58例。
化疗护理风险的识别
识别易发生风险事件的环节:癌症患者由于文化层次的差异、对化疗的认知程度不一、对化疗方案不了解, 且由于患者处于疾病状态, 身体状况差, 心理负担中, 长期的住院治疗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 也使患者的家庭遭受重创, 此时, 如果我们对患者治疗时如果效果不理想, 或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则极易使患者和家属心理产生怨念, 对医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再加上长时间的用药易造成静脉穿刺困难, 此时如果我们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不小心谨慎, 则非常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 从而导致医疗纠纷。
识别易发生风险事件的人员:为了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我们要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化疗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发现刚上岗的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 即使穿刺成功但由于穿刺针固定不规范造成输液渗漏率增高, 个别护士缺乏慎独精神, 且自身对静脉化疗外渗后果认识不足;对新轮转的老护士虽然工作年限长, 但接触化疗时间不长, 对化疗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不及时等, 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化疗护理风险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不同具体情况, 如身体状况、基本病情、文化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评估, 其中, 静脉条件的评估为重点, 分为5个级别[1], 当静脉评估>3级即视为高风险对象, 应加以高度重视。1级静脉裸视, 走势较直, 静脉窦较少, 弹性好, 首次行外周静脉化疗;2级静脉不能裸视, 但触之有弹性, 静脉窦少, 该静脉化疗<3次;3级静脉不能裸视, 触之无弹性或静脉窦多;该静脉化疗<3次;4级静脉呈条索状发黑, 触之硬且滑动, 该静脉化疗>3次;5级静脉呈条索状发黑, 患者诉化疗后有胀疼感。
化疗护理风险的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化疗专科知识培训: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化疗相关的护理知识, 在对她们进行培训时要重点介绍化疗基本知识、化疗的不良反应, 以及化疗急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相关知识。特别对新上岗的、轮岗及换岗的护士更要重点培训。
建立护患共担风险的管理模式:在化疗前要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 将化疗后可能的疗效以及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如实详细地告知患者和家属, 使她们做到心中有数, 并愿意承担因为化疗可能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 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加强化疗时的质量监控管理:①规范药物配制:当我们为患者配备化疗药物时,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标准去执行, 避免使药物发生污染, 此外, 护理人员自身也要加强防护意识, 保证自己的安全。②正确建立静脉通道: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建立静脉通道的部位, 并组织高年资、有责任心的护士实施穿刺。合理选择静脉, 化疗时尽量避免使用下肢静脉输液[2]。如果发现某个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化疗, 则我们在对患者进行静脉化疗治疗时一般需要由远端到近端交替使用血管, 这样可以使上次因为化疗而受到刺激的血管进行长时间的休息和恢复。③静注或静滴要求:建立静脉通道时, 应先用生理盐水冲管, 针尖处无软硬度变化、静脉回血通畅无外渗表现后再接含有化疗药物的输液袋或注射器, 妥善固定。④用药期间要勤巡视:科内每位护士都要有化疗风险意识, 对化疗患者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 及时发现化疗药渗漏, 及时处理。在化疗时, 在患者的输液架上挂上科内自制的统一写有“化学药液”的黄色牌子起到警示作用。⑤药物外渗后常规处理。发现药物外渗时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 保留穿刺针头, 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 局部封闭, 患肢抬高制动、冷敷。⑥拔针要求:注药完毕换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拔针并压迫针眼, 且不可不经冲洗就拔针, 这样就会将化疗药液遗留在周围组织中, 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加强化疗后的质量监控:当患者化疗后,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特别是患者接受静脉化疗部位的皮肤, 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觉, 并观察周围静脉的颜色, 仔细评估, 避免由于患者发生迟发性反应而造成严重损伤[3]。化疗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以下方面:居室经常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控制探视人数, 少到公共场所;注意用品消毒及口腔卫生;发现感染症状, 及时就医;注意病情变化, 遵医嘱定期复查。
注意化疗期间的营养供给:化疗期间必须重视营养的供给, 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要提供充足, 尽量少食多餐, 多食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勿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促进肾脏代谢, 减少负担。化疗后常会引起患者白细胞减少, 故应指导患者多食如猪蹄、鹌鹑蛋、黑芝麻、黑木耳、黑枣、黑米等。同时应注意口腔卫生, 坚持每餐后漱口, 以免口腔溃疡。
适时指导患者做好康复锻炼:在治疗期间及康复阶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 促进全面康复。康复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锻炼方法和锻炼内容;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运动量要适当, 以患者本人感觉心情愉悦、不特别疲劳为宜。
讨论
由于化疗药物外渗后危害严重, 因此要求护士要强化责任心, 规范操作规程, 正确选择穿刺用具及静脉穿刺部位, 加强巡视, 在巡视时能够进行仔细观察,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当患者化疗结束以后, 我们要对患者的体征及一般情况进行严密观测, 避免迟发性反应所造成的严重损伤。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减少医疗纠纷,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静脉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于在化疗过程中, 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 也杀灭了大量正常的血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 其毒性不仅对患者产生很多不良反应, 还容易损伤血管而引起药物外渗。轻者出现局部红、肿、痛, 重者出现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结构的损害。据资料估计, 化疗渗漏率0.1%~6.0%, 实际发生率更高。因此, 在化疗过程中, 建立相应的化疗安全管理制度, 规范化疗护理行为, 对减少药物外渗引起的组织损伤, 减少护理纠纷, 提高化疗成功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化疗的危害性对330例静脉化疗患者强化风险环节管理, 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 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杜绝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化疗,护理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 王泽海, 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与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3-51.
[2] 罗福霜, 张云.患者放、化疗胃肠道反应的护理[J].陕西肿瘤医学, 2001, 9 (1) :3.
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 篇11
【摘要】目的 探究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妇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对比2组妇科患者风险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妇科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关键词】妇科;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10-01
妇科患者较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对患者的治疗以及健康恢复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妇科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护理的质量[1],本文主要对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在妇科中的应用价值作分析,详情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100例妇科患者(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实验组平均年龄为(33.62±7.10)岁,小学学历7例,初中学历13例,高中学历18例,大专学历10例,本科学历2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4.01±7.12)岁,小学学历8例,初中学历12例,高中学历17例,大专学历10例,本科学历3例。
对比2组妇科患者的年龄、学历等基本资料,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即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检查、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实验组妇科患者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具体为:
1.2.1 树立新的护理理念,即以患者为中心,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技术水平,并指导护理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以此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1.2.2 妇科患者在入院治疗之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得妇科患者可以做充分的准备接受治疗以及面对不良症状。与患者积极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给予患者鼓励,使得妇科患者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妇科患者家属的交流,告知患者家属家庭支持对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积极意义,以此防止患者因不良情绪而出现自伤的情况。
1.2.3 给予妇科患者治疗,应合理调整给药的速度,并加强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情况,则应立即通知相关医生进行处理。
1.2.4 妇科患者经治疗之后,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嘱咐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加强坠床、跌倒等意外的预防,以此降低妇科患者治疗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2组妇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压疮、跌倒、静脉炎等[2]。
1.4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妇科患者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其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妇科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其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34.00%。实验组妇科患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妇科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风险事件,则会增加患者治疗的难度,对妇科患者的治疗工作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这样则会对医疗部门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妇科患者在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护理风险评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加强巡视以及风险防范等干预来降低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将风险防范护理管理与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结合,可以为妇科患者实施更加优质的护理,增加妇科患者治疗的信心,及时对患者治疗的情况进行了解,若妇科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则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此避免患者在妇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3-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的实验组妇科患者,其风险事件的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妇科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较易出现不良情绪,这样就增加了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从而对患者的治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降低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增加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式管理与护理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此降低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妇科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爱萍,刘义,徐东燕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062-1063.
[2]李娟,李清华.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9):96-97.
[3]郭巧玉.有关风险防范式护理用于妇科护理管理的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07(6):163-163,166.
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 篇12
1 标识设计
1.1 标识设计采用统一性和个性化相结合
设计前查阅文献, 国家相关规范已经有的应该沿用, 没有的根据医院文化、病员特点和内容自行设计。用文字或图画表示, 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艺术性。
1.2 标识材质安全、制作美观
警示卡片:选用硬度适中、不易被损坏、便于清洁消毒、具有防水功能的双色板。卡片为长14cm, 宽8cm的长方形, 四周打磨光滑, 四个角为弧线型。卡片上方距边距1.5cm处打一个小孔, 方便穿细绳悬挂。警示标签:采用一次性粘胶, 根据需要制作各种不同的标签。
2 护理标识的种类和使用
2.1 身份识别标识
为橘红色与白色相间条纹。由医院信息科统一设计, 每位患者入院办理住院手续后均佩戴可以扫描的身份识别安全腕带, 上面写有病区、姓名、性别、ID号码的, 住院后的治疗、检查、手术必须进行扫描确定身份, 方可执行。
2.2 院感控制标识
警示医护人员做好感染防护。由医院感染科根据国家传染病管理办法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统一制作, 下发至临床科室。接触性隔离为蓝色, 空气隔离为黄色, 飞沫隔离为粉红色。标识正面写隔离种类, 反面写疾病种类和防护措施, 简单易行, 方便实用。垃圾分类图文并茂, 一目了然。
2.3 留置管道标识
颜色识别, 避免给药和操作错误。患儿入院治疗期间, 根据病情需要留置各种管道, 尤其一些危重症或外科术后患者全身留置的管道比较多, 看上去眼花缭乱, 整理起来麻烦费时间。在每条导管上便于观察处粘贴写有管道名称、操作者姓名、操作日期及特殊告知内容的不同颜色标签可以帮助护理人员理清管路。静脉输液的外周静脉留置针、CVC导管、PICC导管和UVC导管贴兰色小标签;动脉留置导管贴亮红色小标签;引流管贴紫色小标签;胃管贴暗绿色小标签;吸氧管贴翠绿色小标签;导尿管贴黄色小标签等。一方面便于医护工作者确认、观察, 做好相应管道管理;另一方面可责任到人, 根据规定使用日期及时更换, 更重要的是可以不间断的提醒护士关注特殊告知内容, 以及使用此管道重要的注意事项。规范管道标识便于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识别各种管道, 尤其是患者置入多种管道时, 避免了反复牵拉确认管道的现象, 既准确“迅速又安全[3]。
2.4 警示标识
提醒护士操作时注意医嘱特殊要求, 减少在细节处、关键点发生错误。如腰穿之后悬挂“腰穿术后, 禁食水、平卧位3h”的警示牌, 明确告知护理操作中的饮食和体位要求;新生儿CPAP呼吸支持, 医生对压力有要求, 挂上“压力保持3~4cm H2O”的标牌, 提醒医护人员不要随意调整压力, 避免压力过高或过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挂上“PICC置管”, 提醒护士注意保护导管通畅。NICU护理工作繁琐, 在工作高峰期容易出现疏忽大意, 在辐射床、暖箱上方挂上“操作之后, 提起挡板防止坠床”醒目的标牌, 可有效阻止医护草率行事, 避免酿成不良事件。
2.5 温馨标识
主要提示医护人员及家长遵循护理规范和医院规章制度, 为患儿营造安全、温馨减少打扰的微环境。如“阿姨, 像妈妈一样爱我”;“我刚入睡, 请勿打扰”;“接触我之前, 您洗手了吗?”;“叔叔阿姨我怕羞, 请勿拍照!”等等。
3 结果
自2012年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床位数增加2倍多, 新入职护理人员近200人, NICU90名护士, 护理标识使用2年, 护理质量由94.07%提升至96.28%, 病人满意度由94.5%提高至95.98%。护理人员自觉规范使用护理标识, 风险意识不断增强。
4 体会
4.1 标识管理制度化
建立标识管理制度, 培训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该制度的内容, 意识到警示标识与保证医护正确操作对保证患儿安全的重要性。标识牌固定放置, 及时佩戴、悬挂、粘贴, 提醒医护人员关注患儿病情护理的侧重点, 杜绝遗漏。
4.2 护理风险具有与护理行为的伴随性、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后果严重性等特点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 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以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4]。使用警示标识, 能突出重点, 警醒医护人员增强责任心, 时刻注意重点环节和容易忽略的细节, 正确进行各项操作, 提升医生对护理工作的高度认同。
4.3 护理标识是医院文化的具体体现
警示性护理标识主要是指提醒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具体行为的标识[5]。在设计护理标识时, 以医院的整体标识相协调为基础, 精心挑选每一标识的字样大小、颜色、材质、形状, 遵循的原则是统一、规范、实用、美观、醒目, 表示要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要具有警示作用, 而且患者及家属对这一标识要有温馨感, 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 更多的表现出人性化的管理, 达到安全的目的[6]。
4.4 警示标识是医院拉近患者的桥梁
警示标识实行以来, 减少了护理差错及缺陷, 明显减少了医疗纠纷, 使医患、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工作显得更加有条不紊。护理标识能够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安全, 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护理质量有效提升。
摘要:探讨护理标识在NICU安全管理中应用, 防范护理风险。根据不同用途设计不同标识, 对NICU进行规范化管理。护理标识的使用, 使护理质量由94.07%提升至96.28%, 病人满意度由94.5%提高至95.98%, 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护理标识在NICU中的应用, 可以促进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标识,安全,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靳桂明, 吴凌, 张瞿璐, 等.医疗垃圾分类处置标识化管理[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4, 18 (6) :56-57.
[2]曾芬兰, 邓宁, 张媚.标识在麻醉恢复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7) :1554-1555.
[3]朱玉萍, 朱明范, 何秀媚.管道标识在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0, 10下旬刊:205-206.
[4]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4) ∶313.
[5]张风玉.规范化护理标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23) :5.
【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推荐阅读:
风险管理护理08-12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05-20
内科护理风险管理08-12
护理风险安全管理08-16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09-25
护理风险管理预案10-11
护理风险和安全管理06-06
风险管理下外科护理07-05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06-09
ICU护理管理风险管理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