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识别

2024-11-19

护理风险识别(精选12篇)

护理风险识别 篇1

护理风险指医院内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包括医疗事故、护理意外、护理纠纷和并发症等一切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事件。也可以是护理行为为此付出的赔偿代价, 甚至损失医院声誉和市场份额[1]。任何临床护理行为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行为都带有风险[2]。近年来, 创伤和疑难杂症患者逐年增加, 尤其是危重患者病情凶险, 极易失去抢救时机, 也极易出现纠纷,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救护和采取措施。但由于医疗技术的特殊性与患者及其家属就医时高期望值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及其所患疾病的认知水平, 使护理风险加大。

1 护理风险识别

1.1 患者体质因素所致的风险:

由于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的不同, 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复杂性及多变性, 如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 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外, 高度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用药物时有发生变态反应的风险, 吸毒有可能掩盖疾病的症状, 老年、婴幼儿患者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 这些都是不安全因素, 可加大护理风险。

1.2 患者心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 患者的就医动机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患者有冒险的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或消极的求生欲望, 护理风险将会上升[3]。患者和家属对其所患疾病及预后、疾病诊疗现状的理解存在局限, 家庭内部矛盾或经济问题, 因疾病 (特别是对疗效不满意时) 而激化或转移, 甚至引发护理纠纷。

1.3 急诊患者特殊性所致的风险:

急诊患者起病急, 病情重, 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 普遍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短, 无法全面了解病史, 不易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病人入院后对接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十分敏感, 医护人员言谈举止会对患者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服务态度冷淡, 说话生硬, 极易引起患者反感。

1.4 护理行为所致的风险: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 有职业资格的护士才能上岗, 但为了护理事业后继有人, 医院里不可能没有实习进修护士,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我们发现实习进修的护士在学习期间, 因为阅历和经验方面的问题, 时常和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矛盾, 这也是加大护理风险的因素。另外, 个别护理人员法制观念不强, 缺乏证据意识,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责任心不强, 业务水平不高, 缺乏沟通技巧, 护患关系紧张, 个人素质方面自律性轻差, 如仪表不规范、上班时会客等, 这些都是引发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

1.5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 维权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更好的软件和硬件设备, 由于对抢救、治疗和护理效果期望过高, 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不确定性缺乏了解。另外,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 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的不足, 也易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

1.6 医院条件和制度欠缺所致的风险医院从成本量的角度出发, 严格控制编制人数导致人力资源缺乏, 一些经验不足的护士被迫推上需要更高能力更多经验的工作岗位, 护理不安全因素随之增加;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 对相关危险因素没有分析和改进, 从事故差错中寻找根本原因较少, 罚而不改, 发生不安全事件后责任只落实到个人的做法, 使当事人及当事科室采取消极的态度隐瞒等方式应对, 使安全隐患不断, 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差错发生。

2 防范护理风险对策

2.1 加强护理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教育:

管理者必须重视安全管理, 要明确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 而是全员参与的过程, 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 要做到这一点, 安全教育就不仅是讲授一般的大道理, 而是要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 分析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原因, 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 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修改和护理纠纷处理中相关法律的准备与应对方法, 组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而受到教育和启发, 强化护士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 加强工作责任心。

2.2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组织常规制度学习, 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 成立护理质量监控组, 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汇报,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监督、检查和指导, 充分发挥各种查房制度的效能;建立标准的规范化抢救程序。

2.3 强化专业技术培训:

加强护理培训, 包括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新业务技术、法律意识, 从各方面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救护水平。可通过晨会提问、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定期培训和考试等方式, 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对预见或潜在的风险能够做出评估, 并将评估产生的有关风险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临床实践证明, 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关系, 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

2.4 保证护理文书质量:

从患者到达医院后接受的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 包括过敏史、吸毒史、防疫史及生活习惯等都应准确的进行记录, 保证护理文书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当产生矛盾, 出现纠纷后, 一是尽力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二是注意收集、保管好相关护理记录, 以事实为依据, 以有关护理记录为凭证, 必要时借助专业部门鉴定[4], 特别是在涉及病人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问题时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必要时按法律程序尽快解决纠纷, 避免长时间的纠纷给护理人员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

2.5 注重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关心年轻护士的成长, 解决护士缺编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 帮助并解决护士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 解除后顾之忧, 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减少护理风险的隐患[5]。加强社会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 正确对待医疗护理这项特殊事业,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6 提高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 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拓宽护士的知识面, 学习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 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各个专科之间, 也可以派出业务骨干, 互相深入渗透, 学习护理经验和技术。同时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

2.7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鼓励护士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尤为重要。由于护理工作较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而又缺乏新意, 但又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及责任心, 使护士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因此要求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精神, 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 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 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2.8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专科的护理情况, 合理配置, 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 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 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和危重病人抢救, 都应实行动态排班, 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2.9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各科设立缺陷登记本, 以制度规范约束护理行为, 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归类成册, 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完善签字记录, 患者从入院至出院, 都要依照程序, 把护士需要做的护理内容和目的告知患者, 使患者感到可靠和信任, 自愿接受和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总之,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患者希望获得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护理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 需要不断加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 提高应对能力,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有效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做到“四要”, 即解释病情要科学, 签字手续要完善, 执行制度要严格, 说话办事要谨慎[5], 确保患者得到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摘要:为防范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必须加强护理各环节的管理, 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 尽快尽早预见识别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 把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护理风险,识别,防范

参考文献

[1]王淳德, 郑思炳.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0 (1) :94-95.

[2]张优琴, 章亚娟.举证责任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分析[J].中国护理杂志, 2004, 39 (2) :113-115.

[3]李良君, 万东升.护理记录涉及的法律责任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47-248.

[4]刘启华, 王玉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 :57-58.

[5]姚爱群, 胡娟.护理纠纷后护士的心理调查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2, 7 (4) :61.

护理风险识别 篇2

项目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它不是一次性行为,而应有规律的贯穿整个项目中。风险识别包括识别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内在风险指项目工作组能加以控制和影响的风险,如人事任免和成本估计等。外在风险指超出项目工作组等控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如市场转向或政府行为等。严格来说,风险仅仅指遭受创伤和损失的可能性,但对项目而言,风险识别还牵涉机会选择(积极成本)和不利因素威胁(消极结果)。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识别的信息源都可用于风险识别,信息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过去项目中记录的经验和表示当前项目进行情况的文件,如工程文档、计划分析、需求分析、技术性能评价等;主观信息源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的经验判断。

识别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

这是项目风险识别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只有首先确定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才能够进一步分析这些项目的性质和后果。所以在项目风险识别工作中,首先要全面分析项目的各种影响因素,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整理汇总成项目风险的清单。

识别风险的主要来源

只有识别清楚各个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够把握项目风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度量项目风险的可能性与后果的大小,从而才有可能对项目风险进行应对和控制。

预测风险可能会引起的后果

护理风险识别 篇3

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风险是最为关键的概念。风险是一种事件、行动或者非行动对企业达到自身经营目标和执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威胁。它通常由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影响的程度两个要素组成。根据其对企业不同层级的影响,风险可分为企业层面风险和流程层面的风险。企业层面的风险涉及范围较广,因而企业层面的控制指对企业有普遍影响的控制,在公司各层级均可执行,包含更多战略性和宏观经济方面的考虑。流程层面风险则较为具体,通常可与流程中存在的控制活动相联系。

风险管理是指确定减少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trade-off)和决定采取的行动计划(包括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过程。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风险识别的方法有生产流程分析法、保险调查法、财务表格分析法及风险坐标分析法。限于篇幅,本文以风险坐标法和企业业务层面风险为例说明企业如何进行风险识别。

二、风险坐标法理论

风险坐标法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即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有定性、定量等方法。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定量方法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金额来表示。目前,大家比较推崇的方法是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表1列出某公司关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影响程度的定性、定量评估标准及其相互对应关系,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绘制风险坐标图。图1以定性为例,图2以定量为例;图1的数字和图2中的黑点代表风险因素)如下:横坐标表示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纵坐标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发生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绘制风险坐标图的目的在于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的比较,从而确定各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如:某公司绘制了如下风险坐标图3,并将该图划分为A、B、C三个区域,公司决定承担A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不再增加控制措施;严格控制B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专门补充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确保规避和转移C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优先安排实施各项防范措施。

三、风险坐标法实证分析

现以某企业为例,将其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素按照相似性或相关性将其分为几个大的类别,然后对每个类别估计其发生可能性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以这二者作为两个维度划出坐标图,最后根据风险程度将全部类别划分为ABC进行相应管理。具体如下:(限于篇幅,以部分风险要素为例)

风险概率评定标准如表2所示:

风险损失评定标准如下表3所示:

确定风险水平R=风险发生的概率X风险损失标准

风险水平标准如下表4所示:

以0~10 之间的某一个数作为权值,0代表没有风险,10 代表风险最大。把各个风险的权值加起来进行比较,区分影响程度;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风险坐标图法图4,工程建设风险和生产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在4以下,风险水平均在10以下,处在A区。这二者对企业的运作不构成风险,企业可以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的风险因素上。B区域的风险因素较多,是企业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些因素风险水平较高,同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也较大,一旦出现企业不可控因素,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企业把投资风险、人力资源、安全环保税收风险、资产风险、法律事务等因素作为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彭志国、刘琳:《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护理风险识别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范围49岁~79岁, 平均年龄 (64±2.1) 岁;对照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50岁~78岁, 平均年龄 (65±2.7)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观察组则采取针对性安全管理措施, 具体如下。

1.2.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呼吸科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的组长, 承担该小组成员有关呼吸科护理风险的学习与考核, 并定期召开组员讨论与分析工作现状;明确制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积极改进并完善呼吸科风险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1.2.2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识别是呼吸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本文中, 呼吸科实施护理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着手于临床实践, 注重各类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危因素, 如高频发生地点、护理环节或护理人员等。在呼吸科中, 治疗、抢救危重患者、交接班、医护合作性环节等均是风险高发环节;操作不规范的护士、实习护士、低年资的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操作技能差的护士等均是高危人群;安全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强等属于高危意识。识别评价是通过分析、明确判断出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各种风险, 确定其高危因素, 整理相关信息。如评价跌倒坠床、用药差错等高风险患者, 并通过处理资料和数据, 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1.2.3护理风险的处理即针对风险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①护理风险的预防:首先明确护理风险事件的危险因素, 预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起到防止风险事件发生的作用, 例如改善病房环境, 避免噪声、潮湿等污染环境对患者的危害。对于高龄、视力障碍等患者应减少病房公共设施, 并嘱咐其家属陪同。还需加强呼吸科设备管理, 如增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等仪器的维护, 确保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设备完好无误。②避免或脱离护理风险:通过护理风险评估, 对于可能产生护理风险的护理服务项目予以适时干预或阻止。③护理风险处理中的法律理念:护理过程中, 需掌握相关法律意识, 如对患者进行有风险的护理操作, 如导尿等, 应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避免不必要的护理纠纷。④风险培训:应加强呼吸科患者权利和护士义务的相关知识培训, 另外, 对科室护士加强风险意识培训, 树立护理安全观念。护士仍需加强责任心以及专业操作技能, 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统计分析护理工作中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 (导管滑脱、跌倒坠床、漏服或误服药等) 。

1.3.2满意度根据我科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包括专科护理质量、服务态度、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等内容, 总分100分, “优”为90分以上, “良”为80~89分, “中”为60~79分, “差”为<60分。满意度= (优+良)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护理风险事件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呼吸科是医院临床科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室中大多数疾病与肺部功能相关, 呼吸道疾病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2]。另外, 呼吸科中患者多数高龄且病程较长, 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造成护理依从性差。因而, 呼吸科临床上危及护患安全的风险事件较为突出, 需引起重视[3]。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也是威胁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构成[4]。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是组成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程序之一, 通过实施护理风险识别, 可发现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 贯穿于整个护理始终。其也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确保患者在享受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同时, 也可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差错。本文中, 通过实施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 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护理风险处理是其核心内容, 通过具体措施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结果表明,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提高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采取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措施, 可有效控制呼吸科护理风险, 提高护理安全以及患者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科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呼吸科进行有效的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 可明显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提高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科,护理风险,识别评价,处理

参考文献

[1]鲜于云艳, 孙璇.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11) :823-824.

[2]张桂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 2013, 1 (23) :120-121.

[3]刘艳荣, 刘珺秀, 潘黎明.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工作中的方法和体会[J].吉林医药, 2009, 8 (2) :747-748.

[4]蔡铜山, 钟德福, 张海林, 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彩色多普勒超声杂志, 2011, 8 (5) :342-343.

存货审计风险识别及规避 篇5

识别存货审计风险

存货审计风险指企业的存货有错报、漏报、虚报、假报等情况存在,而审计人员未审出,导致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造成审计失败。要识别存货审计风险就必须了解存货审计风险的形式,存货的错弊表现,以及风险迹象。

一般来讲,存货审计风险的形式有:虚报数量、账有实无;价值虚假,即有的存货计价不正确,采用计划价格核算的差异不处理;减值准备该提不提,或者不应该提的却计提;存货损失不处理,盘盈、盘亏不处理,长期挂账充资产。

存货的错弊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

取得时的错弊外购存货成本不实,计价不准确;入库存货的价值虚增,扩大企业库存;将账外产品成本或委托加工产品的成本加入账内产品;将代制或代销存货冒充自己所有;以次顶好,仓库内盗。

发出时的错弊计价方法不合理,经常改变计价的核算方法;价值计算不正确,多计或少计成本;成本差异计算不正确,不按月分摊,不结转或结转方式不正确。

储存中的错弊账实不符、相互顶替、规格型号互串;盘盈、盘亏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理;腐烂、变质、没有使用价值的存货仍保留在账上;减值准备计提的不正确或计提无依据。

账簿记录中的错弊出入库手续不完善,账簿记录不齐全;计量单位不统一,米尺不分,公斤市斤不注明;交接手续不清,保管责任不明;会计仓库长期不对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存货审计风险迹象主要表现在:存货增长远远快于销售增长,销售成本及应付账款的增长不成比例;存货准备相对与库存下降较多,存货储备不足以及夸大营运收入;突然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原用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或其他方法;存货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变化比例明显不匹配;存货逐步增大,存货周转率越来越慢,以存货作为抵押品越来越多;存货呆滞,削价不合理或有大幅度变化;存货清查盘点不清,存放地点不详,盘点人员未签字;存货数量为零或正数而金额为负数或数量及金额均为负数;存货减值准备账户变动较大等。

存货审计难点

存货审计的难点有:

存货品种、规格、性能复杂,审计人员不熟悉难以核实;

存货流动性大,特别是在制品正在加工生产,其形态与价值随时在变,如生物制品、管道内产品等处在不断地流动,过后无法核实;

难以计量的堆放材料,如灰、砂、煤、炭等,不便核实;

价值小数量多的材料,不好核实。

电网风险的识别和预警管理 篇6

【关键词】电网;风险识别;预警管理

引言

电网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是电网企业应急管理重要环节,体现了电力应急管理“以防为主”的原则。开展电网风险识別预警就是要准确识别电网风险因素和潜在危险,并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来研判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避免灾害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的过程。有效的电网风险识别和预警管理,对于提高电网风险控制水平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网风险的识别

电网风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危机存在种类,它也具备着一般风险的普遍特征,包括:风险存在的普遍性、风险潜伏的屏蔽性、风险爆发的紧急性、风险传播的公开性。同时,它又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受产业链影响严重、风险来源极多、风险带来损失巨大等[1]。电网风险的爆发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正常生活。电网风险产生的根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灾害的不断冲击。近年来世界各地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灾难性气候频发,对当地电网造成了巨大破坏,严重影响了正常供电。

2.电网自身问题。我国电网尚处在建设期,新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的相继投运,都会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风险。

3.电力应急准备不足。当前,我国电网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尚未完全形成高效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电网风险预警的方法

近年来,为了研究电力系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发生大面积停电的特征和规律,专家们先后提出了OPA模型、CASCADE模型、隐故障模型、Manchester模型及基于交流最优潮流的停电模型等多种模型来模拟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事故[2]。针对电力应急管理对电网风险预警的实质性要求,电网风险预警的方法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起来,预警方法逐步完善,实用性也不断增强。虽然预警方法日益增多,但大体可以归为指数类预警方法、统计类预警方法和模型类预警方法三种类型。

1.指数类预警方法。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领域,通过制定综合指数来判断被监测对象所处的状态,不仅能预测到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也可以用来分析经济的波动幅度等。例如景气指数法。

2.统计类预警方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通过统计方法来发现被监测对象的波动规律,具有使用变量少、数据容易收集、操作较简便等优点。例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多元判别分析法等。

3.模型类预警方法。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被监测对象所处的状态,适用于监测点比较多、比较复杂的风险预警环境中。例如概率分类的模型识别、人工智能等。

三、浙江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为适应电网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电网风险管控,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浙江电网建立了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省、地、县各级电网运行风险管理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规范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内容和要求,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措施。

1.电网风险预警分析内容。(1)静态安全分析,重点考虑设备N-1故障、同杆并架线路同时故障等;其中,N-1故障考虑的范围包括发电机、线路、变压器、母线等设备;同杆并架线路原则上定义为同杆并架长度比例50%以上者,对同杆比例低于50%的线路,视电网实际运行情况及线路同跳后果决定是否作为同杆并架线路考虑。(2)暂态稳定、频率稳定、电压稳定、短路电流计算、小干扰稳定。(3)电力电量平衡、局部电网供电能力。(4)确定风险的等级和预控措施要求。

2.风险管控职责范围划分。依据“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各级调度风险管控职责范围进行划分。(1)省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四级以上电网事件者。2)事故后造成3座220千伏厂站(含用户变、牵引站)全停,或事故前为单线(单母线)带2座以上220千伏厂站(含用户变、牵引站)方式者。3)事故后造成变电站内220千伏以上任一电压等级母线非计划全停者;其中双母接线的变电站,一条母线检修方式下另一条母线跳闸,造成本变电站内220千伏以上任一电压等级母线非计划全停除外。4)事故后造成装机总容量1000兆瓦以上的发电厂全厂对外停电者。5)事故后造成电网电能质量降低,频率偏差超出(50±0.2)赫兹;或220千伏电压监视控制点电压偏差超出±5%,延续时间30分钟以上;或500千伏以上电压监视控制点电压偏差超出±5%,延续时间1小时以上。6)事故后造成±400千伏以上直流输电系统双极闭锁或多回路同时换相失败者。7)220千伏以上电网非正常解列成三片以上,其中至少有三片每片内解列前发电出力和供电负荷超过100兆瓦。8)220千伏系统中,并列运行的两个或几个电源间的局部电网或全网引起振荡,且振荡超过一个周期(功角超过360度)。9)省调管辖电网输电断面超稳定限额连续运行时间超1小时。(2)地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电网减供负荷40兆瓦以上者。2)双母接线的220千伏变电站一条母线检修方式下另一条母线跳闸,或单条220千伏线路送220千伏变电站线路跳闸,造成变电站非计划全停者。3)事故后造成220千伏变电站内110千伏母线非计划全停者。4)事故后造成3座以上110千伏变电所全停者。5)地调管辖电网输电断面超稳定限额连续运行时间超1小时。6)造成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特级或一级重要电力用户电网侧供电全部中断者。(3)县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县域范围内1座110千伏变电站全停者。2)事故后造成变电站内35千伏母线非计划全停者。3)事故后造成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二级或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电网侧供电全部中断者。

3.风险预控措施。可采取的风险预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电网运行方式调整。主要包括电网分层分区方式调整、变电站母线接排方式调整,等等。(2)电厂运行方式控制。根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用电平衡等要求,合理安排电厂开停机组、优化机组出力,提出对机组功率因数、母线电压水平以及PSS投退状态等控制要求等。(3)负荷转移与控制。结合电网实时运行方式,对事故后造成负荷损失,可能达到有关风险等级标准的,提前做好负荷转移工作;对影响全省或局部地区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的,需事先编制有序用电、错避峰方案并予以落实;对事故后可能造成供电缺额的,需提前落实足够容量的紧急拉限电容量。(4)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装置)调整。对可能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装置),需根据运行方式要求及时调整系统(装置)投退状态及切负荷量,确保系统(装置)有效发挥作用。(5)防全停措施。主要包括防全停技术措施和防全停组织管理措施,以减少事故后减供负荷。(6)设备巡视。

四、结束语

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灾害的发生。电网安全运行是整个社会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正确的认识电网风险的存在,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提升电网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瑾,牛东晓,刘金朋.区域电网危机预警管理研究.华东电力,2010,(1):11-13.

[2]田超,沈沉,孙英云.电力应急管理中的综合预测预警技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9(4):481-484.

作者简介

护理风险识别 篇7

1 我科一般情况

我科设置NICU床位10张, 普通床位41张, 41张普通床位中包括普通新生儿床位10张。高峰期住院病人达到90人以上。护理排班模式:责任包干制。

2 护士长备忘录的设置

见图1。

3 风险评估及识别

3.1 根据值班护理人员情况, 评估护理人员素质, 分析、识别护理风险:年轻护士临床经验不足, 对患儿病情观察、判断、预见性及处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 年轻护士不能灵活地应用护理程序去工作, 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 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再者,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 不能履行岗位职责, 不严格执行工作制度, 对病人缺乏热情和耐心。因此, 护理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

3.1.1 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导致静脉用药延误, 或病人家属因着急、心疼而不满意。

3.1.2 药物剂量计算不准确, 致药物过量或不足如氨茶碱针、山莨菪碱针、西地兰针等, 而小儿用药剂量准确至关重要。

3.1.3 急救技能不熟练, 不能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如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措施不能及时到位。

3.1.4 不能掌握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致使用药过程中药物混浊如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后, 直接输入罗氏芬液体等。

3.1.5 分不清轻重缓急而延误治疗如分管1~9床病人, 不管9床是I级护理、病情不稳定的病人, 而从1床、2床…按顺序治疗。

3.1.6 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日常工作中语言生硬、缺乏耐心和热情, 致使病家不满意而投诉。

3.1.7 操作过程中动作粗暴如输液时粗暴地移动病人肢体, 剃发时损伤头皮, 拔针时穿刺处按压不好出血等。

3.1.8 制度执行不力

3.1.8. 1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力, 致使病人发生院内感染。

3.1.8. 2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不力巡视不及时:睡眠中, 婴儿坠地;家长将衣物或手遮住婴儿口鼻而致使婴儿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输液渗漏等;输液速度过快致循环过重、过慢不能按时执行医生的用药计划。

3.1.8. 3 健康教育制度执行不力宣教不到位, 病人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

3.1.8. 4 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力用错药物剂量、打错针、输错液 (把张毛毛的液体输到李毛毛的体内) 、医嘱单未执行即签名或执行后不签名。

3.1.8. 5 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执行不力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从而失去其作为法律证据的作用, 甚至起反作用[1]。

3.2 根据当日病人情况, 分析、识别病人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

3.2.1 病人总数加床过多, 护士超负荷工作, 易导致治疗、护理措施落实、病情观察不及时、不到位。

3.2.2 重危病人数一方面, 由于小儿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不同, 起病急, 病情变化快, 不能自我表述, 需要护士有很好的专业知识, 良好的工作责任心, 及时观察和评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及时汇报医生, 及时处置。另一方面, 病人家属因患儿病情危重, 而焦虑、紧张, 容易出现应答错误, 因而误导护士做出错误的判断。其次, 重危病人, 特殊检查、治疗措施多, 有些还涉及不常用的操作, 护士由于不熟练而紧张, 容易操作失误。

3.2.3 病人家属方面儿科病人, 往往是一人生病, 全家住院,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 和对医院的期望值日益增高, 希望医生手到病除, 希望输液时, 护士一针见血, 希望看好病少花钱。期望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常常产生不满情绪。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出现贫富悬殊, 造成部分人员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表现在孩子住院中百般挑剔, 无端猜疑, 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4 风险监管

4.1 护士长经过以上的填表评估, 了解了每日的病区概况, 包括病人总数, 新病人、重危病人的病情、病人家属中有无特殊的个体, 以及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后, 判断出当日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 就可以在全天的每一项工作中, 给予适时的跟踪、督导和提醒, 因而避免风险的发生。比如:将年轻护士和高年资护士安排为一组, 以老带新, 处理一些疑难的护理问题和操作。当日应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如罗氏芬与10%葡萄糖酸钙;有可能出现计算错误的药物时, 如氨茶碱针、山莨菪碱针、西地兰针;有应用25%硫酸镁等需控制输液速度的药物时, 给予适时的提醒和指导。

遇有以上所述的特殊病人家属时, 护士长要多与病人家属沟通, 给予足够的关心, 提醒护士增强服务意识, 尽可能融洽护患关系。检查、督促关键制度和工作流程的落实, 将危机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病人总数/重危病人多时,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做到忙而不乱。

4.2 抓好素质教育组织专题讲座, 每月一次, 安排科室护理人员, 每人准备一个有针对性的专题, 每一个专题, 必须结合本专题的护理新进展。鼓励年轻护士学历提升, 她们考试时, 在排班上尽可能的给予照顾。对科室常用的特殊药物, 将其作用、副作用、配伍禁忌以文字形式打印出来, 作为儿科年轻护士的必学内容。

4.3 科室质控组, 每月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检查一次, 护士长每日随机督查, 提高关键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执行力度。

5 讨论

护理风险的防范, 取决于对风险的正确预见。设置护士长日工作备忘录, 直观地将当天病区的工作人员、病人情况, 及通过查房, 了解到的病区环境, 物品性能等情况呈现在面前, 便于护士长全面地评估, 正确预见当日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 并适时采取监管措施。使护士长在每日繁琐的事物中, 能够做到忙而不漏。

参考文献

筹资风险的识别 篇8

一、筹资时机选择风险, 即筹资外部风险

与筹资时机选择有关的风险主要是因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政策、市场等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发生变动带来的风险, 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局变化、政权更迭、战争、动乱、武斗等政治因素而使企业蒙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政治环境往往能影响经济环境, 例如政府行动可以影响国际资本市场和引致通货膨胀, 所以在考察筹资时机是否合适时要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因素变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影响筹资风险的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紧缩、金融危机、经济改革措施的出台与实施等。如, 不同的经济周期对企业融资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 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放宽银根, 降低利息等, 这时企业筹资较为容易且成本低;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 市场需求减少, 国家紧缩银根, 这时的筹资活动尤其是长期筹资, 会受到严峻挑战。

法律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企业适用的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动而给企业筹资活动带来的风险。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动往往给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 使企业承受一定的风险, 如利率汇率调整。央行调高利率, 就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 反之会给企业筹资创造便利。税收制度对企业筹资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 企业应该很好地利用税收政策, 合理安排资金的调度与使用。例如, 对于负债筹资而言, 利息费用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而有抵税作用;而股息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支付, 税收对这两种筹资方式的成本的影响显然不同,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 以降低资金成本。税收制度中一些灵活性的规定, 企业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和方法, 以减少当期应纳税额, 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和减轻税收负担。比如, 税收制度允许某些行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企业可以通过当期多提折旧使纳税点后移, 使企业早期产生更多的现金流入量。其他法规政策, 如各种经济法律法规, 最主要的是公司法、证券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条件以及筹集资金的使用和违规的法律后果等。企业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供求变动、竞争、利率等市场因素变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金融市场是进行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 是企业筹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 也有供求的平衡问题、竞争问题和价格变动 (利息率) 问题。如果供大于求, 供方竞争加剧就会出现需方市场, 利息率就下降, 这时对资金需求者有利;反之则不利。

二、筹资内部风险

(一) 负债筹资风险。

负债筹资是企业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与权益资金相比, 负债资金的特点是:不分散企业的控制权、成本低 (减税作用、财务杠杆效应) 、融资速度快。负债筹资虽然具有这些特点, 但也是有风险和代价的。其主要表现为:利息率风险、期限结构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数量不当风险、偿还风险、资本结构风险。1、利息率风险。企业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负债筹资必须向债权人支付本金、利息, 而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如何。这造成企业固定的利息负担, 影响资金周转。如果利息率较高, 则会导致财务杠杆系数增大, 造成企业较高的财务风险, 企业付息的压力和破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2、期限结构风险。企业负债筹资按使用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负债筹资和长期负债筹资。短期负债筹资是指采用商业信用、银行短期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长期负债筹资指采用长期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一般来说, 长期负债利率较高, 短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波动较大, 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 比如应该用短期借款却用了长期负债, 或者相反, 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如果企业负债筹资的还款期限不合理, 造成还款期过于集中而导致资金流断裂, 也可能产生此类风险。3、流动性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企业为了还债或防止破产可将其资产变现, 由于各种资产的流动性不一样以及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同, 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关系甚大。当企业拥有较多的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时, 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 其财务风险就较大。4、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数量是指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过度负债, 不仅要支付大量的利息, 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 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筹资数量过少, 则会资金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5、偿还风险。偿还风险包括长期偿债能力风险和短期偿债能力风险。企业往往重视长期偿债能力而忽视短期偿债能力。其实, 短期债务也会影响长期债务, 即使一个盈利不错的企业, 如果资金调度不当不能及时还款, 也有破产的危险。所以, 无法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企业, 同时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也存在问题。6、资本结构风险。所谓资本结构, 是指长期负债与权益资本之比。长期负债过多, 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增大财务风险;长期负债过少虽能提高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并减小财务风险, 但放弃了借款利息的抵税作用。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二) 权益筹资风险。

本文讨论的权益筹资风险主要是股票筹资风险。股票筹资风险, 是指由于股票发行时机选择欠佳, 发行数量不当、发行价格过高或过低、筹资成本过高及股利分配政策失当等给公司造成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性。股票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股东发行的一种权益证书, 是投资者投资并取得股息的凭证。发行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措资金普遍而重要的手段, 它能使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在短时间内被企业所筹集并能够在企业存续期间内被企业运用。一般认为, 股票筹资无需还本, 因而没什么支付风险, 其实不然。股票的资金成本由筹资费用与用资费用构成。股票的用资费用———股利是从净利润中支付的, 无减税效应。若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 即使股利支付率与同期债务的利息率相等, 其用资成本也比债务资金的用资成本高出1/3。在公司的主要筹资方式中, 股票的资金成本是最高的。另外, 股票筹资会扩大公司股本, 如果业绩增长幅度低于股本扩张幅度, 会导致公司每股利润下降, 而公司每股利润下降会引起公司股利支付率降低、股票价格下跌, 影响公司市场形象。如果股东得不到满意的股利, 他们将行使两种权利:“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 前者要求更换企业经理人员, 后者则出售股票, 引起股票价格下跌, 影响企业价值。股票的价格不仅受到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还受到供求关系、利率、大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 发行股票筹措资金不是没有风险的。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 越来越多的股份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措资金, 股票筹集资金的难度和风险将大为增加, 因而正确选择股票发行时机便成为筹资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股票发行时机选择欠佳将会影响到公司发行计划不能实现或达不到预期筹资目的。股票发行数量反映股份有限公司的筹资规模, 如果股票发行数量与公司经营规模不相适应, 会使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不正常而产生风险。股票发行价格确定是股票筹资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我国《公司法》规定, 公司不得折价发行股票, 实际操作只有面值发行和溢价发行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关系到公司股价的变化。从普通股来讲, 分配的每股股利多, 股价就会上涨;反之, 则下跌。如果以配股的形式分配股利, 送配股的比例确定不当, 就会使股份总量发生变化, 带来以后筹资成本的变化,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

股票筹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上市失败风险。如果股票对投资者有吸引力则易于推销;反之, 则可能会带来上市失败的风险。利率的变化也影响股票的发行, 利率下降则股票需求增大股票价格上升, 利于股票发行, 反之则不利于股票发行。股票筹资是有成本的, 如果股票上市失败筹不到资金, 前期投入的费用就成为损失。股票上市后停牌, 也属于此类风险。二是支付风险。这是股票筹资活动因支付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比如股票的高分红派息与企业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之间就会产生此类风险。三是股价变动风险。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很多, 如政策的变化 (包括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利率政策等) 可能对股票价格造成影响。如, 印花税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并影响股票的价格。公司发行新股, 新股东要分享公司发行新股前积累的盈余, 无疑会降低每股收益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四是收购风险。企业发行股票, 就存在被收购被控制的风险。五是控制权分散风险。股票发行会增加新股东, 这容易导致公司控制权分散, 不利于公司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放华.过度股票筹资的成因、风险与防范[J].财会通讯, 2006.3.

[2]施金影.现代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会计之友, 2006.9.

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研究 篇9

化工工艺生产应用包含较大危险性, 做好生产工艺过程的有效风险识别以及优质安全评估, 则成为化工事业安全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针对项目风险的评估识别分析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进程, 逐步构建了完善健全的工作体系以及实践方案, 然而对于化工工艺的相关危机风险识别, 却并没有构建系统集成性评估方式, 为此, 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尤为必要。

2 化工工艺内涵及危险性

2.1 化工工艺内涵

化工工艺主体将各类化学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处理进而形成化工产品的方式与主体过程, 其涵盖化学变化进程中需要应用的整体措施。通常来讲, 生产过程涵盖三类步骤, 首先应进行原材料的科学处置, 为令其满足化学反应标准状态以及参数规格, 应就具体状况、原材料特性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 做好提浓、进行优质混合、全面乳化以及粉碎, 完善预处理质量。而后需要完成化学反应, 该步骤为化工生产核心关键。通过预处理, 原材料基于相应的温度标准以及压力状况产生反应, 进而实现符合要求的反映转化水平以及最终收率。反应的种类丰富多样, 可以为氧化, 分解, 还可以为还原、聚合等。完成化学反应, 最终将获取目标产物以及相关混合物。为确保产物的精致性, 还应在完成反应的混合物实施必要的分离处理, 将副产物有效去除, 或净化处理杂质, 进而得到符合既定要求规格的化工产品。上述各个环节步骤需要用到特殊的工艺设备, 应在相应操作标准下实现符合规范的物理以及化学变化。

2.2 危险性化工工艺

化学生产与工艺应用阶段中, 由于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变化, 因而可导致火灾事故、中毒以及爆炸危害等。依据我国监管机构发布的化学危险工艺名录, 主体涵盖电解生产工艺、氯化、合成氨生产、加氢处理、消化反应、裂解变化以及氧化生产工艺等。同时各个工艺生产均需要应用典型的处理技术手段。为提升化学工艺安全生产水平, 应明确该类危险性工艺, 掌握必要的风险识别策略手段, 方能营造有序可靠的生产环境, 创设显著效益。

3 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技术

参照化工工艺生产应用技术相关操作规范, 以及日本实行的六阶段评估衡量资料, 我国编制了化工工艺生产危险识别的相关数据表格。其内容规定, 化工工艺生产应用危险性由其物质自身的温度水平、压力数值、腐蚀性影响以及具体操作等七类项目构成。危险性的总量分值则可依据十分、五分、两分以及零分进行赋值分析, 并通过分值的累积明确化工生产工艺应用的危险等级。通过将各个参数相应数值同其对应性权重的乘机之和便可明确化工工艺产生的危险影响, 可就其相应的等级程度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般总分值在五分之上可确认为一级高度危险等级, 分值在两分到五分范畴则可将其视为二级中度危险等级, 低于两分则为三级低度风险级别。

4 完善化工工艺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

4.1 化工生产设施安全状况

基于化工生产设施内含的潜在危险影响, 国际领域各研究单位均对化工生产应用设施存在的爆炸、中毒以及引发火灾危险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分析评判, 通过大量辨别处理, 从定量视角审视, 并就具体的设备风险等级进一步明确, 该方式实现了广泛的推广与价值化应用。

4.2 科学进行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

化工工艺应用中, 化学反应相关设施仪器安全性、应用材料的运输、属性、冷凝处理、过滤操作、干燥处置、反应混合等环节尤为重要。化工生产中连续的处理过程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 优质的生产效能以及安全等级, 因此该环节成为安全评估的首要因素。当然, 不同化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显现出的特征有所不同。进行比对分析不难看出, 间歇工艺体现了更为简单便利性, 其操作处理手段具有良好的弹性。在设计阶段中, 可应用精准度有效的数据资料, 体现了良好的通用性。风险识别过程中, 应关注化学反应呈现出的具体路线。一般来讲一类反应会呈现出若干工艺路线, 因此我们应比选出应用路线可降低危险物质的总体用量、预防危险事故的模式, 并尽量选择无毒害、危险影响低水平的材料。还应有效的掌控过程条件要求的苛刻性, 令其限定在较低水平。例如, 在应用催化剂对各类化学危险材料进行稀释处理, 可有效的降低反应呈现的剧烈现象。还可积极采用新工艺科技手段, 降低危险介质的总体藏量, 并提升原材料整体应用效能, 降低形成废料量。对于各类过程用料以及化学反应辅助剂, 应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 进而有效的抑制化学反应变化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良破坏与污染影响。

化工工艺设施在化学反应处理阶段中, 还会呈现出偏离健康运转状况问题, 进而导致超温超压的危机现象。为此, 在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阶段中, 应注重选择优质的压力管控装置, 并做好各类排泄阀门、防爆安全板、通风连接管路、安全阀门的评估判断, 做好关键环节的维护保养。同时应评估各类稳定装置, 例如紧急操控设施、冷却系统有否会对化工生产工艺产生危险影响, 具体的等级标准。就化工生产中危险性较大的操作, 应采用全自动智能管控体系, 也可引入程序控制系统。当产生爆炸以及安全火灾等危机事故, 则可有效的预防安全隐患的不良蔓延与扩充。另外应全面考量管理维护的可靠性, 各类设施管路均应配设必要的阀门装置, 令其同检修部件可有效断开, 确保操作员工自身安全性。另外还应考量进行安全救援系统设备的科学配设, 例如布设洗眼区域以及安全淋雨系统设施等。

5 结语

总之, 针对化工工艺技术特征、生产危险性进行必要的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明确化工生产安全状况, 掌握危险管控点, 方能提升管理效益, 营造安全可靠的化工生产与工艺应用环境, 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摘要:伴随化工生产事业的飞速扩充发展, 生产开发的化工产品类别更为丰富多样, 生产技术工艺也日趋多样化。正逐步发展为工艺技术高参数、智能化、高效性经营生产模式。化工产品生产应用各类型材则具有一定的易燃易爆性, 增加了实践操作的危险性。倘若不对各类有毒害性、有腐蚀性的材料进行严格管控, 做好工艺风险识别, 将无法保证安全可靠的高效生产应用。为此, 只有针对化工生产易燃易爆、较易中毒的特点, 做好风险识别以及综合评估, 方能将化工事故风险降到最低。本文基于这一目标展开探讨, 对提升化工生产水平, 激发工艺技术核心优势,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生产

参考文献

[1]周仲园, 陶刚, 张礼敬, 张良, 潘毅.一种新型危险化工工艺安全评估方法的设计[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9)

合作创新风险识别综述 篇10

企业合作创新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合作创新在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存在着各种风险。

一、合作创新的相关研究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 (傅家骥) 。国内外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合作创新问题。

1、合作创新的动机分析及优势。

有关合作创新的动机和优势的讨论较为普遍, 如郭晓川, 方厚政, Reinhilde, Alberto等。综合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合作创新的主要动机可归纳为:节省交易成本、独占知识技术和能力“异质性”三个方面: (1) 合作创新能够节省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换的成本; (2) 技术会在产业内及产业间溢出, 有的产业技术的溢出效应很高, 此时, 企业为了使研究开发的“外部性”内部化, 便组建合作研究开发联盟; (3) 当前的高新技术创新常常依赖于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才能完成, 然而很少有企业具有足够广阔的知识, 因此参与合作企业之间核心能力的广度和多样性, 在各企业核心能力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一个主要动机。企业合作创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担研究开发成本、分散风险;; (2) 获得研究与开发的规模优势; (3) 促进企业间知识的流动, 获得企业范围以外的技术专长; (4) 降低过度竞争, 企业合作伙伴间的优势互补; (5) 快速获得新技术或市场。

2、合作创新的模式。

由于企业的合作创新的动机不同, 合作创新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很多学者对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 大都认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合作伙伴的不同确定创新的模式, 如横向模式、纵向模式、产学研模式、战略技术联盟、网络组织、研究开发契约或许可证协议等模式。

二、技术创新风险因素分析相关研究

谢科范设计了环境因素、项目因素、企业能力因素、项目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共58个因素, 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叶巧玲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来源分析, 认为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因素、项目本身因素、创新企业能力因素和项目管理因素。张瑶把风险分为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田方军以有向聚类为工具, 通过实证分析对各种技术创新风险因素进行了聚类, 归纳出了相对重要的风险因素 (进入时机、辅助性技术的配套、市场竞争状况、技术难度与复杂程度) 。

总的来看, 以往人们通常比较注重的创新风险因素是: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技术因素、生产因素、市场因素和管理因素。从近几年来国外的研究文献来看, 市场因素、竞争因素、观念因素、战略因素、环境因素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上述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有关综述可以为合作创新风险管理提供基础的理论平台, 为合作风险分析、评价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三、合作创新风险相关研究

目前虽然已经有学者认识到了合作创新风险的存在, 但是对于合作创新风险系统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Roland认为合作研发双方交易研发过程会产生两种风险, 提供研发者提供了低价值的技术和接受研发者成为提供者的竞争者, 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契约减少这两种风险。Christian风险伴随着合作的每个过程, 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合作成功的因素之一, 预测风险和增加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和沟通能帮助降低风险。刘学对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 文中曾提到了合作创新存在风险。

合作创新要求成员间分享敏感性的知识和信息, 而通常合作成员之间是一种协作性的竞争关系, 每个合作组织都会由于分享或研究开发成果而引起争端和冲突, 成员之间常处于重复的博弈过程中。中外学者对合作创新成败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提及的因素主要有知识转移 (Smilora, Christian, 周竺) , 信息沟通 (程金林, 叶小青) , 合作伙伴选择 (D.littler, Christian, 马辉) , 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和合同 (Bailey, D.Littler) 。

有关风险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因素体系。表达方式可能不同, 但描述的风险还是有很多重复。张清辉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风险因素, 狭义的合作创新风险是由于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合作组织技术创新活动而引起的风险, 广义合作创新风险是技术合作主体在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不仅包括狭义的合作创新风险, 还包括并非合作而引起的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比如市场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能力风险、资金风险等。张清辉以甘肃民营科技企业为调查对象, 用SPSS软件统计后, 分析了20个风险因素, 认为沟通与交流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信用问题和技术水平的一致性和溢出效应。

张春勋归纳了合作创新的三类关键风险:知识产权风险 (包括泛环境因素、道德风险、关系情境、知识情境、合作企业情境等项目) , 合作关系风险 (包括信任风险、信用风险、沟通和交流风险、激励风险、互动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 , 战略柔性丧失风险和运作流程风险 (包括信息集成与共享风险和核心能力衔接及外泄风险) 。

苏越良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合作技术创新, 提出6大风险因素:环境因素、IT因素、市场因素、资金因素、协作因素和绩效因素。并尝试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风险系统的构成和特征。辛爱芳针对产学研合作认为风险有:性质不同追求利益不一致带来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 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和负面协同效应风险。华金秋认为伙伴选择、沟通渠道、技术知识产权问题、道德风险、监督运营及协调矛盾是研发联盟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来源。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文献, 合作创新的风险因素可以分类为关系风险, 沟通风险, 技术协作风险, 道德风险, 利益风险, 组织风险。关系风险包括信任程度, 合作支持程度, 合同的完全程度, 激励程度, 对对方的信心, 互动。沟通风险包括沟通的有效性, 信息传递及时性, 主动性, 冲突解决技巧, 市场与技术合作方的交流。技术协作风险包括技术水平的一致性, 信息标准与接口问题, 沟通但可能导致技术泄密。道德风险包括合作伙伴未尽承诺, 合作伙伴可能弄虚作假, 合作伙伴可能泄密。利益风险包括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考虑长期合作利益, 知识产权风险。组织风险包括人员流动, 文化差异, 技术需求方高层人事变动, 组织结构及管理冲突, 战略柔性丧失。

风险识别:魔鬼隐藏在细节中 篇11

一、识别藏身区域

人的视野往往有盲区,人的思维也往往存在定势,而这些视野盲区与思维定势却正是孕育风险的温床。大量的事实证明,最容易引起大问题的风险在以下三种地方藏身最多:

1流程的连接处

流程是企业运作的基础,无论有没有形成规范的流程图、流程手册之类的文件,企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会按照这种程序来处理。流程是需要人来运作的,在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来处理相关的事情,在“先做什么”和“再做什么”都规定明确之后,管理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这些事情都会有人负责,可以比较容易地厘清责任,也会有很多双眼睛在关注,相应的,风险也就比较难以在这样的地方存身。但是,在“先做什么”与“再做什么”之间,也就是流程的连接处,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了。在这里,事情本身如何做可能就不是很清晰,责任归属也可能不很明确,更重要的是,人们都习惯于关注自己眼前的事情,对这里也就可能不太注意。种种因素之下,风险也就慢慢地聚集起来。

某公司财务部门定期要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审核与评估。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该客户可以获得的销售账期与折扣率,市场营销部门则根据财务部门的评估报告与客户签订合同以及催收账款。从这两个流程本身来说应该是可以运行得很好的,大家也在认真地按照,^\司的规定操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混乱:很多前端的销售人员都反映说财务部门的报告不能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有些优质的客户得不到优惠待遇,而有些劣质客户却又因为公司的政策而占了便宜,甚至产生坏账;财务部门也很委屈,他们认为自己每天加班加点认真核对数据,不可能出现这么多问题,肯定是前端销售人员没有认真执行政策。两大部门闹得不可开交,严重影响公司运作,只好由总经办牵头成立一个调查组开展调查。很快调查就有了结果,其实很简单,是两个流程的衔接出了问题。由于该公司所在的行业并不稳定,客户本身的经营情况波动比较厉害,客户之间交易频率差异也比较大,而财务部是按照固定的周期来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评估的,这就导致评估报告经常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最后两个部门协商,市场营销部门将客户进行分类,财务部对不同的客户以不同的周期出具报告,重要客户和重点监控客户评估周期缩短,小客户和稳定客户评估周期拉长,特殊情况还可定制报告。这样一来,评估报告的有效性大幅提高,而财务部门的工作量甚至还有所减少,可谓是皆大欢喜。

2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

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提出者亨里奇是一位安全工程师,也是工业事故安全领域的先驱者。通过对75000件工业安全事故的分析,亨里奇发现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10%是由危险的物质或机械状态引起的,剩下的2%原因不明,姑且认为是“上帝的行为”。亨里奇虽然研究的是工业安全事故,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企业运营中的大部分风险也都是由入的行为引起的。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对新的事件和行为更加注意,对经常出现的事件和行为漫不经心。而企业运行过程中,日常的行为总是占了绝大部分比例,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虽然新的工作危险性可能更高,但大部分事故反而出现在人们非常熟悉的领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熟悉的行为人们总是有一种惯性而不愿意改变,往往对这种行为的危险性视而不见,或者抱有侥幸心理,甚至反复的犯下同样的错误。

2009年6月,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商品房小区工地内,一幢1 5层的在建商品楼房向南整体倾倒,完整地卧倒在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上海在建商品房倒覆事件。在事后的调查中,专家组发现,导致楼房倒覆的原因很简单,也很出人意料,那就是当时楼盘北侧短期内堆土高达10米,而南侧正在开挖4.6米深的地下车库基坑,因两侧压力差导致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在两边拉力与推,力的共同作用下,13层高楼轰然倒地。“一边堆土一边挖坑就能搞垮这么大的房子?”很多人都难以相信。人们不相信的原因就在于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其他的房子没看见倒覆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日常看到这样的行为没有引发事故不是因为不存在风险,而是很幸运的没有达到引发事故的临界点。

其实,识别和规避这样的风险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只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行事就可以了,建设部公布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明文规定“挖出的土方不得堆置在基坑附近”,看到这里,不禁令人扼腕长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3组织的边缘地带

这里所说的边缘地带既包括物理意义上的边缘,例如厂区边缘的设备、建筑等;也包括抽象意义上的边缘,例如组织外围的人员(有很多企业除了自身人员之外还有很多在本企业工作但劳动关系在劳务公司的“社会化员工”就属于这种情况)、附属性的工作等。在组织的边缘地带,一方面主要是相对而言较低价值的资产和工作,相应的监督与控制的力度要比组织的中心地带小很多:另一方面,由于组织的高层总是处在中心地带,在一般的层级体制之下,容易得到高层关注的地方自然都会有人认真管理,而在远离高层目光的边缘地带,却经常可以看到随随便便、敷衍塞责,甚至是玩忽职守、违章违规的现象。

某电信运营商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长期以来大量使用由劳务公司的名义招聘再派遣到公司工作的员工,这部分员工在公司内部被称为“社会化员工”。社会化员工的工作岗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技术含量比较低,一般也不会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相应的,社会化员工的工资待遇特别是福利水平都比正式员工低很多。在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公司管理层认为,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这种市场化的用工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原有的弊端,竞争淘汰的压力使社会化员工工作积极性远高于在相似的岗位上工作的正式员工。由于该公司对正式员工的编制控制得较紧,随着业务的发展,人手紧张的时候部分社会化员工也被吸收到核心岗位上工作,有的甚至走上了管理岗位,但对这部分员工的人力资源政策调整长期被忽视,他们仍然只能享受社会化员工的待遇,基本没有渠道转变为正式员工。这样的身份差异,问工不同酬的制度使社会化员工难以产生对公司的归,属感,也难以产生在这里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而这种抱怨又很难传到决策者的耳中。在这样的“边缘地带”,风险在不断积聚:

首先,当竞争对手获准开展同样的业务时,完全不需

要花大量时间来培训熟练员工,只要稍稍提高一点工资,就有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投奔过去,而如果要挽留这些员工则需要花费成倍的精力和资源。

其次,一些进入核心岗位的社会化员工由于缺乏向上发展的空间,开始把心思用在错误的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将手中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导致近年该公司有关商业机密泄露、在营销活动中营私舞弊等故接连不断,虽然单个事件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大,但对公司整体的文化与氛围的危害却可能是致命的。

再次,由于长时间得不到重视和提升,大量工作在一线的社会化员工士气低落,甚至产生“逆向淘汰”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逐渐增多,一些有能力又希望事业发展的员工很容易被其他工作机会所吸引,而留下来的员工却是公司本身也想淘汰的员工。当这样的员工工作于第一线,特别是直接面对客户时,可以想象对公司的潜在影响有多大。

掌握表现特征

由于风险的类型多种多样,产生的影响也各有不同,我们很难去描述它们,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风险发展演变的路径,来识别这些藏在细节中的关键风险——毕竟不会发展转化的风险也就不会对企业造成多么重大的影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先放一放。隐藏在细节中的关键风险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发展演化成为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Ⅱ向的风险:积累、传染和连锁反应。从这三种特征出发,我们不仅可以识别出这些关键风险,还能找到相应的应对措施。

1积累

有一些隐藏于细节之中的风险可能在开始的时候看不出什么危险,但这种风险产生的后果却可以积累下来,一旦长时间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遇到合适的时机或者达到某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积累”这种风险发展演化路径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是最常见的。对付这种“积累型”风险,在无法根绝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尽可能打断风险积累的进程,使之无法达到引爆的临界点,或者不能造成太大的损害,例如关键岗位人员的轮换、定期内部审计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2传染

有一种风险就像病毒一样,它的发展路径就是“传染”。开始的时候风险可能只是藏在组织里某一个小小的角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风险可能会通过人和人之间、工作与工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出现在组织的其他地方,一旦出现风险的地方足够多,或者某些核心地带也出现了这些风险,就有可能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风险的传播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通过人们的行为不动声色地改变组织的文化氛围,使人对风险视而不见,只有当事件爆发,损失不可挽回时才会幡然悔悟。

上文提到过人们的日常行为是容易隐藏关键风险的区域之一,在这一区域隐藏的风险有很多恰恰就是通过“传染”产生巨大破坏力的风险。个别人的行为有问题可能无足轻重,而一旦蔓延开来,这种行为被组织里大部分人所普遍接受时,也许就不能称之为风险了——损失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

就像在病毒流行期间政府一方面对病毒携带者围追堵截,另一方面不断地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连篇累牍的重复小学老师的教导——保持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手,控制“传染型”风险的措施无非也是两种: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具体到企业运营活动中,就要求管理人员对一些违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将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员要充分重视企业风险文化的建设,如果能够形成健康的风险文化,人人都有风险意识,就像是人体有了免疫力,能将大部分的风险消弭于无形。

3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是指前一件事情产生的结果成为后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者条件,只要连锁的关系足够长,很多小小的风险事故可以酿成惊天惨祸。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她们在做游戏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当地的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夷以后才离去。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国的大夫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国。从做游戏踩伤脚,一直到两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吴军攻入郢都,中间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事件一步步无可挽回地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对企业来说,一方面在本企业内部要注意识别这方面的风险,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灾难,另一方面还要将视野放宽一些,关注产业上下游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防止外部风险通过连锁反应波及自身,就像当年楚国的君臣,如果能够早点发现并化解边境地区人民与吴国的敌对情绪,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战争与灾难了。

应对“连锁反应型”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切断连锁反应的路径,例如在储藏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时,加大仓库之间的距离,并在仓库之间建一些隔离墙,一旦某一间仓库发生事故,也不至于引发整个库区的大爆炸。另一方面是做好应急预案,当风险源头在企业外部无法控制到的地方时,为了不让风险事件发生时产生的连锁反应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企业必须预先有所准备,通过各种适当的安排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2000年3月,一道闪电引发了飞利浦(PHILIPS)位于美国阿尔伯克基半导体工厂的火灾,这家工厂承接了诺基亚和爱立信超过半数的射频芯片订单,大火虽只持续了十多分钟,但扑灭后连续数周都无法正常供货,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凭借有效的风险应对预案,诺基亚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次危机,而爱立信却再也没有缓过气来,最终只能黯然与索尼的手机部门合并,市场份额被诺基亚远远抛离。

护理风险识别 篇12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产业, 受气候、市场、技术及政策等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以放开农产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改革进程的深入, 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主导性作用, 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也逐渐成为农户农业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采用Excel中的CHITEST函数 (卡方检验) 来验证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风险来源感知是否存在差异, 并统计出农户在风险管理中的微观特征, 为提高农户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有借鉴价值的依据。

二、农户风险识别

广义的市场风险包括价格风险 (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体制风险等, 基本上等同于交易风险。狭义的市场风险即是产品或要素的价格风险, 即由于产品或要素的价格波动产生的收益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市场风险定义为研究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 属于狭义范畴的市场风险, 研究的市场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潜在性和可测性的特点。

资料来源:调查数据整理

本文基于通河县两乡一镇八村的入户调查数据, 分别是三站乡四村、富林乡德兴村和凤山镇的清茶村、四马村、福山村、和平村、船口村和凤山村。共发放问卷150份, 有效问卷129份, 有效率86%。调查地农户对天气、市场、政策等都感知到了风险存在, 不同的风险感知程度不同。根据调查户对不同风险是否对收入有影响分为三类, 超过70%的调查地农户认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和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业收入有影响, 被认为是第一类最主要风险来源;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病虫害和企业或自身没有按照合同执行被认为是第二类次主要风险来源, 第二类中的调查户认可率在60%以上;而天气、气候等自然状况、产前品种决策、储存加工技术导致产量损失、生产技术因素导致产量波动的调查户认可率在50%至60%之间, 被认为是第三类次要风险来源。

采用Excel中的CHITEST函数 (卡方检验) 来验证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风险来源感知是否存在差异, 设定P值临界值为0.01, 即P值小于0.01为不同户均耕地对风险来源认知有差别, 反之则然。不同户均耕地规模的农户对市场价格波动是否影响收入的问题存在差异, 因为卡方统计的P值为0.0000, 远小于0.01, 有72.87%的调查户认为市场价格波动对收入有影响, 并且大部分农户也感受到了近几年粮食收购价格的涨幅, 他们认为近几年每年收购价每斤都有0.1元的增幅;不同户均耕地规模对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影响收入的问题看法也不一致;至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储存加工技术的影响是由于户均耕地多的农户对成本投入和产量更敏感所致;由于耕地规模的不同, 农户对政策和病虫害对收入的影响看法也不一致。

三、农户风险管理框架

大多数的农户意识到不同来源的风险的存在, 并且试着采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当农户面临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而会影响收入时, 采用的避险方法及效果表2所示。

资料来源:调查地数据整理

采用最多的是继续种植原有作物,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超过50%的调查户明确表示会采用, 当收入有富余时, 会增加购买农用机械, 当地农户的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 但同时有村民表示, 过多的农用机械也是一种浪费, 由于农用机械的使用率不是很高, 在农忙时节使用后就会闲置起来, 机械的保养费用也较高, 因此合理的选择是否需要购买农用机械以及购买哪种农用机械是需要谨慎决定的。除了农用机械的投入, 通河县当地农户表示,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子类型, 但是若没有其他农户示范种植后一般不会考虑轻易替换。第二个农户会考虑的避险行为是外出打工, 农户一般会到周边地区做一些沥工和瓦匠等的临时工作, 工资50元/天至200元/天不等, 这主要和农户自身劳动能力相关, 一些不会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主要是限于自身身体条件或是女性等。值得注意的是, 调查地农户很少的比例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增加销售渠道、加入合作社、寻求政府帮助和利用媒体。说明农户在避险行为选择上依靠组织的力量不明显。

四、结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一是不同户均耕地规模的农户对风险感知不同, 户均耕地多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和农业政策是否会影响收入水平的问题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当农户面临市场风险时, 最可能采取的策略是继续种植原有作物,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外出打工和种植其他价格波动不大的作物。在弱化农户风险中, 政府可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完善相关的公共服务职能, 引导农户降低市场风险, 提高农户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屈小博, 张海鹏, 宁泽逵.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来源与认知差异实证分析——以陕西省453户果农为例[J].财经论丛, 2009 (2) .

[2].李玉忠, 胡广远, 胡秉安.农业市场风险防范的微观困境与防范策略——以河西走廊地区实际调研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6) .

[3].徐欣, 胡俞越, 韩杨.农户对市场风险与农产品期货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省 (市) 328份农户问卷[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7) .

[4].张明敏.农村产业专业化过程中市场风险问题研究——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李子坝行政村茶产业为例[D].兰州大学, 2009.

[5].王吉恒, 王新利.农产品市场风险与市场预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3 (3) .

[6].DERCON S.Assessing vulnerability[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2001.

上一篇:广播电视艺术概论下一篇:《韩国语视听说》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