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

2024-09-25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精选10篇)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 篇1

手术室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 而且有许多病情危急或较重的患者, 所以必须重视术中风险管理[1]。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除了可以使护理质量与手术室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而且有助于顺利抢救患者, 提高手术成功率, 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笔者探讨了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融合方法与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共有20名护理人员, 包括男1名, 女19名, 年龄20~50岁, 平均 (31.2±3.2) 岁;文化程度:中专学历7名, 大专学历8名, 本科学历5名;职称情况:护士1名, 护师15名, 主管护师4名。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4月开始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管理,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 以及2014年4月-2015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 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未发生人员变动, 抽取两个时期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对手术室护理人员采取风险意识管理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风险防范能力培训。为了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护士长应定期组织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 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分析和研究护理与医疗纠纷个案。与此同时, 还需要制定再教育与业务培训计划, 使其慎独能力与个人修养提高, 确保在无人监督时护理人员也能正确完成有关的护理操作。管理者还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 了解其学习效果, 使其诚信度、法律意识与责任感增强[2]。 (2) 实施人性化管理。管理人员在手术室管理工作中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采用弹性排班制度。首先要充分了解护理人员, 根据其每日的工作量等情况对班次加以调整, 不仅要完成手术任务, 还要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对于洗手护士, 则尽可能不安排换班, 避免交班影响手术。针对加班现象可实施累计工时制度, 结合女性的家庭需求及生理情况合理排班,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3]。 (3) 避免护理缺陷。管理者需要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 避免发生护理差错, 在工作中要追求完美。可以实施实时监控之类的措施, 加大监督力度, 确保护理人员出色完成每项护理操作, 消除手术安全隐患, 使护理质量得到改善, 同时可要求护理人员每月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 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4) 注重质量监控及管理。管理者需要定期调查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具体而言, 包括护理人员的抢救技能、在手术中的表现与工作态度等。及时分析和研究相关科室提出的意见, 寻找、发现薄弱环节, 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 向当事人反馈调查结果, 引导其加以改进。除此之外, 对于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 管理者可适当给予奖励, 如果护理人员出错较多, 也可以给予批评。要求护理人员每月都要检查和控制手术室物品的质量。加强管理和监测, 使手术室安全隐患降低[4,5]。 (5) 合理安排急诊手术。急诊手术在众多接诊手术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在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 安排的机动人员相对较少, 急诊手术多时临时安排其他人员浪费较多时间造成不能及时到岗。经过合理安排, 全体护理人员在出现较多急诊手术时, 规定如无意外都应加入其中, 避免手术效果因缺少人手而受到影响。 (6) 培训在职护理人员。管理者需要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 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基础能力与专科技能。除此之外, 还应定期邀请专科医师或组长培训护理人员的业务, 通过录像教学、操作演练、理论授课等方式, 向护理人员传授实用、新颖的内容, 注重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6,7]。

1.3评价指标

分别统计进行风险意识管理前后笔者所在医院手术患者的风险发生率, 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评分值为0~100分, 根据得分共分为以下四个等级:60分以下为不满意, 60~79分为一般, 80~89分为满意, 90~100分为非常满意, 分数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0.0中输入相关数据, 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分析和统计,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 笔者所在医院200例手术患者的风险发生率为4.0% (8/200) , 高于实施后的0.5% (1/2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后, 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8.0%, 高于实施前 (7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手术治疗必然会存在手术风险, 如果细节问题注意不到, 则很可能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甚至造成其死亡[8]。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意识管理, 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护理纠纷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与此同时还能将优质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 使其护理满意度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后, 笔者所在医院患者的手术风险发生率为0.5%, 低于实施前 (4.0%) , 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 高于实施前 (7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是因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后, 可以及时发现存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与护理风险,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护理安全事件, 而且还能使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9,10]。

综上所述, 将风险意识管理融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 可以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 避免发生手术风险, 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翠芳, 潘洁琼, 陈惠芳.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739-741.

[2]吴慧.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6) :85-87.

[3]魏玉兰.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6) :101-103.

[4]温曲英, 徐月娥, 叶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25 (11) :145-148, 152.

[5]杜丽君.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3 (20) :88-90.

[6]朱运添, 谢丽香, 林秋讯.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18 (4) :156-157.

[7]胡晓华.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5) :72.

[8]黄海明, 王瑛, 王晓枚, 等.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18 (14) :56-58.

[9]王万叶.浅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7) :225-226.

[10]徐政秀.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8) :99-101.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 篇2

【摘要】 探讨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经验。对我院近年来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六个方面出发:(1)护士素质;(2)技术层面;(3)管理层面;(4)物质层面;(5)环境方面;(6)患者方面。总结要点:包括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加强护理人员业务质量建设,规范关键护理过程的管理,协调好护理工作与相关科室部门的工作,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培训护士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回避护理风险,持续质量改进。

【关键词】 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我院是黑龙江省明水县的诊疗中心,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转诊困难。拥有固定床位300张,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医保政策的落实,每日病人数总在300余人,由此而增加的护理工作量显而易见,护理工作量的增加同时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安全管理也就逐渐成为我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我科是神经外科,近年来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成倍增加,此类患者具有意外发病,家属及患者本身感到猝不及防,不能接受及病情危重的特点,因此对医疗、护理要求明显增高,而患者病情危、重、急、险,护士工作量大,工作紧张,致使护理人员没有更多时间和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容易引发患者或家属的不满意,从而引发护患纠纷,增加护理风险。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我科就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做出了回顾与分析,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总结出适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方法

1.1 明确护理风险相关概念及特点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护理风险是医疗领域中因护理行为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即从事医疗护理服务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人身安全风险等。护理风险四项具有代表性的特点: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与护理行为的伴随性、后果的严重性。

1.2 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识别评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实——评价总结。

1.3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在临床中的应用

1.3.1 识别评估 护理人员在对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可能发生的环节,如人员(护士及患者本身)、环境、物品、器械、制度和程序等环节,有预见性的建立护理风险评估表,将“怕出错”的意识,积极转变为“哪里可能出错”,现将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的护理风险分为以下四类:控诉事件、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差错事故。

1.3.2 制定措施 对入住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与评估,就应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一旦出现相应的风险,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危害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1.3.2.1 投诉事件及控制措施(1)控诉事件: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意外发病,且病情危、重、急、险,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即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以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避免,五个沟通方式要求自己。一个要求即要求自己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两个掌握即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三个留意即留意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的情绪变化,留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及医疗期望值,留意学会自我控制;四个避免即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词汇,避免使用对方不易理解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和压制对方情绪,避免强迫对方接受事实;五个沟通方式即预防性沟通,交换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在抢救过程中,规定开放静脉通道、准备供氧吸痰装置、准备床单位、剃光头(备皮)、备血、陪送急查头颅CT等需由哪个班次完成以缩短抢救时间,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与辅检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得到患者辅检结果的反馈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1)意外事件:颅脑损伤患者有的神志不清,有的神志恍惚,有的躁动不安,陪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坠床、跌倒、烫伤或走失,偶尔停水停电也会导致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使用中断,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装置出现故障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加强陪护人员的知识培训,要有预见性护理措施,对躁动的颅脑损伤患者使用护栏、约束带,对昏迷、年老、反应低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热水袋时注意水温控制,对颅脑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给予高危风险预见性告知,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设备前检查储备电源的完好性,备好电动吸引器、医用筒装氧,做到班班交接,当班人员熟知备用医疗器械备用现状,保证特殊情况下及时到位。

1.3.2.3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1)护理人员因素所致风险: 护理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专科技术护理操作不当、护理记录不完整、服务观念和态度滞后,医护耦合不当是风险发生的潜在危机。(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制度,加强医护与耦合,要求护理人员掌握风险管理4要素:同情、交流、能力、表格化,要求年资高的护士、神经外科学科主任准备有关颅脑损伤患者观察与护理的课件,如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与应急措施、如何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变化、颅内出血保守期治疗患者的病情观察、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等等,并在学习中进行讨论,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基本素质和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医护沟通效果,其配合并参与到治疗疾病中。

1.3.2.4 护理差错事故及控制措施(1)护理差错事故:执行医嘱给药不当、执行医嘱错误、护理操作不当等给患者造成伤害,如甘露醇剂量、时间使用不当;甘露醇渗漏入皮下;吸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取得

痰时间超过15 s、吸痰顺序颠倒、吸痰时未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未及时观察神智、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导致脑疝发生引起病情恶化;使用中的呼吸机未进行消毒管理导致医院感染;未及时翻身、未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导致褥疮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护理关键环节建立标识牌,将护理差错扼杀在萌芽状态。如建立甘露醇推注治疗牌,每日与电子医嘱核对,甘露醇瓶外挂高渗液体标识牌,建立班次负责使用中呼吸机的消毒保养工作,颅脑损伤患者床头常规建立“请为我更换卧位”标识牌,安排有关颅脑损伤患者基础与专科护理知识讲座,以加强年轻护士业务能力及应变能力。

1.3.3 控制落实 护理风险与质量控制紧密相连,把质量环节管理控制好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我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为以护士长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成员,其中护理组长负责护理风险的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护士长肩负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员,及时行为引导等总监督责任,对风险防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风险措施的有效性,并适时予以纠正。表1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

2005年5月2日 患者家属对大多数护理人员不信任要求过高 适当移情,换位思考,要求护理操作熟练,精炼语言 家属逐渐理解、接受各级护理人员护理 仍应加强个别护理人员素质修养

1.3.4 评价总结 完善最初建立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表1),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质量改进。

讨论

提高急诊护理风险预防的意识 篇3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没有好感,不理解,对他们的做法半信半疑;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觉得他们肯定做错了什么,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也就是发生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刚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医护质量,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就能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一、产生护理纠纷的相关因素分析

1、护理人员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急诊病人一般都是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不能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常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

2、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或者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越来越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者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会引发护患纠纷。在临床救护治疗操作中,医院有着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需要护理人员逐项遵守执行,如果规章制度等落实不到位,或工作中违反相关操作规程,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造成医患纠纷。 3、护理人員自我保护意识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提出进一步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抢救病人时口头医嘱多,很多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4、不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检查或住院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稍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取得他们的理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引起护患纠纷。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有效措施

1、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学习,明确知道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深刻认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从而掌握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加强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护理人员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要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时刻树立起"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强化"急诊"概念,急病人所急,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前后衔接,主动积极,减少因服务意识欠缺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3、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能,落实事先告知患者制度要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病人,要使用病人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事先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义务,这样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强培训,采用晨会提问、护理实践、定期考试等各种方式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在急救技术操作上做到规范化,只有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才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在工作中随意贪图方便或急乱求简,而违反规章制度。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我科住院病床为55张, 每年平均住院人数为3500左右, 护理人员13名 (包括护士长) , 年龄18~45岁, 本科在读生为5名, 大专5名, 中专3名;主管护师2名, 护师4名, 护士7名。

1.2 方法

1.2.1 成立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设组长1名, 由护士长担任, 组员由2名专科护理知识性强、技术比较过硬的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小组主要职责: (1) 每周召开例会, 共同讨论分析并确认风险事件; (2) 制定风险干预措施; (3) 监督科定护士是否遵守操作规程, 有无风险行为。

1.2.2 制定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是提高和督促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关键。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查询资料[2], 结合我科具体情况, 将风险事件分为4类: (1) 差错事故类:即患者查对问题, 用药问题, 输液、输血和标本送检等问题; (2) 投诉事件类:即服务态度不好, 技术不熟练, 更换续注不及时等; (3) 意外情况类:即输液、输血反应、患者烫伤、坠床、走失、器官异物等; (4) 护理记录类:即记录不全、不准确、不及时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即针对医疗举证倒置原则, 制定预防、处理、输血、输液反应方案;针对节假日前后思想松懈问题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 针对本科室各种抢救物品、设备专门制定了“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装置”、“微量输液泵”等的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及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规范各种抢救物品的管理, 并做到班班有记录, 确保抢救病人前后的安全;规范服务用语, 健康宣教人人知晓;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与管理, 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 维护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1.2.3 加强专业培训, 降低风险系数

对新入科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理论和操作考试, 并参加由科室每半年一次的护理人员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 同时将考试成绩记录并上报护理部, 对优秀的给予奖励, 从而确保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 如无菌操作、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中心供氧, 吸痰、雾化吸入等专科技能考试。每周科室组织业务学习, 请本科的医生及有经验的护士讲授危重患者的抢救、急救药品、设备的使用以及健康宣教等, 并交谈护理经验、心得和体会, 达到不断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目的, 降低风险的发生;强化儿科护士的法制观念, 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护理常规》以及医疗护理纠纷个案分析,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1.2.4 合理排班, 实行人性化管理

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和人员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加强高危时段的人员力量, 安排副班, 单独一个人值班时, 尽量安排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护士值班。重视本科室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来源, 及时疏导和关心, 培养健康的情绪和观念, 不定时组织大家郊游、去KTV, 来缓解应力,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护士的职责是治病救人, 应为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感到快乐和自豪, 树立起爱岗敬业的精神, 从而将风险的发生降到最小。

2 结果

我科自2009年1~12月份实施风险防范意识的各种管理办法一年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 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与2008年度相比, 科室的护理质量达标率由90%上升至100%, 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由2%下降至0.01%, 患者满意度由85%上升至95%。

3 讨论

医护人员应深刻地理解和熟悉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办法, 并将此始终贯穿于各项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由于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 都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或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的管理对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提供了依据。我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 理论和经验均待完善,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探索、摸索寻求。此外, 护理风险管理作为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 依托于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同时, 也只有护理风险管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医院风险管理才能日趋完善, 二者相辅相成。在儿科实施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认识, 确保各项护理操作按规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患者入科的一刻起, 护士要严格履行三查七对的制度, 做好健康宣教。在抢救患儿执行口头医嘱的过程中需向医生重复一遍, 确认无误后再执行, 操作完毕后需要查看同医生再次核对, 所有用过的药物安瓿集中放置, 便于事后核对和登记。无论是大小便标本还是各种血标本, 均能及时地留取和采集并送到化验室, 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由专人保管, 贵重仪器和设备责任到人, 建立保养、使用登记卡[5]。同时, 认真填写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的护理文书[6], 保障和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合法权益, 认真做好各种引流管、吸痰装置的浸泡消毒,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应如实反映情况, 维护合法权益, 防范医患纠纷。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管理办法。方法 2009年1~12月份在儿科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制定规章制度, 加强人员培训, 合理排班, 实行人性化管理。结果 2009年度与上一年度相比, 护理质量达标率由90%上升至100%, 护理差错发生率由原来的2%下降至0.01%, 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由85%上升至95%。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可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程红群, 陈国良, 蔡忠军, 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1) :94-95.

[2]李亚洁, 张立颖, 李瑛, 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8-920.

[3]李晓惠, 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5-376.

[4]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28.

[5]吴燕霞.门诊护理风险管理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9) :80-83.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 篇5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45-02

急诊科是医院中比较特殊的科室,因为急诊科接待的病人一般都是重症患者,并且病情发展变化快,抢救任务非常重[1]。正是因为以上几种特点,急诊科承担着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的护理风险。我院为此而做了专项研究,在2014年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从而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急诊科共有四个护理小组,包括院前护理小组、小儿输液护理小组成人输液护理小组、留院观察护理小组。共有工作人员10人,男性0人,女性10人;年龄为21—45岁,平均年龄(31±2.4)岁;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6名。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第一,主观因素。首先,急诊工作本身的特点增添了护理安全风险。急诊科所接待的病人病情急、病情重,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多,急救工作的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容易出现各种突发性状况。此外,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非常不稳定,甚至处于崩溃的状态,所以容易激动,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而由于时间非常紧张,护理人员可能无法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所以投诉、纠纷等事件也经常发生[2]。其次,急诊管理不够完善造成护理风险。急诊管理包括医院内外部环境的管理、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及对器械的管理:①医院的环境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护理人员在承担繁重的急诊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待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那么急诊护理工作出现差错的几率比较大,护理人员可能因为头脑不清醒而出现重大的失误,或者因为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得糟糕,进而带入到工作中,引发患者的意见。②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大部分医院的急诊科都有各种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制度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执行。在这种疏于管理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懒散的几率就大了很多,护理风险也增加了许多。③器械管理不够严格。急诊科中最常做的是抢救病危患者,在抢救的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器械管理不够严格,器械没有及时消毒,出现了故障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或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那么抢救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轻则影响抢救效率,重则导致患者死亡[3]。

第二,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急诊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首先,急诊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当前的护理工作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即患者及其家属的维权意识非常强,而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却非常薄弱。在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因缺乏法律意识,所以对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等没有进行加以重视,从而引发患者的不满及抗议。其次,护理工作队伍向年轻化发展,整体素质较差,业务能力及水平偏低,从而造成一些基本操作等方面的失误,引发护患纠纷。因为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往往是刚熟悉护理工作,就被调到别的科室,或者转行做其他工作。这就造成整个护理工作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刚参加护理工作的实习护士,他们的工作经验非常少,对病情的观察又不够仔细,同时在操作技术上也不够熟练,所以出现差错的几率比较高[4]。再次,护理人员的自我要求不够严格,甚至出现不自律的情况,造成护理风险。护理人员长期处在高压工作氛围中,难以避免会对本职工作产生懈怠,所以在执行规章制度时不够严格,简化了一些工作流程,而正是这种不够严肃的行为,导致了给药错误、漏给药、识别病人错误等比较低级的错误的发生。最后,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引发护理风险。患者一般都想对自己的病情由一个了解,而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从不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好的印象,而误解、不满也就比较容易滋生。

1.2.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第一,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能够提醒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识别护理风险以及评估护理风险,将每一类护理风险归类处理,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风险的大小做出预估。对此,医院要组织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理风险意识淡薄的护理人员,每周进行护理风险教育与培训,学习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出现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就可以使用相关的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提高救护水平。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他们最关注的还是医护人员的救护工作是否有效。所以,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中,要把提高救护水平纳入其中。而提高救护水平要从医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着手,即医院的硬件设施要跟上医疗技术的发展步伐,注意更新医疗器械;同时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工作培训,提高护理技能与水平[5]。

第三,严格执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障,所以在护理风险管理中,要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改变懒散随意的工作作风,从而使每一个操作流程都得到彻底的执行,减少差错的发生。

第四,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建立护患信任。急诊科是患者诊病的第一接待站,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第一印象也是形成于急诊科。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要以友好、耐心的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尽力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从而获取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以及对医院的信任,减少护患矛盾纠纷。

1.3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没有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2013年与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的2014年,二者的护理风险管理调查比较情况见表1所示。表1表明,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护理安全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

2.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情况见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规避风险的最安全稳妥的途径。本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对策,护理安全隐患、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等都能够得到减少,而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工作。在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本身得到了发展与提高,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得到完善与落实,患者则得到了优质的护理服务。综上,急诊科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积极寻找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因素,找出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积极补救与完善,从而保证急诊科的护理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少丽.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2):450—451.

[2] 薛雪霞.急诊护理纠纷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師(医学专业).2012(05):836—837.

[3] 甄锡云,张丽敏等.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3):62—63.

[4] 比古丽森,沈艳涛.对急诊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措施建议[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7): 15—16.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手术顺序分为两组, 参照组121例, 男性患者67例, 女性患者54例, 年龄在24~67岁, 平均年龄范围为 (45.3±7.1) 岁, 其中急诊手术59例, 择期手术例62例。风险意识组121例, 男性患者70例, 女性患者51例, 年龄在22~65岁, 平均年龄范围为 (43.1±5.5) 岁, 其中急诊手术60例, 择期手术例6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 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意识管理, 具体方法为: (1) 增加手术室护士风险意识、防范方式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组织手术室护士提高风险意识的学习度, 提高法律法规意识, 应急处置风险发生的能力, 进行定期的考核, 保证手术室护士具备风险防范意识。 (2) 实施人性化管理, 手术室工作强度大, 护士工作压力大, 在排班上要实施弹性排班, 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 减少手术隐患, 促使手术的成功率得到提高。 (3) 提高护理质量, 为患者发放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进行改正。 (4) 合理安排手术, 手术室的工作量大, 要合理安排手术, 注意手术台的准备, 避免在手术室出现人手紧张的情况, 造成手术延误的情况。手术室护士要具备责任意识, 认真核对患者的手术信息, 准备手术需要器械, 核对药品、器械数量, 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并进行指导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风险发生率及对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法是,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对比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组患者发生风险的概率明显高于风险意识组, 并且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风险意识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管理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院工作中不可缺的一项,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 优秀的管理不仅能提高医疗质量, 还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降低风险的发生[2]。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护理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简单的护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 还要承受大量的工作内容, 并且不容出现差错[3]。一旦在护理工作中发生差错, 不仅给患者造成伤害, 还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 有效的护理管理能降低护理工作的差错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手术室是风险高发地, 从患者的安置、手术治疗、护理操作等都存在潜在的风险, 因此, 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 需要手术室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防护的同时, 还要仔细的进行配合, 防止自我伤害、对他人伤害和对患者伤害的发生[4]。风险意识是针对手术室存在的风险, 对手术室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强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要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 同时, 为规避风险,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 请患者填写对护理满意情况, 通过问卷分析潜在的风险问题, 进行纠正, 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是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本研究中, 采用风险意识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患者, 并且发生风险的概率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 风险意识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促使护理人员提高工作责任心, 降低风险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淑芳, 李梦洁, 范世英.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11 (3) :119.

[2]胡元川.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风险意识研究与探索[J].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4, 19 (11) :147-148.

[3]王万叶.浅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7) :139-140.

护理风险意识与护理法律问题研究 篇7

1 护士风险意识与法律防范意识现状

在一份对综合医院的264名临床护士在工作中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中, 结果显示:有68.2%的护士时有或经常在日常护理行为中执行口头医嘱;有54.5%的护士时有或经常在医生迟、漏、停、改医嘱时, 执行在前或没有请医生补开医嘱;有25.7%的护士时有或经常不能在日常护理行为中及时与患者沟通;有28.8%的护士时有或经常不能在护理操作失败时诚恳地向患者表示歉意;有59.1%的护士时有或经常涂改、不按要求修改护理记录;有24.2%的护士时有或经常不能做到于患者拒绝某项治疗、护理操作时有记录[1]。

2 护理工作中风险意识与法律防范意识不足的原因

2.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主因

2.1.1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在工作量加大、病人多、护理人员不够、加班加点时, 很易疏漏, 为了完成工作, 违规处理, 把医院再三要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抛在了耳后, 导致药发错、针打错、血抽错等不该出现的状况。加上有的新人技术不过硬、责任心缺乏、交接班出现不对接、夜间巡视病房不及时、对病情变化不能用心观察、对待病人态度恶劣、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粗心导致医嘱未执行而延误治疗等导致病人意外死亡等, 一旦出现问题, 陷入纠纷, 则悔之已晚。

2.1.2 社会、患者家人等客观因素

病人家属对于病人病情危重、住院时间过长、临床费用较高、住院治疗效果不满意及有的患者和家人个人素质较差, 对医院具有不满情绪。甚至有的患者治疗过程中与护士、医生家人不愿配合治疗, 擅自离院发生意外或家属陪护时未能及时护理, 这些都是增加风险的重要因素, 对于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3 社会和媒体的过分关注

当前, 有看病难看病贵医疗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存在很多意见, 新闻媒体难免在对卫生界过度的关注, 不良现象的报道相对增加, 引起普遍关注, 使社会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增大, 病员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 在就医时对医护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引起投诉和纠纷。

3 加强护士法律与服务意识, 防止护理纠纷

3.1 加强护士素质修养, 增强法制意识

3.1.1 增强服务与风险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工作要有“以人为本”和“把病人当亲人”的服务意识。据了解目前护患纠纷往往产生于服务态度, 而不是非技术方面的。尤其是刚刚上岗、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 应由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带教, 传授自己亲身经验, 讲解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使护士从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做到处处为病人着想[2]。使护理人员强化风险意识, 彻底理解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是切实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途径。从而自觉按照要求把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做好, 将护理工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3.1.2 强化法制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护理人员是医疗服务队伍中的主要力量, “在实践中, 护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影响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 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3], 尤其是面对新《条例》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医护矛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并且要不断的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并且运用与日常工作中。

3.2 提高工作能力, 强化管理, 防范护理纠纷

3.2.1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培训, 提高自身化解风险能力

纵观以往的纠纷, 除了由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差,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差, 缺乏相关的知识。护理工作既是服务性的工作, 更是技术性的工作, 如果业务能力低, 即便服务态度也好, 也难以完成护理中的具体工作。医院应该不定期的组织人员, 通过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内部交流等多种途径进行有计划的学习, 并进行专业考核, 严禁无证上岗。从而减少纠纷。

3.2.2 加强仪器管理, 优化纠纷的客观条件

严格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各种规定, 要求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更新药物, 使各种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医院管理人员要不定期的对各个科室护理工作的实效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违规、违法情况及时处理, 并对于表现优秀的科室, 予以表彰, 组织大家学习他们的经验。对于上报的不能继续使用的医疗器械及时更换。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 小结

医院是服务行业, 护理更是靠服务, 服务要做好良心最重要。因此, 只要怀着一颗为病人服务的心, 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法律知识, 强化风险意识, 就能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护理人员整体风险意识较差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分析, 要去从人员自身出发提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同时, 加强医院相关管理, 从而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医护人员的正当权益, 是解决护理风险意识和护理法律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护理风险,护理法律,管理,防范

参考文献

[1]王敏, 冯印敏, 李长菊, 等.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1.

[2]刘丽萍, 靳虹.加强护士法律与服务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1.

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篇8

关键词:护理风险,评估,管理对策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 可能导致患者及护理人员本身发生的护理目的之外的不良事件, 它可能发生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分析报告如下。

1护理风险因素

1.1护士自身因素

1.1.1护理风险意识不足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 察觉不到风险的存在。如约束带过紧或衬垫不当造成皮肤受损, 热敷温度过高导致烫伤, 各种引流管、导管误接、脱出, 没有及时给患者加床档导致患者坠床等[1]。

1.1.2护理人员知识的局限性如对使用的新药不熟悉, 可能会出现配置输液时溶媒选择不当, 滴速控制不当, 导致用药后出现副作用, 甚至对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能及时观察, 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用药风险。

1.1.3护理技术因素有的护理人员没有熟练掌握新设备、新仪器的操作原理, 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 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 操作不当对患者造成伤害[2]。

1.2护理管理因素

1.2.1护理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如手术患者不能严格落实术前访视制度和麻醉会诊制度, 导致接错手术患者、术式、手术部位错误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而导致严重的院内感染、未严格落实查对制度、腕带标识制度而导致给患者用错药等。

1.2.2病区医用设备设施管理不善如抢救物品、材料用后未能及时补充, 摆放位置错乱, 抢救设备出现故障后没有及时维修, 各种备用导管型号不合适等, 在抢救患者时出现手忙脚乱, 延误抢救时机。

1.2.3病区人员配备不足护士工作负荷大, 每天疲于应付机械性的工作, 无法保证工作质量, 甚至出现严重的护理不良事件。

1.3患者自身因素由于患者和家属医学知识的局限性, 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不良后果及并发症, 对疾病治疗的结果的期望值过高, 在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时, 常常不能接受, 不再相信医生甚至不再配合治疗而导致更加恶化的结果。有的患者不遵守住院规则, 擅自离院发生跌倒、病情突然恶化等严重后果。部分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 采取不合作态度, 甚至采取冒险的行为、使护理过程中风险加大。

2风险因素评估

在发现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确认护理风险可能存在的环节、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以及风险发生的几率, 为选择处理方法和制定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风险有可能存在于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 护理操作所带来的风险是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所有的操作必须要重视和严格防范风险。比如热敷可能引起的烫伤, 皮试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与患者沟通不当可能出现的患者冒险行为, 侵入性操作检查造成的二次身体伤害, 无菌操作不当引起感染, 患者管理不当导致的院内感染等。

3风险管理对策

3.1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医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预防等讲座, 定期组织护理风险理论培训, 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理部定期将护理质量监控过程中高发或危险程度高的护理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通报。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3]。

3.2提高护理职业道德修养和护理技能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护理技能水平的高低对风险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人, 同时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慎独精神和同情心, 对自己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对所管辖的患者负责任, 能够细心地观察病情, 耐心的与患者沟通,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到事先预测、心中有数, 风险发生时能积极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从而避免危害的发生, 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4]。

3.3完善护理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防范风险的良好基础, 严格制度落实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的保证。要合理配置护士, 护士严重超负荷工作, 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是发生护理风险引起不良事件的原因之一,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 实行弹性排班, 对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和患者身体危害的环境, 应给予改善及行为引导, 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另外, 加强病区物品药品管理, 严格执行急救物品交接、登记制度, 制定严格操作规程, 加强操作技术培训, 确保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 也将起到有效的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夏继春.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确保临床护理安全.健康天地, 2010, 4 (3) :55-56.

[2]曾静, 邓艳.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确保临床护理安全.中外健康文摘, 2012 (39) :55-56.

[3]赵晓莉.风险管理在提高护理安全中的作用与体会.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9) :89-91.

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篇9

1 产科护理风险存在及潜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不足及带教、培训不到位

2006年7月—2007年12月病区护士离职率22.41%, 日工护士离职率占15.52%;妇产科护士离职率占病区护士离职率10.35%, 妇产科日工护士离职率占本科护士离职率83.33%。由于病区护士中, 较多的护士离职, 造成病区护士不足, 引发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性, 妇产科表现尤为突出。妇产科原有护士已不足, 而该时段内还有产假和长期病假缺勤的, 有因政策性照顾不上晚夜班的, 致使能排晚夜班的护士更紧缺, 如产房3人、病房6人长期上晚夜班。由于长时间、高频次的晚夜班, 护士感到紧张和疲惫, 而护士离职、招聘或调入新员工, 给在岗护士造成更大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根据工作量时段的需要, 新上岗护士一般都安排协助白天班的护理工作, 因带教人员不足而造成了新上岗护士得不到系统的、规范的带教和培训。经统计发现, 护龄3年以下或护龄3年以上、产科工作1年以下的妇产科护士, 护理差错和缺陷的发生率为69.23% (9/13) 。

1.2 产科的特殊性

妊娠分娩本身虽属正常生理过程, 但容易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过大、头位但头盆不称、脐带缠绕、胎儿宫内窘迫等, 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偶发的产后大出血、子痫和新生儿某些疾病的快速变化, 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 我院产妇多数来自农村, 她们或亲属过去一般都在当地卫生院分娩, 分娩后就要求回家, 如果出现异常才打急救电话。因此, 这些产妇产后不足24 h就经常要求出院, 其主要原因是观念未改变、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忧费用问题。对于在产科岗位工作时间短的护士, 其工作预见性差, 处理能力不足, 潜在安全隐患;有时还因工作流程缩短而增加工作时间段的繁忙, 造成解释不到位, 容易引发投诉或纠纷。

1.3 护理技术操作欠熟练, 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产科因护士离职和招聘导致人员变动较大, 时段性的低年资、低学历人员增多, 缺乏产科知识和临床专业护理经验, 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欠规范, 风险意识不足、应急能力差, 遇到紧急事件或抢救病人时工作条理不够清晰、配合能力不足, 从而增加了其他护士的工作压力, 增加了护理风险程度。

1.4 执行护理制度不到位, 工作责任心不强

观察产程不到位, 导致产妇在待产室分娩。有时观察胎心、做胎监不记录结果。有的应宣教而不及时宣教, 应告知的事项未及时告知。有时查对不认真或不严格执行查对程序, 导致用药剂型错误, 漏发时间药导致病人用药时间延迟等。

1.5 护理记录风险

产科病历中, 护理记录表格填写较多, 产科记录要求接生完成后及时记录, 检查发现夜间接生记录不全发生率比白天高, 调查分析显示, 助产士精神紧张、困倦是导致记录不全的主要因素。有的护理记录前后不相符, 主要是个人业务水平问题;有的医护记录不一致, 主要是医护观察和记录的时间段不同, 双方沟通不到位所导致。护理文书修改不规范, 如在护理记录和医嘱单上, 采用刀片等涂改。

1.6 医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

医护人员之间沟通不良, 在面对病人相同的问题时, 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使病人无所适从, 此时很容易发生护理纠纷[1]。而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 部分护士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 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语气不够温和, 引起孕产妇及家属的反感。有的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 使其不满而投诉。有的说话不注意场合, 工作不注意细节;有的不能理解产妇对收费的敏感, 反感产妇用卫生院的收费来做比较, 尤其是产妇要求解释费用清单时, 护士不能耐心解释和指导查询, 情绪比较急躁。这些都会成为护患纠纷的导火索[2]。

1.7 自身职业风险防范知识缺乏

产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产妇的血液及体液, 在进行伤口缝合、抽血、清洗手术器械等操作中, 都有被刺伤的可能, 潜在感染艾滋病等的危险。如果产科护士对自身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不能有效地防护和正确采取职业暴露防护处理措施, 这对产科护士的生命安全将构成较大的威胁。以上各种因素中, 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 人员素质提高和规范化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根本[3]。

2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的调整

医院领导重视护士离职的调查并对结果认真地进行分析, 及时招聘补充护士, 对日工护士给予加大比例聘用为人事代理职工, 以增加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各级管理人员关心在岗的护士, 也关爱因病休假的护士, 发扬互爱互助精神, 逐步推进护理团队凝聚力。

2.2 加强带教和培训

规范带教, 方法灵活。带教人员不足, 更需要带教方法的灵活性。首先由科室针对执证或见习期的新上岗护士情况分别写出带教计划, 其次是根据新上岗人员在带教期内考核合格情况安排二次带教。带教分为白天班和晚夜班两个阶段。这样既能较好地完成工作量, 又有固定带教人员, 能做到“一对一”的带教, 在没有带教人员时, 即由护士长带教, 从而使新上岗护士得到规范、系统的带教。带教期结束经考核, 如果不合格再安排二次带教。第2次带教重点是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指导, 经再次考核如果不合格作辞退处理。护士独立排班后, 由护士长定期进行专科逐项的护理常规和操作技术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专科培训由科护士长组织, 内容为产科知识、护理常规、新生儿复苏技术等。护理部负责制度、法律法规、技术操作、心肺复苏术等综合性培训。带教和培训应注意同护理工作的实践相结合, 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4]。

2.3 重视细节管理, 规范护理程序

产科是一个责任大、风险高的科室。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产程变化的复杂性, 因此发生医疗护理纠纷的可能性较大, 每一个细节的失控和忽视都可能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5,6]。护士长应做好重点与细节的管理。每月由护士长组织对本科室护士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评分, 对存在问题写出书面意见, 由相关护士按要求整改, 质控护士再次检查整改效果。护士长加强对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检查, 重点在工作流程、技术操作规程是否符合要求, 特别要注意洗婴操作流程, 禁止护士戴手套给婴儿洗浴、避免水温过高烫伤婴儿。严格按照爱婴医院的要求, 婴儿洗浴前后均要与产妇或其家属核对婴儿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体重等内容, 无误后双方签名确认, 严禁将2个或2个以上的婴儿同时抱到洗婴室进行洗浴。

2.4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与管理

护理文书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 成为病历中可以给病人复印的直接资料之一, 也是举证责任的依据。护理文书要求记录及时、准确、完整、真实、无涂改[7]。为了提高书写质量, 我们优先安排高年资护士书写护理记录, 见习期护士不能直接在护理记录单上书写, 可以先写草稿, 让带教老师给予修改后, 才能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为便于产科护士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我们拟定1份表格式书写的“产科护理记录内容要求”范文, 以供产科护士书写参考。对于护理记录前后不符、医护书写不一致的问题, 除要求个人加强学习外, 要求护士主动与医生沟通, 对于护士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 由护士长与科主任沟通, 经双方查证后更正。医护都要求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责任心, 认真观察和询问病情, 对于复杂、疑难的病情, 护士多与医生沟通后再记录。

2.5 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

护理缺陷和差错一般是由查对和交接不到位所引起。查对制度对产科更是具有其特殊意义, 可以防止抱错婴儿等严重事件的发生。为杜绝抱错婴儿事件发生, 在婴儿出生后, 在其手腕带及外包布标签上正确写上产妇姓名、婴儿性别、出生时间及体重。每次洗浴或迁床必须核对其手腕带及外包布标签;抱至母亲身边前要核对床号及母亲姓名;出院时, 婴儿手腕带不宜取下, 教会产妇回家后取下手腕带的方法, 如果产妇要求离院前及时取下的, 护士必须当面剪下并将手腕带交给产妇自行处置。严格落实各个工作环节的查对程序, 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交接班制度, 床边交接班落实到位, 必须将病情、治疗、输液、监护、管道、皮肤等情况交接清楚, 并执行交接签名。

2.6 加强产科质量管理

产科质量控制小组成员由在产科工作3年以上、考取执业和孕产期保健助产技术合格证的护士担任, 同时要求全科护士参与质量管理, 护理部质控小组由各科护士长组成, 各级质控要注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监控。加强产科护士风险意识教育, 鼓励护士主动上报护理缺陷和差错, 上报者不予处罚;如有隐瞒、不主动上报被查出或被投诉, 则予处罚。对护理缺陷和差错, 要求分级组织讨论, 分析原因, 提出防范措施。对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或发生的护理缺陷和差错, 提出整改意见, 限期整改, 整改期满, 由科护士长总结整改效果向全科护士公告并向护理部汇报。

2.7 加强沟通, 履行告知

加强医护间的沟通, 对于病人询问的问题, 护士应知道是自己来解释, 还是让主管医生回答, 如果需要主管医生回答, 护士告知的方法要得当, 之后要回访, 查看是否已落实。护士要按要求向孕产妇及其家属讲解住院须知, 对孕产妇进行健康评估和健康教育, 配合医生完成知情同意签订和解释工作, 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多与孕产妇沟通, 及时给予安慰、鼓励等心理支持。在检查、治疗、用药时征得孕产妇的同意, 指导应用自动查询系统查询医疗费用, 需要时耐心给予解读费用清单。出院结账后给予免费打印收费清单。

2.8 加强产科护士职业风险教育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增强产科护士的法律意识、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8]。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制订完善职业暴露防护流程并组织演练, 提高产科护士对自身职业风险的防范意识。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对玻璃、针、剪等锐利器损伤者执行登记、上报和追踪。临床上要求护士做到在接触孕产妇的血液、体液时戴手套, 接产时戴帽、口罩、防护眼镜, 穿专用鞋、防水接生衣, 进行伤口缝合时, 应小心谨慎, 避免针刺伤。如不慎发生职业损伤, 按职业暴露防护流程正确处理, 并进行登记、上报和追踪。

3 结果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经总结全院各临床科室2008年1月—2009年6月的分级护理、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书写、急救物品完好率、病人满意度及产科质量检查, 结果统计, 产科各项护理指标合格, 九项护理质量检查得分有五项得分名列全院第一, 均分居全院第一。护理缺陷从5件降到2件, 护理差错从8件降到3件, 护理投诉从3人次降到0人次, 无护理纠纷现象;护士能正确回答职业暴露防护处理流程, 并能正确演练。除6人次在加药时发生安瓿玻璃损伤外, 未发生其他情况的锐利器损伤。

4 小结

护理风险无时不在, 风险管理必将持续。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需要培训产科护士掌握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和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针对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因素, 修订工作流程, 规范操作程序, 严格执行产科护理制度, 加强培训低年资护士, 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 才能使产科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真正为孕产妇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方法]对产科护理存在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修订完善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加强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结果]加强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护理投诉降低, 未发生护理纠纷。[结论]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 能使产科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从而为孕产妇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葳.急诊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10 (13) :146.

[2]孙孝芹.护理部在提高护士长防范护理纠纷能力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 2006, 12 (7) :675.

[3]张育萍, 毛丽娟.产房常见的护理缺陷与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 2008, 9 (6) :2515-2516.

[4]王妮.护理人员应如何规避职业风险[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10) :42.

[5]曹淑芳.细节管理在产科护理安全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2) :159.

[6]郭惠丽, 曾晓霞, 岳宏.细节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1C) :267-268.

[7]张红霞.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9B) :2428.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 篇10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 高新技术的应用, 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随之增高。在护理工作中, 影响患者康复因素、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因素、医院感染危害因素等都可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而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往往易忽视。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对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预测意识, 增强风险的鉴别能力, 减少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 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它始终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即使是极为简单或不足道的护理活动, 也都存在着风险。一旦发生差错事故, 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伤害或痛苦, 延缓疾病的痊愈, 甚至危及生命,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影响护理质量, 引发护患纠纷甚至诉诸法律。因此,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尽早发现风险隐患, 采取防范措施, 避免风险发生, 保证患者安全, 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识别风险因素

1.1 护理对象:

患者对医疗知识不完全了解, 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度增强, 在已知自身病情的情况下心情往往过于焦虑, 对医疗服务水平期望过高。

1.2 社会因素:

近年来社会、媒体对于医疗事故过分关注和报道, 医疗相关法规相继颁布, 加之“职业医闹”的存在, 群众医疗保障的不完善等等。

1.3 护患之间有效沟通不足:

医护人员未尽到告知义务, 宣讲不到位, 或对病患病情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预判, 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了解, 一旦患者出现未知的不良后果, 患者及家属没有思想准备, 可能就会出现过激行为。

1.4 医护人员护理服务欠佳:

医护人员言语、行为不当, 沟通不耐心、语言生硬, 致使患者及家属不满, 或将本应护理人员完成的工作交由家属来完成, 这些都是医护工作者由于缺乏责任心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后果。所谓“医者仁心”, 失去了仁心, 怎能得到患者的信任, 没有了信任矛盾也就油而生了。

2 树立风险意识

2.1 强化法制观念, 增强责任意识: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近些年来不断涌现的医患、护患纠纷进行分析, 从中吸取教训。通过学习使护士明确自己在法律上的权力和义务, 依法从事护理工作。有章不遵是发生护理缺陷的首要原因, 必须让所有护理人员认识到“蝴蝶效应”的真实存在和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同时, 只要医护人员各尽若能、各司其职, 以医者仁心的态度去工作, 就一定能真正防范风险。

2.2组织培训:选派各科护理骨干参加省、市级以上的有关会议和学习班, 传达会议精神, 使医护人员认识到护理风险客观存在。护理部定期组织全院护士业务学习, 包括有关的法律知识学习, 培养护士职业道德、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人性化服务理念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 并不定时进行护士考核。

2.3 完善例会制度:

各科室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通过例会将上级的信息传递给下级, 分析护理安全隐患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 更新知识, 拓宽眼界, 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提高护理质量

3.1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减轻患者不必要的损失, 确保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医院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全方位为患者服务, 就应将患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地位[1]。

3.2 提高医护人员的能力和技巧, 架起医患间和谐的桥梁:

医护人员要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恰当的文字语言和肢体语言来改善患者的情绪, 消除患者的顾虑,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减轻患者的痛苦甚至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2]。

3.3 推进优质的护理工作, 培养主动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会发现生活护理更能拉近护患的距离, 在不断与患者接触和沟通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心灵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重要性, 从而由“要我下病房”转变为“我要下病房”, 使护士的职业信念得到升华。

3.4 规范文字书写:

护士长每周至少一次检查患者的护理病历, 要求护理病历字迹工整、清楚, 记录客观真实, 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护理人员的书写时间。应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 针对不同科室制作出适用本科室的参考表格, 程序化、制度化,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一个患者的康复过程, 需要医护人员多方面、多专业的协作。然而每一项检查, 每一个治疗操作, 每一台手术, 每一次护理, 每一次给药, 又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组成。医疗事业“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 事关人命, 来不得半点马虎。患者把生命交给了我们, 我们就应该竭尽全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我们树立关爱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以患者的需要为出发点, 注重细节, 追求完美, 把患者的需要作为我们追求的永恒目标。尽心尽责地为患者服务, 做好每一个工作细节才能让患者由满意上升到感动。

总之, 在护理工作中应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患者提供医学护理服务和生活护理服务, 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是难免的, 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保障护理安全, 不仅是对护理人员的保护, 更可以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摘要:目的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方法 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组织, 健全护理风险的监控系统;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及护士素质教育,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优质服务到位, 提高患者满意度;持续的质量改进、良好的团队协助及有效的沟通交流。结果 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 对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减少护理差错事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论 在护理工作中应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患者提供医学护理服务和生活护理服务, 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

关键词:护理风险,护理质量,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蔡铜山, 钟德宣, 张海林, 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40 (5) :342-343.

[2]王淑云, 丁荣双, 鞠桂芳, 等.900份护理文书检查情况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4 (11) :75.

上一篇:公路钻孔灌注桩技术下一篇:临床症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