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共8篇)
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 篇1
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常见的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安全隐患意识。结果: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4-009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4.052
手术室是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科室其护理风险性更高。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可对患者的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可引起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1]。可见强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为进一步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
2月-2013年7月收治的手术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于2013年8月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旨在减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483例,女417例,年龄12~85岁,平均(57.3±6.3)岁;对照组男491例,女409例,年龄12~85岁,平均(57.3±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
1.2.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1)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与不安全因素引发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够认真、仔细,工作态度不严谨。手术室护理本身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一旦意识有所松懈,可导致手术标本遗失、错误输血、错误用药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低年资护士缺乏护理经验。(3)未按严格操作流程进行护理操作,由于手术室存在新仪器的引入,旧仪器的更换,手术室护理人员如无法及时更新知识,易导致违规操作情况的出现。
1.2.2 护理对策(1)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前后查对制度、手术室进出制度、无菌操作规范、手术器械与仪器管理制度等等,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行为。(2)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在专业技能培训中,着重介绍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与注意事项,新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并给予示范操作,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与此同时,鼓励护理人员继续深造,进一步丰富其理论知识,并将继续教育学分与绩效挂钩,为护士提供晋升、职称评定平台,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增强其责任感,做到手术护理操作时仔细核对医嘱,及时清点医疗用品,并做好记录,防止输血、用药差错等发生。(3)增强法律观念,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让护士明白护患关系属一种法律关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的意识,自觉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采取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量表对1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进行评价,包括安全隐患认知、安全隐患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4项,每项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理风险统计
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详见表1。
2.2 手术室护理各项指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 安全隐患意识
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讨论
手术室作为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护理工作中的任一环节出现差错都可威胁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3]。故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常见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针对性防护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护理技术风险、操作流程不规范、护理风险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护理技术风险与操作流程不规范都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有关,手术室护理操作本身就具有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仅熟知医护基础理论,包括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操作与保养,此外还应了解各类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手术医师进行配合[5]。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意义重大,可选择理论知识扎实且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定期教学计划的实施,可帮助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储备与护理操作技能[6]。另外,在培训工作中还应重视对护士的职业素养的培训,培养护士严格审慎的工作态度,增强其责任感,促使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7]。另外,完善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可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严格实施各项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包括严格查对,规范手卫生,复用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如此可有效降低护士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护理风险[8]。由于手术室接收的患者有其特殊性,一旦护理操作失误可产生严重影响,增加护患纠纷,故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后,2013年8月-2015年1月1年半的时间里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56%、1.44%、1.22%,均较防范措施实施前有了显著下降,而患者满意度则有显著上升。另外,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规范护理操作,减少护理差错,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王蓓.论手术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5):117-118.[2]吴慧.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6):85-87.[3]梁爽,王丽波,周丽娟,等.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5):917-920.[4]刘会鹏.手术室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8):139-140.[5]温曲英,徐月娥,叶新兰,等.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448-1452.[6]武丹,史秋莲,李么琴,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12):38-40.[7]王晓燕,张国建.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6):853-854.[8]肖筠.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四川医学,2013,34(11):1793-1794.(收稿日期:2016-01-03)
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483例, 女417例, 年龄12~85岁, 平均 (57.3±6.3) 岁;对照组男491例, 女409例, 年龄12~85岁, 平均 (57.3±6.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
1.2.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 风险意识差, 法律意识淡薄, 对于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与不安全因素引发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 部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够认真、仔细, 工作态度不严谨。手术室护理本身工作量大, 护理人员一旦意识有所松懈, 可导致手术标本遗失、错误输血、错误用药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2) 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 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低年资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3) 未按严格操作流程进行护理操作, 由于手术室存在新仪器的引入, 旧仪器的更换, 手术室护理人员如无法及时更新知识, 易导致违规操作情况的出现。
1.2.2 护理对策
(1) 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 包括手术前后查对制度、手术室进出制度、无菌操作规范、手术器械与仪器管理制度等等, 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 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行为。 (2) 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 在专业技能培训中, 着重介绍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新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 并给予示范操作, 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与此同时, 鼓励护理人员继续深造, 进一步丰富其理论知识, 并将继续教育学分与绩效挂钩, 为护士提供晋升、职称评定平台, 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增强其责任感, 做到手术护理操作时仔细核对医嘱, 及时清点医疗用品, 并做好记录, 防止输血、用药差错等发生。 (3) 增强法律观念,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 让护士明白护患关系属一种法律关系,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的意识, 自觉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采取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量表对1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进行评价, 包括安全隐患认知、安全隐患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4项, 每项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统计
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 详见表1。
2.2 手术室护理各项指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2。
2.3 安全隐患意识
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3。
3 讨论
手术室作为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 护理工作中的任一环节出现差错都可威胁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3]。故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常见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并给予针对性防护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 护理技术风险、操作流程不规范、护理风险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护理技术风险与操作流程不规范都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有关, 手术室护理操作本身就具有复杂性, 要求护理人员不仅熟知医护基础理论, 包括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操作与保养, 此外还应了解各类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 以便更好地与手术医师进行配合[5]。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意义重大, 可选择理论知识扎实且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通过定期教学计划的实施, 可帮助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储备与护理操作技能[6]。另外, 在培训工作中还应重视对护士的职业素养的培训, 培养护士严格审慎的工作态度, 增强其责任感, 促使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7]。另外, 完善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可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 严格实施各项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包括严格查对, 规范手卫生, 复用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如此可有效降低护士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护理风险[8]。由于手术室接收的患者有其特殊性, 一旦护理操作失误可产生严重影响, 增加护患纠纷, 故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 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后, 2013年8月-2015年1月1年半的时间里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56%、1.44%、1.22%, 均较防范措施实施前有了显著下降, 而患者满意度则有显著上升。另外,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 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 规范护理操作, 减少护理差错, 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王蓓.论手术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5) :117-118.
[2]吴慧.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6) :85-87.
[3]梁爽, 王丽波, 周丽娟, 等.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5) :917-920.
[4]刘会鹏.手术室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8) :139-140.
[5]温曲英, 徐月娥, 叶新兰, 等.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 (11) :1448-1452.
[6]武丹, 史秋莲, 李么琴, 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14, 13 (12) :38-40.
[7]王晓燕, 张国建.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 (6) :853-854.
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 篇3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4-4949(2014)09-0670-01
手术室护理工作繁重、技术性、专业性强、高度紧张、严谨,需要手术室护理人员具备高度责任心和扎实的护理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意外事件发生率高等特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难以避免,护理管理难度较大[1]。本文分析了手术室护理的风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手术室共进行1254台次手术,患者年龄3岁~82岁,平均年龄(46.54±11.68)岁;体重12kg~86kg,平均体重(62.83±12.56)kg;其中男性患者698例,女性患者556例。
2013年1月至12月手术室共进行1320台次手术,患者年龄2岁~85岁,平均年龄(47.85±11.23)岁;体重10kg~85kg,平均体重(62.21±11.58)kg;其中男性患者715例,女性患者605例。
对比2012年和2013年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体重、性别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风险因素分析
1.2.1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
手术室护理工作繁重,低年资护理人员存在经验不足、执行力不够等问题。高年资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带教工作往往不到位。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则不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护理操作,未能自觉履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规程等而引起差错事故。
1.2.2物品和设备的管理使用不当
各种手术器械和物品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需要进行不同的术前准备。术前准备不充分可造成手术延误。设备使用中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导致手术延时。突然停水、停电、停氧而无应急处理措施。急救药品和设备未按规定放置。术中切除的标本管理不善丢失而影响疾病的诊断。
1.2.3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部分护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文书有重抄记录、漏填、涂改等现象。护理文件中术语书写不规范、手术名称不准确[2]。
1.3评价指标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护理部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于2013年1月开始实施。
首先完善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细化条目,明确护理人员责任。将药品、器械、设备等管理责任到人。定期由专人对手术室空气、仪器、器械进行消毒检测,保证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设立以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为领导的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手术室环境、设备、药品、人员,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合理排班,避免护理人员过度疲劳,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加强岗位培训和团队建设,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巩固和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
手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三查七对原则,由专人对手术器械、敷料等物品进行清点。手术所留存的标本严格按规定进行保存、送检,避免直接接触样本,做好职业防护。各项护理文书的记录应规范化,防止差错事故[3]。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与2012年对比,我们发现2013年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风险管理的水平与患者、医护人员、医院三方面的利益直接相关[4]。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包括人员工作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物品和设备管理使用不当、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等,在今后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龙梅.手术室常见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5):280.
[2]任月环,孙红敏,马杏娟,等.安全管理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理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3,35(12):1907~1908.
[3]牟兰,唐华蕊.手术室护理的风险观察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73~674.
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 篇4
手术室工作繁重紧张节奏快,要求质量高,因此,护理管理工作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差错事故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防止术中差错事故的发生是保证手术安全进行的基本。及时对手术中护理差错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整体水平。
术中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工作压力大手术的护理配合是细致的脑力和体力的结合,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大、枯燥、琐碎,易导致不良的心理状态,紧张焦虑等。对最佳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很大,如手术时,注意力分散、疲劳、烦躁。节假日,护理工作人员少,急症手术多、重、急,这些都是易发差错事故的原因。
查对不细致由于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术中查对不细致是发生差错的常见原因。如术前不认真仔细察看所需用物,术中物品清点不仔细,中途添加物品登记不及时,对台上用物心中无数,而造成术中物品数目不清,不能及时关闭体腔,延误手术时间给病人造成痛苦。
工作粗疏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草率从事。如手术体摆放不当造成压伤。术中静脉通路不畅,出现漏血漏液现象。电灼器极板灼伤病人,接错吸引器,病人坠床。这些均非业务不熟练所致,而是与工作粗心失责有关。
违反操作规程不能严格执行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可招致一系列的护理差错。
如术中不执行三清点制度,忽视术中多次清点,核对物品的重要性。对手术所用物品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回收而影响手术顺利完成,以至遗留手术物品于体腔内。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摆错手术体位、术中用错药、输错液,及术前器械准备不全,电器性能障碍等差错。
业务水平低下由于业务生疏造成差错,常见于年青护士,由于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职能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操作常规不熟练,对各类手术配合,物品准备等生疏,缺乏手术室护理的基本技能,在紧急紧张的情况下应急反应能力差,工作中忙乱,常易在术中发生技术性差错。
防范差错的质,管理措施,护士长职能的发挥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应把好思想关、业务关,关心每一位护士,规范每一位护士的行为,是他们真正理解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内涵。
在关心护理同事,专业技术提高的同时还应了解她们家庭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掌握思想动态,解决实际的有效的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量化管理的同时,体现多劳多得,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体现每一位护士之间的劳动价值。在工作中,护士长要坚持原则,一视同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以身作则的带好头,从而增强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有效的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严格落实执行规章制度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健全,手术室护理的各项操作常规并定期检查。落实一套科学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条理化是防止差错的重要措施。针对易发生差错的工作环节,强化操作规程严格术中三清点的查对制度,即手术开始前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清理手术台周围纱布垫及其他用物。
手术中增减物品详细及时纪录。体腔或深部刀口填入纱布时洗手护士应心中有数,以免遗留并在术中随时清点。有效的减少术中物品清点不清的差错。坚守岗位责任制术中采用全程护理,手术中途不替换洗手和巡回护士。不因事离岗,从而减少因中途换人而出现的术中物品清点不清的差错。严格查对手术室内药品应分类放置,专人负责领取保管。术中麻醉复合液,应加特别标志。急救用药执行口头遗嘱时复诵一遍。防止输错血,巡回护士应于麻醉师认真核对。手术开始前认真核对病人手术部位体位等。加强职业责任防止病人在术中压伤烫伤,术中如使用热水袋一般水温不超过℃,用纱布包好严禁接触病人皮肤。使用电灼器时电极板必须用盐水纱布包好紧贴病人皮肤固定好。病人摆放体位后约束带固定时应注意肢体位置,防止压挤神经,及防止静脉回流受阻。护理工作只有在认真仔细的前提下完成才能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效果分析论文 篇5
作为医院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手术室的临床护理具有风险大、任务多、耗时长等明显特点[1]。因为某些主客观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不安全的护理风险有可能发生于手术中的任何环节,给患者带去身心伤害,影响手术效果。手术室风险管理是最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控制护理风险的措施,护理标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风险管理方式,能够一定程度地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2],规避护理风险事件,保证手术效果。我院普外科在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中应用了护理标示且获得良好效果,现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月~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3]并知晓本研究内容。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53.2±6.7)岁;连台手术27例、急诊手术38例;ASA分级:Ⅰ级16例、Ⅱ级21例、Ⅲ级及以上28例;微创手术57例、开放手术8例;局部麻醉24例、全身麻醉41例。观察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55.3±4.9)岁;连台手术29例、急诊手术36例;ASA分级:Ⅰ级15例、Ⅱ级23例、Ⅲ级及以上27例;微创手术55例、开放手术10例;局部麻醉26例、全身麻醉39例。综合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SAS分级、麻醉方式、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普外科手术患者全部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准备与访视、体位与麻醉指导、手术室注意事项等。另行予以观察组护理标示风险管理如下:
①患者信息:在患者腕部佩戴个人信息标示卡,便于护理人员快速、准确地将患者身份、护理方案等相统一,患者的疾病程度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以便术前护理人员与病区护士交接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病况;
②药物标示:手术治疗需应用多种药物,通过不同的颜色来标示药物类型、用量、时间、名称等信息,以此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③不良反应标示: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各不相同,因此将每位手术患者以往的药物过敏史标示出来并放在输液架处,更便于输液核对,避免输液时错误用药;
④引流管与输液标示:在术中所用到输液管道的醒目处标示管道使用时间、作用、注意事项等,以免管道护理失误;
⑤手术设备标示:在醒目处标示各种手术设备的功能及注意适宜,保证硬件设备一切正常,随时可用于手术治疗;
⑥手术室空间标示:鉴于手术室对环境要求的特殊性,应分别在无菌区、污染区做好标示,保证手术室的干净整洁,杜绝外界感染源;
⑦手术室警示标示:于手术室门口醒目位置做好警示标示,提醒患者及前来陪伴的家属自觉遵守医院秩序,切勿大声喧哗,给手术治疗造成干扰。
1.3观察评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二次穿刺、压迫导管、插管失败、设备故障;
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评分,包括护理的及时性与可靠性,0~5分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引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多种多样,有的是护理人员人为操作失误,还有的是来自于客观环境[4],护理风险发生的结局有两种,一是手术并发症,二是护理中的意外事件。手术室护理风险和患者的临床特征、护理操作和管理的规范性有很大关系,手术患者的病情以及手术室相对特殊的治疗环境决定了护理风险的管理必须从细节出发,面面俱到[5]。
本研究中,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3.1%,明显低于对照组13.8%(P<0.05);观察组护理及时性、可靠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工作中应用护理标示,可保证护理安全性、规避常见手术室风险事件,提高护理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曾莹,姜红.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应用护理标示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18(4):411-412.
[2]梁爽,王丽波,周丽娟,等.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5):917-920.
[3]文燕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97-98.
[4]陈蕾,张育森.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17(11):32-34.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 篇6
一、手术室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护士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1.护士的风险意识不够:
许多护士认识不到手术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以经验代替制度,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想当然地认为凭自己的经验感觉不会出什么理由,以致于出现一些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在核对患者信息如姓名、科室、疾病名称、手术科室等时粗心大意,以致于接错手术、开错刀等要种错误的出现;手术前不去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否知情和有特殊要求;在手术将近结束的时候,忘记清点手术物品,以致于手术物品遗落于患者体内,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
2.护士的业务能力差:
当今医疗机构,对护士的业务考核不规范,护士的业务能力差,不熟悉手术室的无菌操作规程,不能保证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环境;在手术中,器械护士传递刀、剪等器械时不能和医生良好配合,延误手术时间,危害患者安全;手术前,手术器械准备不足,延误患者的救治时间,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手术结束时,为应付检查追求文书整洁,重抄护理记录单,从而会遗漏相关内容,失去记录单的真实性。护士的业务能力差会表现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许多环节,是影响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关键因素。
3.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知识应该是医护人员必上的一课。在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同时要知道医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许多护士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手术事件中不能和患者及家属良好沟通,和患者及家属发生冲突,出现医疗纠纷事件,如果护士乃至所有医护人员不能认真学习医学法律知识,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那么在医疗纠纷中很有可能会深陷其中。
(二)医院管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许多新毕业的年轻护士被选聘到医疗单位,使得护士的流动性增加,再加上缺乏临床经验和技能,使得患者的医治成功率有所降低;手术室虽然建立多项规章制度,但多数只是“摆设”,并未落实执行;另外,许多医院缺乏培训考核制度,才使得护士的临床技能低下;人力资源紧张,一些护士连续几台手术,最后筋疲力尽。
二、应对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自觉意识:
提高护士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的认识和自觉意识是避开医疗事故的首要任务。所有护理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充分认识护理风险对患者身体的危害性;加强安全教育,开办安全学习班,设置学分,并把学分列入对护士基本能力考核范围;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规避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以以往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做反面教材,培养护士的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
(二)提高护士们的业务能力: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能力测试;定期开展科内业务学习,让各位护理人员积极发表感想和看法;经常性开展护理技能大赛,奖励参赛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要尽快熟悉对新设备的操作流程,方便对患者的救治;鼓励护理人员总结经验,撰写护理论文,踊跃投稿发表;护士长应该随时指导护士们的技能操作,比如,安放患者手术体位时,约束带松紧要适度,并于受压部位垫软垫,避开并发症的出现;需要用到止血带时,选择合理的缚扎部位,避开损伤神经,并用衬垫保护好。
(三)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是避开手术室护理风险的指南针,因此,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是规避风险最关键的一步。医院领导以及医院护理部门要对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辨别和评估,制定最具保障性的措施和最具安全性的规章流程;手术室的环境关乎手术的成败,微量的病原菌即可造成患者伤口感染和止血困难,所以,每次手术前后,护理人员都要做好消毒和通风工作,确保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好人员轮岗工作,避开因工作疲劳造成的人员伤害;医院与护士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减少护士的流动性。
(四)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在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时内容要全面、真实,字迹要清晰,不能涂、刮、粘,不能缩写和简写药品和护理内容;要坚决执行查对制度,坚持做到“两对十查”,“两对”指的是通知单和病历核对,病历与病人核对,“十查”指的是查手术间号、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科室、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及名称、麻醉方式、麻醉*品及药品过敏试验结果等;接送患者时,平车要保持良好的性能,上好护栏,两人以上保护移动,平车转弯时要保护好患者的头部和肢体。
结束语
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 篇7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干预
手术室是外科领域治疗的主要场所, 也是体现外科水平的阵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手术室也逐步进行完善, 以满足患者和外科医师的需要。作为充满挑战的手术室, 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快, 工作负荷量高, 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手术室的风险。作为手术室不可或缺的护理, 在形势下在面临更多的挑战, 如何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手术风险成为护理工作亘古不变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湘潭市中医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并提出相关防范措施, 以提高护理效能。
1 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湘潭市中医医院2007年前在湘潭市中医医院进行手术的1200例患者和2007年后2570例进行手术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07年前湘潭市中医医院手术室护理采用一般性管理, 2007年后结合医院实际, 对手术室护理的实施和管理进行改善, 尤其加强了风险管理。通过院内调查, 对2007年前和2007年后选取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满意率、投诉率、护理差错率、护理风险事件。
1.3 统计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 两组患者满意率、投诉率、护理差错率、护理风险事件存在差异,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如表1。
注:*, 与2007年比较, P<0.05
3 讨论
3.1 风险因素分析
3.1.1 护士方面的因素
(1) 接错患者。在进行手术前, 患者一般患者会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对术前访视提出的问题无法正确回答, 加上护士由于疏忽, 没有意识到患者的此种状态, 在核查时没有认真履行相关制度, 特别是有些护士在日常护理中与患者沟通少, 对患者病情不熟悉, 导致接错患者, 尤其是名字、年龄、病情相近的患者更容易出差错。 (2) 手术室环境不佳。手术室环境对温度、湿度、整洁度等严格要求, 特别是消毒工作更为重要, 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所在[1]。但护士因工作繁多、或因责任心不强导致环境处理不佳, 比如器械摆放不合理, 环境布置凌乱等, 不仅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而且影响手术医师的操作。 (3) 器械准备不充分。由于近年来不断推出新手术和新设备, 护士未能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导致对手术流程不熟悉, 致使器械准备不充分, 影响手术的进行, 特别是在抢救中极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4) 体位摆放舒适度差。一般手术对体位有明确要求, 而不当的体位对手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压伤、束带捆绑过紧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肢体过度外展导致神经麻痹、衬底不当致使呼吸功能障碍等。如此未充分考虑患者舒适度的护理, 满意度必定低。 (5) 预防措施不到位。手术室对病菌的控制极为关键, 无论是护士还是医师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但有些护士未能认真、严格履行无菌管理, 如手不消毒、器械消毒不彻底等, 均是引发手术室感染的危险因素。此外, 灼伤、摔伤在手术室也时有发生, 比如未等酒精消毒完全干便使用电刀;在患者麻醉清醒过程中看管不严或未加防护措施。
3.1.2 管理方面
虽然对手术室管理制定了相关制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落实不严、对风险事件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导致风险因素长期存在;此外, 对手术器械的管理不当, 比如无菌物品和一般物品混杂;在使用无菌物品时未先“看”就“用”。
3.2 干预对策
通过分析存在问题后, 湘潭市中医医院结合实际, 对有关制度和管理进行全面改善, 具体做法如下。
3.2.1 加强术前访视
针对接错患者的情况, 湘潭市中医医院特强调了术前访视的重要性, 要求护士认真做好术前访视工作。比如制定术前访视本, 当班护士将需核对的内容记录在访视本中, 在访视时逐一核对, 并签好名, 注明日期, 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在访视过程中, 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 以确定其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 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如介绍手术的成熟性和先进性, 舒缓其紧张的心理。接待护士在接患者前, 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床号、手术名称、所有药物等, 同时签名,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巡回护士最后一次核对患者的基本资料, 以确保患者接对[2]。
3.2.2 充分准备手术所需物品
手术物品准备充分是手术和手术配合必不可少的环节, 不少医疗纠纷就是由于物品准备不足, 延误了抢救时间而导致, 因此我们要求器械护士在手术前详细掌握手术的每个环节, 并及时与手术医师交流, 以防手术特色要求而遗漏物品的准备。而且还制定了物品清点登记本, 术前、术后由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完成, 并签名, 将风险降到最低。
3.2.3 开展手术室舒适护理
手术舒适度和成功关键在于体位的选择, 体位的摆放要达到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便于医师操作;固定牢固, 松紧适宜使患者舒适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求护士在摆放体位时要避免神经行走部位, 从而避免神经受压所致麻痹[3];在受压处给予软垫, 预防压疮;对于手术时间比较长的患者, 及时检查体位有无移动, 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 可适当调整受压部位。从多方面入手, 给患者以舒适感。
3.2.4 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
(1) 环境:要求护士将手术室的温度须维持在22~25℃, 湿度须维持在50%~60%, 并在手术前进行消毒处理, 将所有器械摆放整齐。对于危重患者术中所需的静脉输液和冲洗液将其在恒温箱中加热到37℃后使用, 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手术。 (2) 意外管理:对于婴幼儿患者, 在病痛的折磨下容易躁动、哭闹, 存在坠床的风险, 因此, 我们在推送患者进入手术室过程中, 使用保护床栏, 避免发生意外;对于处于麻醉清醒期间的患者, 也容易躁动, 我们要求护士在此期间严密观察患者, 并用约束带进行约束, 在患者清醒后解释此种做法的目的, 取得患者的理解。对于手术中皮肤的损伤, 多由电刀使用不当引起,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 电刀的负极板尽量靠近手术区, 并与身体成纵轴垂直, 避免高频电流击中, 产生密集热引发灼伤[4]。在进行酒精消毒后, 提醒医师待其干后方可使用电刀。同时在使用前, 检查患者皮肤有无接触电导体, 必要时可进行包裹, 确保其安全。 (3)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手术室的风险贯穿在每个过程当中, 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潜在的风险浮出水面, 因此建立健全有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大有必要。湘潭市中医医院近年来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如制订了《物品清点误差处理办法》、《手术室停水停电预案》、《术前访视制度》等, 此外, 对于特殊的物品专人包裹;刚进岗位的护士进行不定期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培训, 并进行考核, 提高其业务水平等。
参考文献
[1]于秀芹, 赵逢玲.手术室护理管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9) :1240.
[2]李柳英.手术病人核对表在预防手术错误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7, 20 (5) :1294-1295.
[3]彭金来.加强手术病人安全防护的实施方法[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4 (11) :54-55.
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 篇8
【关键词】产科;防范措施;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12-02
护士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于临床医疗的第一线,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中坚力量。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法制意识的增强,传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妇产科具有用药多、隐私多、矛盾多和病种多等特点[1],是临床医疗纠纷多发的科室,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产科护理服务质量对于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产科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相应防范措施的临床护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护士30名,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31.2±3.6岁,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护士首先进行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再结合常规护理进行针对性防范措施综合护理,观察组护士平均年龄32.1±3.4岁,平均工作年龄7.6±4.2年,对照组护士平均年龄30.7±3.9岁,平均工作年龄7.4±4.5年。两组护士在年龄、工作经验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风险因素 通过对妇产科日常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如下风险因素:①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日常护理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进而导致用药出错、搞错婴儿性别等事件频频发生;② 人员配备不足、工作范围过广 产科护士在进行日常的输液、发药等基础护理工作之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催款、电脑录入医嘱和解释交费明细等非护理范畴工作[2],这些工作大量占用了护理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且目前病房内护士人员较少,工作压力较为繁重;③ 產科工作自身存在高风险 产科日常护理中,孕产妇的情况变化较快,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此外孕产妇及其家属通常对分娩过于焦急,容易产生误解或不满意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3];④ 工作环境过于狭窄 妇产科固定的床位数过少,医院通常会在病房的走廊和房间中加床位,从而造成妇产科整体空间过于狭小;⑤ 人员流动性较大 妇产科病房中孕产妇、家属、清洁工、医护人员及办理入、出院手续的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大,造成防盗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
1.2.2 防范措施 ① 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科室内应建立科学、完整的护理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护士的日常工作中,并由护士长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奖惩分明,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② 合理配置人员结构 科室内应依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及科室护士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护士的量,采用“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避免了人员浪费,一方面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③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在产前应向孕产妇及其家属介绍分娩的相关健康知识,使孕产妇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日常护理工作,并能为分娩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分娩时采用“一对一责任助产”,从而增加与孕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打消顾虑,从而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④ 尽量避免加床 产科护理应坚持“以产妇及新生儿”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不可盲目接受孕产妇,建立弹性入院、出院机制,避免加床行为,为科室内护士的工作提供充足的空间;⑤ 按时检查病区环境 加强对科室内开放性的安全管理,设立安全门,门卫24h守护大门,对于出入产科病房的人员须检查其陪入证,无证不可进入病房。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护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满意率(%)=(满意患者数+一般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护士护理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护理的患者。两组护士护理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结果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孕产妇及婴儿的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孕产妇及婴幼儿的护理工作已成为临床产科护理的重点,建立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扩大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按时检查病房等措施的开展,可有效的降低产科护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护理的患者(P<0.05),进一步说明了开展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开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产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总之,对产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对于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丽群, 周玉兰.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2):96-98.
[2]黄晓芹.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52-253.
【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效果观察】推荐阅读:
手术室常见差错事故及防范措施08-25
手术室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12-22
手术室护理纠纷防范09-20
手术室护理缺陷防范11-18
手术室安全护理防范论文05-20
临床效果中手术室护理12-07
手术室安全管理防范措施论文11-29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05-16
手术室护理中的舒适护理运用分析论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