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精选7篇)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1
摘要:目的研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风险意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月至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2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分为参照组和风险意识组,参照组12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风险意识组121例,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分析两种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参照组风险发生率18.2%明显高于风险意识组4.9%,而且对护理满意度70.2%明显低于风险意识组88.4%,两种管理方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风险意识管理能够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共有20名护理人员, 包括男1名, 女19名, 年龄20~50岁, 平均 (31.2±3.2) 岁;文化程度:中专学历7名, 大专学历8名, 本科学历5名;职称情况:护士1名, 护师15名, 主管护师4名。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4月开始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管理,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 以及2014年4月-2015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 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未发生人员变动, 抽取两个时期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对手术室护理人员采取风险意识管理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风险防范能力培训。为了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护士长应定期组织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 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分析和研究护理与医疗纠纷个案。与此同时, 还需要制定再教育与业务培训计划, 使其慎独能力与个人修养提高, 确保在无人监督时护理人员也能正确完成有关的护理操作。管理者还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 了解其学习效果, 使其诚信度、法律意识与责任感增强[2]。 (2) 实施人性化管理。管理人员在手术室管理工作中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采用弹性排班制度。首先要充分了解护理人员, 根据其每日的工作量等情况对班次加以调整, 不仅要完成手术任务, 还要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对于洗手护士, 则尽可能不安排换班, 避免交班影响手术。针对加班现象可实施累计工时制度, 结合女性的家庭需求及生理情况合理排班,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3]。 (3) 避免护理缺陷。管理者需要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 避免发生护理差错, 在工作中要追求完美。可以实施实时监控之类的措施, 加大监督力度, 确保护理人员出色完成每项护理操作, 消除手术安全隐患, 使护理质量得到改善, 同时可要求护理人员每月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 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4) 注重质量监控及管理。管理者需要定期调查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具体而言, 包括护理人员的抢救技能、在手术中的表现与工作态度等。及时分析和研究相关科室提出的意见, 寻找、发现薄弱环节, 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 向当事人反馈调查结果, 引导其加以改进。除此之外, 对于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 管理者可适当给予奖励, 如果护理人员出错较多, 也可以给予批评。要求护理人员每月都要检查和控制手术室物品的质量。加强管理和监测, 使手术室安全隐患降低[4,5]。 (5) 合理安排急诊手术。急诊手术在众多接诊手术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在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 安排的机动人员相对较少, 急诊手术多时临时安排其他人员浪费较多时间造成不能及时到岗。经过合理安排, 全体护理人员在出现较多急诊手术时, 规定如无意外都应加入其中, 避免手术效果因缺少人手而受到影响。 (6) 培训在职护理人员。管理者需要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 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基础能力与专科技能。除此之外, 还应定期邀请专科医师或组长培训护理人员的业务, 通过录像教学、操作演练、理论授课等方式, 向护理人员传授实用、新颖的内容, 注重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6,7]。
1.3评价指标
分别统计进行风险意识管理前后笔者所在医院手术患者的风险发生率, 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评分值为0~100分, 根据得分共分为以下四个等级:60分以下为不满意, 60~79分为一般, 80~89分为满意, 90~100分为非常满意, 分数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0.0中输入相关数据, 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分析和统计,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前, 笔者所在医院200例手术患者的风险发生率为4.0% (8/200) , 高于实施后的0.5% (1/2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后, 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8.0%, 高于实施前 (7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手术治疗必然会存在手术风险, 如果细节问题注意不到, 则很可能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甚至造成其死亡[8]。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意识管理, 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护理纠纷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与此同时还能将优质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 使其护理满意度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风险意识管理后, 笔者所在医院患者的手术风险发生率为0.5%, 低于实施前 (4.0%) , 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0%, 高于实施前 (7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是因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后, 可以及时发现存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与护理风险,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护理安全事件, 而且还能使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9,10]。
综上所述, 将风险意识管理融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 可以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 避免发生手术风险, 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翠芳, 潘洁琼, 陈惠芳.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739-741.
[2]吴慧.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6) :85-87.
[3]魏玉兰.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6) :101-103.
[4]温曲英, 徐月娥, 叶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25 (11) :145-148, 152.
[5]杜丽君.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3 (20) :88-90.
[6]朱运添, 谢丽香, 林秋讯.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18 (4) :156-157.
[7]胡晓华.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5) :72.
[8]黄海明, 王瑛, 王晓枚, 等.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18 (14) :56-58.
[9]王万叶.浅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7) :225-226.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3
【关键词】护理管理;风险意识;手术室;满意度;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56-01
医院手术室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大,需要具备良好的护理技巧和经验,在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上有着独特的经验,从而有效降低护患之间出现矛盾的可能,同时有效控制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不良事件发生也是我们护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重点强化护理工作中的风险意识应用,构建和谐的手术室中护患关系,梳理标准化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4年6年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跨度在18-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岁。其中耳鼻喉科手术患者15例,消化外科手术患者10例,骨外科手术3例,其他科室手术患者2例。患者的文化程度分布为: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患者为8例,高中程度的患者为17例,初中及以下程度的患者为5例。以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时间节点,将其随着分成对照组(19例)和试验组(11例)。由于是随机分组,这30例患者样本在个人信息上不存在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可以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是我院手术护理管理中风险意识应用之前的患者,对他们主要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
试验组是我院手术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意识应用之后的患者,这一组手术患者强化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用。具体来说,即:第一,开展医疗事故等法律政策的学习。目前国内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针对手术室实施各类风险应急预案的演练,规范一系列的操作规程。第二,强化护理制度。将相关的护理基本制度进行入脑教育,保证在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都可以准确的掌握相关的护理要求,完善护理记录,准确、客观记录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基本情况等信息,严格交班制度,有效执行节假日的值班制度,强化安全意识,例如手术器械消毒、管理,手术室消毒等,护理人员交班对接的时候,需要有详细的文字记录。第三,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提升是实现患者及家属满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手术护理人员积极的、正面的思想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爱岗敬业的优秀美德,提升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另外需要不断提升他们处理手术护理工作的水平,尤其是处理一些特殊护理流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第四,多与医生沟通。手术过程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一步拓展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这些依据在于对于整个手术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进一步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多了解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护理操作。第五,强化人性化护理。对待患者需要进一步构建护理人员处理的人性化。护理人员是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医院人员,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经常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不断疏解他们心中的紧张情绪,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发展,提前告知。同时可能出现问题及时告知患者家属,这是避免护患纠纷、规避护理风险的必要措施[2]。
1.2.2评价方法
在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室护理的信息采集中,在出院之后,统计手术护理完成的质量、患者投诉等情况,对相关的护理工作有无意见和建议,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成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即: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优秀,60分至8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1.2.3统计方法
本研究选择的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的信息数据统计分析,上述的相关数据信息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意识应用之后,在出院时,两组患者进行了手术护理满意度调查,其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得出,试验组在优秀率(81.8%)和整体合格率(100%)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护理人员(63.2%,89.5%)。同时在手术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意识应用之后,没有发生不良的护理事件。
3讨论
我院每天的手术台数相对较多,患者病情复杂,护理工作繁重,护理压力大,作为一名合格手术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流的护理技能,同时需要在护理风险管理上有着更为主动的意识[3]。参与手术的患者在病情发展迅速程度上、病情的复杂程度上、在危重程度上都是相对较高的,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更为丰富的护理经验,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出现医疗纠纷之后,与患者的沟通。护理管理中有效提高风险意识可以进一步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抵御风险的能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丽娟,暴继敏,孟大为,等.手术室应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6,18(06):125-126.
[2]曹丽芬,朱淑萍,高璐,陈月秀,徐顾月,张夕芬,卢红,谢幼华,等.品质管理在护理不良事件控制中的应用[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2016,04:108-110.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4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提高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月至2月接收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风险管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质量以及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且安全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来说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可提高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安全事件
精神科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和预防,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适合的解决措施,从而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1]。风险管理主要从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开始着手,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将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提高护理安全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月至202月接收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8~59岁,平均(38.5±20.5)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2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合相关规定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风险管理,包括:(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本院规章制度、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护士条例》、《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等相关法律知识,将法律作为工作的基本规范。(2)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划分安全管理职责,使护理人员能够严谨、认真的对待护理工作;并划分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标准,针对风险提出解决性措施。(3)开展护理人员安全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并制定精神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方案。(4)加强精神科安全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护理的步骤、流程、重点等进行科学性的学习,并设立相关的考核制度。(5)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条例进行工作,并做好护理工作的文献整理工作,公正客观的记录医疗安全事件。(6)护理人员应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要保持良好的态度,尊重和体谅患者;同时应加大对于有出逃、自残、伤人倾向患者的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清除危险物品。
1.3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评价护理质量,指标包括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安全管理质量评分、风险管理意识评分,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对比护理后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外出潜逃、死伤自杀、误伤他人。
1.4统计学方法
经由SPSS20.0数据软件统计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护理后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安全事件总发生率(6.00%)较对照组(16.00%)来说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精神病患者一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杀的行为[2]。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导致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安全事件发生几率较高,若不加以干预,可能对医院造成一定损失。风险管理近年来被应用到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来,通过及时地对精神疾病患者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预防,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风险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环境,也使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工作责任,严格遵循护理工作要求,规范、科学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因此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制定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风险预防意识的重视程度,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避免了护理工作中风险的产生。设立考核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学习能力和责任感,使护理人员更注重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方式,预防和减少了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陈美玲[3]等研究结果显示,经风险管理干预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安全事件发生几率较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来说更低,本研究结果与之符合。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可应用风险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护理的安全性,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雷晓霞,陈劲团.风险管理对提高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和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10(2):395-396.
[2]卢春利,王会秋.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257.
[3]陈美玲,苏圆圆.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18-119.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5
摘要:在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中,对于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对于护理风险实施良好控制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以及风险控制意识,进而避免各类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会通过对比分析来探讨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起到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基层医院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45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82-02
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会以2008年-2012年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为研究对象。我院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控制,在这5年间管控效果逐渐得以良好的现象。
2研究方法
2.1成立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为了让风险管理更好的得以实施,我院成立了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业务院长担任主任,总护士长任副主任,各护理单元护士长为委员会成员。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于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全面控制与监督,任务执行过程中护士长负责收集本单元护理事件的基础资料,内容涵盖:事件名称、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效果评价。
2.2护理中存在的风险评估。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集中表现为如下方面:①许多年轻护士或者资历较浅的护士业务水平普遍较低,不仅不具备必要的风险控制意识,自身专业水平也很欠缺;②很多护理人员存在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差的状况,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许多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义务范围等并不熟悉;③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相关工作制度及规范没有严格执行,对于高危病人的评估不够准确,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从而造成并发症的产生;④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够,查房不仔细,没有严格遵医嘱;⑤对于必要的护理记录存在很多不规范,记录不够准确及时,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护理记录;⑥与病患家属沟通时缺乏技巧,没有充分考虑到家属的感受。
2.3实施过程。
(1)共享风险管理信息。护理委员会会及时通报全院的风险事件,这些资料会在第一时间内向各单元进行公布,从而加强各部门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护理委员会会对于报告的事件进行评估,找出事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及时干预。在此基础上护士长会对于事件采取进一步跟踪记录,并且对于风险干预及风险管控的实际效果进行评定,再将评定结果上报到委员会内。委员会成为会对于实施效果展开评定,如果效果不理想或者风险控制没有达到一定成效会对于事件展开二次研讨,并且制定二次风险控制对策,然而再来实施。
(2)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想要让风险管理更好的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得以实施,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应当不断完善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及工作章程,针对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相关环节、风险集中表现的几个方面以及管理中的薄弱点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流程,让风险管理过程更有据可循、有理可依。
(3)检测制度落实情况。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些理论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护理人员去严格执行,这才能够让风险管理的效果得以显现。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对于各个单元的护理情况进行考察,要考核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每个单元护理事件的发生情况等,只有对于制度的落实情况有深度检测才能具体了解制度的实际效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于制度进行完善。
4讨论
在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风险控制意识,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护理委员会的监督工作,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也明显有所提升。从实际数据中不难看出,随着风险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类不良事故的发生率在明显降低,这不仅规避了很多护理风险,也提升了医院整体的专业化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护理风险管理应当一以贯之的继续执行,只有将风险控制意识渗透到所有工作人员的理念中,并且通过有力的监管来约束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这样才能够长效降低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让医院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5结语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知识缺乏,对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意识欠缺所致。从本文的对比研究中不难发现,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后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效率明显得到提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大幅下降,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有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04期
[2]田平;商玉环;姜超美;叶春花;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年03期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6
来源:液压扳手 http:///
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门诊治疗中的应用卞岸英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门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门诊治疗中存在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改传统单一管理模式为参与性管理,对经门诊治疗的患者治疗前进行告知,治疗中遵守操作规范,严密观察,规范门诊护理记录的书写。结果2010年1月~2011年1月,门诊量204677人次,经门诊治疗25903人次,患者满意度调查达到95%以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反映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医疗投诉发生率与实施前相比明显降低。结论按照护理风险管理程序要求,在门诊治疗的各个流程环节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能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程序;门诊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门诊是医院面向患者的第一线,流动量大,病种复杂,和住院患者相比较,人均治疗周期短,医患沟通时间少,情况复杂多变,容易因为一些环节引发患者不满,进而导致医疗纠纷,这种情况对门诊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多年的护理实践和护理纠纷的特点,采取治疗前从告知的方面切入,治疗中按照规程操作,治疗后加强观察,防范护理风险。
1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门诊量152367人次,经门诊治疗共19899人次,静脉输液2569人次,肌肉注射1913人次,皮内注射1233人次,采血14011人次,换药173人次。实施风险程序管理后2010年1月~2011年1月,门诊量204677人次,经门诊治疗共25903人次,静脉输液3672人次,肌肉注射3343人次,皮内注射1508人次,采血17126人次,换药254人次。
2方法
实施方法明确门诊治疗过程中护理风险成因门诊治疗室覆盖了注射、输液、抽血、换药等相关操作,护患风险是医疗领域中因护理行为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伴随着护理行为,具有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的特点,给患者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后果。可以粗略划分为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1]。一般风险,是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如三查七对、无菌技术操作。特殊风险,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存在的风险,如未成年患者,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不配合输液的情况,容易出现输液针脱落、液体渗漏等。
按照护理风险程序管理,改变管理模式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是基于护理风险的成因及后果,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控制、监测循环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提高的过程。要求对各种风险可能成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都熟练掌握。如果管理人员思想麻痹,管理不力,要求不严,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风险来临时采取的措施不力[2],都可能增加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根据部分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漠,言语沟通生硬缺乏技巧,技术操作马虎的种种不良倾向,针对护理风险成因,管理者邀请门诊护理人员一起商讨改进措施,改变传统机械式管理模式为参与型模式。知情同意提到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护患纠纷不断发生,究其原因,除了患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提高以外,护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3]。加强健康教育,尽可能地使患者获得各类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如疾病起因、临床表现、导致的损害、将要采取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及潜在的副反应等,以浅显易懂的宣教让患者了解,缩小护患信息不对称现象,让患者在知晓的基础上同意对其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并能配合医护人员预防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与危害,避免因信息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实行全程技巧性的告知。有研究表明,约有75%的医疗事故来自医院运作系统的错误或规章制度的欠缺,25%是来自医务人员的疏忽或训练不足所致[4]。
制订培训计划,有训练和考核,年终与奖金挂钩,进行安全知识强化讲座,强化安全意识,举办人际沟通技巧的竞赛与讨论,以“假如我是一名病人”为题材,将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情况一一假设,自编自演来寻求最好的沟通解决方法。
熟练运用告知的方式,采取公示告知,口头告知,书面告知三种形式。医院的宣传栏与门诊窗口的宣传画,进行一些常见多发问题的知识宣教,如各种常规检查的收费、各种常见季节性疾病的防护小常识、治疗采血基本注意事项等等。治疗中口头讲解操作步骤,需要患者注意和配合的地方,可能发生的损害和影响及采取该项治疗的必要性和意义,必要时还要知,如婴幼儿患者输液风险告知书、婴幼儿输液中使用保护性约束的告知书。告知是义务,是护患沟通的一个方面,掌握告知行为中的风险因素[5],把握告知的分寸,如侵入性操作、特殊的检查治疗、疾病的预后、贵重药品的使用等未履行告知,告知不到位或者告知过度,均可造成不良的后果。
标准规范的操作
门诊护理的特殊风险存在于注射、输液、抽血、换药等各个环节,针对容易出现漏洞的环节,实施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注重细节,加强监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各项操作的应急预案,要求每个护理人员掌握。
某些生物制品、容易过敏药物,及原有过敏史的患者,做到“四严”:严格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严格按规定做过敏试验,严密观察用药反应,严谨做好相关事项的宣传。在注射室、输液室门口张贴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注射、输液完毕不能急于离院,需要观察30min左右才能离开。
采血时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范意识,按照操作规范及时准确抽取血标本,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管理制度,针对患者多、血标本数量大、化验项目多的情况,制作适用、合理、分类放置的标本架,各种类别的标本试管颜色鲜明,标识清晰可辨认,加强检验报告单发放及时性,设立专门的发放窗口,增设各类项目的登记本,由专人负责,避免漏发、错发。
患者直接从医院外药品零售企业或者别的医院购来药品,要求护士注射,因为药品流通渠道多,在院外购买药品不能保证药品质量及性能,有些新药缺说明书不能了解其副作用及可能引致的不良反应。医院明文规定,患者自行购买药物,护士不能使用,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药物风险的宣传工作。
换药室风险管理评估患者自身因素,因为病情、自身体质营养状况、有无感染、操作者专业技能经验等都可以影响伤口的愈合,针对久治不愈的伤口,对伤口分泌物做病原菌培养,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进行营养健康指导等环节,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安抚患者焦虑情绪,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规范书写门诊护理记录单。根据需要如使用特殊药物,执行特殊治疗或者评估有一定引发纠纷的隐患因素存在,为患者建立门诊护理记录,对患者来科时间、状况、采取的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及效果、转归等认真、客观真实地记录。做好资料的分析讨论,对于有抢救过程的,时间记录要具体到分钟。
注意医护记录的一致性,防止疏忽和遗漏等缺陷。
人性化的服务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逐渐形成,“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为了一切患者”不仅仅是口号,要落到细处为患者解决实际的困难,真正的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为患者提供温馨服务。变以前被动机械的服务为积极主动的服务,门诊设置导诊台,安排条椅、茶水杯具,供候诊人员休息饮用。各区分界标志明确,便于患者寻找。对年老体弱患者,由导诊人员代为办理挂号手续并护送前往检查或者直接到病区接受治疗。
效果评价①通过多种手段,收取患者意见,患者满意度情况;②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实施风险管理程序前后患者对护理技术性或非技术性服务反映的情况;③比较实施风险管理程序前后护理投诉率的情况。
统计学(统计学论文)方法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
实施风险程序管理过程中,医院通过设置意见箱、出院电话随访和家访服务等手段,收取患者意见,患者满意度在95%以上。
随机抽取治疗结束患者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进行统计学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表1)表1实施护理风险程序管理前后患者反映的比较例实施风险程序管理后,与门诊治疗相关投诉发生明显减少(表2)表2实施护理风险程序管理前后护理投诉的比较例4讨论按照护理风险程序管理,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在治疗前进行详细到位的告知,治疗中遵守操作规范,严密观察,认真完善各项记录,治疗结束后收取患者反馈信息,做到治疗终结而服务不终结,这也符合PDCA模式,有助于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管理人员和临床工作者从观念上重视护理风险的防范,从各个环节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苗头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护理纠纷的苗头遏制住。在执行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用制度来管人,用规程来规范行为,用预见性防范措施来消除隐患。
通过风险管理程序,将管理者与临床工作者及患者联系在一体,管理-执行-反馈形成循环,通过密切接触与沟通,使管理者与工作人员能各司其职而又相互理解,使护理人员与患者能消除隔阂,融洽关系。
查历年来护理投诉登记,与门诊治疗相关投诉原因可以概括为对反复技术操作的投诉,对服务态度的投诉,对预期目标如抽血化验结果不及时、换药效果不佳的投诉,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应用实施,对这些容易引发纠纷的薄弱环节严密把关,使得相关投诉明显减少,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形象。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7
关键词:风险护理管理,手术室,护理质量,满意度
引用信息丁冯喆.风险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6, 14 (28) :2990-2992.
手术室是对病人进行手术救治的重要场所, 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风险大等特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病人的安全, 任何环节的疏忽和错误都有可能带给病人不可弥补的伤害。近年来,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加快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手术室护理质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减少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已经成为手术室护理需要保证的重点问题。为了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消极处理转化为发生之前的积极预防, 美国最早提出了医院风险护理。风险护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1]。2015年7月以来我科在护理中实施风险护理管理,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100例手术病人为观察组, 男54例, 女46例;年龄20岁~73岁 (45.5岁±15.2岁) ;体重51kg~82kg (65.5kg±11.5kg) ;身高162cm~185cm (170.2cm±12.5cm) ;体重指数>30kg/m2;受教育年限5年~14年 (8.5年±2.4年) ;手术类型:胃肠道手术46例, 肝胆手术40例, 其他14例。纳入标准:均知晓自身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8岁~75岁;首次进行手术治疗者;无高血压、严重心血管疾病史;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Ⅰ级~Ⅱ级, 无手术禁忌证;文化程度小学以上, 意识清醒。排除标准:有重要器官严重障碍者;急诊手术者;术前服用抗抑郁药、安定药或调解免疫的药物;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疾病;手术
期间意外死亡的病人、术后昏迷;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者或服用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药物。选择2015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腹部手术病人为对照组, 男5 2例, 女4 8例;年龄2 5岁~7 5岁 (4 6.8岁±16.4岁) ;体重48kg~87kg (66.2kg±12.1kg) ;身高155cm~183cm (171.4cm±13.2cm) ;受教育年限5年~16年 (8.8年±2.5年) ;手术类型:胃肠道手术44例, 肝胆手术38例, 其他18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实施手术室相关护理, 处理护理差错及事故等。观察组针对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制定风险护理管理计划, 实施手术室护理, 内容如下。
1.2.1. 1 手术室护理常见的护理不安全事件
(1) 病人方面:病人由于缺乏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 心理压力大, 若麻醉、手术、护理效果未达到预期极有可能引发护患纠纷。同时过度紧张的情绪也直接影响手术的安全性。 (2) 护理人员方面:专业知识缺乏、业务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对风险、证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与病人缺乏沟通, 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误解;未严格按照护理常规规章制度执行。 (3) 护理管理方面:包括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不通畅, 监管力度不足、检查力度不够、培训不到位等[2]。
1.2.1. 2 风险护理管理对策
(1) 成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 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 成员包括护士长及各责任护理组长。小组成立后制定具体的细则, 明确责任。每周安全管理小组组织进行1次交流会, 对上个月的护理不良事件和处理措施等进行通报, 让所有护理人员知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组织科室护理人员总结, 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不断完善细节。 (2) 定期分层次培训:定期分层次对不同学历和不同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对低年资的护士多进行手术室护理基础技能的培训, 完成基础护理操作和常规操作配合, 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提高护理人员对业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高年资的护士满足其更高层次的培训需求, 加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 提高急救水平, 培养她们应对突发事件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加强对护理风险的培训, 让护士了解自己工作中常面临的风险,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要求护理人员说话办事要谨慎, 解释病情要科学, 执行制度要严格, 签字手续要完善。 (3) 加强护患沟通:制定术前访视的质量要求, 改良访视手段。访视人员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采用图文并茂的手术宣传资料, 详细介绍手术的相关内容, 耐心回答病人的提问, 减轻病人的手术负担, 建立手术信心。术晨集中式管理, 实现晨间的无缝隙交接, 术前0.5h~2.0h由专人对病人输入抗生素, 提供人性化关怀[4]。 (4) 前瞻性的护理管理模式。规范手术室护理流程, 建立手术室的核心制度及临床工作制度, 如安全管理制度、清点查对制度及消毒灭菌制度, 规范、约束护理行为, 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针对重点岗位进行人力、环境的分析, 并提出预防性的对策。建立护理缺陷风险评估表, 护理缺陷及错误的上报及改进系统, 评估风险护理管理的实施情况及持续性, 针对出现的护理缺陷于例会时通报,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整改, 保持制度的有效性[5]。风险护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值班护士、敷料护士等各岗位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情况进行抽查。
1.2.2 观察指标
(1) 护理质量:根据手术室护理服务规范制定手术室护理质量考核量表, 共包括5个方面, 分别为基础护理、护理记录、无菌情况、物品管理、安全管理, 每个方面的满分为100分。由院内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组织相关考察。 (2) 护理不安全事件:包括术前准备失误、无菌操作技术不当、护理记录差错、生命体征观察不详、护患纠纷以及术中不良事件等。 (3) 护理满意度:采用我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护理安全、服务态度、业务水平、病情解释5个方面, 每个方面包含若干个条目, 每个条目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度5个选项, 计分5分、4分、3分、2分、1分。最后将每个方向转化为100分。两组病人均由专人于术后回访时指导填写问卷, 采用无记名调查的方式, 统一指导用语, 当场回收调查问卷, 检查填写质量。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双人双录入数据以确保准确性,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分
3 讨论
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手术的顺利开展、病人的手术效果以及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 采用手术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 人们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多越高。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医疗场所, 护理中的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但手术室护理中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安全护理事件的风险性, 研究报道, 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知识缺乏、护理操作不熟练、言语行为不当, 病人对手术缺乏了解、管理工作缺陷等均可导致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6]。应当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并将其贯穿于医疗护理的全过程。风险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通过对病人以及医护人员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 规范护士行为, 保障病人安全的过程。有研究显示,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显著提高手术室护士的风险意识, 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保证病人的安全[7]。
为了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2015年7月以来我科实施风险护理管理, 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及时消除手术室潜在的风险, 是病人生命安全以及手术质量的保障[8]。本研究中风险护理管理首先对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然后从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病人因素下手, 保障了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确保了护理质量。有研究报道, 风险护理管理是一种质量效益医疗管理模式, 其可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感、安全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9]。风险护理管理将各种护理风险控制在发生护理之前, 以达到安全护理的目的。通过加强培训, 满足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护龄的护理人员的需求,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重视手术室护理中的风险因素, 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护患沟通的加强, 增加了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 术前访视手段的改良, 增加了病人对手术过程及安全性的认知, 减少了手术应激, 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完善护理管理体系从管理角度使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规范了护理人员的操作, 增强了护士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风险护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护理质量, 提高了护理责任心[10], 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提高了护理质量。以上措施的应用规避了手术室护理环节中存在的护理风险, 确保了护理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风险护理管理能够减少手术室护理不安全事件, 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林)
参考文献
[1]鲍琼蓉, 扬亚娉.胃肠外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预防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3) :466-467.
[2]张红霞.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8) :102-104.
[3]郑桑, 赵华, 陈云素.风险管理在临床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 (26) :3388-3390.
[4]郑娇.护理安全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8) :1426-1428.
[5]余玲玲, 杨燕妮.141例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安全管理与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2 (4) :177-178.
[6]文燕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4) :97-98.
[7]苏临英.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19) :2418-2420.
[8]任月环, 孙红敏, 马杏娟, 等.安全管理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理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 2013, 35 (12) :1907-1908.
[9]王煜娟, 李怀娟.定期强化培训对改善大型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掌握情况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1) :87-88.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推荐阅读:
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09-25
护理风险意识05-21
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07-08
意识在歌唱中的作用12-01
安全风险意识论文06-30
风险意识管理09-04
电费风险管理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论文09-13
风险意识10-07
风险防控意识10-08
增强风险意识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