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2024-09-29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共12篇)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 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的增强, 医疗纠纷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特点, 因而医疗活动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 发生错误的概率也较高。因此, 怎样从护理行为角度协调护患关系、减少摩擦、防范差错、规避风险, 已成为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2]。笔者就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进行调查, 以供护理工作者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月8日对某市综合医院在岗的26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经预试验校正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6, 效度为0.80。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64份, 有效回收率为88.0%。调查内容包括: (1) 一般资料:科室、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 (2) 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χ2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中, 外科143人, 内科121人;年龄23~48 (31.5±7.3) 岁, 参加工作年限:1~28 (9.9±8.6) 年;职称:高级15人, 中级74人, 初级175人;学历:本科39人, 大专200人, 中专25人。

2.2 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中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现状 (见表1)

临床护士“日常护理行为中能及时与患者沟通”项, 不同科室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22.86, P<0.01) , 每次都能及时与患者沟通的科室中, 内科占80.2%, 外科占69.2%;“护理操作失败时能诚恳地向患者道歉”项, 不同科室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29.51, P<0.01) , 每次都能诚恳地向患者表示歉意的科室中, 内科占80.2%, 外科占63.6%, 该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他项目在不同科室、不同学历、不同职称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调查发现, 在日常护理行为中, 有30.3%的护士有时不能做到语言审慎、严谨;有22.7%的护士有时不能、3.0%的护士经常不能及时与患者沟通, 且内科护士好于外科护士, , 是护士职业素养不高的表现。沟通能力是护士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护患沟通几乎贯穿护理活动全过程, 在沟通过程中应体现对患者知情权、选择权的尊重。内科患者病程长, 病情复杂, 疑问较多, 他们的沟通需求较多。因此, 护患沟通方面内科护士好于外科护士。护士的语言要严谨稳妥, 遵循保守秘密的道德性规范和护患关系中的交往性规范, 体现指导、安慰、鼓励的职业性规范。当患者尚不具备评价医疗技术水平能力时, “非技术”层面的因素就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标尺[3]。误解性医疗纠纷是目前最常见的纠纷类型之一, 而医患沟通障碍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4]。

调查发现, 有30.3%的护士有时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接打私人电话。有些护理操作具有侵袭性[1], 患者会有不适或疼痛, 如果这时护士态度随便, 甚至接打私人电话, 易引起患者不满, 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损坏医院声誉。

另外, 25.8%的护士有时不能、3.0%的护士经常不能在操作失败时诚恳地向患者道歉, 且外科差于内科, 可能是因为外科工作节奏相对较快, 护士常常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护理行为具有试行错误的性质[5], 因而有些操作失败在所难免, 但由于重复操作会给患者造成痛苦, 所以操作失败时向患者诚恳地道歉, 才会得到患者的理解。

风险贯穿于护理活动和患者诊疗全过程, 护士应意识到护理行为中的各类风险, 纠正日常护理行为中存在的某些错误, 实行满足患者和社会需要的护理行为;医院应倡导优质服务, 降低医疗护理风险系数, 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构建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5]。

参考文献

[1]占建华.从举证责任倒置谈护士的自律行为[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5) :350~351.

[2]夏顺珍.产科病房护理风险规避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8, 4 (1) :88~90.

[3]赵爱平, 钱萍.护士语言能力调查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8) :42~43.

[4]谢稚梅, 蒋晓眷.护理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院, 2008, 8 (12) :101~103.

[5]沈敏珏.护理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9, 12 (1) :86.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篇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方面内容的是()A..加大政府管理成效的力度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应当听取()的意见。要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A.公众 B.领导 C.监察机关 D.人事机关.

4、《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5、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的是()A.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B.必须把维护政府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C.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D.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国家赔偿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为前提条件。A.个人过错 B.公务过错 C.行为违法 D.无过错责任

7、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实行()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守法

8、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的主体是()A.实施了违法侵权行为的公务员

B.实施了违法侵权行为的公务员所在的行政机关 C.国家

D.实施了违法侵权行为的公务员及其所在机关

9、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表述哪一项不属于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的内容()A.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B.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C.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D.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10、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11、林某于1995年8月某日早晨4时许,到县火车站仓库中盗窃化肥1包,价值约100元。在用自行车载回家的路上,被乡治安联防队员抓获后,关押在乡政府一间办公室内。联防队员见林某态度不老实,遂对其拳打脚踢,导致林某全身多处外伤,因心脏休克抢救无效死亡。本案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A.乡政府的治安联防队享有行政职权,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B.应当由乡政府承担赔偿责任,因为乡政府是委托治安管理权的行政机关 C.林某死亡后,其父母有权要求赔偿

D.如果林某生前还抚养了一个丧亲的侄女,该侄女也可以要求赔偿

1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属于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内容的是()

A.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B.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C.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D.考核决策实施结果

13、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A.法制机构 B.人事机构 C.监察机构 D.执法机构

14、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A.社会成本 B.守法成本

C.运行成本 D.成本收益

15、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不要求做到()A.提出法律议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重在提高质量,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内在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简洁.准确。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16、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原则是违法归责,下列对违法的含义不正确的理解是:()A.违法指的是行为违法 B.违法指的是行为结果违法

C.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是一个客观标准

D.行政违法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

17、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18、2004年11月10日,郝甲之子郝乙因无证驾驶郝甲的汽车被警察张某扣留。张某将汽车开往公安局时不慎将汽车撞坏。郝甲单独就损害赔偿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法院可能采用的理由是:()A.原告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

B.张某的行为系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C.损害是由郝乙的行为导致,国家不承担责任 D.请求赔偿的程序不合法

19、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A.法制机构 B.人事机构 C.监察机构 D.执法机构

20、胡某系某个体音像行老板,因为被怀疑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而被县行政执法机关将其全部光盘没收。胡某不服,于是向市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经过复议后不仅没有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反而对胡某又处以1000元的罚款。后查明,胡某并没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胡某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胡某应当向何机关提出行政赔偿?()

A.应当由复议机关赔偿对其造成的全部损失

B.应当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C.县级行政机关应当对其没收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复议机关应当对其加重处罚的部分承担赔偿义务

D.胡某可以向二者中任何一个行政机关要求赔偿损失

21、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

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实行()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守法

22、关于赔偿请求人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赔偿请求人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最先侵权的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

B.赔偿请求人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最先被确认违法的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 C.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要求赔偿 D.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协商酌定

23、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24、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合法 D.高效便民

25、《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26、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国家不予赔偿的是:()

A.某地政府为挽救当地一濒危倒闭的国有企业,强令另一企业与该国有企业订立订购合同,该企业不服,政府将其银行帐户冻结 B.税务局工作人员钱某与一个体户赵某素有嫌隙,以赵某偷税为名借税务局名义没收其价值5000元财物

C.工商局张某骑自行车上班途中与人相撞,发生争执后将人打伤 D.狱警梁某的朋友被犯人陆某打伤,梁某指使同监犯人将陆某打伤

27、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内容的是()

A.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B.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C.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人事保障机制 D.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28、下列行为中国家应负赔偿责任的是()A.某市公安局的违法拘留行为 B.某省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行为

C.某市银行的违法划拨存款行为

D.某市卫生局在法律范围内的裁量行为 29、1998年2月张某驾驶其父亲张老大的东风牌卡车行至城南环路时,因为逆行,又无驾驶证,被县公安交警支队执勤民警谈某等人将车扣押。该车在返回交警队停车场途中,谈某遇到路障没有采取制动措施,导致汽车底盘受挫,引擎报废。交警支队在事故认定书中认为事故并非民警操作不当所致,张老大不服,遂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维持了交警支队的处理决定。张老大不服,于是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请求。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对张老大的违章车辆扣押致使车辆损坏的行为,是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行为 B.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对违章车辆扣押致使车辆损坏的行为,是依法行使职权造成了违法的结果的行为 C.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扣车行为并未被确认为违法行为,所以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张老大的诉讼请求

D.张老大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请求 30、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要求()A.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B.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C.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D.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假按揭”法律风险防范 篇3

关键词:假按揭;风险防范

按揭作为一种信用消费形式,对刺激住房消费、加速房地产业资金回笼、促进房地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按揭业务起步比较晚,国内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加上按揭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又很不健全,在住房按揭贷款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假按揭”也在迅猛地发展。“假按揭”已成为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发展中最大的风险源头,严重扰乱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秩序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识别与防范“假按揭”的发生就已成为规范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法律措施。

一、“假按揭”的涵义及其产生原因

所谓“假按揭”,主要是指开发商串通无真实购房意愿的购房借贷申请人或独立伪造购房借贷申请人,以虚假购房交易套取银行个人贷款并可能代替虚拟或不真实的购房借贷人归还贷款的行为。

通常“假按揭”与真实按揭的构成要素相同,即也是由三方即按揭人(购房人)、房地产开发商、按揭权人(一般指银行)构成,只是按揭的意愿与真实按揭不一样,它是为了各种目的而从银行骗得资金。“假按揭”从行为目的上看,通常有3大类:一是融资型“假按揭”,即房地产开发商以虚假借款人的名义申请个人住房贷款,将款项用于解决自有资金不足的困难;二是诈骗型“假按揭”,即房地产开发商以虚假借款人的名义申请个人住房贷款,将款项挪作他用,将抵押房产在房地产市场上的风险直接转嫁给银行;三是促销型“假按揭”,即开发商为了促进销售而采取的行为,主要是提高售价以达到规避“零首付”的目的。

二、“假按揭”的表现形式

“假按揭”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一种是开发商虚拟若干购房人,并以这些购房人的名义与自己签订不真实、虚假的购房合同,再以这些虚拟的购房人申请按揭贷款,从而套取银行资金。

(一)虚假购房者

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伪造借款人签名的方式向银行提供虚假的购房合同和其他申请资料向银行申请个人住房贷款。此类“假按揭”多是由于开发商工程难以为继,开发商通过有预谋、有组织的“假按揭”贷款材料,利用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骗取银行按揭贷款。

(二)虚假购买行为

开发商通过其内部员工、关联企业员工,充当购房者,并且以申请个人商住房贷款为目的购买多套住房。这种方式的“假按揭”贷款的主要特点在于所有的申请资料和合同在形式上均是完备的,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均提交了真实签名的购房合同和其他申请资料,并与银行签订了个人住房借款合同,开发商组织批量还贷款,直至违约发生。

(三)虚构房屋或一房多售

开发商通过与关联人签订无真实交易的虚假售房合同,虚构房屋交易事实进行销售备案,并据此向银行申请借款,诈骗银行资金。此外,开发商将一套房屋同时出售给多人,分别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骗取银行资金。

(四)虚增房价和购房面积

开发商以虚增购房单价,通过贷款将超过正常成交价格的部分挪用或造成事实上的“零首付”;或者以虚增购房面积的方式签订售房合同,扩大贷款总额,降低贷款比例,骗取银行贷款。

(五)出售返租

开发商与购房者相互串通,以高出同地段房产的价格进行购房交易,通过购房者向商业银行就高价部分进行按揭,为开发商套取现金,购房人同时从中牟利。

三、“假按揭”的法律风险防范

“假按揭”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金融部门必须加强对“假按揭”的防范。

(一)加强银行按揭业务管理,强化风险意识

“假按揭”的大量出现与银行把关不严有直接关系。因此,防范“假按揭”的发生,银行部门要强化并坚决实施按揭环节中的各项标准,按规定操作;要加强机构的专业化建设,以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强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道德建设,建立严格公平的激励机制,对故意忽视“假按揭”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者,应严厉追究其责任。

(二)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银行在营销客户时,应向开发商广泛宣传自己开办的各类业务,介绍各个业务品种的贷款条件和要求,并为其设计信贷资金组合套餐,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力求消除被动型假按揭的各种诱因。营销成功后必须加强项目跟踪管理。

(三)加强金融信用法制建设

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假按揭”中的“假按揭人”即使以后不能还款,按目前的做法,银行只是将这些“假购房者”所购置的房屋进行拍卖,“假按揭人”并不承担什么后果,而是由开发商承担主要责任。因此首先必须加强金融信用法制建设,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行为应该通过法律来规范。“假按揭”中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假按揭人”都应受到信用法制的制裁,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参考文献:

1、李延荣.房地产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炜.银行法律实务热点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冯宗容,廖喜生.假按揭产生原因及其识别与防范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防范法律风险 篇4

企业上市前改制的重要目标是使企业符合上市标准。企业改制时要尽量符合法律法规标准, 在上市前将有可能出现法律纠纷的事件消除。北京法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卢颍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些企业改制时的设计不完善, 容易在上市后出现法律纠纷。

确保企业自身合法

上市指的是在法律的框架内, 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制度设计放入企业的管理中, 这样企业才有可能进入一种良好的运作状态。而这一切, 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

首先要确保管理层的合法合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任职资格, 且不得有下列情形:被中国证监会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尚在禁入期的;最近36个月内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 或者最近12个月内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因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涉嫌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尚未有明确结论意见。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二十六条规定, 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内不存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行为。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 实际控股人最近三年内不存在未经法定机关核准, 擅自公开或变相公开发行证券, 或者有关违法行为虽然发生三年前, 但目前仍处于持续状态的情形。而在企业改制时, 拟上市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要在两人以上两百人以下。

其次要保证企业自身的合法性。2009年, 证监会为再审拟上市企业出具两个反馈意见:一是“需详细披露公司时候足额缴纳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二是“根据新的劳工法披露相关劳务用工的风险及合规性“。可见, 在劳动及社会保障合法性的问题上, 证监会越来越重视, 尤其关注拟上市企业为了节省劳动成本支出, 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采用劳务派遣的形式代替长期、正式劳动法律关系的问题。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光超在《企业创业板上市筹备与操作指南》一书中指出, 拟上市公司应该全员签订劳动合同, 并足额缴纳五险一金, 以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 证监会对于环保的要求非常高。对于业务经营中涉及环保的拟上市企业, 必须在环保方面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国信证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张玉梅 (化名)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物流企业基本不会涉及到环保的要求, 但是在经营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比较严重, 即交通运输部门的罚款。张玉梅说, 国信证券保荐过不少物流企业, 从物流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来看, “企业根本就不能上市, 虽然物流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比较少, 但涉及到交通部门的罚款比比皆是, 要经过包装后才能上市。企业上市后, 超载行为将减少, 而这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张玉梅介绍, 在上市公司实际的运营中, 很多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 以减少企业的违规操作。而在飞马国际董事会秘书张健江回复记者的邮件中也称:公司的物流运输环节基本是以外包为主。

北京法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律师卢颍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超载等违规行为, 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会比较大。但在短时间内完全杜绝非常难, 只能随着法制化进程, 逐渐规范。

规避法律风险

北京法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计静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物流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土地问题, 人员管理问题等都容易出现法律风险。

企业改制时区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对大多普通物流企业而言, 土地是一种非经营性资产。物流企业离不开仓储, 仓储用地的处置是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目前, 物流企业获取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主要有出让、划拨和租赁等。但是物流企业上市前普遍缺少资金, 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 使用的土地均为租赁土地, 并且存在非法租用土地、仓库的现象。所谓“非法”即是租用没有合法手续的土地仓库, 如遇拆迁、另一方违约等情况, 物流企业的权利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势必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失。

根据华鹏飞物流的招股书显示, 公司共承租17处合计约2.7万平方米仓储用作经营, 其中约2940平方米的租赁仓库出租方未能提供相关房屋权属证明或其他有权出租的证明, 土地或房屋权属可能存在瑕疵。公司在过去经营中没有出现过因租赁物业被有权第三方主张无效或被有权机关认定无效的情况, 也没有对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在租赁用地的处置方式中, 拟上市物流企业应该注意几点:公司承租而得到的土地应该签订长期租赁合同, 对租用年限、租金和到期后对土地的处置都要进行约定;承租土地使用权需要进行登记;应查看出租人对土地的使用权或出租权, 确认出租人有处分能力;划拨土地不可出租。

“在人员管理方面, 不同业务类型, 也不尽相同, ”计静怡表示, 以快递公司为例, 人员流动性大、管理不合规往往造成劳动法方面的法律风险, 以及人员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等情况。尤其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形成大量代收货款业务, 如果没有合规的人员管理, 还会形成极大的携款逃跑的风险。“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不合规, 导致操作人员失控, 造成失货丢款, 后果均需公司承担。”计静怡表示, 这些问题都应在改制时解决。

员工跳槽的法律风险防范 篇5

现在很多企业都出现员工频繁跳槽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专家们认为:从法律的角度,可采取下列方法和措施,来避免和预防此类现象在的频繁发生:

一、签订内容全面、权利义务明确的劳动合同

据劳动部门统计,绝大多数劳动争议都缘自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虽签订劳动合同,但合同对双方权利义务的约定不明确,约定违法,甚至没有约定,特别是对违约责任的部分约定不明确。因此,企业签订一份适用于本企业特点的、内容全面、权利义务明确的劳动合同显得尤为重要,是企业能够采取的防范员工跳槽最有效办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在劳动合同中对于员工违约跳槽作出符合劳动法规定的违约责任的约定,加大员工跳槽的违约成本。

二、签订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

就是企业对本单位商业秘密及核心技术采取的一种法律层面的预防措施。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商业秘密的特点制定专门的保密制度,或者和员工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企业中各岗位核心秘密的范围和内容,核心机密的保密期限,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要求员工承担保密义务;也可与关键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限制其离职后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加盟与本企业竞争的企业或自己利用从原企业获得的信息和技术从事与本企业直接竞争的业务。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亦为可能出现的员工跳槽的处理提供合法的依据。当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特别是合法性问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有竞争力的薪资体系

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是指企业要根据职位的不同,对企业的作用不同,对其进行相应的职位价值评估,在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职位价值序列,并根据职位价值序列进行职位的基础薪酬设计。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将员工的薪酬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使员工的收入和贡献相联系,实现企业的内部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员工因内部分配不公而产生心里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此外,企业的薪酬标准在市场上应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对市场上的薪酬水平进行调查,确定本企业的薪酬水

平,这样可以保证企业的薪酬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力,使员工不会轻易被其他企业的薪酬所吸引。

四、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

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产生巨大凝聚力和归属感。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在企业内部引导和建立团结协作、勤奋敬业、高效有序、充分授权、民主平等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塑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感觉到在企业工作是愉快的。企业对员工充满信任,员工的工作有一定的灵活度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企业管理层也能够不断与员工就员工的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能认真、及时地听取员工的建议和要求。同时,以情感和“感激”文化联系企业和员工,即企业真诚感谢员工为公司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样地,员工也会感谢企业给予的发展机会,如此的企业氛围,员工自然不会轻易跳槽。

五、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实际上,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留住员工、防止员工跳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和员工一起就员工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做出计划安排并帮助员工逐步实现这一计划安排的过程。员工会因为企业为其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而对企业产生认同感,认为企业非常关心自己的发展。如果自己留在企业工作,自己会沿着一条目标明确、清晰的职业道路发展下去,企业就会为自已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在企业在帮助下,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降低。

六、阐明企业的战略目标,使员工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

在企业内部贯彻企业的战略目标,使员工能够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实施策略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的认同,使全体员工形成共识,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这样会避免一些员工因为看不清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不理解企业的发展策略,而对企业产生误解而跳槽。当然企业也应避免制定战略目标的短期化、功利化和市场定位的错误,而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而离开。

七、建立合理的保险福利体系

要想留住员工,企业还要重视自身的福利体系的建立。企业的福利会对员工是否愿意继续留在该企业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保险福利不仅包括“三险一金”,还应包括,如:房贴、交通补贴、通信费、商业保险、各种津贴、带薪休假、旅游等非法定福利。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员工年龄和需求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非法定福利的设计。此外,不少企业通过员工持股、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对企业进行改制,使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增加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上列方法,可以使员工和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企业工作,这种方法等于为员工打造了一副“金手铐”,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员工跳槽的积极作用。

八、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教育机会

现代企业的员工逐渐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果不能经常充电,不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企业应尽可能多的为员工提供一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对一些智力、知识密集型企业尤其如此。这样不仅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和员工职业相关教育和培训也会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企业来说,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九、注意竞争对手的招聘动态,做到知彼知己,也是预防员工“跳槽”的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平时,了解同行的招聘信息,掌握其招聘动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要求辞职的重要员工,应该和其面谈,了解辞职的原因,分别情况处理。对于员工的一些合理要求,应该予以满足,尽量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材。即使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可以为日后预防人才流失提供有益的借鉴。

十、采取应对措施减少“跳槽”损失

尽管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但是,“跳槽”作为市场经济中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客观上是不可避免,事实上也是遏制不了的。因此,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不是刻意降低离职率和“跳槽”率,而是应该保持本企业人员流动处于有序状态,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措施,这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弱化企业对核心员工的依赖

有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常常把竞争力寄托某些个或优秀的团队上。所以,一旦这类人员离职,对企业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出色的员工团队可能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企业千万不要把自己置于某项工作离开了某个或某类员工就无法运转的地步。应该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科学设计岗位,加强知识管理,来降低对个别能力出色的核心员工的依赖,弱化核心员工对企业资源的控制,避免出现因核心员工流失给企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建立接班人计划。

为什么有些员工跳槽给企业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做好该员工跳槽后的后续工作。因此,建立完善的后备人才制度尤为重要!未雨绸缪,对关键岗位,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比如:处在该岗位的员工工作怎样?一旦流失会对公司造成多大风险?等等。主动制定接班人计划和进行人才梯队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该员工突然离职,就有可替代的员工接替。避免岗位真空,有效地承受“团队”的出走的压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营。

防范商标交易的法律风险 篇6

【案情简介】

2006年4月,重庆市拍卖中心受重庆市一中院委托对重庆奥妮系列商标权进行拍卖,其中包括“奥妮”等23个商标及图形,涉及个人护理产品等多个行业。拍卖中,广州立白以3100万元的高价买走了“奥妮”商标,准备以此为契机,改变自己OEM的身份,推出自有品牌的“奥妮”洗发水产品。然而,2006年7月5日,奥妮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奥妮”)发布一则声明,称其早在2004年就获得“奥妮”等系列商标20年的独占使用权,使用期限为2004年11月30日起的20年内: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香港奥妮授权,擅自使用该系列商标,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商标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如果香港奥妮的声明内容确有其事,并且将奥妮商标的使用许可合同在商标局进行了备案,那么广州立白即使高价买来奥妮商标,也要受到香港奥妮独占使用权的限制,也就是说花了巨资竟然不能使用奥妮商标。当然,如果奥妮商标的使用许可合同并未备案,而广州立白对此又不知情,那么香港奥妮依据合同所享有的独占使用权,依法不能对抗广州立白,也即不影响广州立白对奥妮商标的使用。但无论如何,香港奥妮的一纸声明还是将商标交易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问题凸现出来了。

【律师感言】

商标的交易形态比较丰富,除了商标转让、许可和质押这些比较典型的交易形态之外,在企业并购、OEM/ODM、合资合作和特许经营等商业活动中,都可能存在商标的交易行为。不同的商标交易形式,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风险问题,但也具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这里我们从风险调查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一下商标交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共同的法律风险,以引起企业的注意。

商标是否享有权利

如果交易的商标根本没有注册,或者在到期时没有及时续展注册,或者已经被依法撤销,则没有法律上的权利可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商标,甚至会被他人注册,从而妨碍自己从商标交易中获得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等权利。当然,假设未注册或未续展注册的商标是驰名商标或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还是可以享受《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不过,要主张驰名商标或知名商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些情况下,商标虽然没有核准注册,但可能已经正式提出注册申请,属于正在申请程序中的商标。这样的商标存在两种结局:

1、可能因为缺乏显著性、侵犯在先权利等法律障碍,最终没有获得核准注册。目前一些职业注标人拿着《商标受理通知书》,就开始四处叫卖商标,如果受让这种商标或签订许可使用合同,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因为这种商标的法律状态是不稳定的。

为了防止社会上一些人把《商标受理通知书》当作商标注册的正式文本,去误导他人,商标局从2006年9月份正式将《商标受理通知书》改版,并添加“声明”条款: “1、本通知书仅表明商标局收到了申请人的商标注册申请书件,并将依法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以决定是否核准商标注册。2、本通知书不表明所申请的商标能够获准注册,更不表明申请人已经取得了对该商标的专用权,也不作为免除或者减轻申请人使用未经核准注册商标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证据。”

2、商标最终获得核准注册,当然这是符合商标交易双方期望的结果。但是,从商标提出申请到商标核准注册的过程,有时并不平静,一旦遭遇异议人提出商标异议,就可能把商标核准注册的时间往后拖延很长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受让这样的商标,还会惹来一堆麻烦,为了应对商标异议将使你疲于奔命。

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商标虽然核准注册了,但拿来交易的商标是否与核准注册的商标一致呢?根据《商标法》第51条,“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与注册商标不一致的商标,是没有商标专用权的,与之交易显著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商标权利人是否真实

查明商标注册的真实性后,还要了解与你交易的人有权利处置这个注册商标吗?它是不是这个注册商标的权利人(注册人或所有人),或者经过权利人特别授权的代理人。你可以通过查验商标注册证书、商标转让合同,或者查询商标公告或中国商标网,来了解交易商标的真正权利人是谁,目前谁有权利将商标转让、许可或质押。

需要了解的是,除非许可合同允许,商标的被许可人(包括独占许可的被许可人)都没有资格将其授权使用的商标,再次转让或许可,也不可以进行质押。

对于那些从注册人或前一权利人手中受让商标的人而言,如果只是拿着一份商标转让合同,并不能保证他就有权利处置那个商标。因为对于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的,受让人自商标转让公告之日起才享有商标专用权,所以,商标转让合同可能生效了,但商标转让尚未公告,受让人还不是真正的商标权人。

在企业并购、特许经营等活动中,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正在使用中的商标将一并转让或许可给自己。就像大名鼎鼎的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却不享有劳斯莱斯(Rolls Royce)商标的所有权,真正的权利人是劳斯莱斯飞机发动机公司,结果当大众公司花了天价收购了快要破产的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后,价值连城的劳斯莱斯商标却不在收购的资产之中,最后被宝马公司花了比大众公司便宜得多的价钱买走了。所以,不要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风险调查不能自由想象。

商标在何地有效

权利人亮出的商标注册证的确表明他享有商标权。但需要警惕地是,你还要查看这个商标注册的国家或地区是哪里。商标权的效力具有地域性,在中国注册的商标只在中国境内有效,在法国注册的商标只在法国境内有效。

如想取得中国境内的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那么你必须确认这个商标已经在中国核准注册。如果你想使用这个商标在中国制造商品,同时还要出口到欧盟,那么,这个商标除了在中国需要注册外,还需要在欧盟国家也取得商标注册,否则在出口国会遇到商标侵权的麻烦。

商标的指定使用项目

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为限。因此,了解商标注册时的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是十分地重要的,以避免权利人超出核定使用的范围,发放许可或从事转让,因为这可能引发商标侵权等问题,假如别人已经在权利人超出核定使用范围的那些商品或服务上注册了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商标是否存在限制

假设一个注册商标已经质押了,再转让给你,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一旦该商标所担保的债务不能清偿,质押权人(债权人)有权以该商标专用权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商标专用权的价款优先受偿。结果,你花钱买来的商标最终飞到别人的怀抱。

除了商标权质押外,存在商标之上的限制还有已有的许可协议,尤其是独占许可。根据独占许可的特点,除了被许可人以外,商标权利人不得向第三方发放许可,也不能自己使用该商标。如果已经存在独占许可的情形,则不允许你再去向权利人获得第二个商标许可,否则得到的也是不稳定的许可,享有独占许可的被许可人很快就会前来干涉。

商标显著性是否足够

商标的显著性较弱对于商标保护的影响十分巨大,比如一些使用通用名称,或者使用日常用语的商标,并不能限制他人(包括竞争对手)的合理使用或正当表达。在美国曾经有一个案例,一商家将“Fish Fri”(字面上有“炸鱼、煎鱼”之意)的字样用于油炸食物的塑料混合粉末包装上,“Fish Fri”商标权人认为该使用行为侵犯其商标权。法院审理认为“Fish Fri”是说明性词语,“Fish Fri”商标仅仅在第二层含义的界限内才受到保护,被告使用Fish Fri词语不会引起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混淆,并未侵害原告使用在相关商品上的“Fish Fri”商标。原告不能就这一词语的第一含义主张专属权,排除被告的使用。因此法院判决被告胜诉。可见,商标的显著性强弱对于商标的保护范围或独占范围,干系甚大。因此需要谨慎地审查一下交易商标的显著性强弱。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篇7

医疗服务的主体是病人, 为人民健康服务, 是卫生工作的基本信念与行为准则。护士要以此为基点, 增强服务意识, 全程优质服务, 以病人为中心, 开展微笑服务, 以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需求。

1.1 转变服务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

护理工作应从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着手, 树立“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做到“为了病人的一切、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的病人”, 服务没有最好的, 只有更好。要提供主动、灵活、个性化的服务, 必须有良好的服务观念和主动服务意识, 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 要想在病人需要之前, 做到病人开口之前。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从患者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 体会患者及家属就诊时焦虑的心理和迫切得到诊治的心情, 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减少护患冲突, 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 有错就改, 无错耐心解释, 绝不与患者发生正面直接冲突。

1.2 树立爱岗敬业思想, 增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作为护理人员, 要认识到病人是医院的第一资源。对工作精益求精, 爱岗敬业是每一位护理人员者应有的品德修养。护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独立的工作, 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中, 有些是因为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 或业务知识缺乏, 对病人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等原因造成的, 在病人对医疗需求不断增强的今天, 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 是无法满足病人要求的。因此, 护士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并能用预见性的眼光观察病人,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1.3 注意护患之间沟通交流的技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必须要有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意识, 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在治疗、护理操作前, 都应给病人讲清治疗的目的, 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治疗和护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有思想准备;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应认真解答, 有能力解决的要及时解决, 不能解决的要向主管医生或上级领导反映, 以协助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服务方法, 不仅会得到病人的配合、理解及支持, 而且能使其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 从而有助于化解矛盾并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 法律意识

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 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更新、提高, 这使得护理人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了解法律知识, 培养法律意识, 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 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 使自己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这样既可以减少纠纷, 也能够做到自我保护。还要严格规章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保证护理工作安全;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 及时、完整、准确的护理记录, 带给病人的是安全, 留给护士的是平安。

2.1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增强法制意识

对于广大护士来说, 在学校教育中缺少相关的医疗法律安全教育, 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在日常工作中, 法律意识淡薄, 有些护士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护理, 直至出现严重差错或事故, 才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因此, 护理人员工作中必须接受相关的医疗法律知识的继续教育, 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 以此提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防范风险的能力, 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防止卷入法律纠纷中, 同时也自觉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2.2 严格规章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医疗和护理是2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医生和护士分别拥有不同的权利, 承担不同的责任, 护士不能越权进行本不是自己职责和权利范围内的工作, 决不能自作主张随意变动、更改或不执行医嘱。如患者对医嘱提出疑问, 护士应及时核对医嘱的准确性, 如患者发生病情变化, 应及时告知医生, 在抢救患者时, 执行口头医嘱必须慎重, 确信无误时方可执行, 并及时记录医嘱时间、内容及患者情况等。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分级护理原则为患者服务, 把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保证患者的合法权利, 发生问题及纠纷也必须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 同时对违反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的行为进行警示教育, 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2.3 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

规范化的护理文件是病人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 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 同时又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法律证据。事实说明, 一旦发生纠纷, 详实的护理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的关键证据;倘若不做好记录, 即使医生、护士没有过错, 一旦发生纠纷, 无确凿的证据为自己辩解, 也可能导致败诉, 造成记录者本人或医院不应有的损失。因此, 护士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不仅应看成是自己工作的需要, 还要看到它作为证据的重要性。

总之, 要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 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谨慎言行、谨慎操作。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及患者的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这样才能真正使护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把各种护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摘要:护理纠纷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 对护理工作不满意而与护理人员发生争执而引起的纠纷。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护理纠纷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作为护士应在加强服务意识的同时, 努力学习有关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正确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税务风险的法律防范 篇8

(一) 开业税务登记

经济主体开业经营要办理开业税务登记。 (1)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 (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 的, 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 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 (2)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 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3)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 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4) 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交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承租人, 应当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 向其承包承租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5)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 自其在同一县 (市) 实际经营或提供劳务之日起, 在连续的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的, 应当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 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6) 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 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 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7) 其他纳税人, 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 均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 向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二) 变更税务登记

很多纳税人认为, 只要办理了开业税务登记, 就不用办理其他的登记了, 这种看法是极端错误的。

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 纳税人应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 向原税务登记机关提供下列证件、资料, 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1) 工商登记变更表及工商营业执照; (2) 纳税人变更登记内容的有关证明文件; (3) 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 (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和税务登记表等) ; (4) 其他有关资料。

纳税人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或者其变更登记的内容与工商登记内容无关的, 应当自税务登记内容实际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 或者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 持下列证件到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1) 纳税人变更登记内容的有关证明文件; (2) 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 (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和税务登记表等) ; (3) 其他有关资料。

纳税人提交的有关变更税务登记的证件、资料齐全的, 应如实填写税务登记变更表, 经税务机关审核、符合规定的, 税务机关应予以受理。不符合规定的, 税务机关应通知其补正。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 审核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纳税人税务登记表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都发生变更的, 税务机关按变更后的内容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税务登记表的内容发生变更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未发生变更的, 税务机关不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

(三) 停业、复业税务登记

如果说前面两种登记只能使纳税人免受罚款, 那么停歇登记的合理运用则不仅可以使纳税人免受处罚, 而且可以为某些纳税人带来实际的纳税利益。

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需要停业的, 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税务登记。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纳税人在申报办理停业税务登记时, 应如实填写停业申请登记表, 说明停业理由、停业期限、停业前的纳税情况和发票的领、用、存情况, 并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税务机关应收存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发票领购簿、未使用完的发票和其他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在停业期间发生纳税义务的, 应按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报缴纳税款。

纳税人应当于恢复生产经营之前, 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复业税务登记, 如实填写《停、复业报告书》, 领回并启用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及其停业前领购的发票。

纳税人停业期满不能及时恢复生产经营的, 应当在停业期满前向税务机关提出延长停业税务登记申请, 并如实填写《停、复业报告书》。

(四) 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 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 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 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的, 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 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 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 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 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 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前, 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 持有关证件和资料, 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并自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 应当在项目完工、离开中国前15日内, 持有关证件和资料, 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 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 结清应纳税款、多退 (免) 税款、滞纳金和罚款, 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 经税务机关核准后, 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五) 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纳税人到外县 (市) 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 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简称《外管证》) 。

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 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天, 最长不得超过180天。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 并提交下列证件、资料: (1) 税务登记证件副本; (2) 《外管证》。

纳税人在《外管证》注明地销售货物的, 除提交以上证件、资料外, 应如实填写《外出经营货物报验单》, 申报查验货物。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后, 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 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有效期届满后10日内, 持《外管证》回原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办理《外管证》缴销手续。

二、警惕发票管理引发税务损失

(一) 发票管理的基本规定

1. 发票的领购。

(1) 申请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出购票申请, 提供经办人身份证明、税务登记证件或者其他有关证明, 以及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的印模, 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 发给发票领购簿。 (2) 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凭发票领购簿核准的种类、数量以及购票方式, 向主管税务机关领购发票。需要临时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直接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 (3) 临时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以外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 应当凭所在地税务机关的证明, 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领购经营地的发票。 (4) 税务机关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辖区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申请领购发票的, 可以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及数量缴纳不超过1万元的保证金, 并限期缴销发票。按期缴销发票的, 解除保证人的担保义务或者退还保证金。未按期缴销发票的, 由保证人或者以保证金承担法律责任。税务机关收取保证金应当开具收据。

2. 发票的开具和保管。

(1) 所有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支付款项时, 应当从收款方取得发票。取得发票时, 不得要求变更品名和金额。 (2) 不符合规定的发票, 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3) 开具发票应当按规定的时限、顺序, 逐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 并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 (4) 使用电子计算机开具发票, 须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并使用税务机关统一监制的机外发票, 开具后的存根联应当按照顺序号装订成册。 (5)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未经税务机关批准, 不得拆本使用发票, 不得自行扩大专业发票使用范围。禁止倒买倒卖发票、发票监制章和发票防伪专用品。 (6) 发票限于领购单位和个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开具。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可以规定跨市、县开具发票的办法。 (7)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 不得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禁止携带、邮寄或者运输空白发票出入境。 (8) 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发票使用登记制度, 设置发票登记簿, 并定期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票使用情况。 (9) 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的同时, 办理发票和发票领购簿的变更、缴销手续。 (10) 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存放和保管发票, 不得擅自毁损。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 应当保存五年。保存期满, 报经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

3. 发票的检查。

税务机关在发票管理中有权进行下列检查: (1) 检查印制、领购、开具、取得和保管发票的情况; (2) 调出发票查验; (3) 查阅、复制与发票有关的凭证、资料; (4) 向当事各方询问与发票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5) 在查处发票案件时, 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税务机关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 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和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发票换票证与所调出查验的发票有同等的效力。被调出查验发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接受。税务机关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 应当开具收据, 经查无问题的, 应当及时发还。

(二) 发票特殊事项管理

1. 商业零售企业开票对象有限制。

商业零售企业只能向购货方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单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货方必须持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戳记的税务登记证 (副本) , 未提供证件的, 商业零售企业一律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违反上述规定的, 税务机关一经查出, 可依据有关规定, 责令限期改正, 没收非法所得, 并处以3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的罚款。

2. 免税产品销售也要开票。

有人认为, 《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明确指出销售免税产品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就是说只能够开具收据。根据有关规定, 销售商品的单位和个人, 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 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 因此无论经营产品是否属于免税产品, 均应开具发票。销售免税产品可领购、使用普通发票, 但不能不开发票。

3. 发票保管期限。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 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编造或者擅自毁损。纳税人在规定的保存期限内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和有关资料, 税务机关可以处以2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正视税务纠纷

(一) 了解税务纠纷的分歧点

1. 分析税务检查人员有没有越权操作。

现行税法赋予税务检查人员六项权利可以在税收检查活动中使用, 但必须注意一定的使用界限, 否则就是违法, 纳税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税务检查人员的六项权利是: (1) 查账权。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进行检查。税务检查人员在实施税务检查之前, 必须出示税务检查证, 并且检查一般在经营场所进行。必要时, 经县以上税务局 (分局) 局长批准, 可以调回税务机关检查。遇有特殊情况, 经县以上税务局 (分局) 局长批准, 税务机关可以对上述资料予以封存。 (2) 场地检查权。税务检查人员有权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检查纳税人应纳税商品、货物和其他财产, 检查扣缴义务人与代扣代缴有关的经营情况。 (3) 责成提供资料权。税务检查人员在具体实施税务检查时, 有权要求纳税人提供与纳税有关的文件资料、有关证明资料以及其他有关材料。与纳税无关的材料, 纳税人可以拒绝提供。 (4) 询问权。税务检查人员可以向有关人员了解涉及纳税和解缴税款有关的问题, 但是与税收无关的其他问题, 纳税人和其他当事人完全可以不予答复。 (5) 在交通要道和邮电企业的查证权。税务检查人员可以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托运、邮寄应纳税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的单据、凭证和有关资料。 (6) 查核存款账户权。经县以上税务局 (分局) 局长批准, 凭全国统一格式的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 税务检查人员可查核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检查储蓄存款, 须经银行县、市支行或市分行的区办事处核对。

2. 分析税务检查人员掌握的证据是否充分。

事实上, 有些税务检查人员在查处税收违法案件过程中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强行定案。可以这样说, 取证不足是目前基层税务稽查工作的通病。因此, 一旦发生税务纠纷, 纳税人完全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分析税务检查人员的运作程序是否合法。

(1) 税务登记环节。税务机关如果要对纳税人实施行政处罚, 必须先进入限期改正程序, 如果限期不改的, 才可以给予处罚。 (2) 税务检查环节。在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等环节, 税务机关的做法是否正确。 (3) 税收执法程序。税务检查人员有没有违反执法要求的做法。

(二) 掌握税务纠纷问题的实质

1. 利用知情权了解有关情况。

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做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税务机关的调查机构对税务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后, 对依法应当给予税务行政处罚的, 应及时提出处罚建议, 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并送达当事人。纳税人在掌握了有关违法行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之后, 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纳税人了解税务案件的查处情况以后, 如果发现事实不符、证据不足、依据不充分以及理由不得当等损害自身的合法权益的问题存在, 就可以向税务检查人员及时提出, 建议其纠正或调整。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自己出面或是请代理人与税务机关进行交涉, 如要求听证等。

2. 分析具体情况, 切准问题实质。

如果纳税人与税务检查人员的具体交涉失败, 双方不能取得一致意见, 则纳税人可以进一步用好自己的听证权和申辩权。在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未正式做出之前, 税务机关会给当事人一个申辩的机会。即在听证会上, 纳税人有申辩的权利、有质证的权利、有最后陈述的权利、有申请对有关证据重新核实的权利。如果纳税人申辩的事实、理由和证据, 税务机关复核后认为成立的, 将对原拟定的税务行政处罚意见进行变更。

正确使用听证权, 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也有利于税务机关做出正确的行政处罚决定。根据有关规定, 行政机关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是不能成立的, 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当然, 纳税人在听证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 注意把握听证的标准。税务机关是讲究工作效率的, 只有达到一定的听证标准, 税务机关才为其进行听证。 (2) 把握听证的期限。纳税人在接到税务机关送达的《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后, 如果对税务机关已查明的违法事实及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有疑问或不明的, 应在3日内书面向税务机关申请听证。当事人应当按期参加听证。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的, 视为放弃听证权利。逾期不提出的, 纳税人就丧失了这项权利。 (3) 注意程序合理。纳税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 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纳税人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 应向其代理人出具代理委托书。代理委托书应当注明有关事项, 并经税务机关或者听证主持人审核确认。此外, 纳税人如果认为听证主持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有权申请回避。纳税人应在举行听证的3日前向税务机关提出回避申请, 并说明理由。 (4) 抓住重点, 突出问题。听证过程中, 纳税人或代理人先仔细听取税务检查人员就纳税的违法行为予以指控的内容、事实、证据材料以及行政处罚建议, 然后就所指控的事实及相关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进行申辩和质证。 (5) 敢于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听证过程中, 纳税人应接受听证主持人的询问, 如实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 并对自己出示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 纳税人具有最后陈述意见的权利。从程序上说, 纳税人应服从税务机关的税务处理决定。如对处理决定不服的, 可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或者法定复议机关申请复议, 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 篇9

在我国,无论是在计划体制下设立的国有企业,还是在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防范体系大多没有形成,在遭受法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调查发现,企业内部职责不清、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意识淡薄等是产生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提高企业员工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最基础的工作是要从普及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开始,尤其是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其了解法律风险是什么,可能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样,更要注重培训生产、经营一线的员工,这也是法律风险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全员法律宣传教育,培养全体员工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逐步使其养成按章操作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法律的警觉性,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由于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应当而且也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负责风险管理。为此,国务院国资委在2004年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次,要配置专门的法律事务人员。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后,还应配置既拥有法律知识,又熟悉企业管理的专门法律人才。另一方面,更要建立起激励、约束企业法律人员的法律顾问岗位等级制度、奖惩制度、定期进修培训和外部律师法律顾问的聘用制度,形成内外相协调补充的法律人才管理体系。

第三,有了机构和人员,还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制度。要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建立或修订完善本企业在合同、商标专利、招投标、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环节控制点的全面到位。而加强法律风险内控制度建设,一是要逐步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二是要突出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法律风险,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相结合。三是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四是要突出对重大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由法律专业人员提出书面法律意见。

三、完善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制度

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最终保障就是完善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重大经营活动由职工代表民主管理参与决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既要通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责任,更要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参与的厂务、矿务公开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这既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企业内部防范法律风险制度的基础和有效运行的前提。

加强合同管理防范法律风险 篇10

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

作为中石化上游企业, 河南油田对合同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按照中石化提出的合同管理要从源头抓起, 强化合同完全生命周期管理, 切实履行合同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把好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第一道关口。油田结合内控制度的新变化, 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审查、归口管理”的原则, 形成了一套日趋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 为保证经济合同送审率、签订率和履行率均达到100%的法律工作目标, 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1.对合同管理部门职能定位存在偏差, 管理职能未充分体现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 合同管理以事务型工作为主, 服务第一、管理第二, 将合同管理局限于合同订立形式上的管理, 就是签个字, 履行一下审查审批手续而已。很少有人能真正思考合同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例如, 如何通过合同管理, 实现法律风险防范的零风险目标;如何在合同订立阶段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如何在合同履行阶段以控制风险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在实际工作中, 只有当发生纠纷时, 才想到合同管理部门, 合同管理部门以“消防员”的形式出现, 成为解决麻烦的部门, 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管理难以深入开展, 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合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

2.订立合同前, 对合同当事人实地考察少, 资信调查、资质审查不全面

往往只重视对当事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的审查, 而忽视对各种资格、资质、资产负债情况、经营情况、诚信情况、履行合同情况的审查。合同签约主体资格不合格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订立阶段,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中石化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借此优势, 一些人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 表现在订立合同时, 文本使用不规范;合同条款过于简单;合同约定不准确;合同内容存在疏漏;约定质保期, 而不留质保金;责权利表述不明确;争议解决条款无效等。这些现象极容易造成合同约定、履行不完全, 或引发合同纠纷。

4.合同倒签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合同管理办法》中对合同的审查、订立做出了明确规定, 可由于少数人法律意识淡薄, 不能遵守先审查、后签约、再实施”的原则, 在一些经济交往中, 往往先有实施行为, 先展开工作, 待工作开始、完成后或需要结算付款时, 再回过头来签合同, 这些不按合同规定程序执行的人, 只是把合同作为一种付款工具, 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合同签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 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 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殊不知一旦产生纠纷, 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5.在合同履行阶段存在重前期审查, 轻事后履行管理, 对合同履行监管不到位

表现为合同签订的虽然较完善, 但是不能完全按合同要求履行, 认为“合同打印签字盖章完, 就没事了”, 无人关注合同具体走到了哪一环节, 到什么时候该收付款了, 或监控只是流于形式;当合同变更事项出现时, 经办人不能及时和业务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不能及时签订补充协议或变更协议, 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1.对合同管理职能重新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合同管理是指以合同为管理对象, 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合同管理是指以合同为管理对象, 通过合同订立、履行、监督及评价来实现合同价值及企业运营各期利益最大化的管理体系。虽然管理的对象都是合同, 但前者侧重于对合同本身的管理, 事务性职能较重, 容易导致合同管理者脱离企业的整体运作, 单纯强调规避法律风险, 而忽视了对合同管理价值的开发和挖掘。后者侧重于通过合同管理来实现合同价值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统一, 注重“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 强化管理职能。实现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职能的转变。

2.严格对签约对象的主体资格、资质、资信情况及履约能力审查

这是合同管理最基础的环节, 是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也是防止合同诈骗的最有力的防范措施。因为合同当事人是否适格、资质是否具备、资信状况是否良好, 直接关系到合同是否有效和履行。

3.严格合同法律审查把关, 规范合同签订

一个合同订立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合同价值的大小。认真执行合同签订前的审查审批制度, 严格审查合同形式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合法、订立手续是否合法, 全面对合同进行真实性、公平性、周密性、程序性进行审查, 确保所签合同选择方式最佳方式, 取得预期收益, 实现合同目的。通过合同法律审查, 发现合同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减少和避免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分岐和争议, 提高合同履约率。

4.做好合同履行记录, 跟踪合同履行全过程

合同的履行是双方利益实现的必经程序, 是合同管理的核心。签订一个好的合同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合同的履行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结算前的法律审查是合同全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 也是合同关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合同能否按照约定履行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实现。严格的合同履行可以有效的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合同管理在合同履行阶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项目的内容和特点对其进行监管, 督促对方履行义务, 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二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与原方案不符的情况时, 做好方案调整后的认证工作, 及时办理合同变更手续, 防止发生纠纷时无据可查。三是当出现对方违约事项时, 应积极行使法定或约定的权利, 搜集相关证据, 以便将来追究对方相应的违约责任, 为减少损失打下基础。

5.建立预警机制, 对合同进行法律风险防范管理

合同签订后, 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 做好履行的监控工作。市场千变万化, 风险无时不在。一是证据预警。主要是在发现合同瑕疵, 有造成合同效力、履行负面影响时, 合同经办人员应及时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采取补救的措施。二是时效预警。主要是指逾期完工、拖延付款, 离最后一次付款接近两年、此后无书面催收记录也未达成书面还款协议时, 应及时向具体经办人员提出通过公证催收等手段进行弥补时效的措施。三是质量预警。时常提醒义务人员在合同约定检验期限内, 或在合理期限内、质量保证期内, 就质量问题及时提出问题, 并保留相关书面证据的措施。四是偿债预警。如有逾期不付款、对方有改制、合并、分立、破产、人员变动可能影响合同履行时, 企业要通过实施法律手段谋求司法救济, 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从而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6.对合同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知道企业各类合同的签订及履行情况, 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 以便随时排除阻碍, 防止违约的发生。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监督中是既要保证自己严格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也要促使对方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

7.做好合同后评估

合同后评估是合同管理工作的升华阶段, 就是对已经结束的合同从项目论证、合同订立、履行、监管、效益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评价, 总结经验和教训, 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 改进、创新合同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水平。例如, 合同结束后, 通过倒查机制对项目的前期法律论证是否充分、合同的订立方式是否需要改进、质量标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验收方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履行监管是否到位、是否有漏项、控制点是否设置得当、合同效益目标是否达到等进行分析评价, 找出企业合同管理中薄弱环节, 加以改进、完善和提高。合同管理正是在不断的系统分析、总结与改进中上升提高, 这是一个反复循环提升的过程, 更是一个企业科学发展的历程。

8.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合同全过程管理中若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 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 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以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将可能的风险及损失降至最低。

民间借贷,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篇11

约定利率要合法

案例:在某机关上班的孙先生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认识了某开发商李某。今年元月,李某因资金周转遇到困难,向孙先生借款20万元,双方约定:借款3个月。利息10%。协议签订后,孙先生如约将20万元交给李某。但李某并未在借款到期后向孙先生归还本金和利息。孙先生为此诉至法院,要求李某立即归还借款20万元以及所欠下的利息款2万元。法院认为。孙先生和李某有关利息的约定违反法律规定,判决李某向孙先生归还本金并支付4倍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利息。

说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本案中,双方约定借款3个月,利息10%,已远远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故超出部分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利息必须在借据中写明,否则视为无息借贷。

房屋抵押需登记

案例:一心想为自己积蓄找个出路的某学校丁老师,借给做煤炭生意的王某20万元。双方约定借款期限为1年,利息4万元。为了防范风险,丁老师提出要求王某提供住房抵押,王某很爽快地答应,并从家中取来房产证交给丁老师。拿来房产证后。丁老师如约将20万元交给王某。谁知王某在拿到钱后,便以自己的原房产证遗失为由补办了房产证,后又将该房屋出卖给刘某。丁老师获悉后,以该房屋已设立抵押为由要求刘某退房,但法院却认为。丁老师和王某未办理房屋抵押登记。不能对抗第三人,据此驳回了丁老师的诉讼请求。

说法:根据《物权法》第九条、第一百八十条、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房屋属于不动产。因此其抵押权的设立必须到房管部门办理登记,否则不能对抗第三人。

非法用途勿借款

案例:为了使闲置的资金保值,在某医院工作的李医生一直寻思着给自己积攒的20万元存款找个去处。而就在此时,做生意的老同学钟某找上门来,说自己准备开一家赌博游戏机室,想向他借款10万元,并允诺可以给予月息4分的高额利息。李医生虽然知道开赌博游戏机室违法,但是在高额利息的诱惑下。还是将钱借给了钟某。然而,钟某的游戏机室开业不到1个月便被公安机关查封了。李医生见此情形,赶紧向法院提起诉讼,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法院不但没有支持他的诉讼请求,还对他进行了罚款。

说法: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对双方的违法借贷行为,还可以予以训诫、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本案中,李医生明知钟某借款用于开赌博游戏机室却仍然出借,这种借贷关系显然违法,当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借款到期莫忘讨

案例:2008年6月,王先生的同学赵某因资金周转不开向王先生借款20万元,并出具借条一份,载明还款期限为2008年12月30日前。借款到期后,赵某没有按约还款。王先生也没有急着催要。2011年元月,王先生因结婚需要钱,便多次向赵某提出还款要求,但每次赵某都以种种理由推脱。无奈之下,王某向法院提起诉讼。庭审中,赵某辩称该借款已超过诉讼时效,而王先生又无法提供证据证实其在诉讼时效内向赵某主张过权利,法院最终驳回了王先生的诉讼请求。

说法:《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超过诉讼时效的,人民法院对其权利不予保护。由此可见,借款也是有“保质期”的,逾期行使可能就会“过期作废”。因此,切莫因碍于面子对这一“保质期”等闲观之,一再拖延催款时间,否则将丧失法律的保护,令自己后悔不迭。

延伸阅读:

一、借条、欠条和收条区别大

案例:某公司老板王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同乡李先生借款1万元,并给李先生出具条据一张,写明:“收条今收到李先生1万元。”事后,李先生要求王某还款。但王某辩称,自己曾借给李先生1万元,后借据丢失,因此还款时他向李先生出具了该收条。李先生吃了个哑巴亏。

提醒:“借条”代表的是一种借款合同关系,仅凭“借条”便可以很简单地证明借款关系,无需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欠条”是当事人双方经济往来的凭证,法律关系复杂,不能直接表明借款关系的存在,还需要持有人提供其他证据佐证。“收条”一般只能表明一方接收到对方的钱和物,并不能表明双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民间借贷应写明“借条”而非“收条”或“欠条”。

二、“还”字两音义不同

案例:孙先生向好友李某借款10万元,并出具了一张借条,载明“今借李某人民币10万元”。同年8月30日,孙先生向李某还款8万元,但还款时,李某未出具收条,而是让孙先生在借条后注明“8月30日还欠款8万元”。谁知不久,李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孙先生还款8万元。

提醒:这里涉及到一个多音字,“还”是读“huan”(音同“环”)还是“hai”(音同“孩”),不同的读法,意义自然不同。本案中的“还欠款8万元”既可以理解为尚欠款8万元。也可以理解为已归还欠款8万元。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对文字理解有歧义的,应作出不利于文字提供一方的解释,很显然孙先生要想辩称自己已归还欠款8万元很难。因此,立字据时应尽量少用多音字或其他有两种以上不同解释的多义字。实在要用,应作出必要的说明。

三、警惕“李鬼”签名

案例:张某向王女士借款5万元。在王女士要求张某写借条时,张某以到外面找纸和笔为由离开现场。不久后,张某返回,并将一张已写好的借条递给王女士。王女士看到借条上借款数额无误后,便将5万元现金交给了张某。后来,王女士向张某索款时,张某却拒不认账,并称借条并不是他自己所写的,他也没有拿到王女士的5万元钱。

提醒:借条必须当面书写,当面签名,以免给一些别有用心、心怀叵测的人可乘之机。

四、借条空白不宜留太多

案例:赵先生向同学林某借款1万元,林某提出要赵先生写借条。赵先生想也没想,便跟林某说,你看怎么写就怎么写吧,写好后给我签名。于是,林某便将借条写好,赵先生看借款金额无误后,便签了名。后两人因故反目,林某持赵先生所签名欠条起诉赵先生归还借款100,000元,赵先生欲辩无言。后查明,林某在10,000后面留了适当空隙,在赵先生签名后便在后面加了一个“0”。

金融创新风险的法律防范 篇12

一、金融创新与风险

(一) 金融创新的界定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对其业务种类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原创性开发, 以期获得更大利益或市场占有份额。金融创新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市场创新, 二是业务创新, 三是制度创新三类。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国金融体制尚存在诸多问题: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市场竞争不完全, 技术水平低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的进程。目前, 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深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 其中金融改革和创新也是经济改革的应有之意。

(二) 金融创新风险及其形成原因

金融创新是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但同时, 金融创新也会产生风险, 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所以, 金融创新无疑是把“双刃剑”, 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防范创新风险。金融风险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1.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应量, 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可转让存单、新型负债账户等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新型业务增加了新的货币供给;随着信息网络化在金融业的普及, 不仅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更加速了货币流通;另外, 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工具的发明, 也加大了央行的调控难度。2.金融创新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不断打破原有金融模式的分工体系, 容易影响金融机构内部稳;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给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机活动的新方式, 加大市场监管难度;金融创新促使资本流动日趋国际化, 这就使金融业风险容易转化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风险。3.金融创新会弱化金融监管。其一, 金融创新会增加金融监管的监管对象和监管领域。例如, 2015年网络金融行业的风生水起也给金融业的监管带来了不小挑战。除了对传统机构进行监管, 监管机构还需要对基金公司、投资公司等新型金融和准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其二, 表外业务的扩大使得风险有转化为现实风险的可能, 这增加了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所谓表外业务, 就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某些经营活动并不列入资产负债, 但却能影响银行的当期损益。例如, 担保业务中被担保人破产, 银行作为担保人需要承担担保债务;期货、期权的业务中, 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等。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可能风险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上一直走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上, 一方面重视金融创新, 以期不断增强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能力和国内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感到创新的进程实在捉襟见肘。我国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金融创新, 例如, 前几年曾风生水起的阿里巴巴公司开发的余额宝业务, 它开辟了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新领域。在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的带动下, 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展了自己的“余额宝”业务。但是, 金融创新是游走于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的, 通过规避法律框架来盈利。诚然, 余额宝这种金融创新产品虽然成功, 但仍然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在我国金融创新基础不足的前提下, 我们依然需要防范各种金融创新风险的产生。我国的金融创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一) 不甚完善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

金融创新的首要风险在于金融法律制度体系的制约。改革开放前,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对金融体系行政管控严格, 完全脱离于市场。尽管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 以及迫切想要融入世界经济金融环境的需要, 我国政府已将对金融的管制慢慢转化为监管, 更加尊重了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但不得不说, 就目前来看, 在利率、业务、市场等方面依然监管严格, 这必然会限制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目前, 我国正在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 不断推行金融创新, 与国际接轨, 但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金融业结构本身也存在缺陷:银行业相对发达, 但其他金融业相对发展滞后于银行业。另外, 从资产比例来看,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非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占比较小, 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是处于不发达状态。不合比例的资产配比等问题也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大力发展。

(二) 自身存在缺陷的金融机构

长久以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一直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受“国有”思想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有着国有企业的通病:缺乏竞争动力, 管理模式滞后等。2015年初, 国家开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 并且大力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从而希望推动银行业改革, 迫使银行增加危机感, 增强创新动力。然而在推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 政府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的新问题却缺乏应对经验。我国金融业原创和技术性创新少, 银行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单一、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都是制约金融创新的因素。另外, 银行高管对银行管理知识掌握不到位, 这也严重制约我国政府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控制能力。

(三) 现有的金融创新忽略市场调查, 技术含量低

现代西方各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活动时都有两大目标一是规避管制, 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在进行每一项创新时, 都会做充分的市场调研:该项创新业务是否存在市场需求, 该项创新的技术基础是什么, 以及该项创新它的成本与收益情况会是怎样。在调研可行的基础上, 才会进行该项创新活动。而我国金融机构在进行创新时却只重视外在形式, 忽略市场调查, 更加倾向于那些易掌握、易操作、技术含量低的创新项目。不仅创新内容肤浅, 技术滞后, 而且甚至还会为抢占市场, 忽略成本地盲目扩大经营规模, 导致出现许多负效益的创新项目。

三、我国金融创新风险法律防范的几点建议

(一)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监管模式, 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1.完善金融监管风险防控理念。金融业监管部门应将银行内部的合规监管和外部金融环境的风险防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在督促金融机构法人内部合规经营自我监管的同时, 在金融业的外部环境上应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 金融监管部门更应重视为金融机构构建合规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市场竞争秩序, 更多地运用新科技技术进行非现场监管, 对金融机构的备付金率、资本充足率和呆坏账比例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提倡原创型金融创新发展方式。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项目多为生搬硬套西方金融创新, 符合本国金融发展的原创型创新不多。创新才不会受制于人, 因此, 在确定金融改革目标的前提下, 我们应大力发展原创型创新。高技术含量的原创型金融创新代表着我国的先进科技水平, 以此为突破口, 可以保证我国金融技术上的高起点, 也可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二) 完善金融创新的法律环境

法律是创新的保障。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是进行金融创新的前提条件。当然,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首先应当在现有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金融创新, 创新金融工具、服务项目、交易种类和管理方式等方面, 但决不能将金融创新作为违法违规经营的借口。另外, 金融创新也必须服从金融业监管, 金融监管也应具有确定性, 商业银行只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其创新活动才会受到法律制约。有争议的一点是, 创新和违规往往总是一墙之隔, 法律制度总是会滞后于创新的步伐, 但不应让法律法规成为制约金融创新的理由。在进行金融监管时候, 对待新型项目, 如余额宝、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金融行业, 绝不应一概进行惩戒, 而更应当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法律法律和监管方式。

(三) 提高金融监管人员业务水平

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 应当也必须具备金融、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安排监管人员时, 一方面要将精通法律法规、精通金融经济知识的员工放置在监管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监管人才的复合性, 保持与时俱进性, 培养一批能够了解金融风险、前瞻国际合作以及善于创新的人才;再者, 监管人员应当权责分明。落实监管人员监管责任, 明确监管人员对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管界限, 并鼓励金融监管的创新, 以金融监管的创新应对金融创新。

(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 金融创新也更具国际化,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当然, 国际合作也给本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加大了难度, 这就需要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也要不断加强国际间、区域间的跨境金融监管合作, 防范金融风险。此外, 我国加入的一些国际性金融组织, 它们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都实行了统一监管标准, 这样有利于确保金融创新的安全。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 必须正视我国现存的金融创新中的风险, 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时, 只有不断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改革的要求, 通过金融创新不断降低成本, 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 获得利润, 得到发展。

摘要:随着金融改革号角的吹响, 金融创新又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创新固然有其优越性, 但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 创新亦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这是负面影响即为金融风险。本文试着分析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对如何规避金融创新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能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提供法律支撑。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法律防范

参考文献

[1]凌丹, 罗勇.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1) .

[2]王冬吾.“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趋向及监管对策[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季刊) , 2002 (2) .

[3]李玉泉, 王洪彬.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4]刘志新.试析金融创新的风险表现与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 2003 (S1) .

上一篇:体育专业师生下一篇:高中排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