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2024-09-23

大学生求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精选9篇)

大学生求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篇1

大学生求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网络求职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求职受到了很多大学生求职者得青睐,但是网络求职在给求职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的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很多网络骗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其行为主要表现在:盗用个人信息、发布虚假职位信息、收取保证金等形式,大学生在选择网络求职的同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侵权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网络求职、《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科学发展规约》、网络黑手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科技来协助正和资源的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企业发展的个层面,近年来网络招聘与求职也开始兴起。在美国,网络求职的方式已然升入人心的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首选方式了。而在我国,偶遇收到网络发展和普及程度的影响,网络求职与招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求职基本上仅仅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一线城市。网络求职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何为网络求职?

网络求职是广大求职者找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信息的网络化日益显著;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招聘、求职必不可少的帮手;所以在网上找工作也已经成为广大求职者必选途径。

网络求职之优势

在求职招聘高峰期,现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成为大学生求职者的主要求职渠道。但有过经历的人都知道,以上求职方式无不是在人山人海中挤来挤去,所有人拼劲全身力气去引起企业的注意,然而更的人在如此折腾掉半条命之后,依然求不到合适的职位。

相反的是,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求职可以让求职者避免去招聘线程打人挤人的大战,只是呆在家里,写好电子稿简历,通过互联网就可轻松的完成简历的投递。网络的高速度与巨大的信息量赋予了网络招聘得天独厚的优势。广泛得任何媒体都无可比拟的覆盖面、极其迅猛的时效性、方便快捷的操作、电子文件极低的成本、搜索引擎所带来的较强的针对性,这些都使网络求职为求职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也不难解释为何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青睐网络求职这条途径。

网络求职之法律风险

由于上文提到的网络发展和普及程度的影响,在我国,关于互联网的相关法律并不完善,于是更不用说有细致到网上招聘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2006年11月,中国网络招聘业部分巨头首次在京聚首,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主办,中华英才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招聘行业高峰论坛”上,共同签署了《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科学发展规约》(以下简称《规约》),作为中国网络招聘行业“井喷期”前夕业内有序竞争、合作共赢的“游戏规则”。但《规约》也仅仅是这些大企业之间为了和谐发展而制定的运营规则,并不拥有法律约束性,同时其覆盖范围也只局限于签署了《规约》的几大企业,并不能对整个中国招聘人才市场起到约束作用。

所以对于一些黑中介和骗子公司来说,中国的网络人才招聘市场中,有着不少可趁之机。由于网上选聘硬件设施并不完善,大部分网络求职平台没有配备音频、视频设备,无法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真正的网上“面对面”,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张贴虚假、过期的招聘信息,或公布一些薪酬诱人的“招聘信息”来诱惑求职者,让求职者汇款到指定的银行账号,钱一到账立刻就被取走,公安部门难以追查。更有甚者,一些网站收集和盗取个人信息后,有选择地张贴在色情交友网站上,使得求职者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还因此赔上时间、精力和金钱。

虽然一些人事部门在加紧规范网络招聘工作,但是,现在网络招聘制度仍不完善。根据人事部的有关规定,网上举办人才招聘洽谈会的主办单位必须持有《许可证》;招聘单位无法查找时,应聘个人可以向主办单位要求赔偿。但是,登载招聘启事的网站却不需要《许可证》,普通的网站可以将招聘启事按广告处理。若出现应聘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招聘单位无法查找的情况,网站并没有法定的连带责任。

目前,不少登载招聘启事的网站并没贴上许可证,还有一些不具备资格的网站也在发布招聘启事。

如何在网络求职防范杯具的发生?

现下各大人才网站在发布招聘信息的同时,也十分周到的发布了很多关于网络求职的注意事项,还请了很多专家提供求职的建议等信息。在浏览各大网站提供的求职建议以及针对相应的法律风险,有如下几条防范方法:

1.选择正规的招聘网站。

求职者应选择登陆正规招聘网站,从根源上防止网络诈骗。一般的正规招聘网站都会仔细验证招聘单位的真实性,要求招聘方提供单位营业执照、办理职员的身份证件以及加盖公章的单位证明等,以防止虚假信息的发布。

在登记电子简历的时候,要有选择的提供个人信息。虽然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但要注意对某些资料的保密,比如家庭电话与手机尽量不要同时出现在简历中。再如不要随意将自己的生活照、艺术照发到网上,照片最好选用标准证件照,因为正规的照片不易引起别人的盗用。

2.核实招聘公司信息

当收到企业的面试通知时,应该首先查询企业的真实性,问清公司的名称、网站、地址、电话等信息,然后再查证是否属实。可拨打114查询电话查询该公司是否有电信注册,还可以登陆当地的工商局网站查询企业的注册情况。

骗子公司多用商贸公司、贸易公司、化妆品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等名义,一般没有独立的网站。

3.私人卡/账号勿泄露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任何公司透露自己的社会保险账号、信用卡号及银行账号。不会有哪个正规的招聘公司会需要你的这些信息,如果对方索要这些信息,就应该引起求职者的高度警觉,不要轻易提供,以免上当。

4.了解一些识别骗子公司的方法

面试地点有问题。若所选招聘方非正规的骗子公司的面试地点一般选在酒店、居民楼或一些偏僻的地方。

没有固定的电话,没有网站。就算是有也要尽量核实这些信息是不是骗子“借用”其他公司的信息。

待遇好,要求低。对求职者没有任何学历、能力方面的要求,但是工资通常都不低,每月3000 ~5000,而且还是“急聘”。

骗子公司在面试时,会让求职者交所谓的面试费、档案管理费、服装费等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求职者面试时,企业(除合法中介外)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任何费用,当求职遇到这种情况时要三思。

小结

虽然网民数量每年都在海量增加,但作为新兴的招聘方式,网络招聘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且暂时还未有针对该方面的法律出台。而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若选择网络求职,则一定要提起万分的警惕,以防在急于找工作的情况下被网络黑手所利用,从而在自己的工作史上抹上一笔灰色。

相对于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来讲,网络求职确实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面对面的招聘会中更能找到向企业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互联网中每日都充斥着成千上万的虚假信息,在网上投递的简历不是很容易取得招聘单位的信任。

所以归根结底,想要在工作后有一个好的发展,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何风险,我们首先要做的都是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多的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免去浪费心神去寻求其他就业途径,也为自己的美好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浅谈网络招聘诈骗案件的侦查》作者:王启兵

[2] 《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科学发展规约》,北京,2006

[3] 网络招聘:毕业生就业的一把双刃剑[EB/OL].[5] 网络求职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904.htm

[6] 《网络信息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协调与平衡》作者:吴育珊、万小艳

[7] 《毕业生就业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作者:林培清

大学生求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篇2

企业并购是企业合并与企业收购的合称。一般认为, 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 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 依当事人所制定的契约关系, 并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及权利义务关系而归并为一家企业的行为; 企业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 企业合并可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情形, 由于新设合并涉及的法律程序较为复杂而在实践中极少使用, 一般的合并大都是吸收合并。狭义地比较, 合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的收购并不需要将双方企业合并为一个法人主体, 原企业仍然存续。广义上合井与收购除了在法律程序和财务处理上区别明显以外, 并无根本的区别, 收购也看成是广一义合并行为的一种, 一般研究都习惯将合并与收购合在一起, 即统称为 “并购”。

2 企业并购各阶段风险构成

2. 1 并购前风险。企业并购前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并购战略制定的失败, 企业在制定并购战略之前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目标企业的特征做出有理有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分析结论是指导公司制定并购战略的主要依据, 战略制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是否需要并购的决策失风险、目标企业的选择风险。

2. 2 并购中的风险。企业并购中的任务主要是双方就并购的主要事项和细节进行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目标企业和竞争对手会采取一些反并购措施, 为并购制造难度从而争取到有力并购价格, 并购合同签订之后并购的融资支付风险成为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 很多企业难以以自有资金完成并购支付, 企业并购大多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进行融资, 这种方式造成企业的高债务资本成本。

2. 3 并购后的风险。并购后的风险指后期的整合风险, 主要包括管理层冲突风险、人事冲突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管理层冲突是指企业并购后管理层由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共同提名担任, 由于双方的背景文化不同, 管理思想冲突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甚至造成管理组织的涣散。人事冲突风险是由于并购后缺乏有效的人事整合, 激发了并购企业员工的守旧思想和恋旧情结, 直接导致人事冲突, 造成员工流失和企业凝聚力的降。在西方国家, 工会对人事冲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冲突风险指由于并购双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差异在企业整合阶段无法融合而产生文化冲突。

3 各阶段的风险防范

3.1企业并购前风险的防范。并购实施前, 企业决策者应就企业的并购战略进行研讨, 分析企业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业中的竞争能力。对目标企业的主要技术、生产能力、职工素质进行调査, 判断目标企业的核心价值以及是否有发展潜力;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 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其真实价值, 以降低对其定价的风险这一过程中利用科学的评估模型为企业并购战略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企业并购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可行性分析, 对目标企业的分析包括安全性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当两项评分都较高时才是最佳的投资, 当安全性较高缺乏产业发展前景为维持性投资, 当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前景缺乏安全性时为投机性投资, 企业在并购中寻找到符合最佳投资的目标企业进行投资能够降低并购过程中的风险。

3. 2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防范。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主要包括反并购风险、政府干预风险、和融资支付风险, 在与目标企业的谈判过程中目标企业会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来争取更高的并购价格以及有力于自身的并购条件, 目标企业所在的国家也会对重大并购案采取反垄断和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

3. 3 并购后的风险防范

3. 3. 1 制定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具体的整合方案。目前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重视并购前和并购中的工作忽视并购后企业整合的现象, 因此首先要重视企业整合风险的复杂性, 企业整合做不好并购满盘皆输。我国目前企业并购只有一些纲要性的业务整合方案, 企业应该制定具体的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的实施方案, 因为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是同步进行的, 该方案应该包括整合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具体的实施步骤、资源、工作范围、监督机制等。

3. 3. 2 选择合理的文化整合模式。文化整合模式主要有交融式整合模式、兼并式文化整合模式和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三种, 具体企业应结合并购双方的特点以及并购的性质选择, 如果是海外并购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较大, 应该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取长补短采取交融式的整合模式。为了避免公开的企业文化冲突和人才流失, 保持被并购方的企业运作效率可以采用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 在 “蛇吞象”的并购中采用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为佳。如果是国内企业并购而且是实力大、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对实力较小、企业文化并不突出的企业进行并购整合应该兼并式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海峰.公司并购理论与实务.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49.

众筹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篇3

【关键词】众筹;运营模式;法律风险;金融监管

一、众筹的概念及特征

众筹是指为一个特定的目的在指定期限和设定额度内,以网络作为平台,从普通公众筹集小额投资资金的行为。众筹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网络性。众筹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第二,多样性。众筹的项目在国内网站上的项目类别包括科技、音乐、影视、游戏、软件开发、公司设立等。第三,门槛低。众筹面向最广大的投资者。第四,成本低。低启动成本,低营销成本,低交易成本。第五,高效性。通过互联网的实时互动,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提高效率。

二、众筹在我国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涉嫌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

多数众筹网站的运营方式有非法集资之嫌,尤其是商品众筹。根据法律规定:非法集资应当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第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第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第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第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单从条文上看,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与非法集资的构成要件相吻合。目前国内有些众筹网站将投资者的投资视为购买(以预付费的方式),而非投资,但是这种声明有偷换概念之嫌,并不能完全抹去其非法集资的嫌疑。

(二)沉淀资金的管理风险

项目支持期结束之前,投资者的资金大多沉淀在平台内部。按照很多众筹网站的规定,在项目成功筹资后,支持者的“预购“资金会按期发放给项目发起人,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沉淀资金。这些资金大多受到众筹平台掌控,并没有正規的监管机构来进行监督,而平台本身也并没有获得批准从事吸收资金的资格,涉嫌设置资金池,一旦营运出现问题或平台实际控制人出现道德风险,目前并没有避免平台控制人卷款跑路的有效措施。

(三)监管制度缺失的风险

目前情况是在我国成立一个众筹网站只需要进行工商登记和网站备案,而对于众筹项目的审核则由众筹网站全权负责。众筹平台涉及到大量的公众资金和社会群众,一旦发生失控,将产生大量争诉展,非常容易引发社会经济和社会稳定问题。所以,监管制度的缺失使众筹平台的出资者面临投资风险,也不利于众筹平台整体行业的发展。

三、众筹法律风险的防范建议和法律思考

众筹在我国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以及遭遇的合法性危机,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不健全,因此,如果国家立法和监管机构在相关法律与政策方面给予众筹以支持和规范,众筹网站在自身运营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可能遭遇到的法律风险,众筹模式必将在我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有关众筹法律法规的完善

众筹是个新型的经济模式,国内诸多制度无法迅速跟上,也间接限制了众筹的快速发展。在这方面,美国JOBS法案值得我国借鉴,提高对资本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加深对资本市场宏观环境的认识,加强对新问题、新形势、新情况的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修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及时有效地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

(二)众筹监管体制的完善

为了促进新兴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放松市场准入的门槛是美国当前的做法,美国把对众筹平台监管的权利赋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众筹行业协会,两部门共同对众筹平台进行监管。我国也应尽快明确众筹的监管机构,对众筹平台监管并制定规则。监管机构应确立便利中小微企业融资和投资者权利保护两大原则,逐步推进众筹平台的监管和投资者保护。

(三)众筹平台具体运营中的风险防范

第一,投资者资格的审核。法律对非公开募集基金中合法投资者规定了条件:达到规定资产规模或者收入水平,并且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其基金份额认购金额不低于规定限额的单位和个人。我国众筹网站也可将此标准作为参考从而对投资者的资格进行审核。第二,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众筹平台有义务在网站上详细介绍项目的运作流程,特别是在显要位置向支持者(出资方)提示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及可能发生争议时的处理方式。第三,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管理。对于众筹平台而言,对资金安全、有序地管理既是平台的应有义务,也是防范其自身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在资金管理方面,最安全的方式是引入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监管,考虑到第三方平台的监管机制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也可以采用分批拨款的方式,投资者将资金分几个阶段提供给筹款人的方式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汪莹,王光岐.我国众筹融资的运作模式及风险研究[J].资本观察,2014年第4期.

[2]罗明雄,唐颖,刘勇著.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210页.

[3]杨东.市场型间接金融:集合投资计划统合规制论[J].中国法学,2013年第2期.

大学生求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篇4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行业,是目前中国少数几个平均利润高的行业,尤其在前几年,其获取的利润足以暴利来形容。虽然现在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该行业处在微妙的嬗变之中,但从另一角度来分析,由于银根紧缩,国家政策仍不明朗,许多房地产开发商都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对未来市场风险防范不成熟的尴尬局面,但由于房地产项目是个资金密集、开发建设周期长的复杂化的系统工程,在其开始建设到销售完毕这段时间内,需要承担大量的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未知风险。因此,投资房地产项目,则必须要对该行业的运作全过程有完整的了解。

根据目前所可知的信息资料分析,房地产开发所会遇到的风险可归纳为以下四个: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风险;

二是项目开发的法律风险;

三是市场风险;

四是不可抗力的风险。

在这四个风险中,法律风险是最容易控制和防范的,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而其它三个风险都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只能作事先预测尽可能地避免它发生。我们结合司法实践就房地产开发中的法律风险作简要的分析,供各位企业家参考:

一、建立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及其实践性

尽管多数房地产企业都不愿意各种法律风险真的发生,但任何一个房地产企业,只要在房地产市场中运作,就会毫无例外的面对各种法律风险,不管企业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要有效地、切实地分解和抗御法律风险,就必须建立一种机制以提高行为的规范性,将法律风险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防患于未然,直至杜绝法律风险的发生。

(一)、房地产项目的合法性问题

这是房地产项目中首要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成立与开发要受到法律保护,必须满足:一有通过出让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二有房地产企业资质;三有该项目已经主管部门的行政批准。具备了以上条件,则可以说明该房地产项目的主体是合法的,受法律保护。当然,实际上,光看以上几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经常会有房地产开发商将原来审批的项目用途、项目的规划设计参数等私自更改。如果私自更改不能获得政府的认可,则房地产项目就无法通过竣工验收备案,也就意味着无法将房屋对外销售和办理产权证。就算可以获得政府的最终认可,那也需要承担一笔不菲的罚款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参数,并非都是无法更改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有的可以修改,有的属于国家房屋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一旦审批后就不能更改和调整。当然,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合法性也需要审查。

房地产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所实施的行为产生的、可预见的或难以预见的造成与法律相悖或触

犯法律的可能。房地产企业避免法律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即依靠企业自觉的、有效的和系统的管理机制,对整个房地产开发各阶段设防,全过程把关,把开发运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法律风险一一避免和消除在操作过程中。

房地产开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受让、成立项目公司、房屋拆迁、市政配套到房地产的合作开发、施工建造、项目转让、房屋销售、租赁、按揭抵押(即房地产抵押贷款)、物业管理等环节都需要防范疏漏和失误。

(二)法律风险主要表现

1、土地受让阶段的风险,主要因土地受让等引起的纠纷;

2、成立项目公司阶段,因双方、三方甚至多方联建、合作产生的纠纷;

3、房屋拆迁阶段,主要与被拆迁人之间产生的纠纷;

4、前期开发阶段,与建设承包商产生的纠纷、因规划、设计、公摊面积等引发的纠纷以及因项目抵押引起的法律风险;

5、房屋销售阶段,主要有因认购、预付款发生的纠纷、房款按揭还贷纠纷;

6、接管验收及收楼后后期管理期间发生的纠纷,主要有不符合收楼条件引起的纠纷、延期办理产权证引起的纠纷、因房屋质量问题引起的纠纷、与建设公司工程保修发生的纠纷等。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每一个环节的事先把关至关重要,要从源头和流程上解决疏漏和失误,实

现开发行为的规范运作。

以前很多开发企业不重视法律风险的事前控制,往往在发生了法律纠纷,到了诉讼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两手抓的策略,更侧重于在项目介入之初就进行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

二、法律风险的防范

扁鹊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当人们都在称赞他功劳的时候,他却谦虚地说,其实他的两位兄长比他更优秀。人们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他们的名气没有扁鹊的名气大呢?扁鹊解释道,那是因为大哥是给没有生病的人保健预防的,二哥是负责给刚生病不久的人治疗的,他们的医术都很高超,只是因为他们是做病理的事前防范的,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而我扁鹊只是给病入膏肓的病人负责治病,所以更多的人记住了我的名字。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法律风险的防范也是一样的道理。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一样重要。房地产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项目运作体系

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公司设立的依据、前期的各种报建手续、各项工作流程等等都要规范,形成体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

2、建立企业内部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

合同是一个企业对外经济往来的最重要的载体,事实证明,房地产企业发生的大量的法律纠纷都和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的不规范、不严谨甚至不合法有关。

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对合作对方履约信用和能力的审查机制

(2)完善对合同的定价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招投标、审核价制度

(3)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

(4)制作公司自用的各种规范性的示范固定合同文本

(5)对公司管理人员及相关经办人员组织合同规范运作的专业培训

(6)建立公司合同跟踪、付款的监督、保护机制和办法

3、培养企业每位成员都具有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的每位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业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研究与房地产开发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时刻关注并学习和研究新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4、外聘专业律师事务所作为顾问单位,内设企业内部法务工作人员通过内外法务的相互配合,可以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两者各有侧重,律师事务所侧重于解决企业的重大事项、危机处理、重大诉讼等;企业法务则侧重于企业内部的日常法律事务处理,同时,作为企业和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对接人,和律师事务所相互配合,形成内外法务双险机制。

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搞笑条款:一方违约,应承担另一方的所有经济损失。这样的约定等于没有约定,一旦出现违约,则必然会陷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讲稿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方面内容的是()A..加大政府管理成效的力度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应当听取()的意见。要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A.公众 B.领导 C.监察机关 D.人事机关.

4、《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5、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的是()A.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B.必须把维护政府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C.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D.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国家赔偿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为前提条件。A.个人过错 B.公务过错 C.行为违法 D.无过错责任

7、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实行()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守法

8、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的主体是()A.实施了违法侵权行为的公务员

B.实施了违法侵权行为的公务员所在的行政机关 C.国家

D.实施了违法侵权行为的公务员及其所在机关

9、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表述哪一项不属于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的内容()A.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B.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C.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D.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10、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11、林某于1995年8月某日早晨4时许,到县火车站仓库中盗窃化肥1包,价值约100元。在用自行车载回家的路上,被乡治安联防队员抓获后,关押在乡政府一间办公室内。联防队员见林某态度不老实,遂对其拳打脚踢,导致林某全身多处外伤,因心脏休克抢救无效死亡。本案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A.乡政府的治安联防队享有行政职权,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B.应当由乡政府承担赔偿责任,因为乡政府是委托治安管理权的行政机关 C.林某死亡后,其父母有权要求赔偿

D.如果林某生前还抚养了一个丧亲的侄女,该侄女也可以要求赔偿

1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属于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内容的是()

A.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B.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C.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D.考核决策实施结果

13、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A.法制机构 B.人事机构 C.监察机构 D.执法机构

14、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A.社会成本 B.守法成本

C.运行成本 D.成本收益

15、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不要求做到()A.提出法律议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重在提高质量,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内在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简洁.准确。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16、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原则是违法归责,下列对违法的含义不正确的理解是:()A.违法指的是行为违法 B.违法指的是行为结果违法

C.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是一个客观标准

D.行政违法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

17、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18、2004年11月10日,郝甲之子郝乙因无证驾驶郝甲的汽车被警察张某扣留。张某将汽车开往公安局时不慎将汽车撞坏。郝甲单独就损害赔偿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法院可能采用的理由是:()A.原告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

B.张某的行为系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C.损害是由郝乙的行为导致,国家不承担责任 D.请求赔偿的程序不合法

19、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A.法制机构 B.人事机构 C.监察机构 D.执法机构

20、胡某系某个体音像行老板,因为被怀疑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而被县行政执法机关将其全部光盘没收。胡某不服,于是向市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经过复议后不仅没有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反而对胡某又处以1000元的罚款。后查明,胡某并没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胡某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胡某应当向何机关提出行政赔偿?()

A.应当由复议机关赔偿对其造成的全部损失

B.应当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C.县级行政机关应当对其没收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复议机关应当对其加重处罚的部分承担赔偿义务

D.胡某可以向二者中任何一个行政机关要求赔偿损失

21、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

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实行()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守法

22、关于赔偿请求人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赔偿请求人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最先侵权的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

B.赔偿请求人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最先被确认违法的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 C.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要求赔偿 D.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协商酌定

23、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24、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合法 D.高效便民

25、《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26、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国家不予赔偿的是:()

A.某地政府为挽救当地一濒危倒闭的国有企业,强令另一企业与该国有企业订立订购合同,该企业不服,政府将其银行帐户冻结 B.税务局工作人员钱某与一个体户赵某素有嫌隙,以赵某偷税为名借税务局名义没收其价值5000元财物

C.工商局张某骑自行车上班途中与人相撞,发生争执后将人打伤 D.狱警梁某的朋友被犯人陆某打伤,梁某指使同监犯人将陆某打伤

27、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内容的是()

A.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B.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C.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人事保障机制 D.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28、下列行为中国家应负赔偿责任的是()A.某市公安局的违法拘留行为 B.某省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行为

C.某市银行的违法划拨存款行为

D.某市卫生局在法律范围内的裁量行为 29、1998年2月张某驾驶其父亲张老大的东风牌卡车行至城南环路时,因为逆行,又无驾驶证,被县公安交警支队执勤民警谈某等人将车扣押。该车在返回交警队停车场途中,谈某遇到路障没有采取制动措施,导致汽车底盘受挫,引擎报废。交警支队在事故认定书中认为事故并非民警操作不当所致,张老大不服,遂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维持了交警支队的处理决定。张老大不服,于是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请求。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对张老大的违章车辆扣押致使车辆损坏的行为,是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行为 B.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对违章车辆扣押致使车辆损坏的行为,是依法行使职权造成了违法的结果的行为 C.本案中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扣车行为并未被确认为违法行为,所以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张老大的诉讼请求

D.张老大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请求 30、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要求()A.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B.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C.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D.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风险防范读后感 篇6

《建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化解》一书,结合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解答了很多施工中令人困扰的法律问题。我读后深受启发,回想起以前施工中的一些做法和认识,竟然有许多在法律上有欠妥之处,幸亏未造成损失。随着相关法律的不断健全,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让每个管理人员都具备相应的法律常识和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的一点感想:

一、项目经理作为施工企业履行施工合同的代表,法律地位远高于项目部其他管理人员。

项目经理经委托后,即成为施工企业在具体项目施工中的代表,可以在委托权限范围内实施相关法律行为;项目经理部一般仅是为实施特定项目施工而成立的临时性及一次性内部组织机构,多从事与项目施工有关的事务性工作,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项目经理在委托权限范围内可独立为意思表示,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且在权限范围内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经理部其他工作人员一般不能独立地对外进行法律行为,其意思表示能力受到项目经理的限制,其行为后果除项目经理授权或构成表见代理情况下由其个人承担。项目经理一经委托后,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换,而项目经理部其他人员一般来说并不固定,可以随工程任务的变化而调整。

除项目经理个人行为外,施工企业均需对项目经理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实践中施工企业往往与项目经理签订内部承包合同来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以此规避施工企业的责任。但是内部承包并不改变施工企业本身的法律地位,改变的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方式。项目经理与施工企业之间签订的内部合同或挂靠协议等无论怎样约定,根据合同的相对性,仅对其双方发生约束力,不能对合同外的第三人产生约束力。换言之,双方内部合同的约定不能对抗合同关系之外的第三人。因此项目经理在经营期间与第三人产生的法律关系所产生的债务均由建筑企业来承担。

二、项目经理行为潜在法律风险的表现

1,项目经理不适当履行与业主的建设工程承包合同,造成质量问题或工期延误,导致业主索赔;

2,项目经理非法转包或违法分包工程的行为;

3,项目经理在工程竣工结算中,为达到个人目的,滥用代表权,故意拖延结算或拒绝移交竣工资料造成施工企业无法及时结算;

4,项目经理采购建筑材料、租赁机械设备的行为。有的项目经理随意以项目部名义签订经济合同,在合同履行中欠付对方合同款,造成经济纠纷,通过法律解决时法院以项目经理欠债属于职务代表行为为理由,在项目经理无偿还能力时,由施工企业支付欠款;

5,项目经理在材料采购、设备租赁中的恶意行为,比如施工企业因疏于管理,项目经理利用职权和持有的项目部章,与他人串通一气,伪造材料款、设备租赁款等,再通过虚假诉讼达到占有施工企业款项的目的;

6,项目经理通过虚假支付分包工程款、劳务工程款及劳务人员工资的形式,套取施工企业款项;

7,项目经理对外借款,并由项目部担保。实践中,债权人凭着项目经理出具的借条、项目部出具的借条、项目部担保的借条,向施工企业主张权利。8,项目经理拒付、拖欠民工工资,造成民工到企业、到政府集体上访,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最终拖欠的民工工资还得企业设法解决。

9,项目经理挪用、转移工程资金,造成工程亏损,借以逃避各种债务和应交税费,施工企业不仅损失了管理费,往往还要承担债务。

10,项目经理在招揽工程的过程中,为了承接工程过分让步,甚至与甲方串通,签订不利于施工企业的合同。在合同履行时出现困难,将责任推给施工企业。可见,项目经理的行为,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加强项目经理的风险管理应成为施工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方面。

三、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法律风险防范

(一)、严格选任,加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项目经理的选任,不是一个法律问题,但对项目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项目经理及项目管理团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施工开始前的项目经理选任中,首先应对项目经理进行全面、慎重地审核和选拔,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项目经理的从业经历、工作业绩、为人品质、经营管理能力和承担风险实力,并着重考察其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及过往违纪情况。

(二)、建立项目经理激励和约束机制。

现在很多施工企业实行项目经理内部承包制,项目经理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会给施工企业带来极大的法律风险,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项目经理的责、权、利有机统一。在项目经理工作启动前,企业法定代表人应与项目经理协商订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对项目的各项目标、企业与项目经理之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分配、项目所需人、材、机等资源供应方式、项目经理应承担的风险和项目经理奖惩的依据、标准及办法进行明确约定,并可提取一定的风险抵押金,通过风险抵押金的方式来增强项目经理、项目承包人的风险意识和守法经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自觉性,从而保证承包经营活动的效果。另外,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合理确定承包系数,使项目经理在适当履行承包合同后,能取得合理满意的收入,同时,对项目经理的权力进行约束,确定合理的违约责任条款,提高项目经理违约成本。

(三)、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杜绝“以包代管”。

强化项目管理,提倡工程全过程管控,对于每个项目,施工企业都要派专人从经营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工期、工程成本、劳务分配等方面,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加强项目分包、劳务、购销、租赁等合同管理,建立管理台帐,注重合同签定的细节。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依托施工企业力量,协助项目部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合同变更签证、工程款催付等事项进行协商,以切实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明确项目经理的权限范围。项目经理的权限来源于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因此,从权源上对项目经理权限进行适当的规范与限制是防范项目经理引发法律风险的源头措施。

1,明确授权。在开工前,以授权委托书的方式明确项目经理的授权范围和期限,并将该授权委托书作为合同附件或在施工开始前向发包人和已确定的分包商及材料商送达,保留其签收记录。委托书应载明受托人的姓名、职务、授权事宜、时限等,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

2,授权排除。在对项目经理的授权中,将一些重大的或不适宜由其决定的事项加以明确排除,如合同修改与变更、重大施工技术方案的变更、重大分包事项、重大材料及设备采购、重大财务事项(如接受发包方付款等)、对外借款以及对外提供担保等。

(五)加强项目部印章管理。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项目经理或他人外出联系工程需要借用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副本时,不能随意交给他人,应由公司派相关部门的人员携带前往,并建立借出回收登记制度,需要以上证件的复印件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仅针对特定的具体工程,并加盖公司印章,注明日期并建立档案。对于公章、合同章、财务专用章的管理,要明确审批权限,做到一章一请示,一章一登记。加盖公章的批准权限一般为公司的总经理。不要开据空白介绍信。同时,由于项目部印章具有不需备案、易于伪造的特点,因此,在项目施工中,其制作与使用应格外慎重。施工企业应指定专人对项目部印章、印鉴进行管理,如必须使用项目部印章,应当在工程承包及分包、材供合同中就项目部印章的使用范围及事项作出明示,并做好印章使用登记,必要时可在项目部印章表面作必要的权利限制标记。

四、加强索赔与反索赔管理,妥善处理履约纠纷,充分运用合同及其法律武器保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索赔贯穿于建设工程承发包合同履行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了确保施工合同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正确运用索赔这一经济法律行为,以提高施工合同的履约率,维护承包方的合法权益。索赔或反索赔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强烈的合同意识,要对签订的合同及其条款熟悉,按合同办事,认真履约,规避不利。其次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文件、资料、纪要等签证以及印章、审批、责任、考核等办法。最后,要注意纠正“索赔将会与业主关系搞僵”的错误认识。只要遵约守信,不仅不会与业主关系搞僵,反而会使关系更加密切融洽。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控制 篇7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表现,成因,防范控制体系

0 引言

法律风险同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一样, 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就企业自身而言, 在经营过程中如果遭遇法律风险, 轻则诉讼缠身, 影响经营, 重则企业破产, 濒临倒闭。特别是中小企业, 由于其市场份额占有率较低, 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如果遭遇大的法律风险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不可挽回的危机当中。就整个国家而言, 虽然大型的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 但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就业情况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 如果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法律风险, 则很有可能危及到整个国家经济秩序, 甚至是整个社会稳定。但是与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不同的是, 法律风险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 其这一特征使得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 降低甚至避免企业因法律风险而遭受的损失成为了可能。因此, 在当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当中, 构建完整有效的法律风险风范体系已经成为了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及其表现

1.1 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

关于法律风险的含义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有学者认为,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从产生、存续到终结的过程中, 由各种违法或者合法的作为抑或不作为所导致的, 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相违背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还有学者认为,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公司面临的另一种商业风险。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5月发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中首次明确了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 依据本《办法》所谓“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 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1)

依据该定义可知:首先, 企业法律风险是由于行为人的不规范的行为引起的, 没有不规范行为则没有法律风险, 这种行为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不规范的行为不一定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意为之的, 这种不规范行为也未必是违法违规的, 只是不标准, 不规范;其次, 行为人要因自身不规范行为承担不利的后果, 这种不利后果是法律上的, 而非其他方面的;最后, 企业法律风险是一种可能性, 也就说, 如果采取了恰当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2 企业法律风险的表现

从一个企业成立之前到企业清算过程中都会有法律风险伴随着产生, 主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

1.2.1 企业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在企业的设立过程中发起人的行为有可能产生法律风险, 这主要表现为发起人是否对于设立企业的行为进行了充分的法律设计, 是否履行了设立企业应当履行的义务, 发起人本身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 这些内容的合法性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设立的合法性。如果在该阶段出现法律风险, 则该企业很有可能在设立阶段即夭折。

1.2.2 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

在企业的经营阶段也是面临法律风险最多的阶段, 企业的行为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招致不利的后果。例如今年年初, 柳州市米粉厂集体提价现象看似是几家米粉厂共同签订合同的行为, 实则该行为已经构成了利用合同形成垄断价格, 被法律所不容, 因而受到111万的高额处罚。 (2) 再如南宁三塑公司不顾多次勒令拆除非法占地, 造成巨额损失, (3) 更有北海某旅行社伪造公章, 致使企业直接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概括而言, 这个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1) 合同行为中的法律风险。当代企业的经营行为大部分都是通过合同来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指定的合同一旦出现与法律相违背的地方就很有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此外, 由于现在的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专职的法律顾问,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也很少有律师介入, 因此合同订立的内容很有可能给日后的履行留下隐患。合同在履行过程中, 对方很有可能利用合同的漏洞来谋取合法利益, 从而造成合同本来的目的不能实现, 造成损失, 这种损失可能是轻微的, 也有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瘫痪当中。

(2) 人力资源法律风险。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者的福利待遇等等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劳动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国家也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 (4) 对于企业而言, 在雇佣劳动者之前应当熟悉国家关于劳动者保护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合法合规合理的雇佣合同工, 为劳动者提供适宜的劳动环境,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否则劳动者会以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为由, 与企业发生纠纷, 在这种纠纷的裁量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 仲裁机构和法院会更为偏向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因为相对于企业而言, 劳动者处于当然的弱势地位。而一旦提交仲裁或者诉讼, 那企业很有可能承担败诉和赔偿的风险, 而这种支出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 也是可以避免的。

(3)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中小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多, 对于自主研发产品的知识产权有些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产品被仿造、商标被抢注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不但是企业前期的投入无法收回, 而且使得企业依靠知识产权创造利润的希望成为了泡影。比如, 有些企业对于自己研发出的产品并不采取保密措施, 不申请专利, 也不按商业秘密进行保护, 致使发生其他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行为后无法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追究其责任, 而只能自己去承担这种损失。此外, 还有很多企业对于自身商标注册范围过窄, 据调查, 73.8%的企业在注册商标时选择“仅在主营业务范围申请”, (5) 这大大缩小了商标的保护范围, 导致混淆、仿冒商标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责任追究而损害企业利益。

1.2.3 企业清算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 面临大量包括债权债务在内的大量复杂关系, 在成立清算组织, 清算组织履行职能以及申报债权债务等过程中稍有不慎, 一是有可能触犯法律, 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二是有可能由于自身操作违规而导致债权并未收回, 企业利益受损。而清算一旦完成, 企业便注销, 即使有任何经济损失也均因企业的主体资格的消失而无法主张权利, 因此这种风险是事后不可弥补的。

2 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

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因素很多, 笔者大致将其分为如下两类:

2.1 外部因素

在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活跃程度不断提高, 以市场为主导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 摒弃计划经济政策的市场显示出了空前的活力。然而, 由于我国法制建设起步较晚, 对于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规制的法律尚显不足, 很多违背法治理念和精神的行为尚没有纳入到法律规制的范围当中, 因此利用市场主导地位不当谋取利益成为了产生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目前对方利用合同中的法律漏洞谋取利益以及劳动者故意利用企业的违法行为要求高额赔偿是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这些因素就使得企业在商业行为和雇佣行为当中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此外,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 竞争规则尚不完善, 市场主体不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合法经营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企业在的设立、并购、上市、清算等环境存在违法违规现象还较为普遍, 这种现象往往会使合规操作的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经营成本,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因此企业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进行违规甚至是违法操作, 以获取更多利润,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这种不良的经济环境就促使企业曾经违规违法操作, 给企业日后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埋下了隐患。

2.2 内部因素

如果说外部因素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那么企业内部因素则是产生企业法律风险的根本因素。企业作为市场行为的主体和法律主体, 对其经营中的一切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 特别是由于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为了暂时降低经营成本, 不少企业在设立、合同行为、人事以及知识产权方面都缺乏严谨的制度, 从而导致违规违法现象频繁发生。具体而言,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 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频繁使用违法违规的手段, 导致自身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 招致企业需要承担随之而来的法律风险;其二, 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没有给予法律足够的重视, 甚至对于相关法律根本不了解, 导致自己的行为在无意中触犯了法律法规, 招致法律风险。这种现象其实在中小企业中并不鲜见, 依据有关报道, 美国企业支出的平均法律风险费用占企业总收入的1%, 而我国与面临的法律风险分值相对应, 应支出的法律风险费用为企业总收入的0.4%, 而实际只支出了0.02%, 法律事务方面的费用支出严重不足。 (6)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法律意识薄弱, 甚至对相关法律根本不了解, 无意中的行为很有可能就触犯了相关法律, 为企业招致法律风险, 有些行为不仅会使企业陷入到冗长的诉讼当中, 甚至还会给企业的经营者带来牢狱之灾。应该说, 由于企业经营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无知所造成的法律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而企业承担此种不利后果的负担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3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体现之构建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经济规则越来越趋向合理化、透明化以及完善化, 对于各种不规范的市场主体行为的惩治也越来越有力,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规范自身的行为, 使自身行为符合市场规范, 并且构建起企业自身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这样才能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降至最低, 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具体而言, 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如下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

3.1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

这一点应该说是降低企业法律风险最根本的一个途径, 目前不管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的不重视抑或是不了解法律而导致企业法律风险情况屡见不鲜。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意识到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越来越趋于规范化, 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合法合规地进行经营才有可能使企业长期平稳发展, 立于不败之地, 而依靠违法违规手段虽然有时可以侥幸获取高额利润, 但是一旦这种行为被揭发, 其后果非常严重, 很有可能是整个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企业经营者提高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熟悉相关法律, 是降低企业法律风险的根本途径。

3.2 建立企业内部的合规部

合规经营已经成为公认的降低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简单而言, 合规经营之规指的是符合整体的社会规范。企业一旦出现违规经营其所承担的法律风险是巨大的, 不用说是经济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 就是大型的跨国公司有时候也是难以承担的, 著名的西门子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合规部, 审查企业的日常行为, 包括管理者的行为以及所雇佣的劳动者的行为, 审查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具体而言, 合规部的职责应当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3.2.1 负责员工的培训, 培养员工的合规意识。

合规部应设专职的培训人员, 在新人入职时对其进行专门的合规培训, 向新人灌输合规意识。同时还应当针对不同职责员工的工作内容, 定期对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

3.2.2 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的合规标准。

合规部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针对企业内部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合规标准, 明确每个员工的可以为和不能为的行为, 并与薪酬福利部门相结合, 以此作为考核一名员的重要标准之一。

3.2.3 负责对企业内部每名员工行为的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

这应该说是合规部最重要的职责。合规部应当设立专门的检查人员, 对不同工作内容和不同级别的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检查, 看其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具有违规现象的发生, 如果存在, 应当立即予以纠正并且以此为基础逐步改善企业内部的合规准则。

3.3 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在诉讼缠身的时候才想到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 在平时的经营中没有专职的法律顾问对其日常的行为进行审查, 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方法显然不能够起到防范风险与未然中的预期效果。而且, 由于我国经济立法逐步完善, 法律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面对如此庞杂的法律, 没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企业的行为很难全部符合法律要求, 寻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顾问服务是今后中小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 是十分必要的。

3.4 寻求信誉良好的合作者

目前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每个经营者的实力以及商业信誉有着很大的差别, 很多企业风险的发生是由于合作者没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不遵从市场经济交易规则进行欺诈行为造成的,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在合作时寻找商业信誉良好的合作者可以降低被欺诈而产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6号.2004年5月11日.

[2]《南宁政府副秘书长调查米粉事件, 老板曝涨价内幕》, 广西新闻网:http://news.fznews.com.cn, 2010年8月10日最后登录.

[3]《南宁三塑公司非法占地被多次强勒令拆除视“儿戏”》.南国早报网:http://www.ngzb.com.cn, 2010年8月10日最后登录。

[5]王云.《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2008.

大学生求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篇8

关键词:劳动纠纷;法律风险;劳动合同;劳动关系

一、劳动法律纠纷制度的重要意义

劳动纠纷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出台,旨在更全面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决雇佣双方的争议问题。尤其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争议纠纷多元化的当下,劳动者的个人权益保护意识也愈加强烈。制定健全的劳动法律制度能使得每一劳动纠纷的解决有法可依,从而更好地约束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推动企业的正常平稳运行,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常用于解决劳动纠纷的现行法律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两部并行法律都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明确与约束。其中,《劳动法》的目的是推行劳动合同制,并对工作时间、休假、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了规定;《劳动合同法》较劳动法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其目的在于深入调整劳动关系,并对劳动合同订立的基础进行详细、规范和说明。

二、劳动纠纷之中常见的法律风险

(一)薪酬待遇纠纷

薪酬待遇是造成企业与员工发生纠纷和争议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而言,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承担和履行工作的义务,用人单位要向员工支付对应的薪酬工资。但若薪酬制度制定和执行的不合理,如试用期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试用期过后工资无明显增长、加班工资未足额支付等问题,都极易引发劳动纠纷。

(二)培训违约纠纷

根据现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只有用人单位花费专项经费对劳动者进行专门培训时,双方才会生成协议关系,需要双方约定具体的服务期。此时,劳动者若在服务期内出现违约行为,用人单位可以提出违约金赔偿,但其中也会涉及到两个极易触发纠纷“警报”的问题:一是劳动合同与服务期协议之间的关系,二是劳动者支付违约金时的具体法律责任问题。

(三)规章制度纠纷

现实中这类纠纷常见于签署方面,因不同用人单位绩效考核的具体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部分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结果存在异议,并拒绝在绩效表上签名,使得绩效考核表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应,导致用人单位无法按需进行员工岗位调动或是下发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决策,如果员工借此以规避规章制度,将对用人单位造成较大用工风险。

三、有效解决劳动纠纷的应对思路

(一)提前规避薪酬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设计进行部分干预。但是,用人单位仍在很多方面(如,员工的晋升机制、工作保障、弹性工作时间等)有权进行灵活的调整,以建立更适合于企业运行的薪酬管理机制。因此,为降低薪酬待遇的法律风险,用人单位首先要保证薪酬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其次,要保证员工的认同度,如在制定薪酬管理制度时,可以邀请员工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使单位员工自觉遵守薪酬管理制度,尽量提升员工的满意率。此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深入研究,保证单位薪酬管理制度的合法、可行,保证以及程序上的严格与通畅,进而最大限度降低薪酬管理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二)完善培训制度降低违约法律风险

用人单位对员工实施培训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员工工作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用人单位的重要义务。但是,鉴于用人单位员工培训活动涉及到培训资金问题,用人单位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来降低相关法律风险。首先,用人单位必须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培训事宜,并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完成培训之后的服务期限和违约所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换言之,如果劳动者在培训结束后不按期履行义务,用人单位可以据此追究劳动者法律责任,减少培训资金流失造成的损失。其次,为降低员工离职和流失所带来的培训资金损失,用人单位应该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对员工开展培训活动,从而显著降低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此外,员工的离职和流失也将对用人单位的正常经营和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优秀的人才的流失,而人员流失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薪资待遇的影响。所以用人单位应准确把握市场同行业薪酬福利水平,适当调整优秀员工的薪资待遇,以降低人员流失率。

(三)科学设计绩效制度减少法律风险

当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双方的合同关系便已经生效,此时用人单位也就拥有了变更和调整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裁员和开展绩效考核的权利。但在行使各项权利之前,用人单位首要对员工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善,以适应当前相关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其次,用人单位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以实现绩效考核标准的量化,保證员工绩效统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为绩效管理风险的预防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支持。而对于劳动者而言,则必须深入了解劳动合同中的具体条款,配合用人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及时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与协商,把握先机,避免争议和纠纷的产生。

四、结语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纠纷问题对用人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而预防法律风险的最佳办法即在其萌芽之时予以制止。对此,用人单位必须要加强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研究和学习,从绩效管理、培训和薪酬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保证整体管理上的合法、科学和高效,最大限度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吴月鑫.劳动纠纷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探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5(18):156-157.

[2]许接英,曾洁赟.发生劳动纠纷如何维护权益[J].中国职工教育,2016(2):63-63.

论述合同风险的法律防范 篇9

企业如何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也是产生经济纠纷的根源。

因此,企业如何防范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一直是摆在企业经营者与合同管理者面前极其重要的问题。

本文在阐述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成因及特征基础上,从分析总结经济合同常见的法律风险及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入手,着重探讨了经济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各阶段法律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合同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对外业务往来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经济合同虽然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但同时也是产生经济纠纷的根源。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无时不在,是企业法律风险中最常见多发的风险。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发生将引发合同纠纷,企业处理这些纠纷不但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要承担于巳不利的法律后果。

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有效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对于维护企业权益、信誉和形象至关重要。

一、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概念、成因及特征

(一)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1.企业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在内的合同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的合同纠纷和经济损失以及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2.企业经济合同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二是企业没有依据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三是企业或企业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主体的行为,包括违反法律规定、违反合同的约定以及实施的侵权行为。

(二)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特征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特征除了具备风险所共有的客观性、偶然性、可变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合同风险存在于市场交易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全过程。

2.企业合同风险产生的缘由是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所致,带有明显的复杂多变性。

3.企业合同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合同法律责任。

4.合同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

二、经济合同常见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个合同从订立、生效、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到违约处理,其中每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风险。

(一)合同签订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合同主体和签约主体的法律风险。

合同主体就是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合同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不同的合同对三种合同主体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不具备主体资格,其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合同。

同时,还存在签约主体的法律风险。

签约主体是实际签署合同的人,他只是签署者,合同的权利义务与其无关,存在无权代理或超越代理权限代理及表见代理的法律风险。

总之,与主体资格有瑕疵的当事人或代理人签订合同,最后导致合同无效或合同效力待定。

2.合同主体履约能力的法律风险。

合同利益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同主体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如果签订了合同,而对方又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合同就会形如虚设,合同无法履行,根本无法达到合同的目的。

3.合同成立的要件法律风险。

包括要约风险和承诺的法律风险。

4.合同成立形式的法律风险。

口头形式成立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对方如否认合同的存在,而企业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则很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力的法律风险。

5.合同成立时间与地点法律风险。

不同合同形式其成立的时间与地点是有区别的。

6.合同标的法律风险。

不同性质的标的在合同约定时对其要求也是不同的。

7.格式条款的法律风险。

现实中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往往不但不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反而会尽量想办法让你忽略这些条款。

8.合同格式、文字不规范、合同条文简单模糊、合同条款不完善的法律风险。

(二)合同履行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

包括质量要求不明确、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履行地点不明确、履行期限不明确、履行方式不明确及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法律风险。

2.行使抗辩权的法律风险。

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履行抗辩权的法律风险。

以上三种抗辩权的行使,如果准确操作,可以避免企业受到损失。

但因抗辩权的行使是专业性很强的,一旦抗辩权行使有误,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保全措施的法律风险。

保全措施包括代位权和撤销权两种。

保全措施是债权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策略,但保全措施运用不当,同样会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

4.出现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一旦出现了不可抗力事件,当事人履行通知义务、预防损失扩大等一系列附随义务方面的法律风险。

5.交易习惯的法律风险。

并非实践中所有的行业惯例都能被认定为交易习惯,如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业惯例就不能被法律认可。

(三)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合同变更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单方变更或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或不签订书面变更协议方面的法律风险。

2.合同解除和终止主要法律风险。

合同解除是指已经依法成立而且生效的合同,经过解除后不再具有法律效力,而使合同将来终止法律效力或者自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法律制度。

合同解除分为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况。

合同解除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同解除通知义务履行不当。

协商解除的未签订解除协议。

二是合同解除后续事项约定不明。

三是情势变更解除。

(四)合同纠纷诉讼法律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诉讼时效;二是诉讼管辖;三是证据收集;四是诉讼财产保全。

三、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与市场接触的桥梁纽带是通过经济合同的法律形式来体现,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合同。

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有效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重要保证,是维护企业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预防和减少不必要损失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生存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

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

(一)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1.对合同主体形式的审查。

(1)对法人形式的审查,可通过去工商部门查询有关证照,不能完全依赖对方提供的资料,更不能轻信对方口头承诺。

(2)有独立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虽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独立签订合同。

不过要同其上级法人一并审查。

(3)无独立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和法人内部职能部门不具有主体资格,其所签合同是无效的。

(4)审查法人的经营范围。

不得返反限制经营、禁止经营及特许经营规定。

2.对合同主体的实质审查。

关键是对对方资信能力的审查,在合同签订前可做为是否签订合同的标准,在纠纷发生后,也可据此确定承担民事责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1)对方基本概况了解;(2)注册资本的真实性审查。

(3)了解净资产。

净资产是企业对外承担责任的财产基础。

所以在调查时应以企业的净资产做为履约能力的参考。

(4)调查法定地址及实际经营场所。

它是合同当事人经营活动的中心,有无法定地址往往能反应当事人其他方面的情况,而能为其他方面的调查工作提供线索。

(5)调查银行账户,流动资金是否充足。

(6)负债是否过多,固定资产是否抵押。

(7)对经营历史的审查。

包括赢利状况、业绩、履约情况等。

(二)合同签订阶段

1.最好是订立书面合同。

书面合同可以找载体证明其合同关系,对合同是否存在上一般是不会出现纠纷的。

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合同,存在举证的困难。

2.合同格式、文字要规范。

文字要清析、完整、明确。

避免使用方言、俗语。

3.合同内容要合法,合同条款要完善,权利义务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的条款不仅要约定,而且要约定得既规范又明确。

4.格式合同要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

5.注意合同签订人。

法定代表人以外的人签订合同,必须有授权委托书和在代理权限内。

授权委托书要做为合同附件予以保留。

(三)合同履行阶段

合同签订后,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建立合同档案和报表制度,做好履行的监控工作。

1.建立合同履行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对合同履行全过程进行监控。

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防范法律风险。

2.在合同履行中要保存和收集最完整的资料。

其作用在于:(1)可以记录最完整合同履行的全过程。

(2)可以明确双方责任,防止纠纷发生。

3.合同约定内容发生变化,要及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或变更协议。

4.注意货物的交付验收。

在合同履行中货物交付验收是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必须有证据证明你已履行了这一义务。

5.注意传真、电子邮件真实性的确认。

最好能在收到后,通过在传真、电子邮件上加盖公章或授权代表签字认可的方式,能及时得到对方的确认。

避免发生纠纷后对方不予认可。

6.及时履行合同中法律赋予你的权利。

包括:违反合同约定要求赔偿的权利、合同履行的抗辨权、代位权、撤消权及单方合同解除权等。

(四)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阶段

1.合同变更必须协商一致才能变更,不得单方变更。

变更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并签订书面变更协议。

2.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另一方当事人应在合理期限内行使解除合同权利,否则该权利消灭。

3.对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单方行使解除权的,行使解除权的一方应当通知对方。

对于协商解除的要签订解除协议,并对合同解除后续事项约定明确。

(五)应当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合同法律纠纷

发生合同纠纷后,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企业应当依据合同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方式,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合同法律纠纷。

在向法院起诉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诉讼时效。

合同的权利人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间起诉,在诉讼时效期间不起诉的便失去了胜诉权。

2.诉讼管辖。

因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诉讼管辖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当事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诉讼保全。

申请诉讼保全的一方,应有胜诉的把握,否则,如果将来败诉了,则要赔偿对方当事人因诉讼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4.调解及判决。

如果经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调解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要认真执行,否则,法院将强制执行。

对调解不成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不服的,应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15日内或接到裁决书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执行。

当然,如果当事人认为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在不停止判决、裁定执行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向原审法院或上级法院申请再审。

总之,企业面对无时不在的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应当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必须高度重视,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范措施,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商场现代化..

[3]刘伟.经济合同的质量控制管理.科技档案.(l).

上一篇:以t开头的单词名词下一篇:廉洁自律党课课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