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2024-06-29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共12篇)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篇1

一、法律援助概述

1、法律援助的涵义

法律援助是指:“对收入不足一定数额的人发生诉讼案件后给予的法律上的帮助。”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以看出法律援助(legal aid),是一种司法救济制度,对于社会中的特定群体,由于其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或可能面临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又因其无力支付相关法律服务费用时所实施的一种减、免费的援助行为。

2、法律援助在我国的现状

(1)成绩和发展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其发展是较为迅速的根据中国法律援助网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11年,法律援助机构由1235个增加到3672个,工作人员人数由3920人增加到14150人,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法律援助在机构设置和工作人员数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增加;而在具体解决法律问题方面,我国法律援助更是有着突出的成绩。同样从中国法律援助网的数据可以知晓,法律援助案件批准总数从1999年的117545件已增至2011年的844624件,受援人数也从1999年的190545人增至2011年的946690人。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法律援助在具体解决法律问题和解决需援人员方面,起着切实有效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法律援助的蓬勃发展,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法律援助中心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一组织的建立,为我国法律援助提供了高知识层次服务平台,同时也为我国的法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拓宽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渠道,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法律援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不足与缺陷

第一,立法滞后。目前我国所涉及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主要为2003年9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以及司法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的意见》,这些仅有的条例和意见,对于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立法上的欠缺,对于弱势群体保护是很不利的。

第二,人力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有6500万,共8500万。如果按照贫困人口中1%的人需要法律援助计算,则每年有85万件法律援助案件,加上涉及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案件,残疾人案件和65岁以上老年人案件,每年大约有387万件法律援助案件等待办理。而我国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人数总和难以负荷如此庞大的受援群体,往往造成无力和无奈的援救窘境。

第三,经费拮据。我国目前法律援助经费主源来源于财政拨款,每个案件平均给法援人员500元,相当于差旅基本费用,但是这是根本无法满足复杂案件办理成本的,这将容易造成法援人员的积极性降低,同时单纯依靠政府负担法援经费,确实杯水车薪,应当推动全社会力量成立由社会捐赠的法援专项经费,以解决法律援助的生存和质量问题。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特征

武汉大学自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以来,累计接待法律咨询3万余人次,电话咨询3万余次,回复函件2万余件,代理诉论案件已经达到1500多起,绝大部分以胜诉而告终,此外,其还经常性的组织法律宣传和普法教育等活动,均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而在其后,全国很多高校纷纷也建立起法律援助组织,均取得了不同层面的积极效果。可见,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相对于其他的非政府组织而言,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使用自律性强

高校法律援助的资金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及社会捐助,拥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与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占主要方面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资金运转更加透明。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账目都由专门老师负责管理,做到每一笔出资都明晰化,这样做一方面净化了校园的物质风气,另一方面,端正了学生使用资金的目的和态度,为社会权抗起一种标杆作用。第二,资金使用更加节约。.由大学生来负责法援案件,可以省掉多余的社会代理成本,使法援所彰显的扶危济贫,社会公益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社会点亮一盏希望之灯。第三,法律援助资金主要由大学生向社会宣传和实际工作成绩取得,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大学生积极处事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历练了大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2、专业突出

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成员主要来自法律院系的教授、专家和学生,因而较之其他援助机构拥有更多智力支持。在面对具体的受援案件时,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会诊、研讨、模拟、磋商等活动,提高了受援案件胜诉的机率,同时也为大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专业的场所。

3、积极主动性大

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热情与责任心,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法律援助工作。虽然律师是法律援助的主力军,但是面临着市场化有偿服务的趋势,许多律师在面对法律援助案件的时候消极了事,不负责任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相比之下,在校大学生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其面对的法律案件。在专职教师或律师的适当引导下,尽管在司法经验上尚存不足,但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热情与责任心,是仍能较为出色的完成案件的。

三、法律援助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崇高理念的塑造

走入社会参与到纠纷中去,就可以了解社会最真实的一面,知晓民间疾苦,从而不断培养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寻找自我存在价值和奋斗目标的状态,让自己能更加迅速的进入社会承担者的角色。这一社会历练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极为需要且意义深远的。

2、法学技能的应用

通过法律援助中心的实践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代写法律文书等,把所学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对现实案件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承压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实践运用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法律援助充当着大学生法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基地,将有利于大学生把课堂知识提高到实践运用的高度。

3、社会正义的体现

法律援助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和帮助,通过调节社会资源的不均衡使用,使处于资源利用不利的一方能够通过法律援助,实现维护自己权利的目的,最终得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不仅肩负了栋梁之才的压力和国家复兴的希望,更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文化和道德良知。

四、结语

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不仅是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有力补充和生力军,而且为高校大提供了运用知识、检验所学的平台,更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的最佳途径。

摘要:民间法律援助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高校大学生正是其中一个高质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民间团体,它为我国的法律援助事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本文提议建立高校法律援助中心,它的成立不仅为法学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个法律实践的平台,而且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提供一条有力的渠道。

关键词:法律援助,法律素质,社会正义

参考文献

[1]孙宇飞.和谐发展背景下的法律援助体系建设[J].法苑,2011(4).

[2]陈捷,肖伟.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之现实困境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 2008(3).

[3]宋士春,孙凤英,费弘霞.论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法律援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

[4]樊崇义.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法律援助服务及其质量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5]李琼.论大学生法律援助在高校法律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35)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篇2

然而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一,理想追求淡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意识膨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视,但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较弱。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不分善与恶,美与丑,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从而出现道德观念浅薄,生活行为失范的现象。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开始追求新潮,贪图安逸享乐。推崇及时行乐,讲究吃穿,互相攀比。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治学原则”。那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素质呢?这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讲。从我们大学生自身来说,第一,我们要适应转变,认清使命。作为新入学的大一新生,我们应当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历史的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第二,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想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一个健康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应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促进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的理想。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培养道德素质的关键。

第三,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我们需要省察克己,慎独自律,即使反省,严于律己。还需要从小事做起,通过积善成德的方法养成优良的品德。另外我们更要把提高道德认识和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从外因上来说,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诗,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应该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道德素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作为孩子第一启蒙老师的家长在为大学生做出正确引导的同时,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做有道德的好公民,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社会则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宣扬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营造文明健康,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法律素质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立足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具有法律素质,并不是单单指识法还要能用法。但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件,硫酸泼熊案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缺漏,尤其是当知道后者的当事人来自中国第一高等学府,让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说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更多的是从内因上来看,更多依靠的是自声的觉悟,那么,在我看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外部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实行普法教育。全国高校事实上已经在实行普法教育,我们的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便是很好的实证,但是这却没能杜绝大学生犯法现象的出现,追根究底,是教学形式出了错,一味的将知识强加于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起每个同学的兴趣,而不是照本宣科,我想,这样的教学效率一定是很高的。

第二,加强社会宣传。对于违法犯纪的行为给予严处,杜绝包庇现象的出现,创建公正阳光的惩处系统,这对于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加打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的宣传,让大学生通过身边的真实的事例了解到什么是善,什么事恶,让他们看清法律的戒尺。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篇3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由于这一群体独特的心理特征、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学校教育的缺陷,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好影响,导致了大学生法律素质偏低,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增多,这一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于是乎出现了大家都不想看见的事实,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纷纷以身试法,挑战法律的权威,不惜搭上了自己美好的未来,人们都为之惋惜。有數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了17% ,可以说,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刻不容缓。因为,这些悲痛的事实是由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预防大学生犯罪

加强全面教育,尤其是法律教育,多种教育并举。凡是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都应该融入到法制教育钟来,改变我国现在的学历教育现状,改变长期以来单靠一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普及学生法律知识的状况,改变家长只重视学业分数而忽视素质教育的现状,加强全方位的教育,改变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不学法、不用法的现象,增加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用法律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里讲的多种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开设与法律相关的选修课,还包括通过多种现代化的途径了解法律知识。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搜索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普及法律知识也未尝不可。只有多种途径并举,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利用法律知识维权的意识。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较高,但是由于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易于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抵制西方不良的价值观,使学生从错误的价值观路上走出来,以免走入更深的犯罪道路。在大学生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刻不容缓,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素养还不是很高,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甚至还不成熟,学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都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控制与发泄自我情绪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处理纠纷与矛盾;学习如何建立好的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全人格,抛弃自卑的心理,乐观地对待生活,平等地与别人相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加强法律素质教育

犯罪预防不是单单学校教育可以实现的,不单单是靠良好的校园环境就可以带来的,还需要保证社会不良文化的侵入。学校应该主动的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解日常生活中的难题,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普法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法律知识深入学生的思想,让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人触犯法律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杜绝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引导学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远离犯罪。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 篇4

1.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及构成要素

“法律素质”这一概念应从以下三个前提明晰:第一, 法律素质是个体通过后天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而获得的一种特质和品性, 因此法律素质不是个体先天具备的禀性;第二, 法律素质的培育与提升与社会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密切联系;第三, 法律素质的高低最终通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解决特定法律问题而得以展现[1]。综上所述, 法律素质是一个兼具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和法律运用的综合体。主要具备三个构成要素。

法律知识:是指法理学以及各部门法的主要原则、基本内容等方面, 是一国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法律知识。

法律意识: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及法律信仰, 三者之间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法律意识的有机整体。

法律能力:大学生法律能力是法律素质中最高层次的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能力, 指大学生能够形成依法依规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是主动运用法律的能力。尤其是运用法律救济权利的能力, 使其能够主动、积极通过行政复议、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法律救济途径来保护大学生自己的权益[2]。

2.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在高校中开展法律教育来获得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及“两课”工作的同时, 应当将法制教育融入其中。一方面, 仅仅强调道德是难以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道德离不了法律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 法律也不是万能的, 对大学生行为的调节仍然有其局限性, 体现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范畴的影响与控制。因此,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应当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的结合。

(2) 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法制教育应结合专业教育同步进行。一是专业课外法制教育, 主要是通过法律基础等公共课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及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内容等。二是专业课内法制教育, 即高校可以依照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情况, 加强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学工作。

(3) 法制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贯彻法制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 应当突出针对性。首次, 密切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家方针, 如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应加强与公平正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其次, 密切联系高校自身的实际, 如当前高校都在加强依法治校、反腐倡廉, 就应加强与依法治校、反腐倡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最后, 密切联系大学生自身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增强其法治观念, 提高其法律素质与法学修养。

3.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

(1) 重塑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树立大学生法治教育新理念, 既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念、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信仰。第二, 将大学生只注重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观念转向专业知识学习与法律素质强化并重的学习观念。大学生除了本专业学习外, 还要加强通识法制教育在内的基础学科文化知识,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2) 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教学手段。第一, 发挥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作用,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法学教育培训, 有利于辅导员将法制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第二, 拓宽法学教学思路, 积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走进校园。同时, 加强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第一, 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由“填鸭式”教育模式向启发式教育模式转变。如, 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庄严肃穆的模拟法庭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补充课堂授课教学的缺陷, 增强法律教学的实效性。第二, 重视课堂之外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外多交流、探讨。

(3) 加强校园互联网管理。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负面影响, 高校以及老师应当主动迎战, 努力占领互联网法律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如, 高校可通过本校网站主动开展网上法律素质教育活动, 也可利用互联网展开法律知识的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 强化案例教学等多种教育方法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摘要: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应遵循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重塑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素质及教学手段、加强校园互联网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毅.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思修大学生如何提高法律素质 篇5

关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大学生整体素质中占什么样的地位,这一点,我首先想说的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由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边界的心理品质,它通过内心结合和习惯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调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增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与个人发展为中心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对应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法律对我们做人与成才意义重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法律与道德素质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

(二)控制和规范大学生行为;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

(四)追逐时代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而依法治国又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大学生法律与道德素质发展的理论依据。法律与道德素质的发展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理念,并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自律与他律并重。法律与道德素质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成才先做人、知行统一、法律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大学生整体素质中占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干分之二。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之所以要建立这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是因为该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就像作业案例中的夏某也是由于不懂法才一失足,成千古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切实纳入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当前多数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或法制讲座的形式组织进行,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都用于满足专业建设、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诚然,就高等教育类型而言,重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是其应有之义。但如果只有专业技术知识而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素质水平低,就会出现上述种种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因此怎样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做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这项任务已经迫在眉急,当然,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何为法律素养,关于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这样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现今高校课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是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学生,对这个问题我想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我们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当然,关于这一点我们老师做的特棒。

尽管如此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还是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不能断线,并且在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当然,这要遵循一般的学校教育规律,不可能大学几年都开法律课,而要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专业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事实上,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学生学法的实效性。这里,我也还有几个“不成熟”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

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体系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素质 法律教育 体系构建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整体状况还是不错的,但也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及法律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相对有了提高,但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中国的文化影响及西方思想的侵袭,导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呈矛盾状态。总的来说,大学生法律素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法律知识匮乏。大学生受实用主义影响,对实用性的法律有较强的学习性,对理论性的法律知识、部门法的知识及自身对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不够。

第二,法律信仰缺失。大学生的信仰理念与自身的行为向脱节,只要涉及到个人利益时,置法律于不顾,不想到任何的后果,盲目行动,导致对法律信仰与法律责任感缺失,甚至有些大学生,他们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把违法犯罪当做一般的道德性问题看待,他们已经触犯了法律却浑然不知,针对这样的大学生更谈不上法律信仰了。

第三,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普遍存在厌诉心理。受到东方思想影响,大学生不愿意选择诉讼方式。一个国家诉讼利用率的高低,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第二,法律至上的观念尚未形成,权利、关系等仍影响着部分大学生,把这些看成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东西,第三,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对等观。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都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缺乏义务本位意识。最后,在程序法和实体法德关系上,大多学生往往注重实体而轻程序,他们只是知道实体法很重要,但不知道现代法治的重要性,其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更重要。

第四,法律能力不强。大学生不能用已的法律思想统帅自身的法律行为。主要是大学生的自觉性不强及大学生对法的运用能力较弱。 具体表现部分大学生不善于把法律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部分大学生消费时不向商家索要发票,一旦发现产品是假的,没有有效的证据而无法投诉。在工作方面,往往缺乏契约方面的知识,走进单位设计的“合同陷阱”中,对单位提出的合同中的条款毫无戒心,一旦发生纠纷,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中。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效体系及途径

1.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目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知识的教育,只要能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深刻认识到法律的本质与内容,能正确了解把握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内容和实质,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按照法律的要求范围从事自己的活动,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积极构建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在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和社会的法制教育相结合,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其次,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另外,要联系社会中的法治部门,通过法治部门的齐抓共管,争取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实践机会,能在实践中学习并利用到法律知识,能使自己在社会中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3.促使法律教育与德育、心里的健康教育相结合,扩展知识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其一,法律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受到法律和道德之间关系所制约的。法律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都是調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是,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强制实施,道德是人们应该自觉遵守,在内容和作用上,道德和法律是相互渗透的,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也是相辅相成的,维护法律不仅要靠国家有效的实施,更是依靠人们自觉的遵守。在素质教育中,既要发挥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又要加强法律教育及法律对人行为的强制作用,这样大学生不仅增强了法律观念,道德水准还得到相应的提高。

其二,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目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发育期。性格、心理等正慢慢在形成中,但还是不稳定。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缺乏认知能力,在行为上有很大的动荡性,造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易于冲动,很容易引起违法犯罪的发生。必须把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三、总结

目前,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状况还是不错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该加强深化对法律素质的探索,而应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并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能让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知识得到全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法治社会的建设才有利于使得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春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评析[J].中国地质教育,1998(3)

如何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篇7

笔者认为, 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应该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传播法律精神

1.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中国, 传播这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具有了这种精神, 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取得进步。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可以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在短时间内完成, 但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却需要很长时间。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往往是由民众的法律意识决定的, 而不是法律制度。向法律专业学生传播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 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并通过他们向一般民众传播这种精神, 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法律制度的规定时要深入分析, 讲清楚法律规定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 不能只对法律规定作简单的介绍, 因为学生理解法律规定比记住法律规定本身更重要。

2. 注意传播现代法治意识

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就是普通民众是国家的主人, 民众通过共同制定法律的形式来治理国家, 国家以工作人员负责把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付诸实施。所以,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制定出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 并使制定的法律真正得以实施。基于此, 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将现代法治意识贯穿于整个法律制度的讲解过程中, 并以现代法治意识作为理解和讲授法律规定的基础, 而不是以专制等意识作为理解法律规定的根基。例如, 要向学生讲解“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对于民众即是自由、对于国家机关即是禁止”等法治精神。

3. 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现代法律既然是人们共同制定的、为保护人们的共同利益而设立的行为规范, 就应该得到人们的遵守。规则意识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学习和研究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律专业学生, 更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另外,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除了理论上的讲解, 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例如, 教师要告诉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规则和标准, 并询问学生对此标准和规则是否有意见, 在大多数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就应该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和规则执行。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要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二、引导学生明白法律的局限性

1. 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界限

刚接触法律的人往往认为法律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实际上, 法律有自身的局限性, 对一些社会问题是无能为力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很多事情法律无法规范。法律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还有纪律、道德、教规、思想教育等社会调整方法。法律通常只能有效地控制公开的、外显的社会行为, 而很难控制个人隐秘的行为, 更无法控制人们的思想。那些试图控制人们私生活和思想的法律, 如控制人们婚外性行为的法律或者强制人们信仰某一思想的法律, 从来就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

(2) 法律规范本身有很多疏漏。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任何疏漏的法律, 这就使得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社会关系没有被规范, 而法律也无法对其进行调整。

(3) 社会不断发展。法律是相对稳定的、静止的, 社会生活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法律规定落后于社会生活的情况经常出现, 因此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是暂时无法运用法律来调整的。

讲解清楚法律的界限, 就能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进行无谓的尝试。

2. 使学生了解现实因素的限制

不可否认, 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进入法治社会。

(1) 由于一些法律规定脱离社会现实, 因此, 在基层按照法律规定对一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未必比按照习惯调整更有效、更公平。如果强行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整, 就只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 并从根本上违背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

(2) 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时候, 法律只能在权力挤占下的有限空间运行, 而这种现象只能慢慢改变。

使学生明白中国的法治现实, 能防止学生在进入社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后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从而使法律专业毕业生能够为此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为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积蓄能量。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 随着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 批判性思维课程率先在美国继而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大学课堂。进入21世纪以来, 批判性思维教育更是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他们主张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法律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上, 批判性思维就是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 法律人需要借助概念、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处理复杂的事务, 并且发现推理中的漏洞, 批判性思维恰恰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时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告诉学生, 课本和教师的讲解都可能有错误, 并培养学生发现课本和教师讲解错误的能力。教师还要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堂上, 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以说理式批评教育为主, 允许学生辩解。总之, 教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将来做法律人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能力和“入乡随俗”的能力

所谓“法言法语”, 就是交流时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往往有自己准确、固定的含义, 这样交流起来能够避免歧义, 使得用语准确、逻辑严密。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法律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对法律的学习、训练, 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进行交流。一个法律人“法言法语”水平的高低, 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所受到的法律专业训练水平的高低。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同法律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交流时, 要提倡使用“法言法语”, 就是所谓面对“内行”不要说“外行话”, 否则, 交流起来就会出现用语不准、歧义、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因此, 法律专业学生应该刻苦学习法律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法言法语”水平, 以使自己毕业后能够直接与其他法律人交流, 顺利地处理法律事务。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用“法言法语”授课, 以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习惯。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教师还要使法律专业学生学会“入乡随俗”。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工作, 处理法律事务时常常面对一些普通民众, 这就需要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法律术语。因此,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 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篇8

关键词: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

法律素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素质仅指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而广义的法律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自然人在接受一定法制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达到的识法、守法、用法、护法等相对稳定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状态。与狭义的法律素质相比,广义的法律素质包含的要素显然是不同的,广义的法律素质要素包含: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信仰和法律实践能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社会主体中特殊的一类群体———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

(一)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

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我国法制教育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法律知识的核心是,掌握基本的法定权利和义务、了解基本的救济途径。它是社会主体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离开法律知识谈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则如同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有成效。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其像法律人一样具有系统的专业素质,但是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和就业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必备的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

(二)法律观念是大学生良好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

法律观念是指社会主体在进行一定的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理性的思维定势。法律观念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法律观念属于思维意识范畴,法律观念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社会主体进行法律实践。树立健康的法制观念,不仅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更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只有树立了健康的法律观念,大学生守法、用法才会成为社会常态。只有树立了健康的法律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

(三)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灵魂

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它是一个主、客观的结合体。而法律信同信仰一致,也是融合了主观与客观的概念。它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体在坚定的法律信仰的指导下,将法律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在严格的法律规则的支配下进行社会活动。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灵魂,一旦形成很难被打破。但是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意识薄弱,导致法律信仰不坚定,常常会因社会上出现的“罪而不罚”等现象而摇摆不定。这类问题在任何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但是我们要坚信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卢梭说,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四)法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归宿

法律实践能力是社会主体在具有法律知识的前提下,将法律运用到自己的活动中,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行为准则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马加爵故意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云南大学学生碎尸案等让人震惊,有调查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了社会刑事犯罪中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程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方式单一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往往是通过以下形势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基础课上;高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法学双学位教育。在前两项中,非法学大学生接触的法律知识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基于课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大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加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无,可想而知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法学专业双学位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为要缴纳一定的学习费用,故选择此教育方式的非法学大学生数量有限。

前文中提到,法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归宿,但是我国非法学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升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缺少法律实践经历,即使掌握了丰富的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实践能力欠缺,也达不到我国提倡提高公民尤其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应有之义。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堂设置上,法律基础知识并没有单独设置,而是和思想道德修养一块作为教学的“基础课”,一方面,课程本身设置的课时较少,导致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而且法律基础知识往往是设置在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之后,加之课时较少,教师经常做到了前面详细讲解,后面一带而过的现象;另一方面,“基础课”设置后,师资专业比例并没有多大改变,这导致“基础课”教师大多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专业教师,对法律知识的研究并不深入,在教学时难免“顾此失彼”,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自身重视不够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是现今社会出现的问题,而是由来已久,在古代,学生的学习完全取自“四书五经”,学习的是“六艺”,这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着根本的关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彻底的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而依法治国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重视不够,不少大学生对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片面性,他们认为只要具备了必备的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里素质就完全符合了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法律虽然不同于专业知识、道德和文化,但是法律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现今,我国相继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会偏向自己本专业学科或者能辅助其就业的学科,从而忽视自身法律素质的提升,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基础课程,上课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形同虚设。

三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当前困境的政策探讨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要切实改变我国当前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首先应从教育理念上入手,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非法学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要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总体目标上来,区别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在师资投入上,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基础教育的教师应同时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授课要规范,内容要系统,教学方法多样化。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法律有正确的认识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立法与执法的“脱节”,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冲突等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特别注意大学生对法律态度的转变,增强其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其在生活或学习中要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认识指导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律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法与人的欲望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应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并且能恪守法律行为准则。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增加法律实践课程,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真实事例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法律情形模拟,例如模拟法庭、案情再现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而且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例如法庭旁听,可以切身的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庄严和神圣,树立法律的权威,提高法律信仰,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警醒作用,使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2法学双学位是学生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及拓展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往往由于需缴纳的费用过高且并没有强制性,导致大学生选择这一途径增强自身法律修养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法学双学位的花费,以吸引更多的非法学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祖才.试论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1,1(01).

[2]李喜,范利国,姬翠梅.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1).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篇9

法律素质是由法律意识、法律观念, 法律信念、维权意识, 法律知识水平等因素构成的个人内在品质, 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做出了关于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明确指出:学校是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阵地。大学, 中学, 小学以及各级各类的学校都要设置法律教育课, 或者在有关课中增加法律教育的内容, 列入教学计划, 并且把法律教育同道德品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认真贯彻和实施普法政策是一件于国于民具有重大和长远意义的事情。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如何?他们对法律课有何要求?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三个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 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法律素质对个人成长有重要意义, 应该知法、守法还要懂得“用法”;但当回答如何“用法”时, 大部分学生又显示“困惑”, 有的是辨识不清是否“违法”, 有的是不知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例如:法律和道德关系有何关系, 法律与感情冲突时, 如何调控情绪, 坚定法律立场, 以及如何提高维权意识和采取正确的维权手段等。中职学生年龄正是青春期发育阶段, 生理的变化, 产生心里和情绪的变化, 从而引发行为的变化。面对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中职生来说, 及时矫正“情绪障碍”, 避免“品行紊乱”, 让法律道德规范深入其心, 奠定“理性精神”是法律课教师应尽的责任。

二培养中职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法学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科, 法律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和适用性。以“冷面孔”出现的法律、法规, 与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分歧”, 所以, 法律课教学必须将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环境因素相结合, 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 才能达到传授法律知识, 辨识法律现象, 分析法律问题, 运用法律手段,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首先, 法律课教学内容要实现“三贴近”。

一是贴近生活, 即要让法律课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让学生能体会和感受到“生活有法”, “依法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 备课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年龄、心理、专业特点, 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选取教学方法, 开发校本教材。

二是贴近岗位需求。中职学校的学生将来会根据专业方向到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工作, 学校教师在培养其专业技能、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向他们传授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知识,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起“依法从业”的观念, 以确保在职业岗位能“顺利”成长。

三是贴近社会形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结合新闻事件及时进行法律教育。例如:借助全国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 向学生传授国家公共场所安全保障法律知识、故意伤人处罚条例等;通过“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指导学生学习“企业职工劳动法”、讨论对有关法律术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利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保护自己;通过“公益救助”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让大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条文并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为建立相关的保障条文和机制献计献策。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 树立公民意识, 体会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关系, 从而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建和谐文明社会的信心。

其次, 在专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

平时可以利用班会时间, 设置辩论赛, 开展有关法律现象的辩论赛;利用每年的“普法教育日”, 举办法律常识知识竞赛;利用一些特别纪念日, 了解相关法律条文内容。如“教师节”到了, 让学生了解一下“教师法”;“3.15”到了, 学习一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

另外, 在校企合作实习活动期间开展知法、守法教育。;因为每种职业都担当着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 并因此形成了各自特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在校企实践合作中结合职业岗位的特殊性, 培养学生依法行事的法律意识。例如计算机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多从事财务工作与财务相关的工作, 在法律教育内容中应重点讲授或补充经济法方面的知识。

最后, 学校要建立多学科相融合的法律课体系。

学校的法律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要使法律教育行之有效, 就要建立多学科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实际, 编写出易懂、乐学、实用的校本教材。因生制宜的校本教材从内容上能体现多种教学内容的“三贴近”, 突出时用性、适用性、时代性, 还可设计多种教学方法, 如讨论、辩论法、案例法以及模拟法庭, 小品表演等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使“冷面孔”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从而让法律课成为一门让学生“喜闻乐用”的实用性课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们对法律课感兴趣是做好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 而本人认为选择好法律道德水准高、业务知识和能力强、热爱此项工作的教师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摘要:法律素质是中职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 贯彻和实施好法律素质课教育于国于民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篇10

1.1 从职业的角度,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诚实信用是金融业发展的灵魂, 是金融业发展的夯实基础, 但是法制的健全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金融类院校的大学生, 不仅要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 还有有一定的法律素养。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涌入中国金融市场, 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实用性、应用型的高素质金融类人才。高职金融类院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金融学理论知识和金融学实践知识人才的摇篮, 其培养的人才适应于在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工作。由于金融类院校毕业生职业性质的特点,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免在工作当中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法律认识的不足, 导致工作的失误, 或者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 高职金融类院校,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塑造全新的高素质的金融类人才。

1.2 从学生的角度,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是国家发展的建设者。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还包括法律素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要求大学生对法有一定的认识深度和实践能力。要具有有法律信仰、高度的民主法制观念;树立权利义务相对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依据法律, 依法享有公民的权利, 依法履行公民的义务;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不受不法的侵害, 同时, 尊重社会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学会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法律素质的提高,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未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 因此, 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从社会的角度, 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 构建和谐社会

近些年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类型多样, 涉及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诈骗、盗窃等, 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 各种劣性案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容忽视。究其原因, 涉及到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法制管理,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来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2 高职金融类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之现状

2.1 法律意识的缺失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 虽然已经成年, 但是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 对事物的理解有些偏颇。有些学生认为法律是万能的, 认为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 过分夸大法律的社会作用;有些学生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的产物, 更为强调法律的权力作为, 而忽视了法律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作用。其次,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尚未确立。容易出现法律信仰与权力信仰和金钱信仰相冲突的现象。最后, 过分强调权利性法律意识, 忽视义务性法律意识。学生没能够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

2.2 法律知识的局限

首先, 高职金融类院校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高职类院校对学生法律知识的讲授主要是通过大一学期, 半学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来完成。然而, 在这门课程当中, 只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法律知识;这么少的课时量、这么短的时间来完成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是不够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专业的法律知识, 很难。这些课程的设置以及考核方式往往是考查课, 影响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同时学生对法律课程也不够重视, 因此学生法律知识欠缺。

其次, 高职类金融院校师资配备不足导致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高职类金融院校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师, 大多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 虽然有一定的法学基础, 但是不够专业, 因此,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会有不足, 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

2.3 法律实践的欠缺

高职类金融院校重在培养实用性人才, 但是其在专业课的实践性操作较多, 轻视法律课程的实践性。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实践当中的问题, 目前, 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弊端为仅仅具有理论知识, 实践性较差, 因此导致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素养不高。作为高职金融类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有知法、懂法、护法等基本的法律素养, 而且要具有专业上特殊的法律嗅觉。同时, 要知道在金融事务中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然而, 目前高职金融类院校的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高职金融类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之路径选择

3.1 优化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首先, 完善高职金融类院校法律素质课程的内容。院校法律素质课程的设置应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基础, 根据金融类院校的特征, 除了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一般性普法外, 还可以开设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等与各专业课相配合的专业法律课程。使得法律素质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紧密相联。

其次, 改进高职金融类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 而且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选择社会热点、焦点案件, 从中提炼值得思考的法律焦点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 高校还可以开展实践性教学, 开辟校外法律实践基地;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庭审等活动,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的理解法律, 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

最后, 设置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学业评价体系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业评价方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 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在一般高校, 学生法律素质的考核比较单一, 一般采取考查的方式或者是闭卷考试的方式。我们应该不仅采取卷面考核方式, 还应该增加一些其他的考核方式, 比如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调研等, 也算入学分当中, 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紧密的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3.2 构建高校法制人文环境

首先, 实行依法治校, 营造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良好环境。依法治校就是用法制的观念指导高校的各项工作, 使得高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用这种制度去管理高校,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养成了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以至走向社会也会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

其次, 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修养。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 所谓正人先正己, 教师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这就要求高校教师, 尤其是“两课”教师和从事法律教学工作的教师, 更应该具有完善的法律知识, 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传授法律知识,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思。

参考文献

[1]邹世允.财经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教改论坛, 2010, 11.

[2]李琦.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之我见[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篇11

关键词:负面现象;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影响;对策

社会负面现象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发生在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会对个人成长以及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的现象。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开始步入深度转型期,经济、文化等都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矛盾也日趋复杂化,如此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会催生很多负面现象,加之新媒体时代的放大效应,这些负面现象对社会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也会被强化。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牢固,很容易受这些负面现象的消极影响而弱化了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进而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了就是对既定社会秩序的破壞,以及对道德的否定和对法律的漠视。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尽可能地消除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影响,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 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影响

1.1 对道德认同的抛弃 要想使社会成员对所处社会的道德标准予以认同,必须经过长期的时间积累与生命体验。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文化教育,并没有树立牢固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社会人,缺乏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素质。虽然在长期的文化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得到了一定的引导,也形成了一定的思想道德觉悟,但是显然在复杂的社会当中,这种道德觉悟是经不住考验的,它因为缺乏牢固的根基而变得不可靠。大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受到社会当中一些负面现象的影响,其已有的道德存在可能会被自己怀疑、否定甚至是抛弃,已经形成的道德认同标准也会被摧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生的言行不能得到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引导或回应,就很可能会形成思想道德上的困扰,甚至混淆是非,形成歪曲的道德观念。

1.2 对法律信任的动摇 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因此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然而目前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却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律素质并没有道德素质对自身的影响幅度大,虽然对法律有一定的认知和定位,但是这种认知缺乏牢固的根基和理性思维的支撑,一旦受到社会负面现象的冲击,很可能发生动摇。现代大学生通常会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新闻信息,也会了解到一些涉及法律问题的社会负面现象,当大学生对负面现象的发生、法律处理方式等产生不理解时,就很可能会对立法产生怀疑;当看到社会负面现象中执法者与当事人密切联系,执法者不作为或不公平作为的行为时,就会产生对法律威信的怀疑,不再相信法律对自身的保护作用,严重的会促使大学生刻意去模仿负面现象当中非法受益者,意图钻法律空子,绕法获利,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社会负面现象一旦处理不善,很可能会引发大学生对法律评判的猜疑,动摇对法律的信任。

2 消除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影响的对策分析

2.1 优化高校相关课程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 针对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应该加大力度优化相关课程改革,加强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方面的引导。在这方面,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作用,改变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要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进行融合,不回避、不逃避,直面学生的困惑与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度剖析,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必要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敢于和学生讨论社会负面现象中的一些敏感问题,将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

2.2 净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为了保证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消除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方面的影响,社会、政府、高校等都必须尽最大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首先,社会要加大力度打击犯罪,揭示各种丑陋的社会现象,强化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警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社会环境得以净化,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利用校园媒体强化舆论引导,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网络阵地,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道德思想和法律观念去评判社会负面现象。

2.3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要想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消除负面现象的消极影响,高校必须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因此,高校要多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三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对社会负面现象进行解读,使其更加清楚地认知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有效避免社会负面现象的消极影响。

3 总结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还不够坚定,社会负面现象会造成大学生对道德认同的抛弃以及对法律信任的动摇。为了有效消除这些消极影响,高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优化相关课程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各方面形成合力,净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多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月,马玉海.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影响及对策——兼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86-88+73.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 篇12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根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迎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互联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 导致其他国家的腐朽的思想文化蔓延至中国。而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体人群, 成为了腐朽文化的第一接收者。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 思想较为单一, 很容易就受到腐蚀, 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诸多不良思想。

1.1 对道德意识具有的作用不够重视, 缺乏公德实践能力

1.1.1 对道德意识具有的作用不够重视。

相较于社会工作人群而言, 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公德应该是最高的, 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过于懒散, 不愿意去做一些公益活动, 例如汽车站或者高铁站的青年志愿者, 为灾区孩子捐赠, 更不要说义务献血了。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愿意给年迈的老人或者孕妇, 幼儿让座, 在公共场所也不注意个人的卫生, 对于一些实时消息不经思考和求证就随意发布, 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1.2 缺乏公德实践能力。

多数大学生为了荣誉, 学位, 和奖学金, 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太过于计较分数的得失, 对于知识的运用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 却没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浪费了教学的资源, 对于发展自身也毫无益处。

1.2 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偏向两个方向: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导致性格孤僻, 形成了思想道德的偏差。以自我为中心, 家境好的自我感觉优越, 与他人交往时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家境一般的就攀附家境好的, 联合起来欺负家境不好的同学。另外还将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情绪传递给他人, 让所有人都对其产生反感。比如云南师范大学马家爵杀人一案中, 正是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排斥他, 不尊重他, 才导致他最终走向了极端。如果给予的是关心和体恤, 也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惨剧。所以, 高校应该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3 诚信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只有小部分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有着明确的目标, 所以学习更加努力, 有计划, 有针对性。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应付考试, 作业。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屡屡出现;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去上课, 逃课, 对自己的学业不够重视。甚至借钱不还, 缺失做人最基本的诚信。

2.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问题

现代大学生做事不够稳重, 细致, 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 很容易就触犯了法律的边界线, 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如上文所提及的马加爵杀人案事件。

忽视法律基础课。首先学校对于各个学院的法律基础课不够重视, 除了法律学院的学生之外, 其他学院的学生几乎没有法律课程, 这也是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之一。

其次, 学校没有为学生选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法律教材, 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太过于表面, 理论性太强, 学生不能理解, 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也就产生了上课玩手机, 打游戏, 甚至逃课的现象。而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懂得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涉及法律的问题中, 过分注重自身权利的保护, 而忘了自己违法之后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这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表示不满的方式就是用非法的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恶意报复, 最终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另外, 除开学校方面的问题, 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意听从学校的安排, 不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 对于一切阻碍其自由的人事物都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

3. 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建设思路与培养意义

深度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培养。虽然这些年来部分高校在不断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力度,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绝大部分高校的教育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不具有任何的实际教育意义,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所以高校应该深化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改革, 根据大学生所存在的道德的缺失点和缺乏的法律意识, 研究教育的方式和培养途径。另一方面, 要把握好大学生的心理, 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往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陈述方面, 注重实践课程。只有实践才能让大学生对于特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才能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塑造, 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关心和关爱社会, 投身于社会实践,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结语

由此可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能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 促进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不辜负党对于青年一代的期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敏英.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意义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6) .

[2]张月.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的意义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5 (6) .

上一篇:ESP英语教学下一篇:有效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