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共12篇)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篇1
多声部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 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及最广阔的领域。而合唱教学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使其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 使学生感到生活的美、和谐的美、艺术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到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 其表现在合唱教学中“听”“想”“唱”“情”四个方面。
一、聆听是基础, 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 合唱教学首先是经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听觉对音乐产生直接的具体的感知而形成感性认识。
在合唱教学中可采用对比法来训练“听”, 适时地选择一些与原唱的单旋律歌曲相关的合唱曲进行对比欣赏, 让学生感受到合唱主体的音乐形象更具生动性、丰满性, 从而提高学生对合唱音乐的感悟力、鉴赏力。
譬如在教唱单旋律歌曲《保卫黄河》时, 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节奏、音准的基础上, 选择四声部合唱曲《保卫黄河》让学生欣赏。当合唱音乐伴随着各式乐器的音响将丰富的织体呈现出来时, 此起彼伏回旋激荡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一个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 学生通过对比欣赏, 增强了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提高了对合唱音乐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聆听是一种感情的认知过程, 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形象又生动的知识。因此, 在合唱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二、想象是教学目的,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进步, 是知识的源泉。”“想”能让学生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 能帮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音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唱作为一种最高的声乐艺术形式, 它的成功必然来自多方面的积极因素, 这就为培养学生广阔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训练演唱《在阳光灿烂下》这首合唱曲时,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 利用歌词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并与学生共同确立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在讲解歌词时, 启发学生带着真情实感, 引开想象的翅膀, 在自己脑海中确立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 为表现作品定下了基调。例如,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歌曲“难忘开国大典的礼炮”、“难忘那回归盛典的升旗”、“闪耀金光的铁锤镰刀”, 可启发学生想象三个在不同时期的宏伟历史局面。
第二, 对作品旋律性地行适当分析, 结合旋律的呈现展开、对比、起伏、引导学生去想象一幅幅画面, 使学生在旋律的行进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接着又将旋律与歌词结合起来分析, 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作品想象的理解和对作品情结的把握。
第三, 注意合唱中的和声部的音响效果, 在速度上、节拍上、节奏上、力度上均给予一定的把握。
由此看来, 想象是具有音乐特点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这种活动中经历了困惑、喜悦和激动的情感变化, 形成了活跃的思维能力, 从而促进了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演唱是关键, 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聆听与想象的活动后, 学生有了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 那么演唱便是以上两者的综合表现。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现社会的团结吗?”由此可见, 团结协作整齐划一是合唱队的重要环节。
可是, 在合唱训练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协调的情况, 例如个别学生声音比较突出, 声部之间声音相互对抗, 这就要对学生启发引导, 使之懂得:独唱讲个性、合唱讲共性。所谓共性就是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合唱艺术是合作的声艺术, 强调个人的声音应与整体的声音融为一体, 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它就像一块锦锻, 每位合唱队员的声音, 就是构织在一起时, 这块锦锻才会完整美观。所以团结协作对于合唱极为重要。有些学生在演唱中注意力不够集中, 合唱是一个集体的演唱, 是用声部间的错落有致、旋律的层次线条清晰明朗来表现音乐的。因此, 它有一个集中点, 那就是指挥。在合唱中, 学生要集中注意指挥的提示, 顺着指挥音乐与感情导入, 才能在聆听别的声部音响的同时, 唱好旋律。要使合唱歌曲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指挥具有“领头羊”的作用。指挥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把对作品的理解转化为精辟的语言, 准确的指挥动作和形象的体态及会“说话”的面部表情。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队员的心, 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找准自己的位置, 那么指挥者和演唱者才能真正地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指挥者对合唱作品的理解, 才能真正通过学生演唱得以体现, 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和谐统一的。合唱训练使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精神带来的巨大魅力, 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
四、“情”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情感的传递。”合唱的作品多种多样, 而学习多样性的合唱作品则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合唱题材的广泛性, 多层次地反映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生活的感受, 对理想的追求, 对事物或现象的是非美丑的认识与态度, 使学生得到激励, 受到教育。
尤其是爱国合唱曲目众多, 各个历史时期都大量的优秀作品, 那一曲曲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诗篇, 都充盈着崇高民族精神, 洋溢着人民的智慧。如欣赏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太行山上》, 建国以来《祖国颂》、《走进新时代》等作品, 优美的旋律, 生动的歌词, 听了都让人振奋, 从中都能领悟到中国是奋斗不息、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再如描绘各民族秀丽风俗的曲目《远方的亲人请你留下》、《牧歌》、《阿拉木汗》等合唱曲, 这些合唱曲目能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魅力, 更加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山河是如此壮丽秀美, 绽开的音乐之花竟如此瑰丽, 对学生起到极为有力的鼓舞作用, 从而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使学生树立起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更强盛的崇高理想。
“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 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想象的熏陶, 这是一个由初级阶段提高到高级阶段的过程, 能够形成一个完备的审美心理结构, 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 合唱在提高认识能力, 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激发学生的热情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性情得到陶冶。在合唱教学中, 要把握好“听”、“想”、“唱”、“情”四个环节, 并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从而既能让学生感受音乐赋予的无限之美, 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篇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素质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音乐教学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艺术素质教育。正如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因此,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探讨的问题。
一、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当今世界已经走进民主、自由、开放的时代,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多民族文化相互冲击和影响,形成了大的文化交流圈。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音乐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多元文化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歌曲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包含着许多含义,在新课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德育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马雅可夫斯基也说过:“无论是诗,无论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可见,歌曲有它特有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善于抓住歌曲的主題思想和音乐形象。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建立明确良好的音乐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富有情感的声音再现这一音乐形象。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歌曲,首先让学生了解歌词的大意,歌词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祖国秀丽风光图,然后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这美丽的家园里是多么幸福。
从以上可以看出歌曲的音乐形象是词曲的综合艺术形象,只有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才能渗透德育,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才能使唱歌教学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弘扬民族音乐
少年儿童是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者,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延续也要依靠他们,因此必须大力宣传民族音乐,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要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们唇齿相依,共同为建造祖国的明天而努力,由此可让学生欣赏最常见的几个民族的歌舞:壮乡的刘三姐、吉林的朝鲜族舞、内蒙的蒙古族舞、新疆的维吾尔族歌舞、西藏的藏族歌舞等,这些民族歌舞特点鲜明:刘三姐的山歌甜美,寓意深刻、比喻形象;朝鲜族的舞蹈柔美;蒙古族的歌舞粗犷、刚劲、有力,犹如骏马奔腾;新疆的歌舞多姿多彩、欢快奔放;西藏的歌舞表演身体常前倾,似有重物扛在肩上。通过在教学中进行上述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了解了优秀的民族音乐,加深了印象。
其次是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我们民族的乐器比西洋乐器的种类还要多,分有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可让学生了解最常见的乐器如琵琶、二胡等的特点及在民族乐队中的地位。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各乐器所演奏的曲子,如:唢呐独奏曲《打枣》,用唢呐模仿孩子的欢笑声、说话声。它那丰富的表现力,仿佛让学生们看到有趣、欢快的打枣画面;又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它那苍凉、哀怨的音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穷苦和对旧社会的控诉等等。通过欣赏,加深对乐器表现手法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民族的乐器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地位,也唤起一些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爱好,为继承发扬民族乐器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是让学生学唱一些民歌。我们的民族歌曲非常优美,光听还不行,还要会唱,如壮族民歌《金樱花开阵阵香》,学生在会唱以后,懂得了一些壮族民歌的曲调特点,也知道了民歌来自民间生活。另外我还教学生唱一些别的民族的歌曲,如维吾尔族民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朝鲜族的《桔梗谣》等,这些歌曲都是优美动听的歌曲,使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各民族歌曲的不同特点,让民族歌曲能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在学生的心目中占一定的位置。这样。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能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融合西方音乐
好的音乐作品是不分国界的,让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的同时,也要融西方优秀的音乐,这也是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做法。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作品时,可以通过上网收集有关国家的一些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歌曲的背景,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外国歌曲,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新课程中,突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音乐教学中,不只是单纯地教授和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学到美术、语文、数学等相关知识。如教学《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出祖国、家乡美丽的景色,把学生的美术知识运用其中;又如在学习《地球,我们共同的家》时可让学生收集各个国家的有关知识,指出它们分别分布在哪个洲,还可以拿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位置,这里又把地理知识融会在了里面。通过学科知识的渗透,学生体会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上四方面的学习。可以使音乐教学更具多元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
音乐常常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音乐是听觉艺术,而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听觉让人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欣赏教学是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种音乐语音及表演形式,以审美为核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唤起学生内心体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欣赏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获得与音乐作品相一致的内心体验,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净化,另外欣赏教学还应从音乐作品的背景中,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如管弦乐合奏《森林与小鸟》和歌曲《绿阴》,首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是:美丽的森林,小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孩子们在树林里游戏„„可以通过让学生想象那美丽的情景,使学生领会歌曲描写的意境,得到一种美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让学生听一些形象鲜明的音乐,尤其是接近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比较轻快活泼的音乐。如木琴独奏《我是人民小骑兵》,通过形象、生动的音乐,描写出小骑兵的精神面貌;又如《劳动最光荣》这首曲子从小教育学生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得到爱劳动的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还可以适当听一些器乐曲。如管弦乐合奏曲《溜冰圆舞曲》、钢琴独奏曲《跳绳》 等。这一类器乐曲的音乐形象都比较鲜明,这时只要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画面理解,对学生进行诱发联想的提问,学生会感到音乐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一种有趣味的活动图画。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赏具有故事情节的歌曲,如《老爷爷赶鹅》、《蜗牛与黄鹂鸟》,欢快的音乐、有趣的歌词,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从以上可以看出,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情趣培养的大好阵地。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一改过去单一的“听”的学习形式,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创造能力蕴涵在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之中。首先要明白在低年级中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人手的,在新课标里就提出要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如:学习《在动物园里》,老师先让学生理解动物园里有很多动物,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征,除了歌曲中唱到的动物的特征,请学生模仿歌词,进行歌词创编,通过创编,学生既唱熟了歌曲,又能展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其次要让学生有充分创造、想象的空间。老师在上课时。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自己设计一些教学情景,要从欣赏、赞扬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保持创造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在音乐教学中,给予学生多点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如,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多来咪》,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并且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形式,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顺带地学习音乐创作的方法。如,在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中,让学生通过边学习歌曲,边为歌曲编创故事情节。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到了创编音乐剧的一些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较快的掌握了,这比教条式的传授更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创造性的音乐学习,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还处在相对幼稚的阶段,要求教师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有恒心,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慢慢地滋润学生们的心田。一切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一定要避免的。
四、音乐教育与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比如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无数个孩子和电影观众流下同情的泪。
五、音乐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六、音乐教育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会刺激神经系统,使感情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在后续学习中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现今,许多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已由原先的单调铃声变为悦耳的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的文化氛围,这对师生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
七、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除了自身的美之外,其音律运动还可以引发人们种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富于想象力的人都能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审美就是审美者反映审美对象、产生美感的活动。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感到人的伟大,看到自己的才智,从而激发自信心、进取心和创新力。音乐审美活动还可以使人通过音乐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进而产生共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熏陶的人不是完美的人。美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音乐教学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艺术素质教育。正如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文学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文学教育 学生素质 思想道德 影响
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素养不高,鉴赏能力偏低,审美情趣不高,写作能力偏低。事实上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并强化了在文学这扇大门内有着许多新奇美妙的风景,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 这将使学生一步亲近、热爱、陶醉、感悟。因为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文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全靠后天在社会和家庭,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去形成和发展。而文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名篇佳作,就离不开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就能感受作品所蕴涵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感染。如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学生们不仅理解到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明白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国土沦陷时表现得特别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使祖国更快地富强起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居安思危,不忘本国的历史教训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教训,珍惜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要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意识到今天的学习关系到祖国的强弱兴衰等。
当今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但不乏粗俗低劣。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不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长成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文学作品,在学校普及比较正规的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审美鉴赏素质
社会学家认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条件。文学是人们借以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材料,文学鉴赏能力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没有在学校接受系统、全面文学教育的机会。中学毕业后,也只是极少数升入大学文学专业,可以专门学习文学并在以后从事有关的工作。那么,在学生时代进行比较完整的文学教育,就好比给学生造一只航船,让它载着主人在今后的一生中去遨游文学的海洋,享受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仍不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学性,仍不能把文学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广大的学生将无缘与文学结友;将丧失极其宝贵的充实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兴趣和提高文学水平的最佳时机,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将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这对一个生活在未来时代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文学作品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它像一面镜子,透视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作品,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描写了靠近窗口的一个病人,忘记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每天为不靠近窗口的同伴编造“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最后“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一心想“占据窗口那张床位”,竟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见死不救,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小说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常故事,但通过文中两个人物的对比却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认识到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增强了“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三、增强语文能力素质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语言,目的在于掌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学习被称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也无论它是何时代、何地域、何国别的,它终究是语言的艺术,自然能使学生听、说、读、写、思更富艺术性,即显得更巧妙,更睿智,更形象,更有概括性,更有说服力,更有深度和广度,更能引申开来,达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目的。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没坏处,因为这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语言,对思想的教育是别的课不能做到的,这种情感与思维的训练也是别的课所不能达到的。这种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怀有感情,而这种感情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说,小时候看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学生时代看《千家诗》,眼前活生生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四季风光,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此后,她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我们难道不能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文学的教育是成就于漪成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培养更多有个性、灵性、创造性的学生,文学教育在其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只要我们认识并重视它,全力以赴地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曾正平.中学文学教育的视角[J]. 文学教育(上). 2008(06)
[2]黄任文.让文学教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J]. 文学教育(下). 2008(10)
[3]邢良洪.感动灵魂方显文学教育的魅力[J]. 师道. 2006(02)
[4]唐建新.文学教育的四台阶[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Z1)
浅议历史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篇4
历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 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 虽然在小学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教材中接触过一些零星的历史故事, 但这不是作为“史”来学习的, 而是作为“文”来学习的, 青少年一代系统学习历史还是从中学开始的, 所以, 学生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历史教学, 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历史教育应该关心人生, 贴近人生, 指导人生, 激励人生, 应该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把自己锻炼成一个高尚的人, 和谐发展的人。上下几千年的历史, 展示了历代华夏儿女五千年的文明创造, 叙述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的过程, 还渗透了各个历史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进步。内容生动地重现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军事家。丰富的历史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那么, 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历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各项功能呢?
首先, 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学生的思想素质主要指道德水平和开拓进取精神, 历史教育在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言行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怎样做人, 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古今中外, 历史上可以找到充分的借鉴和丰富的“营养”。霍去病有“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 先辈们留下的优秀品质, 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2、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 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中熔炼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 维系着华夏炎黄的团结和统一, 世代相传, 生生不息,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 无论是昨天, 今天或未来, 都闪耀着光芒。通过这些教育, 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雄伟的万里长城, 雕刻精美的大足石刻, 威武壮观的兵马俑, 神秘的布达拉宫,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充满勤劳和智慧的象征。张骞通西域, 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勇敢无畏的象征。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乃世界文学和史学的瑰宝。张衡的地动仪, 祖冲之的圆周率, 使中国古代科技达到顶峰。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直到今天还为世人叹为观止, 通过教师的启迪教育, 让学生也为之自豪和骄傲, 从而发奋学习, 增加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开拓, 不断进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的巨大动力, 纵观中外历史, 每一个兴盛的国家和民族, 无不都有着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都江堰的修建, 大运河的开凿, 造纸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改进, 魏源的“师夷”, 康有为的“上书”, 孙中山的“伟大斗争”, 毛泽东的“不断探索”。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改变落后的面貌, 前赴后继, 勇于开拓的精神。
其次, 结合历史教学, 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1、让学生理解历史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现象的分析, 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如:我们可以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私田”的出现, 新兴地主的形成和诸侯国的变法等历史现象的分析, 得出春秋战国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期, 即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这一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发言权”就是分析后的综合。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原因和结果, 现象和本质, 形式和内容, 必然性和偶然性, 前进和曲折, 群众观点, 阶级观点等等。在历史的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运用这些观点, 解释历史现象, 分析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 使学生对这些观点潜移默化,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篇5
华蓥市古桥小学:李涛(已获奖)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美术。小学美术课程强调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并给学生的提升审美能力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依赖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留心洞察大自然或生产劳动中的每个细节去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升华美。
[关键词]审美观 感受 认识 表现 升华
美术是一门落实美术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把技能技巧与审美能力融成一体,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拿教《劳动动态》一课为例。我谈谈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体会。
一、在欣赏中感受美欣赏是学生感受美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美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在这一课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欣赏了“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和“校园鲜花盛开的花坛”两张照片还增加了一些雄伟而美丽的建筑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它们和谐的构成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亲切地启发学生:“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感觉到了这些建筑与环境的美吗?”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个美的乐园,然后再提示学生:“这些建筑与环境不仅是人们工作、学习的需要,还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美的享受,但更需要人们付出劳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们在劳动时“动态”的速写。这样,课题与现实生活环境联系起来。用美的作品为学生创设美的环境意
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情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美与劳动的关系。
二、在指导中认识美让学生翻开教材,指导观察教材中每一幅画人们在劳动时的动态特征。并选其中一幅“翻地”的作品,加以重点指导。我一面在黑板上用淡线条勾勒出两个人翻地时时的轮廓,一面启发学生,注意劳动时人体动态的变化特征,并让学生摆出这些动作互相观察。理解线形的要素,体会人体各部分的匀称比例等。从中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艺术效果。认识到要完成一幅美的图画与理解事物在特定环境中相应的状态特征紧密相连。这样就能让学生去寻找和发现美的规律。
三、在练习中表现美因为审美教育的真正归宿在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对美的认识,通过一定形式去表现自己生活中美的感受。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我们家乡——“华蓥山村”的特征,画一幅家乡人们在田野上或厂矿里劳动时的速写。我先讲清楚速写的步骤和方法,接着启发学生根据家乡特色展开想象,用自己灵巧的手为家乡人们勾画出一幅劳动时的美的画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想象的内容和画面布局,让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当时学生情绪很高没用多长时间就画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有田间割稻的,有种蔬菜的,有开采矿石的,有车间里忙着生产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享受到了一种艺术的美。
四、在展评中升华美“作者”在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蕴含着一种美的享受并以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美,又要把这种美的感受
让别人来分享。这既是每一“作者”的心愿,也是作品价值的体现和美的升华。因此对学生来讲,特别是小学生初学人物绘画这方面兴趣更需要培养,更需要及时的鼓励。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想表现自己的才能,所以在绘画结束后的展评,正是培养和鼓励学生这方面兴趣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学成果的体现,又是学生继续创作的动力。我让学生按照完成作品的先后顺序,逐一粘贴在黑板上。于是,不同季节,不同的田野景色,不同的劳动场面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组家乡的四季乐园。当大家全部完成作业以后一起来评出最好的十幅。从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绘画的才能,又共享了一种艺术的美。虽然许多学生的作品,对人物的动态与特定的环境上的布局还有许多不足与欠缺。如在一幅“采矿图”中一位工人挺胸直立抱着一块大矿石,虽然没有尽显其搬运矿石费劲的样子,但作为初学绘画人物动态这一较难的课题的学生,我不能去责备学生,而是寻找这些画中的优点予以表扬,然后再从匀称与事物间相互协调美的特点上去继续引导和鼓励他们,进一步把美的感受和理解引向深入,得到升华。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又让他们明确协调美的作用。在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激起了学生继续创造美的兴趣。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篇6
关键词: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 知识体系 专业技能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师范院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它的教育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索新时期幼师学生必备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内涵、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幼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2日第3版发表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培养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现在幼师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居多,学生年龄偏小,成长环境优越,没有挫折经历,以自我为中心,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想法简单、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感。正因如此,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如果每一位幼儿教师都热爱和尊重孩子,就不会有虐童事件的发生。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固然重要,但具备高尚的师德是前提和保障。德与才的关系,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德行,方能使才按正确的方向得以施展。因此,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仍是培养学前专业人才的第一位的要求。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的社会教育要求,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的启蒙者,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的发育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与其朝夕相伴的老师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态。实践证明,在富有自信和创新能力的幼儿教师的影响下,幼儿也会具有勇敢创新的表现;一个满腹牢骚、萎靡不振的幼儿教师,所带的幼儿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彩的;开朗乐观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会阳光满面,不畏挫折;善良宽容的教师会使他的学生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在幼儿面前,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在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中,幼儿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
总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真正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心灵的爱护者,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能够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幼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心理素质可以说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核心。所以寻求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现实的呼唤,是保证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
幼儿教师将来工作的对象是可塑性极强、内在潜能巨大的学前儿童。幼儿的教育内容分为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从五大领域对幼儿教師的要求出发,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生理、心理、卫生、健康、营养、医疗等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文学、语言、社会、音乐、美术、教育等学科知识,幼儿教师的知识面要全,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能够满足幼儿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授业者;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能够让幼儿教师更好地和幼儿交流、沟通,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惑者;基本的营养、卫生、保健知识能够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所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要自觉完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融汇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证将来幼儿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中介和桥梁,是幼儿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幼师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幼师专业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离开的重要的工具。传递科学知识、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都要运用语言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幼儿的共鸣,所以幼儿教师要注重口语训练,说好普通话,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为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要尽早走出课堂,尽可能多地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儿童,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再去学习理论知识,把实践探索和理论求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人才的一把重要尺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自主能力,敢于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挖掘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第四,培养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五,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如同阅读、写字、计算一样,正成为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信息社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总之,我国的幼教事业任重而道远,未来国家间人才的竞争首先取决于当前师范院校对幼儿教师后备力量的严格培养和教育。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才能参与未来社会高水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
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7
1 前言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社会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的心理活动也比以前活跃、复杂, 大量的社会现象, 社会变革, 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威胁越来越大。大学时期是人生最富于变化、激荡的时期, 处于这个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学习交往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心理健康尚未完全成熟。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它影响着学校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 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 适应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 人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对职业、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起着主导和调节的作用。心理素质与职业成败的关键是心理素质能否适应工作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激烈的职业之间的强者应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由于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术、智力、身体、竞争力都是心理素质的体现。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 要求从业者具备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 心理具备永不屈服的精神, 人际技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可以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 在不同的工作场所能以不变应万变, 与时俱进, 更好生存和发展。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要客观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 具备最基本的竞争意识、意志, 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
2.2 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竞赛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行为
竞争意识是他们在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生产和生活节奏接近体育比赛, 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 谁跳得更快, 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 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竞技体育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赛和运动时通过竞争才能确定胜利。发展对抗性强, 竞争激烈的篮球、足球、田径、拔河、登山比赛和其他活动和竞赛, 学生从身体上感受冲突、紧张的气氛、胜利、成功或失败、荣誉、战斗、情感体验都可以使竞争意识得到升华。从游戏和活动中教育学生要遵守游戏或游戏规则, 坚守岗位, 努力密切合作, 把握机遇, 克服困难, 争取胜利。作为学生, 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不可缺少, 职场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在体育课教学中, 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 培养学生耐挫折, 不怕困难, 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锻炼、比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学习一分为二。问题分析与反思自我, 实事求是地分析失败的原因, 争取有效对策。比如, 一个行动的失败, 是什么原因, 如何改正。球赛如何使用整个系统,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与预测现状。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磨难教育必不可少, 创造一个困难的局面, 引导学生克服战胜困难;组织露营和培训, 开展不同的活动, 设计一些障碍跑, 跳跃性运动项目、武术、体操翻滚运动的细节。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克服身体和心理的“惰性”“极限”。培养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服的意志品质。
2.3 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而且还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柯自明研究表明, 工人的劳动时间15%是“确定的关系和冲突后的情感体验”, 人与人的人际关系紧张, 会使人产生抑郁、焦虑、敌意、怀疑情绪、会使人感到不安, 甚至使人产生精神疾病, 这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种心情开朗, 积极的工作态度, 甚至有助于提高生命的活力。中国古代思想家已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经典名言。因此,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人生的大学问。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的机会。通过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实践, 培养学生诚实, 乐于助人, 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的心理素质。
2.4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集体运动、竞争、博弈都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学生自身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化情感, 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尊重教师, 尊重他人。随和、诚实, 以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不计较工作中的得失, 善于学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很容易形成利益群体意识, 爱的奉献, 性格开朗热情, 无私的想法, 公平的风格, 诚实守信的品德。所以, 当他们进入社会将改善其密切的人际关系, 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乐趣。
2.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进入大学的学生, 这一阶段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在学校和社会体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了解国家体育的法律法规。同时, 要让他们深入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并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如爱护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与器材, 保护运动场内外的环境卫生等。体育课程学习是学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3 结语
(1) 体育活动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 不仅有利于掌握运动技能, 提高运动成绩, 而且还能达到激发动机, 提高认识能力, 调节情绪, 培养个性之目的。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充分认识到身体和心理的关系, 明确体育活动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2)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科普知识, 能够结合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科学指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心理问题,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3)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 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手段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快乐, 保持愉快的心情, 让他们喜欢上体育课, 这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能起到较好的缓解和调节作用。
(4) 为确保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真正体现体育课程的性质, 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 形成体育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摘要: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把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作为学生3项基本素质培养的关键,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在其成长阶段的重要性。大学生应熟知有关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有强健的体魄, 并懂得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 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 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宋莺.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J].科技信息, 2010 (33) :562.
[2]苏敏, 高吴军.浅谈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 2011 (3) :269.
[3]李柏杨.大学生心理特点与体育教学[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4) :154-156.
[4]杨竞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104-105.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篇8
伴随着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新型运动项目的开展, 高校篮球运动的开展也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无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等方面, 高校的篮球教学都在面临巨大的改革和发展, 在过去的很多年间, 我们一直在讨论篮球教学和篮球运动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等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还在讨论篮球运动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方面, 笔者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 站在现有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的目的出发, 谈谈篮球运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
在继承和发扬过去对身体素质联系重要意义的同时, 我们的篮球运动在培养学生的德育、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方面都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如何来体现呢?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篮球教师如何来帮助学生锻炼呢?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我们过去强调的重要内容, 我们也发现, 强迫式学习对于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存在一定的难度和被动型, 那么学生对于篮球的喜好程度又如何来体现和引导学生喜欢呢, 我们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重视篮球运动, 对于大学生而言, 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一个项目的喜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作为教师, 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积极的收集学生对于项目爱好的动机信息, 从学生的动机出发, 来帮助学生喜欢上这个运动项目, 而并非单纯的为了考试。
很多学生对于体育比赛的热衷本身就源自于比赛, 比赛一方面能帮助我们树立自信心, 另外一方面也是团队同学的良好时机, 现在的大学生, 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 我们很难再像过去一样看到众多的学生把自己大把的时间花费在运动场上, 或者在场边扮演一个啦啦队的角色, 在走访中, 很多学生很无奈的告诉我们, 其实大家都知道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也很想去为自己熟知的队员加油和呐喊, 但是看到自己面临的就业压力实在是没有了去观看比赛的兴趣, 这种因为学习压力而放弃体育活动的学生占了大多数, 那么作为教师而言, 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来增加锻炼的时间呢, 很多学生坦言, 其实他们也很喜欢运动, 也知道运动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部分时间都被学习挤占了, 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活动了, 可以说, 在他们能被挤占的时间里面, 只有运动时间是可以弹性收缩的。
那么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如何应用篮球这样一个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同时在高校开展又比较广泛、学生上手比较容易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呢, 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教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来指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运动计划,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教师也认为早上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并非最佳时间, 原因在于早上如果运动量过大不利于学生上午学习, 体力的过度消耗会增加学习和工作的负担, 对于学生而言, 晚饭后或者学习之余活动活动是很好的建议, 因为下午学习之余或者晚上学习之后, 适当的去放松放松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血液循环, 这样有利于我们夜间的睡眠, 另外一方面, 长时间的学习会造成身体姿势的固定和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 通过运动的方式可以缓解疲劳, 帮助我们快速进入兴奋期, 这样在经过几十分钟的活动之后, 由于大量能量消耗, 晚上也能快速进入睡眠。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文化知识, 更应该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 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 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和学习, 可以增进大家之间的感情交流, 平常枯燥的学习计划很难有交流合作的机会, 篮球却可以轻松的做到这一点。
摘要:篮球是体育教学当中最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也是高校普及率最高的项目之一, 篮球运动对于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从自身实践教学出发, 就篮球教学的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篮球教学,学生,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迪:《当教师的本分——论高校公体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各界》, 2010 (01) :88-89。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篇9
所谓职业素质, 我们认为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训练、社会实践、环境影响、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内在身心特性和稳定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竞赛则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引领下, 主要面向高职学生举办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 以提升参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各类学生竞赛。
职业素质竞赛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求, 对各类学生竞赛进行有效整合和设计的结果, 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 针对性
职业素质竞赛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比赛形式选择和内容侧重方面。职业素质竞赛在设计形式和内容时, 必须以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指引, 使竞赛的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在竞赛内容中融入职业、行业、企业的因素;在竞赛形式上多采用接近工作实际、符合未来岗位特点的组织方式, 使参赛学生在竞技的过程中也能受到熏陶、接受教育, 增强学生参加竞赛活动的受益度。
(二) 实践性
职业素质竞赛属于实践教育的范畴, 源于实践、重在实践。竞赛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和工具, 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在职业素质竞赛中找到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的活动载体, 在课堂教学、实践等途径之外, 找到更适于学生自由发挥、提高水平的活动形式, 并在实践中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思想、知识和技能, 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身心素质和稳定品质。
(三) 系统性
职业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既有显性的方面, 如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储备等;也有隐性的方面, 如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两者缺一不可。职业素质竞赛在内容规划时, 须充分考虑职业素质提升各方面的要求, 整体布局、系统考虑, 力求使竞赛类别包括素质提升的各个方面, 有侧重但不偏重, 形成有机衔接的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扩大竞赛活动的受益面。
二、职业素质竞赛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
职业素质竞赛体系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求, 对各类职业素质竞赛进行有效整合和整体设计后, 形成的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的竞赛组织系统;其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具有如下作用:
(一) 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可根据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需求设置竞赛内容,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策划竞赛形式, 根据学校条件集合优势资源, 把分散的竞赛活动进行整合设计,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认知职业素质的内涵;引导学生投身实践, 指明提升素质的道路;引导学生面对挑战, 搭建素质比拼的舞台;让高职学生认识到挑战随时存在、竞争永无止境, 不被一叶障目、不做井底之蛙。
(二) 激励作用
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可以把学生变作认知和实践主人——参赛选手, 充分发挥他们在提升职业素质中的主体作用, 利用他们获得成功、赢得挑战的心理, 将提升素质的任务从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激发他们认知、探索、提升的兴趣。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激发高职学生提升素质的兴趣, 提供获得成功的经历,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发展愿望, 激励他们走上一条向上的人生路。
(三) 拓展作用
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不仅有效拓展了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还在深度和广度上突破了课堂教学、实训实践等其他模式的限制, 使更多学有余力或积极进取的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 尤其是很多校内职业素质竞赛都与全国、全省的大赛紧密衔接, 为学生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平台上锻炼提高提供了有效渠道, 使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争金夺银, 崭露头角。
(四) 评价作用
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既是一种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 又是一种评价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方法。所谓“不比不知道, 一比就见效”, 学生通过公平竞赛和公开竞争, 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其某一方面的素质水平;而通过职业素质竞赛体系各方面的活动, 就能较为客观、全面的掌握自身职业素质的构成特点和强弱分布, 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评价自身水平提供依据, 还能为企业挑选聘用人才提供条件。
三、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的意义
高职院校通过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促使学生早日实现“学校人”向“企业人”、“劳动者”的转变, 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技术迅速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只有依靠自身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 并在工作中体现出高人一等的职能能力, 才能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和岗位转换适应能力。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和岗位转换的频度越来越高, 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 才能始终保持清晰的职业理想, 具备稳健的心理素质, 将职业、岗位转换的过程变为在深度、广度、力度上不断增强自身职业能力的过程。
再次,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如能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提高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掌握好自主创业的专业技能, 是完全有可能弥补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力差距的, 充分发挥他们动手能力强、职业定位务实、敢于吃苦耐劳等优势, 实现自主创业的理想。
综上,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 应该高度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在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积极发挥职业素质竞赛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使学生更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和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 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职业素质竞赛作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学生竞赛活动, 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通过在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可以充分发挥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引导、激励、拓展和评价作用, 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素质,竞赛,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于桂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7 (29) :72-74.
[2]戈玲.素质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 22 (5) :139-142.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111-112.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篇10
对学生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把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贯穿在计算机技能知识的讲授中,使学生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当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领域时,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计算机带来的成果,体验着计算机带来的变化,但是,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还存在不足,需要每位学生努力学习并为之做出贡献,从而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和信心;当讲到“二进制”时,告诉学生这一算法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知识结构是学生在校其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和程度。能力结构是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其中也包括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知识与能力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有了知识才可能有能力,然而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真正的能力,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史”时,我在课前准备了电子管、晶体管等实物,在课堂上对照这些实物讲述各代计算机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我拆开主机,先让学生观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拆装。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讲解每个硬件的功能及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网络基础操作”时,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在讲授“Print语句”时,先引导学生输入语句Print“P”、“L”、“A”、“Y”让其运行,并观察运行结果;然后将语句中的“,”改成“;”,再让学生观察运行结果;接着用Print语句编制简单的图形程序(如三角形、正方形等),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和“;”的输出差别;最后,再讲解Print语句的各种显示格式。由于上机演示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很容易理解掌握,而且兴趣很高,并积极地编制出人物头像、小猫、小房子等图形程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以上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操作、爱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结语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篇11
一、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成为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路径,能促进校园的和谐氛围,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初中生对社会问题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缺乏应有的辨识能力,这就需要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史实来让学生进行归纳,得出理性的认识,学生自觉地坚守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严格操守,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为未来的成才奠定道德品质基础。
其次,可以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的进步,要对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这样才能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与文明程度的社会公民。社会用人单位也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衡量标准与要求,人文素质是人才能否得到重用与施展才华的职业道德基础。初中生只有在初中阶段形成与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对自己的成长与成才有帮助。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西方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等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树立刻苦学习与适当地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又能够积极奋发进取,珍惜美好的学习生活。
再次,可以改善初中生的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更好地展现新时期初中生的精神风貌。初中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先锋,在社会的道德领域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影响学生周围的人群,逐步改善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程度,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赋予了初中历史教学新的标准与教学目标,然而,有的教师对历史课教学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延展,或者使教学的知识内容升华为精神层面,这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效果不佳,阻碍了历史教学的功能发挥。
初中历史教学仍然重视分数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些中学没有很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仍然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就侧重了知识点的教学,而失去了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提炼,也抑制了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
教师应关注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使之摆脱网瘾,从而变成健康、阳光、向上的学生。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标准还有待完善。由于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很多教师还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从而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依据,这样造成了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感受到了“歧视”,这样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很不利。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必须进行改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健康心理氛围内成长,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心态与人文关怀。
三、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
在新课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推动中,我们要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进行探索,选择合适的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
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初中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历史教师对初中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契机将德育教育融入。要发挥初中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要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朝更高的方向发展。教师还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师要给予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学生探讨的氛围。例如:在讲述岳飞抗金的内容时,学生可以仔细研读《满江红》,再谈对岳母刺字、岳飞抗金的历史事件的认识与感想,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崇尚与尊敬。
综上所述,通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行探析,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综合素质。在当前时代,塑造初中生的高尚品质与行为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时期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方向。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发挥历史课的优势,针对一些初中生缺乏责任感与信仰的淡漠,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 篇12
一、知情意行统一, 培养积极情感
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反映和态度。只有把教学过程变成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使之成为学习历史的动力。在教学中可运用历史上的爱国志士、英杰人物的嘉言懿行、高尚品德给学生以熏陶, 同时, 以历史上的一些民族败类的卖国行径做反衬, 使学生明辨忠奸美恶, 培养其道德感;运用历史上杰出人物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锐意进取的生动事例, 鼓励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 以培养其良好稳定的理智感。
二、以学生为基点, 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历史是人文学科, 人文性不能抽象地说尊重人、肯定人性, 而且初中生的感知能力也尚未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所以,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 把尊重与肯定渗透到具体的事件当中。
学习“南京大屠杀”时, 我补充以下材料:2009年6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了萨苏的文章《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 讲述了孙立人将军的动人故事:“抗战刚结束, 新一军在沈阳的时候。一天, 潘德辉急匆匆来找孙立人将军。潘德辉说‘你别问, 跟我来’。两人来到一个宅院, 听到院子里惨叫哀求声连连。潘德辉踢开门, 见是几个军官抓了几个日本女人。孙立人将军二话没说, 冲进去抡起马鞭抽那些军官, 嘴里说‘不是人, 你们不是人’, 随后命人把这几个日本女人送回家。按理说, 新一军和日寇有血海深仇, 报复一下有何不可?潘德辉后来说:‘我的理解———因为我们是人, 而日寇是禽兽, 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所以, 我们的胜利, 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胜利。孙立人将军和潘德辉都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在最为卑微与污浊的时刻, 亦难以回避心中的善良与对正义的追求。选用这样的材料, 道出了人性, 升华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材料, 学生会冷静地思考孙立人将军为什么会这么做。在思考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人性和文明, 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而且要提高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的掌握, 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 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摘要:历史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 而是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个性。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推荐阅读:
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07-03
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08-08
“培养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演讲比赛活动方案讲解07-03
中职学生素质培养05-14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08-14
小学生素质培养06-02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09-26
加强学生思想素质培养11-10
中学生语文素质培养06-15
中学生政治素质培养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