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素质培养(共12篇)
小学生朗读素质培养 篇1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但在教学实践中, 却发现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 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 声音放不开, 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 有口无心等, 实践证明, 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阅读,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连贯, 更好的理清文章的层次,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热情活泼, 思维活跃,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教师好的示范朗读, 能引起学生的想象, 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 加强朗读方面的研究, 提高自我的阅读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较差, 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开展课文朗读时, 教师必须做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 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 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 把学生带入清新秀丽、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中, 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 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 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 或读重一点, 以引起学生注意, 强化记忆, 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 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 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因此, 对于课文中的长句或是学生难以读好的句子、段落, 则应采取教师范读, 让学生通过模仿, 正确掌握朗读技巧。教学古诗《画》时, 我注重示范, 让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 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 做出侧耳听的动作, 读到“人来鸟不惊”时, 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 跃跃欲试。只有当学生的兴趣浓了,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1. 个别指读。
在个别朗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 在读后进行及时纠正与点评。
2. 自由朗读。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 自由朗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 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 反复试读体会, 可以发挥个人理解能力,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 默读。
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 高年级要达到完善。
4. 齐读。
这种朗读方式既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还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这种形式可以在课文的收尾阶段、语句较短小且感情激昂处进行。
5. 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教学《爬天都峰》时, 孩子们将文中的老爷爷和小姑娘的对话分角色进行朗读, 让孩子们懂得要按人物的不同身份读课文, 读出不同的角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 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6. 表演朗读。
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 形象逼真的表演, 再现课文情境, 增进理解, 加深印象。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 文中的高尔基和小男孩, 就需要表演朗读。在表演过程中, 孩子们表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都想上台表演一番。在孩子们那兴奋的情绪中, 小男孩和高尔基, 这两个人物已悄悄地进入心中。
三、激发兴趣, 及时评价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 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 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 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 入情入境。
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 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 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评价阅读效果, 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 学校和班级要定期组织一些朗读比赛和评选活动, 及时的给予他们以鼓励, 给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孩子及时的颁发奖状和奖品等, 都会对学生阅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总之,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春播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教师必须有耐心, 有恒心, 采取正确的训练方法, 才会使朗读读得更正确、有感情,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生朗读素质培养 篇2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阶段性目标:低年级段:要让学生得好,读得有感情,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中年级段: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
高年级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地读熟、读透以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织调查,分析阅读现状:
A、通过网络了解目前各地的阅读情况;
B、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阅读状况以及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
A、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
B、学习国内外关于母语教学和阅读方面的文章、著作;
C、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教育科研知识。
(3)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员就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使研究方案逐步得到完善。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2)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作好记录和小结,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
(4)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总结
(1)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2)实验教师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
(3)汇编论文集、案例集、读书报告集、活动记录等;
(4)撰写结题报告。
(二)主要措施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光实践不研讨就不是教科研。一年多来,本课题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构建了教研工作,构建了教研工作六步曲:提出问题,整合问题,制定计划,专题研究,以稿考评,反思质疑。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年多来,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讨论交流、专题发言、撰写论文、反思、教育故事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一次,我在教《赵州桥》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可规定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不能超过两次,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王树红老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
到位。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经集体讨论研究,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满山遍野/都有/ 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出个性,读出激情,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是我们课堂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兰进老师教学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
因为朗读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本课题实施的各步骤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分不同年级、采用不同形式,例如:赏读与创设情境、想象与激发情感、演读与感悟体验、评读与促进发展、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共鸣,领会文章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学生的语言,为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展示实施过程的图片)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前行,在研讨中收获、总结、提升。结合课题研究的深入老师们撰写了总结性的论文。我自己撰写的论文:《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徐晓宇老师的论文《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兰进老师的论文《如何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刘晓鹏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王树红老师的论文《高年级训练感情朗读的途径》、张国海老师的论文《浅谈教学中朗读方法的指导》。另外还有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关于朗读教学的课例、教学反思、活动记录等。
四、研究成果的影响
经过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了课题研究中期阶段预期的目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重视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通过阶段性的、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我校学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杜绝唱读的方面有了较好的改观。同时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朗读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我校的课题组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下一步研究的计划与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修养,多学习关于朗读方面的知识。
2、抓好课内外的结合,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好研究记录。
3、认真开展好实验研究活动,多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读书交流、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在学中玩、玩中学、乐中得、得中乐。
4、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素质 篇3
【关键词】学生;朗读素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语言教育家蒋仲仁先生说:“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能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素质”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一、规范朗读要求,让学生读有基础
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是朗读认真,全神贯注,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二是朗读时,语速一般要接近说话的速度,不结结巴巴,不重复;三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四是感情要真挚、自然贴切。这样,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之后,效果就能达到。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这篇文章,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在学生深刻领会文章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感受到书来之不易,是用生命换来的,它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由书之“珍贵”所激发的“情”之珍贵进行朗读,让学生也像文中的“我”一样置身于这种意境之中,仿佛看到了“飞机、炸弹、书、鲜血……”的景象。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
二、训练朗读技巧,让学生读有所得
朗读要反复朗读,熟能生巧。“玉不琢不成器”,不去雕琢,怎能达到善于雕琢呢?只有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才有望“大巧若拙”、“不工者,工之极也”的高超水平的出现。所以,通过读中练读,技巧自在其中,收获也在其中。例如第五册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精读课文,不但布局谋篇严谨,而且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形象,特别是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更是文质兼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训练朗读技巧的,首先让学生用通读的方式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再指导学生对朗读段落做记号。紧接着,我指导学生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朗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深青的,绿的,浅绿的,杏黄的。”在这些词语下面打上重音号进行朗读,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海面的瑰丽风光。我把这朗读的技巧向学生讲清楚,在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按要求朗读,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课文时逐渐掌握句段的深刻含义,积累了优美词句,而且他们的朗读技巧也在“读”的训练中自然得到了提高和形成。
三、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读有兴趣
要让学生喜读乐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如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作者为了较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保护。因此,教学时我抓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练习如何把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切之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你读我也读,课堂上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进而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增强了朗读兴趣。
四、扩大朗读活动,让学生读有提高
课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既可以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如每次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朗朗上口的课文片段或诗歌进行表演,老师做评委,当场亮分奖励。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爱读、想读,自觉性在“乐读”中提高,技能在多读中形成,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敞开,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扩张。因此,学生无论在课内、课外都会读得正确、流利,讲得清楚、有条理。
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不可忽略的常规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朗读素质的关键之一。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又发展了学生思维、口头表达能力,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能力也在朗读中得到了提高,必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徐瑾.浅谈如何让学生快乐朗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版),2009(10).
[2]罗春荣.穿透情感领悟美——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指导[J].新课程导学,2013(19).
[3]陈依伊.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新课程(小学版),2011(3).
[4]王倩.浅谈如何指导小学语文朗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5).
[5]范素红.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生语文朗读课[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20).
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4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去指导,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1. 正确处理重音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声音上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概念。正确把握重音仅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多实践、多训练、多感悟。平时老师要根据实际多设计些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2. 安排好停顿
停顿就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可以分为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和强调停顿三种。语法停顿一般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结构停顿一般可以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的长短;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而且可以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 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的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二、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轮读、对读、散读、赛读、录音朗读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在教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充满惜别之情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 增设情境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事先创设朗读情境。这种方式较适合于语言和意境较为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可设计适当的课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课件作为朗读的背景。
2. 分配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学生进入角色,能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了各种人物的喜怒、善恶,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分角色朗读之前要让学生先对人物角色情感有初步的掌握,在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 配上优美的音乐朗读
好的配乐能勾起朗读者对课文更浓厚的情感。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该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循序渐进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原则。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有情感流畅地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充分理解,且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巧技能,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初步感悟课文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朗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培养小学生朗读兴趣的研究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把书 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既能使学生感悟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又使学生领会 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生动活泼的显现。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1.情景激趣。
教学中,适当的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能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教学《日月潭》一课,我对学生的说:“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那里山青水秀,令人陶醉。还有我们日夜思念的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小朋友等着你们去做客呢?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学情高涨,争着,抢着要读,这时,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读出感情来,读出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结果,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需要诱导他们才可以进行很多活动。对缺乏朗读兴趣的学生,教师用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流畅自然的范读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由被动到主动参与,从而喜欢朗读。如《黄果树瀑布》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声响越来越大,最后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笔者读得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读出它的声响大。同时播放录像,使学生感受“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百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笔者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调优美,读出瀑布特点,让学生听着声音看着录像,感受到“银雨撒金街”的奇妙景象。当读到“凉丝丝的,舒服极了”“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笔者把自然对人的影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的生命活力范读得让学生感觉舒服、惬意、有生机,让学 1
生感受到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揣摩、以领悟其内涵和作用。
2.配乐激趣。
给课文配上好音乐厅是一种美的艺术,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加,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一边放着《二泉映月》这首优美的曲子,一边引导学生读着:“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从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追求,爱是一种幸福。他们读得激动而快乐,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3.导语激趣。
从课一开始,就采用激趣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葡萄沟》时,先让学生品尝了葡萄干,然后引导:“味道好吗?知道这是产自哪里的葡萄干吗?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课文认真朗读几遍,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放声朗读起来。
4.范读激趣。
教师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学生产生的效果比放录音更为直接,范读的正迁移交效应也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发挥范读的艺术功能,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绘的各种境界之中,从而达到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范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朗读训练时,借助“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向我们述说着雷锋的故事。人们寻找着雷锋,呼唤着雷锋。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体现出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受到启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体会,用恰当的语气去朗读。
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效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桂林山水》的2、3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语句有序、音调优美、意境引人、感情酣畅,多个“啊”字的出现,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描写逼真、2
生动感人、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两段文字,层次清晰、如诗歌重叠回旋、激情昂扬,完全是一首美妙的抒情曲子。教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范读,向学生传递语言丰富的美感和课文内在神韵,展现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让学生获得朗读艺术的享受,学生对课文情不自禁,也会抑制不住的动情的吟哦起来。
教师适时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中描写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时,我先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后,发现学生没有读出预期的效果,感受不到鸟儿生活的自由与快乐。于是我范读,比如,“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这一句,用动作加语气,就能充分地感悟到鸟儿生活的自由与快乐。后来,不管指名读,还是齐读,学生都读得很到位,很动情。5.言语激趣
教师对学生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欣赏,如缕缕春分,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并充满自信的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激励学生说:“春天刚刚到来,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在和同学们捉迷藏呢,我们必须反复朗读才会发现春天的足迹,才会体会到春天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找到春天的,赶快行动吧。”学生非常投入的朗读起来 6.分角色朗读激趣
在教学中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一般都采用分角色朗读。如教学《画风》一文,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梁文涛“谁能画风?”读出疑问的语气,梁辉力 “谁也画不出来”,读出为难的语气。谢荣铭 “我能”读出肯定,自信的语气,语调要高,声音要大。梁文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读出惊喜的语气......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朗读,因此也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7.自由表演朗读激趣。
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由表演朗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边表演边朗读。在教学《三个儿子》一文时,我范读妈妈,四个学生分别演老爷爷和三个儿子。前两位妈妈用自豪的语气读,感受母亲无私的爱。第三位妈妈读出平3
稳的语气,表现她平和的心态。老爷爷读出幽默,风趣的语气。示范后,让学生自由表演。通过这一表演朗读,学生体会到了妈妈提水的辛苦和老爷爷意味深长的话语。学生由于全身心的投入,把自己与文中形象融为一体。在讲《清平乐村居》时,我就让每一个小组表演朗诵,一对老夫妻恩爱的交谈,大儿锄豆,二儿编织鸡笼,最讨人喜欢的是三儿子在溪头卧剥莲蓬。每个小组都把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风貌和环境气氛表现得栩栩如生,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
小学生朗读素质培养 篇6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获得情感感悟的重要方式是朗读,并且朗读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教材知识。为此,阐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一、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语言的顿悟就是语感的直觉性。朗读可以让学生重复地感知文章语言的规范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指导学生重复地朗读,由草原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气的明朗、新鲜,这样的境界不但让人感叹,而且让人舒适,并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教师务必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启发学生在理解文章知识的过程中,将分角色读、比赛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渗透其中。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感知小鸟与青蛙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将准备好的小鸟与青蛙的头饰展示出来,邀请两个学生将头饰戴上练习朗读,再由另外一名学生读旁白,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尝试。此外,教师将朗读得好的学生挑出几个来,要求他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再加之适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演舞台剧,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事实表明,教师实施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但跟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适应,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参与观念、沟通技能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反思和总结,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熊卫芳.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江西教育,2011(15).
作者简介:熊宝红,女,1984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李会兰,女,1967年11月出生,中专,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小学生朗读素质培养 篇7
一、以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的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的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范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所以, 教师自身要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教师在范读时要提醒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对一些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假如教师在学生面前将《十里长街送总理》朗读得平平淡淡, 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 送总理的悲痛情境, 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假如教师朗读《再见了, 亲人!》时不能读出情感, 那就不利于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 不利于学生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 以感染学生, 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材特点指导朗读
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不同体裁, 因此,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 笔调活泼, 语言优美的《桂林山水》, 就要采取鲜明的节奏、一气呵成的语势、抑扬的语调来朗读,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在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时, 则要采取不同的风格, 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 如果仍沿用《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势、语调、情感来读就不妥当了。这种文体的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层次清楚, 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 这就达到目的了。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品尝, 去咀嚼,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在《草原》一文中,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地停顿;二是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任何遮挡, 显得格外开阔, 也让人特别愉快。有了这样的体会,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意境, 就能够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的深情。
三、重点句段着重朗读
好多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段, 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具有很关键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句、段, 对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非常有帮助。如, 《难忘的一课》中“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 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 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对这些语句的指导,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 之后反复进行朗读, 要求把带点词语读出重音, 读出感情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第一场雪》课文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就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句中的儿化韵, 之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而体会雪后的自然美, 读出作者喜爱雪后美景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 促进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进而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讲读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朱作仁谈朗读》) 。朗读不仅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 情感美,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 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 特别是可以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 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 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 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 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 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 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 让学生对比, 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 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 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8
一、培养朗读能力的意义
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内容都有不同的意义,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力也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感知是不断进步的,从无意性逐步过渡到有意性,从情绪化的学习逐步过渡到有目的性地发展,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也从兴趣出发逐步过渡到学习的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古语说明了朗读的意义之重大,前句说的是朗读中对于理解的意义,而第二句则说的是朗读对写作的意义,所以,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是以下两点:
1.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篇课文是由许多个文字组成的,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把知识点呈现出来。学生在朗读的同时,由老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能掌握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文字的魅力,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字的意义有了充分的理解,而且学会了识字,掌握更多的字、词、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最主要形式就是阅读,这也是朗读的基本任务。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多种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等。学生要想发展语言水平,就要把这些要素掌握,内化成自己的。朗读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反复琢磨文字,逐步对文字进行理解,对文字理解的提高有助于推动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所以说,只有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有效感知,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运用文字,体现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1. 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吐字清晰,还要流利,达到悦耳的要求,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朗读中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情景当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就是学生由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面部表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时,老师要把生活联系到朗读当中去。比如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更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把生活融入到学习当中去,从而使抽象变得更为形象,把课文变得更为有趣,从文字里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有这样一个情景: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由此情景,我与生活联系起来问大家:“大家在家里淘气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对你的呢?”此时,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有的说每当做错事的时候,妈妈就会宽容地原谅我,并给我讲道理。也有的说,妈妈会毫不客气地批评我,并要求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了。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样,在课文的学习时有了生活元素的进入,学生会感觉更为亲切、自然,注意力也会更为集中,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大大提高,他们会兴趣盎然地学习。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如果我们在朗读教学中配上与课文一致的音乐,则有助于学生的想象发挥,激发学生的感情投入,主课朗读更有味。比如在朗读《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已经通过初步阅读感受到了那水的静、清、绿,也感受到了山的奇、秀、险。如果我们播放轻音乐,伴有细水流长的韵味,学生则在音乐的伴奏下再尝试阅读,就可细细体验景物描写。投影仪出现的画面与课文一致,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感觉,之后,我再提问激发学生:“如果大家从远处来到这么美的地方,你置身于这瑰丽的山和柔美的水当中,仿佛在山的怀抱中看到了水的微笑,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如何去赞美它?”老师对美景的描述与学生在情景中的体验,使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良好状态之中,从内心发出赞美之声,回答老师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难题。
3. 在表演中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朗读课可以上成表演课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课文的美。通过学生的表演,能表达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学生先是初步朗读课文,再把文字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出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言素质。比如在朗读《狐假虎威》一文时,老师先准备好了一些头饰,并请五位小朋友分别表演老虎、狐狸、小鹿、兔子、野猪,其他同学有的当观众也可以来当导演,也有的当评论家,来组织他们的表演,并在表演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论。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了,从而使他们的情感都发挥出来,深入理解了课文的思想感情。
总之,通过朗读教学的不断实践,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热情,从而提高了朗读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朗读技巧,激发感情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学习阶段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部分,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有这样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强化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对母语的理解和把握。为此,本人就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打好基础,正确朗诵
“正确朗诵”是“流利朗诵”“有感情地朗诵”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才能更深入地优化朗诵。要想读好课文、正确朗诵,除了要做到最基础的“六不”(即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外,学生还应该在朗诵时随时注意纠正自己朗读过程中的错误,遇到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随时查阅字典,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诵的错误也会越来越少。
例如,学生在朗读时常常有跳读、轻读的不好习惯,有的是字不认识时跳读,有的是不自信时轻读,这样一来我们听到的朗读不仅含糊不清,还不流畅,更别说有感情了。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遇到困难总想找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含糊地读过去,这样,学生就养成了不认真的习惯,我们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
二、激发兴趣,个性朗诵
1.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在朗诵中培养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要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播放一些精彩的朗诵比赛,激起学生兴趣;班级、学校也可以适当开展朗诵比赛等。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适当开展个性朗诵
课堂有限的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潜能,适当地开展学生个性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配乐朗诵,在朗诵《登鹳雀楼》时,可以配一些古典音乐,这类音乐较慢一些、舒缓一些。还可以穿插讲故事的形式开展朗诵课,还有让学生分配不同角色去进行朗诵等等。
三、注重方法,训练技巧
朗读是一种长期的训练,朗读能力的高低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方法,训练技巧,更应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和学习。
这些技巧主要有:停顿、节奏、句调、重音等。如果我们把握不了句子的停顿时间,或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就会让句子、 文章意境千差万别。在我国文字的最早期是不太分标点的,全凭人们的朗读停顿。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第一段最后一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有的学生在阅读“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这个意群句时,在“高”字后的停顿比在“谊”后的停顿还长,这就读错了。我们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诵,让学生在朗诵时注意这些细节,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如,我们在朗读时句调要有升有降,在不同的语境和文章中要根据语气和感情用相应的句调。一般我们看到有疑问句多为升调,如“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你理解我的心情吗?”当然也不全是这样,到底什么样的语气用什么句调,需要教师、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地体会、把握。
技巧和方法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朗读训练也是一样。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长期的朗读练习中去探索、去实践。
四、深入体会,激发情感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对文章的再体验过程,只有在朗读时深入体会才能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对作者情感、作品的评鉴, 才能在阅读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
例如,《第一次抱母亲》属于感情基调比较低沉的课文,我们只靠学生自己去正确地朗读,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去读,重点把握其中的情感语言,这样带着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情感的共鸣,并且通过朗诵去品味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丰富感情,领悟课文情感意蕴。
文章中的标点、字、词等往往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语气,学生在朗诵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 “?”等标点符号具有的语气和情感。“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都包含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朗读中注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情境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所以只有深入体会,激发感情,才能到达强化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目的。
谈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篇10
一、做学生朗读的伙伴, 营造宽松愉快的朗读氛围
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朗读氛围, 打消学生不敢朗读、怕读错的顾虑, 消除紧张的情绪, 变得敢读、乐读。另外, 在朗读教学时, 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朗读的伙伴, 和学生一起进行朗读。这样, 学生就会置身于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朗读环境中, 会喜欢上朗读, 会读得更生动、更愉快。同时教师及时、恰当的鼓励又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高昂, 学得更快, 记得更牢, 读得更好。
二、创设优美情境, 诱发朗读激情
优美的情境是诱发学生朗读激情的重要外在因素。在优美的情境中, 一个人是很容易受这种“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 选择与文章意境相吻合的音乐, 使学生的情感逐渐融入诗歌或文章的意境之中。如在朗读诗歌《太阳是大家的》前, 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天空中笑眯眯的太阳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 再配以乐曲《种太阳》的音乐,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获得具体、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能加深许多。引导学生朗读时, 还可以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文章内容。如, 在朗读《第一场雪》时, 那冬天下雪后的静态之美, 人们在雪地里尽情玩耍的动态之美, 本身就是很好的朗读教材再配上一段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 可使学生很快就投入到文章的朗读中去, 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质量。实践证明, 配乐朗读能够唤起小学生的想像, 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 自然而然地朗读出“味道”来。
三、教师范读引路, 唤起情感共鸣
教师的言传身教, 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好的范读, 能引起学生们的的想像, 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的现场范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是录音所不能替代的。在朗读中, 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让学生的情感能随主人公的遭遇迁移, 设身处地的展开思维活动。如, 在朗读三年级课文《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时, 当教师读到”不久, 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 周围一片漆黑, 我想大声呼喊, 给自己壮胆鼓劲。没等喊出口, 只觉得眼前一黑, 便落入激流之中。“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事态的突然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遇险时紧张的心情, 让学生有了这种情感体验, 就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变换多种形式, 激发朗读兴趣
如果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 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朗读的形式很多, 例如,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领读、男女孩对读等。教师要善于调动多种朗读的形式, 让人人都参与。除此以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配乐读、配音读、表演读、分角色表演朗读等方式, 在轻松愉快的竞赛氛围中使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又如在教学写人的文章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 学习变换语气语调《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 教师可在帮助学生了解少年与我”的特点和性格的基础上, 让学生能通过课文感受少年和我的不同心情, 从而读出不同语气, 变换语调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五、创设自由舞台, 尽情展示才华
好的老师应当创设一个自由的舞台, 善于巧妙、机智地引导学生展示朗读才华, 适时评价学生, 做到引而不发.学生朗读的培养要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开始, 教师要耐心启发, 具体指导。如三年级上册课文《我不能失信》, 教师先鼓励学生模仿童年时宋庆龄在家中的语态, 使学生有—定的亲切感, 再引导学生和”父母”进行对话, 将童年宋庆龄对小鸽子的喜爱之情以及坚定不移地信念, 自然地表达出来。在学习《西门豹》时, 教师先将课文内容加以分析讲解,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如, 西门豹, 巫婆.官绅……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再通过分角色表演的形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尽情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
六、适当的评价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阶梯
小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 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当学生朗读后, 教师一定要给于适时, 适当的评价, 不能读而不评, 有人说合适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 反映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同时也是小学生朗读水平得以提高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朗读评价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的如自评、教师评, 或者是学生之间互评, 评价要合理、中肯。作为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双向评价, 即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的同时, 也要提出适当的要求, 不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还能明确其继续努力的方向。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提出适宜他发展的评价和要求。有的学生平时胆子小, 很少独立朗读过, 在她给大家朗读时, 虽然声音小, 但对于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作为教师同样要给子鼓励和表扬, 并提出要求, 如下次大家还想听到你为大家朗读等。
总之,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必须有耐心, 有恒心, 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 放时间给学生朗读, 并充分调动各种因素, 把文章情、老师情和师生情三“情”合一, 使情感共鸣, 才会让朗读读得更正确、更有感情,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必须有耐心, 有恒心, 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 放时间给学生朗读, 并充分调动各种因素, 把文章情、老师情和师生情三“情”合一, 使情感共鸣, 才会让朗读读得更正确、更有感情,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11
一、牢固掌握汉语拼音,做好朗读准备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这主要是让小学生在学好汉语拼音以后,利用它来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使用它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朗读。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连基本字音也无法读准确,更别说朗读了。相反,如果汉语拼音掌握好了,学生朗读起来也会轻松快捷得多。一年级的课文都采用全文注音的形式,这样既巩固了刚学会的汉语拼音,又为正确认识汉字提供了方便。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只要看看头上的拼音就能正确拼读了,达到了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在二年级以后的语文教材中,遇到没见过的生字,也都有注音,满足了学生的朗读需求。
二、正确处理语言单位,清除朗读障碍
朗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通过初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朗读指导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结合,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生字和词语是朗读的最小单位,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只要把这一个个生字生词掌握了,朗读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但是低中年级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语文素养相对较差,语感较弱,对于比较抽象的语言单位不能正确区分,记得在教二年级《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有好多同学始终将“泥泞”一词读破,现在是三年级了,今天我仍发现一个语文水平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摘录第4课《槐乡的孩子》一文的优美词语时,摘录本上出现了几个这样的词 :“长长的钩”,而课文中是“长长的钩刀”。像这样连一个词语就不能正确分辨,要朗读好也只是一句空话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可把一些抽象的学生不熟悉的词语列举出来,让学生反复朗读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气氛,激发朗读兴趣。要把自己和学生摆放在相同的位置,和孩子们一同朗读课文。每拿到一篇新文章,老师首先要范读,让学生当听众,给老师的朗读予以评价。看老师是否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专心,都想找找老师的缺点。老师读完后,有的说“你这里多读了一个字”,有的说“你读掉了一个字”,有的说“你这个字没有翘舌”,还有的说你“你这里停得太长了”。接着可以同桌间、好朋友之间相互读,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我班同学最感兴趣的就是比赛读了,每次比赛时,我都给他们评出分数,板书在黑板上,“第一组98分”、“第二组95分”或者“男99分、女98分”……当他们读完了,都不约而同的看着黑板,输了的同学当然不甘心,于是读得更细心更投入了。
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拓宽朗读道路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去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如《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时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在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可围绕“高尔基是如何让小男孩为他照相的?小男孩是怎样给他照相的?”这两个问题来讨论,学生从字里行间明显感受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愛护。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很自觉的融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入情入味了。
四、全面激发学生情感,推进朗读高潮
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将枯燥的语言文字读得鲜明生动,赋予强烈的感情内涵。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课题,提醒学生将“我们”一词读重音,学生开始觉得奇怪而新鲜:就这么几个字老师怎么老让我们读啊?读着读着,他们读出味道来了。于是我开始发问,课题中蕴涵着什么感情?同学答到:“骄傲”、“自豪”、“得意”、“了不起”。那作者为什么骄傲自豪呢?这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学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了答案:这是一所美丽的民族小学;这是一所团结的民族小学。有了这样深厚的感情积淀,在读课文最后一段时,学生就有感而发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要针对不同学生朗读上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留给孩子充足的读书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朗读的乐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12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 即初读、细读、品读, 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 从感知到品味, 最后学以致用, 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 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 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 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 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 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 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 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 两件无价之宝”, 这句话不大好懂, 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各段意思, 试着分段,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如果是高年级, 还要概括中心思想) 。初读除了抓课题外, 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 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 理清文章思路, 抓住重点, 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2) 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 (3) 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 (指导停顿和重音, 并练习朗读。) 这样指导, 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 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如《钻石》一课, 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 柔和安详的眼睛, 从容平静的神情, 朴素大方的举止, 眼睛里泛有炫耀的神采, 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句描写姑娘外貌的话, 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
为了拨动学生的心弦, 我便将这句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 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 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 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并在旁边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 主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 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 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 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 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 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 都被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 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 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 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 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 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颐和园》一课,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 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 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多层次、多角度地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 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 文中多次用到了过渡句, 如“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 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 “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 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 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 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 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 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 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 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 景色美丽, 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 心中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 “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 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 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 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 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 切实把语文课上
摘要:读,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浅谈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生朗读素质培养】推荐阅读:
培养小学生朗读技巧05-25
浅谈培养小学生朗读技巧的困境及初探09-30
小学生素质培养06-02
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10-24
学生素质培养小学教育07-22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09-28
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论文08-01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07-26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07-28
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