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024-07-26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共9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1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阶段性目标:低年级段:要让学生得好,读得有感情,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中年级段: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

高年级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地读熟、读透以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织调查,分析阅读现状:

A、通过网络了解目前各地的阅读情况;

B、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阅读状况以及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

A、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

B、学习国内外关于母语教学和阅读方面的文章、著作;

C、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教育科研知识。

(3)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员就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使研究方案逐步得到完善。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2)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作好记录和小结,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

(4)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总结

(1)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2)实验教师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

(3)汇编论文集、案例集、读书报告集、活动记录等;

(4)撰写结题报告。

(二)主要措施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光实践不研讨就不是教科研。一年多来,本课题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构建了教研工作,构建了教研工作六步曲:提出问题,整合问题,制定计划,专题研究,以稿考评,反思质疑。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年多来,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讨论交流、专题发言、撰写论文、反思、教育故事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一次,我在教《赵州桥》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可规定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不能超过两次,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王树红老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

到位。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经集体讨论研究,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满山遍野/都有/ 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出个性,读出激情,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是我们课堂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兰进老师教学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

因为朗读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本课题实施的各步骤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分不同年级、采用不同形式,例如:赏读与创设情境、想象与激发情感、演读与感悟体验、评读与促进发展、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共鸣,领会文章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学生的语言,为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展示实施过程的图片)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前行,在研讨中收获、总结、提升。结合课题研究的深入老师们撰写了总结性的论文。我自己撰写的论文:《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徐晓宇老师的论文《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兰进老师的论文《如何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刘晓鹏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王树红老师的论文《高年级训练感情朗读的途径》、张国海老师的论文《浅谈教学中朗读方法的指导》。另外还有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关于朗读教学的课例、教学反思、活动记录等。

四、研究成果的影响

经过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了课题研究中期阶段预期的目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重视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通过阶段性的、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我校学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杜绝唱读的方面有了较好的改观。同时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朗读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我校的课题组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下一步研究的计划与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修养,多学习关于朗读方面的知识。

2、抓好课内外的结合,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好研究记录。

3、认真开展好实验研究活动,多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读书交流、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在学中玩、玩中学、乐中得、得中乐。

4、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5、加强学习,师生共同促进。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去指导,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1. 正确处理重音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声音上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概念。正确把握重音仅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多实践、多训练、多感悟。平时老师要根据实际多设计些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2. 安排好停顿

停顿就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可以分为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和强调停顿三种。语法停顿一般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结构停顿一般可以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的长短;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而且可以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 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的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二、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轮读、对读、散读、赛读、录音朗读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在教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充满惜别之情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 增设情境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事先创设朗读情境。这种方式较适合于语言和意境较为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可设计适当的课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课件作为朗读的背景。

2. 分配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学生进入角色,能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了各种人物的喜怒、善恶,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分角色朗读之前要让学生先对人物角色情感有初步的掌握,在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 配上优美的音乐朗读

好的配乐能勾起朗读者对课文更浓厚的情感。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该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循序渐进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原则。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有情感流畅地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充分理解,且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巧技能,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初步感悟课文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朗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3

一、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2.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配乐朗读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通过比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着力打好朗读基本功,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奠定基础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范读引路,学生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生命的壮歌》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身临其境。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第一次抱母亲》《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教师范读时让学生闭上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景物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提高朗读质量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开火车的方法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提高朗读质量。

五、学生之间互相评读,在评读中提高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多用激励性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学生朗读后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4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5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博罗县湖镇中心小学陈秋琼

2004年10月15日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博罗县湖镇中心小学陈秋琼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恰当地朗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范读诱发

如果说利用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读书愿望,那么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激起学生仿效的意愿。如果教师在为自己的学生朗读时,绘声绘色,读出感情,读出音韵,读出意境,引人仿效,展现了朗读本身所具有的有益性和愉快性,那么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又使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合起书本,然后用低沉、悲伤的语调范读:天/灰蒙蒙,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让学生体会到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悼之情;体会到朗读的魅力。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实践证明:教师朗读示范得好,学生则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教师的朗读示范,可以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激发他们想去仿效朗读的愿望,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有度

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课堂上对朗读要点分析得很透彻,可学生在朗读中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仍没有多少理解,甚至许多学生在读了几百篇课文后,连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要求也达不到,只是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而已。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学习朗读,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所以说,对于教师而言,必要的读中指导不可缺少,但不宜过度。如教《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在朗读上不用过多的讲解,只要指导学生带着文中的作者就是自己的想像去朗读。结果很多学生读着读着自然而然的就把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愧疚读出来了。朗读完后他们对文章内容回味无穷,有的学生还从头再读。因此有度的指导可以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

朗读注重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朗读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朗读的兴趣爱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合作。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语也有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再现了,亲人》中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学生还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对朗读的点评,指出伙伴间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朗读。

四、比较揣摩

比较训练是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词、句、段进行“增减”、“替换”、“变序”、“归纳”等方法,采用比一比、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朗读时情感的细腻与粗糙、柔弱与强烈、真实与幻想、低沉与高涨之间的区别,学会准确地运用不同的朗读语气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雷雨》这篇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雷雨前,乌云满天,没有一丝风,天气闷热,蝉一声也不叫,大风吹来,蜘蛛逃走了;雷雨后,空气清新,一条彩虹挂在天上,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了,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朗读时我先把这两个句子同时出示,让学生比一比、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再指导学生看图和理解课文,学生在朗读时都注意到雷雨前天气闷热用低沉的语调朗读,而雷雨后天气开朗用高涨兴奋的语调来朗读。这种

比较的方法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上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使我认识到只有重视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水平,才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好课堂气氛,使语文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人才的需求。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6

摘要:朗读能力是语言技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发挥朗读功能;创设朗读环境;培养朗读技巧;组织学生朗读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记忆;策略;方法;能力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已实施好几年,笔者通过对本校524名初中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英语朗读情况如下:七、八年级段各四分之三的学生不能独立按国际音标注音读出生词;仍有三分之二的九年级学生还不能按音标注音拼读生词。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读英语时声音很低,口齿不清,语句破碎,断断续续。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学生的语音基础薄弱,不会认读音标,不能根据拼读的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所以难以开口。其二,学习心理障碍。如,有些初中生性格内向,羞于大声开口朗读;有些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发音不准,怕招致别人的笑话。其三,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不够。由于现在中考没有专项的语音知识考察题,而且初中阶段的考试还未进行口语能力的测试,教师和学生都侧重笔试考试训练,往往忽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加之,多年来,我们中学生的英语是公认的“哑巴”式英语。近年来,高考、中考试题已加入了听力测试,学校与学生对听力加大了投入,听力方面逐步有了一些好转。但是,“说英语”方面还是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必须进行大量说的练习,说的练习需要的是外部环境,而农村学生更缺的就是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学习英语,“说”的环境要自己创造,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教师讲跟同学说,除此之外,最妙的补足措施就是朗读。

然而,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朗读的功能

1.朗读是记忆的基础

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地识记——朗读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朗读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因为课文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要想较好地朗读一篇短文,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知识有理解,反过来,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如It’s?time?to?get?to?school.?I?want?to?get?to?school?early?today,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time?to?do?sth(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和动词want?to?do?sth(想做某事)的用法而不用机械地去记。

2.朗读能内化情感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3.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英语只有开始时就注意语音、语调,大胆效仿,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才能讲出标准的英语。英美人比较幽默,语言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逻辑上的缺层、跳层和并层。比如:杰克在乘坐汤姆疯狂的开着的小车说道:“Be?careful!?Don’t?drive?so?fast.?My?mother?loves?me!”意为“当心!别开这么快,我还不想死”,多么含蓄、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记忆,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自然会说出:“Come?on?,?My?mother?waits?for?me?!”意为“快点!我要急着回家呢!”

4.朗读能培养语感

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运用。比如:“你不会找不到的”说成“You?can’t?miss?it.”而不说“You?are?thought?to?find?it.”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流畅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的“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样。

三、朗读的策略与方法

1.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原始心态。突破自身心理围墙,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树立为了说好一句地道的英语而磨破嘴皮的决心。

(2)树立“大教材观”。即以教材为依据,把日常生活当作语言大教材,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句型对话,使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

(3)让学生在群体语言环境中增强记忆效果。很多时候,词汇和句型的输入光靠个人去死记硬背是艰难而短暂的,相反,在生活情景中偶然碰到的东西却令人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4)在学生中开展朗读活动,尤其不可轻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最好采取“限时法”实现目标,要求他们做到最快速、最大声、最清晰。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很多有碍朗读的不良习惯,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性。

2.培养技巧,授之以渔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对我们进行朗读指导教学很有借鉴意义。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强调汉英语音、节奏之差异。大多数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汉语口语,形成了一套牢固的汉语语音、语调习惯。这影响了英语交际的成功进行。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字的每个音节都有特定的声调,而且声调起着区别和改变词义的重要作用。然而英语是语调语言,没有固定的词调。词中音节声调高低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它们要服从全句的语调。例如,kite这个词,随便你念成平调、升调、升降调、降升调或降调,它的意思不会改变,依旧是“风筝”,不会变成别的东西。

节奏指语句中各音节的轻重、长短和快慢之间的关系,包括重音、时间和连续。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例如,“I’m′sorry?I’m′?late.”而汉语则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英语多音节词或语句,总是以重音为骨干,以轻音为陪衬,而重音与轻音又是交替出现的。如果一句话中出现了几个重音,那么各个重音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大致保持相等。为了保持这种时间间隔的相等,说话或朗读时,就得采用各种方法来调整。首先,要注意各个音节之间的轻音节数目。轻音节少就可以念得慢点,轻音节多就必须念得快些。如:It’s′?half?past′one.?It’s?a′?quarter?e′leven.?

第一句话有4个音节,第二句话有8个音节。但因为这两句话都各有两个重音,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则,说这两句话所占用的时间是基本上相等的,每句话各占两拍。学生对英语语音这一重要特点较难掌握。他们受汉语语言节奏的影响,读英语时,每个音节发音长短一致,每个词都清清楚楚地念出来。因而,朗读和说话都不大像英语,有时甚至会认为这种说话方式非常生硬、没有礼貌。其次,要注意连读。连读是指在一个意群中,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讲话时,讲话人会从一个词滑向另一个词。最后,要注意汉英重读的差异。例如:他们会把“I’m?a′student.”?读成“I’am′a′student.”为了使学生将英语尽量说得具有洋味,不再说母音浓重的Chinglish,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调习惯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

其次,讲究领读技巧。领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领读对话时,教师最好整句领读,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领读时,如果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可按意群领读,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让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再达到熟练、地道地跟读。

①领读短句时,开始几遍可以放慢速度,待学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同读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如升调、降调,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

②领读长句时,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将一个长句分为若干个意群,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待各意群读熟了以后再读整个句子。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兴趣,引发乐趣,肯磨嘴皮,肯下功夫,并能说出流利的“英文”,喜欢说“洋话”。

最后,朗读与口腔肌肉训练。教师在给初学者上语音课时,都要给他们剖析每一个语音的口腔部位,并告诉他们,如果口腔部位做准确了,所发出的语音就是准确的。那么,掌握了准确的发音要领,就形成语感了吗?不,语感并非体现在单个的发音要领上,它是语音、语调、节奏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人早就总结出,学英语要“用嘴努力”,“从嘴突破”。如果强化训练舌部肌肉,坚持以快速、高声、清晰的方式来多读多说,久而久之,口腔就会自然适应一系列英语语音语调,从而产生出语感效应。

3.组织朗读,提高能力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1)听范读或录音。通过听教师的示范朗读(备课要备磁带——模仿朗读)或学生的录音,学生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特点,感知内容在语音、语调、感情、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把握正确朗读的方法和要点,为朗读的实践练习做准备。

(2)学生朗读。在确保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朗读。比赛方式很多:男生与女生比、分组比、单个比,为了鼓励和肯定,教师为英语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发奖品;也可以采用朗诵比赛、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学生录音,学生评分,或课前2~3分钟演讲等等。只要这样持久坚持,英语朗读必定会带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必定会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英语教学。

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朗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正确朗读,反复操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记忆,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使学生逐渐形成“我要读”的良好的思想意识。

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学生在记忆理解文章方面, 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的思维, 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 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能弥补言语的缺陷, 锻炼口才, 提高自己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 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 提高朗读的效果。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启发学生通过朗读课文, 从中把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3.通过课文录音, 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录音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 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了感情基础, 又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的录音, 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朗读课文的审美能力, 感受到声音韵律的无穷魅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课文的教学中, 教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坚持面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做法, 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坚持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范读课文时要全身心地投入, 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 运用声调、音量、语速、停顿、情感等变化, 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 使学生们身临其境, 倍受感染。但是, 范读是起示范引领作用的, 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效仿, 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方法, 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决不能一味地读下去, 不讲究形式的多样性, 一定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的形式, 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全面提高。例如: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比较读、表演朗读等。同时, 要考虑学生们阶段性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速读、品读等。

1.自由读。一节课的朗读时间毕竟有限, 应该给学生们时间自由地读, 让他们尽情的体验、表现, 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地体会, 不受集体朗读的约束。

2.个别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的情况, 在读完后进行纠正、讲评。

3.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 增强斗志及信心。齐读则可以在这节课的收尾阶段, 细心地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4.比较读。学生们都有好胜心, 如果有人比他好, 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 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提高朗读水平。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 把课文演读成课本剧, 这种朗读形式很受学生们喜欢, 几遍演读, 学生们几乎可以把文章背诵下来。

四、进行朗读评价, 取长补短

1.自评反思。古人云:“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语文课朗读教学中, 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读, 好处是啥,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2.互评纠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 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语言、最终达到运用语言, 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积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 在语文课朗读教学中, 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 开展相互评价非常重要。学生们互相争辩、讨论, 让他们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地交流。在评价中反思纠正, 在感悟中进行朗读。效果更佳,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3.教师评价。多表扬, 少批评。教师多采用鼓励性的评语, 从正面加以评价。在评价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达到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五、注重内容的理解, 品读感悟

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的基础上,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让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 把课文读熟, 在教师的指导下, 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 让自己的情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得到升华, 进而使学生们感悟出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在。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 在读中有所悟。课堂上, 学生读完后, 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 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 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相互之间多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增进感悟的深度,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两小儿辩日》在读完后抓住两者的不同表现去比一比, 从比较中感悟到两者各有其中的道理, 说法各有千秋, 都有说服力。因此,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探索精神。课文《再见了, 亲人》, 让学生们在大声朗读中, 体验到了短暂的军民离别之情, 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对祖国的热爱。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91-01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读呢?

一、营造情境

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情如何来调度动?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首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例如:今年这学期一、二、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文,全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春天美景的图片或者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找春天等,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会发出阵阵赞叹声,因势利导,这么美的春天,同学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呢?我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举手的,每位同学都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二、师生品评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例如:《松树和青藤》一课,当学生用一般语气读小杉树而小青藤的话后,老师指出没读出人物的特点来,然后点拨指导并亲自范读:小杉树是踮起脚,嚷嚷着说的,应读得快点,大声一点。而读小青藤的话应抓住“幼小”、“微弱”、“请您”这几个词用非常友好而礼貌的语气,很轻柔的声音读出小青藤的话。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老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创新方法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老师的轻声示范或者是借助媒体的范读,但无论是放录音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例如:《丰碑》一课,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自然段中“塑像”、“镇定”、“安详”这些重点词语反复吟咏,感悟体会军需处长的内心世界,老师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了革命的胜利,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棉衣让给了别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他的死是从容的,是无所畏惧的,当他看到战友们在继续前进时,他无牵无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丰满起来。这是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9

一、抓好生字教学,为朗读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识字是朗读的前提基础,只有把生字学好,才能把课文朗读好。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二年级语文课教学中很重视抓好生字教学。二年级语文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读生字,另一类是会写生字。这两类生字都要求学生会读,读准字音,第二类生字同时还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教学时,我对这两类生字注意区别对待,把握侧重点。对认读的生字教学,我着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拼读,知道每个生字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念第几声,如何拼音。练习拼读过程中,当出现读音错误时,我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正音,这样,确保学生能够把每个认读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对会写的生字教学,我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正确拼读,把字音读准确之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够说出每个会写生字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偏旁部首,笔顺怎样,同时教给学生把生字写得美观好看的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书写,把每个会写的生字字形记清楚。这样,学生把生字学会了,解决了字音问题,朗读课文的“拦路虎”就给扫除了。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学生对课文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必须知道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对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都不知道,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二年级语文课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与学生讨论文章的思想感情。譬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这首诗里不明白的词语画出来,我就这些词语作出解释,让学生明白。弄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后,我就引导学生试着说出每句诗的诗意。经过以上教学,学生明白了古诗所写内容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只要经过认真的练习朗读,就可以有感情地把这首古诗朗读出来。

上一篇: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制度下一篇:人事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