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图能力培养

2024-07-27

学生地图能力培养(共12篇)

学生地图能力培养 篇1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 无图不成题;无图考图, 是地理高考试题中的一大特点, 因此培养学生如何获得地图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是地理教师应尽的职责。

地图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地图, 熟悉地图, 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 更主要的是理解和分析地图, 并运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 使学生理解地图语言。

1. 识读地图

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素及方向、图例, 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 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 海洋的深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 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 (色相和色调) 的表示方法;另外, 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和规则和字体的变化。

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 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地图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 地理位置及分布状态。

所谓读图, 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 依据读图规范, 学生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 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

读图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 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地理教学大纲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 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不同内容的地图 (政区图、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及土地利用图等) ;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一现象 (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工农业等) 的特征, 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 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 (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第二, 读图要有计划性, 注意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结合。集中训练, 为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打下基础;分散训练, 使读图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基本的读图知识和技能, 是在 (地图) 一章教材中集中训练, 并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 逐步扩大和提高读图能力。例如, 在极区地图上确定经纬度和辨别方位的问题, 可在讲“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章节时再加以训练。又如, 在图上看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地形类型等, 要在讲中国“地形”等章节时进行分散训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 确定经纬度位置, 定方向等, 这是经常要训练的技能, 要做到准确、熟练、准中求快。

2. 填绘地图

填绘地图既是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思考、眼看、手绘、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 不仅记住了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又培养了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填绘地图的练习, 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力求准确、整洁、美观。课堂填绘时, 要适当指导, 依次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填绘地图与注记要注意两点:一是所填绘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要准确。二是使用的图例的形状和颜色应尽量与常用图例一致。注记的字体也要与一般地图上常用字体一致。如注记河流使用水形体、注记山脉用山形体, 且要和它的伸展方向平行、注记城市用仿宋体使之醒目, 一般要与纬线相平行, 且字要端正, 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填绘的方法可以师生结合、视听结合、讲练结合、图文结合、并脑并用, 也可采用边讲、边看、边填、边画的方式,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当堂消化。

3. 绘制地图

绘制地图, 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复制专门地图和缩放地图的能力。

绘制平面地图是在掌握测距离, 定方向, 利用比例尺和识别各种图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使学生掌握复制地形图、气候图、河流图, 政区图以及各种矿产资源分布图, 也是提高学生地图能力的方法之一, 特别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缩放地图在绘图技能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学生应掌握方格法、幻灯法等最基本的方法。通过绘制地图, 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4. 分析地图

在识图、填图的基础上, 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分析地图, 要深入到去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内在联系, 主要解决地理事物“为什么”的问题。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 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 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幅射量的大小, 确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 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由上述可见, 构成学生地图能力的几个方面是紧密结合的, 通过训练, 学生就能把所学地理知识再现到各种地图中, 同时附着在地图上的知识通过符号、颜色、轮廓、线条、数据等在头脑中再现, “心中有图”, 知识就越巩固、地理能力就越能得到加强和发挥。

学生地图能力培养 篇2

在历史与地理的教学中,尤其是地理教学中,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者,我日益感受到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

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甩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或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仔细筛选,精心设计,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有深度、广度、难度,既要有知识的容量,又要有思维的力度。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深刻感受到识图能力的培养要与教学需要相结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疆域图最基本的是搞清疆域四至,形势图最重要是从中判断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路线图则特别重视历史活动的轨迹,布局图更侧重有关史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浅谈中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地图能力 内涵 途径

引言

地图是按照教学要求经过一定的制图综合,能把遥远的地理事物表现在眼前,将文字难以清楚表达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抽象的原理及概念形象直观的表达清楚;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和方向等各种特征。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分布状况,使学生获得各种事物的信息【1】。

1.地图能力素养的内涵

地图能力素养:地图能力是指念那个狗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现象及其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将自己掌握的地图知识用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如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估算指定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能够较规范地绘制简单的地图;能够构建大脑意念地图(或称心理地图);能够制作简单的地图模型等【4】。

2.培养中学生地图能力素养的途径

2.1编制中学生地图素养标准

2004年,为了有针对行地实施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地理学科组牵头展开了“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的研究课题。课题组根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编制《义务教育地图素养内容标准》和《高中地图素养内容标准》供课题实验学校试用。通过编制“标准”,试图研究和构建有利于学生形成地图素养的主要地图知识体系、技能方法和行为习惯等,为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提供依据。【3】

2.2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

刚开始认识地图,学生大都感到比较枯燥,为了克服这一点,可以先准备比较鲜艳的地形图叫学生观看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提倡学生把现实生活中、宣传媒体中所听到见到的事物的地点,在地图上找到准确位置或范围,以增强学生对地图应用的兴趣,养成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2】。

2.3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

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才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和使用地图。地理老师在授课时应让学生明白没有地图就学不好地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在讲“世界人种分布”时,最好在教室里挂有世界政区图。教师大致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空间分布,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就会基本掌握白种、黑种、黄种【5】。这三大人种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在此一目了然。如果没有地图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可以通过这一点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如在地理的考试中尽量做到一题一图,这样学生就会在平时多留心地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地图素养。

2.4通过地理教学,是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一般程序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是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狱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定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5营造地图学习环境,提高个体地图素养

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营造良好的地图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校园和教室设置一些地图,学生家庭应该备有基本的地图(中国地图集和世界地图集等)。课堂教学应该随时有教学挂图呈现等。另外还应该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辅之一定的训练,增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体验,如“校园寻宝游戏”、“模拟旅游”、“野外生存体验”等。这样从多角度、多维度创设地图学习氛围,拓展地图学习空间,就能使学生逐步巩固地图知识,养成中学生地图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4】。

结论

总之,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乌日嘎巴特尔.地图能力培养的探索[OL].http://xkg2009.teacher.com.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176388

[2]宋芙蓉.强化地图能力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40-42

[3]冯忠跃,李永全.中学生的地图素养与培养【J】.地理教育學报,2006年第2期.65-66

[4]罗宽国,冯忠跃.如何培养中学生地图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1期.59

浅谈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篇4

一、培养识图、用图能力

1. 读图能力的培养。

从指图回答入手, 把书本知识一一落实在图上, 做到图文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图、用图能力。

2. 引导学生勾画地图。在教学过程

河南省南乐一中任辉

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 画一画, 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印象。

3. 正确填写空白地图。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地图教学, 使学生能记得住, 有所得。要想使学生能记住, 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要鲜明、清晰、形象生动。

1. 熟悉地图。识时辨区增强记忆。

2. 用生动的文学性和趣味性的语言配合地图, 再造表象, 增强记忆。

3. 用板画示意图, 突出形象性, 增强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感性认识是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而在众多的地理观察对象中, 对地图的观察次数最多, 观察者最普遍。因此, 务必设法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图形、地理模型、地理标本等的观察能力。

学生地图能力培养 篇5

【摘要】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地理教材中图像内容丰富、祥实 ,具有鲜明突出的表现性 ,既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又是教材内容的补充或扩展。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逐步深入 ,对地图技能的训练、培养的重视程度将会与日俱增 ,地图的优势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 高中地理;地理教学;地图技能;培养能力 从历年的广西高中地理会考看,其读图题都保持在 35 %~45 %的比例。今后,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地图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将会与日俱增,地图的优势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历年来每次会考读图题失分率都偏高,归类分析发现,这些同学多为后进生,能力基础较弱。

一、地图的强大作用及现阶段地理地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教学环境限制

教具少、地理挂图内容复杂、清晰度差,很多教学挂图上的符号、注记在4米外(约第三张坐位)就看不清了。上课时,老师指图,学生揣摩。有时,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地理挂图死板、呆滞,地理教学内容中那些发生发展中的生动形象的地理事实、地理过程,在挂图上无法连续表现,只呈现为零散的图片,叫电脑时代的学生如何对这些感兴趣?

(二)教学方法落后

学生被动地进行接受学习,传统地理学习方式刻板,教学方法陈

旧,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控制着教学过程,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教师走,不会”跟”或”跟”不上的学生容易发生学习困难。在学习中,这部分学生因”难”而怕,因”怕”而”厌”。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读图能力怎么得以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脱离

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较少,学生缺乏实践和应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巩固。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培养学生读图技能的策略

(一)培养读图兴趣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的态度、用图的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

趣。

(二)注重读图训练,在图中学习地理知识

1、看图。在教学过程中,把看图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相关的地理知识尽量让学生在地图中获得,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2、画图、教学中,能用简图表现出来的,尽量在黑板上直观的画出来,为了加深印象,学生也动手画,并自己在图中找出相关地理事物名称,和相关的知识,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

3、讨论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并让学生讨论图。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思维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课堂上总用地理挂图上课,就显得课堂上比较枯燥,乏味。我校利用了北四网校的资源,每一课时都有很好的课件,课堂上利用课件,图文声并茂。不仅学生的兴趣提高了,重点知识落实的也扎实了。学生也愿意学习地理了。

1、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形象思维

如新教材中还增加了大量的景观图、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动态图、漫画等,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事事物的表象,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同时,地图中又有大量的抽象符号,如矿藏,城镇。动态图反映地理事物发展的趋势等等,它们都是对地理事物概括的结果。因此,在使用地图时,均可进行大量的

抽象思维活动。

2、动态地图课件设计

设计动态演示型课件,营造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的动态地图上,这样,学生很兴奋,跟着老师认识地图,学习效果也不错。

3、创设问题情境与学习策略

(1)先导学。在高一年级,教师要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教学策略定位在”导”。教师把读图的基本规则、要求,设计成一系列导学题,与比较简洁的地图相配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地理思维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

(2)然后探究。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深入分析地理事象的技能,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我们的设计目标定位在”引”,教学策略应用”探究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最后发现与创新。填绘地图是运用地图的初步实践,我们应该把部分填图设计成学生发现与创新的实践过程,把设计目标定位在”发现与创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

(四)在教师讲图基础上进行填图、绘图

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印象后,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接着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纸

上模仿并独立填图,最后通过投影展示效果,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会读图的同时,模仿绘图,学会学习。

1.教师绘图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边讲边绘图,能绘出比较标准的祖国疆域图、河流、山脉、交通图、示意图等。

2.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指图回答问题,做到边说边指,手口相应,这样,枯燥的地理知识才能具体化、趣味化,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的技能。总之,平时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文国峰《提升中学生读图技能之我见》《中国教育论坛》 2007、5

学生地图能力培养 篇6

一、运用地图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思维的拓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地图册、地理图表、地理模型、幻灯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直观、生动地演示教学内容。教师对观察的程序、方法和技巧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明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观察要求,要求学生独立、仔细地观察,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去阅读、发掘图形中隐藏的信息,发现规律,然后总结出结论。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填图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运用地图培养思维能力

人们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认识始于感性知识,而地理教学中感性知识的积累主要依靠地图。地图是无声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是各种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地图册等图表,把地理知识落实在相关图表上,让学生在图表中进行分析、概括。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性,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差异。而地图是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成因浓缩在图形上,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及图文转换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储存在头脑中。当用到相关信息时,学生就会从头脑中很快调动出地图表象,进而迅速且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运用地图激发想象力

想象力不同于一般的思维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它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是一种智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体现。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领域中,但绝大多数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再现或创造出自己直接生活经验中没有感知过的地理事物的形象。而想象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主要依赖于地图的运用,通过读图、绘图等都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

四、运用地图培养审美能力

地理学科较一般学科更重于“理”,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要让地理课堂变成一泓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如在学习必修1《地表形态》时,笔者制作了课件展示世界和我国的各种地表形态,甚至配上相关的诗歌、音乐。如呈现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配上语文课《桂林山水》的朗读,学生在欣赏时表现出感叹、好奇等神态;在呈现钓鱼岛、仁爱礁时,注明日本、菲律宾无视我国主权的做法和我国保岛、保礁的立场。之后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习教材,然后小组讨论。学生在美的心境中出色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运用地图培养探究能力

目前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必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图文转换等活动,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融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特别是目前教材体系中文字叙述量大大减少,但图表呈现量越来越大,这尤其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通过图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如正午太阳高度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可通过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说明两分日、两至日各自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然后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请说出夏至日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和最小的纬度范围。在学生给出答案后首先让学生说出纬度差的计算方法,并用图示意,再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至此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范围便迎刃而解了。最后教师指出错误答案的错误原因,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总之,地图不仅是联结“地”和“理”的纽带,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注意、思维、想象、审美、探究等方面能力的钥匙。当然通过地理图形培养出的这些能力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而共同求得学生智能的发展。

浅谈学生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地图意识, 熟悉地理事物分布, 增强对地图的认知能力。首先, 教师要讲清地图基础知识的概念和用法, 特别是地图上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地图学习中必须清楚的最基本的概念, 对学习以后的各种地图大有益处。其次要多练,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 采取读图、拼图、填图、画图、说图等多种训练方式,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绘图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查找、分析、思考和应用地图, 逐步提高学生读图知识能力, 但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地图,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图像结构, 还必须注重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可坚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板图板画粗绘一些课堂简图, 久而久之,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根据课程进度, 布置一些绘图的课外作业或练习, 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地图知识和技能, 自己绘制地图, 以图的形式表达所学的地理知识。

三、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的学生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 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应用, 结果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剖析, 把其中的基本原理吃透, 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读图分析时, 一是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开阔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忽视个别现象和特殊规律。

四、记图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图, 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使繁杂的地理事物化为简单的直观图像,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地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 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完整的地理图像。由于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记忆与展现, 那么, 通过图像建立起来的地理图像在记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浅谈背诵地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这个学期, 由于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 我便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地理教学中。为了上好每一节课, 我精心备课, 查阅资料、了解学情、设计教法, 尽可能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到最佳状态;为了让学生及时消化每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我把知识点装进相应的地图中, 让学生背诵地图:34个省级行政区、56个民族、16条山脉、14个地形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5种气候类型、长江流经的11个省区、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主要煤矿和油田的分布、4大牧区、9大商品粮基地、主要铁路干线等等;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六个班的学生作业, 我都实行全批全改, 有时候, 我甚至把地理课本都收上来批改。一些老师开玩笑说我阅作业阅上瘾了。是呀, 作为一个科任教师, 你不阅作业怎么去了解学生?怎样去研究教法和学法?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认为地理学科应该既要有书面作业 (如《地理填充图册》和《同步训练》) , 也要有口头作业 (如背诵地图) 。但我们很多老师只注重了书面作业而忽视了口头作业, 殊不知口头作业对学生来说益处多多。

一、背诵地图可以训练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初中学生学习地理最难的就是读图, 阅读地图不仅要看清地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 更重要的是探究和发现隐藏在地图语言背后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不仅要静态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点, 而且要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如果我们把地理知识融进地图里, 让学生反复去读、去背诵,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一幅幅地图储存在大脑中, 进而学会怎样读图和用图。这样, 充分挖掘了地图语言的概括的、丰富的内涵。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就能借助地图, 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二、背诵地图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古至今都是通过考试 (笔试) 选拔人才, 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茶壶里倒汤圆, 有理说不出”的所谓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 为避免这样的问题, 社会上各行各业兴起了“面试”,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义务教育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 我们学校无条件录取每一个小学毕业生, 所以每个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这其中就有很多一言不发的孩子。通过背诵地图, 让一些课堂上从不开口的孩子鼓起了勇气, 我分明能看到他们指地图的小手指在不停地颤抖着。虽然背诵得不是很流利, 但能见到他们那舒畅的笑容, 至少那一刻他成功了。我经常让学生下意识去背诵一些地图, 即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郭沫若先生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 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三、背诵地图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记硬背, 是激活开发脑细胞的最好手段。地图语言和文字语言比较, 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 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在传达地理信息方面的作用是文字所无法取代的。在地理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 再通过观察和分析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 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 查明其地理规律。例如, 运用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 说明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我国铁矿、煤炭资源的分布, 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及合理性等。

四、背诵地图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知识的增长是以空间概念的形成为依托的, 而空间概念的形成又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的, 二者相辅相成, 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点的记忆到空间概念的形成, 完成由文字记忆到图形空间分布的迁移。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地图, 使学生看懂地图, 背诵地图, 进一步分析地图, 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如对世界气候分布图的阅读, 先可以据图了解并分析每一种气候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再通过一定的题目训练加以强化, 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知识。

实践证明, 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 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 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 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 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 成为一代大家。

严北溟先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他说:“常有人反对私塾式的死记硬背, 把它归之为一种‘笨拙的教学方法’。事实上, 启发式固然重要, 但死记硬背在童年学习中也不能缺少。通过死记硬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一时可能无用, 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力加强, 便会在各种知识的联系、综合中发挥作用。童年时通过死记硬背所培养起来的记忆力, 使后来受用不浅, 是我在贫苦自学途中体验最深的一点。”

学生地图能力培养 篇9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曾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心理学认训规律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知识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 所以,地理教学中,地图和直观性、概括性及严密的逻辑性,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便于记忆,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正因如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各类地图的使用,尤其是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

认识地图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图例、比例尺、辨别方向,而是与实际每张地图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掌握在每张图上如何辨认方向,知道每个图例符号代表的含义,每张地图比例尺大小不一如何换算,等等。 为了巩固练习,每节课教师应让学生指图说明各种图例、辨认方向,并让学生动笔换算比例尺,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地图的类别,分清地形图、气候图、政区图等一些专门的地图。 特别是地形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图, 而且要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联系起来。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知道各种颜色代表的含义,读懂地表的高低。 为了使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学好,还要注意课堂上多练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突破,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部分内容。 这样,认识地图的目的便达到了。

二、重视读图指导,培养基本读图能力

阅读地图是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地图, 掌握地图的“语言 ”。 它是地图和地理知识的总汇 。 库拉佐夫说 :“只是背熟地名和正确指出地图上的地名,并不是掌握地图的唯一标志。如果学生除能列举地名处,还能看懂地图,说出任何一个海的深度,大概指出任何一个地方的高度,指出任何一个他未学过的国家的地表的一般特征,才算真正掌握了地图。 就是说懂得了地图的语言。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要使学生读懂地图上的“点”、“线”、“面”,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特点,找出联系,分析原因,概括规律,使学生学习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

利用地图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应该多层次地设计探究问题,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加强读图指导,形成基本的读图能力。 教学中应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种地理要素用相互隶属与相关层级图表现出来,可以清晰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重把一个问题划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学生一方面可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自我建构知识网络,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点上。

三、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堂课都有地图册,教师应坚持每节课都有教学挂图。 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所学知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 因此,要求学生所学知识不应仅局限于所学书本,必须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生必须依赖地图建立空间概念。 要使学生熟悉地图,教师必须从“我”做起,持之以恒地用地图教学。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每次教学从读图开始,用图复习提问,以图导入新课,通过读图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图讲解问题,概括重点,最后通过填图、绘图巩固所学的知识。 由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让学生多接触地图,使学生逐步养成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不但要记住地理事物的名称,而且要通晓它们的位置概念,即使不翻看地图也能在头脑中很快找到。 例如,地理名称在课本中再现很多,国名、省名、地名、铁路、河流、矿产、农产品名称等,确实是大量的。 要掌握这么多地名,一是选择记住必要的地名。 二是运用地图,把地名“巩固”在地图上。 方法是利用地图上的一些“线”把地名串起来。地图上有经线纬线,还有海岸线、铁路线、航线等,利用这些线把孤立的地名串起来,并进一步线线交接,形成“网”。 这样一记就是一串或者一大片,地名不再孤立,相互之间有顺序,方位关系,相关性很强,不易把“地名搬家”。 例如,我国沿海的一些大港口,它们各临什么海洋,我国自北向南五条纵向的铁路干线经过的重要城市;北回归线横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从北仑港到英国伦敦要经过的海洋、海峡与运河,等等。这样的方法能联点成线,联线成网,熟看地图,结合填图,反复训练,就能形成深刻的印象,逐渐感到记忆地名并不是太难的事。

四、培养学生填图能力

填图是学生地图能力的重要实践部分, 是学生认识地图 、 阅读地图 能力的检 验过程 。 需从学生 一学地理 便涉及 。 学生最常 做的填图 ,便是与课 本相配套 的 《地理填充图 册 》,每次课上 或课后 ,认真指导 学生填图 ,不仅使学 生所学知识 得到巩固 ,还会锻炼 学生的动 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 使学生把 所学知识 与图结合 ,建立空间 概念 ,促进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把学科内容与它所在的区域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训练,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如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两幅图:中国区域和世界区域图:复习地形、河流、气候等专题时让学生把世界主要大河描绘在图上,主要地形勾画在图上,主要气候类型落实到图上,这些自然要素落实了,人文地理受到自然要素影响,学生自然能结合图分析,这样既落实地理事物的位置,又对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有了掌握。 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学生自然会读图、填图、绘图。

学生地图能力培养 篇10

1、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手段

经常运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独特的风格, 运用地图, 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2、运用地图是开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保证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手段, 更是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的媒体。地图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开发, 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是进行地理德育的有效形式

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德育,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利于克服单纯说教的缺点, 可以直接陶冶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的行为, 其导向功能比语言文字更为明显。

4、运用地图教学是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

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语言和文字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体, 势必造成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出现, 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背离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读图能力的培养方法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 而初一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教师应引导学生, 促使他们对地图产生兴趣, 因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讲亚洲三大半岛和欧洲三大半岛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欧洲的亚平宁半岛的形状像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两大半岛都是靴子形状的, 进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只“靴子”有何区别, 学生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 阿拉伯半岛是一只平底靴子, 而亚平宁半岛是一只高跟靴子。

2、指导学生熟悉地图的基本要素, 把握好引导学生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

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地图的无声语言, 只有学会使用它们才能准确地使用各种地图, 教学地图虽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媒体, 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地理教师必须把握好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的时机。例如, 在讲《中东》这一节内容的时候, 讨论中东长期成为“热点”的原因, 学生根据“中东地形图”中的图例能归纳出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再根据“中东石油产区分布图”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石油分布于波斯湾沿岸, 再结合刚才分析的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可得出中东地区的石油不同于俄罗斯的石油通过管道运输, 而是通过油轮外运, 波斯湾沿岸的霍尔木兹海峡也就成为“世界石油的阀门”, 然后再根据“波斯湾沿岸石油外运航线图”分析中东石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在教学中要加强读图训练, 强化读图能力

初一的学生年纪还很小, 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力较差, 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图, 不断强化读图能力的训练, 提高对各种地图的分析综合能力, 反复练习, 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 在讲《俄罗斯》的时候, 俄罗斯的地形特征较为复杂, 可指导学生记一些关键的事物, 然后以表格图示的方法呈现, 反复几次学生就会牢牢记住。再如, 在讲《欧洲西部》国家首都的时候, 可以用小组竞赛的方法, 其实小组竞争就是反复地带着目的练习, 这样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例如, 在讲印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时, 如果光向学生说明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画一幅示意图展示, 乞拉朋齐周围的山脉呈簸箕状朝向印度洋, 使得当地降水丰沛, 学生通过简单的示意图立刻就能明白过来, 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三、培养初一学生读图能力的注意点

1、在教学中, 要努力使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 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如读图要注意地图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

2、在利用地图培养读图能力的过程中要选准图像。如在了解亚洲地形特征的时候, 要懂得选用“亚洲地形图”或“亚洲地形剖面图”。

3、培养学生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用图的核心所在。如可以根据“板块运动示意图”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用图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求学生敢于提出假设, 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根据“大陆漂移示意图”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将来的海陆分布特征, 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设想, 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使人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的内容。地理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 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地图是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重, 思维和能力的可塑性强, 如果地图运用的好, 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传道.利用课本插图加强读图训练[J].地理教学, 2005 (10) :27-28.

[2]许素贞.地图教学与创新性思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 (7~8) :59.

浅谈初中地图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85-01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经常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析图、绘图等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但对于刚跨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大多学生普遍反映地理知识难记,地理学科难学,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呢?经过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

一、巧用景观地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增添了大量的景观图,如花园城市——新加坡、古老的吴哥窟、壮观的婆罗浮屠;还有怪异的风土人情、奇特的地貌等。这类地图形象、生动,可以很好地创设情景,学生阅读起来容易入手,低起点式的导入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地理的学习状态,教师的巧妙引导,会激发学生通过读图探讨地理知识的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意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喜欢在课后告诉我他知道很多方面的知识,我就及时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还有的同学提出想研究的问题,我就鼓励他亲自动手,并且提供参考方法,愿意随时帮助他。巧用景观地图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不是通过教师简单的传授能得到的。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地图的形成与积累,主要靠学生反复地读图和用图来完成。这就需要对大量的、有质量的地图的反复感知。

二、精心设计教学

地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1)分布图,包括自然地理分布图利人文地理分布图。如地形图、政区图、人口图等。(2)地理示意图,如地球公转图、水循环示意图、锋面雨示意图等(3)地形图,如地形剖面图、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等。(4)地理模式图,如世界洋流模式图、人气环流示意图等。(5)地理统计图,如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等。(6)景观图,如北极景观图、麦加的人清真寺等。(7)漫画图,如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等等。

不同的地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必要在初学地图时一古脑儿地把以上的地图种类统统介绍给学生。免得学生望而生畏,想而却步。待到某种地图出现时,再进行教学也不迟,因为学生在地理图教学中需要获得的能力,不仅仅是分类,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地图,就得精心设计,根据不同地图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千万不能蜻蜓点水,而且还要适时进行训练,并在下次出现这类地图时,要及时启发学生回忆旧知识,加以不断巩固。这样才能有助于积累读图本领,提高学习运用地图的能力。

三、掌握阅读地图步骤

众所周知,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付出长期、不懈的正确训练。笔者认为选择一种恰当的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步骤,就会让这一难点的突破“制度化”、“条理化”,也便加强对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能力的循序渐进的培养,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经过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常用步骤。(1)浏览地图,形成初步印象。(2)精读地图,获取准确信息。(3)填写地图,加深具体内容。(4)指示地图,培养实际应用。(5)表述地图,综合各种能力。其中精读地图,表达地图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多花功夫的。精读地图时要先读地图名称,再读地图的图例,后读地图中具体内容。在明确精读地图顺序后,就不必太多地约束学生,要让自主阅读。指导学生精读地图过程中贵在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训练。表达地图这一步可以说是用图的最高境界,是上面四个步骤中获得的信息经过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再造,最后当众表达自己的看图思考问题的结束,更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指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是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完成的中介。选择恰当的媒体能有助于学生在地图学习中难点的突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我便自制了实物教具,把三个大小不等的铅线圈用棉线连接,当提起棉线三个铅丝圈就由高到低排列,形成一座小山,而松开棉线,三个铅线圈,就从内而外由小到大地排列在事先准备好的铅画纸上时,便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利用这一实物媒体还可以让学生读懂等高线排列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以及空地地形的等高线的特点,而通过调节棉线则可以有利于学生读懂陡崖等一些陆地表面特征地形的等高线特点的由来。这一实物教具,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实践证明学生乐于接受。

重视地图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篇12

一、养成良好的用图读图习惯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 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 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地图给人的特殊感受, 在很多方面优越于自然语言, 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 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地图, 没有哪节课能离开地图教学, 可以说地理课上无图不教学。地图的表现力强, 蕴含内容丰富, 是地理教材文字内容最好的说明和补充, 是对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地理事象的扩展显示。通过读图, 既可巩固正文地理知识, 又可适度拓宽知识信息,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地图使教与学融会贯通, 教师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 重抓学生良好的用图读图习惯的养成, 培养用图习惯, 激发学生的用图兴趣,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深层次挖掘教材地图的隐性信息, 形成地图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 教给学生各类图像的判读步骤和技巧, 培养学生图像信息获取能力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地图

分析地图是在读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在“亚洲地形图”上找一找亚洲都有哪些河流 (读图) , 这些河流的发源地、流向和注入的海洋, 需要进一步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怎样分析呢?需要通过图例———陆高所代表的颜色分析, 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海拔高度, 还必须有常识性的知识: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在地形图上, 水是从海拔高 (颜色深) 的地方流向海拔低 (颜色浅) 的地方, 顺着河流的流向最终找到河流的入海处,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这种方式方法叫“以图析图”法。还有一种析图方法是“以图析文”或“以文析图”法, 这种方法就是图文对照, 通过对照进行地理信息互补, 前者是用图上的地理信息与课文对照, 把图上反映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补充文中没有指名的地理知识;后者是将课文中的地理信息在图上找到对应的位置。这种图文对照的析图方法一方面建立了地理空间分布的概念,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另一方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教学, 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还能使学生学会画图的技能。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述边画图, 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语言和略图转移, 做到视听结合, 从而印象深刻, 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有关长江的内容时, 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 先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 然后画到人海口处, 画干流时, 告诉学生干流就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再讲上、中、下游的划分, 用红笔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标在干流上;阐述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 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 让学生从图中感觉长江上游“水流湍急, 水力丰富”, 中游“河道弯曲, 容易泛滥”, 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接着用蓝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 再讲述哪些支流在上游, 哪些支流在中游。这样有形有意,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充满了动态的感觉, 体现了长江水流的特征,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巧妙利用地理简图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保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所以, 新课改理念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淡化对具体地理知识的掌握, 但对绘制地图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本中有许多地方对精确度要求不高, 但出现了很复杂的地图。如铁路、公路干线分布图和河流流域水系图等, 这对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的。因此, 我们应该结合教材, 设计出地理简图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所谓简图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地图图形, 用最简单的笔画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画出教学中所需要的示意图, 这就是简图。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要讲述的问题上。地理教学更多地要思考如何在以生为本中展开师生双边活动, 把教学与读地图融为一体。另外, 对于块状特征突出的政区图、湖泊分布图等, 不妨裁剪地图, 用技能带动知识的学习, 这样可以把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换。

五、学会阅读地图的内容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思考问题, 从地图上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 力求做到能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知其“理”,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丰富的石油资源”时, 利用地图册和课本中的插图学习西亚是世界上的石油宝库, 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巨大石油带, 要求学生在“西亚石油分布图”上看石油分布的国家。通过阅读地图, 大家了解到:西亚的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 除伊朗、伊拉克有丰富的石油外, 向西延伸到叙利亚东部与土耳其的南部, 向东南延伸到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和阿曼。接着学习西亚石油的输出, 要求学生在图上观察石油的运输方向, 原来它们大都通到地中海沿岸了。再看“世界石油的海上运输路线图”, 从图上粗细箭头的指向发现:西亚石油输送到地中海沿岸的只是少量的, 而从波斯湾到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运输是大量的。但大量的只有两条线路, 一条是向西用巨轮从波斯湾经过印度洋横渡大西洋运往西欧和美国。另一条向东, 从波斯湾横渡印度洋, 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至日本与澳大利亚。

参考文献

[1]袁翠兰.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地图活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上一篇:律师意见论文下一篇:服务业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