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

2024-05-10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精选12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 篇1

摘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指导学生读书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可以带着问题读、勤动笔墨读、带着感情读、进入情境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巧导精读,方法技巧,阅读能力,语文素质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 “读”是理解、记忆的主要途径。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巧导, 学生怎样才能做到精读, 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带着问题读

带着问题读, 即是让学生读书时, 一定要带着问题。有问题才有刺激, 大脑才会兴奋, 思维才会活跃, 每读一遍课文都要带着一个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这次读的目的是什么, 应注意什么, 应该从书中寻找什么, 这样读书才能集中注意力, 才能边读边思, 才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书时该带着哪些问题好呢?语文教材每篇课文末尾都提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教师应根据这些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新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 把这些问题通过一体机呈现出来,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例如, 教学《你们想错了》, 第一次读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1) 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2) “想错了”是指“想”什么?第二次读就让学生带课后的三个问题: (1) 方志敏在什么地方, 怎样跟部队失去联系隐藏起来的? (2) 两个敌兵发现方志敏后怎样对待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 两个敌兵后来怎样对待方志敏?方志敏说了哪些话?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 读后对课文内容已基本理解了。第三次让学生读课文重点句段时提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方志敏说:“你们想错了”?“淡淡地说”是怎样说?学生针对问题边读边想, 通过讨论、释疑, 已深入理解课文, 受到方志敏的高尚品德的感染和教育。学生读后不但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掌握了作者的思路, 与书中人物思想产生共鸣。他们读后得到收获, 得到启发, 阅读的能力自然会有提高。

二、勤动笔墨读

勤动笔墨读, 即是说读书时, 要边读边思边作记录、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如读课文时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懂的句子用“———”标出来;有疑问的地方, 打个“?”号;重要词语、句子用“~”标出;多音字用“[ ]”括出;近义、反义词或注释写在“ ( ) ”内, 该分层的用“|”线在段落里标明, 层意写在“———”线后并写上l 2 3……还可以根据课文实际情况写上眉批和注释。如“总起”“分述”“过渡”“比喻贴切”“描写生动”等。这样指导学生读书, 用心细致, 既要动眼、动口, 又要动脑、动手, 很快就会掌握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久而久之, 学生会渐渐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懂得读书的方法。

三、带着感情读

带着感情读, 即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把课文中描写人物 (事物) 的思想感情同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进入角色, 读出轻重缓急的语调和喜怒哀乐的感情, 做到情真意切。如教《你们想错了》, 指导学生读方志敏的话语时, 要用“轻蔑”“教训”“态度自然”的语气去读, 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出兴趣, 读出感情, 悟出道理。这样寓讲于读, 寓思想教育于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书中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在学生阅读之前, 可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可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 可先让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朗读、复述, 识记一些生字新词, 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后让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真的, 从那以后, 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还可以让全班学生讨论:如果“我”是汤姆, “我”会怎样做呢?在学习《掌声》这课时, 有不少学生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课文中的“我”到底是谁呀?小英真的变化那么快吗?一次掌声的作用真的那么大吗?有的学生说, 面对困难, 不能低头, 要坚强、勇敢;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关爱残疾人、关爱身边的弱者这样有价值的观点。

四、进入情境读

进入情境读, 即是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如教《放风筝》一课, 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再让他们想象天空中的景象, 如有可能, 让学生把天空中的景象画下来。接着设问:谁能把“大蜻蜒”风筝放上天?你能把天空中风筝的名称说出来吗?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 细读课文, 从字、词、句、篇和标点的使用中, 了解作者思路, 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又如教《你们想错了》这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两个敌兵搜查方志敏的内容时, 让学生细读课文, 讲讲敌兵想发财怎样“满心希望”“搜”“摸”“捏”方志敏, 一个敌兵用投掷手榴弹“威吓”方志敏拿出钱, 另一个敌兵“弓着背”“捏遍”方志敏的衣角和裤腰的情景, 方志敏在这样的情境下却“淡淡地说”, 体现了方志敏泰然自若的神情和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高贵品质。

五、结束语

总之, 指导学生读书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自学为基础, 以训练读为主线”的原则, 这样才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薛利娜.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0) .

[2]郭香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1) .

[3]曾春令.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06) .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 篇2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刍议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小学 张梅芹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教师组织语文教学基础中的基础。教好汉语拼音,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学习持久能力的培养在于磨炼。教师要给学生磨炼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听”和“说”两种形式总会交替进行,良好的听觉是正确、清晰的发音前提,然后通过看图“示范”读音,“演示”教具等手段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如教学单韵母u和u时,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由图导出单韵母u和u,让学生说出u和u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在于字形相近,不同点是u比u多两点,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着重进行听说的练习。进行反复,教师多次讲,学生模仿。除了培养他们听和说的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万物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因此培养观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汉语拼音中字母的形、音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稍有不注意就容易混淆。观察能力对学好拼音作用较大。b和p两个字母的笔顺、笔画都相同,但在字形上b是右下半圆,而p是右上半圆。在读音上b和p都是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来,极轻极短。b的气流较弱,而p气流较强。通过比较区别,使学生掌握了易混的字母,另外还可以采取念口诀、读儿歌(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特点的,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成或自编儿歌与识记字形加以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竞赛等方式,如口诀有:一竖右下半圆b,一竖右上半圆p.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多次比较过程中,积极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了思维训练。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拼音教学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品格的智力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一年级新生面对教材中的景物、人物、事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他们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教师的责任在于抓准时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场景,把课上得声情并茂,情趣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拼音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生动有趣。如洁白的鹅、美丽的大公鸡、五彩的气球、古老的宝塔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彩纸制作精美字母图形卡片,充实教具,通过插图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先利用宝塔插图,再带着学生看真正的.古塔,讲解塔的故事,了解塔的来历,教育学生学习古老的中国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祖国的美德,我们应该保护古老的文化遗产。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当热情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双翼。只有长期坚持,学生的想象就会如清冽的山泉汨汨而出,滋润他们的创造心田。

四、读写能力的培养

拼音教学中可以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声母,可读单韵母,要读写听相结合让学生先认读后书写;先书空再独立写;先抄写再默写。教学复韵母和音节时,在学生读准音节的基础上书写。除了强调按规定写好每个字母外,还要强调每个字母要写得紧凑匀称,看准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除此之外还可以读音节,带音调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加强学字、学词、学句和阅读之间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由学字母到学音节、新词、拼音句子、句群的能力,达到提前读写,为学好语文,讲好普通话打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读一读融入到玩一玩游戏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找好朋友”的游戏,把声母和韵母卡片发到学生手中,每个人的卡片不同,让学生找出音节好朋友,并且在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所组成的音节,之后再继续找出不同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的说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也水到渠成了。

五、自读能力的培养

在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话是基础,汉语拼音又是普通话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呼是小学生自己读书的必备条件。汉语拼音中采取多种形式,用反复出现常用音节的方法来复习巩固。除独立成音节的字母外,还有整体认读音节的形成,还有看图读词、读短句、读短文等形式。训练学生反复练习,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位学生学好拼音,都能准确的直呼音节,为自己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好语文,讲好普通话打好基础。如针对三拼音节这一学生学习拼音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读,并且和学生一起总结拼读方法,尝试用口诀法加以识记,在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打下了基础。对于学生在自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遇到不会读的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给生字标注拼音的习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如给物品、学生姓名加注拼音、读读纯拼音读物等一系列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篇3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识读能力阅读技巧一、前言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不懈的追求,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迈进科学殿堂的基本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科学的基础,不论是数学、品德、科学等主要科目还是艺术、健康、法制等附属科目,阅读能力的不足,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阻碍。

各教育专家及广大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从未终止过,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岳秋景从教师、课程、学校三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小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蔡文举论述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学与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李格从《语文课程新标准》出发,研究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权玉顺论述了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纵观目前研究策略,探讨类的文章占要内容,缺乏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深层次内涵的探讨,研究过于肤浅和表面化,缺乏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水平、阻碍等现状的数据支持。因此,深入分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其现状水平调研,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其水平提升策略探讨非常有必要。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

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小学语文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课本、课外读物及其他载体的文本内涵进行理解、转化和记忆的过程,其核心是理解,是将文本内涵转化成小学生贯式思维的过程。阅读活动的顺利完成应该具备识读、理解、评价、阅读技巧四个方面能力,即阅读能力应包括四个要素能力,识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阅读技巧。

识读能力是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它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通常识字量作为其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理解能力是学生通过对字、词、段、篇的辨认理解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文章结构、表现形式、修饰方法的把握能力。评价能力是对文本表达思想的评判能力、文章优劣的总体判断能力。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速率、提升阅读效果的经验方法总结。

和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一方面,由于年龄原因小学生的四个要素能力都不健全,识字量普遍不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较低,缺乏阅读技巧。另一方面,小学生更喜欢直观形象内容的阅读,熟悉内容的重复阅读,侧重阅读对象的趣味性。

三、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为科学了解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本研究设计了“小学生阅读能力调查问卷”,为避免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局限和文本交流之间的障碍,调查对象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情况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非常不满的占13%;不太满意占19%;一般占43%;比较满意占22%;相当满意占3%,不满意总人数占比为32%。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参与学生教学工作一线,对小学生的认识较为全面和客观。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我国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不足,这跟当前时代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符。

(二)识读能力、阅读技巧是制约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

问卷对制约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合相关文献和对阅读能力内涵的分析,问卷将其原因列举为识读能力不强、理解能力不强、评价能力不强、阅读技巧缺乏四个方面。调查发现识读能力不强(82%)、阅读技巧缺乏(79%)是小学生阅读能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探讨

(一)提高认识,创造良好氛围

提高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识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阅读技巧的关注;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向阅读学习和锻炼倾斜;提升家长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认识,为学生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二)丰富内容,提供优秀素材

一方面,学校为学生创造课内外阅读的条件和资源,丰富学生可阅读的资料,让学生“有的学”;另一方面,提升学生阅读素材的水平和质量,针对学生发展阶段和能力现状多选择经典著作、图文结合的著作向学生提供,让学生“喜欢学”。另外,要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形式获取感兴趣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学的渠道多”。

(三)研究方法,传授阅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学生识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阅读技巧的学习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交流、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形式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并组织阅读竞赛、学生课堂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通过表扬奖励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探索阅读技巧。

(四)加强锻炼,巩固阅读效果

根据小学生阅读能力特征,通过重复阅读、多次阅读、背诵阅读等多样的锻炼形式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制定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计划,将“新”“旧”阅读对象进行科学安排,使学生记得住旧知识,学的好新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岳秋景.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4).

[2]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3]李格.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

培养职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刍议 篇4

从目前职高学生阅读能力来看, 其阅读能力不强, 听、说、读、写水平不高。出现这种情况, 除语言基础差是个因素以外, 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阅读技能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原因主要反应在阅读速度、理解深度和准确度等方面。阅读速度不够快与词汇记忆储存不够、阅读技巧掌握不好、阅读正确习惯还未形成直接有关;而理解度和准确度差则反应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尤其表现出了语态问题以及答题思路的偏差。因此, 探索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使广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及有效的阅读训练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以全面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是我们应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根据本人职高英语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培养职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目前16~18岁的职高学生往往满足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英语, 电视上看别人说英语, 而对独立阅读英语材料缺乏兴趣,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 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 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 引进各种幽默故事、奇闻趣事、锦言妙语、名歌金曲来增加英语阅读趣味性, 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拓宽阅读范围。随着学生阅读兴趣和热情提高, 教师要为他们选择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阅读材料, 其题村可涉及文化习惯、人文历史、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

二、训练学生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指的是阅读速度与准确度, 把握词义能力, 推理判断能力等, 阅读技能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目前高中阶级学生要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40-60个单词,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上下功夫。计时阅读训练。美国匹兹堡大学William E Noris认为, “计时阅读给学生压力, 可使他们读得快一些”, “我们的目标是教学生从书上怎样有效地, 迅速地, 完全理解地获得知识”。计时阅读就是计算学生每分钟平均阅读词数, 计时阅读能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 迅速加强大脑兴奋点, 提高阅读效率。例如:一百个单词左右的材料无生词限定学生在一分钟左右读完, 再用一分钟左右做四个阅读选择题, 以测试学生阅读这篇材料的准确程度。按照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原则, 随着学生认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采用相应材料进行训练;无声阅读训练。阅读心理学发展揭示出, 要读懂文字意义, 根本用不着说出或听到每个词, 看到文字符号就直接理解意义是完全可能的。高效的阅读不但可以逾越文字至声音这一步而直接达到理解。甚至可以跳过一定的字符来实现理解。因此, 在学生具有基本朗读能力时, 就必须把无声阅读能力培养提到日程上来, 纠正错误的阅读方法;培养把握词义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义阅读中的重要能力。为了提高阅读效率, 碰到生词, 要求学生能根据构词规律, 句子或段落里上下文意思, 全面平衡意义、语法、逻辑等方面来推测理解词义。许多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词义正确理解障碍, 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词义理解能力。根据构词法。英语构词法有合成、派生和转换三钟。合成词类如:sunbathe (沐日光浴) 。Warm-hearted (热心肠) ;派生词类如examination (考试) , inconvenient (不方便的) ;转换词类如break (v.) 打破———break (n.) 休息时间, better (a.) 更好——break (v.) 改善, 学生若有一定的构词知识就可以根据构词规律来理解一些生词;根据上下文对比关系。在特定上下文中, 往往可通过对比、转折关系来确定一个词的意义。如:Her voice was usually soft and sweet, but now it is hoarse.从soft“柔软的”和sweet“甜的”可确定hoarse是“嘶哑的”意思;培养推理判断能力, 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能力, 在获取事实信息后, 才将已知细节加以分析, 从而得出合理判断。培养学生推理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理解词汇和结构本身意义进行推理判断。二是通过对文章中的事实、现象进行归纳、推断出结论。三是通过文章用词、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和写作目的。四是通过对话, 推断对话双方的语气和对问题不同的看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 篇5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一个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第斯多惠),为此,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非常强调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常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注入式”、“满堂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只重思想内容的分析,轻视课文感悟,考试也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独立见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做到“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霍姆林斯基),我们要改变一味让学生保持“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积极营造自由、安全、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少制定规矩,不轻易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肯定学生的点滴创新,确保学生在民主氛围里更好地发挥创新才能。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己,突破旧的思维,开拓新天地。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创新发现人、事、物的闪光亮点;要让学生明确明辨是非的准则,对生活哲理形成新认识;增强学生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促成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巩固。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来获得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过程,致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优化教学过程,除巩固基础知识外,应侧重创造力的培养。应注意利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努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学生发现各种知识的联系,触发联想,形成新认识。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双基教学和训练,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求异思维

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巧妙设疑并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者须疑”,只有常疑问、常思考、勤发问,才能常有创新。要鼓励学生对传统的观念、现成的教材大胆提出质疑。如“有智者事竟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观念,何不来个逆向思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即使分析错误,也应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避免挫伤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让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对名人名作,要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新见解。如《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设想,让学生多几分思考。教师要发展求异思维,还须引导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引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信息。

五、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要重在实践,矢在实效,丰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道:“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志公),只有让学生去操作,通过自己亲身活动、亲身体验所进行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续编课文的故事,改写诗词,开展演讲、朗诵、辩论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办广播站、文学社、出板报、去社区调查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体验创新的乐趣,增强创新的信心。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 篇6

【关键词】高效阅读 阅读能力 热爱 阅读技巧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05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发展史上功勋卓著的教育家之一,他年轻时在美国师从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学成归国后更是历史性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针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陈鹤琴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著作中写到:“一个会阅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知识带给他的无限欢乐;一个不会阅读的人,并不能称之为真正进入了学术的殿堂的。”阅读无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而掌握较强的阅读能力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从应试的角度来讲,阅读理解这一题型在高考英语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很大、不容忽視;从提升学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角度来讲,学生具备高效的阅读能力是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准备、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势必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努力研究更多有益于学生高效阅读的策略和模式。

一、热爱是培养阅读能力最好的老师

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热爱永远是伴随他们的最好的老师和伙伴。”可是,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中生都很少进行英语阅读,即使是在做题的时候,也都很害怕练习阅读这一题型。所以,我们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热爱阅读之情的激发。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阅读,才能够在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这一好习惯、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在引导学生们热爱阅读的道路上,以下两点是比较关键的。1.多推荐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点的阅读素材。从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入手,学生们往往更容易接受阅读这样一个学习的方式。2.通过表扬等途径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外部动机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学生们阅读之后分享感受,教师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无疑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也会感染更多的学生逐渐建立阅读的习惯。

二、传授学生们更多的阅读技巧

1.处理好博和精的关系。

众多的英语文章阅读方式中,常见的划分方式主要是精读和速度。精读讲求的是对文章细节的把握,速度更加强调阅读者的速度。其实,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两种阅读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兼而顾之、掌握高效阅读的能力。(1)从整体入手,掌握文章主旨。在高考阅读理解的题目类型设置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题目都是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因此,确保学生们掌握速度的技巧、把握文章核心思想是比较重要的。(2)深入局部,研究细节。只做到对文章中心的把握显然还未完全达到高效阅读的标准,在阅读的时候,学生也要更多的注意文章细节,从细节处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把握文章的词汇运用等等。高考阅读理解中相当一部分的题目也都集中于学生对细节把握的考察上。总之,学生们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处理好博和精的关系,才能在提升阅读技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2.要讲究速度和效率。

考场上的阅读与学生平时的阅读又不一样,平时的阅读中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更多地赏析文章、品读文章。但是在考场上,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的回答,因此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更要注意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我认为以下三点是英语教师必须要告知学生们的高效阅读技巧。(1)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之前具有相对明确的目的是实现高效阅读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学生们在考试中首先浏览题目,然后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2)阅读的过程不断思考。有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思考,结果就相当于将文章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阅读过后什么都没有记住。需要答题的时候再次会到文章中不断地找答案,显然浪费了不少宝贵的答题时间。为了实现高效阅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就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好习惯,最好在思考的过程中做一些笔记。这样不仅能够节省答题时间,还可以发散思维。(3)学会推断和预测。有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喜欢逐字逐句阅读,遇到一个不会的单词要纠结很久,不知不觉之间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我们讲“不求甚解”,没有必要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把每一个单词的意思都搞明白、遇到不懂的单词就去查字典。因为有时候极个别的单词并不影响我们整体的阅读效果、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文章主旨。很多时候,某个生词的意思我们是完全可以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推测出来它的准确意思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推断和预测的阅读技巧,学生掌握了推断的能力,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顺畅、巧妙跳过一些生词,完成文章的阅读。

三、引导学生们养成高效的阅读习惯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不仅可以轻松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中事半功倍,而且也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讲求一定的技巧,也要求学生建立高效的阅读习惯。

(1)学会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大脑不断积极思考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的习惯。通常情况下,英语文章中比较有价值的信息都蕴藏于每一段的首尾句。此外,还有一些标志性的人名、地名、数字符号等都是需要学生格外留意的有用信息。学生在阅读到这些信息的时候习惯性地做标记、或者多思考一下,往往对他们准确把握文章主题、高效阅读有很大的帮助。(2)聚精会神地阅读。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阅读文章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只有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在阅读的时候心无旁骛,才能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很多学生之所以难以较好地完成阅读理解的答题,就是因为阅读的时候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我们要督促学生们在日常的阅读中就建立聚精会神阅读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实施策略

通俗地讲, 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有它自身的功能, 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 可以获取信息, 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学会阅读, 爱好阅读, 终生阅读, 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学生来说, 阅读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 掌握阅读方法, 吸取知识, 提高认识, 发展思维, 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笔者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

一、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阅读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读, 爱读, 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 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好胜等心理特点, 巧妙地营造各种情境,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课堂中用心创设情景, 精心设计导入语言就显得至关。如: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天深夜里, 从一座陈列着珍贵文物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马上赶来, 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的罪犯。当时博物馆里根本没有值班人员, 你们想知道这是谁报的警吗?在上课的开始, 我就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悬念, 激起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欲望, 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引发思考, 教师再加以引导, 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 从而找到答案。久而久之, 学生就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

二、阅读指导, 丰富学生阅读方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在朗读教学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 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 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读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例如, 我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 我在忧伤、哀怨的音乐渲染下, 声情并茂地范读, 读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读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当我读到,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越飞越高, 飞到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时, 我用凝重的表情, 低沉的语调, 读出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当时全班同学几乎都快要哭了, 似乎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在他们面前, 我趁势引领学生朗读这句话。从学生的朗读声中, 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可见,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入情入境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的对话,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有效提问, 提升学生感悟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 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 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提问既能驾驭瞬息万变、参差不齐的学情, 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教师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 对话文本。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 我认为可以从四个面来要求自己:

1. 控制提问的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 剖析教学内容, 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 仔细研究学情,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

2. 把握提问的质量。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 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 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 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要问得适时, 问得巧妙, 问得有趣, 问得有价值,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 吃透教材的精髓, 精心设计有效问题, 力争做到少而精, 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 做到有的放矢,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 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 讲究提问的方法。

首先,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 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 就应该根据学情,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 又让后进生“吃得饱”,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变换不同的角度, 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 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四、科学评价, 增强学生阅读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的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 而在于激励、鼓励和唤醒。”课堂评价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体现, 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因此, 我们绝不能忽视了教学评价的作用, 它不仅教学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而且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评价, 能让“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可以使学生重拾自信, 也可以使课堂峰回路转, 高潮迭起,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因材性价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上课产生兴趣, 也流露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肯定和赏识, 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延迟评价培养发散思维。

教师都能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 合理推迟评价, 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 把讲的时间留给学生, 就能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 让学生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 互相取长补短, 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时, 教师再评价, 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这样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向思维。

3. 模糊评价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感觉、意见和争论, 尤其是在对一些未知领域的探索方面, 难以精准评价, 有时不妨采用模糊性评价方式。评价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是应激发学生的创新与思维的火花。

4. 赏识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赏识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肯定与鼓励, 把学生的优点扩大化, 让优点来告诉学生自己“我能行”, 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赏识性的评价, 它既可以让学生在赏识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才华, 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5. 人性化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读练结合, 提高学生语感

“读”有不同的方式, 有朗读、默读、速读等, “练”是学生按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读与练是同时进行的, 读中有练, 练中有读, 读为先导, 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读练结合, 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低段学生而言,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 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 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 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 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 你会怎么做?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启发了他们的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形式的练笔。

总之,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需要用心雕琢细节, 展现独特的智慧。而阅读教学更应该充满思想碰撞, 心灵触动、情感陶冶和审美熏陶。只有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才能使语文教学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总结、尝试改进, 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 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敏.《学生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1版,

[2]赵英.《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年版, 第6期,

[3]宋玲.《课堂提问的艺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 篇8

一、提供评价条件, 创造评价氛围

以听说读写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过程是语言与思维协调活动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善于启发思辨, 开展多向思维, 组织热烈论争。为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应正确处理好构成教学评价氛围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是创造评价氛围的要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都是评价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 教学方法则是调控教学评价氛围的调节剂, 教师是经营评价氛围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应研究教材内容, 运用灵活多变、富于启发性的开放型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 把握课文重点, 研究作者思考的问题, 启发学生生疑、质疑, 组织他们于评价中析疑、解疑,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其次, 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放在既是评价氛围的经营者, 又是评价问题的探讨者的身份上, 注意语言的亲切、态度的和蔼, 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 即使是对教师, 也敢于提出意见。如为教师朗读中正音等细小环节, 从而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 有利于开拓性思维的发展。最后, 应保证充足的课堂评价时间。教师在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评价问题时, 应预先估算出对关键问题的评价时间, 使学生在评价时能放开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致草率匆忙。

二、提出评价要求, 提高评价时效

形成了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后, 教师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评价的要求, 提高评价的效率。

1. 重视评价性问题的设计。

教师对评论性问题的设计, 既要考虑设计的问题有“啃头”, 又要照顾“量力性原则”, 不能降低或拔高要求, 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 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使学生展开评价, 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绝不能故作姿态, 哗众取宠。

2. 重视评价过程中矛盾的激化。

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对每一次评价都要精心地作好教学铺垫。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煽风点火”, 激化矛盾,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 也应由学生自己补充、纠正。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诱导, 以开阔学生思路, 从而活跃评价的气氛。

3. 重视评价过程中的质。

在展开评价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求在各抒已见时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据”, 表达时做到“言之有序”。否则学生就有可能不能深入理解课文, 信口开河, 盲目瞎编, 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4. 重视对学生评价的终极评定。

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动、热烈的评价过程都应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或有所回答或交代, 这样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结果, 依据“肯定—强化, 否定—抑制”的心理历程作出调整, 从而增强学生的评价信心, 为以后的评价活动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评价方法, 发展评价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阶段向抽象逻辑阶段过渡时期, 感知形象在思维中作用很大, 还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 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因此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评价的方法, 注意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 一般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 理解性评价。

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原作本身进行评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引出评价问题后, 教师应允许不同看法、观点并存, 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字、词、句叙述的前后关系、借助插图和联想, 采用由因导果或由果推因、由虚想实、由外表想内心、由点想面, 依据判断、推理, 去寻找答案。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应带着问题在教材中勾勾划划, 批注说明, 然后由众多学生当众评述, 求得观点看法的统一, 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例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 文中有“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 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句, 课文没有明确谁在前、谁在后, 但是, 一前一后对表达寓意很重要。为了启发学生更好地阅读, 我设计评论性问题:“这一前一后, 谁在前谁在后呢?根据是什么呢?”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插图, 通过课文中的关键字句, 如“狐狸带着老虎”中的“带”字, 引导学生将另一句“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的“带”字, 通过换词法, 将“带”换上“跟”, 让学生从语意上体会。学生发现如果将“带”换成“跟”, 狐狸的诡计很快便会被戳穿, 由此进一步理解狐狸的狡猾本性。这样既探询了学生思维过程, 又圆满地理解了课题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拓展性评价。

在学生理解了阅读教材之后,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课文内容某一感人点或文章中心思想, 结合自己的经验渗透和情感参与, 由小见大, 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联想生发, 从而多侧面、多力度地理解课文主题。这种评价有的是从原文中领司出来的道理, 有的是受原文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联想, 也有的是因原文而引导对社会某些现象的感想和评论。如教学《滥竽充数》一课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思想结合自己的思想感受进行多向评价, 学生思维活跃, 评价场面激烈。有的学生抓住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 联系现实, 表达了为“四化”建设必须努力学习, 掌握知识和本领的想法;有的学生则不抓原文的宗旨, 而是从故事中引发出齐宣王上当的根源是他好讲排场, 抨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现象;还有的学生则抓住齐湣王对乐队成员的严格要求, 阐明没有本事的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是混不了“饭”吃的, 从而要求自己学好过硬本领……通过这样的评价, 学生受到的教育更广泛、深刻, 从而使认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真正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学原则。

刍议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学生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 为了升学考试, 整天困囿于教科书、教辅读物、各种作业、练习题或试卷之中。根据我们学校图书室的实际调查:平均每天能用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不足1%。由于一张考卷定乾坤, 许多人认为课外书是闲书, 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会影响学习, 再加上电视、游戏等诸多因素的冲击, 导致学生的阅读一片“荒芜”。据统计我国目前人均每年读书量不足5本, 而全世界读书最多的犹太民族, 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

二、开展全民阅读势在必行

研究调查表明:阅读是学习的基础, 学习障碍大部分源于阅读障碍。我国有阅读障碍的学生高达8℅。专家们发现, 很多孩子反应能力差、计算能力差, 主要原因出在阅读能力上。阅读是提高各科学习成绩的基础, 所以必须要打好这个基础。

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 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日新月异。只靠课堂学习远远不够, 每个人需要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手段, 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阅读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迫在眉睫。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呢?

(一) 阅读养成习惯越早越好

美国阅读问题专家乔治·史蒂文斯认为: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是各种阅读教育都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阅读、计算能力对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最大, 早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喜欢阅读。研究成果表明: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 在5岁之前就开始阅读了。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干沟中学夏兴宝老师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就开始对其进行识字教育, 经常给孩子读报纸和讲图画书, 不管孩子能不能听懂, 一直坚持这样做……在孩子两岁的时候, 孩子妈妈背着他参加宴会的路上, 孩子突然发现“经銷店”中的“銷”字不认识, 而妈妈又急于坐席, 没有听清孩子问什么。当大家准备吃饭时, 孩子说什么也不吃, 哭闹着回去认字, 孩子妈妈无奈之下, 只好离席背着他往回走。当孩子知道“经銷店”就是“经销店”, “銷”就是“销”时, 才回去坐席吃钣。这个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已经能够把地球仪上所有山脉、河流、盆地、峡谷、海峡、国家、名胜古迹熟谙于心。这从中不难看出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何等重要。

(二) 对阅读内容的好奇心越强越好

学生好奇心旺盛, 才会求知若渴, 自主学习的动力才会愈强。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情、某种活动、某种劳动、某门学问产生了好奇心,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全力以赴。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 但他却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在于他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并努力去探究事物。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发明家等成功人士无不因为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在书海中扬帆远行。

(三) 阅读环境的书香气息越浓越好

在美国, 许多家庭在孩子一出世, 父母们便在孩子的摇篮里摆上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画书。起初孩子们只把图书当成了一般的玩具, 当孩子稍大些父母便开始照图书讲故事。天长日久, 孩子渐渐地对图书产生认识, 父母们就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逛书店、图书馆, 使孩子的物欲趋向于图书的方向。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孩子在家庭中, 必然要受到父母家人有意无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创造适合阅读的家庭环境, 其实方法很简单, 就是父母少看电视, 少打麻将, 尽量读书, 久而久之, 孩子也会觉得书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希望孩子爱读书、知勤奋, 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 着力营造家庭的氛围, 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

(四) 读书目的越明确越好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说过:“谈到读书, 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目的认识得越清楚, 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目的明确了, 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 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 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 必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 周恩来才能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 备受世界人民景仰。鲁迅弃医从文, 是因为他要致力于改变国民的愚昧, 改变国家腐朽的面貌:“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健全茁壮, 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推广文艺……”

(五) 坚持读书越持久越好

刍议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0

1.1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

首先幼儿早期阅读能巩固已有知识体系, 加深对字词的书写和记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其次幼儿能借助读物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在脑海中浮现具体的场景,一方面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激发出更多阅读兴趣,促进形象化语言能力提高;最后通过早期阅读,幼儿的语言水平由口语化阶段逐渐向书面化阶段发展,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都相应地提高。

1.2有利于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

幼儿时期是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较浅显化和表面化的,因此需要通过阅读加以引导。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幼儿对人物活动、表情及动物生活场景的描述有理性判断和合理推理,再加上成人对某些情节的讲述,很好促进自身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观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自信心发展,随着幼儿阅读能力提高,从看不懂图片内容到断断续续讲完整故事的过程,是成绩提高和自信心发展的过程,对今后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

1.3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首先对幼儿好奇心合理引导, 由于该时期幼儿的特点着重表现为对事物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 好奇心对自身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书籍恰好是打开探索大门的钥匙,是促进好奇心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增加幼儿的生活感受,使其在书本世界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五彩缤纷,把阅读得来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更好地保证身心健康;最后有利于其以后人生发展方向, 虽说明该时期幼儿对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非常模糊,但为之后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人生不偏离正确轨道。

2.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1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阅读的物质环境,在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需求幼儿基础上,多设置一些能接触到书的场所,多一些对书本的分类。如可以在家中书房、客厅、幼儿卧室及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文化中心等都放置一定数量的书籍, 让幼儿感觉到书的重要性;同时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大、中、小班学生的不同特点,重点考虑多一些生活类阅读材料还是社会类阅读材料。其次是阅读心理环境,主要借助安静整洁的阅读场所、舒适的沙发靠垫等,达到使学生无忧无虑阅读的目的,同时使他们在心里产生愉悦快乐的情绪。最后是阅读环境中要有良好互动,一方面在生生互动过程中,鼓励幼儿多讨论、多思考,可使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稍微落后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师生互动和亲子互动,善于发挥教师或家长的主导地位。

2.2合理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要从提高幼儿阅读兴趣入手,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力求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必要时还应有生动的肢体语言,如在《白雪公主》的阅读中,既要有公主的善良单纯,又要有王后的凶狠恶毒,最大限度带动学生的情绪,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幼儿阅读能力提高,在保证幼儿作为阅读主体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操作性阅读活动,包括动手、动脑及语言交流等,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制作图片,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故事一页页画出来,必要时还可求助家长;最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多开展一些兴趣特长活动,如鉴于幼儿对绘画音乐、舞蹈等的兴趣,可在阅读过程中开展绘画、表演等辅助活动,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3阅读习惯与技能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多方面活动的总和,包括定时、定点看书,经常出入图书馆、书店,对图书进行合理分类和整合等。因此,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不应胡乱翻看书籍, 而按页码顺序,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故事梗概,为习惯养成打好基础;其次养成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看书的习惯,避免幼儿分不清故事的插图,摸不清发展线索,出现似懂非懂的情况;最后注意每页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有完整的故事体系,而不是断断续续、不连贯的情节,若能进一步提高系统认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则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极其有利的。

3.结 语

刍议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 重要性 问题 策略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的高中生阅读整体能力较差,对于阅读材料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致使英语成绩难以明显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现阶段高中生的当务之急。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高考英语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发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考查已不再是简单的词汇、语法的考查,而是向学生的阅读速度、深度,准确把握文章关键信息上转移,大多数学生的失误都或多或少的跟学生的阅读量偏少,阅读的方法技巧缺乏有关系。

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身不由己。高中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科目太多,要求学生课外时间去阅读英语课外书,实行起来困难重重。二是认识不够。新课标对英语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有些一线的教师也未必知道,再加之英语教师急功近利,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记住单词,掌握好语法就行了。三是缺乏正确科学的阅读习惯。英语课外阅读要注重整体的顺畅性,要注意速度与准确把握材料的重要信息。而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逐字翻译,纠缠生词,回视或是没有耐心,心情浮躁。

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1.把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融入平时的教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阅读速度慢的一个主要原因不是各种客观因素,而是缺少训练。高中英语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经典范文,涉及到学生所关心的问题。Module Five《Secrets and lies》《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Man and nature》就是分别围绕亲情友情、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参与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规范学生的阅读,使之提高能力。

首先是快速的阅读,不要逐句品读,更不能读读停停,要重点阅读文章的首节和尾节,对于每一个自然段也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疏通文章大意。在学Module One《School life in the UK》时,就训练学生skimming和scanning抓住关键句子“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 for one year was a very enjoyabl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 ”。然后是要细读课文,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题材,把握文章的细节,比如学习Module Two《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时要求学生回答who﹑what﹑when﹑where﹑why﹑how细节问题。并对一些疑难句进行深入反复的推敲。最后进行深层思考,要让学生能够透过事件、现象、问题等获取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写作的目的主题。

2.精心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阅读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丰富阅读的实践,选择的材料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最好能够与教材教学相联系。

(1)以英语教材为拓展延伸的基础,尽可能的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品或者是风格一致的或者是同一个作者的阅读材料,还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学习了

《Appreciating literature》可以布置学生阅读《Oliver Twist》《David Copperfield》《Great Expectations》。

(2)充分利用英语简易读物。“书虫系列”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些英语读物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语言简练,选材广泛,故事情节曲折、冒险、科幻、魔术等都容易使学生沉浸其中,像《The Hound of Baskervilles》、《Three Men in A Boa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Jane Eyre》等,这些作品开阔了学生视野。

(3)充分利用英语报刊杂志。这些英语报刊﹑杂志栏目众多,语言地道,是扩展英语阅读的好材料。通过阅读这些英语报刊﹑杂志,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当今世界各方面的热点问题。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使学生有阅读的最初动机,有最初的阅读需求,才能引导学生开始接触阅读英文材料,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成功感,最终使学生由教师的引导到学生的主动自觉。

教师可以利用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训练学生科学的阅读技巧。比如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每篇英语课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各年级学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40~60个词,学生可能在开始阶段很难达到大纲要求,教师可以稍微对给出一点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时间,直到达到大纲所要求的能力为止。教师要在训练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要保证一气呵成,保证对文章整体的连贯性阅读,读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头脑里所捕捉的信息。

4.阅读心得,实现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英语阅读心得是在初始阶段监督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具体可以包括标题,内容的大概复述,读后的体会或者思考都可以。英语阅读体会改变了选择正确答案的被动阅读训练方法,以Growing pains为例,学完本单元后,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体验﹑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对话等阅读的乐趣。通过学生的阅读的输入,学生肯定在内心记下了好多文章的重要信息,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去表达出来,既有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也有自己的思想的渗透,把语言的输入快速转化为学生语言的输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手段。

刍议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培养理解能力

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就是阅读理解的最佳训练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 将阅读训练、理解训练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 使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 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一篇新的课文, 教师可以先设置几个问题, 然后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阅读, 对照理解题, 再按精读要求, 让学生针对指定段落, 自己找出重要的语言点,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 辅以教师的点拨, 突破材料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把握全文。在此过程中, 泛读和精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学生的能力在不断的揣摩和感悟中得以提升, 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包到底的课堂格局, 使学生得自主研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精选阅读训练题, 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 呈现给学生精选的典型阅读题,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来完成, 在训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比如, 每节课抽出7-8分钟的时间, 选用120个单词左右, 难易适中的短文, 再加上3-5个理解检测题,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理解题, 然后汇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 教师在适当点评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记录一周、一个月的成绩, 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断磨合、梳理、反馈、总结自己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使自己的理解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训练能力, 积累素材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包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而理解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学生拥有广泛知识面的基础上, 单纯的依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除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之外, 还应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 通过教师筛选、学生推荐,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一些题材新颖、引人入胜的材料, 在阅读中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历史、科技、风土人情。比如, 在北京奥运前夕, 我给学生推荐“The Olympic Games”一文, 同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 When and where were the first Olympic Game held?2, How many times were the Olympics stopped in history?3, What are the rules for athletes in the Olympic Games?4, Name some games in the Olympics?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扩大了阅读量,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积累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适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阅读理解质量的提高除了对于阅读量的要求之外, 更应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指导。如果忽视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只是一味的机械重复, 陷于阅读题海中, 只能导致训练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的结果。

1. 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细心观察的老师会发现,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不良习惯。比如:阅读时有声音;用笔指点着助读;用眼不科学, 不能做到科学浏览;心理干扰, 经常回看等。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制约着阅读质量的提高, 也影响着阅读效率。为此,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 不断敦促学生纠错, 逐步培养他们全神贯注、高度投入的静读习惯;协助他们尽量扩大视觉范围, 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语言信息;端正心理, 增强自信, 避免不必要的回看。

2. 慎读题干, 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阅读题干, 可以掌握问题的类型, 明确题目的要求, 搞清楚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如是客观信息题则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而如果是主观判断题, 则要考查学生知识面的范围、出题者的意图和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等。对于这类问题, 学生必须慎读、研摩, 去揣测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

3.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句段和关键词。

把握关键词句, 便能把握全文的精髓, 理解文章的要领。在此过程中学生偶尔会碰到一些新的单词, 教师要告诉学生大可不必惊慌, 这也正是出题者的意图, 也是考察大家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 只要大家善于联系上下文, 结合构词法以及文章的因果、暗示关系, 不孤立的看待问题, 完全可以领会这些陌生单词的含义。

4. 注重阅读效率。

效率体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片面追求质量忽视速度不可, 而盲目追求速度, 不注重质量则更荒唐。事实证明, 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努力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上一篇:林业调查规划下一篇:剩余疲劳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