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

2024-08-23

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通用3篇)

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 篇1

□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双莲小学 李 丽 【关键词】阅读 审美能力 《槐乡五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5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借由文本解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历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散文之美、品味美文之境呢?以下,笔者根据执教这一课的经验所得,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一、确定关键点,生发情趣 《槐乡五月》美在文字及其营造出的优美意境,文本中饱含着童真童趣,从花的美到花的香,再到人的乐,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槐乡美景图。教学中,笔者抛开逐字逐句的解析,从意境入手,将课堂建立在审美情趣之上,将文章整体的意境之美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去感悟和体会。为了深化情境的渲染,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重点句段,再确定品读感悟文章的关键点,其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并提问:“这句话中的哪个字最能展现槐乡的景之韵、味之浓、境之美?”生答:“是‘浸’字。”其二: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句子“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哪儿就有一阵香气”,并提问:“这段话中的哪个字能将你带到一个充满香味的世界?”生答:“是‘飘’字。”学生透过“浸”和“飘”二字,初步品读文章字里行间描绘的两幅具有自然之美的槐乡之景,体验到了文中的“人之乐”。

二、品读关键字,使情、韵皆在心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诗画韵味的品评。品读文章时,要实现对作品韵味的捕捉,需深入挖掘字眼,使品读达到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的境界。这就需要学生融合生活情趣,调动丰富的想象,升华情感。在教学《槐乡五月》中,针对“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飘到哪儿,哪儿就一阵清香”这段话中的“飘”字,笔者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入手,思考:“为什么是‘飘’到哪儿,而不是‘走’到哪儿?难道槐乡的小姑娘们都成仙了吗?”学生品读、交流后得出以下感受:“‘飘’字说明小姑娘动作轻快,她们非常开心快乐。”“在这飘香的五月里,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美的,小姑娘人人都像仙女一样,漂亮可爱。”“槐乡飘满了槐花的香气,连小姑娘都变得轻飘飘的。”笔者追问:“你会用‘飘’字描绘槐乡的美吗?”接着,出示填空练习的句子:“小姑娘们飘过(),()就香了;小姑娘们飘过(),()就香了;小姑娘们又飘过(),()就香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加强对“飘”字的理解和感悟,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整个课堂也在学生的感悟中有效激活。

三、入境品读,感悟文章的情韵 学生品读了“浸”“飘”二字,还要深入理解课文的本质内涵。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悟文章传达的情韵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提示语句实现情感渲染和铺垫。如在引导学生体验槐乡的花之美时,笔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导入朗读情境:“人因花变得更美,花因人变得情深意长。到底人有多美,对花的情谊多有深?请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在引导学生体验“人之乐”时,笔者通过联想式的情境语言导入教学:“人在槐花中变得充满情趣,而槐花也在人的欣赏中变得芬芳四溢。你在哪里“闻”到了浓郁的花香?哪里有人的欢乐?读读相关的段落。”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笔者在默读和朗读教学环节之前播放一段轻音乐,将学生的情感带进了幽静典雅的氛围中。笔者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白茫茫的槐花和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图片,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视频画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情境之美。彰显语文的情趣是发展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若单方面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挖掘教材,提高自身素养,激活课文的内在情趣,使其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 篇2

一、在美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所谓“美读”,即有感情地朗读。现代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而《槐乡五月》文章中的语言,更是如诗般的美妙动人,尤其是对叠词的运用,尤为精当巧妙,语言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引领学生通过美读来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师:你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词儿表示—

生:山特别地多。

师:如果是“山洼”,感觉就是一个山洼,可是“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就感觉一

生:山洼特别特别地多

师:这些重叠在一起的词语就叫叠词。叠词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很长很长的五月份槐花盛开的景象,是那么的壮观迷人!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一片——(生:白茫茫。)

师:一片——(生:白——茫——茫。)

师:感觉到槐花特别特别地——(生:白!)

师:而且特别特别地——(生:多!)

师:你看,我们从这些叠词里读到了一种不同的感觉

是啊,如此美读,不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力透纸背的意蕴,还使语言描述的壮观迷人的槐花盛开的景象清晰地再现于他们的脑海中,由此心领神会了语言的音韵美。

二、在变化中领略语言的结构美

《槐乡五月》这篇文章中的有些句式的结构很整齐,具有整齐美。这种整齐美主要是因为运用了对称的手法,使得音节整齐匀称,句式两两相对,节奏韵律随之增强,如同诗的意象叠加。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在教学时,笔者关注到这些对称的句式,通过变化形式引导学生来领略语言的结构美。

生:“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是呀,同学们读得特别开心,脸上带着快乐的笑容。你发现没有,这两句,它对得相当地整齐。老师给它变一变,就变成一首小诗了!来,再请女同学读!

生:“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师: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我想,小蜜蜂也很开心。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这句。)

师:下一句,男同学读!

生:“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发现没有?“采走了”对的是——

生:“酿出了”。

师:“香的粉”对的是——

生:“甜的蜜”。

师:“白生生”对的是——

生:“喜盈盈”。

师:你们看,这样的句式对得如此工整,让我们领略到槐花的盛开给大家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如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结构美,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整齐结构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功用,还让学生初步明白运用对称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富有情趣。

三、在移情中体验语言的情感美

移情,就是把作者蕴含在课文中的情感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在作者及教师的情感熏陶感染下,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课文中的人物身上,从而更好地体验到文中人物的情感。在《槐乡五月》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来引导学生在移情中体验语言的情感美的。

师:现在我们班上的女孩子就是槐乡的小姑娘。(出示:五月,洋槐开花了,我们变得更俊俏了,我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我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女孩子们,“五月,洋槐开花了。”预备起——(女生读)觉得自己怎么样?

生:变得更俊俏了。

师:噢,变得更俊俏了,就是变得——

生1:美丽了。

生2:变得更漂亮了。

师:这里有个“飘”,“飘”就是“走”。你什么时候飘?什么时候有飘飘然的感觉?

生:我在庐山游览的时候。

师:噢,你觉得在云雾里走的时候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生1:我考试考得特别好的时候(边说边做动作。)

生2:做梦的时候。

生3:被老师表扬的时候。

师:这个时候,心里就美美的!我们槐乡的小姑娘觉得自己特别地漂亮,所以就感觉飘起来了。来,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小姑娘的感觉—(生齐读)

师:小小子呢?(出示: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我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男生读)

师:小小子们,什么感觉?

生:大大咧咧的。

师:为什么?

生:我口袋里装的是槐花。

师:我手里抓的是槐花。

生:槐花让我们大大咧咧的。

师:大大咧咧的男孩子,槐花可是不洗的,抓一把往嘴里一塞,什么感觉?

生1:很爽!

生2:甜丝丝、香喷喷的。

移情体验,不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自然地获得了审美感受,还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出强烈的共鸣。

四、在想象中创造语言的修辞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存在。在《槐乡五月》一文中,鲜明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槐花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槐花的诱人风姿。如: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笔者在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贴切传神后,把从互联网上搜集来的适用的槐花图片呈现给学生,使他们直接产生意象,从而创造出语言的修辞美。

师:同样的槐花远看是一种感觉,近看又是一种感觉。原来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感觉就不一样。想不想看看槐花?(生齐:想!教师出示6张槐花的图片。)

生:哇!

师:这个应该似——

生1:瑞雪初降。

生2:这个像圆球。

生3:这个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

师:那是别人眼中看到的。你眼中看到的槐花像什么呢?同桌讨论讨论。(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生1:我眼中的槐花像蝴蝶。

生2:槐花一片白茫茫,像海边的白沙滩。

生3:我觉得那槐花像给大地妈妈穿上了雪白的棉袄。

生4:我觉得那槐花就像小铃铛。

师:说得多好啊,仿佛看见一串串的铃铛撞在一起,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你眼中的呢?

生5:我眼中的槐花像水晶雕成的圆球。

生6:我眼中的槐花像一朵朵白云。

师:噢,每个人眼中的槐花都不一样。那是因为你们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5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借由文本解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历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散文之美、品味美文之境呢?以下,笔者根据执教这一课的经验所得,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一、确定关键点,生发情趣

《槐乡五月》美在文字及其营造出的优美意境,文本中饱含着童真童趣,从花的美到花的香,再到人的乐,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槐乡美景图。教学中,笔者抛开逐字逐句的解析,从意境入手,将课堂建立在审美情趣之上,将文章整体的意境之美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去感悟和体会。为了深化情境的渲染,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重点句段,再确定品读感悟文章的关键点,其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并提问:“这句话中的哪个字最能展现槐乡的景之韵、味之浓、境之美?”生答:“是‘浸字。”其二: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句子“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哪儿就有一阵香气”,并提问:“这段话中的哪个字能将你带到一个充满香味的世界?”生答:“是‘飘字。”学生透过“浸”和“飘”二字,初步品读文章字里行间描绘的两幅具有自然之美的槐乡之景,体验到了文中的“人之乐”。

二、品读关键字,使情、韵皆在心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诗画韵味的品评。品读文章时,要实现对作品韵味的捕捉,需深入挖掘字眼,使品读达到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的境界。这就需要学生融合生活情趣,调动丰富的想象,升华情感。在教学《槐乡五月》中,针对“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飘到哪儿,哪儿就一阵清香”这段话中的“飘”字,笔者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入手,思考:“为什么是‘飘到哪儿,而不是‘走到哪儿?难道槐乡的小姑娘们都成仙了吗?”学生品读、交流后得出以下感受:“‘飘字说明小姑娘动作轻快,她们非常开心快乐。”“在这飘香的五月里,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美的,小姑娘人人都像仙女一样,漂亮可爱。”“槐乡飘满了槐花的香气,连小姑娘都变得轻飘飘的。”笔者追问:“你会用‘飘字描绘槐乡的美吗?”接着,出示填空练习的句子:“小姑娘们飘过( ),( )就香了;小姑娘们飘过( ),( )就香了;小姑娘们又飘过( ),( )就香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加强对“飘”字的理解和感悟,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整个课堂也在学生的感悟中有效激活。

三、入境品读,感悟文章的情韵

学生品读了“浸”“飘”二字,还要深入理解课文的本质内涵。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悟文章传达的情韵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提示语句实现情感渲染和铺垫。如在引导学生体验槐乡的花之美时,笔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导入朗读情境:“人因花变得更美,花因人变得情深意长。到底人有多美,对花的情谊多有深?请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在引导学生体验“人之乐”时,笔者通过联想式的情境语言导入教学:“人在槐花中变得充满情趣,而槐花也在人的欣赏中变得芬芳四溢。你在哪里“闻”到了浓郁的花香?哪里有人的欢乐?读读相关的段落。”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笔者在默读和朗读教学环节之前播放一段轻音乐,将学生的情感带进了幽静典雅的氛围中。笔者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白茫茫的槐花和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图片,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视频画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情境之美。

上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期末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热爱祖国四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