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1篇)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
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是人的感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最先最直接的判断,是个人潜意识思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美感”或是“丑感”的认知。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如何高效地引领学生发现、创造美,是每个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美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教师难以控制。理想中的新时期课堂应该是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积极参与,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课堂的组织与引导阐述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备“人”备“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其三,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教案和课件,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的太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科学、高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责编 田彩霞)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审美能力,培养手段
一、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在职业中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审美能力教育的指导,只重视美术理论教学或者直接让学生动手实践,最后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时可以应用美术鉴赏的方法,多让学生鉴赏一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找到美术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出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美学欣赏水平。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应该以美术作品的背景为切入点,这样既能够了解画作的年代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把握作品的主体,找到作品的美学所在。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可以感受作品给人的朦胧美,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让人不禁有许多的联想,形成自身的意境美。又比如,在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学生可以感受到线条美以及画作的意境美。在这样的作品中我们同时还可以看到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运河业以及商业水平,反映出当时真实的人民生活状况。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更深入把握美学所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生活审美观察,激发审美兴趣
美术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每一个生活物品都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时不仅可以欣赏美术画作,同时也可以欣赏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比如说建筑物。世界各国都有自身的建筑特色,而且样式各异,风格各异,这些建筑物无不透露出美学艺术。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艺术画作时还可以欣赏各地的建筑作品。比如中国的古典皇家建筑———故宫,就以其独特的美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红黄颜色搭配无不显示出皇家的尊贵,而且对称的建筑风格也显示出皇家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木质建筑,卯榫结构,这是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方式。学生在感叹建筑雄伟壮观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古人聪明的智慧以及中国悠久古老的文明。而在欣赏南方的园林艺术时,学生又能够感受到一种婉约和优美。小桥流水人家,体现出南方独特的气候以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学生在欣赏外国作品时又可以看到更多民族以及文化差异,感受到更多自然环境美和人文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能够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感受美学艺术带给自身的视觉冲击和享受。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欣赏空间,进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培养学生美感,提高欣赏水平
对于美术欣赏来说,欣赏者的欣赏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美学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以学生自身的欣赏水平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与其他的科目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美学的展现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即使它有多种内涵,但是也需要用具体的事物展现出来。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所以在美学欣赏上和认识上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认为一种物品很美,但是有的就会认为它不美,这就需要教师从美学角度出发,积极培养学生的美学感受,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的美学艺术。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不缺乏相应的美学艺术,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欣赏一种美学艺术作品时不仅要用眼睛去发现,还要用心去感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事物的美。比如说在感受城市或者乡村的美时,还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找到自然美时也能够体会到人文美、民俗美。所以说,美学无处不在,要想学会感受美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美学欣赏水平,提高美学艺术情趣。
四、提升学生审美主观能动性
中职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专业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时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美术学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自身的审美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或者景区参观,感受不同事物带给人们的动态美、静态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提高自身观察事物的敏锐度,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进而能够熟练地掌握美术知识,提升对美学的认识和感受能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美术欣赏水平的提升以及美术情趣的提高,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美学艺术无处不在,发现身边事物的美,更能够促进他们素质的提升。所以说中职美术教学中审美方法的培养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够提升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金佳.论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2.
[2]罗起联.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 2011.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音乐审美;能力;素质教育;审美能力;音乐修养
一、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的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应由矛盾达到统一,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
二、情感深厚的意蕴
音乐的情感艺术,是以人的情感为起点,又总是以人的感情为过程、为归宿的,自始至终在表意、言志和传情。同时,情感又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能唤起人直接的生理性表现,如喜、怒、哀、乐等。我国音乐典籍《乐记》也曾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即音乐的情感性不仅能打动人心,而且能团结教育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音乐欣赏教学所用音乐作品无一不是源于作者的情绪、情感、思想、意识或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体验,以及对人世的态度、感触和醒悟,对真善美的渴望、追求,更是对假丑恶的愤怒与痛斥。即使那些无标题的纯器乐曲,虽无概念性的词语直抒胸臆,但究其内容,都是作曲家心情的流露、情感的袒现以及对人生、世态变化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与再现。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这一教学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为了造就一个钢琴家、演奏家或歌唱家,而是借用音乐的具体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欣赏一首乐曲,一首歌曲;让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让音乐所展现出的内在美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性情爱好,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审美的创新情趣在音乐欣赏的愉悦中形成、净化和升华。音乐欣赏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尽情地多听优秀音乐作品可使欣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出现灵感,迸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
四、欣赏能力的形成
1.多听音乐是增强欣赏能力的关键。开始欣赏音乐觉得音乐好听,这是对音乐有了粗浅的认识,属于一种朦胧的感受,如果再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与特点。
2.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形成欣赏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音乐知识是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更加丰富,与作曲家更为接近。学习乐理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学习音乐背景知识,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3.文化修养是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特点,有些音乐就成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所以,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最大程度地丰富自己的人生情感体验。
五、中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音乐运动的形态和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
在音乐实践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以审美的态度,以审美为目的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在音乐审美中提高音乐知识和技能,再反过来为音乐审美服务。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并以此为辐射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获得的才是正确的感受美的因素、感受美的要素,也才能使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和整体,才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汤慧敏.中职学生音乐教育浅议[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
美术教学的改革不仅强调了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为基础,同样也强调了艺术审美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就要从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两方面着重入手。审美感受的能力就是学生在欣赏一项事物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思维产生一种内心感受,当学生可以对一项事物产生一种内在和外在的情感认知就能逐渐转化为审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一些美的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其次,所谓的审美创造能力就是学生在进行审美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行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想象力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说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全面的释放,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无论学生是处于初中还是高中的学习阶段,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普遍忽略美术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这个学科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课程,抱着玩玩的态度就可以了。而学校也会把重点考试科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美术这样的学科也就只能作为主课程的陪衬,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主科目代替美术课的做法。但是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要和美术教师一起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主动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由于学生还处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所以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初期阶段,就需要理解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可根据他们的年龄增长趋势去带领他们接触一些心理上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领域,比如一些抽象事物就能加强他们的体验感受。其次,在学生学习美术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对绘画的喜好程度和感受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喜欢画静物、有些喜欢画抽象,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喜好差异和感受差异教师就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去满足学生的美术需求。
3.通过艺术教学情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立,而美术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只能按照传统授课方式照着教材去宣读,想必也就不会有多少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了。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情境去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例如在讲到《校园的春天》这个单元模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像一些知名的影视作品和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去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幽静的背景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进行授课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愿意投入在其中去认真学习了。
三、通过不同课程的特点去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鉴赏课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在整个教材当中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而教师就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去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去带领学生去欣赏一些知名、优秀、容易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与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再次,教师也可以自己从网络收集一些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容易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通过设计课程去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随着近两年新课改的不断改革,美术教学中也呈现出了一些美术设计类的课程,这个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展开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设计作品,并告诉他们设计作品当中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再告诉他们如何选择设计材料以及如何搭配不同的色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去收集材料了。
3.在素描绘画课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当中,绘画课程是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它是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所进行的一项重要训练,通过绘画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最适合不过的。教师在展开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学生进行绘画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些指导,可以是美术技能方面的指导,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导。例如在讲临摹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对临摹作品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像线条的粗细、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点都是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之后才能去创作的,例如梵高的作品特点就是色彩和线条表达的非常直观,学生不仅要去理解和分析画者的作品艺术表达特点,也要深刻体会绘画者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会慢慢提高,且美术综合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可以透过美术的本质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审美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待生活也能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培养,让学生可以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尹立群.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03).
[2]刘正莲.探讨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16).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摘要】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中打捞出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界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设情境;以情促教;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和能力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才能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关于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教学方法“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等,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教材。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四、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法。如: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当今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总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扬长避短,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美术教学,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乐趣,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 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 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才。
六、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内在美被忽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 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七、结束语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其竞争压力非常激烈,专业技能的比拼在面试成绩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而在专业技能比拼中,最拉取分数的就是自弹自唱这一项。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国家与社会关注的时代,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来帮助他们提高这项技能,按照学生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
本文通过对课程的调整、课堂形式的巧妙安排、突出“师范性”的弹唱训练、与加强音乐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四点来提高学生学习自弹自唱的技能,使学生在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推动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慢慢熟练自弹自唱的配奏套路,充分掌握弹唱结合的技巧。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在自弹自唱的技能掌握中,体验音乐的美,提升学习自弹自唱的积极兴趣的同时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幼儿教师的队伍当中去。
“自弹自唱”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提出并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开始得到一定的发展,并逐步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作为专业课的开设来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的能力。因为这种自弹自唱的能力是学习音乐中任何一个环节最基础的技能之一,不管是声乐、视唱练耳还是和声的学习,都是围绕自弹自唱展开学习的。那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工作,也是当前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课题,各大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和需求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
一、课程调整构想
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工作的引导衔接者,并影响甚至决定着最终学生在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效果和收获的关键性因素。
所以,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自弹自唱方面的能力,教师必须先把计划拟定好,而计划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课程安排。很多时候自弹自唱带给学生们的感受是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及基本乐理知识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果在掌握了所有的音乐科目之后再来学习自弹自唱时间也许就会跟不上,学生毕业的时间五年制大专提前一学期、三年制中专则是提前一年,学生的学习时间如果只交给最后一年或者二年来开展自弹自唱课程,其课程实施效果必定不是很令人满意的。所以,在这里如果将自弹自唱科目在学生进校一开始就开设结合其他科目来进行,那么学习的时间就很好的利用起来,并且可以将理论科目与实践科目更好的相结合。
二、设计合理的课程教学形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形式大多以集体课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以“大部队”进度来考虑上课内容的安排,这样使领悟能力好的同学在前面止步不前,不能更深层次的提升专业技能,领悟能力稍弱的同学又有跟不上教学的情况。在教学形式中,应该加入“一对一”的模式,在集体课讲解理论内容后,对不同学生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利用上课时间在老师处把老师所交给的任务弹唱奏一遍,这样一来有什么问题老师可以及时纠正,再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再布置新的任务,将集体课与“一对一”有效的结合,达到最合理的教学形式。
三、加强音乐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
在自弹自唱技能掌握中少不了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的共同辅助。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更应该与音乐各学科之间交叉联系。例如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作为音乐素养的基本科目,有效的训练乐感的同时熟练五线谱及歌曲的调式调性,在音准与节奏的`基础下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声乐、钢琴中。再例如声乐可与视唱练耳相结合锻炼视唱与视奏的能力,有利于快速感知歌曲,快速掌握到音乐的基本风格基本音调来确定配奏的基本思路,音乐各科目如果能更好的联系起来可以很大的提高学前教育学生学习自弹自唱的能力。
四、突出“师范性”弹唱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是为了成为钢琴家而生,学前教育中“师范性”是主要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声乐、钢琴课程中都不能单独去学习,而是需要向完成教学的基本技能方向靠拢。
有效培养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自弹自唱音乐应用能力,其最为关键的是抓住课堂有限时间,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设计和安排,做到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的合理和有效。并对自弹自唱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的细节分析,包括钢琴练习、发声练习以及歌句练习。在自弹自唱的学习过程中,其最为基础的学习部分是钢琴弹奏,而钢琴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熟能生巧的联系过程,从而让手指变得灵巧,并逐渐对乐谱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学生可在在钢琴的练习曲观察分析左手的配奏,在作曲家的配奏中学会和弦级数及和弦伴奏型的运用,把钢琴与自弹自唱有效的结合起来,解决自弹自唱中“弹”的问题。
此外,自弹自唱中“唱”的部分也是尤为重要,这部分是指利用科学发声法进行声乐学习,在唱的过程中可结合视唱练耳的练习方法,先让学生练习在钢琴上单手弹奏歌曲,等待熟悉歌曲之后再配奏和弦。
学生们还可以俩俩组合,一名同学唱,一名同学弹奏,然后再换角色进行一遍,在角色互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能自己弹奏并演唱。尽量选择难度不大的歌曲让学生能迅速上手,并吸引学生自弹自唱的学习主动性,可以选择最为简单的儿歌来作为最初的练习曲目,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自弹自唱学习的有趣性并提升其能力。
所以最为关键的是老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案,来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对歌曲的不同形式等内容自弹自唱,逐步养成“唱”“弹”二者缺一不可的习惯。
结束语:
谈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7
一、激发学生的美术活动兴趣, 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生活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 是引导学生走向美术审美、发展美术审美能力的第一步。实际上, 学生大多是喜欢绘画的, 然而他们对美术课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分析起来, 主要原因: (1) 教材中的美术知识困扰学生, 使他们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 (2) 教材的选材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反差大, 教学内容不能贴近校园生活, 不能点燃学生的情感。 (3) 教师的教学观守旧、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没有新意, 缺少活力。因此,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加强美术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压缩现行教材中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基础知识, 多选择贴切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发展为本, 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的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鉴赏作品、体验美术并创造健康的美术生活, 要创造有益于学生美术兴趣、志趣形成的文化艺术环境。
二、积极创设美术实践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来自于美术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美术活动。要激起他们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敢于对美术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赏、画、说、想、实践创作等美术活动, 增强美术表现的自信心,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要发挥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 用幻灯、音像等多媒体创设精品美术欣赏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的视听觉相通的立体纬度的审美体验, 进而提升美术审美能力和创造美术美的能力。要广泛开展校园美术艺术活动, 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美术、感悟美术和制造美术, 丰富学校的美术生活, 发展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
三、创新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审美能力的核心是美术审美创造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美术审美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最高目标要求。要培养美术审美创造能力, 首要的是改革以往临摹的僵化的教学程序, 探索适合美术审美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新型美术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首先, 应转变美术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 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不再惧怕教师, 才能逐步形成有利于美术审美创造能力养成的教学心理环境。其次, 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美术情感体验, 完成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等诸多教学任务。在教学法的选择上, 要面向全体, 力求使每个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都能得到诱导和陶冶。
四、提升美术教师自身美术审美素质, 加强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自己首先对美术应有深刻的理解, 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素质, 具有较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美术教学科研能力, 并能很好地掌握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具体来讲, 应具备下列素质:
1. 要具有一定的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教师要善于从文学、美术、曲艺、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 还应开阔视野, 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艺术文化, 使自己的美术文化修养得到充实。
2. 要具有一定的绘画技能。
美术打动学生心怀, 激发学生共鸣, 可以是来自画展、竞赛等媒体的烘托、感染, 但最具激发力和持久性的还是来自美术教师的教学绘画。因此, 美术技能较强的教师, 一般能较好地完成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
3. 有一定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 美术教师要用新知识、新科技手段武装自己, 如,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能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已有的美术资源, 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程序, 指导学生形成较强的美术审美能力。
4. 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只有能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和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教师, 才是学生喜欢的美术教师。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8
一、引情设境,营造气氛发现美
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是美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能力。罗丹认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应积极创造情境,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他们经常接受美的熏陶,自愿、自觉的发现美、感受美。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式直觉。”所以诉诸视觉、听觉两种审美感知的主要感官,是创造审美情境的最好方式。
如教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时,笔者先请学生静听了一首幽美哀婉的多媒体歌曲《丁香花》,屏幕上一朵朵紫红的丁香花暗放在林间树丛。学生沉侵在一片幽婉静思的气氛中,笔者顺势问他们:“丁香花很美吧?美的事物人人喜欢,但不同的人喜欢的美是不一样的。现在笔者说三个伟人,拿破仑、秦始皇、托尔斯泰,你觉得谁最可能喜欢一朵小小的丁香花呢?”学生很快掀起了热情的探索气氛。学生发现,丁香花散发着浓浓的山野气息,它和崇尚自然朴素的托尔斯泰关系最亲近。写这位伟人的坟墓是世间最朴素的美。只有最适合自身性格品质的美才是最值得追求拥有的美,中职生身边不难发现外表物质的美,但更应引导他们发现内在品质的美。
如诗歌《致橡树》表达了女诗人独特深刻的当代爱情审美观,但形象中还很抽象。中职生已经有朦胧的异性关念或“爱情”追求意识,但不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美好的。教师可以讲一个中国古代经典爱情短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笔者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为什么没有美好结局?”从学生给出的种种回答如“梁山伯太软弱”、“祝英台不独立”等反映了学生思考的积极,为理解《致橡树》的主旨美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二、悟情入境,促进颖悟欣赏美
学生在初步发现、感受了美的形象后,能进一步提高审美品位,对审美品味对象进行一定艺术鉴赏,明了美在何处,这是阅读教学中美育实施更为重要的内容。悟情入境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字里行间,充分体悟、颖悟隐藏于字里行间的美妙意境。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培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一)揣摩炼字精妙之处,体悟特定语境审美情素
祖国语言博大精深,很多词语言简意赅,在特定语境中会产生精妙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教《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用通俗形象的笔墨展现了北京景泰蓝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初读课文后笔者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出作者介绍的景泰蓝形状结构和外观图案,学生很快画出了花瓶三截形,因为笔者提示学生抓住了这几个通俗易懂的介绍词句:“尽打尽打”、“洼了下去”、“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但花瓶上的柳叶学生却画得很肥大没有美感,笔者引导他揣摩“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这一句后,学生画出了细长形象的柳叶,体悟了通俗形象语境下景泰蓝工艺的精细之美。
教《简笔与繁笔》中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时,笔者让学生口头描述一下自己欣赏到的最大一场雪景,有学生用了“纷纷扬扬”、“白雪飘飘”等词语,笔者问:“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些词?和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心境有关系吗?”笔者介绍了林冲被奸人迫害、杀身之祸正步步逼近之际的小说背景后,学生体悟到了“雪下得紧”正是林冲大祸临头的序幕,让人感到雪下得昏天暗地、紧张窒息,这是险境雪之美,而学生欣赏到的“白雪飘飘”是乐境雪之美。
(二)细品修辞点睛之笔,玩赏句段情思审美意蕴
课文的修辞、点睛之笔,除了能大大增强文章感染力外,还能通过欣赏进一步玩味句段意蕴情思理解作品主旨。修辞、点睛之笔是作者对事物用情最专最深时的精心言辞,它们往往“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是联系二者之间审美意蕴的美妙桥梁。《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学生不解“金柳”比作“新娘”之意,笔者引导他们想象诗人最爱恋的心上人即将做诗人新娘时会是怎样的妆扮?“容光焕发、耀眼夺目”,学生顿时喜悟,这不是金光闪耀的艳影的美、新娘的美吗?可金色的幻想终究是幻想啊!再别康桥就是与昔日美好恋人、时光无限感伤的诀别!
(三)解读构思精巧之美,实现情感升华审美体验
将学生引入课文构思精巧的美境中,使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倍感意外之喜,惊叹于作者高妙的艺术手法同时,又进一步认识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获得了美好的情感升华审美体验。如《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项链是假的直到最后才由佛来恩夫人道破,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实际上作者已多次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她的女友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玛尔蒂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举动就难以信了。再说玛尔蒂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笔者在引导学生讨论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时,抓住以上三次暗示,提问:“什么性格的人会如此大意被蒙在鼓里?女主人公是不是很天真?又很单纯?”学生深入细品三次暗示后,发现了作者构思精巧美的后面蕴含着对玛蒂尔德性格悲剧的深切同情。三处悬念叠起,引人入胜,意境层层扩展,也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在作者精美的构思中获得美的体验.
关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看法 篇9
【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冲击着发展中的中国。同时也冲击着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审美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群体,最容易接受各种新鲜文化,其审美观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各种文化观念交织的时代,大学生如何建立正确优良的审美观,如何区分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追求时尚,追求完美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更是尤为强烈。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部分大学生的爱美并不等于拥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健康的审美趣味,各种不正常的、甚至是错误的审美观念在大学生中还有很多的认同者。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大学生审美观培养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政治、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谓的美是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它能够打动我们的感情,感染我们令我们爱慕和愉悦;另一方面它又应当包含人类社会真与善相统一的内容。而审美则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一个评判过程。审美能力则是人们感受美,判断丑美的能力。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类美的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调趣味。它直接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开展。有较高审美情趣的人,他不但有追求美的渴望,而且有很强的感受美的能力。审美是人在实践中建立的一种理性的自觉追求。
二、大学生审美观培养面对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同时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提高其审美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很多大学生对美和审美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美是能够是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一个评判过程。然而,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却对美、审美认识不清,面对纷繁复杂事物,不能很容易的就区分美和丑。以至于有些大学生认为美仅仅是外在的,所能看到的外表的华丽。进而认为外表的美胜于一切,一味追求穿衣打扮,甚至攀比腐化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其次,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提高审美的重要性。审美对于大学生具有极其其重要的作用,较高的审美修养,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可以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然而,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却未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审美能力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漠不关心。再次,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即使认识到了审美的重要性,却对如何提高,提高的途径表现出茫然。在很多高校,科研成果、论文数量是重点,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是只是一个花瓶一般的存在,根本没有受到实际的重视。没有良好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所急需的美学知识和适当的点拨,审美观的培养又从何而来呢?
三、大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针对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课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审美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让“美丽”悄悄溜走。然而,很多教育专家往往是从一些大的方面入手,总结、介绍一些做法。我认为,作为大学生,要提高审美能力,不仅要讲大理论、大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从细微做起,从平常做起,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情趣。
首先,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可见,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第二,要端正自身对美的认识,美并不仅仅指一些大家名家的大作,而是存在与生活的角落。罗素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美无处不在。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他说:“在清华大学生物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可见,深邃的宇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等作为审美媒介,都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强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第三,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要常常把自己暴露在美的环境和事物中,受其感染和熏陶,同时面对丑陋的事物,要善于自省,自戒。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强调了外在环境的重要影响。充分利用资源,把审美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都是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又有“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说面对各种环境,结果如何,要看个人如何去面对。从实际生活中来说,就是要多读好书,多听动听的乐曲,多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交流。
第四,要重视美育课程的学习,重视他人尤其是相关老师的教导,自觉改正不良的行事方法、作风。我认为,在美育课程中,欣赏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优美事物,如优美的书法、舞蹈、音乐、建筑、语言等等的欣赏,去感受美,体会美。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1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桂林山水的诗,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美术比赛;创造能力;个性
当前,我国在美术教育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因为在教学模式和形式上主要以教为主,使创造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已形成了开放式、竞争式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逐渐取代了以往只注重应试的教育模式,尤其在美术教育方面,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引领教育的排头兵。美术教学活动在教材与教学方式上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如通过开展各类比赛、竞赛活动等多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感知力,使美术教学成为促进创新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
一、美术教学的特点
(一)美术是直观的教学艺术
美术教学是为了传递艺术,其特质在于可视可感的形象性,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体验、欣赏、挖掘、创作艺术。美术教学所表达的艺术内涵可以借助音乐或是语言等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艺术内涵,如通过眼睛观察来“感知”和“解读”艺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演示、观察、比较等。学生运用绘画和实物临摹体现作品的典型性、代表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美术的内涵体会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
(二)美术课堂教学体现的艺术性
美术可以理解为“美与术”的结合,“术”就是各种方法、手段和技能的集合体。美术课堂教学中,艺术性可以使美术学科特点更好的表现,其中主要内容涉及造型、构图、色彩和立意。学生充分发挥动手动脑能力,通过仔细观察,形成对艺术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和激情。
(三)关注学生美术情感的培养
美术即文化,美术教学即文化教育。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可以把美术理解为狂风骤雨,也可以利用美术手法表现春天的绵绵细雨,因此,培养美术情感也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来源于人类生活,也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而情感的体验必定让学生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和创作兴趣越来越浓,增强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信。
(四)美术教学要有多样性
美术有着多样化的艺术特点,这使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美术创作。美术教学在不断积累过程中厚积薄发,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艺术多样性、层次性,把美术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多角度去理解美术的独特之处,使美术教育的开放性、创造性充分展现出来,所以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充满想象力,最终形成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美丽生活的目的。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创造精神与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人才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所以,创新教育方式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一)树立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式,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育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转变。学校还要创设和谐温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内争、学、赶、超的竞争氛围,再加上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创作方面勇于创新,养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舞台,如何在舞台上把角色扮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角色,使教学方式由灌输变为引导和典型开导等,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激励创新动机,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
三、美术比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创新思维所要求的基本要素。
(一)美术比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注意力相对较弱,若采用常规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学生容易缺乏兴趣。因此,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始终把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在美术课堂上,通过讲、比、赏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听中学、比中学、赏中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才能提升。通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使学生的“视觉化的心灵”得到拓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辅助因子。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全部过程离不开对现实形体的把握和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心理意象,这便是兴趣与想象、灵感与顿悟得以闪现的载体与诱发因素。
(二)设置比赛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环境
美术教学活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应在美术教学中处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通过班内比赛、校内比赛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等形式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运用比赛的平台让学生去展现自我,用自己的思维、眼光去观察事物并创造出有个性、有见解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比赛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美术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灵感及想象力。现代研究表明,直觉洞察力越高,想象力就越丰富,人的创新力就越高。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美术竞赛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意象进行重组或再创造,加上美术本身就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美术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对题目理解,从自己的个性特点出发,突破性地创造美术所表现的形象或符号,使其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样就为创新提供了基本元素和内在要求。
(四)比赛公平性为创新提供了保障
任何比赛,公平是基础。公平竞争会给学生带来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美术本身自由性与创造性特点,努力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心理能力的比赛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总结
美术比赛是公平竞争与实现自我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通过比赛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加深知识到实践的转化,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使想象、思维、灵感更丰富,创造性思维更活跃。
参考文献:
孔祥平.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0.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中职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09-27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05-13
中职学生作文能力培养07-02
中职美术学生06-18
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08-22
谈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10-03
关怀教育理论下的中职生培养探究论文09-28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5-29
中职生自学能力培养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