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9-16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步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尤其是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任重道远。

一、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口号喊了许多年,但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美育现状又是如何呢?笔者一直活跃在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一线,自参加工作起目睹了十多年来农村小学到高中的美术教育的状况:小学基本无专业美术教师,在一些编制比较宽松的学校也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担任;初级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美术课基本也是形同虚设,被其他统考学科挪用或挤占。可想而知那些上了高中准备艺考的学生素质如何(文化课不太好,考大学没希望)。他们对于美术的理解仅仅也是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一门技法。真正作起画来也只是杯子底不再是直线勾勒的,要说有多少美术功底简直无从谈起了。基于此美术教学都难以正常开展,更不用说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

(一)思想准备:树立新时代育人理念和人文意识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美术教师,面临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新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除了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擅长开启学生审美天性,发展个性,完美人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表现创造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的创新。这恰恰也是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面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重重阻力与无奈,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气馁,创造机会为美术教育服务,把他们对你作品的啧啧赞美变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变成他们对美育的自觉要求。

美术教师更要树立人文意识。要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在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对他们进行限制,要允许作品的多样化,特别要彻底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老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内容准备:精心选编教学内容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信号和象征。兴趣是显示最初出的能力。”所以兴趣是能力发展的起点和依据,稳定的兴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美术教学内容选择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美术教材的主要形式是临摹和欣赏。在教学中我试着拓宽这种形式,使临摹教材内容由刻板的机械模仿转化为有生机和创意的创作。比如,适当补充生动有趣的情境添画,为名画提意见,不定期的校外写生,为一些企业设计标志,设计有趣的画题等来吸引学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三)手段运用:选择现代教育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在美术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使美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尤其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网络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平台展示知识面,使学生从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因素,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意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方法选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一步步地讲解绘画技能,什么透视、什么立体等等。结果是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或者是鼾声大震的尴尬场面,充其量学生得到的也不过是对绘画技巧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陶冶。例如,在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 “贴鼻子”等游戏教学,由此衍生贴眼睛、贴眉毛等;还有在高一年级速写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教学领域,让绘画与语文相结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作家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等的名句朗读,营造教学氛围。这样学生们在作画前对人物的表情、心里,尤其是人物的“魂”的把握有一定了解,从而能充满感情地去画。作画过程中还可以让美术与音乐相结合,边作画边播放轻音乐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氛围中,能更主动地去画。我认为,不管教学形式与方法怎么变换,只要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教师的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是教师的最终的目标与出发点。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学生身上,创新意识往往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首先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五)评价机制建立:由重结果到重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偏重于课堂秩序的好坏,学生对教师技能接受程度以及技巧的运用和模仿程度,学生的作业是否“干净整齐”“像不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阻遏,创新思维就会受到阻塞。作为美术教师,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作业不能只看表面效果,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创新意识和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自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评价方式;另外教师还要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袋,对学生不同时期的成果进行分析,以便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调节。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重而道远。因此每一个美术教师都要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上下一番工夫,花一番脑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在于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 重中之重又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改变教学方法,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特点, 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 教师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以身作则, 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 以自身的创新人格来影响、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当前农村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和城镇小学相比, 还存在着不少差距, 主要体现在:教师水平低下, 知识面狭窄;教学观念滞后,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信息闭塞, 教学内容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中, 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因此, 农村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 注重新知识的获取和累积, 改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 提高对新生事物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 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 将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二、做好教学预设, 开展课前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熟悉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任务, 科学选择资料,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案。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 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学生对一个事情有没有兴趣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因此, 教师必须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内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一些学校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能力训练”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是在每次课前根据教学需要, 由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可以采用讲幽默故事名人趣事、小品演绎学过的课文等的“开心五分钟”寓教于乐形式, 也可以采用诗歌朗诵、古诗背诵、日记展示等的“美文鉴赏”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 又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课堂教学贯彻实施“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贵在引导,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到创新的课堂教学中, 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现代心理学表明, 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 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 释放巨大的潜能。过去以追求“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 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提高创新能力。2.实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要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 能促进新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各异, 但本质上都是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识。教师作为“导演”, 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 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将得到加强。四、课后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巩固学生的创新热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靠课堂的教材教学是不够的, 特别是农村孩子所面对的就是那么一块小天地, 我们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一定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或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形式, 或是以开展课外活动形式 (如读书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巩固与发展。当然, 所有的内容与活动, 都是以不给学生加大学习负担为前提, 适量保质地完成。同时, 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延伸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自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这样,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动力充足, 创新的激情也就有了源头之水。总之,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首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要利用和安排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内容, 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善对策[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4:54.

[2]陈富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论坛, 2009, (10) :26.

[3]陈俊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7, (5) .

[4]李彦春.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 2009, 2 (中旬刊) :101.

[5]王丽丽.课前五分钟语文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 2010, 4 (284) :157.

[6]王万春.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 2009, (11) :55.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老一套,实行“一言堂”的灌输,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下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就不喜欢。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倡导主动的多样学习方式,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提问,在争辩中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扑捉思维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上的创新,先要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如突破思维定式法、放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的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奇思妙想,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双基”的教学,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法轮功”的危害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解决的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社会调查”等节目,有时我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

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创设问题情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兴趣;创新人才

【Abstract】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development is implement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ul, classroom teaching is implement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lord battlefield.Therefore, the teacher want more new ideas and give student construction 1 loosen, democracy of study environment, establish problem scene, then can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Interest;The talented person of the innovation

众所周知,教学的对象――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知识水平参查不齐,所以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刀切对待每个学生,进行同样的说教。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独立自觉性,正确引导学生实践、调查、研究、思考、质疑。一个答案或观念的产生,不一定正确,但其产生的过程也许会有创新的火花产生,这个“火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创新人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的人把创新教育误以为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是个别脑筋特别“灵”,少数“尖子生”的事情,对大部分脑筋“笨”、反映能力一般的学生难以适应。众所周知,牛顿、爱因斯坦的童年并非聪明,甚至有被老师赶出校门,流浪街头的经历。但是他们以后都成了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呼唤创新的今天,在21世纪崇尚科学的今天,以“三个面向”作为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标准,树立新型的学习观,把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

2.激发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教育心理的研究也表明:一事物、一现象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的投入到探究该事物、该现象的活动中去。例如《蝙蝠和雷达》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蝙蝠和雷达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蝙蝠是在夜间飞行并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的哺乳动物,而雷达却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他们之间究竟会有什么联系呢?为了使课堂效率更高,学生学的更轻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

3.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有机会问,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思维的开端,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有敢于质疑的思想品质。质疑解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让中学生翻译,“它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时,大多数学生会说:“It was a delicious dinner.”我紧接着问学生:还有别的翻译吗?有的学生说:“It was a good dinner.”,还有的学生回答: “It was a wonderful dinner.”学生对“丰盛的”这个形容词见解独特,突破了传统的禁锢。在教学中,我对于那些有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答案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凤县双石铺中学

王晓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小书房”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

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全能打字教室、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3.5寸软盘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FLASH动画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FLASH”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动画,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猴子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求异、求新”的观点。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房县红塔镇七河小学

许玉兰

内容摘要: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新课程。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是科学在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一项集观察、思维、想像、分析、概括、探索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且其他任何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好演示实验以外,还要认真挖掘实验素材,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方面设疑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回忆、讨论,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这样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成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

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首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着手,推测性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再用实验去验证,接着根据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的状态,让学生讨论如下的问题:①该实验需用哪些仪器?②如何组装仪器?③氢气具有可燃性,当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时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④在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上是先加热还是先通入氢气?当得到先通氢气后加热的结论后再演示。在演示时,当观察到黑色变成红色时,教师有意先停止通入氢气,后熄灭酒精灯,使生成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使学生产生一些疑惑:①生成物不是铜,推测错误吗?②生成的铜是否被氧化?③为什么会被氧化?④操作是否有错,错在哪里?这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也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中得到评判和修正。这样,通过“推测→实验→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我们不但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还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深入发展。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地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有序的操作是至关重要的,能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总结和概括。如在指导学生研究“冷热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时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加热时间过长,导致石灰岩发生炸裂,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石灰岩炸裂的原因。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因此,教师的启发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

三、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用品的用量及添加的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进行提示或者说明。一般来说,实验前的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用多长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

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若不及时给予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从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耐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但是不能指责、挖苦学生。

四、大胆放手,体现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实验课重在学生自主地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领悟科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教师放手,不“放”何来自主?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他们亲身卷入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教师放了手,学生处在主动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都有了。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自主选用各种器材,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学生不仅完成了教材中的实验,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在试管里滴几滴红墨水,操作起来较难,不易使试管内外空气隔绝。有的学生竟然想出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渐渐地膨胀起来,将烧瓶移到凉处,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五、真正突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等作出评价和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六、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做《水的凝结》实验时,先要在小杯子里加入热水,再用一只大杯子杯口朝下罩住小杯子,过了一会儿,发现大杯子的底部有了许多水珠。同学们都猜想水珠应该是跟热水有关,但是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这时,有一个同学的大杯子里却没有水珠。同学们都很好奇,赶紧跑过去看,他手中的大杯子里果真没有水珠。后来我一问才知道,当他第一次做实验时,看到他的大杯子和大家的一样也有水珠,他很好奇,就看书上的讲解,知道了原来是因为从热水里蒸发出的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冷却下来,变成了人们看得见的水滴。但他继续想,这是真的吗?带着好奇和怀疑,他先把大玻璃杯的外面用热水冲了一下,然后再做这个实验,就看到了不同的结果。听这个同学说完,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并鼓励大家要像他一样,对事情要保持好奇心,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多想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动手试一试。所以,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一些奇怪的举动时,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并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电磁铁》时,我请同学们来观察电铃,观察时要注意它为什么有时响、有时不响。同学们感到很新奇,经过观察,不少同学发现了电磁铁的存在。那么它在电铃中有什么作用呢?会不会是因为它才让电铃时而响时而不响的呢?而它又是怎样才使电铃响和不响的呢?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质疑的精神,接着又引导大家能不能试着通过动手操作来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自己最终找到了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八、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科学实验后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九、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活动时间,利用学校充足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之下,进实验室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索进行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指导学生做一些实验册上的探索性研究类的实验;做一些实验习题的设计、实验装置的设计或改进、实验操作步骤的优化设计、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教材中的兴趣小实验的作用,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做好小实验,如:测凸透镜的焦距,自制汽水等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问题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小实验既能拓展思维,又能培养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知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开展自制教具、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操作技能,经常地组织学生利用废旧品,自制教具、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教师可设计一些制作方法不加限制的题,让学生去发挥,自制出一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作品,如制作水火箭,自制测力器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目的让学生去留意,寻找身边的小物品来充实实验器材,有意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改进器件并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

1.教学观念要更新。美术教师要从教育的角度认识美术课程:中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它不是以培养几个画家为目的的教育, 而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潜能, 真正地使每位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要求教师不能再依据固有模式传授现成的知识, 演练技法, 而要为学生设置活泼、多样的教学情境。只有以丰富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

2.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主动参与, 敢想、敢问、敢做、敢质疑, 更容易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宽容、平等、信任和激励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 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活用教材, 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先导, 而且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 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

1.教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中一些深浅度不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删减, 也可把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融合进来。如七年级上册“校服设计”, 本来这个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但我们的学生色彩基础很差, 他们不知道色彩是怎样调配出来, 甚至叫不出色彩的名称, 假如直接上这节课, 学生肯定感到难度大, 会影响情绪, 也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先补上了一节色彩基础课,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调配色彩, 学生很感兴趣。在由三原色调配三间色时, 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调配的绿色和同学调的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调的橙色也不一样?我便叫他们试着按不同的比例进行调配。学生知道了黄色比例多, 蓝色比例少, 调出来便是黄绿, 反之是蓝绿, 其他的类推。

2.美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美术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感受生活美、发现生活美、热爱生活美及表现生活美”的学习内容, 如《地瓜雕刻》、《折纸》、《剪纸》、《贺卡的制作》等。这些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接触, 和他们的经验相联系, 和他们的“兴趣点”相触碰, 学生乐于学习, 从而会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 其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也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设疑启智, 深化创新思维的训练。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课堂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往往是师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问题的时候, 只有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自我体验, 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自我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 从而掌握材料的特点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如《折纸》一课的教学, 我并不急于把方法教给学生, 而是把事先折好的作品分发给他们, 并鼓励他们拆一拆、看一看, 了解折纸折叠成形的方法 (折、画、贴、剪、组合等) ;接着, 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讨论、探索;最后自己折叠成形。只有个别遇到困难的学生, 我才及时给予引导或让已掌握方法的同学帮忙指点。在一次学生学会“折篮子”后, 我便以篮子为发散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篮子的联想, 利用增减或装饰的方法创作一些形似的作品。学生做了很多新形象, 有帽子、水果盘、垃圾筐、降落伞、灯罩等, 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想象力, 其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直观探索, 营造创新机遇。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不好, 我在绘画教学中常会使用实物、图像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进行直观探索性教学。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老师的示范作品,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当然,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不是目的, 它是提高思维能力、展开想象的一项措施。在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与判断, 对记忆中已形成的那些图像进行新的组合, 创造出新形象, 这样的表现方法总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 学生的作品造型也更为丰富。如教学生画“梅花”时, 我并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 而是先让学生了解梅的生长习性、颜色、形式特征, 接着分别讲解、示范花和枝的画法, 再要求学生借助范图, 按自己的构思将梅的花和枝组合在一起, 完成自己的作品, 尝试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组合创作课的设计, 目的是增加临摹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 既训练学生的临摹能力, 又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多途径加强训练,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前提。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训练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让学生的观察活动走入大自然,走进社会。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材料,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做到深入精确的观察,并随时写出心得体会,磨砺观察的路径,以求通达。通过课内、课外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像力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把“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要求和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运用教材,适当地安排想象作文、续写课文、即兴咏物等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的专门训练,给学生提供想象驰骋的自由空间。学生在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想象空间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描绘美好的思想感情。创造思维最鲜明的特征是善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不断发现疑点和问题,才能激发思维,刺激想象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训练学生善于质疑,于无疑处生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提出有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抓住适当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训练,突出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已知的范围内自由地联想想象。例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雷雨》中的周朴园,《窦娥冤》里的窦娥等,通过他们的外貌、语言、动作、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以及他们的内心活动,又联想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氛围,明确了时代塑造人的道理。

在课外,笔者规定学生人手两本语文学习本——摘录本、练笔本,用以丰富语文知识。内容有词语积累、古今中外名言警句、诗词鉴赏及精炼点评、精彩语段和美文摘录、成功学法的心得体会以及从报刊中概括出的有用信息的记录等。天道酬勤,厚积才能薄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成为内心的心理要求。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少批评和训斥,让学生畅所欲言,任思维自由纵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泛的天地。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为学生打造创造的空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对教师的教诲,学生主要是服从,几乎没有质疑的权利,学生容易形成与创新精神无法相融的迟钝、怯懦、盲从的性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多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例如,办一期黑板报,一份手抄报,举办一次学习方法交流会,把自己最好的、有创意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竞赛等。通过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学生在不断的求新、求异和竞争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会贯通,用数理化语言讲授语文,用音体美常识欣赏语文,用史地生知识印证语文,使语文教学产生“通感”效应,让学生视野开阔,知识广博,语言丰富,兴味盎然,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有操作、表演、社会活动、语言交际等潜能,如果得到开发,就可能形成特殊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要借助课本,教给学生在例子基础上创新的学习方法和实践的学习方法,充分开发智能,形成能力。教材中的戏剧内容,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教学,讲演词类,可以让学生仿照演讲,指导学生办校刊、办手抄报,当小记者深入社会采访考察,动手制作物件,图解书中内容。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持续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保护好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学习为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感悟能力、创新技能、创新人格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文理结合、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基础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e]

上一篇:在永兴村公路竣工剪彩庆典上的答谢词下一篇:成长中的校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