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10-19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1篇)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章作者]朱燕

[文章来源]武进区芙蓉中心小学

江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儿”。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

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5寸软盘是将缺口封上为写保护,3.5寸软盘则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认为3.5寸软盘和

5寸盘一样都是将口封上为写保护,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

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

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

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猴子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同时,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激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旋转、改变大小等项操作时, 我利用“金山画王”软件作为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大森林, 有各种可受的动物──老虎、狗熊、狐狸、野兔、小鸟、松鼠等, 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美丽的图画吸引住了。这时, 我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人新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 可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 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的破坏, 动物越来越少, 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 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参加。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 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 填人们喜欢的动物, 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 使我们的图画更加美丽。”导语刚说完, 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 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发挥思维创造力, 画呀涂呀, 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便跃然纸上。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 还可以创新、变化颜色, 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 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最后我将画得好的作品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展示。整节课, 我将学习新操作技能融入绘制美丽的图画中,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 让学生在想象、兴趣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 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要留给学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统一问题。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重视指导, 处理好讲解与实践的关系。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及时指导, 这样易于学生克服操作中的薄弱环节, 并不断体会知识点,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决心。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实现教学互动效果, 启动学生独立学习, 积极思考, 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

三、优化教法, 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 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的模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支持, 使我们能克服原来的障碍限制, 在个别化教学中做到积极的对话和交流。例如我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 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 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硬件和软件, 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

1.边讲边练。充分利用一些网络教育的工具, 使整个教育过程在机房里进行, 教师在讲课时可统一控制学生机, 需要练习时再释放学生机。这种教育方式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进行及时的对话交流。

2.先上理论后上机操作, 利用液晶投影仪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部分的讲授后, 引导学生上机作业, 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3 . 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 “ 任务”, 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 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 达到了教学效果质与量的高水平。

四、求新和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创新就是要求异, 不要雷同,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 敢于参与, 敢于提出, 就是成功。我还积极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 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 不知如何下手, 而且模仿的多, 创新的少, 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 没有新意, 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 我为了培养学生有求新、求异的思想, 有自己的设计风格, 于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 并让他们说出创作思路。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 万分高兴, 创作越来越起劲, 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的创作的思维拓展开了, 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淡化了失败的感觉, 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综上所述, 创新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要将自己的权威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在考试时能够考出好的成绩,而是知道怎么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将获得新知识的诀窍传授给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并加以吸收内化。

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1.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五彩的画面、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活动,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知识本身。当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探索知识。如,在教学生基本的键位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对键盘的布局不是很熟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先玩10~20分钟的打字游戏。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键盘的熟悉程度。

2.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自觉地朝着自己所设立的目标不断努力。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展示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也可以像别人那样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三、灵活运用教材,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思想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营造和谐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如,在教学生如何制作PPT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始展示自己先前已经做好的PPT,在里面嵌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学生在观看演示后,会被PPT强大的功能所吸引。此时,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课题。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死板地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制作的PPT思考如何把元素插入文档。如,图片是怎样粘贴进来的,声音、视频又是如何嵌入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图片、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视频,创作出更多富有特色的作品。

2.创设教学情境

如果一个人连想象力都没有,那就更别说创造出新的东西或者有什么创新的想法了。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计新颖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让学生制作介绍自己家的PPT,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PPT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学生就可以收集自己家的照片,然后制作出一张张精美的PPT,通过对PPT不同的修饰,学生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很好地巩固了PPT制作这一章的知识点。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改革,以顺应时代的变化及其要求,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教学思路与模式,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促进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推动面向21世纪的教育革新。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成才的基本条件。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的思维。网络化教学巨大的信息容量和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思

想,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学习者。学生有着完全的自主学习权利,他们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学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和创新者。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意识。这是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老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打破一言堂的僵化局面,让学生对书本知识、专家言论、教师说法持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对其质疑,从而激发其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的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另辟途径,标新立异,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唤起想象、善于表达,从而过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让“课堂“”在学生面前不在是知识被动接受的“课堂”,因为教材在学生目前不是一份不变的、千人一面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式教材,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广阔天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巧用多媒体设计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受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可让学生思维求新、求深、求活。

二、创设心理安全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言论自由,无所顾忌,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如: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办法。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大多数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了超过别人学生势必挖空心思。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在相互比赛中,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氛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具有创造了力的观念要注意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挖掘生活积累,把一个个汉字融于生活中,想象其起活生生的形象,让课文中的形象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声像资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形象,再现形象。其次,结合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哪怕是学生身上那十分微弱的思想火。再次作文学习中更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改写、扩写、续写。在这些作文训练中,创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学习情景和“在线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它可以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及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型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大,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四、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和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寻找可发散求异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分析判断,让学生研究讨论辩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探索,敢于挑战,培养他们不唯书、敢质疑。二是要加强语感实践。三是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要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四上强化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展示相关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探讨问题的多种观点和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输方式与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有效刺激,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与直觉思维能力,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

2、《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课程实验教材初中教案设计》

3、《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科技出版社。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我国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手法上,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方,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在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基础上,给与必要的恰当的演示提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些重要的知识。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创造能力高度发挥。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利用这一时事新闻,先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录像,这样的引入首先就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了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我们的航天英雄说,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让我们的航天英雄知道大家想要说的话?随后引出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来给我们的英雄写信的主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趁着这个机会,紧接着又布置一个练习内容,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好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既将课堂上的内容融入了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情境创设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即把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Excel公式的运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掌握公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科教学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有的上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于是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成2~3个组,指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要求与实践,这种个体化教学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在各层次上开发出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较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

三、在实践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1、在教学与实践中,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2、在实践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会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我们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介绍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或者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这样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新世纪教学,它所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

[2] 章得者  尝试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3] 廖文胜 《创新教育研究》

[4] 肖川    论创新教育. 教育研究. 2001.(11).

★ 信息技术课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 信息技术课课后反思

★ 信息技术课的说课稿

★ 信息技术课观看随笔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第四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开展教育科学实验,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任何教育科学实验的开展,都离不开课堂这一主渠道。国家远程教育传输信息平台的建成,实现的卫星电视系统、因特网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合一,就为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契机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阶段实施目标:

1、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优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题、探索创新的氛围和时间。

3、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知识视野,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三、阶段研究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诱发创新灵感,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求异、质疑,诱导想象,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唤起创新灵感。

2、加强对实验的全程管理,坚持课题组集体备课,研制教学软件,设计训练方案,负责检测人员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适时地、有计划地检测。

3、加强对实验班的横向交流,通过互听互评等形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研究工作。

4、每月一次专题实验研讨活动,谈经验、述体会,共同进步。

5、课题组负责搜集实验课例、教案、随想、论文、个案分析和自制的软件等实验资料。

四、具体安排:1、2007、9制定阶段实验计划,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现状的调查。2、2007、10――2007、12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研究3、2008、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想学、乐学的一种基本情感, 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大动力和创造力量的源泉。如果学习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始终保持着愉快而高涨的学习情绪, 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 那么, 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有了非常可靠的保障。例如, 我在讲授《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课时, 首先向学生展示前几届我校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获奖的电子报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再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文章排版比赛, 进而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他们就会乐学、爱学。于是, 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作出自己独具特色的作品, 让他们从自己的作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民主环境,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 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陶行知先生曾经精辟地阐述过创新精神和民主教学的关系, 他认为民主教学是创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一定程度上就为学生创造了心灵自由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施展, 还应该充满“爱”, 面对一个个生龙活虎而又充满了好奇心的学生, 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满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心智、激发潜能、感染学生的目的。事实证明, 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求知欲旺盛, 思维活跃, 精神饱满, 心情舒畅, 学生敢想敢说,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 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会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更融洽, 心灵更容易沟通, 气氛更宽松, 师生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 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 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发自于内心的学习基础上才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 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只有亲自动手实践,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 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 体验创新快乐, 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提倡学生敢动手、勤动手、多动脑,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 既是动手实践的过程, 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当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时, 需要开动脑筋, 大胆想象, 动手尝试, 这样就为培养学生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例如, 我在讲授《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一课时, 在课前布置了一项作业, 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类海报、广告, 从内容、色彩、界面构思、文字表达等方面进行观察, 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首先向全体学生展示了几幅我精心准备的精美简洁的海报和平面广告, 大家立即被眼前的精彩画面吸引了, 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激发了创作的欲望。这时, 我抓住时机布置本节课的任务:利用前面所学知识, 结合导学案, 完成其有自己个性的海报的创作, 并要求作品要有自己的创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新的创意而随之高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解放思想, 大胆尝试, 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主编.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69-02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呈现出了爆炸式的飞跃发展,而时代的进步需要创新型的人才,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学所承载的责任日益显著。而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上,如何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相信對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计算机作为一门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关键性技术。可是,并不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够在小学阶段教育中进行课程设置的。计算机具有显著的先进性、重要性与基础性,这里所说的基础指的是,计算机的操作运用性能,并非单一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机是一种进行信息交换与处理的有效工具,对于现代化社会而言,如果不会计算机,必然会被这个先进的社会所淘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非是为了进行计算机专家的培养,主要目的是为小学生供应一种便于信息交流与处理的有效方式,以促使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据相关教学研究发现:若教师能够以发展性思维的方式进行画图程序教学,那么就能够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在最短的时间里计算机能够给学生提供大量生动性的表象,为学生进行信息的获取与表象的加工处理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利用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

利用每位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对其加以表扬和鼓励。譬如:在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幻灯片制作课程的过程当中,同学们要面临的是功能强大“Powerpoint”软件,对此,小学生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做,所以对其进行模仿似乎成为唯一的方法,创新则无从谈起,这样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任何创新意义。这种情况下,为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演示文稿,则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观察那些在作品中有创新之处的闪光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这些闪光点演示给全班同学,让大家讲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多鼓励同学们一同进行合作创新。当得到表扬的学生其内心是非常开心激动的,这样创作起来就会越来越有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便会培养起来。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到了创新能力,并且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慢慢地感受到勇于创新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思维中,创造性思维的层次占据在第一位,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若无创新,人类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物质文明社会。为此,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步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及早的察觉出学生的问题,多鼓励学生通过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例如在教给学生“画笔”时,在作业中给他们提出: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结果

创造出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埋下伏笔。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在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具备图画的大体形象,所以,能够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促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创设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知识,教方法

未来教育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学习更多的方法。计算机的普及促使学生的学习速度与学习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知识像大海一样广阔,如果仅仅是通过传授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早已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指导。

2.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以了解到,创造疑问与思考的良好氛围,通过疑问的方式来起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严格按照教学客观规律进行问题针对性的启发设计,这样能够燃气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要更改教师传统的唱“独角戏”陈旧教学方式,要将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最大的学习与研究空间,鼓舞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发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

3.实验指导

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实践课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除了需对其进行巡回指导以外,同时要安排学生将具体的探索过程重新展现一次。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学生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笔者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展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笔者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越来越起劲,就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不仅认识到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失败的感觉,体会到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除此之外,学生在全部完成所有任务之后,通常愿意去查看下具体使用的哪个软件,在有新奇画面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周边同学的观望,此时,我并不觉得学生是在捣乱,仅仅是在尝试着去探索更多新的事物,为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到更多的新东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要有效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拓展视野,提升学习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2]卫春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青年文学家.2010(11).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献县高官乡高官中心校解平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呼唤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学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民主教学环境。

二、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功。

三、“启发式”教学激发质疑欲望。

四、巧设问题情景,发展求异思维。

五、启发想象。

六、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发展潜能

新世纪需要创新人才,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认为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一流人才的国家,只能停留在“随波逐流”的行列,而永远没有机会“乘风破浪”。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新世纪的教育要求现在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教现代的学生造就未来的人才。教师的职责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知之”的水平上,而应上升到“好之”、“乐之”的层次上来。我们要赋予学生发展的潜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自己具体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微笑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关心、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学习上为其师,在生活上为其友,把真诚和智慧全部奉献给学生,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甚至关心你。建立了这种亲切师生关系,学生就愿意学、愿意问。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功,激发求知欲望

成功感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成就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获取承认,取得成功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的欢乐会成为其进步学习的有效诱因。为此,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常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的见解真独特!”等加以激励。想方设法捕捉住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在改进进教法中,激发质疑欲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中存在这种情况,教师把“听话”学生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往往对学生“乱插嘴”或“接下茬”现象持否定态度,并对这样的学生很反感,而事实上这些学生表现出“越轨”时,教师采取种种措施制止这种现象,殊不知,长期这样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教学环境,怎么会有学生质疑呢?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式教学。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设疑解疑,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黄河象》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自己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有的说因水灾形成的;有的说因地震形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1)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

巧设问题情景,使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活动等能使学生产生惊讶和疑问,从而使学生渴望从事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答案。成功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这种感觉能使产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进修,大量阅读,拓展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和谐统一,设计问题要少而精且巧妙,小到对课题、词句的质疑,大到对主题的质疑,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并付诸实施,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思维活起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现行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提问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这种学习习惯,凝固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呆滞,缺乏灵活性,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经常引导学生对某些观点、理论等问题进行争辩,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既有求同思维,又要有求异思维,使学生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事情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我并及时给予了鼓励。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对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个故事结尾。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提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被吃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相机点评、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1)课内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辩论、智力竞赛、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孔融让梨》一文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出示了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现实,说说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短短几分钟,各小组各抒已见,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新的火花,有这样好的起点,何愁学生创新能力不提高呢?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学生思想。我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写字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每次都评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5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将具体做法做如下阐述。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展开讨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隐藏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参与的快乐与创造的成就感。

二、巧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制造悬念,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如果是低年级,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比较分数大小》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熊爸爸买了一个大西瓜,小熊妈妈说1/2给小熊,1/4给小熊姐姐,1/8给小熊哥哥,谁分到的最大就把那块送给爷爷,你们说谁给爷爷是对的呢?小熊哥哥首先叫起来说,我的是1/8,肯定是我的最大,我的给爷爷;小熊姐姐说,我的是1/4我的大,我的给爷爷,只有小熊耷拉着脑袋说,我的是1/2,肯定是最小的一块了。那么,同学们猜一猜算一算,哪一块西瓜最大?谁的西瓜应该给熊爷爷吃呢?问题一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小熊姐姐,有的说是小熊哥哥。我让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来,对折后撕开,撕开后的那张再对折后撕开,撕开后的那张再次对折后撕开,让同学们比较一下1/

2、1/

4、1/8到底哪一个最大,然后让同学们找一下规律。同学们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一边就找到了答案,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面对学生古怪甚至是荒诞的想法,教师要给予正面引导,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拓宽解题思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习题,是提高教学效率、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集思广益,鼓励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解决办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的练习,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使知识的学习更坚固。教师可以用各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强化训练。比如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让学生在模拟买东西时练习心算,练习乘法,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种情境的设立,要和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并且适度,这样才科学有价值。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资源。有创新才有进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使素质教育真正在小学课堂里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13-01

1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是上好一节课,而是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一些教学策略把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也将会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2 合理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为了保持这种兴趣和增强本学科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实用的,大大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还应该合理的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任务需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精心设计,并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才会非常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中,在完成任务中才能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过程中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信息素养。

3 科学的多元评价,是激励学生创新的动力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探究新知,才能使学生敢创新,同时迸发出创造火花。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创新的动力则是要多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找到自信,并且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学会科学的评价,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与创新。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关注他们作品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评价,更要关注对他们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创造性思维、探究精神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发现他们的独到见解和方法、发现他们的创新性成果、发现他们点滴的创造性。并且要及时做出反馈和交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另外,还要多为学生提供上台展现和同伴互助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机会,多给一份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4 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创新性的关键

(1)“玩中学、学中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游戏、网络往往是吸引学生上课的原因,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有效的开展教学呢。老师可以巧妙的创设情境,借助游戏的设计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轻松和愉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又能培养应有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法。这样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既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列举生活的实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比如关于电子邮件的传送问题,可以结合邮局送信来讲解,IP地址可结合家庭住址来讲解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觉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一致。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和设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疑和分层等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在自学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大胆质疑,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留给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体验创新的快乐。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计算机应用地实例,设计一些环节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留给他们更多创意的空间,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创新的快乐。例如:主题动画的创作、平面广告的设计、电子板报的编排、个性名片的设计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勾画自己的创意,最终分享自己的快乐。让学生在这样一种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大胆创造、愿意创造,是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借助集体创造的力量,分享创新合作的喜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以小组的形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发挥集体创造的力量。例如主题网站的设计和制作,就可以按小组的形式划分主题,分组进行创意设计,各自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协作,最终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分享集体创造的喜悦。这种在分组中探索,合作中创造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还能较好的提高每一组、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的培养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门课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利用学科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堂任务,恰当运用巧妙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创造的精神,将创新教育切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第三十三个教师节退休教工庆祝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