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2024-08-23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精选10篇)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1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物理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符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发展物理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研究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新授课中,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质疑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质疑问难。为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倾向。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每一堂课入手,精心组织,将学生引向“疑问→设想→探索→创新”的思维王国。

要想激发学生质疑首先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特定的质疑环境,可以是问题情境,也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还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动画:面对一块大石头,一个成年人推得满头大汗,石头却纹丝不动,打出了一个大问号,学生立刻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抬它、用肩扛它等;这时,第二幅画面出现了,学生想的办法都不行,那么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疑问。

2.实验课中,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质疑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自主解疑,训练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教学中我设计了先进行教师演示实验,再进行计算机分解实验的分两步进行的实验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看见实验的结果;然后在计算机显示屏幕上,运用多媒体技术,重现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分解实验操作中所看不见的每一个微小步骤,感悟实验的全过程。这对初中生来讲,将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结论得出的印象,培养他们探求知识产生过程的能力,从而将深奥的、难理解的知识变成浅显易懂的`活知识。例如,在设计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实验中,针对讲课中的难点,我们采用教师演示和分解实验步骤的并进式教学,设计不同的直观变化的电路接法,先由教师和学生连接实物电路,再由计算机展示和分析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方向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又让同学们操作运用课件模拟演示,回答变阻器怎样接入电路能改变电流的方向,怎样防止电流过大而烧坏元件等;并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流流过变阻器时,用鸣叫、闪动、慢镜头重放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在“电磁学”一课中,学生对电场(电场能)和磁场(磁场能)的相互转换,电路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周期变化感到极为抽象,难以理解,但经过课件的模拟演示,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电荷的变化(充、放电过程),电路中电流大小、方向的周期性变化,线圈中磁场的有无、强弱和方向的变化等。这就为同学们创设了良好的认知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记住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认识了物理现象的本质。这样做的结果,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3.复习课中,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为了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曾运用科学实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规律。为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放开双手,大胆实验,勇于实践,不怕失败,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实验机会。我们将典型的例题、教学内容分成简—易—难的层次,输入计算机,这样就解决了复习课中分层教学的问题,让好学生及后进学生均能理解从而受益。

例如,在复习串并联电路这一章时,按简—易—难设计内容结合例题,先由计算机出示实物图,再由学生按照实物图连接电路图,教师在屏幕上分析电路,让学生画出电路图,进一步解释,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积极讨论,活跃思维,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做题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的知识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缩短了学生的感知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地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只要我们坚定方向,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2

1. 新授课中,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质疑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教会学生质疑问难。为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 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倾向。教师在教学时, 要从每一堂课入手, 精心组织, 将学生引向“疑问→设想→探索→创新”的思维王国。

要想激发学生质疑首先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营造特定的质疑环境, 可以是问题情境, 也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 还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 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 在讲杠杆原理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些动画:面对一块大石头, 一个成年人推得满头大汗, 石头却纹丝不动, 打出了一个大问号, 学生立刻积极思考, 想出了很多办法, 如抬它、用肩扛它等;这时, 第二幅画面出现了, 学生想的办法都不行, 那么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疑问。

2. 实验课中,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 培养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此,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质疑力,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尝试自主解疑, 训练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 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教学中我设计了先进行教师演示实验, 再进行计算机分解实验的分两步进行的实验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让学生看见实验的结果;然后在计算机显示屏幕上, 运用多媒体技术, 重现所发生的物理过程, 分解实验操作中所看不见的每一个微小步骤, 感悟实验的全过程。这对初中生来讲, 将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结论得出的印象, 培养他们探求知识产生过程的能力, 从而将深奥的、难理解的知识变成浅显易懂的活知识。例如, 在设计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实验中, 针对讲课中的难点, 我们采用教师演示和分解实验步骤的并进式教学, 设计不同的直观变化的电路接法, 先由教师和学生连接实物电路, 再由计算机展示和分析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方向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又让同学们操作运用课件模拟演示, 回答变阻器怎样接入电路能改变电流的方向, 怎样防止电流过大而烧坏元件等;并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流流过变阻器时, 用鸣叫、闪动、慢镜头重放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 在“电磁学”一课中, 学生对电场 (电场能) 和磁场 (磁场能) 的相互转换, 电路电流的大小, 方向的周期变化感到极为抽象, 难以理解, 但经过课件的模拟演示, 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电荷的变化 (充、放电过程) , 电路中电流大小、方向的周期性变化, 线圈中磁场的有无、强弱和方向的变化等。这就为同学们创设了良好的认知情境,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记住所学知识的同时, 又认识了物理现象的本质。这样做的结果,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了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3. 复习课中,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 物理学家为了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 曾运用科学实验, 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规律。为此,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放开双手, 大胆实验, 勇于实践, 不怕失败, 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实验机会。我们将典型的例题、教学内容分成简—易—难的层次, 输入计算机, 这样就解决了复习课中分层教学的问题, 让好学生及后进学生均能理解从而受益。

例如, 在复习串并联电路这一章时, 按简—易—难设计内容结合例题, 先由计算机出示实物图, 再由学生按照实物图连接电路图, 教师在屏幕上分析电路, 让学生画出电路图, 进一步解释, 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积极讨论, 活跃思维, 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做题中,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的知识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缩短了学生的感知时间, 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思维 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们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它能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培养创造思维。儿童注意力容易集中于形象、声音、色彩,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在教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笔者首先利用flash课件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天空湛蓝,上面飘着几朵白云;小村庄后,森林郁郁葱葱,村关绿草萋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几条小鱼不时跃出水面。忽然间狂风怒号,大雨倾盆,咆哮而来的洪水把小村庄冲走了……就在学生们愕然之际,笔者趁势提问:如此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源在哪里?这些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音频课件激起学生自主深入思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创作欲望。如在一节作文课《写一次春游》时,笔者一开始就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并适时地从互联网中调出很多旅游盛地春天时的美丽景色,这时学生完全被美丽的春天陶醉了,都有了一种想写春天的冲动。此时笔者再提出本次作文的要求,并让学生讨论作文的写作目标。由于开头较好地创设了情境,触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为更多佳作的出现作很好的铺垫。

二、化解重点难点,激发创新思维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和重点是教师在备课之中要解决的。对一些缺乏感生认识、比较抽象或是寓意深刻的文章,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收效甚微,而信息技术则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的课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一段与课文内容接近的关于月球的资料片:荒凉的月面,众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明亮的月面却漆黑的天空……强烈的感官刺激迅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问题: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月亮的天空不是蓝色的?为什么人在上面一跳会很远?月球上还有哪些奥秘?有了这些疑问,学生就有释疑的愿望,找教师、进图书馆、上互联网、迈出了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本文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仅阅读教学如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凸显重点、化解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拿修改作文来说,笔者经常利用网络向学生传播有共性的例文,大家共同评价、修改。针对评讲、修改的难点,教师把获得的反馈信息用计算机显示出来,及时让学生校正修改,并引发学生的注意、疑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再次兴奋,找到修改作文的最佳方案。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有了能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创设情境的信息技术,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有了无限拓展的空间。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的最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样的内容:大水过后,几个幸存下来的村民又回到了早已不存在的“小村庄”。这时笔者问学生们:望着幸存者那失神的眼睛,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再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情感被唤醒,思维被激活,灵感被激发,想象也如出闸之不奔腾而来。

四、用于比较,促进分析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4

课题承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

课题负责人: 姓名:冯瑜。

专业技术职务: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

主要研究人员:梁婕 副校长 济宁市实验小学

徐军 主任 济宁实验小学

徐宁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杨新忠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曹华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李霞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盛梅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戈延华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宋学峰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杜敬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课题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已迫在眉睫。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反馈快,交互性强等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直观、形象、化静为动、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点,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起了创新思维与学习问题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进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

二、课题的目标

1、探索总结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各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的氛围,以实现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全体实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资源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锻炼培养实验教师,带动全体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技巧和理论研究的水平,形成一批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群体。努力打造一支新课程意识强、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骨干教师队伍。

4、带动我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创新,使我校信息技术资源的软件和硬件始终走在信息技术化学校的先进行列。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教育实验法。

2、每学年有一次阶段总结、展示。

3、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便于结果的对比和归因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中,我们将本课题分解为六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是“运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的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优化学校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独创性、敏感性、流畅性等品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6、3---2006、9)(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有关理论。(2)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3)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研究申报(4)明确子课题负责人

2、实施研究阶段(2006、9---2009、7)

(1)每学期初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学期末撰写实验小结。(2)每年举行一次课题实验交流,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3)每学期定期上实验研究课,积极总结实验经验。(4)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

3、全面总结阶段(2009、7---2009、12)

整理实验资料,提交结题申请,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根据实验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后续研究方向。

六、研究措施与过程

(一)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我们通过学习与思考,将本课题设立6个子课题加以深入研究:①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②在数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③在英语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④在科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⑤在美术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二)多方努力,不断完善硬件建设。两年多来,学校在信息化工程方面相继已投入1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网。学校现有计算机189台,网络教室2个。目前每个教室都有“三机一幕”,并设有控制室、电教室、微机室、电视台等,购置了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投影机、一体化、数码像机以及视频展示台等电教设备,漫步我们的校园,一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硬件设施的健全为本课题实验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环环相扣,构建“课堂——教研——科研”为一体的课题研究模式。

我校以该课题为导向,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教研活动课题化的研究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制定子课题方案——积累材料、小型尝试——选择教材、讨论教法——公开上课、说课——阶段小结——深化研究——课题结题。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我们着重强化了以下三点:(1)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循序推进。(3)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七、实验成果与思考

(一)实验成果:

(一)初步构建了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教师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我校在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构建了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创设情景——提出课题——探讨交流——深化拓展”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情景——互动——创新”模式,小学自然(科学)“明确研究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探讨——总结提升”式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基础,以及课件使用的不同方式,分别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程度上凸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功能,努力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得到有效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在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本课题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目标,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由于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形、动态的画面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一定的教育情景的创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凸现。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对信息技术不仅热情高涨,教师也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三)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在两年多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步改变,大家在实践中渐渐明白,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确实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时有迸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现在,教师们渐渐明白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基本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只有不断改变观念,努力改革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校利用自行开发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参与教学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其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时秋静老师在2007年国家小学语文汇报课中,借助信息技术,渗透课程理念,《感受春天》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多名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中,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学生在数学、语文、美术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四)锤炼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提升了办学水平

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已经培养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具有一定教育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新秀群体。在实验研究中,我们本着在游泳中学游泳的原则,组织他们进行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从理论与技术两个层面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效果相当好。目前,学校现有省教学能手1名,市、区教学能手20名。几年来,学校教师的近100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发表或获奖。学校教师人人会上机操作,搜寻资料、网上编制课件,能熟练运用电教媒体从事教学活动。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与教学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充实,已达到较高水准。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八、改进与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研究中,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注意科学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研究过:“过分依赖直观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容易降低学生应有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注意科学性,教师要分清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少用,什么时候不用。

2、网络资源的双重性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本研究课题注重的不光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且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网络资源的双重性,部分家长担心网络带来的危害,限制孩子上网,对孩子参与实验的热情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小学生本身自制力的不足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上网打游戏,或浏览多个良莠不齐的网站,还有的以实验为借口,上网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这些都为实验工作的进行带来带来一定困扰。如何在实验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抵御网络的不良影响,如何对学生校外的上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这都是今后实验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九、反思与建议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尽可依据新教材的信息化特点,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及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5

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手段却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几种“创新历史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大胆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时,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了。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一味地坚持让学生死记课本观点的话,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瞬间被打消,更别说培养什么历史兴趣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与时代潮流结合,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__”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围绕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和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编写了《日本侵华大事记》的编年册,当图文并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对战争所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上面。那一刻我听到了学生低声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学生的义愤填膺。我想此时不用我多说,他们也已经感受到为什么“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

三、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如果学生交来的作业本中画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个作业本就是一份《中国近代屈辱泪》的手抄报。或者学生要问你“什么是‘东交民巷’?”等等,你会有什么反应?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作业本,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批阅着。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例如,20__年,党中央发出了“道德行为进万家”的号召。而当时我正在讲授“诸子百家”,在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这篇精美的小论文。而今我的案几上《俯瞰秦朝》、《远古人类》等历史小报,以及学生设计的“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秦灭六国示意图”、手制唐三彩、《历史模拟剧场──秦统一度量衡》等作品既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也让我真正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增超和进步的快乐。

浅论信息技术课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6

[文章来源]武进区三河口小学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创新思维的发挥,决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而取决于后天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努力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想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精心设计任务。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事。可设计一个小任务:输入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可掌握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可学会修改文章的技巧。

再比如,画图软件中图案的放大、翻转及拉伸的技术是比较晦涩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让学生画一幅“小小树林”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小树,并使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阴影。由于该任务的生动有趣,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难点。

――讲解内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边框和底纹时,只详细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例如,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多处入手,培养创新思维。

――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7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 是人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的过程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本文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展开思维训练的实践, 旨在探讨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插图展开观察,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

观察是学生感知外部事物的重要步骤, 是学生有效获取表象的智能过程。插图不仅形象生动, 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如语言背景、人物形象等。巧用插图展开观察训练, 不仅能为学生营造贴切的语言环境, 让英语学习变得直观、生动, 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让英语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 (译林新版) 七年级上册Unit 6Keeping fit中Reading板块时, 授课老师结合本课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课伊始, 老师首先通过拼图的游戏向学生展示本课的插图, 这样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 让学生迅速将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内, 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去;接着老师结合拼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What is she doing?”“Do you like dancing?”“Why?What’s this?”“Do you like it?”…老师围绕话题有意识地展开观察,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及表情,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展开有序的观察, 并通过Why?展开追问,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展开思考, 自然无痕地引出本课的话题“What we eat and how we live?”引发学生期待和向往的学习冲动。

案例中老师巧妙结合插图设计了“拼图游戏”展开观察和讨论, 不仅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激发了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引导学生将“插图观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获得相应的感知, 自然融入话题的学习中, 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

二、巧用插图展开比较,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

对比即将有差异的意思或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辨析, 充分显示出事物之间的矛盾, 突出事物的本质。利用插图进行对比来展开英语教学, 不仅有利于为学生创设独自动手、积极思考的探索机会, 而且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 (译林新版) 七年级上册Unit 1This is me中Reading板块时, 授课老师结合本课的插图引导学生围绕“比较”展开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 (1) Listen and draw: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画一画, 在“趣味的脸谱组合”活动中建立起新旧知识的纽带, 让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 做到新旧结合, 过渡自然; (2) Talk about our friends:老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描述和猜测What does he/she have?What does he/she like?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阅读冲动, 接着老师则带领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文本的探究, 填写表格, 找出Millie/Simon/Sandy/Daniel的人物特征和爱好, 理清文本的信息, 借助插图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展开文本的探究; (3) 插图转述: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所获取的信息引导学生运用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进行转述He/She is…He/She has…He/She likes…结合插图让学生在热烈、活泼的互动氛围中展开语言的比较, 让学生理清语言的规则, 获得清晰的认识。

三、巧用插图展开概括,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

插图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 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概括训练, 不仅可以带领学生及时总结归纳所学的单词、句型、语法等, 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印象和记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向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借助插图这一有效的“脚手架”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 (译林新版) 七年级上册Unit 5Let’s celebrate!中Reading板块时, 授课老师在课堂“读后活动”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归纳总结和语言的实践, 将语言训练落在实处。思维导图:让学生利用插图和文本内容描绘思维导图,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脉络和归纳文本的关键信息, 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课堂学习模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归纳总结的活动中来;Play a game:老师将课文插图做成“扑克牌”教具, 让学生开展Pick and talk的游戏活动, 引导学生展开交流When’s Halloween?What do people do at Halloween?…用插图设计游戏, 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中复习、巩固万圣节的相关节日信息, 让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进行归纳总结;Let’s write!老师在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看、说的基础上设计了“写一写”的活动, 让学生结合插图写一写节日介绍, 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和插图展开写作训练,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巧用插图展开想象, 引领学生思维的飞扬

想象以头脑中已有的形象为基础, 因此头脑中的形象越丰富, 想象越开阔和深刻, 反之头脑中的形象单调且少, 想象自然也相应狭隘。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的局限性, 头脑中的形象相对单薄, 而将插图运用于教学中有利于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 (译林新版) 七年级下册Unit 5Amazing things中Reading板块时,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插图展开想象进行教学:在读前活动中老师让学生观察插图, 找出人物和人物的表情, 展开预测:“What does they see?”“Why are they so afraid?”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和期待,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使得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探索活动中去;读中想象:启发学生联系文本“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和插图展开想象:“What’s that?”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自然呈现ghost, 为文本增添神秘的色彩, 让语言学习充满了吸引力;读后想象:让学生结合故事的结局和插图, 让学生进行对比, 展开想象:What will they do/say?让学生体会故事阅读的幽默之处, 从而使学生在想象的活动中大胆表达, 克服羞怯的心理, 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展开思维训练, 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插图是教材的重要资源, 也是有效展开思维训练的“利器”。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资源, 也是有效展开思维训练的“利器”。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展开思维训练的实践, 旨在探讨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维,观察,比较,概括,想象

参考文献

[1]王玉云.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探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培养

一、前言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毋庸置疑,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独立探究等形式体验、应用新知识、新理论的过程。可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教育领域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式,值得教师予以借鉴。信息技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有着独特的模式,操作性强、时代感强、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所以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大有裨益。本文尝试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信息技术课时代性强,深得学生喜欢,但是这种喜欢却是表现在玩游戏或上网聊天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却不愿学习,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在上课伊始就向学生提出启发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或创设直接切入主题将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并不一定接受。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一课时,我用Flash软件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动感十足的表现夜晚荷塘的动画,同时配上了学生非常喜欢的荷塘月色歌曲,用它来引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

其次,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心思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益智游戏或者有启发性的故事,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和谐气氛中得到感染,培养思维。比如,我在教授《制作表格》一课时,根据目前学生中比较流行的“同学录”话题开展教学,让学生思考怎么利用“表格”将同学录做得更精美、更细致、更具有特色。

2. 师生互动,加强探究性学习的浓厚气氛

信息技术中的许多知识对现代学生而言,并不怎么陌生。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信息技术。但是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学生可能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但是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教师还是要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他们一起动手做,动脑想,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关心,从而下定决心学好这门课。

例如,当我在课堂上教完有关word的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制作精美电脑小报”的作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进行创新,不要互相模仿和抄袭。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我带领他们在课余时间参观了学校里的各种宣传栏目和黑板报,使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然后我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组学生进行合作,构建思路,思考如何制作出更具特色的电脑小报。我也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参与进去,为学生提供了不少优秀案例。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努力探究的欲望,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 鼓励创新,让学生体会探究性学习的成功感

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以及注重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感。比如在英国的教室中,墙上、黑板上张贴了很多学生制作的电脑绘画和相关作品。他们会在一节课或几节课上一起完成一个与生活有关的任务,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生活的热爱。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诚然,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又将为生活服务。只有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要做到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个性。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我告诉他们可以利用“画图”工具使绘画变得更加多彩、利用“word”可以制作出精美的电子刊物、利用“photoshop”可以随心所欲处理图像,利用“flash”可以把心中的故事用动画表现,而且形式不一,没有对错之分。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投入精力去创作属于自己的电脑作品,开启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双手使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三、结束语

作为教育领域中各科教师不断探索的热门话题,探究性学习有着独特的内涵与范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探究性学习起到尤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门课程中应该积极引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海东.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践行信息技术新课堂[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4) .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9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章作者]朱燕

[文章来源]武进区芙蓉中心小学

江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儿”。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

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5寸软盘是将缺口封上为写保护,3.5寸软盘则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认为3.5寸软盘和

5寸盘一样都是将口封上为写保护,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

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

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

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猴子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同时,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

物理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篇10

论文摘要:为适应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的新形势,迎接未来的挑战,根据新课标中有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原则,笔者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探究,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充满竞争意识的愉快学生氛围,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技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善思巧思、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求变求新、勇于开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积极进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种创新能力用于语文学科的创新阅读与创新写作及综合素质的创新训练时,让学生懂得变角以求新、发散以求活、连类以求趣、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对比以求博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记忆、积极思考,创新求活、彻底地将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变为有选择性的、积极主动、有反馈的主动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思维训练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大脑高级思维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案,选择媒体的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并将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优化训练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个性,敢于冲破思维习惯的牢笼,学会从不同角度开拓新的思路,懂得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方法,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懂得巧妙组合可创新的道理,教给学生学会用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拓宽创新的领域,或用他山之石以攻玉,或用移花接木出新招。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则事半功倍。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就此举例阐述:所谓的思维的灵活性即灵活地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不被常识束缚,不固执于一种成见之中。思考问题一旦受阻,能巧妙地转向新的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以下例子可见一斑。链接网络,播放视频资料,画面是1987年,一支探险队历尽了千辛万苦,到达南极,他们准备在这儿过冬,队员们冒着严寒,把一根根铁连接起来,准备铺设一条管道,把船上和油料运输到越冬基地,管道在延伸,眼看就要接通,可突然发现输油管不够了。没有管子,油送不上岸,而船又要尽快开走,怎么办?

面对屏幕上队员们心急火燎的尴尬场面,让学生运用创造思维的方式,去寻求灵活解决难题的办法。

由于平时训练有素,学生出谋取划策,各抒已见,迅速寻到解决难题的佳法:用冰来做管子,并用随身携带的绷带来造型,具体办法是:先将绷带缠绕在铁管上,再往缠在铁管的绷带上浇水。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水很快就结成了冰。再把中间的铁管抽出来,水管就造成了。一根根冰管连接起来,通向基地。问题解决得独特而迅速。学生面对难题,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这是灵活性创新思维的成果。而多媒体思维训练课则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概念。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能够提出新的构思和新的方法。并且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独创性。这种创新方法应用于作文效果甚佳。我们在实验中,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变换出多姿多彩的趣味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撩起学生纷至的创作灵感,诱发其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一批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表达独到的佳作便会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在此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指导学生写作《绿叶的联想》时,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大显神通。先用VCD中一曲《绿叶对根的情意》导入情境,再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叶魂》,并链接植物网站,搜索并了解植物的生长史,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尽可能多对绿叶进行联想,并用屏幕上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灵感,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叶及花、由叶及果、由叶及根、由老叶及新叶、由叶及秋、由叶及大地等等进行多角度联想,提炼出以花喻人、甘作陪衬;以果喻人,无私奉献;以根喻人,叶落归根;以老叶喻人,无私让贤;以秋喻人,一叶知秋;以叶与大地的关系设喻,来体现绿叶对根的情意等等不同走向、多元化的立意,使发散性思维的成果熠熠生辉。创新写作效果甚佳。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得天独厚,大有可为,多媒体独特的优势让阅读创新教学如虎添翼。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征表现为思维的突破性发散性和灵活性。这三种思维支持着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使之带着提出新见解的目的去阅读课文。

创造性阅读以积累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为基础,但这种阅读常常把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而创造性阅读中思维活动的中心则由作者转到了读者身上,可循着作者的思路或深化、或扩展、或创新,走的是读者自己的思维的路线。不仅把阅读当作是一种欣赏,一种思考,也是一种想象,更是一种创造。我们以拟定的阅读课创新教学模式为本,并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实施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创新方案。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或利用教材的故事进行扩展、深化,续写、改写以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或利用教材中的思维材料,在想象、评价、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或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系列智力趣味训练题以活跃教学气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或引进与教材同步的课外佳作,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训练思维的广博性。方法灵活多样,视情而定。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声形并茂的效果,在屏幕上栩栩如生的再现皇帝癖好新装,骗子行骗有术,皇帝在大众广庭之下,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当众出丑这一情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发展创造性思维,对故事进行扩展、深化、续写,根据皇帝和骗子的性格特征,充分展开想象力,续写皇帝和骗子的另一个故事。于是许多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表达独特的故事便会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仅从以上诸多创新阅读方法中,举此一例,余不累赘。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语文活动课,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开展语文活动课创新系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前三项创新内容的扩展、深化和巩固,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寻求多媒体的最佳组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创设生动形象、赏心悦目的立体教学情境,构建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操作性、创造性的活动结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以趣促学、乐此不疲,实现学生多方面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送朋友的七夕祝福短信下一篇: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贯彻行政许可法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