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共11篇)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篇1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都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物理思维活动的结果,浓缩了前人的思维历程,物理概念教学应该成为发展物理思维的出发点。
传统的物理教学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方面占课堂比例较小,而是把大部分时间投机性地放在了习题训练上,这种重结果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极为不利。而素质教育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体现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创新型人才。因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培养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建立充满激情,主动参与其中,“在快乐中成功,在成功中快乐”,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众所周知,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一般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机械性的,学生仅仅就是记住了概念,而没有将知识点真正掌握住,而教师也苦于无法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学习中。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物理概念的教学由传统的“预成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概念变化”,所谓概念变化,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扩展、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以适应科学概念,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也符合物理新课标中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速度图像的.学习中,把学生对位移图像的已有认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首先回顾位移图像的物理意义――反映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自然总结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再在回顾位移图像常见图线表示何种运动的基础上,适时提出问题:同样的图线在速度图像中应该代表什么运动、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分析,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到结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其次,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灵活的学生在发现问题,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都有较大的应变性。往往在遇见困难的时候,善于将遇见的难题多次的反复的思考,多方面的寻找解决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可以为学生多设置一些学习障碍,创设一些学习情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入“迷宫”,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主动的去探究,多动脑,多动手,拨开云雾寻求到问题的实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又会激发学生不断的自觉的应用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物理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例如:在研究刹车陷阱类问题时,让学生先不小心犯错,当发现经过一段时间速度出现负值时,引导学生去深思,去发现问题所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此时还可以拿出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一步制造矛盾,通过不断地设疑置障,激发学生不断开动脑筋,提升思维能力。
再次,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的现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既要知道事物的过程,还要知道事物的结果,这也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求我们在物理概念理解和物理规律揭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的一种辩证思想。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运用深刻性的思想全面、整体、综合的去认识物理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后,才能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方法去研究某一物理现象,并掌握它,从而能灵活的运用它。思维的深刻性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会不断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挖细究,而学生也会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牢固。例如:在平抛运动的学习中,很可能会造成平抛运动只能沿竖直和水平方向分解的印象,适时例举相关问题点拨讨论探究,不仅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而且也加深了对运动的分解这一难点的理解。
最后,还应该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层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现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讨论,形成一种结论。教师对结论再进行多侧面的分析,最后总结出概念。而学生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创新思维能力“量”的积累,以期最后实现创新思维能力“质”的提升。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篇2
一、通过观察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观察是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观察的态度应该认真、细心。观察是智慧的能源,观察是创新之母。相传我国战国时代的名匠鲁班,上山伐木时,手指被茅草划破。鲁班感到非常奇怪,一棵柔弱的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就把茅草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茅草叶的两边长着很多小细齿。鲁班由此进行类比思维:如果用铁打成边沿有细齿的铁条,这样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做了几根带细齿的铁条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于是锯子就诞生了。又如瓦特通过观察蒸汽推开壶盖而发明蒸汽机,贝尔通过观察耳朵的生理构造和听觉原理创造了电话机,莱特兄弟通过观察老鹰的飞行而制造飞机机翼。因此,在物理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由生活现象进行由此及彼的类比思维。通过观察生物原型而产生创新的灵感,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蜂巢、蚁窝、鼠仓,从中找到灵感去解决城市停车、储货等问题。
二、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常规思维方法相反的思维方式。即在思维过程中,遇到问题从正面解决受到挫时,立即调转方向从反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美籍华人杨振宇和李政道两位博士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杨、李之前,宇称守恒定律被当时的粒子物理学界尊奉为研究粒子物理的金科玉律。抗日战争时期,杨、李二人还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就不信科学权威,从守恒的逆方向不守恒的角度对宇称守恒定理提出质疑。经过长期合作研究,于1956年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能不守恒”的假说。1957年美籍中国物理学家吴建雄用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说,他们的发现,打开了深入研究微观粒子的道路。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领域被推翻,使人们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极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二人共同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对物理学基本理论提出质疑,呵护学生的逆向思维活动,并且鼓励他们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是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才能慢慢形成。
三、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信息源中导出多种不同思维结果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的结果能导出许多和原定结果不同的、新颖的、独特的和富有想象成分的结果,可使人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如有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两节电池、两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2.4V,0.3A)几根导线及一个滑动变阻器。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出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一个灯泡变亮,另一个变暗,你可以设计出几种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大多数学生能设计出2~3种方案,有少数学生设计的方案达7种之多。然后相互讨论,得出最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群策群谋,集思广益,待大家穷尽脑筋之后,从中择出最佳解决方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是先提出假设,分组讨论,然后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它要求学生在连续思维的过程中,搜索脑海中的各种想法,比较各种可能性,并随时记录下来,从中择出最佳的办法。在思维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头脑里经常装个问题,经常思考,并随时把想法记录下来,并注意整理。
四、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联想是指由一个人、一件物或一桩事想到其他的人、物、事的思维过程。对学生进行海阔天空的联想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类似、接近、对比因果的关系,人脑可以把两个互不相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例如,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由天空想到海洋、由严冬想到酷暑等。通过联想,大脑无关的神经元兴奋起来,由此及彼,思维灵活、流畅,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教学生常用联想去回忆知识,迁移知识,把握物体运动规律,解决问题。
五、通过排除思维堵塞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篇3
一、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动机
思维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同时也离不开刺激的作用。当刺激与个人相关联时即会产生思维动机,引起思维活动。“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提出问题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在于动摇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的平衡状态。
二、启发设疑,激发思维矛盾
笔者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实验课简介一下这种方法。
1. 课前预习。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必要过程。
2. 课堂上“少、精、活”。“少”,即教师在课堂上不讲那些学生已经懂了的东西和那些他们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而是讲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讲清分析问题的关键和要领。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计算:设入射小球质量为m1,被碰小球质量为m2,入射小球碰撞前后速度分别为u1、v1,被碰小球碰撞前后速度为u2、v2,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1v1+m2v2=m1u1+m2u2 ①
因是弹性碰撞,能量守恒:m1v12+m2v22=m1u12+m2u22 ②
联立①②方程解得:
讨论:1)当m1=m2时,v1=u2,v2=u1。这里u2=0,v1=0,则v2=u1(速度交换)
2)当m1≠m2时,
若m1>m2时,v1>0,速度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同;若m1三、扩大视野,丰富思维结构
知识是思维结构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学习知识,能开阔视野,促使思维结构更新和丰富,促成思维方式的合理化、效率化和科学化。思维活动具有人类性,人们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比联想以认识客观事物,然而光是教科书是不够的,还应注意收集整理信息,介绍新科技。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通讯,高能物理等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同时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小科技,小制作活动。
四、及时练习总结,梳通思维网络
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阻碍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前呼后应,层次不清晰,缺乏系统性。究其原因是由于随着学习的推移,新的信息(如概念、定律、规律等)不断增加,前面学过的内容受到干扰而逐步衰退或受到抑制,即:不能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所学的知识网络,不能把相近或似是而非的概念、规律、定律进行比较和鉴别。
五、调整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原始的学习速度与保持成正相关。学习快则遗忘慢,学习慢则遗忘快。一般来说,物理学习中的阅读过程、解题过程、操作过程中的速度与理解也是相辅相承的。阅读、解题、操作速度的加快,能加深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理解程度的加深亦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
六、注意特殊性,发展辩证思维
物理学还具有特别强调辩证思维的特殊性。思维是人类参考客观的理性认识活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却是有规律的,思维规律称为逻辑。按思维的规律作区分,基本上有两大类型,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的规律,它为人们的思维提供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正确形式结构,但不涉及思维具体内容的真伪。辩证逻辑要求把认识论与辩证法作为思维规则,重点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考虑思维内容的真伪,即考察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在。在进行物理学的发现,物理规律的应用与再认识以及物理学革命中,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总是互相渗透交替运用的,但其中辩证思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任何物理规律都是对具体的物理对象和事实的抽象。因此,物理学的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脱离物理对象是事实的抽象,丧失了物理学的物质特征。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篇4
华新小学 朱轶峰 张卓
摘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关键字:思维品质;信息科技;智力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及新课程实施,教师们不断探索与积累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贯穿新课程理念完成教学活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有声有色,师生、生生互动已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线。纵观课堂,教学内容越发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充实多彩,对于学生的智力、能力的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仅仅教会了教材中上网搜索信息、熟练运用各类应用软件,就能对学生其智力进行开发了吗?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
对于我们每位教师而言,如果不能够将各类外部活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思维活动,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就未完全达成,课堂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运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课堂中,并进行独立的、创新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从信息科技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及创造能力呢?
一、智力培养与思维品质
思维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之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后天的学习训练。由于每个人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改变,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方面不同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因此,学校对于教学发展智力必须创造出优化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们的个人思维能力按适当的速度得到最佳发展。对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思维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它包括独立性和灵活性、广度和深度、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思维品质的实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即智力差异的表现。由此可见,每个个体的思维水平和智力差异由思维品质得以体现,在智力培养上需要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取得提高个体的学习质量的教育目的,二、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征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形成了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此外,由于当代社会中计算机成为了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所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知识的主要价值往往藏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只有那些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真正的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小学生年龄多在8~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思维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实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个人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个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特点逐渐突出,面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探取欲望,愿意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想象丰富,富有创造而又易于幻想;对于各类事物和学习的兴趣度,其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的特点。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思考问题,系统化、一般化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从三个维度循序渐进:
① 双基的学习:感知一理解—巩固一应用。如计算机的组成、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基本知识。
② 能力的培养:参与一体验—感悟一表达、表现;以实践和探究性学习为主. ③ 学习的内化过程:接受、理解—训练、实践—内化、提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自定义动画等过程都应引导学生遵循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开展活动,从细微处培养良好的技术实践习惯,即从规划开始,亲历设计和制作过程,以测试、评价结束。
1.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化、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把问题设为整个课程的载体,由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问题并尝试掌握其实质,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培养和历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整个探究过程不能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需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质疑,这样便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中迸发出新的问题。例如,教材首课中的“信息”这一概念,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有着很重要的含义。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划划书、读一读,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是老师强加给我们的概念。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将知识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上,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包含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是具有独特性质、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来感受信息,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传媒如何传递信息,比较古今信息传递方法或用“感觉剥夺实验”等典型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留出合适的思考、归纳、探究的时空
针对某些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解、传授是必须的,但是教师应当做到在完全了解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并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把握讲授的尺度,做到精讲,点拨关键处,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认知感受。反之,如果一味的采用过多、过繁、过时的填压式讲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因此,我们倡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可变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收放适度。例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工作原理”时,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的组成。继而演示拆开一台计算机的过程,介绍各种硬件的名称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从外现、工作原理进行分类,归纳计算机系统组成图。最后,引导学生类比“人的解题过程”,分析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室需要注意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中要有梯度,不能过于简单直接,也不能无从下手,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觉的、真正的参与到问题探索中。所探究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活动的,尽量避免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探究问题成功之后的交流展示,不能仅限于小部分学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由此制造出浓厚的讨论氛围。结论可以不唯一,但必须要有结论。
(二)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是否具有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是否开阔,能否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因而能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能够进行知识迁移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二是概括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揭示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
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指导意见的学习,钻研教材,总体把握学科,突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次序要合理,尽可能由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启发、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最敏感、最接近的联系,寻求最生活化、最靠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不断加深学生的积累,使相关知识纵横贯通成为可能。
例如:对于“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实例,分析优秀电子小报应该具备哪些要素,通过展示学生所熟悉或认同的电子小报(如前几届学生的作业、学生参赛作品等),分析其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素材选择有何特点,与主题是否吻合,表现形式、排版布局有何特点和技术实现方式有何特点„„从而归纳出好的电子小报应该具有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知识要点。
2.注意问题解决中的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从不同角度提问学生,并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结论的延伸及条件与结论的互换等方法衍生出新的问题。
例如,对于“画图”程序中添加文字一课,提出如下问题:字体太大无法再文字框中显示怎么办?文字的颜色怎么变化?„„ 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文字工具栏、字体的认识更为深刻,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联通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还能启发学生遇到问题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既要重视课本,也要适当拓展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电脑和网络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的不在少数。假如教师只让这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书本程度操作,必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定会出现学完以后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对于教材的深广度和难易度准确把握,由此再依据所了解的学生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技术深度,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扩展知识面。例如,可以选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交通安全”作为PPT自定义动画环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创设过马路的情景,做一会小编剧、笑小导演,完成一部“交通安全宣传片”,充分激发学生们对于自定义动画的兴趣,并将这份兴趣衍生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辨析求真,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问题,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勇于纠错,有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前者主观自恃,骄傲自大;后者则轻信轻疑,没有主见,易上当受骗。
1.鼓励学生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将某个问题进一步展开并深人讨论。如在“表格的格式”教学中,学生开始时会把表格处理得花里胡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格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漂亮,还是为了„„学生逐渐达到共识:我们处理表格格式的目的是简单、清晰、直观、明了地表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充分、更有创意地呈现意图和表达观点。
2.注重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的无限开放,使得许多非健康的信息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最易上网成瘾的年龄便是从10、11岁开始,由于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自我识别能力极其有限,如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他们势必成为不良信息的奴隶。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便要求教师注意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博览节目中,去挖掘能够令学生心驰神往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景,以及含有“道德两难情景”的案例,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的社会问题,内化相关的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诚信、自我负责和自我约束的自我教育学习体系。
3.设置认知“陷阱”,启发学生逻辑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以及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处预设陷阱,使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杜绝或减少同样的错误。通过设疑、探讨、反思,使学生克服了思维的惰性,逐步培养起用批判的态度处理问题的习惯。
例如,“画图”中,背景颜色的处理、移动图画的方式,都需要运用鼠标右键才能达到效果„„对这类易错问题,“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一个设谬一-排谬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
(四)联想变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对知识运用自如,机智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抽象概念的灵活掌握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虽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经验成分特别大,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是他们逻辑的依据,有待向理论型逻辑过渡。教师要处理好抽象概念与学生生活感知范围的关系,以具体形象的比喻和联想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你是动画的导演,材料库里面的文件是你的演员,你把合适的演员安排到舞台上演出”,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记忆自定义动画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一个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所以,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还要鼓励学生去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相互交流。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带有规律性的技能以后,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综合.从分析到综合概括,从综合概括到分析运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全面而灵活,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更能触类旁通。
例如,学生无论学习哪种作品制作软件,作品制作都离不开素材的选择、加工与处理。教师应着力启发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解决策略:确定常见的作品素材类型,素材的选择要符合主题内容、精美而富有内涵,作品中所集成的素材要经过优化处理和压缩。在辨别、吸收、加工、借鉴的基础上,确保广泛占有素材、善于选择过滤素材、科学地加工处理素材、合理进行素材的存储。
(五)把握问题实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只有把握问题实质,才能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同样是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完成,有的则会拖沓迟缓。从表面上看,速度是思维敏捷性的特征。但从其形成的必要前提上来分析,思维活动的概括或概括水平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根本保证。心理学研究发现,优等生能识别并能预期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关键的。他们能迅速地摆脱问题的具体内容,一下就抓住问题中具有基本意义的关系,后进生则只看到一些孤立的、无关紧要的材料,往往很难摆脱掉具体问题、具体内容的影响,看不出抽象的知识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他们摒弃不必要的、无关的、多余的因素,抽象出一般的知识关系和结构。
(六)引导求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智力品质。信息科技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
1.鼓助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需要展示不同的案例去启迪学生的思维。作品类案例的教学价值体现在:范例是学生探究和创作的良好激发物;典型作品是启迪学生思路和思维的源泉;有缺憾的作品是探究、改进和创新的起点。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研究性学习、小调查的实例,包括典型作品和有缺憾的作品,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表格”作出只有自己独特研究价值的统计报告。
2.设置运用型问题 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对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非常不利。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开设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灵活地去学习和探究,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是组成完整的思维品质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3,8:第111页。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第9~13页。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25 , 1 6。【4】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7。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篇5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物理教学中,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思维能力是指大脑将输入信息加工成思想产品的能力,它是构成智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要使教学适应时代要求,就要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采取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在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物理现象,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这种引入新课讲授物理规律或概念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既感到有趣又轻松。例如,在研究“磁生电”这一现象时,我们把演示实验放到本节课的开头。取条形磁铁和线圈,学生观察到在原线圈中插入磁铁可引起感应电流,且改变副线圈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在原线圈内同样引起了感应电流。此时将这两种现象有什么异同,又如何能使“磁生电”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了,并能饶有兴致地听老师讲解。
2、利用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境界。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多组织实验课把学生带入物理境界,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直接兴趣。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拉一拉抽出空气的两个半球,体会一下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威力,使学生既感到了乐趣,又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品质。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纷繁复杂,各种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处在联系状态中,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弄明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讲解“磁场”这一章时,从中看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在闭合回路里磁通量发生变化又可以产生电流,电和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联系就可以理清相关的几个定律。所以,通过把问题全面化,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分析,这样做不仅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2、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度的指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恰当的速度要求,要控制好教学节奏,利用学生“好胜”心理,适当展开学习竞赛,以便训练学生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增强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化归”,“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指导学习物理概念知识,要注意把物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分析,推理和想象来形成概念。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6
概念图(Concept Map)是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J.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用连线连接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要素。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为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70 年代所创,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它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从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我们能看到思维的广度,从一个分支的长度我们能看到思维的深度。离中心节点近的为主要原因,离中心节点远的为对主要原因的进一步发散。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主要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可视化工具。可视化技术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其理论基础是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增强记忆和识别。概念图的最大优点是把知识及其体系结构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突出表现了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而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本质差别的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下表从多个角度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进行比较。
1、定义的不同。
根据诺瓦克博士的定义概念图是一种教学技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一种思考方式,是打开大脑潜能力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2、理论基础的不同。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素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认知论。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也是奥苏贝尔整个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奥苏贝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这两个条件是(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内容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接受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短时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仅为7+-2个组块。这样一来,人的信息加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思维导图将概念分层,从而加大了知识的组块。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可供加工的信息。
3、组成要素不同。
根据诺瓦克博士的定义,概念图表示的是知识网络包含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关系。由概念图、命题、连接词、层次和交叉连接组成。因此概念图在表现形式上是网状结构的。
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由颜色、线条、图形、符号组成。
4、应用领域的不同。
概念图的目标是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为了促进教学效果,主要用于教学评价工具,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多用于概念较多的理科教学。它以整体的方式来呈现、组织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传播、理解、记忆和巩固,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画的概念图表达了他们对概念正确的或错误的理解。常用的概念图制作的软件是CampTool、Inspiration.下图是我们自己用Inspiration制作的一节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篇7
思维就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物理思维,是人们对客观物理事物(包括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物理思维品质,包括物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
广阔性是指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考查研究对象,从多样化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物理问题,寻找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深刻性体现在透过物理的表面现象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即善于利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发现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灵活性是指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按照物理学的思维方法思考物理问题,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地解决物理问题。
批判性是指在物理思维活动中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
二、习题教学中物理思维品质的提高
习题教学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环节。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思维示范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有意识地既传授物理基本知识,又培养基本能力,渗透基本思想方法。
在一次课题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高三一轮复习课的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物理教师对同一道习题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与思考,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题目: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m=2kg,两根轻细绳AB和AC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成θ=60°角的拉力,若要使绳都能伸直,最终AC绳与竖直墙垂直,AC与AB成θ=60°角,求拉力F的大小范围?(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老师甲的教学:
复习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设AB、AC绳子的拉力分别为F1、F2,将力F与F1进行正交分解,根据平衡条件得到:
由12式分别得:
启发学生:要使两绳都能绷直,则有:
由35式得F有最大值:
由46式得F有最小值:
乙的教学过程:
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列出方程以后讨论:
从1式可知,F越大,AB绳子中的拉力越小,当F最大时,对应AB绳子中的拉力最小。临界情况是AB绳子中的拉力为零。问题转化为物体在重力、拉力F、拉力F2三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可以利用分解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很快得到7式的结果。
从2式可知F越小,F竖直向上的分力越小。由1可知:F1竖直向上的分力越大,F1的水平分力越大,由2可知F2越小,即绳子AC中的拉力越小,临界情况是AC绳子中的拉力为零,此时问题转化为物体在重力、拉力F、拉力F1三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同理得到78式。
在评课时,大家对两位老师的做法发表不同的看法:
有教师认为甲的做法较好。不仅体现了本节课教学的目标之一:训练巩固“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的解题思路。而且表达式12学生容易列出,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要使两根绳子均伸直”转化为F1≥0以及F2≥0便于学生接受,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为在12两式中有F、F1、F2三个未知量,需要学生从题目中寻找隐含条件,转化mg为两个不等式,建议求出mg再利用解不等式的方法,求出F的范围,更加符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习惯。
也有老师认为甲的做法比较平淡,缺少物理思维的含量,仅仅是达到“给出思路—训练思路”的作用。学生虽然在列出12两个表达式后会再回到题目中寻找隐含条件,但也有可能由于未知数的个数超过方程的个数而放弃求解。
笔者以为乙的做法更加符合新课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理念, “审题(包括分析隐含条件)—建模(三个共点力的平衡)—解析”的思维过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思维的品质。
以概念教学谈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8
一、抓住概念的本质,养成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学习数学概念必须严谨地分析,综合,深刻地理解其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才能达到解题方法的合理性和结果的精确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有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习惯于被概念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致使解题错误。
例1、已知集合M={y|y=x2-1 ,x∈R},N={y|y= }则M N等于( )
A {( ,1), ( ,1)} B [0,] C[-1,] D {-1,}
集合的概念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有的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只死记表面形式,认为M是由抛物线y=x2-1上的点构成,N是圆x2-y2=3的上半部分上的点构成,因而误解为M N是抛物线y=x-1与圆x2+y2=3的交点。
其实集合有“点集”与“数集”之分,它们的区别是描述法中的描述变量是点的坐标还是数量,根据条件知本题所给的集合是数集,即M={y|y≥-1},N={y|0≤y≤ }
∴A∩B=[0,]
这些都说明只有理解概念的本质,才能养成思维的深刻性。,
二、深化概念的本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将概念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不断丰富对概念外延的认识,提高灵活应变能力,根据问题的转化,迅速调解理解的思路,灵活地应用条件解题。
例2、在直线L:X-y+9=0上取一点P,过点P且以双曲线 的焦点为焦点作椭圆,问点P在何处时,所作的椭圆的长轴最短,并求此椭圆的方程。
分析:如果按照常规解法,根据条件。设出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方程 (a为半长轴a>0)再与直线y=x-9组成方程组,然后根据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利用判别式法进行求解。
显然,这种解法运用到有关知识较多,而且运算也比较解琐,如果灵活地应用椭圆定义这一概念,运算就简单多了,解法如下(如右图)
设P点为直线L上的所求的点,则|PF1|+|PF2|=2a最小,即问题归结为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它到两焦点F|(-3,0)、F2(3,0)的距离之和最小,作F1关于L的对称点F1/,求得F1/的坐标为 ,则直线 的方程为
解方程组 ,即点P的坐标是(-5,4)
又
,,
∴椭圆的方程为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各层次的内涵、深化概念,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抓住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概念的混淆,是作业中最为常见的错误之一,有的学生常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产生解题中的负迁移,为此,我们要把有关概念,尤其是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正面或反面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明确各概念的结构、联系和区别,提高对概念的判断能力。
例如在讲组合的概念时,就应和排列的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抓住它们的区别和本质,并列举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例3、从1、2、3…9中任取5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
分析:我们知道。12345和13245是两个不同的五位数,因而组成的五位数与顺序有关,是排列问题,所以解得五位数的个数是 =15120(个)
如果将上例改成:1、2、3…9中任取不同的5个数,作为一个集合的5个元素,这样的集合有多少个?根据集合的元素的无序性知,本题不牵涉到顺序问题,所以是组合问题,由此总结出组合的新概念。同时弄清了排列和组合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和顺序有关或无关,另一方面又能掌握排列和组合的内在联系:
= ×于是得出 =/ =126(个)
从而导出组合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或 = /(m n)
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排列、组合的个性与共性,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了对概念的判断能力,又如在讲复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时,由于受幂的运算法则(am)n=amn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因而构成了i2= = =1的错误的结论,例如在计算 时,就产生了如下解法:
同一道题,得出两种答案,通过辨析,就发现解法一是错误的,原因是:对于幂的运算:(a>0,m,n∈R)是在实数集上建立的,当数扩充到复数后,这法则已不适用了。在复数集合上,幂的运算 的条件是a∈c,m,n∈N+,这是幂运算在实数集与复数集上的区别。
通过这种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到复数集与实数集上的运算的区别和联系,加深了对复数概念的理解,因而,多用概念的分析、比较,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的重要方法。
四、抓住概念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培养思维的周密性。
中学数学中的概念,多是以定义的形式来表述的,定义揭示的属性(本质特性),对于被定义的概念来说是充要的,由于数学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强,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必须突出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和运用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周密性。
例4、求与y轴相切于右侧,并与⊙ : 也相切的圆的圆心的轨迹方程。
分析:不少学生这样解(如右图)已知⊙ : ,
设点 为曲线上任意一点,并且⊙ 与y轴切于Q点,
与⊙ 切于T。根据已知条件得 ,
即: 化简后得:
上述解法的错误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它的每一点是否都符合条件?显然顶点(原点)不符合,因此还要添加条件x>0,同时,上述解法也没有考虑到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从动圆和已知圆内切可以发现以轴正半轴上作任一点为圆心,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半径(不等于2)的圆也符合条件,所以也是动点的轨迹方程,故动圆的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
所以,在求动点轨迹时,一定要完整地、周密地分析问题,才能保证所求轨迹的完备性和纯粹性,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周密性。
五、抓住概念的相互渗透,培养思维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课教学中,要搞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同一现象在世界的空间形成的数量关系会有不同的反映,即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一个问题。
例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方程 表示的是双曲线,则m的取值范围是()
A、(0,1) B、( 1, ) C、(0,5) D、(5, )
分析:方程 可变形为 ,即得 ,∴ ,这表示双曲线上一点 到定点(焦点)(0,-1)与定直线(准线) 的距离之比为常数(离心率) ,,又由 ,得到 ,∴选C。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篇9
汝州市庙下乡第一初级中学 鲁红光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十分重要。因为从近代历史上看,每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往往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是促成了一个个重要技术领域,如核能、半导体、激光、超导、计算机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没有现代物理学的创新发展,就不可能有当今世界如此发展的科技和文明。我们国家要实现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关键就是要培养亿万有创新思想,创造能力的年轻一代,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任务。物理学的历史和学科特点表明,物理教育在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物理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具有特殊使命的。而物理创新教育应该通过物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表明,许多课堂教学中的行为都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简单说明。
一、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课本,敢于质疑权威
历来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承活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学生都能听懂,而且听的有味,因而学生爱学,考试成绩好,这便是教师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满足了,自然不会产生创新的欲望。但是从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角度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学生树立创新表率。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既然是一种继承前人和他人已经取得的知识的活动,而这些知识经过很多人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能再有新的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种认识自然成了培养探索精神的最大阻力。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块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资料,要引导他们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物理学家和学者都是因敢于质疑、不畏权威才最终成功的。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就敢于质疑,大胆提出并创立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使物理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求。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却是由教师向学生“高密度”、“大运动量”地灌输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没有给学生多少自由空间,自然也就很难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坚决废除“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良好品质。物理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学科的特点,更多地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分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畏惧心理,教师必须具有亲和力,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解放,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适当的物理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优美的语言、精确的描述、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动画等,来向学生描绘、展示、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启迪思维。
例如,在平抛运动中,可先演示平抛运动现象,使学生得到初步的印象;接着演示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等时性实验,向学生展示两种运动情境,让学生绘出平抛小球和自由落体小球每个相等时间的位置变化图;最后再演示平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从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平抛运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这样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信息、条件加以重组,横向拓展思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总要经历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个体创造能力的大小。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若能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创新。另外教师还必须为自己确定终身学习的目标及计划,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力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型”、“智能型”、“创造型”的创新人才。真正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创新人格,就是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第二是创新意识,就是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要勤于思考,敏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想象。第三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一、认识“思维导图”
1、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运用运用图画的方式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画出放射线,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如下图:(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的优点
(1)明确中心或主题,很形象的、有重点的去学习记忆;
(2)突出重点,重要的知识和想法中心及主干上,不太重要的则放在末梢上;
(3)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能明显表现出来;对立知识点的对立关系也能明显表现出来;
(4)使复习变得有效、快捷;
(5)方便查漏补缺,这种结构一目了然,方便添加新的内容,或删去不必要的内容,而无需在更改内容时凌乱地挤进或划去;
(6)绘制方便,可用笔、彩笔或用电脑作图。
二、“思维导图”对教师的用处
1.用“思维导图”帮助教师分析教材,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学案、复习指导等。
传统的教案是一种线性方式,不能从整体结构上反映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的思维经常断线或是遗漏有关知识点,如果在写教案前先做一个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再写教案,两者互为补充,我们的教案就会更加条理清晰、更用利于指导我们的教学。
下图是关于“电与磁”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利用“思维导图”把教知积结构表达既充分又直观。用最少的文字清楚获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2、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掌控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现在大多数学校采用分组教学法,“思维导图”形象直观,教师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利用各小组的“思维导图”发现各小组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也能及时找出各小组的不足,可以迅速查漏补缺,对各组进行点拨。最后可以把各小组的“思维导图”收集起来,制成一张全班的关于所学知识的思维导图,对全体同学获取知识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提高了分组教学的效率。
三、“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并把它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能起到事伴功倍的作用:
1.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做预习笔记、课堂笔记、课后反思笔记
一般的笔记是对老师课堂内容的机械的不完全的复制,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而且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记过的笔记也没有时间去整理和复习。所以常规笔记效率低、篇幅大、无重点、无层次、无结构。而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效率高、篇幅小、有重点、有层次、有结构,并且方便以后复习。
采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用简单的短语记下重点,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在记的同时就加上了自己的创意。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老师的节奏,充分地理解,而且解放的大脑还可以顺着老师的思路展开联想。联想老师想到的相关知识点,没想到的知识点,思想上又比老师前进了一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思考着。课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加上图画,加深记忆。当过一段时间后再看到这张图时,不仅与此相关的内容会立刻浮现眼前,而且当时的情景也会历历在目。
2.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方便的建构物理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发生认识偏差。所以建立准确的物理知识网络非常重要,“思维导图”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每个章节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画出物理概念、规律及其之间区别、联系的思维导图。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学生可以共同总结、完善思维导图,也可以把讨论过程制作成思维导图,这样再回过头来复习时,不仅对本章、本单元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对整个学期的整个学科的内容了然于胸。
3.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分组学习的效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时,往往效率会不高,而且对小组成员的观点不能有效记录,教师对小组的讨论不能进行有效监控。而这些正是“思维导图”的强项,各小组互相借鉴各自的“思维导图”取长补短,迅速完美本组的“思维导图”,对全体同学获取知识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提高了分组学习的效率。
4.做物理习题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
有些学生在做物理习题时往往思路不够清晰,物别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习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而且使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哪儿、什么程度一目了然,从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此问题再度重演。下图是力学解题过程的思维导图。例如: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 m,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m/s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多少?
5.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实验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 篇11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不仅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还可以使学生取得思考并掌握探索问题的主动权。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学生准确的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各种概念。几年来,笔者借助物理概念教学,在提升学生的思维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感性体验
对于初中生而言,初次涉及高度概括的物理概念,无疑会感到生涩难于理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要在如何给学生解惑方面各显神通,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感兴趣的且又恰当合理的情境,情境的创设途径可以不拘一格,关键是创设出一种激起学生疑惑的学习心理,并由这种疑惑的学习心理引发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情境,可以用差异性的物理实验、日常生活事件和经验、科学探究模拟、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业活动等途径来创设,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摩擦力概念引入时,可以“让学生想办法用一张薄纸片提起一本较重的书”、“拉两本页码交叠的课本,拉不开的课本”、“吹大的气球吊杯子”等。
二、重视科学抽象,使学生理解由感性到理性
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教师除了给学生介绍一些感性材料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利用比较、分类、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再加工,这些过程必须要经过学生的自己思考,由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比如,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力分析,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辩论,“去伪存真”把所谓的下滑力的本质认识清楚,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滑力”不存在。……学生经历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对他们记忆、理解、应用物理概念是有帮助的。
三、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形成物理概念
初中生对于有些概念,看起来相似,其实本质却不同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如压力和压强,功率和机械效率,热量和内能等一直搞不清。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就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以弄清其区别与联系。如压力和压强,物理课本的定义压力为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其单位是“N”,很多学生认为压强就是压力。实际上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质的规定性),其数值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其单位是“N/m2 (即Pa) ”。物理和数学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物理量有单位而数学没有。通常,笔者让一些基础中等的学生区分不同的物理量的方法,就是看它们的单位。很明显,这两个物理量的单位不同,它们就不是同一个物理量,但两个物理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对这些学生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教学时,应该不断地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质和量的规定性的对比,知道他们的区别,由量的规定知道他们的联系。
四、注重物理概念系统的归纳、梳理,形成有序的概念结构
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并指导学生把众多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归纳、梳理的方法是:
(1)回顾全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比如主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实验等;
(2)找出哪些物理知识点具有包容的关系,哪些知识点具有并列的关系;
(3)整理这些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并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形式可以是提纲形式,也可以是“树形”结构图、表格等方式。
五、从物理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有些学生对某些物理概念,知识点能够较流利地表达出来,但他们并不一定会用。比如一个电路设计题:闭合前面开关,铃响而灯不亮;闭合后门开关,灯亮而铃不响。笔者问某学生,根据题目描述,你能判断灯和门铃是什么联接方式?该生茫然不知。若问你知道串、并联的电路的特点吗?该生能顺利回答。再问,如何判断用电器的联接方式?该生仍能回答出一看电流路径,二看各用电器是否互相影响。进一步问,什么是用电器“互相影响”?……在笔者的启发引导下,该生最终恍然大悟——灯与铃是并联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理解知识,会应用物理知识的引导者。
列宁说过:“认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反映,但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的构成、形成的过程……”物理概念就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学生对这样高度概括的科学抽象产物认知、理解、应用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概念和规律进行推理,培养抽象思维的过程。比如,对“静止”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多学生简单的理解为速度为零就是静止。如单摆的摆球摆到最高点时,很多学生会认为这时摆球处于平衡状态中的静止状态。这其中就涉及“静止”、“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条件”、“平衡力”等概念的应用。对于静止的概念,初中物理课本这样描述“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是静止”,可以理解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保持为零,是静止。速度为零和保持为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摆球速度是为零,但只是某个时刻的速度为零,并不能保持,哪怕是很短的时间。教师不能简单地告知学生,这不是静止,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是由其受到的力决定的,物体要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而摆球在最高点时,摆球受重力和拉力,而这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是平衡力,故摆球不是静止状态。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绝对不是简单地记住概念的过程,而是要从根本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推荐阅读: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06-10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10-14
物理前概念与教学策略论文06-22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论文08-18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07-04
前概念物理教学09-16
物理概念的专题教学09-17
怎样提高物理概念教学07-16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