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

2024-10-14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共11篇)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 篇1

概念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过往的教学中, 广泛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 它是一种以概念引导为主, 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概念范围中进行讨论、思考、提炼, 进而获得知识精华。

新课程改革以来, 物理课程被赋予更多意义, 而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模式多以课本理论为主, 在新课改背景下, 怎样将概念教学与物理课堂中的“实践—探究”环节连接起来呢?本文提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以物理的科普概念进行“实践—探究”模式教学

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自有其科普意义, 它的方方面面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而概念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 要将这种教学模式与实践探究相结合, 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就拿“声现象”的教学来说,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都见过的雷阵雨做例子进行教学, 下雷阵雨的时候, 学生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打雷, 不少胆子小的学生是看到闪电就开始捂耳朵, 这是为什么?因为看到闪电就知道要开始打雷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 多半可以答得出来, 因为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要快。在进一步的“实践—探究”中,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声音的传播与反射实验, 并用玻璃圆筒、钟表、海绵、平面镜的组合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将海绵放在玻璃圆筒底部, 海绵上面放钟表等物体, 通过改变距离和位置可以听到声音的不同, 而通过平面镜的配合则可以将声音传播到更远处。

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并没有直接用书本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 而是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实例来导入课本概念, 并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通过一边动手, 一边观察, 同时总结出知识, 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手脑并用能力。

二、以物理的现象概念进行“实践—探究”模式教学

物理教学其实就是研究现象变化的教学, 通过不同的实验获得不同的现象, 让学生在对现象的观察中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已往, 现象教学只被使用在实践探究中, 而事实上, 将现象反推为理论, 对学生进行引导, 再带他们进入实践探究的过程, 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

就比如在“物态变化”这个章节, 其教学重点在于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现象来表达, 比如水凝固以后成冰, 又比如通过蒸馏等产生的天然气、煤气等生活中常见的气体, 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现象变化来引入概念, 为什么北方的冬天从室外走到室内眼镜上会有水雾?水雾怎么来的?为什么冬天洗澡之后透明镜子会变得像毛玻璃一样?在教学中, 通过这些例子直接引入, 可以很容易就激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 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物态变化的实验多数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进入实践与探究环节时, 应以教师操作为主, 但是教师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 并通过课后习题的布置, 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实验探究, 只要教师通过概念的引入强化了探究这个环节, 学生养成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将更方便他们对物理概念进行记忆。

三、以物理的设问概念进行“实践—探究”模式教学

物理属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 它的魅力有一半来自于丰富多样的实验, 就好像变魔术, 人人都知道每年上春晚的大魔术师刘谦, 他的魔术总是引人入胜, 很神秘很有看点, 他的魔术之所以吸引人主要还是因为它所营造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活跃的气氛, 则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电路初探”这个章节为例, 这个章节的教学关系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电的利用, 而电本身就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我们的生活可谓一步也离不开电, 教师可以通过的电的使用来向学生提问, 每个学生家里都要交电费, 为什么要交电费, 因为电是公共资源, 那么为什么电费有时候多, 有时候少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夏天的时候大家都用空调, 而冬天用电热水器, 暑假的时候自己不上学还看电视机, 这时候电费是不是特别高。而在春天, 天气还不热, 空调用不上, 热水器只是偶尔用, 同时自己要上学, 也没人看电视, 这时候电费就会相对少,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就能得知。教师继续提问, 电池有什么特征?这样, 就成功引入了基础概念, 并可以此延伸, 再引入电压、电流、电阻等。由于设问本身就包含了探究, 又联系生活, 所以设问概念与实践探究结合, 可谓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

要将概念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通过科普、故事、话题引入, 在实际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进入实践与探究的环节, 同时, 还可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这不仅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有好处, 对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也有诸多优点。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 篇2

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概念 五步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一步曲: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

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长计划,短安排,绝不能期望短期内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基本概念的初步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体会,琢磨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最后附上部分练习题。如各种力,位移,动量等物理量的教学我就采用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对物理量定义,然后逐步完善。这样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物理量产生的条件和怎么样给它以定义。如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势通过这样的程序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第三步曲: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描述加速度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例如在高一第一节《力》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这样系列的问题:“力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能不能把力定义为是手对黑板的作用?”;“如何给一个物理概念下定义?”;“定义中‘相互’两字如何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有无先后?”;“平常说的体力、脑力、生产力等是否就是物理中的力?”。从一个熟悉的概念引出一系列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必然大大激发了他们思维兴趣。这样逐步使学生懂得掌握概念靠“记”是不够的,理解才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促使他们会思考、爱思考、直至勤思考。最后归纳出准确的定义。

第四步曲: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

进行。

第五步曲: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基于科学探究的物理概念教学 篇3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于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证明、应用和验证的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刻,掌握才会更牢固。在当今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物理规律的得出上都更加注重探究式教学了,但对于物理概念的教学基本上是采用讲授和灌输的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死记硬背、在应用时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的理解,不利于其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提升。所以我们应以科学探究为依托,更加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亲历概念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本文就如何在物理概念教学时采用探究、发现学习,引导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活动经验,形成学科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探讨。

2案例分析——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概念的提出

笔者以九年级第十八章第2节《电功率》中对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概念的提出为例进行阐述。

[TP5CW88。TIF,Y#]

案例【学习活动】认识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探究: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的电压下电功率是否不变。(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数据记录及处理:

[BHDFG2,WK6,K6\。3W]

电压U(V)[]电流I(A)[]电功率P(W)[]亮度情况

[BHD]1。0[]0。21[]0。21[]暗

[BH]2。5[]0。31[]0。76[]亮[HJ3mm]

[BH]3。0[]0。34[]0。34[]更亮[BG)F][HJ1。4mm]

实验分析(1)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及处理表格,学生分小组讨论:当实际电压改变时,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如何变化?(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小灯泡上所标识的铭牌(如图2所示),提出问题“你能说说小灯泡上为什么要标上‘2。5 V’的电压值吗?”[HJ]

[LL][TP5CW89。TIF,Y#]

得出结论:(1)当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增大,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也随之增大,当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减小,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也随之减小。可见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随加在它两端的实际电压而变化。

(2) 2。5 V是最适合于小灯泡工作的电压,即是其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我们称之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评析对于额定电压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本案例设计的实验中,老师自制的实验器材采用了数字型电流表和电压表,使得读数方便清晰,并加入了让学生根据读数应用公式P=UI计算实际功率的教学环节,化解了学生需要从亮度来判断实际功率的思维跨度。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灯泡从电压过低过暗到电压过高过亮时刺眼甚至烧坏,感受到不同电压对用电器的影响,对比小灯泡铭牌上的“2。5 V”字样,通过分析讨论得出2。5 V是最适合于小灯泡工作的电压,即是其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我们称之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从而建立起了额定电压的概念。再由“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得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经历了2。5 V为什么是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这个过程,而不是拿出灯泡,观察铭牌,学生发现标有“2。5 V”的字样,然后就告诉学生这个值就是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从而直接把额定电压的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

3后续的思考

(1)从基于科学探究的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可以看出,一个物理概念的提出,首先在教学设计理念上要从传统的“灌输式”中走出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受;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和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静待花开”,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替代。

(2)设计科学探究的活动,首先要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活动目标和操作流程,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去进行探究活动,当然更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学生活动的热闹场面,使实际的探究过程低效或者没有意义。

(3)基于科学探究的物理概念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要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还有待于我们更多的学习和实践,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HJ1。6mm]

[KH-2][KG-2][CDH01155][FL(K2]擦都为有害摩擦。结合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理论,制定科学的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案,由此强化学生情感态度。实施知识总结能够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进一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创新思维、拓展探究,提升科学价值观。

我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探究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探究

物理概念是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 运用逻辑思维将事物本质特征集中概括而形成的。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 概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概念教学是基础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科的前提。下面笔者通过最近几年的物理概念教学经验, 谈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物理概念的环境

要让学生学好物理知识, 必须让学生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使客观事物便于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对客观事物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样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因此, 教师在创设物理概念情境时要突出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物理概念教学要给学生创造适应教学要求, 引导启学生发现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情境。物理环境创设方法有:

1.运用演示实验。运用演示实验去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生动的思考。例如“托里拆利实验”, 在演示完大气压支持管内水银柱后, 进一步演示并观察水银面高度差: (1) 将玻璃管倾斜一定角度; (2) 将玻璃管上提或下压一些; (3) 换用较细或较粗的玻璃管重做上述实验; (4) 把两端开口玻璃管的一端用塞子塞紧, 从开口端向管内灌满水银, 将管口堵住, 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堵管口的手指, 让学生观察水银面高度差并设疑:拔出塞子时会有什么现象?学生积极思维后再用实验验证; (5) 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 倒插在水槽里, 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水上升?实验验证。显然, 在进一步的演示实验中, 使学生对“大气压”问题进行主动探索, 为理解“大气压的存在及测定”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也为“大气压”的概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生活经验。生活化情境教学,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积极性。在物理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广泛搜集生活资料, 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 将学生身边蕴含物理知识的生活实例导入课堂, 化抽象为具体, 创设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物理教学情境, 让物理概念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例如, 在进行惯性、摩擦、压强等概念的教学时, 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习所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 这种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要注意事例要恰当和典型, 语言要简练生动。此外, 也可用运用图表、幻灯、参观等创设物理教学环境。

二、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加工

思维抽象是对物理事物的感性具体,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学生利用物理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 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层次, 再通过物理思维进行分类比较, 从而寻找到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然后通过物理思维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从而建立物理概念。

例如, “电阻”概念的教学。从实验中直接取得的是几组数据, 让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使学生形成电阻这一概念。首先研究一组数据, 分析、整理可以得出:对同一导体, 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客观存在的电流I之比, 是一个与U和I都无关的恒量R, 不同的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这时, 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 如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恒量, 不同物质这个恒量的值不同, 这个恒量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再让学生悟出这个不同的恒量R, 它一定表征着导体的某种固有特性;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推理,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相同的电压下, 恒量R值大, 电流小;恒量R值小, 电流大。因此, 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引出“电阻”这一概念。最后, 让学生试用文字及数学式:R=U/I作出正确的表达。

三、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了解、认识后, 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的机会, 将抽象概念具体到物理现实中, 通过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 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联系物理实际, 要让学生多观察、勤思考, 不断提升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 通过学习“电功率”知识后, 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能够满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学生利用物理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能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物理, 知道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实验—探究”模式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改革目标

物理是一门科学,它描述一件物理事物时,具有抽象性、科学性、系统性。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必须要开展物理概念教学。比如初中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声现象》这一节课,就不能仅仅让学生对“声音”停留在感性认知上,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发声的原因,发声的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速度等,这就是概念教学。学生只有理解了物理概念,才能够在遇到物理现象时,以物理概念为基础进行思考。

过去,我国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为“灌输式”。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理论和实践分离的问题,即学生不能理解物理概念产生的原理,导致他们遇到物理问题时,不能有针对性地应用物理概念思索物理问题。其次,这种教学方法存在记忆困难的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只有了解事物和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以联想的方式迅速记住多件事物。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真正含义,因此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是没有规律的,他们很难迅速记忆大量的物理知识。最后,当学生发现学习物理知识困难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挫折感,继而产生排斥学习物理的想法。

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实验一探究”模式就是为了突破传统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弊端,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物理概念知识。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理论依据

探究学习方式,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学家、生物学家施瓦布提出的概念。他提出探究学习的概念如下:探究学习是指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了解与物理有关的知识;探究学习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的能力,令学生遇到物理问题时可自主地用探究的方法了解物理知识;引导学生把吸收的物理知识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系统,并从系统的角度阐述每个物理概念的意义;让学生在探索物理知识的时候,培养科学的素养,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物理知识。自这一理念提出以来,皮亚杰、布鲁纳等教育学家进一步诠释了探索学习方法的意义,比如他们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说明了应用探究学习方法培养人才的方法,然而核心思想依然是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学习理念。“实验一探究”的教学模式,就是应用实验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施瓦布提出的教学理念。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应用实验情境,向学生提出学习问题

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理知识以前,需要让学生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环节,他们会让学生直接照着物理课本的方式开始实验。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就像一个木偶人一样,照着物理课本的流程开展实验活动,他们不敢做和物理课本上不一样的步骤,唯恐实验不能成功,而当他们做完实验以后却还是不能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物理实验。如果教师应用“实验一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做实验,那就要应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开展该次的实验活动,令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实验目标。

以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比热容》这一节课,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为例,有一名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比热容。他在教学引导环节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这一个多媒体课件播放的是一则露天游泳馆开放的告示,这则告示上说很多人认为某游泳馆早上十点开放,下午五点结束营业,这个营业时间太短暂,不能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他们希望露天游泳馆延长开放时间。而该游泳馆表示道歉,说游泳馆的海水及沙子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很大,特别是在六点以后,沙子变得非常冰冷,如果客户此时在游泳馆逗留将容易生病,游泳馆希望客户理解他们选了最佳的开放时段,以便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学生看到这一则告示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同一个游泳馆同一片游泳池,温差会这么大呢?这个物理现象中包含了哪种物理问题呢?

在应用“实验一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做实验时,物理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发现物理问题,让學生愿意尝试自由地探索物理问题。

(二)引导猜想假设,让学生提出实验目标

当学生发现了物理问题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始探索物理问题。那么有些物理教师会问:“在应用‘实验一探究的教学模式时,我该从哪个方向引导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呢?”此时,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以往学习过的旧知识来提出物理猜想,并给出猜想的依据。

依然以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比热容》这一节课,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为例,那名物理教师引导学生们共同探讨多媒体中描述的物理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发现这段视频中说了两个物理问题:一是游泳馆的海水与沙子都在夜里和白天呈现温差的问题;另一个是海水和沙子在同样的环境中温差不一样的问题。为什么温差不一样呢?有一名学生经过思考,给出一个答案,他说会不会因为砂子和海水吸热和放热比率不一样?这名学生说他是南方人,过去南方没有空调,人们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就在房间放一大盆冰,这样屋里会凉爽一些。在房间放冰盆的原因就是空气的吸热与放热、冰块的吸热与放热不一样,为了降低空气的温度,才在房中放冰块,让冰块帮助吸热放热。这名学生提出的理论依据被学生们赞同。

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不可以漫无边际、随便提出假设,要给出足够的理论依据。只有这样的物理假设,才能成为实验目标,该实验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

(三)制定实验计划,令学生写出实验步骤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会要求学生依照课本中的步骤开展实验。而教师在应用“实验一探究”教学模式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方法,自主提出实验步骤。当学生做出实验假设后,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这是引导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了解科学精神的重要学习环节。

(四)鼓励交流讨论,要学生反思物理实验

当学生做完物理实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归纳、类比、推理等方法得到物理事物产生的规律,能够应用高度抽象的语言说出这一物理规律,这就是物理的概念。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物理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的结果是否实现了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数值是否精确,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或优化实验过程。当学生完成了反思过程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精确的、客观的语言来描述实验中产生的概念。

(五)建立知识体系,给学生动手归纳机会

物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物理概念以后,要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旧知识,从物理系统的角度更系统地来理解物理概念。仍以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比热容》这一节课,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为例,当学生完成了物理实验,物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一种物质在10℃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叫比热容,它的单位是焦/(千克·℃),又可记为J/(kg·℃);之后,这名物理教师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定义、单位、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这一个物理系统来思考问题,让学生将实验中学习的知识整理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总结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 篇6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环境的必要性

首先,物理课程具有实践性性、应用性、抽象性等学科特征, 所以高中物理教学非常适合开展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合理应用,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目的, 与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其次,“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其在物理概念教学上的应用,能够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在概念教学氛围上的改进,打破传统概念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增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实现动口、动手、动脑有效结合, 让学生从传统枯燥的物理概念学习活动中解放出来,丰富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快乐体验。

再次,“合作探究”教学环境的构建及其在物理概念教学上的应用,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能够充分保证学生在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加快教师教育角色的科学转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 进而全面地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二、“合作探究”环境高中物理概念策略

(一 )创建适合物理概念探究的学习空间 。

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差异会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发挥,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的环境下, 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难被激发出来并得以保持。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当他们的思维出现跳跃、发散、求异时,不要打压或者纠正,而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营造自由平等、轻松民主、和谐友善的课堂互动氛围,留给学生一个适合物理概念探究的学习空间, 这样才能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1,2]。例如 ,在“惯性”的概念教学中 ,学生很容易就会对“惯性”有一个表层了解,但是关于惯性产生的原因、惯性的用途与危害、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等等,都需要更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最终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惯性”这一概念。

(二 )创造适合物理概念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 。

要想构建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 互动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要重新对自己的教育角色进行定位, 把学生看做是物理概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要积极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对物理概念的内涵进行理解和感知,在小组互动、分享中实现对物理概念知识的主动思考、探索和吸收。例如,在高中物理“加速度”的概念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先引入“F1方程式赛车”的比赛场景,公布相关速度数据,然后引入“加速度”的概念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合作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三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加快 “和谐课堂 ”的构建 。

“合作探究”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 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最终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和合理探究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单纯为了维护个人教学权威而一味地“高高在上”,而应放低姿态,多同学生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快“和谐课堂”的构建,充分激发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和互动热情,不仅带给学生更多自我探究、自我表现的空间,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实现物理概念学习成果的共同提高[3]。

三、结语

基于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特殊性, 高中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的实践中, 应当有意识地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环境,这不仅表现在课堂硬件教学环境的改善上更重要的是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敢于“放手”,给学生更多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的空间和时间,实现自身从传统的“教书匠”向新型教师的积极转变。

摘要:由于物理概念的理论性、抽象性、知识性比较强,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与物理概念相关的知识体系。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 篇7

物理概念的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钻研教材, 理解教材上出现的物理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 具体地说, 要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 (包括物理实验) , 即弄清确定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 要明确由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即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 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 对于概念的定义要逐字逐句地进行推敲, 从而全面、准确地弄清它的物理意义, 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 对于其中的物理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 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弄清某个概念与教材上前后有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某个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 是否为重点、难点和关键, 领会教材中概念的广度与深度, 把握好教学的分寸。第六, 怎样运用概念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讲授哪些例题和习题, 解释哪些日常现象, 针对所教班级的特点, 还应当补充哪些问题。例如, 在讲授加速度前, 教师必须仔细地研究教材和大纲, 根据物理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 考虑以下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利用实验、生活现象怎样引入加速度?加速度是怎样表述的?在整个物理学, 加速度的地位如何?怎样将加速度与前面的概念区别开?等等, 这些问题是在教学备课时, 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

(二) 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入概念, 抓住现象的本质特征来形成物理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物理概念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在讲解物理概念时, 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典型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实验和事例, 并从这些具体事例或实验出发, 让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 然后教师通过分析, 揭露物理现象的本质, 从而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形成物理概念。例如, 讲到加速度,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看到的速度发生变化的现象出发, 如汽车刹车、火车出站、垂直下落的物体等等。做实验也很容易成功, 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弹簧秤加速拖动小车或者打点计时器做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速度的变化现象, 根据现象揭示其中隐藏的本质, 让学生自然地形成加速度的概念。

(三) 揭示概念的本质,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地掌握好概念,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揭示概念的本质,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 关键在于两点:第一, 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即在学生形成概念时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第二, 正确对待概念的定义, 概念的定义揭示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状况, 因此需要用语句把事物的最主要之点表达出来, 从定义入手认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清楚, 是难以掌握好概念的。例如, 加速度概念, 学生往往把它与速度概念混淆, 错误地认为加速度即增加出来的的速度, 速度越大, 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速度小, 加速度也一定小0, 速度为0, 加速度为0, 一切快慢不变的运动的加速度等于, 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清造成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反复强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说明其定义、揭露其本质外, 还要多举日常实例, 使学生真正明白“速度改变”和“速度改变快慢”的含义, 着重指明加速度是表征作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与速度改变量△v和完成这段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t有关, 是用速度改变量跟发生这个改变所用时间之比来表示的, 即a=ΔvΔt, 讲述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表达式之后, 还必须指出a与△v及v之间的关系,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 联系实际, 运用概念

学生学习新概念, 如果能与实际结合起来,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则可以更好地掌握概念。单纯地习题训练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书本理论中, 看不到身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 如果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中, 运用概念解决一定的问题, 必定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在利用新概念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 学过加速度概念后, 不能仅完成课本上的习题训练, 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如火车出站、汽车起步、汽车的追赶、百米竞赛等问题, 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有些国家的交管部门为了交通安全, 特制定死亡加速度为500g, 即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 将有生命危险, 一般在发生交通事故时, 车辆的加速度将会达到这一数值, 试分析, 当两辆摩托车以36km/h的速度相向而撞, 碰撞时间为2×10-3, 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这样的例子既贴近生活, 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五) 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 逐步深化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 篇8

一、创设情境, 体验物理过程

初中物理虽然与生活联系密切, 但还是存在不少抽象的知识、理性的规律, 对学生来说, 认知理解这些知识规律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创设情境, 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蕴含物理问题的原型, 从而抽象并转化为一个物理模型, 作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对象。所以, 情境的创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使物理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就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能够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 从而减少学生认知障碍,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增加学生求知信心。

速度概念教学中, 笔者首先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观看视频:2013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 孙杨以7分41秒36的成绩获得冠军。毫无疑问, 学生知道这场比赛中孙杨游得最快。

接着, 设计一个学生活动情境:抓下落的小球, 一名学生释放小球, 一名学生抓小球 (使球下落距离和手移动距离相等) , 如图1所示。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认识到能不能抓住小球取决于球和手运动的快慢。

通过以上两个情境, 引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运动场景, 交流判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都可以初步建立起物体运动快慢可能跟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有关的“概念”, 即形成速度概念的“毛坯”。教师在小结时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我们如何用一些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呢?

二、设置问题, 讨论物理概念

情境的创设也是为了问题的提出, 将学生对速度已有的碎片化认知, 聚焦到当前研究的问题上来, 所以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学生有真情实感的体验后, 再通过问题的引导, 整个教学活动也随之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从这一课堂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 从而达到拓展教育空间和时间的目的。同时, 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 学生才会关注要探究的问题, 才会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动机。

在速度概念教学中, 教师利用校运会田径比赛来设置问题, 田径比赛是校运会的重头戏, 参加百米赛跑的一组同学在奔跑的过程中, 怎样判断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大家奔到终点, 我们又以什么为依据, 判断谁得冠军?谁得亚军呢?最终得出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一是时间相同比通过路程的多少;二是路程相同比所花时间的多少。那么, 假如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 所花的时间也不等, 又怎么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三、组织活动, 探究物理概念

对于提出的问题, 采用了组织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实施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在速度概念教学中, 笔者组织探究活动:让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 (如图2) 。请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同时, 设计实验进行比较。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 一是要测量纸锥下落的路程;二是要测量纸锥下落的时间。

让学生实验测出纸锥下落的路程与时间, 并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一种方法是通过数学运算, 折合成在相同的时间里, 比较哪个纸锥通过的路程大, 提出了利用路程/时间的值, 即在单位时间里比下落的路程;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数学运算, 折合成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哪个纸锥下落时间短, 提出时间/路程的值, 即通过单位路程比下落所花的时间。对两种方式加以肯定后, 提出一种习惯上选择, 即我们在日常生活已经习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师生互动, 建立物理概念

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很多, 比如直接定义法, 就是根据物理现象直接给它下定义的;比值定义法, 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差值定义法, 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等等。在速度概念教学中, 根据教材要求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来建立“速度”概念。现代物理学从诞生之日起, 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数学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为物理概念的量化和应用提供了保证。利用刚才探究活动中的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间的数量关系, 明确可以用“路程/时间”的值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从而形成速度的概念, 进一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五、联系实际, 巩固物理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完全、不深刻的, 需要通过联系实际、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在速度的概念形成后, 为了进一步理解巩固速度概念, 教师可设计探究活动, 即“探究影响纸片下落快慢的因素?”先让学生猜想, 可能跟纸片受到的重力大小有关, 可能跟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有关, 等等。再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控制变量:让面积一样大的厚薄不一样的两张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 测下落速度;用同样的两张纸, 一张纸铺开, 另一张纸对折几次, 让它们在同一高度下落, 测下落速度。最后按照实验方案, 分别测量下落高度、下落时间, 记录数据 (表1) , 并计算速度, 从而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总之,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有关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 最终会影响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的形成。只有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理解物理概念, 运用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教育技术通讯, 2002 (3) .

[2]杜伟宇, 孟琦.学习理论发展的情境脉络[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12) .

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篇9

一、恰当地引入物理概念

引入物理概念就是让学生明确建立物理概念的定义,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 为物理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中学阶段, 大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 属于理性认识范畴。而初中学生的思维介于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 理解一个物理概念, 就需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才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 概念教学不要脱离学生的认识原则。由于概念之间彼此有差异, 因而引入概念的教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 生活实践: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如建立力的概念时, 列举人推、拉、提、压、扛物体的实例, 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亲身感受到的, 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

2. 由演示实验引入

如建立磁感线概念时, 通过演示实验, 使学生亲眼看到玻璃板中的细铁屑, 在无磁场时, 细铁屑无规律排列;当把条形磁铁放在玻璃板上梢加震动后, 则细小的铁屑在磁场中非常有规律地排列。这样引入概念,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 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表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

二、概念的分析

1. 有无属种关系的新旧概念可以利用

如有了力的基本概念, 再建立其他力的概念,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把概念进行分类, 找出建立方法上相同的概念

如用比值定义密度、热值概念。掌握了这种方法, 使得同类概念的建立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总之, 要对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建立新的概念。

三、概念的辨析

概念建立之后, 要通过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分析, 通过肯定、否定例证、变式的练习, 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

1. 采用变式练习

不断变换非本质的属性, 而使本质属性恒在。这样使本来隐藏的本质属性因多次反复出现而成为优势刺激, 进入学生的意识中。如在讲解比热概念时, 通过变化物体的质量、吸放热量、温差三个物理量, 发现同一物体的比热不变, 从而得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之一, 与物体的质量、吸放热量、温差无关。这样使学生加深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通过多种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

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是形成概念的重点。其目的有两个: (1) 概念教学不能一次完成, 讲而不练等于不讲, 只有在练习中才能进一步抓住概念的本质,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是教学中主要环节之一。

四、掌握概念本质, 用各种思维方式形成概念

1.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概括物理现象的本质

物理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 它来自感性认识, 又高于感性认识, 要真正形成概念, 必须在概念引入后, 运用抽象概括, 分析比较等多种思维方法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才算初步形成概念。如在学习速度概念时, 列举大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飞机在空中飞、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人在路上行走……让学生分析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属性。学生往往只注意其非本质的属性———运动, 而忽略了飞机飞得比汽车行使快, 汽车行使又比人行走快这一本质属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抽象出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运动快慢不同, 然后对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概括出速度的本质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进行知识的整合, 建立概念系统

一个概念和它周围的概念之间有一定联系, 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联系和区别, 使概念形成系统。如果我们不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 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由于我们的教学是一课时、一课时进行的, 概念也是逐个建立的, 这样就容易割裂、混淆。因此,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找出各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整合, 使学生不是孤立地理解个别概念, 而是掌握概念的前后发展线索, 构成概念的网络系统。如为避免压力和重力的概念相混, 要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施力物体本身。 (2) 联系:在水平面上, 压力大小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五、使用准确的语言讲清概念

在教学中, 无论采用哪种途径引入概念, 我们都要努力做到语言精确、简练、透彻、生动。避免因强调“引入”而东拉西扯, 转弯抹角, 干扰学生对新概念认识的思维线路, 使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电荷的中和概念:“把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电荷的中和。”表面上看是原来带电的物体现在不带电了, 好像是电荷突然消失了。其实它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使物体恢复成了中性。

六、讲清组成概念的关键因素和关键词语

如讲述比热时, 用到“温度升1℃而不是温度是1℃”。再如讲述导体与绝缘体时, 注意定义采用的字眼是“ (不) 容易”导电, 而不是“ (不) 能导电”。

七、运用对比的方法, 讲清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和联系。区别: (1) 导电性能不同。 (2) 微观构造上不同。联系:当外界条件适当时, 它们能互相转化。通过对比, 使学生既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又能区别它们的异同, 进而较好地掌握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认识 篇10

关键词:物理概念 课堂教学 新课改 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教师教好物理概念是教学成功之本,而学生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做好物理概念教学工作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1物理概念的特点

在实际中,物理概念一般赋予明确的定义,并给予通俗的描述或说明(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等各种因素,中学物理中出现的概念的定义往往还不是物理科学中最严格的定义,因此,有些概念表述还不是很严密。这样随着年龄的发展,物理概念就存在着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使物理概念越来越明确和越来越清晰,易于被学生所发现和接受,这就是所谓物理概念的确定性、层次性和发展性。

2传统物理概念教学的优劣

我们传统的概念教学大都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和条条框框出发,非常着力地从两个大的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是着重讲清与讲透物理概念的内涵,即一定要弄清楚概念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并加于比较分析,得到非常清晰的认识。二是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一定要弄清楚概念的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

但传统物理概念教学的这种方法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教学,虽然能大大压缩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在引入物理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形成过程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以致使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也就没有真正形成物理概念和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只能成为过眼云烟或空中楼阁。即这种物理概念教学没能让学生经过同化和顺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3如何加强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认识

3.1在引入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在教学中特别要讲清楚为什么在物理学中要引人这个概念,这个物理概念是怎样从我们生活生产实际中抽象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进一步弄清楚这个概念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这是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第一步。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事例引人物理概念,这样就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首先从“轻质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来”这一很平常事例引入;其次再从“二力平衡”中引出“浮力”概念;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受分别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而平衡静止在桌台面上的木块,类比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和向上托的力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木块能浮在水面”等生活中的平常事例,找出他们共同特点,这样就很好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做“浮力”这个概念。

3.2透过现象从本质上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点是通过物理概念的描述得到认识的,而对于这一类物理概念,必须通过详细地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找出其具有主导作用的和决定其本质的必然因素。例如电学中“电阻”的概念形成。首先让学生回忆导体的概念,再强调导体能导电的功能,然后将不同镍鉻合金线接入电路中进行演示实验,即在同一根导体中通过调换不同的电源来改变导体两端的電压U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I,得到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电流之比是一个定值。而不同的镍鉻合金线,用同样的方法,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但这两定值在数值上是不相等的。通过这两次实验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导体来说,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之比是个定值;而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进而把几段比值不同的导体分别接进电路,并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让学生注意观察U与I比值大的导体,通过它的电流强度就小;反之则大。由此推出,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从而使学生对“电阻”这个概念形成了准确的而正确的印象。再如“光通信”的概念与原理,也可从手电筒的演示中得到本质上的认识和体会。

3.3在矛盾中加强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就要善于从正面和反面去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以及片面的认识上,使他们能在不断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深人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所以在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能深入下去时,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忙下结论,而是紧紧抓住学生的片面及错误认识,这样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探讨分析究竟错在什么哪里?为什么错了?这样既弄清楚了概念,又要使学生在思维上醒悟和开窍。那么,以后学生在学习这类事物时就容易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当然,学生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那么我们的物理概念教学也不可能一次教学就很深刻、很全面,我们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后继的教学工作中,循序渐进地去扩展每一个学生的认识面,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4在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物理知识的应用过程,当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时,更多的是在应用过程中反映出来。所以在应用物理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能深化对物理认识的理解过程,也能检验学生的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这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碰碰“钉子”,碰了钉子再启发与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做对他们的印象和体会更深刻,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通过探讨与讨论,分析正误对比,使学生在认识上豁然开朗,对概念的理解就能更深人一步。同时这样做也给学生一个启示,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绝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在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的深人探究,深人进去就会发现许多新问题,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4小结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按照物理概念教学的要求,从以上几个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努力解决概念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抓住以上几个重要环节,使我们的概念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并针对一些细节运用教学经验及体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使我们的概念教学日臻完善,对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星凯.中学物理疑难实验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黄显吞.光通信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J].物理通报.2009.10:49-50.

[3]《物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 田清钧.基础力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 黄显吞.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方法比较分析[J].技术物理教学,2009.02:1-2.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 篇11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透过现象, 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 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 形成鲜明的印象, 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 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 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 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 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 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 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 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 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 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 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 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 建立失重概念。这种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的情境, 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 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 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 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引入教学。这样, 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 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 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三、外延法

物理学中, 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 而越是抽象的概念, 学生越难理解, 不易接受。因此, 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 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 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归纲概括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 在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引入时, 先揭示其外延:把一小段通电导体放入磁场中某处, 当导线方向跟该处磁场方向一致时, 通电导体受力为零;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所受力最大;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 受力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 然后, 取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定义了磁感应强度, 从而使学生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四、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 有许多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 因此, 在把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 我们不妨也模仿这些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 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 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五、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 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 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所给出的概念, 其具体、直观, 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 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 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 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 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 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 在此不再繁述。总之, 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 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社区常见病下一篇:“功利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