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2024-10-01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精选8篇)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1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14高三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通过实验

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方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下面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来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渗透着方法教育,对养成良好习惯,训练意识品质有积极作用,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生动有趣,易形成悬念, 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实验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和做法,与同行探讨.一 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更新实验的思路

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所以我认为,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纸片和纸团作自由落体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让学生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原理来说明我们所见日常现象.或者用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已经用来解决其他问题

总之,我们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物体内在联系的方法.要激昂学生放到实验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做探究,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二 培养创新精神要改革实验的方法 1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案例一:用激光器和平面镜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可以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

A.本实验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B.为什么会出现斑点的移动? C.斑点的移动与什么有关?

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测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大部分的学生是回答不出来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真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2.实验多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般是以验证性的实验居多,这样是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在实验中有意外发生,让学生解决突发情况.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 1 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以下是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案例二:在做”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表达式”这个实验时要求看质量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这在有天平是很容易完成的.给学生提出一个假设,由于实验室的条件原因,只有做实验的两个小球.而无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的天平?下面是同学们想出的几种方法

A 同种材料的实心球,看体积大小

B 用手感觉一下

C 让两小球碰撞一下就可以知道质量的大小

在以上三种方法中,提出C的方法最为可贵.他将生活之中的经验应用在两物体质量的比较当中.真正达到了发散的要求.而后我们知道这正是微观世界中测质量的一种方法.3 实验之中采用多种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之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之中,学生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这一系列的能力的到发展,最终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4重视方法的总结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要进行归纳和总结。

案例三;在学习电阻的测量中。我们就得很好的总结,我们学过的电阻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等等.下面是我们学过的常见的测量电阻的方法:

A 欧姆表法:用欧姆表只能对电阻进行粗测,为进一步的精确测量提供一个参考依据.B 伏安法:伏安法的测量依据是欧姆定律,需要的基本测量仪器是电压表和电流表,但是理论上无论电流表是用“内接”还是“外接”,系统误差都不可避免,要会分析什么情况下用哪种电路测量误差较小

C 替代法:可以利用电流等效也可以用电路等效,只要选用的电流或电压表精度高,替代法测得的电阻值精确度也高,而且不用计算,可以直接读出数据.但必须有阻值可调的标准电阻.D 比较法: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未知电阻如果跟已知阻值的标准电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就可以用比较法求出未知电阻,具体作法可以把二者并联,也可以把二者串联,由于串联电路电流相等,两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跟电阻成正比,同样也可以用比较法测出未知电阻(在测电压表内阻时常用这种方法).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一一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三.实验之后要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学生在实验之后实验报告的书写都借助于语言和文字,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是现代化开拓性人才必备的至关重要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简洁、规范、准确、严谨的语言文字去分析、比较、综合问题,构思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等.只有在这一系列的总结活动之中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创新精神.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创新精神带来的好处.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正确思维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根据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卓越有效的,它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教育学文摘杂志》 2012年第11期《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2

一、发挥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选择设计典型的物理实验, 让学生高度参与教学,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 形成全面而准确的物理知识体系, 深入地把握主要概念、定理的内涵及外延,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体会物理知识之美。

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在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5至8个小组, 发挥小组内的合作优势。各小组分别完成材料收集、实验设计、分析研究等任务。课堂则作为各小组成果展示、交流的场地, 并鼓励每小组就其他各组的实验方案提出问题, 全班进行讨论研究。例如讲“大气压”这一概念时, 我采用如下几个由浅入深的实验:首先, 做教材上的一个“覆杯留水”的演示实验, 但有些学生认为是水的粘性把纸粘住了。于是再做一个“细管留水”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确信了大气压的存在, 但对于大气压的方向有些学生可能还存有疑问, 于是指导学生用小小“橡皮帽”吸起大玻璃块的实验来说明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 而且大气压压力很大。像这样教师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学生通过边学边实验, 主动去做, 然后得出结论。

这样的实验教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使他们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思维得到启发和训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深化物理知识的实验范例,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针对某些抽象或难于理解的物理知识,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 学生设计实验, 并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难于理解的知识的内涵更深层次地发掘出来。比如初中学生对惯性理解困难, 多数学生能知道惯性就是对物体自身运动状态改变的阻碍, 但对惯性只与质量有关的知识点持怀疑态度。因此组织学生设计如下实验:

1. 在一个试管内装满水并放入一个小塑料泡沫球, 用木塞塞住, 把试管横放固定在小车上, 让小车自斜面上释放, 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与固定物块碰撞而突然静止时泡沫小球的运动情况。实验前, 学生大都认为泡沫小球会向前运动, 因为泡沫和小车一起向前运动, 小车碰撞后静止, 而泡沫小球具有惯性将仍保持原运动状态, 所以泡沫小球会向前运动。

实验结果恰恰相反, 泡沫小球向后运动。看到这个实验结果, 学生非常吃惊, 有的学生开始议论;有的学生在静静的思考;有的学生开始怀疑实验;有的学生对惯性知识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这时先不必忙于解释,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然后给学生演示实验2。

2. 把试管里的塑料泡沫小球换成等大的金属小球, 重做上次实验。实验结果:小球在小车碰撞静止后向前运动。

对比两次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

(1) 两个小球哪个物理量不同;

(2) 试管内的水有没有惯性;

(3) 两次实验中小车碰撞静止时水向哪个方向运动。

经过学生的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1) 水、泡沫小球、金属小球都具有惯性;

(2) 等体积的小球、水比较, 金属小球的质量最大、水的质量其次、泡沫小球的质量最小;

(3) 两次实验中球和水都具有惯性, 在车碰撞静止时, 都应该向前运动, 但试管内空间没有空余部分, 所以惯性大的物体继续向前运动, 而惯性小的物体则被挤压到向反方向运动。

通过两次实验及大家的深入讨论, 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同时也对实验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使学生尝试到实验探究的乐趣, 把以上的实验进一步改变:

(1) 实验中的水不足一半时, 结果会怎样?

(2) 实验中的木塞改用橡皮薄膜, 并且试管口向前方时, 结果又会怎么样?试管口向后呢?

(3) 改用两端都开口的玻璃管代替试管, 并且两端都用橡皮膜封闭, 重做实验结果会怎样。

三、设计开创性和针对性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达到强化物理知识形成的目的,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首先, 实验应具有针对性, 即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或实验要证明什么等等。其次, 实验必须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 在好的实验探究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思考、实验、探究的机会,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理解实验和理论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深入地体会物理知识之美。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正确运用实验教学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具有深远的意义。我认为依托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发挥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设深化物理知识的实验范例,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设计开创性和针对性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 改进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科学操作的能力,对实验结果的数据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发现能力和问题的解决问题等,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来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础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为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必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在实验操作之前,教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技巧,培养学生实验素养。同时,教师设计的实验科学合理,适合每个学生,使全体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在实验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

比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纸带的安装技巧,学生成员之间合作的方法等。在学生打完纸带后,教师和学生探究选择合适纸带的方法,通过多次探究,教给了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如点与点的距离是否趋于合理,点数是否符合要求。这些实验过程的注意点做到后,学生很容易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大大优化实验效果。好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和数据处理,有利于得出准确的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成长。

二、根据教学需要,变部分物理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提供平台

新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探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时,我将两节旧干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连接成回路,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教师再将两节干电池换成一旧一新,同样组成回路,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情况,同时和刚才的实验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探究原因。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发现灯的亮度会发生明显变化,现象的出现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教师将这个实验变成分组探究式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步骤,收集实验数据或信息,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直至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准确理解电源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概念。这样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中领悟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加强了学生在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三、学生分组实验变为开放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增加开放性实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思维发散,配合合理的想象,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研究,再继续进行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实验结论。

比如,在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的探究性实验中,要想让这一实验具有开放性,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设计整个实验,由实验装置确定到实验操作过程的技巧,由实验方法的选择到实验结果的处理,由实验器材的选定到实验变量的控制等方面,都由学生自己讨论和探究。如器材的选择,有的学生选择单摆实验装置,有的学生用验证加速度与外力和质量关系的装置,还有的学生利用弹簧振子来验证机械能守恒。从学生选择的实验器材来看就体现了实验的开放性。这样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有的高中物理实验器材性能较差,不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这样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改善实验条件,优化实验原理,提高探究的准确度,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在“电阻定律——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好多细节知识,如在画原理图之前,首先应该考虑到金属丝电阻较小,所以在选取电流表的内外接时,应选取外接法,而不是内接法;在测l时应测接入电路的金属丝的有效长度;为了实验的精确,在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的直径时,要在金属丝上的三个不同部位各测一次,再求出平均值;实验操作过程中,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阻值最大处,采集数据应多次测量U、I值,分别计算出对应的电阻R,再求R的平均值,而不是先求出U的平均值和I的平均值,然后利用它们求出电阻R。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实验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高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总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加大探索力度,實现探究式教学,逐步摸索出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实验素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2]何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数理化学习,2008(5).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4

[论文摘要]:结合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才子毕业论文阐述:对中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四点体会。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应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方法 探究 能力培养

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著名物家杨振宁教授特别强调了“理论物理必须回归现实”这一“厚实的物理”(即与实践不可分割的理论物理)的精神。一个物理的理论,最终必须回归现实,这样的物理才是有前途的物理。物理学担负着培养下世纪科技人材的重任,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许多发明创造,因此必须让同学们养成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习惯,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及高度的创造能力。实验作为一种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应当有其相当独立的成份。

而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以适应素质和创新教育的需求是物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呢?2009年5月我主持开展的厦门市海沧区的重点课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成功结题,下面结合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四点体会。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先给出器材:课桌上放四根同一型号的试管,二根同一型号的条形磁铁,两支同一型号的弹簧秤。不给学生讲解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以及如何观察实验得出结论,而是仅告诉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可选用)用你所做的实验回答:(1)力的作用是否是相互的?(2)相互作用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多角度多途径地再现定律的形成过程:有的学生将两根磁棒握在手中,同名极相对或异名极相对;或将两根磁棒都放在试管上或者一根放在桌面上另一极放在两试管上;弹簧秤对拉或手拉弹簧秤等多种实验得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如有的学生用两弹簧秤对拉发现两弹簧秤的读数不相等,原因是实验前没有调零或对拉的方式不对引起的。有的学生提出了较好的实验方法,将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根试管上同名极相对看后退的距离是否相等。

可见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我们不仅要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同时不断探索变叙述性实验为操作性实验,变家庭小实验为课堂操作性实验。在实验中抓住现象,揭示本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索功能。学生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动手操作、探索体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作适当点拨,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只要能够达到实验目的,不管用什么方法、选用不同的器材、设定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都可以。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点,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比如:在讲完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实验后,课后留下一个题目“要测一个末知的电阻,可以有几种方法呢?器材不限,要求设计的方案要简单准确高”。之后我收到了学生很多很好的设计方案;有替代法是用已知电阻来代替未知电阻,其电路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有一个电阻箱;有利用串联电路的分压关系,利用并联电路的分流关系;有惠更斯电桥法;有半偏法等,我发现只要给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学生就可以表演得很出色,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当好一名好导演。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实验”转变为“用实验教”,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尝试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和条件。

比如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取一只废矿泉水瓶装满水,在瓶底部侧面用铁钉戳穿一个孔,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下来”,“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当矿泉水瓶从手中自由落下的过程中还能看到水从孔中流下来吗?”学生答“没有水从孔中流出来”从而引出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当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从低处向上加速运动时,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出来,而且流速更大了。”于是引出了超重的概念。

如能在教学各环节中不断提供大量的、生动的物理事例作为感性,“用实验教”,以感知具体的物理事实,通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来积极调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实现从“不理解”“想不通”到“懂了”“想通了”的同化、顺应过程,达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完成思维从抽象到具体,促使知识内化,实现向能力的最终迁移。逐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应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重视传统的实验手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课程中有些实验如理想实验,在中学环境下很难完成,而利用模拟理想状态,可以很好地展示。比如在做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时,同学们采集到大量数据后,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功能很容易在T-L坐标系中描出曲线。节省了数据处理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精度。又如,在高中课本的《运动和力》这一章中的伽利略的著名实验——对接斜面实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依靠现有的仪器无法表现那种无磨擦的理想状态,而利用计算机可以达到理想境界。物理中还有一些实验在常规中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做,在学习原子物理中的小粒子散射实验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这类实验的动画,这为物理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发展。

在实验教学中我认为还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①突破教材、课堂的限制,尽一切可能地开发与设计新的实验。②改变实验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从人的一生是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实验评价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力促进者。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而我们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开发与设计方面有着广阔的创新天地。

参考文献: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5

【摘要】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推行的过程之中,各学科教学都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物理学科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有效利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物理学科;实验教学;分组实验;学习兴趣

一、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之后,物理学科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很多课本上的各种实验的探究题。在物理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忽略教材中实验的教学,没有正确认识这些实验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通常都会把这些实验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物理知识都是产生于日常生活,同时物理知识的学习又极大地方便与改善着现实生活,而教材中的这些实验的素材,通常都是教材中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通常都比较好找,实验的操作也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教材中所设计的物理知识的实验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而且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之中不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物理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有效利用这些实验开展实验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小实验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学生独立实验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声音的特性”这一物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中“小小音乐会”这个实验材料,让学生找几个相同的玻璃瓶,然后把每个玻璃瓶子中灌入不同体积的水,然后让学生对着瓶子的口进行吹气,让学生去感受每个装有不同水的瓶子的音调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再让学生用硬木棒去打击每个瓶子,让学生感受下打击时所发出的声音与吹瓶口时所发出的声音音调是否一样,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去思考不同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实验中通过交流与思考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这个实验的器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实验过程也比较容易操作,学生参与实验的学习热情也相对较高,在实验过程之中所出现的不同的物理现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从内在积极地探索知识的产生,这样,物理知识教学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讨中不断培养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开展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物理学科的分组实验教学,实验的主体同样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物理分组实验的过程之中所充当的`角色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整个分组实验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在开展分组实验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从物理实验的目的与学生的现实水平出发组织开展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可以积极思考,独立完成物理分组实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光的现象”这一物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小组内进行交流与探讨,并且共同去分析总结,进而得到光的现象的结论。由于学生参与到分组实验之中,在探讨的过程之中学生才能言之有据,而这种讨论与交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之中也能够使自己总结与归纳的能力有所提升,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与归纳出知识规律,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不断增强学好物理知识的自信心。开展分组实验,教师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能够自己去操作实验,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教学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才能记忆更加深刻、更加牢固,物理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物理学科的分组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使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去,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能够主动学习与思考,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还处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阶段,对于物理的学习方式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相关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一件事物充满好奇心,才会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当然,教师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物理方面得到更加有效的进步。

1创设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他们快速的融入到教学的理解当中,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快速了解物理实验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的积极性,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更加认真地钻研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是关键,这也为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尤其是一些较为有趣的实验,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压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会吸水的杯子”就是利用加热杯子与周围空气的压强不同,就会使杯子吸水,然后在教室的正确指导与监督下,使学生也亲手进行,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开场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氛围中去,尤其是教师讲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现在较为流行的物品用于物理刚开始的学习中,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力的均衡与惯性运动,将几个小球用不同的线串起来,然后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将旁边的一个小球用一个力,就会发现这一排的小球就会均衡运动,这个小实验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创设一个较为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有趣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新颖感,学生对于新颖的事物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关注,尤其是对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多媒体制造一个物理实验的良好气氛。

2巩固物理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的基础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创新就是要通过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观察、分析等等,初中阶段是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的阶段,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无礼的相关概念,并使学生重视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相关物理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加集中,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出6到8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这样就会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为使学生更加好的记忆,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的物件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讲课时,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物件,就像是橡皮,矿泉水瓶子等常见生活物品,使学生产生联想记忆,就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已学过记忆的认识。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对于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方面,要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还要培养物理实验的实践精神,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键的物理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

3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注重因材施教

坚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也会在学生中形成威信,这样不仅能够到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加强交流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考验,创新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状况,还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拉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然后就是帮助指导认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物理竞赛或是物理实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一个班级的物理竞赛,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4结语

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就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深入,学生了解了物理的相关知识概念,将物理的基础知识深入的巩固学习,学生才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有利,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更有突破,同时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行雨.浅议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11年05期.[2]王俊林.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7

一、物理教学中, 学生实验时间没有保证

例如:在探究不同物质吸 (放) 热的本领实验时, 教师出示《物理实验用书》中创设的物理情景,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白天海水比沙子凉, 晚上沙子却比海水凉?

2. 为什么同一时刻海水和沙子、瓷砖和水的温度不一样?

教师开始布置好各小组分析讨论, 然后由各小组组长发表各小组的看法, 随后教师开始板书各小组的看法。接下来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提出猜想和假设。 (共花了20分钟)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要求同学们设计实验:

1.如何才能让沙子和水的温度升高?

2.如何比较沙子和水哪个升温快?

3. 实验室要注意控制沙子和水的哪些条件相同? (10分钟) 学生操作并记下实验数据。 (15分钟)

由于课堂要求太细, 面面俱到, 以致学生实验时间太短, 只有15分钟, 根本完不成实验, 教师为了尽快结束该课, 科学探究的分析与结论就被匆忙地带过去了, 学生还未亲自完成实验探究的结果, 未来得及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落。如果每节课都如此,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应该根据该节课的探究目标, 制定好合理的计划, 准备好使用的器材, 保证实验探究的时间, 完成操作、数据记录和实验分析与结论的得出。

二、教师不注重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问题

在探究《杠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猜想小孩为什么把大人翘起来了之后, 就安排同学们做实验, 实验过程中不注意巡视和发现学生的问题。在我校一位教师的物理实验课上, 笔者就看到有很多同学实验前调节的杠杆并没有在水平位置,

接下来就把钩码挂到杠杆的一边, 在右边向上拉弹簧测力计, 还有的干脆在杠杆左右两边若干地方挂上钩码, 导致多个力和多个力臂。教师不去发现纠正实验中的错误, 一堂课忙忙碌碌, 显得很热闹, 最后同学们发现自己的数据和课本上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相矛盾。整个探究过程是在目的性差, 混乱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充分的备实验, 思考同学们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才会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即使发现并指出实验的错误和探究的注意点, 顺利的完成实验。

三、不考虑学生实际, 无法完成的实验也要求同学们去完成

曾经有一位如东中学的物理教师到我校支教, 听过他的一堂《物质的结构》。该节课准备了很多器材, 1m长玻璃管、金属圈、肥皂水、红墨水、酒精、铅块、钩码和烧杯等等。教师演示了水和酒精混合后变小的实验, 刚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马上要求同学们自己来探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由于同学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 很多同学看到这么多器材无从下手, 还有的乱做一气, 实验台上一片狼藉, 导致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本课内容抽象,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类比得出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四、探究实验缺乏拓展延伸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本该在完成课本实验教学后,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继续拓展延伸实验。但是有部分教师认为考试考不到, 讲不讲都无所谓, 导致学生无法进一步的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完成《杠杆》的教学后, 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 目的达到了, 教师没有安排同学们去继续思考杠杆的相关应用, 制作一些利用杠杆原理的小实验, 不注重实验的拓展延伸, 这样也就很难让目前的探究能力再上一个台阶。杠杆的应用很多, 比如要求同学们制作杆秤, 确定胡萝卜的重心等等。通过拓展延伸探究实验, 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达到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五、缺乏利用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物理的兴趣

学校虽然安排了课外活动, 但对于初三同学来说, 基本上都呆在教室铺天盖地的做着各科的作业。物理教师不去开发, 学生也不愿意去探究。比如在学习了《热值》后, 实验教材安排的课后小实验探究花生米的热值, 很多教师和同学都认为该探究活动难度太大, 花生米不容易燃烧, 能否真的可以用一粒花生米烧水呢?需要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呢?由于有能量损失, 实验中的误差怎样处理呢?等等问题困扰着大家, 加上初三课程紧、任务重, 又不是考试必考的实验, 往往就被忽略了。

对于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来说, 老百姓和政府仍然是以升学率考量它的业绩, 应试教育仍在一定范围内大行其道。物理教师盯着的就是学生的分数, 忽视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综合以上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努力。

1. 设置好实验探究的内容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发现真理。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各个实验的差异性, 造成很多实验不适宜在课堂上面面俱到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教学策略, 选择那些重点内容、核心问题开展探究。例如:在《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 (苏科版) 这一节中, 在介绍完电压表的使用后, 笔者并没有让同学们动手操作探究电压表的使用, 由于前一节课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电流表的使用, 所以电压表的使用只需要由教师演示一遍就可以了。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集中用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 达到核心问题的解决。

2. 利用课外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开拓培养物理实验能力第二课堂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和释疑, 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能够融汇和重组。笔者在课外活动时, 把班里的同学按照探究能力的优劣搭配分成8个小组, 每个小组8~9人。要求他们利用身边的器材探究一些实验。例如:有的小组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制作的“潜水艇”, 由于浸没在水中浮力大小不变, 充水时重力变大, 重力大于浮力, “潜水艇”下沉, 排水时, 重力减小, 重力小于浮力, “潜水艇”就会上浮。利用课外小实验还可以集思广益, 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通过合作, 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组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时, 发现通电后电动机转速很慢。于是大家纷纷猜测, 有的认为是线圈太重了, 就换上轻一点的线圈, 甚至有一个组想到用锡箔纸代替线圈;还有的组猜测是由于电流太小了, 就调高了学生电源的电压;还有的同学认为摩擦力大了, 于是将电刷磨得光亮……

3. 积极开展物理实验竞赛, 在竞赛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为了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 我校学生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物理实验竞赛活动, 评委由物理教师和同学们投票选出的同学组成。在竞赛过程中, 全校师生都在认真观看选手的操作过程, 哪怕一丁点的失误都逃不过大家的眼睛。竞赛过程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和探究实验的热情, 很多实验过程都有惊人的闪光之处。

例如:有的同学在观看了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过程后, 就思考怎样利用所学的内用转化为机械能的知识制作自己的“火箭”, 我们的参赛选手使用了易拉罐、一个支架和酒精块等器材, 制作了“火箭”, 当点燃酒精块时, 会看到从易拉罐底部喷出的气体使“火箭”上升了十几厘米高的距离, 迎来大家的喝彩声。通过实验竞赛, 为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验教学的开展。

4. 根据教材内容, 寻找灵感, 拓展延伸实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说过:“事实上, 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的, 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寻找灵感, 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探究一些实验, 强化对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过《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后, 有些同学根据教材中提出的水果电池能够使小灯泡发光, 提出了水果电池电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问题。他们找来苹果、橙子、石榴等水果, 将它们切开, 插入铜片和铁片作为电极。改变插入的深度或铜铁片间的距离, 观察水果电池两端的电压变化。实验结束后有的同学发现插入铜的一段水果组织有绿色的物质产生, 又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通过该探究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乐趣。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篇8

一、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

现代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演示实验不是教师的专利,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实验,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如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节中,在学生们了解了蒸发的意义以后,提问:蒸发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在讲台上摆放一杯水、两个小碟、吹风机、滴管,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也有的说与空气的流动有关,我让每种想法的学生都上来一名,亲手试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

二、增加实验探究成分,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学习物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把学习融入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这就是新提倡的“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如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测力计等,就可以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思考去掌握这些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能,学生从观众变成了主角,而角色的转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并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观察分析,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实验、如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规律,变学生依赖思想为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实验数据的求实精神和领悟教材的思想方法,同时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串联电路的电功率与电阻关系》,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给出实验器材,“6V,3W”和“6V,6W”两个灯,然后让学生各自亲手串联连接,来探究两灯的发光规律。起初学生根据已有日常生活经验,估计一定是“6V,6W”的灯比“6V,3W”的灯发光亮些。可是学生实际操作实验以后,却发现“6V,3W”灯比“6V,6W”灯亮些。在这基础上教师还给学生两个变阻器,让学生再动手探究:如何在串联电路中让两灯同时正常发光,使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这个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开发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成功学习的信心。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拓展实验创新途径

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在课外实验中没有现成的器材,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课外实验一般是学生一个人在课外或家里完成,实验的过程必须一个人组织,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一个人解决,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应结合课本里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在学生学完了“重力”后,让学生在家里做“鸡蛋不倒翁”;在学了“串、并联电路”后,让学生设计楼道开关,问题抢答器等这些小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与教学进度同步,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四、合理开发实验教具,加大创新力度

研究表明,如果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会使学生感觉到亲切,较容易克服思维障碍,能较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相关物理表象,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实验中尽量充分利用身边常见物品,就地取材,从生活中去发掘收集器材。如:利用塑料尺可以进行“声音产生的条件”,“力作用的效果”,“滑动摩擦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等探究活动;利用一支铅笔可以进行“压力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材料,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并利用自制器材进行一些实验活动。如在学习光学时,可引导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望远镜等等。通过自己动手,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上一篇:《去年的树》教研课教学反思下一篇: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