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2024-09-29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精选8篇)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篇1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向导,通过亲历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的理解。由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体会。

一、诱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苏藿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小故事、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二、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

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

三、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地引导和指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要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还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问题

应用探究式教学, 如何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 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但用现有知识又不能解决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物理现象的浓厚氛围中.在学习“物态变化”时, 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 房屋上的白霜, 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 冰雪融化成水;春天光滑的墙壁“出汗”;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 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 “水为何会变成白气”, “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常常是直观现象加问号, 需要老师有效及时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将其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来,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的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 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多媒体等来展示情景, 以唤起学生注意, 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创设情景是为学生提出问题服务的, 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 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 层层推进, 直至获得新知.

二、结合已有知识、生活经验, 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假设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在问题探究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生活经验, 凭借想象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推猜或假设, 然后, 再通过逻辑推理, 发散讨论或实验研究, 探究猜想、假设的合理性.在“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中, 在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有何关系?”这一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这样做可使学生体验创造性探究知识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

三、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大胆猜想后, 思维处于强烈的不平衡状态, 从而诱导自己主动提出探究课题, 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可按照课题研究活动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因素、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男女比例等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 给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 小组合作形式就将“学生——教师”之间的单向反馈变为“学生——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多向反馈.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 而且通过与同学讨论, 让思维发生激烈碰撞和提升, 小组合作的最大优势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形成小组意见, 再通过组际间交流, 综合集体意见,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从而使学生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激奋状态, 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四、学生实施实验方案, 探索验证假设

明确实验方案、器材和步骤以后, 探究活动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教师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 参与到活动中去, 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 但不要急于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 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交流, 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 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在学生探究前和探究过程中应有必要的面上指导和个别具体的指导, 必要时, 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提供其他信息, 绝不是听之任之的“放羊式”的探究, 否则会有相当小组的探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科学探究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合理、巧妙地引导, 恰到好处地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 使得探究式教学有效完成.

五、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

这个环节可以是学生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间的交流,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 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通过交流, 发现彼此间的差异, 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其次, 引导学生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了形成结论, 还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反思探究过程, 反思推断的依据,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然后达成共识, 并把结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行实验模拟, 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实验现象,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让学生从物理现象发生的先后来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描述.这样, 学生就会掌握学习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技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

G633.7

物理课程是初中学习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受自身局限性影响,不在满足与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教学主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探究中,直观理解、感受物理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一、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分析

初中生年龄偏小,处于成长过度时期,保留较强好奇基础上,逐渐产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渴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他人认可。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习惯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理解学习教学内容,相对忽略了学生主观学习需求和见解的表达,学生整体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物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初中生抽象思维发展不成熟,学习物理具有一定的难度,理论性的知识讲解,不利于学生理解,多数学生强制记忆学习,“高分低能”问题严重,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探究中,直观感受教学内容,同时总结物理规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表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达到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初中物理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际措施分析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多数教学知识是由实验总结得到的,具有抽象性学习特征。因此,教师应通过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等手段,为学生创建学习探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构建物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的事物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而大部分物理知识是由特殊到一般推理、验证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层次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初中生认知和心理特点,通过构建教学情境的形式,营造特殊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思考,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前,使用两个水杯和一段线制成了一部“土电话”,随机选取四组学生,在教室内和教室外进行传音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对比了使用“土电话”和不使用“土电话”的对话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受什么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声音传播效率?”三个问题。经过一个情景游戏后,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考,并在课堂交流中促使学生完成学习表达。

情景教学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情景构建简单、内容丰富。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构建教学情境;二,故事性、情节性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教学情境可丰富学生学习感官。教师实际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学设备优势,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构建教学情境,以提高请教教学效果。

2.通过生活化教学,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物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具有巨大的教学应用价值。物理学习具有鲜明的抽象性特征,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借助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僵化物理学习难度,同时提高学生物理学习亲切感和自主性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光的反射》章节时,某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块小镜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机制定某几名学生,在不改变自身位置的情况下,利用镜子将阳光打到制定位置上。这种简单的游戏学生普遍都玩过,但在学生的配合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特性。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内容,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中,可以直观理解抽象的物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思考,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传统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物理实践教学多由教师完成,学生在一旁观察实践过程和结果,由于缺少亲身参与经历,学生知识积累和动手能力提升缓慢。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确保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器材、记录数据、得出实验结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欧姆定律探究实现为例,教师在完成基础要求教学后,应组织学生自主挑选实验器材、完成实验电路连接和记录基础,并在记录数据基础上,逐项计算线路电压、电流和电阻值,对比欧姆定律公式验证公式的正确性。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向学生解释误差对于实践结果的影响,帮助学生规范自身实验行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对于学生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探究式的物理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斌.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02).

[2]刘攀.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05).

[3]赵爱娟.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J].学周刊,2015(15).

[4]江文翠.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J].科技风,2015(22).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篇4

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探究式教学设计物理课堂 篇5

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讲授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讲授方式可以有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使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加深认识。

而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确保学生认识到物理技能与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主动学习。

两者相辅相成,若能有机结合,必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对讲授教学时间进行控制,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讲授时间。

完成讲授后,对学生进行技能原理方面的提问,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简单地讲授教学,对基础的自由落体运动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建立大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框架。

然后进行探究式教学,提出探究问题。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为什么要忽略空气阻力?如果不忽略空气阻力,运动会是什么效果?通过提出探究问题,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进行研究,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二、合理创设探究环境

探究式教学要合理地建立在实际生活环境之上,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探究引入,确保学生的探究符合实际效果。

同时由于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知识较为复杂,物理结构体系庞大,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范围要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充分了解,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波的干扰”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由学生常见的湖面涟漪引入,引导学生对“为什么湖面波纹在相遇时会出现消失现象?”进行探究。

通过该生活场景的引入,建立波的干扰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对该生活场景进行探究,对波的干扰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这样教学,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对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导学生推理归纳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实现对高中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培养,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建小组,对探究问题进行逻辑化推理和归纳,确保从本质上将单纯的理论教学转换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阶层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通过探究式教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探究式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在进行“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的过程中,探究消耗了大半节课,但是却没有什么有效成果,还使后续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细节知识讲解后部分没有讲完。

因此,什么内容适合探究,什么时候进行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所有这些教师都需要仔细揣磨、研究,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篇6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以其形象、生动、形式多样,蕴藏着非常活跃的因素,需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活化知识结构和训练思维空间,塑造完善品格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育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基本上由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真正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验观点、实验结论的太少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这样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体现。

探究性实验是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实验,有效地促使学生关注和联系实际问题,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掌握知识的本意和正确的结论。使

学生的意志、毅力、情感、价值观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精神有所提高。也促进了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普通实验是在已有的规范程式下由教师指导、帮助完成的,主要为解决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要求学生达到会做规定实验的基本目标,但缺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功能。为促使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面前勇敢地质疑,提出问题。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励学生的个性和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变过去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但要能做引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还要能做探索性实验,不但要能做实验、巧做实验,还要能根据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碰到的事例提出问题、选择课题、设计实验,探究事物的运动规律。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学习和研究,可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鼓励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提高建模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延伸学力,展示学生的研究思路和才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习理论的内部需要、学习水平等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1、探究性实验课题的选择,有较强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所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学习群体的认知结构的差异、学生的基础水平,做到有所区别、有所侧重、有的放矢。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要结合教师的指导、参谋服务作用,创设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从学习、社会生活生产中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事例作为课题,但并不是每一项知识都适合学生用探究方法来实验的,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合理的选择,使课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突出知识本身的特点,安排探究方向和重点,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使学生从中既能学到探究的思想方法,实践操作的本领,又能通过质疑、反思、实践操作,交流、讨论、归纳、修正数据获得成果,得到成功的愉悦。

2、任何实验必须根据确切的物理原理,如天平就是根据力矩平衡的原理设计制作的,这些实验原理可以是物理定理、定律或规律。探究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定理、规律,掌握了一定的仪器使用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等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设计和进行一个实验,必须有清晰的物理原理。这也是一个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选择、整合的过程。

3、由于探究性实验中涉及较多的仪器器材的应用,有些还需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应的实验构件,所以要注意几个设计原则。

(1)科学性,科学的方案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表

达方式。

(2)安全性,方案设计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不会对人和仪器、器材造成伤害或损害。学生由于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有时考虑会欠妥,所以,教师在安全方面必须予以指导、提醒和把关。

(3)可操作性,方案的设计应便于操作、观察、数据测定、数据处理,以便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果。

(4)精确性,所使用的仪器应选择相应的精密度,操作人员应把握正确的观察测量方法,如在测时、测距要能读取正确的数据。尽可能选择误差小的方案,并在实验具体实施前应对方案进行评估,使实验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

1、验证性实验的探究

验证性实验是通过给定的实验题目、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学生按照步骤操作,验证教师讲解过的结论或概念。如:“密度”的概念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对这个概念的教学,就是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加强指导,因为这个实验应用到“控制变量法”这个实验方法,所以教师最好抓住有经验的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去引导全部学生对密度的概念的学习。大家都知道密度=质量/体积 ,要弄懂密度这个概念,就必须搞清楚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必须弄清楚控制变量法,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启发和引导:①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同种物体,质量相同,体积呢? ③同种物体,体积相同,质量呢?

④不同物体,质量相同,体积呢? ⑤不同物体,体积相同,质量呢? ⑥同种物质所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否相同或相近呢? ⑦不同物质所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是否相同? ⑧如果换几个其他物体,重复实验,结果会怎样? 教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思考如何去实验,边实验边思考,而不是单纯的照搬,硬套。使学生养成探究实验的良好习惯。

2、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教学

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是常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的课题往往是给定的,教材中也会给出探究的指导方案,只需教师在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在教学“探究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时,教材明确地给出了探究的课题,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同时也给出了学生指导性很强的思考题目等。在动手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回顾控制变量法,强调电路的连接要正确,要准确读数、记录、认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到探究性实验的内涵和其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指导性的探究实验是教师热衷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但是要切记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全部交给学生,忽略教师的指导性。

3、开放式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探究的最高层次的探究。从探究课题的选择确定、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操作、结果的分析处理到结论的总结、展示、交流,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完成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压强的知识以后,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这就需要组织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探究,可以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要求各个小组写出实验报告,然后进行交流与探讨、总结。又如:在学习测量导体的电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测量电阻的方法很多,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或者小组探究。这样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调动了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主人翁精神,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转化。

四、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成效

1、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开设,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科学实验的实践,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使之与前人探索物理知识或规律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实验中发掘已有经

验,运用已学知识,感悟和体会研究物理的思想和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方案的选择,培养了学生的扩散思维,通过方案的评估、确定,又培养了学生的聚敛思维。这整个讨论、交流、实验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的梳理、整合、重组的过程,通过探究实验,也使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开始努力予以改进

2、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通过问题的提出、方案的选择、设计,仪器设备的选择操作,实验需用构件的动手制作,数据的收集处理,归纳推理等系列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建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舍去不科学的或虽理论上成立但实践操作上不可行或不精确的方案,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跳出了死读书的怪圈。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探究性实验促成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学习物理,做练习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些学生往往有这种感觉,听教师讲解时懂了,自己解题时却又不行了。特别使碰到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更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疏于观察,缺少联想,不会灵活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探究性实验 的设计、操作,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模型和物理情境,提高分析问题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克服片面性,拓展解题思路。比照探究性实验开展前后,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五、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领着学生探究,体验探究过程

由于刚开始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对如何选定课题,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研究,如何结题汇报都一无所知,所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让学生通过几次不同探究方式的学习实践,学到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步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局部探究,形成探究能力

经过教师的激发、指导并带领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活动实践后,许多学生对探究学习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初步了解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时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选题练习;调查、观察、实验等探究方法练习;实验报告及调查报告写作等单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下一步完整地进行自主的探究型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经历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们对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这时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大胆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但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还

是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根据教师指导的对象、内容不同,指导可分为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两种。集体指导主要针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中的共同问题以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的全员指导活动。个别指导是指教师对不同的课题小组个别进行的指导活动。它与集体指导相比,着重于解决学生在开展探究学习中出现的个别化问题。个别指导是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中教师最为主要的指导形式。由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才能保证学习活动能顺利地开展下去。

4、教师要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物理新课标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即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重视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以探究性方法为主,注意对整个物理概念和结论的过程的探究,通过提出疑问、设计方案、思考解决、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等具体步骤,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5、教师要注重挖掘生活素材,拓展探究性实验的空间 物理知识本来就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起来形成的,不管是城市或农村的日常生活,都接触到大量的物理现象。比如,我们大多数同学都依赖自行车上学和回家。我们可以引导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行车上

应用了那一些我们目前阶段所学的物理知识呢?他们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对自行车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行车中应用了多种物理知识,并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在自行车前进过程中,前后轮都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若人在对踏板施加力的作用,则自行车后轮相对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则它受到地面向前作用的摩擦力F1,前轮相对于地面有向前运动趋势受到地面向后摩擦力F2;②我们仔细观察了自行车的构造,发现在自行车的脚踏板与大齿轮盘之间,大齿轮盘和后轮小齿轮盘之间,以及车把和前轮之间在制造上都应用了杠杆的知识; ③在自行车坐椅下有一排弹簧,这一排弹簧在自行车前进过程中起减震作用,它使坐在上面的人感觉就舒服。

自行车虽然看似很简单和普通,但在它上面应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我们只是结合初中力学知识进行了研究,难免不全面,但随着知识的增加,我想会发现更多的知识。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篇7

一、新课标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课改实施以来,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使学生体验平等、信任、自由、民主、同情、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感受, 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新课程标准关注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 与学生不断地沟通、交流, 彼此尊重,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内容时, 要求有乐器的学生自带乐器, 并让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演奏乐曲, 讲解他们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这样他们就能在这节课上找回自信。

二、结合教材变革, 处理好物理课堂中的两个关系

1. 密切物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重视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和态度,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 可以拉近物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 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种类型的简单课堂实验, 如通过搓手发热感受摩擦生热;用手将空杯子慢慢压入盛水的盆中, 让学生感受手掌受力的变化, 从而初步体验物体排水多少与浮力的关系;透过小水滴观察电视荧光屏上的三原色等。

2. 恰当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逐步地运用已学的思考方法学习新知识, 这样让学生在不断运用知识和体验变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与运用知识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既长知识, 又长智能, 收益更大。在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大胆质疑, 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 我们都应给予肯定, 因为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有他自己的思想, 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理由,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然后再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 交给学生自己评价, 不一定求得统一的认识, 你觉得没有道理的, 也不能轻易否定。另外, 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我们应有意识地利用阅读教材, 对浅显易懂的学习内容, 安排学生自学, 自己提问, 自己解决, 自己分析, 要求学生提出一些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 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 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 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四、优化课堂模式

1.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或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感到有探究的必要。问题可以从实验开始, 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 和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就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 科学探究, 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 (或学生自己搜集) 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 小组成员互相合作, 协同努力, 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研究探索。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 逐步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 梳理反思, 深化问题。

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特征灵活选用, 不宜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教学形式。一般地说, 实现梳理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学生单独完成;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点拨和调控。

教师可帮助学生梳理本章知识, 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 整理本章重要的思想方法。课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做出小结, 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节内容, 并回顾自己在本节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 达到及时巩固之效;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 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

4. 应用创新, 拓展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首先, 要善于挖掘物理教材, 从教材基本内容拓展问题。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 熟知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 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重点分析, 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并能够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其次, 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引申, 拓展问题。最后, 改进课后作业的布置方法, 注重在作业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以拓展问题。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80-01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法国自然艺术教育家卢梭强调:“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教学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思维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想学、愿学。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课教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我结合教学经验来谈谈我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的艺术

初中物理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律较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一开始接触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为难情绪,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新颖、别致,从而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会自主、努力地学习,钻研,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唤起更高的求知欲。例如讲述相对运动,可以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真实故事:讲音色,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闻其声而知其人”的道理:讲光的折射,引用毛主席诗词名句:“鱼翔浅底”来例证。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信息传递得更加轻松愉快。

二、语言运用的艺术

艺术化的语言是一种使思维得到优质刺激物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促使教师自身思维得到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形象准确,物理研究对象就会更加形象逼真;语言幽默、有趣,能使同学们欢畅乐学;语言生动、简练,会让人生智开窍。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以及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同时,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语言要与内容相适应,分析透彻,揭示深刻,表达幽默等,使学生在学会相关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语言艺术的享受。这不但能引起同学们兴趣,还会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艺术,通过提问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心听讲,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产生联想、想象、创新等。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让我认识到,物理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的技巧问题,对于课堂教学中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要做好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要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地开展提问,要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学生往往不能较为完整地回答出来,教师在设计上要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各个击破将问题予以分离,通过解决小问题,达到解决大问题的教学目的。这就是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教学思想的体现。

四、发现“美”的艺术

物理学本身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学过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性,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物理学美的陶冶,从而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栋梁人才,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都是物质。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波的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物理美作为最高追求境界,通过他们的努力探究而总结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物理教师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五、引导探索的艺术

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

上一篇:设备安装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2022公司新春经典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