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2024-07-16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精选9篇)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篇1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作者: 印来平

单位: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433014

【摘要】 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而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与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主体地位

互动

个性发展

教学模式

谈到“探究”一词,不免让人感到迷惑不解,无从下手。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变教师“灌输式”教学为 “探究式”教学。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提出。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强调“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在探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采取探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第一,教师在扮演“亚里士多德”,教师说的永远都就是对的,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不敢挑战。第二,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常以自己固定的思维影响学生,教学情形基本相似,学生“被迫”得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第三,教学环节中缺乏互动,教与学分离。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学习,学习方式单

一、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学习兴趣也普遍不高。探究式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与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如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简单地说,传统教学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侧重于学生的“聆听”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围绕学生转,侧重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中国古代在《老子》一文中早就谈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三、怎样才能搞好探究式教学?

(1)教师课前要 “编”好程序,“设计” 好问题。

课堂教学的程序都是教师一手“策划”的。探究式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立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最终得出比较符合教学目标的答案,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相对于学生的层面来说,也可以称之为“问题探究式学习”。

(2)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起着引导、辅助作用,是外因。(3)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做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吊”学生的味口,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煽”起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枯木逢春”之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收视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功效。1998年暑期,上海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在承德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幽默地说:“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这充分体现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4)教师要能够驾驭课堂,探究时要做到收发有度。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教师要在把握课堂教学环节下,处理好“引”与“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研究,也不能过多的牵引。教师要让学生围绕教师设立的问题,依靠教材、辅助材料,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通过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寻求信息,从而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教师在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预习)、思维和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5)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点拨。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方向。

(6)探究式教学应遵循一定的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探究式教学强调把学习目标设置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其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创设问题情景 ②学生自主思考 ③学生合作探讨 ④解决问题 ⑤探究拓展⑥归纳小结。此基本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加以灵活变通。(7)教师要把学生看成“牛顿”、“爱因斯坦”。

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角度看待学生,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太笨。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不固定的,学生比教师想得要多。我们教师要用一双 美丽的眼睛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特别要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课堂上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话。比如“你很优秀”、“你很有潜力”、“你很有创造性”。在讨论问题时要让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个体创造思维的发展。

(8)教师要教会学生“拼图”,演示知识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就要求教师适时把学生从知识的漩涡中“解救”出来,让学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例如:在高中物理课本《磁场》一节里,课本上有三幅图,“通电直线导线”→“ 通电环形导线” →“通电螺线形导线”,其实它展示了导线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电流形状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人们对电流磁效应的探究过程。又如:在《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一节里,为什么要将LC振荡电路做成开放性电路,为了更有效地将电磁波发射出去,电感线圈和电容器该做怎样的演变?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拙见,不妥之处还望专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姓名:印来平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年1月

工作单位: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高级中学 职务:高三物理大组长兼理综大组长 职称:中学物理二级教师 邮政编码:433014 电话:*** 电子邮箱:924543766@qq.com 撰稿时间:2011年4月2日星期六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篇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体地位,互动,个性发展,教学模式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教师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大胆开拓,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灌输”教学为“问题”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又称为发现法或研究法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学生能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通过自己的体验掌握知识的本质内容,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采取探究式教学

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第一, 教师在扮演“亚里士多德”, 教师说的永远都是对的, 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学生不敢挑战。第二, 教师常以自己固定的思维影响学生, 教学情形基本相似, 学生“被迫”得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第三, 教学环节中缺乏互动, 教与学分离。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学习, 学习方式单一, 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学习兴趣不提高。探究式教学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与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 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索学习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简单地说,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 侧重于教师的讲解过程, 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 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 中国古代在《老子》一文中早就谈到:“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 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可能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探究的基本要素=探究的基本步骤。“要素”不同于“环节”。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就会中断;而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的要素是科学探究的标志, 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这样的要素, 它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 学习时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

误区二:科学探究简单等同于学生模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其中的引导者和主要参与者 (问题的合理性、方案的可行性;对探究过程的组织、调控和指导) 。

误区三:科学探究一定都要动手做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这是从整体上说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而绝不是说, 物理学中的每一个规律都“应该”或者“可以”直接由实验总结出来。明确了这个认识以后,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敢于确认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 但不包含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 也是科学探究。

四、怎样才能搞好探究式教学

1.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展开的, 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见解。

2.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做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吊”学生的味口, 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煽”起来, 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有“枯木逢春”之感,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收视率”,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功效。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幽默地说:“酒杯在于晃动, 朋友在于走动, 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这充分体现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重要性。

3. 探究式教学应遵循一定的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探究式教学强调把学习目标设置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 通过分析探究, 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 其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创设问题情景。 (2) 学生自主思考。 (3) 学生合作探讨。 (4) 解决问题。 (5) 探究拓展。 (6) 归纳小结。此基本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加以灵活变通。

4.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牛顿”“爱因斯坦”

传统的教学, 教师总是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角度看待学生, 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太笨。其实,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 不固定的, 学生比教师想得要多。我们教师要用一双美丽的眼睛看待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特别要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 课堂上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话。比如, “你很优秀”“你很有潜力”“你很有创造性”。在讨论问题时要让学生思维碰撞, 闪现思维火花, 激发表现欲, 促进个体创造思维的发展。

5. 教师要教会学生“拼图”, 演示知识的发展过程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98-0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给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依据新课标对实验的考查方向,要求重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和学习素质的形成。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大多以演示实验教学为主,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对实验的原理,步骤进行讲解,最后给出实验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后背什么,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在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实验教学的模式,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

如:在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一课时,不是直接进行演示实验,而是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提出自己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认识,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科学合理的猜想。

在探究实验中首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猜想要有依据,不能无目的的乱猜。因此,我先让全班同学六人一组,一名同学蹲在地上,另一名同学在前面拉这位同学,让他感受拉这位同学时摩擦力的大小,然后让蹲着的同学背一个小同学,再拉一次,结果学生很容易地猜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同样的办法,其他组的同学也猜出了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过程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自主设计实验。

在完成猜想后,学生对如何设计实验有了一定的困难,我适时的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为例,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的方法是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或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经过启发,学生设计出了在探究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在探究接触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不变实验方案。同时,我指出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以后要经常用到。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得以激发。

2 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学生对分组实验是最感兴趣的,但绝大多数学生凑“热闹”成分很多,实验也是按照教师布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实际动手操作的学生就少了,凑“热闹”的或冷眼旁观者居多,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面不广,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流程,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在实验前分组时,就把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和能力较弱的同学相互搭配,同组内分工合作,并在实验中互换角色,这样,他们在探索研究、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如: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如果我们只让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低于、等于和高于额定电压的三种情况下的发光情况,并将每次测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表格,求出电功率,这样就相当于一个验证实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实际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原理。实验中不是直接给出实验的原理,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组认为要用P=UI进行实验,还有的组认为用P=U2/R和P=I2R进行实验,对三种实验原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确定P=UI为实验原理。学生在动手前先从理论入手,自主探究实验原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第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中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步骤,也是让学生自己设计,结果有的组设计了三个步骤,有的设计了四个步骤,还有的组在没有确定电路图的情况下,先连接了电路,最后造成短路,经过分析后,他们设计出了正确的实验步骤,并开放性的设计了记录表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第三,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后各组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让学生自主得出如下结论:(1)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办法还可以测电阻;(2)测量过程中灯丝电阻与温度有关;(3)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等于额定功率;(4)灯泡两端的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还会烧坏灯泡;(5)燈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灯泡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且发光较暗;(6)由于灯泡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所以不宜用P=U2/R和P=I2R测灯泡的电功率。通过以上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的能力。

3 利用课后小制作活动中体现科学探究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真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这一教学宗旨,在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还自主探究了课本上没有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在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一节后,我布置学生自制照相机,有的学生用买来的凸透镜制作了照相机,有的学生用透明玻璃瓶的瓶底作了照相机,为此我对用瓶底制作照相的同学提出了表扬,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探究精神,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对知识的探究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在学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一节时,我要求学生课后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制简易的直流电动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利用常见的器材,亲手实践,制作出了电动机。在探究过程中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4 改变实验的考查方式,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教堂的实验探究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还远远不够,要让学生将无意识探究引导到有意识探究上来,我们就必须改变对物理实验的考查方式。第一,可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探究题的考查也可时时提醒学生改变学习物理的方法,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平时不仅仅注意收集与科学探究有关的练习,建立探究题题库;还在平时看书、阅览中随时留心,有好的探究思路立即记下来,编辑成题。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多打开几个思考的窗口。

总之,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多角度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Z].

[2]物理新课标[Z].

物理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尝试 篇4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将学习重心从过份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强调知识探究过程转化,客观上已经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下面结合实际的物理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通常是以温故开始,然后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识,最后巩固练习。整节课按照教材、教参和教案表演下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教师示范例题,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完全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虽然在课堂上学生不吵不闹,认真听讲;教师提问,也能够按要求回答,但这样的教学却是置学生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时间长了,就养成了“知识等老师教,思路由老师引,方法仿老师做”的习惯,形成了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意识,失去了本来的创新精神。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用于课堂教学,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重大冲击,甚至在评价公开课时都多了一条“是否应用计算机”。的确,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我们解决了传统手段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问题,为“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一丝活水。但是,透过现象理智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许多课件只是着重对学生的形象刺激或解决一招一式的教学难点,诸如“大的变小”,“快的变慢”,“难理解的变形象”等,忽视了思维训练,没有启发学生的心智,甚至阻止了他们思考。另外,在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只不过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 “电灌” 或 “人灌+电灌”,计算机沦落为了“应试教育”的强有力工具。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洁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二、把握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是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只重视知识而忽略方法,也不能只学方法,而不掌握知识。这样对学生来言,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两者并重,针对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多重视知识教学,提出一个以教方法为主,同时也教知识的探究式教学法。所为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探索研究,在掌握方法的同时熟记知识,并学会知识的应用;是我们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掌握知识,让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研究,发现掌握,这样做学生会有了兴趣,学会了方法,掌握了知识,同时应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探究式教学是力图将教法,学法和知识相统一,巧妙地设计一个教和学的过程,指导学生怎样去探索研究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品质都得到提高。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实践,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的“探究式”,例如,《阳光透过树阴成像的探究》的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观察阳光透过树阴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预测,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可能是阳光透过水孔形成的光斑(像),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3.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分组观察阳光透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探究式教学基本模式的组织形式及实施过程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是以物理课程的知识教学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形式,以训练学生达到科学探究七要素的基本要求,并获取知识为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载体——所学课程知识的不同,应该包括科学探究七要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组织形式及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设置处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疑难,构成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列举生活实例,进行演示实验,展示实物图片,引入多媒体信息等等,这里我们采用展示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如下: 教师引导:我们用力推车,车就由静止开始运动,用力踢足球,足球就滚动起来,用力向上提书包,书包就上升,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到结论: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有一个很重的箱子,小孩用力去推它,但没有推动,用力向上提它,箱子也没有上升,这个例子说明力不能使静止的物体变为运动。教师演示并分析:①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力推它,小车处于静止状态。②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用力推它,但小车仍然向前运动。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要以“问题的提出”为前提,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意味着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问题来源于“疑问”,任何科学研究从本质上说,其出发点是一个“疑”字,其最后归宿也要回归到解决一个“疑”字上来。提出问题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掌握和训练学生“疑”从何来的一些方法,诸如寻根究底——疑从现象中来、触类旁通——疑从比较中来、假设推理——疑从无疑处来等。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索中,我们采用了寻根究底的方法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与运动有一定关系,那么,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呢?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最简单的现象开始,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 2.收集证据、引导猜想、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猜想不是“空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遐想”,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信息资料及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大胆的批判精神所进行的创新性行为,猜想的验证必须设计正确的方案,进行适当的实验,收集大量的信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信息的处理才能完成。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猜想,并通过列举事例,验证了猜想之一,设计实验,验证了另一个猜想,并在最后通过评估我们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教交给了学生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引导: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怎样运动呢?我们可以先猜想,然后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物体依据是否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类?(生:分为静止和运动两类。)我们仍然从最简单的开始,探究物体静止的情况:一个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处于什么状态?从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概括,来得出猜想。学生提出猜想1: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引导学生列举事例,验证猜想1 师: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大量的经验事实来验证,请同学们从生活中进一步列举实例,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列举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师:生活中有没有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变为运动的呢?如果有,请举出实例,则证明我们的猜想就是错误的。(生:自由发言,说明没有这样的物体)师:事实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由此可以得到结论,请同学们将结论概括出来。(生: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验证猜想1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又将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们仍依据生活实例来猜想。多数学生提出猜想2: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慢慢停下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收集信息 教师引导:猜想已经形成,我们的任务就是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由4人组成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提供的器材有小车、木板、棉布、毛巾等。怎样设计实验呢?首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不受力的物体?(生: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没有不受力的物体。)师:但能否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呢?仔细考虑刚才老师所做的第二个实验。(生: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没有受到推力。)师:但在水平面上滑动时,水平方向上小车是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呢?(生:它受到一个阻力作用。)师:对,我们可以从研究不同阻力时,小车运动情况来推理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思路设计实验。(生:根据器材,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及记录现象的表格,并修改完善)师:请同学们谈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生: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不同的水平面上滑动,判断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要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受到的阻力和小车运动的距离。)师:下面同学们依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生: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现象。)引导学生科学推理,验证猜想2 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什么结论?(生:①在各种表面上都受阻力,运动越来越慢,②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师:在上面的实验中,换用一个表面更光滑的平面,推理一下,小车运动的会更远吗?(生:小车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小车会运动的更远。)师:进一步,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小车运动中不受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呢?(生: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师:请将实验及推理可以得到的结论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生: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一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3.评估交流、归纳整理、发现知识 各小组将自己所做的实验过程、结果相互交流,归纳整理探究式学习的全部过程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反思评估探究方法和过程,总结出物理学研究方法并得出结论 师:评估一下我们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我们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提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到力,将慢慢停下来”的猜想,但通过实验,发现猜想中慢慢停下来并不是物体不受力,而是受到阻力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科学推理,得到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到力,将作匀速运动”。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即“经验总结、科学推理”,这种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经常用到。希望引起注意。同时,这个结论也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我们要直面错误,相信真理。回忆我们刚才的实验,运动的小车向左右偏转没有?再大胆推理一下,运动物体不受力,运动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呢?(生:实验中小车没有左右偏转,运动物体不受力,运动方向不会改变。)师:综合上面两方面结果,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哪位同学用最简单准确的话表述出来。最后学生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我们通过猜想,并想法验证,对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进行了探究,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一切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一切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这节课,我们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努力,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研究,得出了一条定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与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同。(生:阅读教材,并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对上述两个猜想的验证,学生经历了科学家所经历的过程,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也在探究的过程中习得了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经历了科学探究七要素的基本训练。4.应用延伸,发现新问题 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在应用中发现新问题。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我们通过两个例题的尝试解答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引伸,提出了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满脑子问题走出课堂,激发了学生在课后收集证据和相关资料的兴趣,为下一次探究活动做好了准备。师: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形成,让我们来学习怎样应用它来解决问题,请大家解答下面的例题。例

1、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当速度达到3m/s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A、慢慢停下来 B、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来 D、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3m/s 例

2、如果没有重力,没有空气阻力,跳高运动员起跳后,能回到地面吗,为什么? 师:通过探究、训练,我们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能够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思考,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为什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是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性质?这是一个新的问题,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证据和相关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准备。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重走了一次科学家探究之路,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了纯知识教学的传统方式,以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价值取向,重视知识的发现,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述、实践、合作、判断等能力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如学习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敢于直面错误坚持真理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从“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式过程中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探究过程”。在教学中,它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动手去“做”科学。这样,传统教学的“教材中心”将让位于“方法中心”;“教师中心”将让位于“学生中心”。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实验为手段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探究因素。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实验。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成为一个实验操作者;还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成为一个实验设计者。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

2、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去认识物理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一种归纳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对掌握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加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学会学习”,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保证“可持续发展”。

3、以方法为主线,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物理教学不仅包括物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而科学方法是人们从事科学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在科学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态度是人们对科学的过程、结果、作用等产生的较为持久的心理反应。在物理学科科学探究学习中,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猜想、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整理、发现知识——应用延伸、发现新问题”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载体,以科学探究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实验,正确对待实验结果的严谨科学态度。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合作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评,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4、注重教学的主体性、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做的实验应该由学生来完成,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能获取的信息应该由学生自己想法获取,学生经过思考能得出的结论、能回答的问题应由学生思考回答,经过讨论仍不能回答的问题,方可由教师指点。教师的主导任务不应是“提问题”、“传递知识”,而应设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变成“提出问题”、“获取知识”的主体,而不是回答问题、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具有研究性内涵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在探究式的过程中,无论是回答学生问题还是创设情境、引导思维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通过情境、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领。探究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论是选题的确立、探究的具体过程,还是选题的结论,都应是开放的。需要探究者与他人、信息资源广泛接触。在选题的合理性,探究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结论的适应性等方面,要征得老师、合伙人的同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我们只提供了一个基本程序,而不是设框框把学生的手脚捆绑起来,而应该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允许学生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和探究结果的多元性。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篇5

新课程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本文主要从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出发,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进行总结,探索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

作 者:蔡向阳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课堂   探究式教学模式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篇6

黄石市新下陆学校

侯超峰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已从资本重心转向知识创新中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决定国家、民族地位的要素之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材,教育正在变革,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学科教学,已是公认的教育转型。然而,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盛行“以解题为中心,从理论到结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过分地注意建构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不适当的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材的绝对权威性。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不会质疑,不会探索,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笔者认为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借研究性学习之东风,构建一种既遵循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物理学特色和实际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学习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探究性学习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模式源于美国教育家萨其曼(Richard Suc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探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有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达到上述能力要求,笔者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把教学活动中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变成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其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一名普通的合作学习者,同学生一起互动探究,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未知领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志领域。具体操作模式如下表所示:

在上述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形式,灵活应用。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它可以科学知识为主线,插入具体问题和应用实践背景资料,也可以问题和应用为中心,逐步渗透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的教学;从教师作用上来说,它可以教师引导为主,也可以学生活动为主;从应用范围上来说,它可围绕某一探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的内容的教学,也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

二、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流程特征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在开始实施阶段,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为躲避?——子弹,它有杀伤力。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没有速度的子弹,不具有杀伤力。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 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课题探究,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后,思维处于强烈的不平衡状态,从而诱导自己主动提出探究课题,在接受性学习中,由于教师牢牢地把握着整个的教学过程,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是按照课题研究活动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因素、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男女比例等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给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小组合作形式就将“学生——教师”之间的单向反馈变为“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多向反馈。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与同学间讨论,让思维发生激烈碰撞和提升。此外,小组合作形式最大优势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再通过组际间交流,综合集体意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始终维持于一定的激奋水平状态,互助的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更好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在探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座位安排是很重要的。现行的教室安排是教师在前面,面对学生。这种安排鼓励从教师到学生,再从学生到教师的讨论方式,而不是提倡学生与学生两两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合作活动时,最好小组座位安排成一个圆形或矩形,这样使小组中任何人都能看见小组中其他所有的人,从而有利于小组合作讨论的顺利进行。

谨记:若开始没有能引起兴趣的话题,小组讨论很难进行。因此,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课堂教学中,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器材:浅盘、有机玻璃板、带针头的注射器、量杯、痱子粉、油酸酒精溶液,水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本实验选用油酸酒精溶液?油酸分子有何特性?

小组讨论中学生直接从抽象到概括是很难的,开始要学生从具体和简单入手,然后再通过实践进行归纳。如本课中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有:如何测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如何在水面上形成边界清晰的油酸膜?如何记录油酸的边界?如何测量油酸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质疑解难,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探索验证,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后行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外化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4、组织讨论,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模式,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启发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的改变学生在接受性学习中的旁观地位,人人都是参与者。其次,由于探究小组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所获得认识有高有低,有的完整,有的片面,有的甚至还有错误,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组织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共享集体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概念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所以组织讨论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再次,模式特别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个性等方面的教育成果,而这些都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编码和传递,因此集体讨论和评价时,要引导学生作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多用延迟评价和积极评价。如主动协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或思维的敏捷程度,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培养学生在讨论中的顿悟能力和自我否定精神,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讨论中为了小组的成功,学生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摆依据,做实验,谈看法,学生通过利用环境解决问题获得了内在的满足感,这比接受性学习中回答教师问题所获得的外部奖励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样也主观上促进了学生素养的自我完善。

5、鼓励创新,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以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⑴ 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⑵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0C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升温,而是使空气降温,如何解释?

⑶ 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篇7

(一) 如何理解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通过教师的启发, 使学生自觉地、主动的探索;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原理时, 给出一些物理事实和问题, 创设特定的物理情境, 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物理原理和结论, 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所起的作用是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1. 创设物理情境, 提出课题。

教师创设一定物理情境, 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产生求知欲。教师再提出探究的课题, 并提供一定材料, 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

2.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和猜想。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基础上仔细分析研究, 提出假设, 并从理论上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中去分析假设的可靠性。

3. 实验探究、验证和论证。

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设计一定的实验过程, 进行实验探究, 从实践中进行验证和论证。

4. 归纳总结, 巩固提高。

在实验的基础上, 教师要进行积极引导, 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化理解、巩固和提高。

(二) 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个案研究

笔者在开展“单摆”这节课教学时, 通过讲述伽利略在教堂里发现吊灯左右摆动的等时性, 进一步研究直至发现单摆原理的故事来引入单摆的概念。这个“引入”旨在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各种现象, 同时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体单摆,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1. 单摆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定性探究。

课堂上通过对单摆装置的实物认识和摆动规律,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照单摆的装置积极思考。小组讨论, 大胆猜测单摆的周期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初步的猜测结果上, 归纳出单摆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然后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 最终得到单摆的周期跟哪些因素有关, 跟哪些因素无关。在分组实验时, 教师注意观察各个组学生实验过程, 发现问题时, 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正确得出实验结论。在学生实验完毕以后, 总结实验结果, 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采用引导式及时解决。最后通过简单多媒体动画展示单摆运动过程, 对各种不同因素进行对比, 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定量探究。

在得出单摆的周期跟摆长有关, 且摆长越长周期越长, 而与摆角、摆球的质量和大小等无关时。为了确定单摆周期与摆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应设计定量的探究实验。课前, 教师应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并做好定量部分的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教师在课前还要做好学生的学案, 设计好该部分的表格, 这样学生在实验时和实验后会对照自己和老师设计的表格, 从中懂得如何设计数据记录的表格, 同时也优化了课堂的时间。实验开始前, 学生阅读书本上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内容, 并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然后再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同样,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各组的实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实验结束以后教师选取一组实验数据利用Excel作图功能进行作图, 并对T∝L、T∝L2、T∝L 3, 或者各种可能的定量关系进行试探性作图, 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本节课的关键是学生做好探究实验, 并从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抛出特定的物理情境后,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积极思维和探索, 进行大胆合理的推测, 并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情况。教师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应留下一定的空间, 如准备比该实验所需要的多一些的实验器材, 这样学生在实验前还应思考该选择什么样的器材, 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及事前应具备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实验中启发学生采用较好的实验手段和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设计, 可以使学生沿着一条明确的认知线索, 有逻辑地从已知到未知。教学实践表明, 课堂上, 学生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观察、分析中去。在实验结束时, 一句“单摆的周期是否只跟摆长有关”的疑问,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探索知识的方法。为部分感兴趣学生研究单摆周期与其它因素有关做好理论上的支持。

(三) 物理探究式教学个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对策

1. 对思维发散结果的把握要注意尺度。

在发散思维过程中, 学生的猜测结果可能较多, 这时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选取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情况 (如本案例中单摆周期是否与重力加速度大小有关等因素) 可以在以后再进行研究。

2. 对实验器材的选择要注意给予一定的想象空间。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实验验证, 而实验就必须要有实验器材。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不必太死板, 而是学生要什么器材就给什么。因此, 课前准备器材时应认真考虑学生可能会想要什么器材, 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准备与这实验相关的实验器材。能动的实验器材的选择, 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对实验过程的把握要注意点面结合。

在实验探究阶段, 教师必须注意各组学生的实验动向,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规范等都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 不能直接给予示范或者改正。在点上要注意单组学生实验情况, 在面上要了解学生总体实验的问题, 发现问题后给予一定的引导, 这个过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仅要求老师在现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 而且要在课前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时刻关注预测的情况有没有发生。

4. 对实验的结论要注意归纳总结并升华。

实验结束后, 要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见, 充分发挥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对一些实验中的难点问题有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 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 达到难点的突破。实验后最好留下一定的悬疑,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也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或学生的课外研究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发现,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生思维空前活跃, 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但如果长期开展探究式教学, 不仅需要老师在主观上有充分的设计和筹备, 还需要学校里能开放部分实验室, 能提供更多学生自主实验的仪器等硬件上的支持。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新形势下适应新课改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物理教材中“单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个案, 提出对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理解, 指出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对策, 以期更好地开展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单摆,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篇8

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首先,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主动预习。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许会主动预习,预习的效果可能会有一点效果。但有的学生在预习时找不到预习重点,只是把这节课的课文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并不知道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概念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解题时依样画葫芦,题型稍有一点变化就不会做了。这部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彻就更谈不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基础不好的学生根本就不会主动预习,他们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一堂课里他们不知道该干什么,不是睡觉就是看课外书、讲小话。物理教师怎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课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每节课前都有一两个小问题。教师要运用好这些小问题,在提出这些问题时要别出心裁,问题的提法要足以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当所有学生被吸引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来,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密联系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提出趣味性强、直接而具体的问题。问题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才能被学生注意和选择,学生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这一环节决定这堂课的活跃程度和学生是否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2.猜想验证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可能不够完整,可能不够严密,甚至是错误的猜想、错误的结论)。然后师生共同用物理事实、物理实验或数理逻辑的方法去验证。例如物理探究法常用的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实验科学推理法,通过实验总结得到物理规律,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推理得到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并且学生有一种像科学家那样探索未知领域的感觉,有一种成功后的满足感。这一环节是物理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精心设计。

二、用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大多数是在大量物理实验、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同,其抽象概括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也不同。教师要按照其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基本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默默地发挥作用,受益终生。

例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功率热值、效率、电阻等知识是反映物质或物体在结构或性能上的某一属性,可用“比”的思想方法组织教学:速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密度比较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多少,压强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热容比较不同物质容纳热的本领,功率比较做功的快慢,热值比较燃料完全燃烧放热的多少,效率比较有用功占总功的份额,电阻比较导体的导电性能。例如:功、焦耳定律用特殊情形法去组织;液体的压强,导体的串、并联主要用演绎的方法去组织;透镜成像、物体变化、内能的改变用因果对称的方法去组织。

三、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

1.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

初中生追求个性化,但在教室里我们又不能过分追求个性化,应按照学生的基础情况来分组,一个学习小组中要有基础好的、基础一般的、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个小组的人数以六到七人为宜。

2.成立学习小组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

按小组管理学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使学生树立团队精神,他们可以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会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融入这个学习小组中。教师要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小组里每个学生的进步是小组的荣誉,这样小组里的学生会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学习起来更有劲头。

参考文献:

何新贵.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中学教学参考,2013(8).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篇9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文/孙崇恩 乔 娜

摘 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这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就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方法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激发兴趣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运用合作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优等生的帮扶作用,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讲究的是和谐及共同发展,并不排除学生的个性发展。恰恰相反,合作探究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往往采用组建合作小组和竞争小组的方式,即一个班级分四个小班,一个小班分四个小组,一个小组由四名学生组成,小组内每两名学生组成“一对一”互助小组;全班组与组之间互称竞争小组。这种方式形成了一种网络式合作探究形式,学习效果显著。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按层次划分小组,确保小组均衡发展

要注重小组人员的配置,组建合作小组时以方便师生、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作为出发点,要考虑日常教学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性别、身高、学习成绩、性格、爱好等进行全面调查,然后以A、B、C、D四个层次合理搭配,组间基本保持水平程度一致,性别搭配合理,兼顾身高由矮到高。当小组和座位安排好以后,短期内不更换,每月轮转一次,确保小组均衡发展。这样,合作学习小组才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二、遵循多元互动原则,确保师生平等互动

在合作探究中,遵循多元互动原则,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的互动,包括生生、师生互动,不仅要使学生动起来,教师也要融入学生群体探究中去,和学生一起平等参与和互动。

1.抓准合作探究的时机

高中物理教学一般分为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对来说,实验课较适用于小组合作教学,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要进行打点、测量、记录、计算等多个步骤,一个学生做起来可能会手忙脚乱,若进行分组,相互分工、互相讨论,完成的效果往往会好一些。当然,在基础理论课上也可以进行合作探究,但必须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太过容易或太过复杂都会给学生合作探究带来难度,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此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前还应当按学习小组给学生布置课堂合作学习的有关思考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小组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所提升。

2.关注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教学的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合适、“求全”造成的。探究教学一定要注意目标的达成度,不能求大、求全。对于实验探究课,应以“生生”合作为主,合理注入“师生”合作,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组成员的高度信赖感和责任感

高中物理实验比较复杂,需要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一个环节出错可能会影响整个小组学习的成效。因此,这就要求合作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小组长要信赖本组成员,具有全局意识,有责任帮扶落后同学,协调全组成员完成每一项任务;而小组成员按小组长要求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分组讨论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采用同一层次的与不同层次的分组方式交叉进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发言积极的学生把发言机会让给不愿发言的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

三、公平合理评价,激发学习潜能

评价是合作探究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合作探究得以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合作探究的评价应当淡化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择功能,倡导“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评价结果要结合个人与小组集体的具体操作水平。此外,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并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良好的学习模式。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认真对待,积极探索,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最佳时机,增强其实效性,不被课堂上的表面“热闹”所蒙蔽,这是每位高中物理教师不得不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华峰。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中学教学参考,(35)。

[3]贺佩霞。探究问题组的构建及应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05)。

[4]江新。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教育学术,(08)。

上一篇:恋青忆绵初中作文下一篇:留在春天的温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