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精选7篇)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 篇1
我曾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说是有一个中国学生,据说很优秀,他的英语级别已达到专八,但是,有一个当外国人向他中国的四书五经是哪四书哪五经时,他竟然一无所知,让外国友人大感不解。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为中国灿烂的文化古文明感到骄傲自豪,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取中国古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弘扬光大。
语文,学起来不难,但是要真正学好,却非常不容易,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有自信,有正确的方法,肯下功夫。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兴趣当头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人都认为语文学起来非常吃力,我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学习语文,首先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那么,老师就要从零开始,或引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好文好段,或组织学生搞一些课外知识竞答,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样写?因为这个问题是在学生视觉感受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且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所以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创设一种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容易地吸引住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利用多媒体能够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精神饱满地、主动地接受新的知识。
二、应用板书艺术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不仅仅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示个性、激发学生兴趣的艺术创造。设计精美的板书不仅可以化繁为简,传达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因此在信息技术盛行的今天,我们不能偏废这门教学艺术,而应该充分利用板书。
1. 利用板书吸引学生
科学证明,在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听觉占百分之十一,视觉占百分之八十三,其它(触觉、嗅觉等)只占百分之六。视觉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又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印象也较为深刻。在第八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中,河北的赵志军老师执教的《长亭送别》的板书从右向左竖排展开,在崔莺莺和张生的名字上画了一颗大红心,然后在这颗红心上画了一把利剑,以此表示他们被封建礼教无情射中,使学生被他的板书深深吸引。他是参赛选手中唯一没使用多媒体的老师,然而他设计的板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二、循序渐进
世上做任何事,都应该是有章可循的,都有其应该遵循的原则。
学习语文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必须注重基础,不能好高骛远。即每天多掌握一个词语,每天多记住一句警语,每天赏析一首诗,每天看一遍文章,每月欣赏一部名著,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逐步提高语文水平。另外,还要多读精思,即有选择地泛读和精读,并深入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把所学化为己有。
三、运用联想
《红楼梦》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学习过程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四、积极参予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有限,所以,老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不仅仅要尊重老师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积累,更要发挥主动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与同学互动,与老师互动,激活思维,锻炼能力。
五、严格自控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习语文,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反映在平时的点点滴滴,字要规规矩矩写,书要认认真真读,计划要老老实实执行,平常要有意识地书古朴典雅、主题突出、新颖别致,给所有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特的板书,艺术的设计使整堂课锦上添花。
2. 利用板书激发兴趣
美观形象的板书可以把抽象、复杂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把这篇课文的板书设计成“桥”的形状,以“轻轻的来”和“悄悄的走”作为“桥头”和“桥尾”,把作者的情感变化“欢喜、永恋、寻梦、放歌、沉默”按次序写成“桥拱”形状,把诗歌中的意象排列在“桥拱”下。当在文字下面画出了“桥”的形状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亮了一下,感到很新奇,脸上露出笑容。原因就在于这节课的板书既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又体现了徐志摩的绘画美,直观形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她的青春语文生动活泼,她的板书艺术跟她的青春语文相得益彰。她讲授《狼》板书不超过二十个字,简洁明了。另外,还画了一根骨头和一把刀,很形象、生动。正是这样与众不同的板书艺术不仅引领学生自信地走进了文言天地,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设计板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滋养,艺术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使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满足学生的试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与板书有机地结合,让语文课堂天光云影共徘徊。
试论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
刘燕玲
(福建省永春达埔中学,福建永春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巧妙有机地渗透创新教育,文章从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出发,分析了目前语文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几点创新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使多读、多看、多练等。
六、掌握技能
语文学习中的第一种技能是阅读技能,所谓阅读技能,就是既可以快速阅读,又可以深入精读,还可以边读边思考,同时,能够读思结合,阅读的同时,能将文体分类,把握文章特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清楚文章表现形式,做到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太容易。所以,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读多练,熟练掌握阅读技能。
语文学习中的第二种技能是会做笔记。初中生的笔记大致有三种:其一是课堂笔记,要求学生要学会有选择地记录,不要全盘抄录,而影响听课效果;其二是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其三是复习笔记,要学会理清知识结构和脉络,切实做好归纳工作,记录疑难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集中处理。
七、书读百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说是书读百遍,只是泛指,不过,读书的方法,大致有下列几个步骤:
一是课前预习,也就是在老师第二天上课前,先把课程作一下通读预习,对不明白的问题,先标出来,第二天上课时,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二是课后研读,即老师上完课,将所讲内容作一下事后消化,并整理听课笔记;三是单元连读,即学完每个小单元,就将其连起来看一遍,加深印象;四是全书通读,即学完全书后,根据老师列出的脉络,将全书学习内容过一遍;五是考前选读,即将学习笔记和单元测验相结合,将通读与重点难点精读相结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进一步提高学
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其次是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效果。
八、注重积累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重在熏陶渐染,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初中生在平时要多读、多练、多观察、多思考,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九、合作学习
《学纪》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群体中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通过相互合作,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十、读书十诀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有读书十诀:
1.序:循序渐进;
2.勤:业精于勤;
3. 恒:持之以恒;
4. 博:博览群书;
5. 问:不耻下问;
6. 记:多做笔记;
7. 习:温故知新;
8. 专:专一博广;
9. 思:边学边思,学以致用;
1 0. 创:触类旁通,敢于创新。
这十诀,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对学好语文大有裨益。
以上十点只是我的浅见。语文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尚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为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感到骄傲自豪,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取中国古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弘扬光大。语文,学起来不难,但是要真正学好,却非常不容易,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有自信,有正确的方法,肯下功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习方法,指导途径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读;兴趣;有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师生颇为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就是潜心涵咏,慢慢地欣赏文本。就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
(一)沉入字词
文本细读,首先就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推敲。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所以细读文本时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笔者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文中“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言外之意是——小女孩一天也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一天也没有挣到一个钱。但课文中却有意回避了这样的写法,两个看似简单的“谁”,剔除了泛泛而谈的“大多数”——“没有人”,表现的是所有的人无一肯施舍自己的同情,体现出不是小女孩不肯用心努力换得温饱,而是面对如此美好可怜的生命,世人的冷漠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简单的“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原来这寒冷,不仅从头冷到脚,而且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所以,细读文本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二)品味句子
每篇课文往往有些语句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的作用。这一类句子蕴涵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全文有密切的联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句引导学生细细品位,能“触一发而动全身”。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而且还“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而且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样的冷呀!细读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如果说夜幕的下垂,好比轻轻揭开了故事的序幕,那么,原来这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并且对后文中提到的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更加产生了同情怜悯之情。可见,每一个词后面,都有一份深长的意味。
(三)关注细节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推敲外,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本身就非常值得推敲。这篇童话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小女孩”的角色定位,她的性别一定要是女孩子,一定要是小女孩。唯有如此,才显得楚楚可怜,令人心疼。而且,在这小小的女孩的微小的生命世界里,还对应着数不尽的大。那些不肯买火柴的大人,那双大鞋,那两辆大马车,那堵高大的墙等等都代表着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个强大的世界。这个看得见的强大的世界,为这小小的女孩提供的只有——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不尽的难过,难掩的悲伤和无限的孤独。所以,她卖的一定要是火柴,唯有火柴,才能提供光明、提供温暖,才能和黑暗、寒冷构成反差,形成张力。火柴也是小的,火柴散发的光也是小的,火柴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意象,与小女孩弱小的生命形成对照。但,这个小女孩,却用小火柴,拥有了温暖和光明。火柴能有如此的魔力吗?究其根本,也许并不在于火柴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这个“小”女孩,用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包容了那些不肯买火柴的大人,那大马车,那高大的墙。同样,就是因为这“小”中孕育着“大”,女孩才能看见那大大的火炉、又大又美的圣诞树,高大的奶奶。原来,小小的女孩用美好的心点燃了小小的火柴,而这小小的火柴又反过来点亮小女孩的整个生命,这,就是童话永恒的魅力。
(四)比较品评
在细读文本时,采用对比阅读往往能够发现文本的妙趣。当然比较的目的是比出特色,比出个性,而不单单是比出孰高孰低。
课文《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描写道: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上述两个例子中三个“摸”字,其词语意义理应相同,但第一句是孔乙己最后到酒店喝酒的情形,他用双手走到酒店,要了酒来摸钱,一种穷途末路,仍不忘喝酒的可怜形象跃然纸上。这里的“摸”字,是摸遍兜底仅有的四文钱,动作缓慢,惟恐少一文。深刻地表现孔乙己穷困潦倒,已断生计,且预示了他的悲剧的到来。第二句中鲁达的“摸”,加上前边一个“便”字,动作干脆利落,倾其所有,表达了鲁达扶危济困仗义豪爽的品格。而李忠的“摸”有所思,不爽快,没有拿出更多的钱来借与鲁达,说明李忠是个对钱财吝啬的小气人。因此第一句中的“摸”是从孔乙己穷困潦倒上说的,第二句中的两个“摸”分别是从鲁达的扶危济困和李忠的吝啬钱财上来说的,三个“摸”字的表达作用都必须从具体的语境中来揣摩,否则便无法准确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
二、唤醒学生
在语文课堂中的唤醒是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探究的兴趣,唤醒学生投入课堂进行文本学习的热情,唤醒学生已知的知识、经验和记忆,唤醒学生内心的审美触觉和情感体验,从而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学习场,在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场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自然形成。可以这么说,如果教师不用教学的艺术去唤醒学生的心灵,一切目标都难以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变为虚无。
(一)新颖的导课,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惑,越能吸引人。所以,令学生耳目一新的 “新异刺激”, 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笔者在教《爱莲说》第二课时的时候,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师:欧洲有一个叫摩根的商人,长的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脸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的夫人接过篮子到街上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这时,笔者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里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
如果把“衬托”手法的定义灌输给学生,初一的孩子有可能很难理解,所以,使用一个很浅显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探究的兴趣,可以说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古文、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中,不仅沉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语言说教,要积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让学生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可运用挂图、幻灯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多看,在看图的过程中进入课文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有效朗读,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上,要想使学生有效的朗读,教师必须给予指导,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因此,有效朗读,对唤醒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思维碰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一味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机械地记、背,学生的积极性不但不高,还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认为语文越学越没味。而且初中学生由于经历、性格、基础不同,从而对文学作品的观察、理解、体会也就不尽相同,而互相交流正是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里去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思维的碰撞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
总之,有效性教学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是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丰富。通过深化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并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了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琪,基于教学过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6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 篇3
一、阅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 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也同样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 作为初中教师, 就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语文的探究, 并大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与思维。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与词汇量,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可以培养、提升学生们的自身素养、审美能力与思想情操。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策略
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习惯, 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我们应该逐渐培养学生们在课余生活中每天读一篇短文。文章不怕少, 重在理解与吸收, 贵在坚持, 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养成一种不易改变的阅读习惯。同时,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 去理解文章中更深层次的内涵, 以及作者对词汇及修辞的运用方法等。恒而久之,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拓宽知识面,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 对修辞方法也会运用自如、轻松得当。
2. 指点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及选材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观察到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时尽管也有阅读的习惯, 但是他们没有明确语文阅读的宗旨与目的。大多数孩子只是在课余中随意找一些散文类、诗歌类或是一些无关学习的情感小说来读, 虽然也做到了每天阅读, 但是实际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学生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同时也没有选择好阅读对象。
首先, 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鲁迅先生的《社戏》, 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进行精读。因为我了解刚上初中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热闹, 所以先以此文为精读重点,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先让学生们熟读《社戏》原文, 接着便开始提问:“同学们, 在《社戏》中你们体味了什么?”同学们会说“美好的童年”、“风土人情”、“回忆童年的快乐”、“感觉到乡愁”, 等等。我会慢慢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风土人情”中去。同时, 我会继续提问:“你们感觉到文章里的美了吗?”学生回答不一, 如感觉到“自然美”、“乡村美”、“人物美”等。我发现, 学生们基本可以从文章中体会、发现各种农村生活的美感———人物美、自然美、情感美。同时, 学生对文章内容能够主动探索其思想内涵, 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并不时有新的发现, 如“这句是写景的”, “这句是写人的”, “这句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等等。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调动、发挥出来, 我再加以适时的引导、点拨。通过学生们所写的读后感, 我发现学生对《社戏》一文的阅读理解与吸收程度, 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好的程度。
其次, 教师应该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对一些有价值、有品位的文学作品, 要让学生进行精读。如朱自清的《春》和《背影》、于漪的《往事依依》、高尔基的《海燕》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 笔者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对人物、景色等的倾情描绘, 去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方法以及词汇合理的运用、行文思路等, 鼓励学生们对精读文章进行讨论, 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教师应针对每位学生的问题, 及时给予正确的解答, 并鼓励、引导学生对类似的文章作品进行课余阅读, 以拓展其阅读范围;而对一些普通的文章, 则可以运用泛读的方法, 只是学习其中的一些精美修辞的运用、情感挥洒的细腻、段落层次的结构等, 如《斜塔上的实验》等。
第三, 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素材。阅读文章的选择上, 教师应给予学生们适当的引导, 毕竟初中学生还没有对优秀作品进行独立选择的能力, 引导学生们自己去选择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但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的目的, 还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独立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并为以后的作文水平打好坚实的文学基础。
学生们通过阅读, 汲取文化精华, 体味恒久的生命力与意义, 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对语文知识的自主探究, 对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人文素养都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作用。而作为初中教师, 更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式阅读, 培养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 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们的自身素养、审美能力与思想情操。文本就结合阅读在学习中的作用与培养学习阅读能力等方面浅显地进行了一些分析与阐述,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伊满香.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初中语文[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2]朱庆福.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阅读[J].2010 (11)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困难;原因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
1.家庭因素。首先,这些学习障碍的学生中有些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从小受父母溺爱,养成了心血来潮时就学习、心情不好时就不学的毛病,学习语文更是三分钟的热度,而他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及时矫正这种习惯的必要性。现在他们长大了,其父母才把培养他们认真学习的习惯提到日程上;但改变一个人的习惯绝非易事,他们既嫌麻烦,又没有恒心,于是把转变孩子的希望都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其次,农村相当部分的学生家长迫于生计,整天奔波在外,无力、无心顾及孩子。家庭配合、监督教育的缺失和空白以及本身语言能力的有限使这些孩子从小就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学校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有意无意忽视了一些接受能力弱、对知识再运用能力差的学生,加之学校的不够重视,造成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教育不均衡;有些学生有问题向教师求教时,教师不是和颜悦色、极富耐心地解释讲解,而是讽刺、挖苦,甚至厉声叱责。有些教师也深知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但却无心或不愿一对一地辅导等。
3.学生个人因素。这些学习障碍生成绩不如其他同学,在同学面前总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他们也想学习上与其他同学一起进步,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同时他们还担心自己学习不好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骂,过度的焦虑又使他们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帮助这一部分语文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尽快地走出学习的误区。
二、教学对策
1.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地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养成了探索知识的习惯。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能更好地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情境教学,发挥学生想象力。情境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面,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4.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学习知识。
5.教学方法多样化。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小学生的思维基本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官印象,引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能使他们对事物很快地形成正确的概念,以便牢固记忆。
6.多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及时肯定和表扬学困生,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可以使其产生要求进步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内,要多留给学困生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朗读事先读过多遍的课文、句子和对话,让他们进行简单的对话表演,让他们感觉到“我也行”。
7.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体验成功。小组合作学习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优点是面向全体,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缺点是优等生是“亮点”,学困生是“陪衬”,较少受关注。所以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如果能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身上,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提高自信,多让同学在小组内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学习的成功,相信效果一定非常显著。
三、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氖围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 篇5
那么, 对于语文学习我们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创设故事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 精神为之一振, 注意力高度集中,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学习愿望, 为一节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创设故事情境一般适合于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听故事, 这是因为故事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故事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他们在生活中期盼的事物, 崇拜的英雄人物, 渴求的超凡能力在故事中能够得到满足。儿童被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吸引, 哪吒、孙悟空、舒克与贝塔、熊大与熊二……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 恰当地引入一个小故事, 可以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望。如, 教学《汉语拼音“ɑ、o、e”》时, 教师出示课本中的画面并声情并茂地描述画面:天刚亮, 勤劳的大公鸡就来到小河边, “o”“o”“o”地叫起来, 小红听见了大公鸡的叫声也赶忙跑过来大声唱:“ɑ”“ɑ”“ɑ”地练起了嗓子, 歌声吸引了大白鹅, 大白鹅边游边叫“e”“e”“e”, 多美的早上, 河边充满了一派欢乐的景象。同学们想到这里看一看吗, 好, 让我们一起走进汉语拼音第一课。再如, 识字教学中, 把生字设计成一颗颗种子。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 春天来了, 我们一起去种树好不好?大家看, 种子们来了, 他们看到大自然这么美丽, 都想离开妈妈的怀抱, 要在这里安家, 为大自然增添一抹绿色。谁来帮助他们种在山坡上?在这种充满爱的情境中, 学生学开始认读记忆生字, 给生字组词。创设故事情境,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 不知不觉走进了知识的殿堂, 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步。同时, 在创设故事情境中还渗透了勤奋、爱心、环保、奉献等教育元素, 一举多得。
二、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它能抒发学生情感, 并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创设音乐情境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 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 教授《大江保卫战》时, 课前播放人民子弟兵与洪水作战的特写画面和激情澎湃的歌曲《为了谁》, 学生耳闻目睹, 如临其境, 激发了无私奉献的情感, 唤起了求知的欲望。歌曲播放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一曲《为了谁》唱响了大江南北, 歌曲中说: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同学们, 你知道他们是谁吗?生:人民子弟兵师……师:他们是人民的儿子, 哪里有灾难, 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老师清楚地记得, 那是1998年的夏天, 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是他们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 一节通讯报道课, 通过音乐开始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我们相信, 整节课学生也一定会投入地朗读, 投入地品味, 投入地感受。创设音乐情境, 可以激活课堂, 增添文本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发学生联想, 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三、创设表演情境。
小学生的模仿力最强, 因此在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中, 导入环节恰当地引入表演情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很有必要。如, 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演练, 既主动钻研文本, 洞察文章内涵, 又能够在课堂上让同学投入其中, 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对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恰如其分地感悟。同时, 学生置身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之中,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 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值得注意的是, 表演情景的创设要对课文有选择性, 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用来表演的, 比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就不适合拿来表演,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诗, 同时也是一首歌词。诗歌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 把敌人领进埋伏圈, 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剧情很有故事性, 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 不是专业的演员, 剧情经过排练演出来后就变成了枪战剧, 甚至成了闹剧, 笑话层出不穷, 根本无法体现出人们对王二小牺牲后悲痛的心情, 以及对王二小深切的怀念和歌颂, 达不到教育教学目的。因此在引入表演情景时一定要有教师的协助选择与指导。
四、创设游戏情境。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十分强调动作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这种想法表现在课堂上就是“玩中学”。“玩中学”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渗透教学意图, 把学习隐含在游戏的过程之中, 在玩的过程体现学的意图, 在学的过程体现玩的乐趣, 让儿童轻松愉快地感知形象, 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 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好问、好动、好想的创造个性和探究欲望。玩,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 一块橡皮泥, 一片树叶, 一个小石子, 一个小木棍等等, 都能玩出新花样, 而且乐趣无穷。因此, 在讲授新课时, 游戏教学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手段。比如教授《乌鸦喝水》一课时,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做实验, 通过实验感受乌鸦想办法喝水的过程。学生向水瓶里放石子, 会发现, 水太少, 放进石子, 水不上升;如果是敞口瓶, 不用放石子也能喝到水;水太多, 乌鸦推倒就可以喝到水;甚至会想到找一个吸管就喝到水了……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再如教授《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 除了看图来了解听诊器的样子以外, 可以让学生卷起书本互相听对方的心脏, 把耳朵俯在桌子上, 轻轻敲桌子听声音等方式来了解听诊器。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 篇6
一、激情导入, 激发兴趣
生物教学中, 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对着大纲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 那么必然会使下面的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没有兴趣学习。相反,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采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兴趣盎然的跟着教师探索新知识。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上每一节课时, 我都会根据每一节的内容找出适当的开端话题或画面,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人的生殖”时, 我以世界个第一个的试管婴儿———英国的路易斯·布朗的出生为开端, 引出人类的生殖的话题;如在讲授《感知信息》这一课时, 我以自己为例 (自己是高度近视) , 让学生观看我戴的眼镜从而引出问题:“近视是怎样形成的?眼球的结构是怎样的?”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思维及时进入探索新知识的良好状态。
二、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 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 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理论再回到实践, 这样不仅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种子萌发》这一课时, 前几天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动手生黄豆芽, 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 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 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 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还有我在讲《植物的吸水和失水》这一课时, 我提出淹酸白菜时, 撒上盐过几天为什么就会有许多水出来?为什么西红柿拌上糖, 过一会也有水出来?施肥过多, 植物为什么会烧苗?当这些问题解答后, 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 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 激发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 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教学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而制作出生动丰富的教学课件, 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另外要帮助同学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例如:要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科普性教育片, 带领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 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浩瀚无边的网络资源。如当我讲到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时, 就有学生举出了一大堆的例子, 还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它们的生活方式;在讲动物与仿生时, 书本的例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他们的例子比我准备的还要丰富得多。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 篇7
关键词:初中牛津英语,新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国家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它并不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作课程标准, 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 就是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和工具,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收器”, 把知识咀嚼、分解后喂给他们消化, 而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吃好知识“自主餐”, 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1 突破传统, 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这种重认知、轻情感, 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学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疲于记忆,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新英语课程标准》则提倡学生“在做中学, 在用中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将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如何顺利完成这种转变, 需要教师对教育观念及时改变、教学方式及时更新, 满足学生的需求, 调整并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实施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此学习模式中, 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向导,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有时也是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对学生既要“放心”又要“放手”, 并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2 激发动机, 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2.1 以境导学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教学的实质是在语境中交际, 通过创设“情境”, 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激发联想, 唤起记忆中的知识、经验或表象, 从而使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倾向, 使学习者变得积极主动。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 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体现的。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 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怎样做, 更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呈现新的教学内容, 要力求生动形象, 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例如在学8A unit 6 The earthquake中的Reading时,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一些录像、图片资料等, 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自然而然地对自然灾害——台湾大地震产生情感震撼与共鸣, 自觉地参与学习。在设计练习活动和交际活动时, 要多层面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和交际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 应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锻炼的机会。活动可以交叉进行, 如在朗读课文、句型操练、复述故事、模拟采访等活动中, 让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如在学习8A Unit 6 The Earthquake时, 分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展开discussion, 探讨How can we survive if an earthquake happens?, 并根据讨论的结果自主安排表演节目,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专注地阅读课文、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分配角色、投入地表演, 整个课堂变得丰富而有趣, 学生在动脑、动手与动嘴中快乐地体验自主学习的价值。
2.2 以趣促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前提。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常受教材、教案的束缚, 简单地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只满足于现成的课程教学资源, 如课文磁带、录像、教学电视等, 往往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 在课文选材上就有了很大的突破, 初中牛津英语每个单元每一课时的内容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让学生处于觉得有话可讲、有话要讲的强烈情感反应中, 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牛津英语7B Unit 3 Integrated skills学习内容是熟练运用为他人指路的语言知识, 最后成功找到Treasure box (藏宝箱) 的游戏, 为此设计了寻宝游戏, 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从简单到有一定难度的寻宝 (学习) 任务, 并一步步引导学生成功找到藏宝箱,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也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板书、设计问题、补充教材, 自己寻找习题并尝试自我解决疑难等, 努力让学生在自我践行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
3 创设空间, 促成自主学习共识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感悟、体会,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语) 。教师创设探索空间, 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变“教师问”为“学生问”,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音乐欣赏、短片欣赏、游戏比赛等形式, 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如:在讲授牛津英语7A Unit 5 Going shopping中的Grammar现在进行时时, 提前准备几张卡片, 要求学生到台上分别做出相应的动作, 中途动作定格, 让其他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提问并回答, 在“学生问”、“学生答”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奋其力, 自知其知” (叶圣陶语) , 发现错误, 探究疑难。
(2)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 在初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应注重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 让学生多听、多诵读、多模仿, 发现问题, 学到知识。例如:牛津英语7B Unit 6中的reading部分是三首分别描写三种宠物的诗歌, 在学生基本扫除生词障碍后, 让学生先听录音, 轻声模仿后, 进行有感情的自我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 调动自己的感官思维和分析能力, 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押韵美。再进行小组内朗读, 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内容, 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及时地对比其他学生与自己的朗读, 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以便能进行矫正。之后, 小组内成员齐朗读, 这时, 也可引进竞争机制, 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既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能够让学生在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团结合作,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3) 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讲”。新课程改革下, 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也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实际操作上我们还是害怕出现不协调之音, 不信任学生, 不经意间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还是变成教师的“一言堂”。由此, 教师必须要表现出极大的民主和信任, 克服课堂隐形霸权, 杜绝教师“一言堂”。如课文内容的讲解、语言点的注释以及习题的操练, 都可以让学生去动脑、动口、动手, 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要允许他们出错, 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进行适当的、及时的鼓励点拨, 帮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与工具, 促进他们参与自主学习。例如:7A unit 6 Fashion教学Main task时, 教师就“Do you like wearing school uniforms?Why or why not?What is your ideal school uniform like?”向学生提问, 要求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 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辩论式的表述,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和总结,
4 指导学法, 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学生学习也贵在得法。有了一定的方法, 才可能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 教师除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和说明, 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和目标,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坚持课外自学和课堂学习相结合,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如9A Unit 5 Reading主要是学习了解Audrey Hepburn的生平和事迹, 教师可设计一张学生英语导学计划, 设计思路如下:1.让学生利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如电脑上网、杂志或影片查找有关Audrey Hepburn的生平和事迹;2.根据所查找到的资料完成相关表格;3.朗读本课课文和词汇, 然后英译汉翻译文中的一些词组, 这一步全班学生必须完成;4.请学生写下他们不理解的句子, 以便课堂上能共同探讨解决。强调学生前置学习和导学计划的高效使用,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夯实了基础, 自主学习能力又得到了培养, 进而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 拓展了发展空间。
通过以上实践, 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战斗在英语教学第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 如何真正解放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教师今后还需进一步努力和自我提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浅淡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论文12-07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05-18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06-04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07-01
初中语文记忆方法07-23
初中语文写作方法11-11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09-29
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10-30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指导08-27
初中语文的创新学习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