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2024-06-25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精选7篇)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篇1

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课堂上。其实就语文学科本身来看, 课后学习对发展学生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的兴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往我们教师经常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犯愁, 甚至发牢骚。这其中毋庸讳言, 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关。但也与我们教师自身有关。在大力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 怎样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布置什么, 布置多少, 课后学习的质量要求如何, 所有这些, 都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思考。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以往都是抄写、默写、背诵、释词, 或者就是若干张试卷。这样的课后学习, 无疑是让学生机械抄写、敷衍了事,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反感情绪。而且这种课后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学生接受与掌握, 忽视了发现和探究,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渐渐地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正确认识课后学习的作用:巩固知识、培养习惯、训练能力。如果我们能注重学生的心理,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真研究课后学习的型、量、质, 那么, 教学双方定能取得各自满意的效果, 实现教学双赢。

一、课后学习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教师要让学生对课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一方面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掌握学生的这些特点, 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来布置课后学习的内容。因此, 课后学习内容的布置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不能以相同的任务去要求学生, 应该因材施教, 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如在学完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 考虑到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 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布置一篇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的练笔,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 这就很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在评价中, 也要注重学生真实感情的抒发, 不必以精美的文采来统一衡量学生作品的优劣。

二、课后学习要有趣味性和合作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的课后学习也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如果面对课后学习都愁眉苦脸、冷漠呆滞, 那必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的态度越来越消极, 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 最终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和抵抗的情绪。如在教学《狼》一课后让学生自由组合, 排练课本剧。既让学生感到有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 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 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 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三、课后学习要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语文与生活同在, 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中, 必然远离实践。教师应抓住课外阵地不放松, 在课后学习这个环节中多开展研究性学习, 能比较好地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是“自然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因此, 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 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要求。另外随着社会发展, 学校不再是学生求知的唯一场所, 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和体验也是一种提高和学习, 它面向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 强调操作与体验, 强调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知识。新课程结构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使语文学习不止单单地停留在语言文学上。因此, 在给学生布置课后学习内容时, 不能把学生束缚得过死, 应考虑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淡化学科界限, 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如建筑、艺术、文学、影视等均可。

四、课后学习要有自主性和选择性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学生在多样性的学习中学会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 给学生提供选择性的课后学习, 才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教育应当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条件、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独特性的人,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课后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因此留什么样的内容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做主, 不失为一项很好的尝试。这样就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自己选择探究课题, 自己组成小组, 自己选择喜欢的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课后学习的形式, 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不必去过多地评价学生探究结果的利弊, 而重在看学生求知的过程。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课后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五、课后学习要有实践性和体验性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 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体验式的课后学习能扩展到学生的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从而使课后学习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比如搞社区调查、到社区当一天卫生管理员等体验式的课后学习内容, 让学生亲眼看, 亲耳听, 亲手操作, 亲身经历,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六、课后学习要有拓展性和探究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 使他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带到一种力所能及、引人入胜的探究性活动中去, 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探究式的课后学习内容, 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导师,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完《三峡》, 我让学生设计一条常州旅游路线图及景点介绍, 学生要想完成任务, 就要去搜集资料、调查、分析, 最后设计形成成果, 这就很好地体现出课后学习的拓展性和探究性。

七、课后学习要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布置课后学习时要灵活机动, 要多样化。灵活多样即不能一种形式一用到底。可以搜集资料, 可以调查探究, 可以访问开展活动, 可以体验实践, 可以作诗作画等。如在学完《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课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用你自己喜欢、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这个课后学习作业。学生们“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有的人搜集了总理各个时期的图片来展览, 有的人搜集了总理的诗作、故事来展示, 有的人自己创作了小诗, 有的人自己创作了图画, 有的人找来了歌颂总理的歌曲, 有的人自己制作了小花环, 有的人模仿总理的声音等。

八、课后学习要有发展性和实效性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课后学习的布置应视为学生发展的阶梯和形式, 对所学的内容要有检测和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如在学完《语言的实际运用》内容后, 我设计了一次模拟招聘, 让学生写应聘稿, 并发表演说, 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和舞台,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九、课后学习要有创造性和适量性

课后学习是真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出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课后学习的内容与形式, 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后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提高中去。创造性的课后学习要抛弃那种简单的抄写、词语的解释、整理笔记等机械的形式, 而应富有激情、富有个性。有激情的作业, 才能引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积极的, 同时也是自由的、轻松的、活泼的、高效的。课后学习内容的布置也一定要注意适“量”。如果布置得过量的话, 必将侵占学生思考、理解、消化、掌握知识的时间, 也将侵占学生巩固其他学科知识的时间,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平衡发展, 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倦、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 难以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春》一课结束后, 学生反映当天的其他学科作业较多, 我和学生商量以后, 布置用一幅画来表现春意, 既有量的控制, 又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 作为教师在布置学生的课后学习内容的时候应注意针对性和层次性、趣味性和合作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拓展性和探究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创造性和适量性的有机结合, 在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平中出奇, 灵活多变。通过学生富有激情、富有个性、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参与, 使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真正在课后学习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发展每一位学生, 我们应努力使课后学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篇2

其实,何止是朱自清的父亲,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父爱如山,成熟而稳重,无言而深沉。父爱浓于水,重于山,可是我们常常不理解父爱,总是觉得父亲啰嗦,说话不好听。当儿子的是否知道,在父亲眼里,儿子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他的呵护,需要他的关爱,需要他遮风挡雨,父母的心永远系在儿女身上。作为儿女,应该感受到的不仅是唠叨,更是他们的寸草心。分离的那一刻,父亲想到儿子的旅途的艰辛,所以把橘子送给儿子,父亲买橘子时很艰难,父亲是个胖子,走路就已经很费事了,还得又“跳”又“爬”的攀月台给孩子买橘子,“蹒跚”、“探身”、“攀”、“缩”、“努力”……无不表露着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但对父亲来说,能为孩子做的,都是甜的。父亲买了橘子回来,父子即将分别了,但父亲没有世界上的母亲那样对孩子的依依不舍,他表现得异常的轻松乐观。人心都是肉做的,在这分离的时刻,不理解父亲的儿子终于簌簌地流下了眼泪。文中表现得不仅是父子情,更是一种忏悔情,一种后悟爱。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与他们平等相处,相互交流,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爆发出超出平常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文学即生活,文学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文学家、作家与普通人的不同,也许就在于他们对人生、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觉、更深刻的思考。而我们要引导学生的,正是学习教材中各位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那种更加敏锐的触角,更加细腻的触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积累。我布置了作文题《 的父亲》要求学生对父亲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然后写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描写父亲的文章。学生由于对父亲有着独特的感知,所以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有一位同学写道:“岁月无情,生活的拮据一年又一年地煎熬着爸爸强健的身躯。如今的他,头发渐白,脸庞消瘦;如今的他已走过英俊潇洒、精神抖擞的壮年时代;如今的他总是埋头拼命劳作,希望家里的生活会好一些;如今的他放弃了那辆承载着他在那条乡间小道上走过5年的摩托车,换上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后复习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6

语文的学习是时刻进行的,教师和家长都非常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讲解,而对课后的复习则关注不多,甚至直接忽略。课后复习并不是布置学生做几个题,或者把所学的生字词写上几遍,要求会背的课文背下来这么简单。这些都是机械性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是当成一项“任务”来执行的,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维的主动参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后复习,这样的课后复习是低效的。而这种低效的课后复习会使学生长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堂实践证明,做好课后复习应该遵从以下几点做法。

一、课后及时回忆,巩固课堂讲解

课后回忆是复习的第一步,回忆的内容可以如记流水账一样,从老师课堂导入开始,尤其是老师重点强调的内容,应该是回忆中的重点。经过回忆,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绪,像是又听了一遍老师的课堂讲解一样,增强了学习效果。学生晚上回家能够回忆当天老师课堂讲解的70%就说明这个学生听课是比较认真的,及时内化正是复习的目的。如果直接回忆有难度,可以借助教材,找出老师强调的重点。学生在听课时还有课堂笔记,摘录随记等,这些都可以辅助学生对老师课堂讲解的回忆。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回忆整理,可以再现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优化拓展,联系生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比较长,需要学生课后及时复习,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笔记中记录课堂的几个环节,课后回忆可以根据环节主线进行,不会遗漏知识点。教师运用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的形式导入新课学习,学生在回忆时可以系统归纳有关鲁迅文学作品的知识。接着是整体感知的环节,学生在朗读中摄取主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学生在回忆时就把文章内容复习了一遍。接下来的环节是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学生在回忆中对重难点加深印象。最后是拓展延伸环节,联系自己的生活,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描述一段自己的生活场景,学生在回忆中还可以修正自己所写的片段,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后细致梳理,落实知识联系

回忆再现是课后复习的第一步,落实整理则是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回忆能够记住当天学习内容的70%,如果没有及时书写整理,那么一天之后,记忆中只剩下30%,这是符合人的遗忘规律的。所以,写的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梳理细致直接就可以解决记忆难、理解难、应用难的问题,这并非夸大梳理的作用。通过梳理,学生可以做到重难点突出,每个字词都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句子、文段中。此时的梳理,学生可以带着记忆犹新的课堂讲解,所理解的层次是最清晰最深刻的,所以无论需要利用多少时间,这项工作是必做的。其实,每天的课堂讲解内容并不多,学生只要“有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完以后,学生用20分钟的时间回忆课堂内容,然后开始梳理课堂所学知识。知识梳理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重点句子、文章主题、解读方法几个方面,涵盖了积累和运用两个方面。如果知识梳理成为习惯,学生在记笔记时就可以分板块,在课后只要添加补充即可,从而减少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

三、课后放松复盘,增强实践能力

“复盘”是股市概念,指的是收盘后静态审视一遍市场全貌。课后复习也不妨利用复盘方式,对当天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翻阅整理。学生课堂学习中大脑处于紧张活跃的状态,执行着思考具体问题的任务,课堂活动也有着比较明确的指向,始终围绕着教材内容而进行。一天的学习活动结束以后,大脑进入松弛阶段,重新审视课堂行为时,可以想到课堂学习时想不到的观点。比如某个词语的造句,在复盘环节可能会有更精彩的创新;阅读拓展,在静态复盘时想象的空间更广。复盘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只要在晚上临睡之前,静躺10多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一节语文课静思一遍,把课内外相关的知识点有效链接,增强拓展实践能力。

复盘环节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按照课堂进行的环节静思其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是知识的运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由所了解的作者的童真童趣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思想启迪,然后借用文章的写作手法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篇4

课后练习题都是教材编者依据课文特质以及学生的认知需要精心编制而成。纵观三年的语文教材, 编者在课后练习题的设置上遵循着一定的系统结构, 着力偏重于哪一项语文阅读实践能力, 这种能力应该达成怎样的目标, 都有着积极合理的分工, 每一道题都会各司其职, 承载着不同的任务。因此, 教师要清晰地解读练习题所承载的价值, 不能肆意地提高与降低, 影响了课后习题的训练效益。

以八年级的《白杨礼赞》一文为例, 课后有一道关于副词的探究练习题:要求体味文中“实在”“至少”“尤其”等副词所形成的表达作用。显然, 这一道题目的价值在于感知无实在意义的副词所形成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对副词所呈现的表达特点进行适度地归纳与提炼, 从而在细细体味的过程中感受“实在”一词所裹挟的浓烈的赞叹之情, “至少”则侧重于退让之下的最小限度, 以及“尤其”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层的意义呈现。

训练的价值要求学生要对这些词语所形成的细微表达差异形成真切体会, 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在讲解课文中这三个副词的作用, 而要引领学生通过对副词的深入辨析、删除对比, 进而形成对副词表达作用的整体性认知, 实现由点及面的拓展与升华。

二、触类旁通, 借助课后探究题积累学法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了解文本的信息, 掌握课文中的知识, 更要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积累方法, 形成能力。科学正确的方法是促进学生有序、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科有着自身本质的属性, 需要有相匹配的方式进行学习。而这些方法很多就被编者隐藏在练习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思考:编者为什么要编创这些题目?为什么不能是其他的?这些题目中究竟隐藏着哪些读好这篇课文的方法?抑或教师可以在解决一道探究题目之后, 引领学生触类旁通, 积累方法, 为之后的语文学习蓄力。

例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课后第二题, 分别罗列了“舍、扶、寻、为”等字, 要求辨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思。不少教师会在教学完毕之后, 引领学生细加辨析, 得出相应的答案, 并让学生机械地理解、记忆这些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思。而在我的教学中, 则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 在引领学生理解其不同意思的基础上, 再做顺水推舟地点拨引导:文言文的学习最忌机械地死记硬背, 需要将自己的身心意识浸润在语言情境之中, 尝试将新旧文言联系交融在一起, 关注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 才能大大提升文言文的阅读感知能力。

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补充课文中的“乃、果、向”等几个典型的例子, 就可让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进行实践巩固。

三、细化分解, 借助课后探究题历练思维

练习题的设置力求提问简洁、指向明确, 避免繁杂冗长对学生思维形成的干扰。纵观整套苏教版教材, 不难发现课后思考题一般都在四道左右, 大致可以分为整体把握文本、感知品味语言、一题创意多解、积累悦纳深化等四种类型。教师不妨依托这四大类型, 运用反向思维的方式, 在文本中探寻、开掘出与课后主问题相关的要点, 丰富主问题所包含的内涵价值, 从而将主问题细分为若干的子问题, 进而在将之构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

以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一文为例, 教材编者在文后第一道探究练习题中就指出: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 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戏, 那夜吃到的豆是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好好分析, 不难发现这一道题目中有两处设问, 以其中第一处为例, 第一处直接点出为什么是“最好的戏”“最好的豆”?这一问指向于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体悟,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我”参与社戏的过程依照作者写作的思路进行梳理, 使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经历以及相关感受, 即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相应的文本支点。

显然, 作者之所以形成“最好的戏”“最好的豆”这样的认知体验, 并不是一下就直接交代的, 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需引领学生回归课文, 深入到文本语言表达的细节之中, 逐步探寻足以印证这一观点的蛛丝马迹, 进而在逐步细化、分解主问题中, 使学生积累阅读体验, 并为顺势解决这一问题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 课后思考题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还是对于教师的语文教学,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材的编撰也越发重视对课后探究练习题的设置,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依托课后练习题着力构建全新的语文能力实践体系, 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因此, 教师要在对话文本、对话学生的基础上, 与教材的编者进行深入对话, 以期全面把握文本的深层意图, 准确、灵活地运用课后思考题, 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摘要:当下, 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由承载范例价值的文本与课后练习题构成。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题以基本的课程核心目标为指向, 以夯实、完善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 不仅是学生解读文本、感知课文的重要路径, 也是展开课堂教学的有效抓手。本文提出要洞察目标, 借助课后探究题夯实语文能力;触类旁通, 借助课后探究题积累学法;细化分解, 借助课后探究题历练思维, 从而向初中语文教学的高峰攀登。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篇5

认真回顾《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八个问题》这门课,课程案例《小石潭记》中教师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的?

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限,简述即可。

2.提示:课后作业提交后辅导教师批阅优秀得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得0分。您至少完成6个课后作业,考核以6个最高成绩作业计分,本项考核满分为30分。

《小石潭记》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的原则,而非为用而用。另外,还要注意忌繁不忌简。而《小石潭记》的PPT的运用就符合这些原则。其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遍,听读文,要求学生听出是什么题目,听出了哪些内容;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遍,听读文,PPT出示课文,并用红色标示出文中的生字,要求学生注意读音。第三遍,自读文,PPT出示课文。课文被整合成一个段落,整篇无一个标点。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注意红色字的读音。以读带理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的运用,增加了整个过程的动态感,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注意力集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了一些纸质教学的呆板感。并且便捷直观,为学生提供方便,便于老师观察学生,随时调动学生的思维,调整学生的状态,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多媒体因需而设,去繁就简,效率很高。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共运用了三次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一次:

播放小石潭记视频,师布置任务(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看视频,根据视频的内容给这篇文章写个题目。如果学生写上了,说明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这种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音乐美的情景中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第二次:

利用幻灯片展示小石潭记全文,师要求注意文中的红字要读准。这样读一读文中的生字的读音就解决了。利用多媒体,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篇6

一、与老版本的相互对照

(一)加强了学生对于文章思想的领悟能力

在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于课后的练习减少了关于字词句方面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于课文整体的领悟和感知程度。在旧版的教材中,通常在课后练习中设立关于字词句积累的训练和文章章节节选的背诵等题目,在新版教材中取消了这一部分的练习,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对通读文章后对整体的归纳和总结能力。相比于原有的题目涉及内容过于分散,新课改设立的题目更具针对性,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认知程度,这更便于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性。更多的是针对于文章主体鼓励学生做出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思考,在培养了学生听、写、读能力的同时,着重提升了学生本身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能力。

(二)加强了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及灵活运用

在现有的人教版教材中,减少了对于字词句繁琐的、机械化的练习,增加了一些对文字的灵活运用,练习本身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进而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在构设一些题目的解题思路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路的引导、其自身素养的培养、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通过减少课后题中默诵的比例,着重强调了学生自身对于语言的积累,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

(三)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多元化的理解

不同于过去的死读书、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式,现有的人教版课本中对于课后练习的设立更多地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了人的特殊性和学生自身思维的独立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提升到更为高的层次上来说,就是解放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也更有利于今后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拓深。

(四)注重培养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从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加提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处理和搜集相关信息、获取新知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一方,学习语文大多通过背诵课文,这就造成了课后的联系缺乏一定的联系性,其过于单一化也使得学生在提升自身语言能力上不能够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现有的人教版教材中更多地设立了口语表达方面和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一些习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进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相关人物特性做出一定的讨论和评析。这体现了现今教材中更加看重对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结合能力的运用;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们更加地踊跃发言,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使课程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加入了一些综合实践的要求,这都体现了教育本身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结合,强调了学生本身对于个体生活的需求。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主要要求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相关实践活动的参与,这在现有教材中的一些课后习题中都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二、课后习题相应模块的设计特点

(一)指导性

指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品读和知识的讲解两个方面,前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欣赏和评析,通过对文章细节语句的运用来猜测作者当时的内心心理活动,进而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现力的认知和日后的灵活运用。在习题中设立一些引申的题目,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已有内容做出进一步的深化和补充。而在练习中设立知识讲解方面的习题,同样有利用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将语法向自身的能力进行转化,这与过去注重单一知识的培养和传授方面有较大的区别。

(二)自主性

新课改的教材中设立的课后练习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题目的构建时必须与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化和学习需求相互结合,并根据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相关学习方式的探究。

(三)开放性

这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空间、意识空间、学科间和认知方法的开放几个方面。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对于课后习题的设计更为注重课本外知识与课堂知识的相互结合,同时保证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通过对课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使课程本身的内容与社会实际、其他课程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自身参与实践、搜集资料、分析判断、动手动脑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 篇7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界定及训练策略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一目标比其他任何目标都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界定。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属性。但是人类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迄今为止, 还没有完全达到一致的共识。

金哲认为,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文艺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 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 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

张玉成认为, 创造性思维可经由教育训练而予增强。同时, 一些研究确己证实了教学或训练可以增进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以说,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掌握的信息, 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过程, 这成果可以是新观念、新设想或新理论。透过一些语文学习活动, 可以刺激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或主张去构想新的意念, 令语言文字的表达更加新颖、独特。

2. 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

创造性思维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训练而成的, 它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提问策略来刺激学生思考, 借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玉成归纳了有关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及教学方法, 提出21项编制创造性问题的策略:属性列举, 指出途径, 详列用途, 推测可能, 比较异同, 探究原因, 预测后果, 重组归并, 指换取代, 改头换面, 按图索骥, 模拟隠喻, 前瞻回顾, 假设想象, 角色扮演, 时地迁移, 突破成规, 信息缺漏, 似是而非, 五官并用, 踵事增华。陈龙安提倡创造性思维教学, 他提出了十种提问的策略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假如、例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结合、六W、类推。

以上的提问策略, 训练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师想要通过提问的训练策略来达成提高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的, 则应掌握发问的技巧, 训练学生对事物的敏觉性、变通性以及观念的独特性等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逐步形成。

本论文所研究的人教版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质, 就是指提问采用上述策略的情况。

二、“质”与“量”的统计与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忠实体现了课程标准“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共分为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 各大模块之间有机结合, 资源共享。以下是就其课后练习在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上作出的统计与分析。

1.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的问题。

(1) 各年级提问的数量 (七年级上+八年级上+九年级上=总提问数量) 。

(2) 各范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与总提问数量的比例。

(3) 每单位 (课文) 所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题数/单位数) 。

(4) 每单元所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问比例 (题数/单元数) 。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 各范畴的创造思考能力训练题数与总提问数量的比例:讲读/精读占17.20%、自读/略读占10.84%、写作占19.05%、口语交际占11.11%, 综合性学习占10%, 平均数为13.64%。这就是说, 各范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 每一百个题目中约有1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上述数据显示, 教科书整体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题量仍有待提高。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 每单位 (课文) 所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题数/单位数) :讲读/精读占76.19%、自读/略读占40.90%、写作占44.44%、口语交际占33.33%, 综合性学习占22.22%, 平均数为43.42%。这就是说, 每篇课文里约有0.4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很明显, 每单位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题量还不足一题, 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强化和巩固的作用, 题量还需要提高。

从表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每单元所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题数/单元数) :阅读占277.8%、写作占44.44%、口语交际占33.33%, 综合性学习占22.22%, 总数为377.8%, 也就是说, 平均每单元约有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 从全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来说, 训练的题量还是可以的。

2.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质”的问题。

“质”即指课后练习题提问时所运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策略。笔者就课后练习的提问进行了分类统计, 归纳为如下几种: (1) 阅读方面:“根据情境……展开想象, 想象, 仿照示例……发挥联想, 你的看法, 给你的启发, 造句子, 绘画, 如果……你会怎样, 有人说……你的看法, 试写一段话, 辩论, 如果……举例。” (2) 写作方面:“围绕……展开想象, 看图……发挥想象力, 改写, 假如你是……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对本套教科书课后练习提问所采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策略进行归纳后发现, 阅读方面主要是运用如果、假如、想象、联想等策略, 写作方面主要是运用改写, 想象等策略。与上面陈龙安所提出的十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提问策略相比, 这套教科书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提问策略设计比较单一。

以上从质与量方面对这套书的课后练习进行分析发现, 课后练习的提问基本上都能够强化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不过, 这些问题大部分还是记忆性和推理性的问题, 其中学生只须对事实或问题进行理解、记忆, 然后对这些事实或问题进行回忆或再认识, 主要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再现能力等。这些问题大部分属于聚合性思维的训练。聚合性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朝着一个方向集中,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思维方式。此类问题有固定的模式或结构,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可以遵循一定的结构来解答问题,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有了一个共同或预期的答案。而这类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如表二所示, 就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综合性学习这四个范畴来讲占到82.78%。从这个比例来看, 这样的提问未免有点多了。

与聚合性思维训练相对的是发散性思维训练, 相比较聚合性思维能力, 它往往倾向于学生采取新奇、创新的想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正是有了这些不确定性, 所以问题的答案是无法进行预料的, 也不可能出现预期的统一的答案。而这类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如表二所示, 就四个范畴来讲, 仅仅占了13.64%。而这样的数字, 又未免有点少了。

总之, 从上面对这套教材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 聚合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量是足够的。但是, 如果想要更好地完成“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等目标, 发散性思维能力训练在“质”与“量”方面都有不足。

三、建议

1. 提问策略的多样化。

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提问质量的不足, 就使得语文教师的责任尤为重要。由于本套书中课后练习的提问策略有些单调, 其中多为假如、想象、联想等策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学会并运用陈龙安提出的十种提问的策略来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 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提问数量的加强。

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提问量的不足, 各范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与总提问数量的比例, 平均数为13.64%, 这就是说, 各范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 每一百个题目中约有1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每篇课文里还不到一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根据学习心理来看, 平均每个单元应有三题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题目, 当然每课能有一题就更全面、更理想了。

3.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材如果要落实课程的要求, 在教学上还需要配合。例如, 教师要尽量采用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并通过脑力激荡, 想出大量的意见或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养成独立研究的好习惯;努力创设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等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金哲等主编.世界新科学总览[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617.

[2]张玉成.教师发问技巧[M].台北:心理出版社, 1988.60.

[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 (初中及高中) [M].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署, 2001.28.

上一篇:健康信念模式下一篇:电动机正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