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学习

2024-10-21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学习(精选10篇)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学习 篇1

一、我们为什么要注重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学习

成功的细节背后,是作者体物入微的观察和审美的能力,是一种思想、情感的深厚积累,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的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例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地样子……”(朱自清《背影》)。文章就是通过对父亲的朴实无华的衣着打扮与形象的艰难动作的描写,体现父亲对我的关怀、疼爱之情与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因此,我们注重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学习,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去体验、感悟,开启心智,丰富情感,进而能够准确生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二、记述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要注意哪些

1. 抓住细微性

细节描写要做到细微,一是要取材小而具体,二是要描写细致入微,有时还可以调动多种感官。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抓住桃花源中人的正常有序的耕作、朴实的衣着打扮与快乐的老人与小孩的细节描写,就体现了农耕社会下无战争与压迫的桃花源的幸福自由的生活,并由此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窘迫与黑暗,从而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追求的理想。

2. 抓住生活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用有情的眼光去打量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投入生活,你的文字,你的细节描写才能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因为那是浓缩提炼生活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源于生活,发乎真情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鲁迅先生写《孔乙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穷酸迂腐的悲剧形象,这其实是他长期深入细致地思考与观察社会现实的结晶。

3. 体味修辞美

恰当的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能够把你的观察与感悟有效而艺术地传递出来,能够使文学语言更富形象性,情感也更浓烈,从而产生一定的美感,极具艺术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他把“细雨”形象生动地比作密密地斜织着的“牛毛”、“花针”、“细丝”,这些比喻修辞的运用很细微地写出了雨丝细密的特点。

4. 为主题的服务性

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事物主题服务,这也是作家写作的目的所在。

例如,我们所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出现了九个事物。这九个事物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用九个诗词“意象”组合诗词“意境”,打通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融入这些事物的主观情感,借此表达了作者孤独游子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因此,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围绕主题而进行的一种匠心独运的写作行为。细节描写不仅仅需要细致入微的语言表达功力,它更需要通过细节的设计来承载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宇宙的思考与情怀。这样的细节描写才有深度,才有意义。

三、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学习

1. 体味形象生动的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通常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一个神态,一个行为,一句话,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衣着外貌,言谈举止,神情状态,我们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杨朔《铁骑兵》)

“班长的脸颊抽动”与“骂”,我们可以看出班长的“激动”,“刀伤”是班长奋勇杀敌而留下创伤的见证,以示战士们抗击日寇的无比坚定地信念,班长的脸像“月牙”,这是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热爱与崇敬,这一句话综合地体现了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热爱与崇敬,也体现了八路军战士对日寇的无比仇恨之情。这一句综合性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极富个性。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学生不明白肖像描写(外貌与神态)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肖像的描写:“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把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我们别小看这一简短的肖像描写,其实它为我们呈现了孔乙己的几个方面的生活现实,表明他有谋生的条件,然而却处于半饥半饱,也因偷东西时常遭受肉体上的摧残,也体现他年岁已大,生活穷困潦倒。鲁迅先生每一处描写都是用来揭示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形象的。因此阅读时,我们就要认真阅读,细心体悟这些肖像描写。

2. 分析不可忽视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它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

“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就在一个落雪的夜晚。在左云附近活动的一连骑兵冒着风雪,朝南转移。”(杨朔《铁骑兵》)

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为八路军战士出场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他们将会遇到严峻的考验,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

我们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知道它一般起到的作用: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浅谈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写作教学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生活化的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生活感悟以及生活观察的能力;通过思想表达,不断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水平,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丰富文化底蕴和知识内涵。

一、根据生活场景,提高学生洞察力

生活作为学生写作的思维源泉,是提升写作能力的

重要条件。因此,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

生观察能力培养,在用心感悟生活的同时,明白隐藏的思想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生活就是语文”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生活情境,让学生发挥

主体作用和地位,从而鼓励学生在感悟以及学习中不断

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用感官感悟生活,得到价值升华;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生活情感,特别是能够共鸣的地方,更具有烘托情感的意义。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曾经一度以“道德的滑坡”,要求以职业道德、生活美德等方面,对当今社会进行研究,道德与社会的关

系,我们可以从联想以及丰富写作内容等方面出发,从眼前事物、社会现象联想到历史发展以及生活感悟,从而深入情感领悟,给写作做好铺垫工作。

二、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鲜活的思想是记叙文的主要价值,这种思想不仅是对生活的领悟、观察,更是对语言知识的升华与积累。如果说用心生活是培养学生爱心与热情的话,思想表达则

是提高写作素养的主要表现。因此,在初中记叙文教学中,必须努力引导学生发现,不断提高对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主动观察、品味生活,进而改善情感世界,让文章更具有个性。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对生活事件的辨别能力,从而让其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人。例如,在《童年趣事》中,因为听说种瓜就会得瓜,所以自己種了一截短小的铅笔,结果很肯定,于是他也得到了启示,并不是播种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于目标的可行性与信心。

三、重视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独特的情感观

随笔训练作为提高学生记叙文表达方式的重要方式,这种方法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自身领悟能力。在随笔训练中,洋洋洒洒的文字记载能让学生养成爱表达的习惯,从而保障训练成果;同时它也能改变传统写作教学的枯燥乏味,提高写作兴趣。因此,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生活化培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与敏

感,营造出更加细腻的情感空间;通过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与融合,让作品展现学生内心情感,促进技能知识内化过程。

记叙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塑造审美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学生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技巧。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区李市中学)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 篇3

一教学内容过多会让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上课时教学内容很容易设置得过多, 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小说《故乡》为例来说明。 (1) 对于此篇文章的作用, 我们应该了解, 需简介。 (2) 应了解本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因为它至关重要, 直接关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一次正式接触和学习小说, 需知道相关的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4) 生字、生词是阅读理解的拦路虎, 该正音、该释义。 (5) 课文必须要多读。 (6) 课文需要整体感知、知道主要内容, 并对故事情节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7) 人物形象要分析, 还要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青年杨二嫂”“老年杨二嫂”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表现这些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这是重点, 必须精读细品。 (8)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要标画出来, 还要品析其作用。 (9) “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本文极为突出, 应体会学习。 (10)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魂, 必须了解体会。 (11) 文中关键的、重点的语句需要探讨交流。 (12) 本文的语言需要品味, 等等。

这么多的教学内容, 即使是三节课的时间也会捉襟见肘, 必然导致老师一个劲儿地讲, 学生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走马灯似地上完三节课的情况出现, 如此何谈合作学习和小组交流。

二教学重点的单元分配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有这样的习惯:备一节上一节, 备写教案的时候只局限在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很少顾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整体教学重点。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会觉得所有内容都是教学重点, 出现上面之例的情形就不足为奇、理所当然了。

如若实现了教学重点的单元分配, 这种情形就会得到扭转, 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来说明, 此单元的文章为四篇小说,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说单元。这是学生对小说文体的第一次较系统的学习, 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与形成一定的阅读、赏析技能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单元中的文章其实是实现单元目标和重点的优秀例文, 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的典型处和代表处, 然后将单元目标和重点合理分配到每篇课文上。三课时《故乡》的教学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的体会与了解;一课时《孤独之旅》的教学重点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两课时《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小说的故事情节,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课时《心声》的教学重点是:心理描写。

当然, 我们不是说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时就不能再涉及其他方面了, 只是不作为重点去探究和研讨。进行后面的重点教学时可把前文作为练习, 如《我的叔叔于勒》, 在教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时可以《故乡》为例;再者, 相关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我们在涉及时简介一下即可, 新课标不要求我们做系统的讲解。

这样, 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优化减少了, 我们就可以有较为充足的时间组织合作探究了。同样, 学生的探究时间也相对充裕了, 也就达到了逐步落实的目标。

三合作学习务必要实现“三定”

1. 定内容

一次合作学习的内容最少1个, 最多4个。小组人数一般是4人, 一人分管一个恰到好处、得心应手, 多了会顾此失彼, 使探究不彻底、效果下降。

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如果超过了4个, 则合作学习就应组织进行两次, 学习内容平均或者按类别平分。一篇文章一般情况下最多组织进行两次合作学习, 超过就表明教学任务设置过多了。

2. 定汇报员

一般情况下有几个内容就定几个汇报员, 汇报员定哪些人由教师指定, 可以是学习前指定, 也可以是学习后指定。学习后指定一般情况下只适合于学习内容不多于两个的时候。汇报人员由老师指定有诸多好处: (1) 省去了小组长定汇报员的抉择时间; (2) 有效避免了组员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 (3) 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 即老师可以有效调控组员的汇报次数, 能切实做到每名学生的汇报次数均等; (4) 可将学困生的转化、特长生培优落到实处, 因为老师可以随时做到学困生优先汇报、特长生优先汇报的调控。本人不提倡将学生按“好好差差 (AABB) ”的方式分组, 因为这其实或多或少包含着对学困生的歧视, 至少坐在“差差”座位上的一部分学生会这样认为。

汇报员要负责整合小组成员的意见, 概括为成员们都赞同的答案, 并将此记录在记录本上, 待学习完之后汇报展示。

3. 定学习时间

一个问题用3分钟解决与用4分钟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极大的差异的。在一定条件下, 前者是成功, 后者是失败, 比如剩余的时间只有3分钟, 合作学习必须要讲求效率, 学生必须要有时间观念。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用时的多少, 注意每个学习内容平均允许耗费的时间,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关注度, 切实地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效率。对于一节课来说, 还有其他教学任务要完成, 如果对合作学习没有时间限制, 肆无忌惮地浪费, 就算是合作学习进行得很彻底, 这节课也是没有完成整体教学任务, 是一节失败的课, 得不偿失。

时间应该怎么定呢?一般情况下, 难度较小的教学重点一个内容用时2~3分钟, 教学难点一个内容用时3~4分钟, 如果难度较大, 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摘要:合作学习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内容过多, 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裕, 使用单元分配教学重点的方法可以处理好这个问题;然后再采用“定内容、定汇报员、定时间”的形式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2-01

阅读记叙文,学生如果只了解它写什么内容,表现怎样的中心,这远远不够。要知道,文章离开了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尽管有时候内容也很生动,中心也很有意义。但毕竟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抓住作品中的生动语言,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从作品成功的谴词造句中,还可以获得营养和借鉴,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下面就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的语言。

一、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语言的形象美

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形象性。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本身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从语言入手,调动学生想象和情感,使语言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有这样一段话:“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溜”有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意思;“推”既说明了风的作用,又使人觉得乌云有分量;“爬”字有一种慢慢的感觉;“卷”字包含着因受风力作用,一起一伏的形态;“挂”,树枝被折下,绿叶就像挂在上面一样;“啃”,是把东西一点一点咬下来,将羊吃草的情态逼真的传达出来。

教学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进行分析、品味。因为这些动词能给人以准确、贴切、传神的印象,从而审视语言的形象美。如果是环境描写的语段,可以抓住那些比喻、拟人、形容语句的力度、强度对刻画事物、描写景色的奇异效果。

二、指导学生领略语言的音乐美

人们总认为歌曲、乐曲,才是音乐,才有音乐。实际上我们的汉字,以及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同样有诱人的音乐美。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要求,恰当地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语调、语速等。把文章赋予的节奏恰当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领略文章所蕴涵的情感韵味。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风来啦!……雨来啦!……姐姐带着斗笠来啦!……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

读上面这段文字,就像在唱一手优美的歌,“风来啦”“雨来啦”的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婉转的音乐美,出现一种热情奔放的气势,造成了美的韵律。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喜悦、明快的节奏。

三、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色彩美

很多记叙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时,常常赋予人物、景物以色彩,为作品渲染气氛,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际遇、命运等。例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是这样刻画闰土的形象的: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带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以上文字通过对闰土的刻画、描写,可以看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其鲜明的反应了闰土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

作品语言的色彩美,有的淡雅清新,如出水芙蓉;有的浓烈鲜明,如大幅油画;有的朦胧,有的亮丽……这是作品的整体产生的色彩美,是作家写作风格的特色。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

四、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含蓄美

记叙文的语言,蕴涵丰富的美,语言不多道理深刻。如含橄榄,回味无穷,含蓄丰富。既有字面的表层意思,又有深层含义。有时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有时直接表现主题。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这类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方法如下:

1、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冰心的《小橘灯》中“我提着灵巧的小橘灯……我似乎觉得有无限的光明” ,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可以体会到语段的深层含义:小橘灯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那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线光明。

2、结合特定的语境,领悟到蕴含在其中的表情达意。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觉察……” ,这句话中的“狡猾”不能按本意去理解,而应理解为“机灵、顽皮”的意思。

3、要善于从看似不合常情的表述、矛盾的语句中,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表现出:既是穿“长衫”,又不到里边喝酒,只是“站着”,与“短衣帮”为伍。这就是孔乙己的“不同寻常”之处,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4、用修辞知识分析、感悟语句实际蕴含的感情。记叙文常常以多种修辞手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教学使,适当作点修辞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更准确、更深刻、感受更真切。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前面“偷偷地”修饰,写出了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生动地表明了春草的情态、活力和长势。“嫩嫩”“绿绿”,这些词传神的写出春草质地、色泽。指导学生阅读时,紧紧抓住这些词语,便会在他们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农小艳.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几个要点[J].课外语文,2016(02)127.

[2] 柴继帅.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刍议[J].语文学刊,2016(03)104-105.

[3] 黄穗良.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34-138.

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探索 篇5

语文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 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在进行抽象思维时, 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 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处, 进行重点点拨、解惑,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结论, 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 在开展学科教学传授学科有关知识时, 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感受, 达到知识迁移、强化练习的目的。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 以教师为主导, 师生共同寻求作者的思维轨迹, 进行全文总结, 使学生对全文形成一个完整印象, 突出知识结构的整理, 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 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学生通过参加活动, 得到感性认识, 经过反复, 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 而且是比较全面深刻的, 更是切实有用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真正提高。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都离不开主体实践, 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 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 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对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语文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 与其他组成员交流, 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在语文合作学习的试验和研究中, 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让学生自发进行活动设计, 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潜能,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相机行事, 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合作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必须确保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参与语文活动, 教师的课堂设计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 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 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要对学生反馈和巡回观察发现的问题, 及时点拨, 引导小组讨论, 引导全班一起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在组织活动时, 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 适当分工, 适当轮换, 从而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 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语文合作学习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 活泼有趣, 学得轻松愉快, 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料, 重在点拨, 开拓思路, 对学生悉心指导, 给予学生帮助。合作学习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 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敢于表现自我, 并能虚心学习, 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并进行讨论, 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 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合作学习活动中, 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才能落到实处。合作学习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在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上, 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在学生进行讨论时, 教师走下讲台, 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 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 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 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而且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语文合作学习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自主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分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充分读、画的基础上, 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使其学会如何学习, 改进学习方法,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发挥潜能。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 自觉参与, 为学生提供机会, 使他们能进行交流与调节, 以及进行具有社会生活特色的劳动分工。因此, 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例如, 在讲授《大雁归来》这节课, 我提问,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接着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 体会其作用。学生进一步讨论与交流, 明确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 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合作学习的过程, 是学生以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这样, 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且自学能力得到切实培养和提高。

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6

一、合作学习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

研究表明, 初中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增长,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 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 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 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但初中生的思维仍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比如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可以在小组轻松的讨论气氛中进行, 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在互相启发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中的思维障碍与思维定势, 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许多学生尚未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 突然间要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 都有些措手不及。因此, 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始。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应该是基础。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

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初中生正是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 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各不相同, 因此在分组时就要考虑到各种不同, 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让每一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分组时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形式, 一般以四至六人一组为宜, 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每一组都要有优秀生、普通生和学困生, 这样小组间才会均衡, 为小组间的平等竞争提供可能性。二要考虑同学的特长, 如有的同学擅长口头表达, 有的同学擅长书面表达, 有的同学擅长发现问题, 有的同学擅长总结, 同一组里要有各种能力的同学。这样在合作时,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小组各尽所能, 小组内成员又能互相补充, 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三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 有的同学性格开朗外向, 情绪饱满积极, 能很快地参与到合作讨论中来, 思维活跃, 但可能脾气急躁, 处理问题草率, 考虑事情不够全面, 而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但稳重, 考虑问题细致深入, 他也许不常发言, 但往往能切中要害。分组时注意到不同性格特征的搭配, 会让合作讨论进行得更深入全面。四要考虑到性别的差异, 不同的性别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男生更理性, 逻辑思维强, 女生更感性, 情感相对细腻。不同的出发点, 不同的思维习惯可能会碰撞出不同的灵感。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因素越多, 分组越合理, 合作的效果越好。

2.明确职责分工

如果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徒有虚名, 由个别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学生承包所有学习任务, 课堂上也就成了个别人的展示舞台。久而久之, 优秀的学生更优秀, 大部分同学没有得到锻炼提高, 仍旧止步不前, 渐渐地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这与共同发展的初衷不符。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分工明确, 责任到每个人。

3.合作技巧的训练

合作讨论是需要技巧的, 同学们不是一开始就会讨论, 老师也不是将合作讨论的内容交给学生, 说一声“讨论开始”, 然后学生就能够讨论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课堂讨论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易合作的问题开始, 让组员彼此熟悉, 情感上拉近距离, 这样他们就会愿意在一起开展合作学习, 进而了解彼此的长处短处, 从而便于小组长分配任务。接下来就是合作讨论技巧的训练了, 包括如何围绕大家商定的话题进行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别人的观点、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组员建立平等协作的关系、如何在出现分歧时分析问题的关键、如何将讨论深入地开展下去、如何记录讨论的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等。学生不仅要学会讨论, 还要提高听说技巧, 具有组织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讨论的能力。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参与意识和促进组员积极参与的意识, 以及推动讨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意识。在这些观念和意识的引导下, 学生必须不断思考如何参与讨论, 如何调控听说技巧, 如何完成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任务。所以学生在合作讨论时需掌握以下技巧:所问的问题要与合作讨论的主题相关, 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让别人能听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观点, 要善于抓住别人说话的重点;认为别人的观点言之有理要及时给予肯定, 不认同别人的观点时, 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但语气要委婉, 不能恶意攻击别人;讨论时的声量大小要适宜;讨论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会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 把讨论引向深入;在必要时做出解释和总结。在讨论中, 学生是合作的主体, 结论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探寻, 教师不要过多介入, 只有当讨论偏离主题而学生不自知的情况下才进行引导, 将讨论拉回主题。只有在学生学会讨论以后才能使合作学习有效地开展。

三、结语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7

关键词:语文课程,初中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 “自主学习”是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当前,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教育领域都已经对这种方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其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将以学生在课堂中具备的主体性地位为切入点, 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展开讨论。

一、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 在质疑中学习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发现问题。具体地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课题提出质疑, 比如可以从重点词句入手进行质疑, 从文章的内容入手提出质疑, 从内容的模糊处或者是矛盾处入手提出质疑, 从老师或者是同学的语言入手提出质疑。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期待,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 及时对预设的教学方案作出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机融入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定教。当然, 教师应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帮他们梳理并加以归类。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相应地将一些比较好的读书方法适时地教授给学生, 在进行阅读之前, 应该让学生对跳读、浏览、默读以及朗读等阅读方式形成一定的认识。这些阅读方法看起来都比较老套, 然而往往可以发挥最有效、最根本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应该让学生形成边读边记、边画、边想的良好习惯, 促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切实的看待成自己的事, 扎实地做好读书这一事情, 并在阅读过程中构建出新知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以及对主人公的形象展开深入理解之后, 自然就能够促使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三、让学生在班级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授初中语文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要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并且紧密结合生活实践与书本学习, 有效沟通语文和其他课程。教师要做到在相信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展开有效指导, 这样才能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 对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等能力加以锤炼。以一位教师的成功做法为例, 其在班级中设置了新闻摘抄本。教师在通过与学生进行了广泛交流的前提下将“班规”制定出来即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在报纸或者新闻或者一些网络媒体中摘抄一至两条新闻, 此外, 还要美化页面的装帧。这位老师将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拿来供学生交流, 可以抽签决定交流顺序, 也可以自愿发言形成交流顺序, 要求同学要脱稿发言。这种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实践操作, 促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促使其搜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 经常会融入一些自己的个人观点, 经常会出现令人感叹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仅仅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口才的平台。学生的准备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

四、让学生在对互评与自评中学会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中, 教学评价不仅是一个重点探讨的话题, 而且还是一个能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平台。教师精心地在班级当中设置出一个评比栏, 让学生结合学习表现将优秀学生评选出来, 对于一些进步明显、愿意帮助别人、积极发言、朗读精彩等学生, 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做法能够进一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这种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运用到作文的评改当中。在进行习作互评时, 老师要遵循鼓励为主的原则,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习作当中的不足, 诚恳地接受老师或同学提出的改进意见, 对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 并能客观地将对方的不足之处指出来, 以共同提高。进行这种文字化的交流与对话, 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并且能够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总而言之,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权利紧握在自己手中, 而应该将权利还给学生, 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将自己才能充分展示出来的舞台,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人公意识。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学生求真、求美、求善以及求知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这些, 那么就必定会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定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学生优秀作文 (教学) , 2011 (04) .

[2]康青.语文教学中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学经纬, 2012 (09) .

[3]何军, 张小忠.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3) .

[4]李志敏.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21期

浅谈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篇8

曾有一年的中考作文以“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或“语文你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根据数据显示多数考生选择的是前者, 这在很大程度上从侧面折射出现今的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听、说、读、写一直都是语文的主题, 几乎大部分学生也是跟着这个节奏的进行着语文的‘征途’。那么语文改怎样去读才有趣、有味, 而又能拿高分呢?

喜欢文学的都知道语文是有味道的。很多时候你会跟着文学喜怒哀乐。有人常说我为了分数不能只看文学作品, 摆在我们桌上的课本必须一页页地翻, 一句一句地读和背。我为了兴趣更不能把课本抛在脑后, 取和舍确实是纠结矛盾, 让人头疼的问题。说句实在话, 语文的课本同样是有味的, 关键是看你怎么读?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 小结了以下方法:

一、读是学习语文的入门方法

读是语文必不可少的, 是不是每天张一张嘴巴大声忘我地读就可以了呢?有很多的学生每天都很卖力地读课本, 但他说我读了一个月一点进步都没有。我这里要说的是你也没有退步, 如果你一天不读也许你会渐渐地忘记你的语感, 甚至你的文字理解能力会降低。两天不读周围的同学会发觉你停滞不前, 三天不读大众都会觉得你退步。这就是语文的神秘, 语文就是这个样, 如果你坚持半年, 你发现你有所进步。如果你坚持一年你会发觉你变化不少。如果你坚持三年, 那么你将突飞猛进。读, 不一定是读课本, 你可以将你感兴趣的文章、诗集甚至小说拿来读。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解闷除困长趣的方式, 同时读的功绩也不在于你记下了多少, 在于的是与语文之间的一种感情的培养, 不至于你觉的它和你陌生。读不求多, 求趣和味, 每天有十分钟就够了。同时课本中也不乏有趣的文章, 甚至很多是名著, 如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此类文章的典范, 有人说最怕的就是鲁迅了, 他的文章艰涩难懂和古诗文无疑。其实鲁迅的文章并不难读, 他的文章需要细嚼慢咽, 在一个品字。要仔细的琢磨, 发觉一字一句中的含义。

二、背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中考是免不了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的, 相对政史地而言语文是少的。无外乎是字音字形还有一些古诗词文言文, 怪就怪在古诗文的艰涩难懂。以前难懂句子现在读起来、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这种感觉是归功于背的。怎样背才不至于无聊无味呢?背是要有感情的, 同时也是有方法的, 死记硬背是最难的方式。首先得弄懂文意, 知道这段话讲的是什么东西。其次得理解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弄懂了这两点背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时在背好这些的基础上还应背些你在课外读到的精彩的语句和片段。这是自我提升的很好方式, 学好语文单单背课本教材是不够的。中学的课本也不少有意思的课文, 司马迁的《史记》便是如此。道尽了历朝的风云变幻, 风流豪杰。背它时, 是否不是那么的难呢, 感觉容易点。这怕得益于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背诵不可怕, 怕的是你不敢去背, 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课本同样是有趣的, 关键的是你肯不肯花时间去读。古诗文上的东西不是那么的浅显易懂的, 要背、记才可找到趣的所在。课本和兴趣不相矛盾, 看你怎么看待?

三、阅读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读书最常用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了, 阅读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很多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小说和杂志。这在提高个人的理解能力方面是有帮助的, 但是否觉的这太费时费力了。而且, 你根本没记下多少, 过几天你就会把这些忘的一干二净。阅读要求的不是量, 而是质。很多男生喜欢看武侠和玄幻, 女生则钟爱言情小说, 这些人往往是沉溺在故事情节中不能自拔的。所以在我们阅读作品的时候应该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用一种理性的眼球去体会作家的要旨。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 选些名家名作为好, 要真正地读懂作品的内涵, 不贪多, 一篇喜欢的觉得精彩的最好多读几遍。同时还可以将它摘抄下来。选择自己所爱的作品理性地阅读对提升理解力是很有益处的。课本中不乏精彩的文章, 小说节选孙犁的《白洋淀》、沈从文的《边城》等给高中生们提供了最顶尖的小说节选, 当然在读好课本的同时, 可以看出你所爱的文学。

四、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很多人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了, 学好语文是必须要学会写的, 而且要多写。每天你可以用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 每天你写的东西不用太多, 简短的几句话能概括你的今日所发生的事就可以。这省时而且比较省力, 但对你的文字功底的磨练是益处多多的。不要害怕写, 消除无聊的方式很简单, 那就是写写你感兴趣文章的读后感, 或者是评论。这就消除了无聊, 而且长了你兴趣, 自然而然你会觉得轻松而且快乐。考试中的作文往往给人无事无物可写的感叹, 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拓展思维造成的, 一篇好的作文不在于它的文笔有多么的深厚, 在于是否真实感人。给人真实感的文章常常是出奇制胜的。写我心、写我口的真实也不至于让你感觉反感和无味。将心中所思所想, 约定成文是拿高分的好方式, 但有一点必须谨记, 不离题。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之谈 篇9

一、题眼:恰当解读

写作构思的第一步便是审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命题人给出的记叙文的题目进行深入探索,仔细的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这样才能领会题意,对题目进行恰当的解读,从而抓住写作的中心和重点,掌握题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从而选取符合题意的新鲜材料,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审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步骤一般包括:审文体形式、审写作内容、审写作重点、审文题限制。把握题目的题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虽然作文题目有点长,但应抓住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最熟悉”,找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选材也就有了范围。“记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令我敬佩的一个人”、“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等这些命题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们的题眼,即“难忘”、“有意义”、“敬佩”、“拨动心弦”,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题目,在写作时就应该在理解题目上多下功夫,因为记叙文的题目就一个词,这个词既是题目,也是文章的题眼。同时还应分析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节,可以写这个季节里的雨、风、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样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能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前后照应,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1)文题照应。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开头一段:“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2)前后照应。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组对比,即济南和北京的对比、济南和伦敦的对比、济南和热带的对比,其中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从而得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结论。在这一组中“宝地”对应了前文第一组对比的“奇迹”,在后文中交代和阐明前面所写事物的结果与发展脉络,使全文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和逻辑清晰。(3)首尾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对比开篇,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结尾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和标题“济南的冬天”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观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包括全面细致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在观察之后师生交流,归纳和总结。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都能写出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个在生活中太容易让人疏忽的“背影”却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写的焦点,从小小的背影中却映衬了大大的父爱。

四、仿写:熟能生巧

仿写作为一种作文的训练手法,能带着学生慢慢的走进“爱上写作”的文学殿堂,不管是作为范例的课文,还是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写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正如王维模仿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毛泽东的“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辉”模仿借鉴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仿写句子到仿写片断,再到仿写范文,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作思路,只要勤练笔,定能熟能生巧。

五、讲评:科学合理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运用 篇10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鼓励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 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它可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 才是真正的知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就会多一些主动思考发问, 少一些单纯被动的接受, 就更能自主地运用知识、理解领悟、分析概括, 以积极的思维获得真正的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运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 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 由于反对满堂灌、一言堂, 语文课中重视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但不少语文课中只有教师提问, 学生讨论、回答, 却不见学生提问质疑, 主动发现问题。学生没有真正取得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权力, 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尊重。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 进行探究, 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究, 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在自学讨论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真正体现这种主导主体的有机结合。

二、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 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 转换自己的角色。

吕叔湘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根本问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 要真正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 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在学习中, 学生探究的问题各不相同, 教师不可能作统一的授业解惑, 因而应着重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 教会学生学习。例如教《小橘灯》一文时, 我先以“我”与小姑娘第一次见面的内容 (第3-4节) 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圈点批注, 理解小姑娘的形象, 再让学生自由选择“我”与小姑娘第二次见面的内容 (第6-10节) , 进行理解阅读。这样, 学生对小姑娘这一形象的理解评析比以往教师的讲解分析要丰富得多。

2. 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有科学性、计划性。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有限, 不同的学生又各有差异, 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因人而异, 因内容而定, 现行的新教材 (人教版) 中一些思考题给我们指导学生研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 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两种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猫》等文章主题的多种理解, 都是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好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可以先从一词一句入手, 再到某一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 书本以外的生活, 既是人生的教科书, 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 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限, 生活积累少,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 使语文学习的研究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延伸, 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如本学期在学习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一文时, 我让学生课外再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女儿的《母亲》, 丰富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 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科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可以达到学生好学、会学、乐学, 教师会教、乐教的境界。

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会学生自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强化自学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自学靠学生自己来学, 他们的自学兴趣、需要,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当今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还很淡薄, 他们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 言听计从, 对老师的依靠太大, 只满足于专心“听讲”, 被动接受, 甘心做“学习的奴隶”。要想学生取得较为显著的自学效果, 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深化自学指导。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而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以往传统的教法只重视教师怎样教, 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现在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进一步强化、突出。况且, 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尚须逐步形成、提高, 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因此, 教师可从语文的角度实行以下做法。

首先, 教给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常规要点。例如, 《社戏》这篇课文, 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其次是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第三是理解本文的层次结构;第四是概括本文的中心;第五是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第六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等。

其次, 根据文体特点, 指导阅读方法。例如, 阅读说明文:一是初读课文, 学会生字, 对课文有一个初步认识;二是围绕说明的特征、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的准确性这些方面的思考题, 边读课文边思考, 并联系实际与同学探讨, 力求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例如指导学习《死海不死》, 首先是初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 并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第二是掌握本文的说明对象, 理解课文是怎样说明“死海为什么不死”的;第三是掌握本文的说明, 即逻辑顺序;第四是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如作诠释、列数字等;第五是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等。阅读文言文:一是初读课文, 学会生字词, 力求会读;二是对照课文注释, 力求会串解课文;三是思考思考题, 看能否自己解题;四是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 教会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拓宽思路, 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纠正不正确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 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呢?

(1) 营造一个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因为在这样的氛围里, 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 都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 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就大大加强了。

(2)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在教学时间构架上, 应该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与参与之中。课堂教学可分三步走:教师导学———学生提问, 互相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诱导学生理解。

3. 教会学生提问题,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发现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想成为研究者、发明者和探索者。”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中,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 要教会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有两种方式:

(1) 直接提问法。就是用直接提问的形式将脑中的疑问表达出来, 如“是什么”“怎么样”。这种提问很直接, 当感知的对象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成矛盾时, 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提出问题来, 方法简单, 易于掌握。这种提问也很迅速, 它能快速地捕捉疑问信息, 快速用疑问形式表述下来。

(2) 间接提问法。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将脑中的疑问表述下来。一是比较法, 就是通过比较提出问题的方法。将现有的知识跟已有的知识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后, 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问题来。例如《爱莲说》一文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为何“予独爱莲”?“世人甚爱牡丹”, 为何“予独爱莲”?二是逆向法, 就是从结论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可以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 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 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 为什么不直说?”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等, 在这个时候, 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因为有了前面的间接问,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机警、乐观”的特点。

上一篇: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下一篇:音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