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2024-07-01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通用13篇)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篇1

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特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一些语法知识等。

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初一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的重要途径还是在于每天的45分钟课堂学习。所以,提高45分钟课堂的听课效率对提高语文成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遵循“五到”的原则: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老师要求背诵课文,只要课上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应该见缝插针地争取在课内基本背会,尽量不要把问题留到课后去解决。上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遇到分析题时,要积极动脑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这样才能使能力大大地增强。“听”就是要听老师讲解知识点,听结论得出的方法。

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要积极、主动、大胆地参加朗诵、背诵、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语文学科活动。说不定你还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主持人呢!如果老师还没有打算举办这些活动,你一定要趁早向老师建议。在学习上就是要争先,这样做是正确的。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和技巧

★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

★ 初中语文作文小技巧

★ 初中语文复习方法与技巧

★ 初中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 有哪些学习方法与技巧

★ 初中生四大学习方法技巧

★ 高一生物学习方法技巧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篇2

一、调查背景、目的及方法

调查背景: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学习习惯较差;而家长又多在市区上班, 早出晚归, 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子女的学习。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五个学习环节上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现状;了解教师、教材、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影响的现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对策,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调查对象:本校初一6个班228名学生 (部分) 。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个别谈话等方式, 以了解各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现状及真实想法。

二、调查结果、因素分析及建议

1.对预习的看法。调查结果:选择“不必预习”的占了19.2%, 主要是成绩中下等的学生, 但也有部分中上等的学生, 说明在学生中缺乏预习氛围。选择“要进行浏览性预习”的占了44.3%, 选“边预习边思考, 带着问题听课”的占了27.6%, 选择“要预习, 有问题请教他人”的占了7.8%。大部分调查对象, 特别是水平较为一般的学生反映:虽然知道要预习, 可是有些时候没有时间预习。

分析与建议:以上统计数据表明, 对预习的态度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教师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学生预习方法大部分处于“把要学的内容看一遍”的状态, 而通过预习找难点、重点或解决疑难的比率偏低。教师应该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长期依赖教师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堂上对老师提出问题的态度。调查数据:选择第一项“能独立思考”与第二项“偶尔有思考”的学生较多, 分别占47.8%与24.1%, 多数为中等与中等以上的学生。选“与同学商量答案”的占10.5%, “等待老师讲解”的占17.5%, 分别是基础一般与较差的学生。但在座谈中了解到, 不少选前两项的学生虽然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但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分析与建议:以上数据表明, 大多数学生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但部分学生 (主要是中差生) 由于语文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 这种思考的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由此看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因此, 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师, 设计问题时, 要有一定的坡度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 让中上等学生“吃得饱”, 中下等学生也不会被“噎”着。

3.对课堂笔记的看法。调查数据显示, “适当记笔记”的选率最高, 占了40.3%, 选者多数为中上等的学生。选“一字不落地记笔记”的占了28.0%, 以女生为主。选“偶尔记笔记”的占了21.9%, “不必记笔记”的占9.6%, 选此二项者大多为成绩中下的学生。

分析与建议:其实记笔记的方法和学习成绩有很大关系。一些优秀生记笔记能抓住关键及疑难内容。而不少学生把记笔记作为“差事”, 一味地抄老师的板书, 这样反而影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建议学生记笔记要做到记关键、疑难之处及一些答题的思路方法, 课后还应及时整理、补充, 真正体现笔记的作用。

4.对课后复习的看法。调查显示, 选“平时不必复习, 考前必须复习”的和“要浏览一下课堂笔记”这两项的学生占40.8%, 多为中下等学生。选“边复习边理解, 有疑问问他人”的占32.9%, 选者为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边复习边理解, 并独立想一些问题”的选率为27.2%, 代表了优秀学生的看法。

分析与建议:以上数据表明, 复习的态度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超过四成的学生还未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不少学生还抱着学语文只要临时“抱抱佛脚”就行的态度。在座谈中了解到, 由于课后作业量的扩张及布置的统一化, 使许多中差生忙于应付作业, 无暇顾及“复习”这一重要学习环节。而中等生也因作业问题, 只好“省略”了复习时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疑问问他人, 无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因此, 建议教师对作业进行分类要求, 减少重复操练, 控制作业时间, 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自主复习。

5.对作业的看法。调查表明, 选“先看书思考再做”的占了57.8%, 选率最高, 主要以中等或较高水平学生为主。选“先思考, 做好后看书”的学生有22.3%。而“先参考别人的答案再完成作业”及“边做边对答案”的选率较低, 但也占了近20%, 选者均为学习中下的学生。

分析与建议:以上数据表明, 独立完成作业与学习成绩有着很大关系。与一些优秀学生谈话, 发现他们大多采用“先思考, 做好后看书”的方法。对此建议教师, 一方面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教育学生懂得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应针对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 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达到作业的真正目的。

6.对阅读的看法。调查显示, 选择“主动地适当地进行阅读”的为31.1%, 选者多为成绩中上的学生。选择“经常大量地进行阅读”的为10.1%。选择“老师要求就阅读”的为39.9%, 选者多数为成绩一般的学生。选择“不必进行阅读”的为18.4%, 选者多数为成绩中下的学生。

分析与建议:以上数据表明, 多数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还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成绩中下的学生更是认为“不必进行阅读”, 说明这些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就是他们语言水平低, 阅读能力差, 理解能力差。其实, 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对学好其他科目也有莫大帮助。

三、调查后的启示

通过调查与分析, 我们发现,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有着很大关系。越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就越好。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今后的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施教行为进行必要的调整。学校层面要对办学目标进行修正, 把“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纳入我们的视野;对课表进行修正, 增加第二课堂的课程安排。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对各类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为学生引路和指点方法,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及严谨治学的良好品质, 养成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工作。

摘要:为了解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的现状, 分析学生学习的差异, 寻求初中生学习习惯与方法和学习效果的相关规律, 文章对初中一年级228名学生 (部分班级) 在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阅读等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初一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 教师有必要进行具体指导。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周成平.外国著名学校的管理特色[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关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形式 内容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1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实践并推广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很多成功的典范和先进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现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验,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有广度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中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常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简单地围桌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课上合作和课余合作;按照合作范围层次的不同,又可分为同伴互助式、小组合作式、全员合作式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组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层次的合作学习,而不是有人听课时,临时组织学生讨论来撑门面。

笔者在《陋室铭》的教学中,就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为了能达到人人背诵,人人过关的目的,笔者让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同伴互助,相互督促合作来完成。而对于意境的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则通过教师讲解写作背景,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探究来完成。对作者生活态度的感悟和学习文章的现实意义,则是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受,就要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同时还要加上一篇个人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深度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具有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是推动学生进步的有效学习途径,不是表面热闹的摆设,教师一定要注意合作内容的实际意义。要保证合作内容的深度,就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的空间。合作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学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应是自主解决,当自己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时,才去寻求帮助或与人合作。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前提,就缺少了“愤悱”的状态,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学生合作之前一定要留出自主的空间。

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指导。合作学习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留给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提高。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学生学习组织的建立、学习的开展、评价的引导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重难点的点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总结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最佳状态是营造学生彼此竞争,较着劲学,但又相互帮衬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有知识的沟通,还要进行情感的交流,团队意识的增强,让学习过程成为今后工作状态的预演。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有高度

评价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重要一环,合作学习评价的关注点和评定的准确性、艺术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学习状态。因此,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高度为主,在方式上可以结合使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依据评价标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忆自己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想法和表现,通过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的方式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互评是合作学习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包括小组内和小组外的学生,主要从参与积极性、工作认真程度、合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不仅约束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热情的鼓励,点燃学习激情,释放更多的能量。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要重视激励功能,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尤其对于那些成绩不好,平时胆小慎微,不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更要激励他们参与到活动当中。其次要重视导向功能,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进步的方向,在评价时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细节,不仅是学生展示的成果,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如你们阅读得很认真,准确找出了重点语句,但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考虑其用意。

总之,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合作只是形式,交流才是实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的平台,通过合作交流对话,提升交流能力;通过合作解难释疑,提高探究能力;通过合作体验进步,感受学习的愉悦。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从合作走向成功。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篇4

一、调查的实施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初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调查以在初一年级三个班级发

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发放120份,共收回116份,回收率97%,本次调查的学生构成如下表: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84.9%的学生都在被动背诵语文,其中74.5%是老师要求

才背诵的,10.4%的学生不愿意背。H类学生中,只有29.2%的学生会主动背诵,高达35.1%的学生不愿意背。M类学生中,只有11.1%会主动背,而L类学生中

主动背诵的寥寥无几。

(二)学习目的61.9%的学生只是出于老师的要求,为了通过老师的背诵检查;29.9%的学

生则为了提高口语阅读等语文综合能力;余下9.3%的学生,为了提高成绩而背

诵。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无论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老师要求而背诵的学生比例都很高,从H类到L类呈明显的递增趋势。

从上面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很有信心的>学习很流畅的;信心不足+没信

心>学习断断续续。

从第一个不等式中,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信心做好却没做成?这种现象

在H类和M类学生中尤为突出。H类学生中,65.5%对学习很有信心,但实际上

只有17.4%能流畅地学习,同样,M类学生中,20.6%对学习很有信心,但实际

上,只有6.8%能流畅学习。

从第二个不等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断断续续的人数少于信心不足和没

信心的人数,即实际的学习情况并没有许多学生预想的那么糟糕。比如,M类学

生中,信心不足与没信心的人数占30.5%,但是实际学习断断续续的人却没有

那么多,这说明M类学生低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成绩较差的L类学生,信心不足或没信心的比例

之和非常高,达到42.5%,觉得学习有点难或很难的比例之和也高达48.5%,而实际的学习情况断断续续的也达到了39.4%。

(四)学习时间安排

由上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都是临时抱佛脚的,从

H类学生到L类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会合理计划和安排的学

生只占14.4%,其中H 类学生中的比例最高,接近三分之一,但M类和L类学

生却都低于10%。

(五)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自我要求

(六)学习方法

调查数据显示,46.4%的学生方法灵活,29.6%的学生逐句死记硬背,而余下的24%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学。由此可见,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背诵方法。

三、对调查结果的反思和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每天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做着努力,并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与之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背诵课文,处于被动背诵的状况

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于老师的背诵要求不够重视,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或逃避。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状况是由他们对语文背诵的误解造成的,其误解主要有:

1、语文背诵“无用功”

要进行背诵,首先学生要对背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学生认为背诵是在浪费时间,只会给自己的学习增加负担。事实上,当语文的背诵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所以背诵也是最有效地学习方法之一。

2、语文背诵要死记硬背,又枯燥又乏味,真令人头疼。

有些学生知道背诵对学习语文有很大帮助,也想提高语文能力,但终究因为要“头疼”,就不愿为此而努力了。

(二)L类学生过分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语文成绩差的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点难,对自己的背诵能力也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而实际的情况也是断断续续,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我们也可以从调查结果中推断得出:不愿意背——语文综合能力差——语文成绩差——没信心——更不愿意背——语文综合能力更差——成绩继续恶化——更没信心„„

(三)晨读时,大声朗读的学生少

从平日的早自习中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默记,大部分学生小声地读课文,大声朗读的人则是寥寥无几。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声朗读所产生的记忆效果要比默读高得多。反复大声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更有利于语言材料的长期记忆

(四)很多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从而放弃学习。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交给学生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学习方法。

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语文学习方法:

一、以“思”导记法

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理解了的东西识记起来比较迅速和牢固,这是因为它与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与人的过去的经验发生了内容丰富的联想。如果一种事物或材料成为人的智慧活动的对象,那么他就容易被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并与他的经验相联系,就能较好的实际,较巩固的保留在记忆中为了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应该相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找出来,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的叙述出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提纲的编写包括三个方面:

1、把材料分成各个组成部分;

2、相处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或分出容易联想起该部分材料的全部内容的某一支承点连成一个统一的联想环节;

3、把个别的思想、句子连成各个以一部分可以缩减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会减少所识记的材料的范围。由于材料经 过自己的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制提纲,使材料获得了明确的、分成段落的、有条理的形式,因此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

二、多重刺激法

单调地机械地重复,会使人倍感枯燥乏味,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不利于联系的巩固。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背诵,能维持学习这的兴 趣,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联系地巩固。因此,在背诵过程中,要尽量使多种感官参与,使背诵过程成为有看、听、说、做的联合活动,这样就会使多种感觉道的信息到达大脑皮层,留下“同一意义”的痕迹,并与视觉区、听觉区、言语区、动觉区等建立起广泛的神经联系,从而加强记忆的效果。应当教学生养成背诵时 心、眼、口、手并用,做到心想、眼看、口诵、手写 同步进行的习惯。学习主体可以根据文本特征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到底采用哪几种感觉区的综合三、循环巩固法

这里的循环往复指的是对所背的作品的阶段性回读与背诵。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记忆是有阶段性的。一篇篇文章读过了,背出了,过了一段时间又陌生了,或淡忘了。学生背诵的时候,我指导他们在记忆时要跟遗忘作斗争,经常做到回读和背诵。通过回读,大脑的皮层受到刺激,重新唤起记忆,从而巩固记忆,便能起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四、多样活动激趣法

长时间单调的朗读和背诵,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因而产生厌倦的心理。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变被动诵读为主动诵读,更好地达到量的要求,采用多样性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我在课堂上开展熟读比赛,读一篇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读的遍数多。这里要求不能跳字,个个要吐出来。又如课文朗读比赛,看哪个组先读完。通过比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激起了课文诵读的兴趣,保存证了诵读量的要求,从而也保证了记忆的持久。每学期年级举行背书比赛,每个班评选出5人参加年级比赛,优秀学生的风采在全年级的学生面前得以展现,更加激起了他们要奋起直追的愿望。

总之,背诵对于学习语文来说好处多多,它不仅有益于词汇、阅读、写作,还能增强语感。只要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没有根基的民族是无法远行的,以色列人在沉寂了2000年以后依然不屈不挠地进行着恢复母语的工作,其目的也就在于企望语言成为他们民族诗意栖息的所在。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背诵,也正是因为汉语言是我们民族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常善《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来自互联网.cn)

2、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语文学习》2000年第一期)

3、《为古文背诵插上翅膀》(来自互联网)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篇5

1、认生字认生词

语文最重要的是积累,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生字和生词,字认得多了下笔就知道怎么写了,认词是让你懂得如何运用这些字,最好是学习一些成语,这才是语文文化的精髓所在。

2、多阅读

专家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会形成语文能力。所有我们平时要养成一个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我们也会潜移默化的被书籍作者所影响,不管是思想还是写作的技巧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也能帮你积累写作素材。

3、熟读精思

学习语文我们要做到熟读精思,熟读就是能熟练的阅读,而精思就是让你多用脑去思考文章或书本中的思想,分析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也是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

4、循序渐进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篇6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意义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 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 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 強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2) 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強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 直接体验。因此, 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 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 要敢于“放手”, 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 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3) 个体主动性, 整体互动性。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并进行研究与实践, 继而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由此主动去学习, 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 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利用多种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 根据需要处理信息, 恰当地利用信息, 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

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课前准备

2.注意分工合作, 共同参与

3.注意活动的反馈与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种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形式多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悟语文乐趣。现根据近几年来, 本人将实施过程中尝试过的几种有效途径归纳如下:

1.开展知识竞赛。在教学《探索月球奥秘》这部分内容时, 我指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出题, 分必答题、抢答题。学生分四个小组, 按出题答题各半计分。出题按质量数量综合评比记分, 答题计分方法:答对一题记十分。

2.举办朗诵会。《黄河, 母亲河》这部分内容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针对这一点, 这次活动的重心就放在爱国诗歌朗诵上。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首爱国诗读熟, 先组内预赛, 再每组各选出两名同学参加班上决赛。

3.制作手抄报。制作手抄报工作量大, 我们要求学生按兴趣自由结组, 并由学生自告奋勇担任各组的“总编辑”, 全面负责分工。

4.开展辩论赛。“追星”是青少年热衷的话题, 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追星”, 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就最近发生的“香港艳照事件”, 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也“追星”》。通过这次活动, 很多学生都对追星有了新的认识, 不再盲目追星了, 也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5.适时进行校外实践。《戏剧大舞台》这部分内容中, 为了探究生活中的语文, 感受时时处处有语文,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长大后建设家乡,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走进乡村认识“曲艺之乡”文化, 访问地方曲艺社, 写《民间曲艺之乡—社戏、排灯、花儿》调查报告。

6.公益广告标语比赛。公益广告语、标语的拟写, 不仅训练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进行公益广告比赛, 评选优秀或具创意的广告标语,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7.定期举办学习成果综合展示活动。围绕某个主题, 学生搜集材料, 形成研究成果 (可以是文章、报告、课件、手抄报、图片等) , 最后进行成果展示, 汇报交流, 评选出优秀的作文报告、手抄报、文字图片等张贴展览。通过主题展览,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我以新课程专列的“综合性学习”为目标, 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语文素养。

8.设计综合题型练习巩固。搜集各类综合性活动的新题型, 设计相关练习, 课后作为学生作业, 也是活动的一种巩固和延伸。

初中语文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篇7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在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有一条便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效果。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本意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花的话》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由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进入古堡密室找到宝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当他们在找到密室宝藏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我还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我的诚恳的表扬。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忌讳的便是教师对学生那些看似“钻牛角尖儿”的问题,不理不睬,或者干脆“一棍子打死”,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压制了学生探索的激情和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千万别用现成的答案去套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老师还是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篇8

1. 预习课文.

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

(1) 读课文

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 快速读 默读…… 长期去做它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听.这样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勾画法读文.

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原文找答案或者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在带着问题去听课.

(3) 积累字词.

课前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音形义的障碍.

2. 保障课堂45分钟的听课效率.

课堂45分钟的听课良好效率必须保障.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重点听预习时不会的地方.

3.课后及时巩固,整理好错题本.

练习册选择要少而精,要做充分,不可以囫囵吞枣.

把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并且及时去看看。

4.考前复习.

语文的考前复习不要集中,分散复习效果会更好.一星期一复习为好.复习不要背背答案就万事大吉,要注重答题要点,注重技巧性。

(二) 课外积累.

中考语文课内考的分数很少,所以在做好课内积累的同时,更要做好课外积累.

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有限资源作好积累,如课本 优秀作文刊物 名著书籍 互联网 电视 广播 …… 只要有益于我们的学习都可以积累到积累本上,教师要定期加以指导积累的资料的运用.材料要广博而新颖,时代感强,力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孩子的头脑.为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

B: 运用.

运用最难.它是把积累的语言加以灵活运用,应用实践.这也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要想看明白文章,写文章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主要谈谈写作.

1. 完成一学期10篇的作文.

所选习作作文要与学生写作水平相近,要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

初一 二 主要练习情感作文和想象作文以及简单的话题作文. 初三 四 主要练习情感作文和哲理性作文.

2. 成立”雏鹰文学社”.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9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尤其如此。目的越明确,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目标越宏伟,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目标有大目标,小目标,有远期的,也有近期的,小到一节课,大到一生的志向都属于此范畴。小目标要从属于大目标,近期目标要为远期目标做铺垫。确定学习目标要根据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不利于意志的培养,太高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 抓好学习的关键环节

学习可分为四个主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每个环节都有其特点,也有其关键。

预习:预习要养成习惯,习惯很重要,既然是习惯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在学习日挤时间,也可以在周末,还可以在节假曰。

预习要找难点,找难点的目的是就是要攻破它,这是预习的关键。这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更会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听课:听课是学习时最重要的环节,会听课意味着会抓重点,能理解老师的意图。

复习:复习要摸规律,复习的目的是把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掌握,以便摸清其内在规律,在运用中举一反三。

作业:作业要独立完成,典型的内容要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形成技能技巧。

>> 及时做好笔记与作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听课习惯,好笔记不是全记,不是漏记,不能只听不记,更不能只记不听。可以记在课本上、教学内容附近,这样记录的内容不易丢失,又易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既实用,又利于今后复习。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习的知识。多数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复习就急于做作业,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做作业前首先阅读一遍课本内容,和老师讲课的内容对照一下,看一看是否一致。这样做等于及时地复习了一遍,然后再做作业,既快速又能保证作业质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课堂笔记整理“七步法”

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往往较杂乱,然后觉得不好用。为了巩固学习效果,积累复习资料,指导读写训练,有必要学会整理课堂笔记,使之成为清晰、有条理、好用的“导读助练”的参考材料。

一、忆。“趁热打铁”,即课后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信息。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二、补。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而一般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简单甚至符号代替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三、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四、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五、分。以文字(最好是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置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联系解答等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六、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浅谈初中语文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篇10

一、首先要明确要纠正的误区

复习的功能在于对已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检测、反馈、巩固和提高。孟子的:“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是对复习功能的最早的阐释。但在实际的语文复习教学中普遍存在低效率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

1.一味模拟。不少教师一进入复习教学,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卷。这种复习形式,长期给学生多点刺激,实际上造成每个知识点学生的印象均不深刻,导致考试点模糊;同时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复习效果。

2.盲目引进。有的教师到了复习阶段,随意地引进各地的复习资料,大量地印发给学生训练。这种复习教学,缺乏针对性,内容失控,教师的盲目导致了学生的盲目,复习效果当然不会好。

3.指导失控。某些教师教学能力较低,无论是复习内容的选择、复习层次的把握,都不得要领;有的只是对以前的教学内容作重复的讲解,缺乏给学生新鲜的刺激,系统的梳理,自然也就不会提高教学效果。

4.简单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复习训练的结果不予重视,不加反馈,训练题的讲评只对答案,不究过程。学生解答正确,教师便心满意足,不去追究和指导学生怎样得出这个结论,舍弃了最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复习教学达不到“使学生掌握规律、方法”的高度。

二、其次是要抓好的三个环节

1.确立复习目标

只有正确地确定复习目标,才能有效地展开复习活动。复习目标对复习课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评价的作用。复习目标是复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复习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复习目标,其意义在于使复习工作明确方向,避免出现脱轨和失误,有利于克服师生复习教学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2.注重培养能力

“学以致用”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真正目的,说到底,还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从最近几年的语文试卷命题分析,都注重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记忆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的分值比重越来越小,课本内的知识逐步向课外材料延伸。这一命题思路,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包括复习教学,要把能力训练和培养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学生才不会变成“书呆子”。

3.注重信息反馈

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反馈的重要作用。不能只练不讲或少讲多练。要及时发现学生在练习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找出错误的根源,进行恰当地补救,清除学生的“负积累”。反馈原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同信息反馈连在一起。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实际上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有了教师发出的信息,才有学生读书、思考、复习等学习活动,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反馈信息加以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再生复习信息,传递给学生,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再次是要遵循的四个步骤

在复习中,只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复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1.锁定“纲”、“本”,有的放矢

在制订复习目标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适纲性。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它们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要求、目标等,把握复习的总体方向。考试目标小于大纲教学目标。而考纲则是试卷命题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应用考纲,并以考试目标为凭借,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的目标。②层次性。复习目标应实施复习信息的定度控制,也就是对传输的复习信息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进行控制,以达到学生稳定地、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定度过高,则是超纲复习,拔苗助长;定度过低,则不能达到考试要求,也无法与试题吻合,也达不到初中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2.精心选择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复习效率的高低。我们首先要研究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根据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恰当地组合练习题。对现成的试卷,也要精心选择,不能不分主次,平等对待。最好是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复习板块,对应设计和选择练习题,题目设计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题型丰富,体现出信度、效度。对重点难点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多组练习,反复训练,从而达到完全掌握。在最后的模拟检测阶段,也要特别注意,试卷的拟制要在时间、题量、题型上与中考试卷完全吻合,完成的要求也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练习的容量和节奏与中考接近,从而使学生适应中考的要求。

3.选择合适的复习方式

常见的语文总复习有两种方式:一是竖式复习,即按课文、单元为序进行复习。这种一篇课文、一个单元均从语音、词语、标点、修辞、语法、内容、结构、写法等展开复习的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①知识点零碎,缺乏系统性;②与平时教学重复,缺乏新鲜感;③与毕业、升学会考试卷命题思路不一致,缺乏对应性。二是横式复习,即按初中语文知识点为板块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大多数教师都是按这种方式复习的,这也可以从各出版社出版的复习资料结构安排中得到证实。这种以知识点为“链”,从课内和课外选取相关同质材料实施训练的方式,其特点是:①知识点集中,系统性强,给学生以强刺激;②这种集约式复习打破了平时的单元式教学: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组合,学生具有新鲜感;③与《考纲》中的"考试目标"和中考试卷结构对应,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4. 精心设计好复习课型

复习课型设计是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提高能力。

①基础知识及运用 此部分考查的内容较为丰富,一般包括字音、字形、词语的含义及使用,病句,句式仿写,文学常识,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的相关内容等。其中分量最重的是经典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绝大多数省市的中考题在逐年增加这部分内容的比重。古诗文默写内容的考查,大致分为记忆性、理解性、语用性、开放性四种题型。这种课型的训练过程为:确立目标→提示内容→实践训练→信息反馈→回顾小结。

②语言的实际运用复习课型 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是-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语言运用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学过的词语、句式等语言知识能否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能否根据要求写出简明、得体、生动的语段,是学生对语言能否灵活运用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精神要求。这种课型的训练程序为:理出写作要求→对照要求,评议实例→修改错误实例→提供材料训练写作→交换修改作文,互相评议交流。

③ 阅读部分复习 此部分内容所占分值最多,从往年情况看,也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部分。其基本命题规律是:多种文体并存,文言文阅读以课内为主,现代文阅读以课外为主。现代文阅读选材大多为时文,新鲜活泼,注重人文内涵。阅读命题的角度是灵活多样的,但对往年试题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命题点大多集中在以下方面: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分析句子或语段的深刻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对文章内容、中心及思想感情的整体感知;就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等等。

④作文写作训练课型。从各地近几年的作文命题情况看,不外这几种情况:

一是命题作文,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

二是半命题作文,就是让学生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三是话题作文,就是给出一段话,并以此为话题进行作文,题目需要自己拟定。这种课型的训练程序为:提示文体特点→交代写作要求→出示命题,指导审题→列出提纲,互相交流→写作训练→交流评改。此种课型设计的优点在于:既传授写作知识,又注重实践操练;既有写前指导,又强调写后评改。此外,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还有字体和整洁度,这个也是不可忽视的,强调学生注意。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篇11

一、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总认为初中的学生思维能力低,不会学习,把“主导”理解为包办代替,把“主导”理解为“主宰”,希望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则认为是不务正业,于是就有了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个学生智商再高,当他求知创造的冲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得不到鼓励,被抹杀时,他未来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习惯于常识,苟安于常态时,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失去动力。可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则是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在要求。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线索,以好奇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质疑创新精神为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传统授课模式、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为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了方法上的准备。

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质疑,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学习中的新的见解,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不管多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正面的回应。既要表扬他们不迷信权威的独立精神,也要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思维缺陷给予点拨。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发扬民主,也是由语言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语言的多义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使得对作品的理解构建丰富多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部作品,就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允许有不同于教参的见解存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但不能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中增强理解和创造的能力,成为精神独立的独特个体。

二、善于点拨,引导探究。

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他们动机强烈,情绪高涨,学习的效率也非常高。可见,刺激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对探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求知的欲望时,他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和别人的观点比较后寻找属于自己的观点。如在讲读《伟人细胞》时,要求学生思考贾里身上有没有伟人细胞,“伟人计划”为什么会连遭失败,最后为什么会有一次意外的成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对贾里“伟人计划”及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伟人情结,这些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思想灵魂,激发学生主动去研究探索。

当然,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精彩的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高屋建瓴,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系列层层深入的系统化提问,在提问过程中,有教师的点拨,有师生间、学生间的辩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做到“引而不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组织辩论,激活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辩论有利于学生提高调动组织已有知识的能力,在辩论中产生的急智,“灵机一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上去生疑,也要运用求异思维,从无疑到生疑,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激活思维,跳出思维的误区,迸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授课活动中,应留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思索和探索,开展辩论。辩论的话题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对教材的理解,可以是对作者的立意揣测,也可以是文中语句的思考。这时教师的身份不是仲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学生将辩论引入正轨,防止出现人身攻击。

四、撰写习作,展示成果。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成果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甚至可以是一种揣测,而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具有独到性,是否具有学术价值。但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零散的,让学生以文章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成果,既是一个总结的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的能力。因此,辩论结束后,我往往要求学生动笔,将自己的思想整理成论文的形式。对论文我们不作字数的限制,也没有文体的约束,但要求语句通顺,观点突出,论点与论据统一,形式规范,文风要好。以此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的能力。如在学完《伟人细胞》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伟大与平凡》《贾里能成为伟人吗?》《你同意贾里的自我评价吗?》《你怎样看贾里让书成为“今日明星”?》《贾里新传》等文章,学生们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加深了对伟大与平凡的理解。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攻略 篇12

语文学习方法攻略

1.培养读写能力

语文的基础技能主要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这里主要谈一谈“读”和“写”两方面的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强调要多看书,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读几遍,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尤其是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数是精品,上面的文章读三五遍并不多,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一种好方法——“五遍读书法”:

第一遍,上课前先对老师要讲的课文预习一遍。第二遍,下课后认真研读课文,并把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复习一遍。第三遍,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遍。第四遍,学习完一本书之后,结合老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试前几天,配合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把课本上的文章粗略翻看一遍,重点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和难点。

“写”,指写字和写文章。写字,应写规范字,书写字体端正、美观大方。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一个人的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衣服,写一手漂亮的好字不仅能使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会让你终身受益。

会写文章,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想要写好各种题材的文章,就要了解一些常用文体的常识和特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不仅各有特点,对文章语言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写好文章,你就得有东西。这要求学生们“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世态万象,积累一定的素材,同时也要掌握一些优美词句、名言警句、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注重阅读能力

阅读的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细节,同时要特别注意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文章的主旨内容。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逐字逐句推敲。平时阅读时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哪些语句,然后找到相应答题区域后,仔细阅读该区域每句话的意思,最后理清段落之间的联系,弄清行文思路。养成这一习惯就会逐渐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从头至尾精读,可节省不少做题时间。

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大多数题目能够在文章中“抠”出答案。当然,找出的句子不一定能直接使用,还应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摘取核心词语或压缩主干重新组织答案。即便是归纳概括整段文章大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内容。另外,做笔记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

3.练习作文写作

作文方面,作文开头和结尾要写好,题目拟写恰当,特别是卷面整洁,大胆引用诗词等。平时多读,多积累素材,多练笔,考试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

总之,语文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善于总结,持之以恒。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好语文!

走进“三环”,走近语文

第一环

做好课前准备——张开口

居家线上学习在网上直播前,做好准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的准备主要是指课前的大声朗读。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所谓“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读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所谓“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的变化,把所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三者并行不悖,又浑然一体。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是一种基础要求,而“流利”和“有感情”则是进一步的要求。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就是一篇特别有震撼力的文章。作家使用一连串短语来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文章紧凑的节奏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些如鼓点般的语言就会在“口”中传递出激情与力量。

第二环

做好课堂听讲——动起手

课堂听讲强调的是心无旁骛,线上学习更是如此。线上授课大多是老师主讲,学生参与。因为无法观察到所有听课者的状况,就需要听课人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老师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老师的观点和意图。学会“倾听”就要求学生在说话者表达的过程中,保持安静,能够耐心专注地倾听。这既是给予说话者以充分的尊重,又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表述,准确把握所听到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关键性信息和中心观点,学会分辨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同时还需要对表达内容的显性含义与言外之意做出分辨。做笔记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听课质量。笔记不仅记录了老师授课讲述的内容,还会促进记录者整理思路,将抽象的理解显现出来。老师讲述可能会引发记录者的思考,笔记就可以将稍纵即逝的灵感固化。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记笔记又可以有效防止课堂走神,让听者紧跟授课者的思维前行。倾听是记录的基础,记录是倾听的固化和升华。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老师在梳理邹忌和徐公比美细节时会提及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三个人由于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作出了各不相同的回答:妻子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仅仅是“徐公何能及君也”?客人则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子的偏爱,妾的畏怯、顺从,客人的恭维、逢迎让邹忌听出了细微的区别,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最终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动起手记笔记就可以极其简练地用“问—答—悟”梳理出故事情节的脉络,又将自己的理解引向深入。

第三环

做好课后巩固——睁开眼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课 篇13

一、语文学习准备。

语文学习需要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工具书等。作为一个初中生,身边应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以上三本工具书以商务印书馆的为最好);除此之外,为便于学习文言文,如果能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学生古汉语词典》就更好了。当然有了以上提到的工具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关键是养成只要读书就查阅词典的好习惯。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语文课本、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家庭藏书以及考试资源(考试是一段学习内容的检测和小结,考试过后同学们要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并把漏洞补上)等。

二、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1、 语文学习方法五原则

⑴ 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务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 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 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 博研结合。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2、 运用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联想起我们学习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还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景。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甚至可以对文章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3、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学校里,语文学习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对课本中的文章,老师有老师的理解,老师的理解融入了教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成年人的理解。老师的话也好,教参的话也好,都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之中融入了你们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未成年人的理解,说不定你们自己的理解会更好。课堂上同学们如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希望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火花的碰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可以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锻炼你们的多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4、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5、 掌握两种学习技能

第一, 学会快速阅读。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语文课本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这里我所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的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第二, 作好笔记。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后面还要重点介绍)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6、 五遍读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当然是一种泛指,强调书要多看,多读,并非真的要读百遍、看万卷。不过,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读几遍,学习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同学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读三五遍并不多,而有的文章读十遍尚觉得少。现向同学们推介一高考状元的“五遍读书法”,以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遍,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是指上课完了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是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之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试前几天,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合,把课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复习了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

7、 陶行知“读书十诀”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读书十诀”定会让同学们受益非浅。

⑴ 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⑵ 勤,业精于勤,荒废于嬉;

⑶ 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⑷ 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

⑸ 问,不耻下问;(疑在悟前)

⑹ 记,多动笔墨,多记笔记;

⑺习,温故知新;(联系自然)

⑻ 专,专心致志,专一博广;

⑼ 思,多加思考,学以致用;

⑽ 创,触类旁通,敢于创新。

8、 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应是从读书(报刊)中引起的,离开了书,就成了别的文体。因此,笔记一般都要注明材料出处。

⑵最好一则笔记记一个问题,如内容和感想多,可写成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

⑶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数据、一段议论,不论大小均可写成读书笔记。但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愿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引用的原文混杂在一起。

⑷笔记积累多了,最好能分类整理,编出目录索引。

卡片是积累资料的一种有效手段,同学们应学会做好以下两种卡片的制作。

一是文摘卡,主要摘录名人名言、好词佳段等,或是本人需要的有关内容,不掺杂自己的意见。

二是心得卡,主要是记载读书心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书笔记,它偏重主观感受,写法也极为多样,但总要从所看到的材料中引出来,所以也要注明出处。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同学们也可以把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结合起来——不管怎么样,要用心去做,贵在坚持,其中自有乐趣,亦能在辛苦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阅读指导的训练步骤

三、语文学习及备考。

第一部分:语言积累及运用

这一部分正如标题所言,重在积累,关键是运用。包括的内容有:汉字的形音义,标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等。对于这一部分,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日积月累,定会得到高分。下面以字词为例作简要说明。

1 、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2、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汇集簿上,定时集中纠正,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3、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4、课本中正文下面的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5、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特别是阶段性考试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第二部分:文言文学习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一直存有误区,即同学们比较多的依赖老师的串讲,然后加以掌握,最后虽然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但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却不强,应对相应的考试就会感觉比较困难。那么,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效果才能更有效呢?

课前做好预习,即在教师讲解之前,同学们应该借助工具书和文章注释,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 诵读

⑴ 读准字音:

借助文章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 与破读。

⑵读准诗文的节奏。

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如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的断句,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同学们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⑶读出语气和语势。

这样有利于同学们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雄伟抱负。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读出语气和语势应以朗读为主,朗读应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的朗读,这就涉及到文言文的断句,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句子理解的对错。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同学们要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反复玩味。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又是理解和背的前奏。要朗诵好文言文,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同学们在学习中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然后查阅资料,有的还需要与同学一起探讨和向老师请教。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要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藏其中的浓郁情怀,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穿越时空与古代志士仁人、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是人人所渴求的,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渴求变为诵读的实践。

2、翻译

严格意义上的文言文翻译,必须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准确无误,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达”,就是通顺明白。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句要流畅,语气不走样;“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翻译的方式,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如:

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如:

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象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用“六字诀”去翻译文言文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以上介绍了翻译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也就是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上,要很好地翻译一篇文言文,并非懂得这几条就能做到的。

准确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三点

1.正确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义和隐含信息

2.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畅

3.是在翻译时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等。

3、理解和背诵

能否背诵一定量的诗文,是检验一个人的文言功底是否深厚的标准之一,同学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对诗文的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也文言文的背诵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要想背得快、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是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其次,边读边理解,才能背得准确。第三,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小段,“个个击破”。第四,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记忆背诵。第五,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记忆。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针对文章的内容,一般设问:写什么人,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物品的特点,阐述了怎样的道理,答这些问题,就要逐句逐层逐段理解文章,在阅读方法上是与现代文相同的,文言文虽然因距离我们生活较远,但它的学习是有明确范围的,无论那个知识题,都以课本为主。

总之,同学们只要肯下力气,就能学好文言文,文言文的考试成绩就会很理想。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这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要求。没有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

1、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指的是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常常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文章的脉络。

文章的思路,从外在形式上看,常常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只要划分清楚文章的结构,进而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大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有时也体现在串联起全文的线索上。如果能把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抓思路结合在一起运用,效果会更好些。

2、能够比较迅速和准确的抓住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并且由此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分析。

二、段落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基本功训练,体现在“段”上,“段”是篇的具体而结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种能力,在“段”中都有体现。而“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种不同的体“段”进行训练最终可以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

段落阅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迅速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找出关键语句上。一段文字的中心句常在一段文字的起始或结尾,当然,判断是不是中心句,要看这一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看这一句能不能概括全段内容,表达作者的主要意思。

有一些段,没有中心句,这些段的中心是隐含的、暗示的。这就需要用自己的话去概括。一般来说,抓这类段的中心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可以采用摘要法,就是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采用归并法,即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段中几层意思是层层深入的,那就摘取最后归纳的意思。

具体到某一段,同学们可遵循以下顺序进行训练:

(1)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逐句研究,每句话的大意

(3)研究这段中的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概括层意。

(4)根据段中的几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段意

(5)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用了哪此写法

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课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需要字典、词典弄懂他们的含义。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含义,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的方法。

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遇到一个“生词”,词典解释这个词时列出好几个义项,该选择哪个义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了。

有时还会遇到一种情况:靠查字典、词典不能正确解释词语,需要借助上下文来推断词语含义。《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他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的“狡猾”是什么意思?查词典,解释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用这个解释理解句中的‘狡猾”,显然是荒谬的。联系上下文揣摩就会发现,这里用“狡猾”,写出孩子们看出老师不过是装装样子,他们从这个动作体会到的是老师的爱心。“狡猾”的贬义色彩在这里消失了,变为“机灵”、“聪明”的意思。

可见,善于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中心、写作技巧的基础。

四、归纳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能力

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先要弄懂每一段的意思或要点,进而将内容相关的段落归并为一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最后,再将每部分的意思进行归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以说,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具体阅读方法是从文章整体入手,重点作好局部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回到全文上来。

提高阅读能力还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以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我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文章结构上,是严谨,规范的,在语言表达上是简明,连贯得体的典范,因此利用教材做例子,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是最好的途径,基本篇目中的重点段应逐句逐层地认真研读,只有在课内段的阅读分析中学到方法,才可能在考试时阅读课外选文。

2、 分析词语的意思及作用要结合语境

3、 分析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结合具体内容

4、 善于利用文章的语句来概括

一般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段意中心。要认真读原文看看原文中是有中心句,利用中心句既简单又准确,如没有中心句,改造重点句,或将其组合,或摘基重点词语。如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那么,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后,经过简练再表达。

5、 分析写作方法作用要扣住中心

在分析了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之后,我重点再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赏析一篇文章,二是做阅读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赏析一篇文章,可运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 先把文章浏览一遍,想一想写的是什么。

2、 再通读一遍,圈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圈出揭示文章中心的文句。

3、 分段细读,圈出哪些词是在表达意思上的关键词语,划分段落并确定段意。

4、 在默读的基础上,复述全文大意,要求结合关键性的词语,列出提纲。

5、 根据揭示中心的文句,对文章进行缩写练习,要求把圈出的词、句、段尽量用上。

6、 通过读、写,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

7、 根据圈出的文句和中心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8、 在写读后感的基础上,从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等方面进行评点。

9、 在评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阐明自己的主张。

做阅读题要先辨识文体,然后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做一个把握,不可能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就答题,那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对内容整体把握的情况下,看题干,把题带到原文当中去,也就是给自己答这道题找一个阅读区间,这个阅读区间找得准确与否非常关键。如果找得准确,那么回答问题正确率就高,如果找得不准确就背道而驰。有的同学觉得回答得很好,但是为什么不得分,就是阅读区间找得不对。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有的题,可以把阅读扫描区间放大一些,比如说,有的题说,通篇考虑或者结合全篇回答什么什么问题,这种题的阅读区间绝不能局限在一个地方。如果说第二段当中有一个什么句子,要说明内容,这样阅读区间可以锁定在第二段当中,这要很好的审题。

第四部分:写作

关于写作,古人论述颇多。《红楼梦》上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语》上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可见,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写作与阅读密切相关。在这里我重点和同学们谈一谈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换言之,如果我们读了相当多的文章,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储备了许多的信息,等到我们写作的时候,可以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把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如果我们的阅读量非常少,头脑当中储备的东西很有限,光凭自己非常简单地十几年的生活阅历来进行写作的话,我觉得恐怕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说没有那么多可写的东西。因为你对生活上许多的问题理解得是很有限的,认识也很有限,这不是同学们的能力问题,而是生活经历比较短,局限于你的年龄,对很多问题理解不了那么深。因此要借助阅读,通过阅读增长自己的知识,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鲁迅有一句话,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在说明着怎样写。我想这一句话应该能够告诉你一个道理,那就是说多阅读,尤其是多读名家的名篇,作文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开始于模仿,当我们很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大家的文章中学习一些写作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生活的一些实践,这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一句话,同学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抓好自己的阅读。下面,我具体谈一下初中生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作文评分标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给分,第一是书写,要求书写时字迹工整、美观,标点正确,书写格式规范,符合以上要求,直接赋分为5分(如果加上卷面印象,此项一般能占到十分左右)。第二是内容。要求作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这部分约占作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强一点,即20分。第三,是表达,要求作文的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语言顺畅,叙述具体、描写议论得当。这部分约占作文总分的二分之一,即30分。从评分标准可以看出,中考作文对书写、中心、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要求比较高。

2、学会确立中心

确立中心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列提纲。根据题目的要求,思考作文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即文章的中心),然后再考虑选那些材料来写,确定详略,再安排结构,将这个提纲写好后,再二次审题,看自己的提纲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如有差误,及时修改(避免成文后才再改,已经来不及了)确保文章能扣题,符合题意。

3、学会恰当地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作文中凡是能突出中心事件、人物都要有详细地描写,如《合作》一文,详写的部分应是你如何与别人共同完成一件事,那么,你们之间如何合作的过程就非要具体描写不可,而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就可以简单几句话略写,甚至不写。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议论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在结尾时适当地进行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要注意的问题是:议论的语句一定要缘事而发,针对记叙的内容,或谈它的意义,或揭示其规律,或表明自己的态度。

4、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工夫在平时

①要有语言的储备库

作文平时要多读书,好的文章要背下来,精彩的词句段应抄下来。

平时应加强写作的片段练习,比如仿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

②要有语言的实践训练,大作文、小作文、读书笔记、一定量的日记,一个也不能少。

③要精写和多写相结合。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要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勤动笔,以我手写我心。

2、怎样写应试作文

①、按题目要求作文

我们平时作文,是为了练习写作,提高文字表达水平。应试作文是为了展开写作水平,接受选拔。应试作文为了防止“虚构”,,它的题目和平时作文必须有所区别;为了叫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它的题目不能太偏,为了公平评判考生的成绩,它还有一套详细的评分标准。因此,必须在审题上下一番功夫,搞清楚题目的要求,严格的按题目的要求作文。不按题目要求作文,即使文字水平再高,也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有时应试作文的题目和平时作文的题目极其相似,也不能照搬平时的作文,也要一丝不苟不折不扣的照题目要求进行构思,严格按题目要求来写。

②把开头结尾写好

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应试作文当然都可以使用。但是评卷老师最青睐的是起笔入题的开头,因为评分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切题。评卷老师最青睐的结尾就是收束全文点明主旨,因为结构完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条评分标准。

③注意分段

一篇文章应该由五六个自然段落构成,切忌三大段,

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挤在第二段里了,会导致思路不清,也不利于教师阅卷。可以把中间的那一大段再分成若干小段,这样,就显得层次清楚了。

⑸把每段的第一句写好

每段的首句,仿佛人的眉目,把这句写好了,每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得精神。每段的第一句写成什么样最好呢?按应试作文来说写成能概括全段大意的中心句最好。因为评卷老师看我们的作文不象平时看书那样从容,他能在每段之首找到中心句,阅读我们的文章就非常便利了。

⑹卷面整洁

首先要做到写一手好字;文章某处改动一下是难免的,但改得多了,会影响卷面整洁。实在非改不可,也要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切记“涂鸦”;另外在卷面上作段落顺序的调整也会影响卷面的整洁。

写到此,所谓方法,林林总总说了不少,不知对同学们是否有用,但有一点对你的学习乃至终身都会受益,这就是阅读一定量的时文和名著。时文同学们可优先选择《读者》、《散文》等。名著是人类社会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有人甚至说,一个人一生中如果不曾阅读名著,他的人生将是残缺的。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无论是语言积累,理解能力,还是思维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而相对于高中阶段而言,课余时间则充足的多,所以,我个人认为,初中阶段是阅读名著的黄金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中“读整本的书”,我理解为以读名著为主。当然名著不能泛泛而读,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度,要强化阅读名著的深度。在这里,既是对学生也是对老师提供几点阅读名著的要求:1、给名著提问题。2、给名著作点评。3精彩片段诗歌朗诵会。4名著读书笔记展览。5、读书报告会。6、讲故事比赛。7、名著知识抢答比赛。8、搜集整理有关名著的评论文章。9、与写作结合。10、编剧、表演。

上一篇:入党宣誓内容下一篇:写老师作文:我心目中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