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方法论

2024-07-27

初中语文作文方法论(精选12篇)

初中语文作文方法论 篇1

作文不仅是检查学生学习语文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深入了解学生生活体验的一种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 可以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锻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一、现阶段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师重视课堂教学, 忽视学生实践, 教学与生活脱节。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课上, 主要还是致力于教学生审题、选材、立意、语词选用、篇幅布局以及各种修辞表达方式的使用,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后还普遍存在。这种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发现, 导致学生缺乏一种真诚的自我表达意愿, 思维难以突破模式的限制, 学生的写作兴趣、动机和激情都难以激发出来, 失去了源自课外活动的素材、生活体验的积累, 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道该写什么, 从而乱编乱写, 空话、虚话连篇, 甚至是无话可说, 作文拼凑现象严重, 这和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作文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 发挥人的主体性, 有感而发而写,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

(2) 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初中, 很多语文老师因为缺乏对学生全面的认识了解, 如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别, 在制定作文教学方案时, 其目标往往超过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接受水平。比如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教学, 大部分老师因有着丰富的人生知识积累, 陷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误区, 对学生“一视同仁”, 片面强调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以及怎样在宏观视野里提出论点、证明论点等, 却没有一套实际的符合学生的具体方法。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缺乏一个正确评估”, 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 往往使得学生在和老师的巨大差距或者是不理解中产生一种自卑感或者是云里雾里的感觉, 从而激发不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3) 对学生作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不了解的另一个方面是,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写作是需要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这凝聚了学生的心思和心血, 很多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 老师却没有因势利导, 给予其肯定和点评, 反而对学生辛苦创作的“幼稚作品”持冷淡、不屑一顾的态度, 导致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对待的情绪;教师对于安排给学生的课外练笔也是一种无所谓, 认为可有可无的态度, 靠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就可以了, 教学的随意性很强, 对于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只是单方面地做出论断, 而没有好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分析探讨, 只给学生片面评语, 而真正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 并没有得到解决,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无从提高。

二、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益的一些方式探讨

(1) 转变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交流沟通者, 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在教学上应以学生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引导、合作、分享”为教学思想,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进行交流, 多设置一些话题和创设情境, 将学生思想引入一种活跃状态中, 在体验和分享中学习交流。

另外, 老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观察自然和社会, 从真实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 以“情感真实”和“独特感受”作为文章切入点和突破点, 释放学生的灵感, 激励并唤起学生对作文更深层次的思考, 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拼凑和堆砌。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多了, 情感丰富了, 自然就有一种要通过书写来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 这也正是学生快乐写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让学生由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创作。

(2) 改进教学方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能力和水平, 制定具体的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特长给予引导。重视对他们的调研工作, 从中分析每个学生的特长和问题所在, 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的, 又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改进教学方案。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系到学生的人文涵养,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 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学生中去查缺补漏, 有序调整,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3) 鼓励并引导学生创新,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写作风格。初中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 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需要老师更多的鼓励, 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不管是考试作文还是平时的练笔, 都应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并从中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从而努力深化发展。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发散性思维创作, 朝学生的特色和亮点发展, 引导学生不断创作, 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这对学生在文学路上的发展非常重要。

初中语文作文方法论 篇2

南丰中学 钱绿瑜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量少,词语积累基础差,自小又缺乏适时适当的观察体验训练,因而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我认为要想在初中三年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须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水平设计一些具体的系统的作文训练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文字表达

写作习惯

认知能力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难度莫过于学生怕作文,厌作文,学生觉得写作太难,咬半天笔头,才蹦出百来个字,要凑够要求字数,那已经是“白头搔更短”了。教师又总觉得学生写出的文章幼稚,不堪入目,评改时就简单随便。因此在作文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学生不想写,教师也不悉心指导帮助的恶性循环。经过这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作文教学进行尝试。

一、降低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单凭讲过一两遍写作的方法,就要求学生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一篇文章得写那么多字,花的时间又多,他们往往会缺乏写下去的耐心,而跑去看电视或玩手机了。因此在小升初的开始阶段,不妨对他们作文要求降低些,凡是能流畅地表达,能有详有略,较为完整的叙述一件事,就应该得到高分,提出表扬。这个很重要,多次的表扬与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钱梦龙认为: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要在作文训练中区分开来。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降低作文要求,多通过表扬与肯定,使他们能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写作的欲望与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兴趣使得学生能主动的写作,甚至主动找老师请求指导评析,这个时候教师再对他们的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这样就进入到一个学生乐意写,教师喜欢教的良性的教学循环中。现在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常有学生在课间或是放学后来找我点评他们的习作,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之余,还自觉进行课外练笔,他们会在教室里一起分享阅读体验,一起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切得益于他们内心对写作真正的喜爱。

二、日记式片段习作,养成学生写作习惯

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周记进行习作训练,无疑这是一个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作文要多写多练才能得到提高,单纯依靠每一单元的一篇大作文训练是不够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事实上是两篇等同于大作文的周记占去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在周末苦苦构思写作,很多学生并没有能按时完成周记,即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常常抱怨,要写好两篇周记已是绞尽脑汁,黔驴技穷。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厌恶其实就源自于写作要求篇幅长,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个刚好是初中学生最缺少的。因此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我主张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片段,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片段式习作训练字数要求200字左右,内容要求自由,可叙事,可抒情,可写景,可议论,还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比如我会在初一上半学期选5-6周要求学生的片段写作训练以写景为主,教会他们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我会带着同学们走进自然,到操场、生物园、学校荷花池,让他们感受自然,领略美景,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身边的美好事物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训练非常有效,如今我两个班的学生作文景物描写往往是亮点,为整篇作文增色不少。而当学生进入到初二,有了初步判断的能力,我会在上半学期选取4-5周要求学生的片段写作训练以评议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就生活中身边发生的小事,或社会上的某些现象,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说理议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有利于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叶圣陶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但凡做一件事,形成了习惯,即事半功倍,离成功不远了。学生在片段习作中,慢慢摸索到了写作的方法,习惯于每天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习惯于把每天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点滴,把每一天对生活的思考写下来,使写作变成了自己每天必须做、不做不舒服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用愁学生作文写不好了。

三、自改自评,互改互评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都是学生交上来,教师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意见与点评,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学生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乎作文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怎么改?这样教师的评改所起的作用就不大了。因此教师可作出这样的要求,学生在完成习作后,要求学生自己先作出点评,对自己的习作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也可以同学间互相写评语。可能有些老师会质疑学生的能力,学生能评?我们要信任学生,把好文章的标准告诉学生,比如好文章是要有鲜活的人物形象的,于是就要求学生在自评或互评时要留意这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是否详尽细致,又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我相信这些学生是能做到的。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审阅自己的习作。我刚开始施行自改自评,互改互评的时候,也听到了学生的抱怨:不会改,写都不会,怎么改?正因为不会,才学。我鼓励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给的方法去评阅,你也能品评自己的或别人的文章。我开始的要求是学生不写自评或互评的,老师就不对你的文章进行点评,逼着学生去学会自己审阅自己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写的自评或互评相对简单,但一个学期下来,不用我要求,他们写好作文后都会自己写下点评意见,或叫同学帮忙写上互评意见。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自我检视写作的目的与态度以及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他会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同学间互改交流不仅能扩大学生写作的角度与视野,还形成班级良好的写作氛围,这些都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致与水平。

作文教学虽然难度大,但只要能注重方式方法,多从学生实际情况,包括语文知识基础,个体接受能力水平等出发,关注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多鼓励,少责备,循序渐进,悉心教导,我相信我们能在初中三年里,能把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稳步地有效地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析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同于小学作文,初中作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现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教学理念陈旧,学生在写作时有着“无话可写”或者“不知从何写起”的困扰,作文写作成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现有的作文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树立学生写作信心,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但在我国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部分语文教师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师教学方法随意,更多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无法提高。

(一)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传递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教书育人的平常心坚持不懈。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其他老师优秀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根据教师自身的发展规划,分阶段、有目的的读书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提升个人的思想修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二)进行教学反思

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适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作文写作。这样既能不断优化作文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专业素质提高。

二、注重学生素材积累

作文不同于其他语文试题,它是一项综合考察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活动。初中语文写作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丰富的生活经历。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较窄或者生活经历有限,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各类书籍,参考他人优秀文章,积累语文素材。同时,尽可能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自然,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作文素材。例如教师在要求学生以《秋叶》为题进行写作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秋叶,让学生在与景、物的接触中,抓住其各自独有的特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有话可写。教师也可以定期举行“阅读周”活动,进行读书比赛,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文学积累。

三、树立正确作文学习理念

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的写作观念错误。有些学生认为写作就是复制粘贴,只要有内容就可以;有些学生认为写作文就是为了考试,功利的追求成绩,这导致他们对作文写作失去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定作文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减少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同时,结合实际教学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理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主性,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适当给予褒奖,树立学生写作信心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习惯于批评学生,在学生的作文中找错误、挑毛病,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热情。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适当的褒奖。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寻找作文中的优秀语句。对于作文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积极寻找其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将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传阅,让学生寻找文中的好词好句,并引导学生模仿此类句子。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心理还能利用好胜心理提高其他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强调真情实感

一篇优秀作文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真情实感,读者能否从文中体会作者的感受。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必须强调作文的真实性,加强对学生情感写作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带有丰富感情色彩的文章如《背影》《我的母亲》等,帮助学生剖析文章的情感路线,从不同方面体会作者的感情层次,培养学生发现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感情,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布置作文《母爱》时,可以提问学生“母亲曾经为你做过哪些事情?”“你影响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爱,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增加作文的真实性。

【结 语】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坚持不断探索,优化自身教学方法。以上是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的经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效率,还需每位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激励学生创新写作,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摆脱写作的困境,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J】.现代阅读,2013(03)

【2】王友花.活用教材提高写作水平【J】.现代阅读,2013(03)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4

学生对于写作这项活动的重视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学习观念上,教师应进行积极地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知道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它决定着每一个学生的文学素养,而学生对此却了解甚微。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重视程度,在课上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对待。 对待作业教师要抱着用心尽力做到对每一位同学负责的态度认真批改。 作文课堂教育要与语文其他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不相上下,甚至要更加重视,只有这样教师的行为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想法,才能有效改善作文写作的尴尬现状。

二、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学生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叶圣陶说过: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 有所积蓄,是一回事; 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是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而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 要握思考的方法: 要善于问为什么。 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 这是什么事情? 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 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 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 “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三、帮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1. 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定靓丽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想使文题靓丽新颖,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 1引用式。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做文章标题。这类文题醒目, 易引起读者共鸣。2修辞式。即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 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

2. 提供策略方法的指导———写好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例如,开头的写法有: 巧用修辞,展示风采、悬念入题,引人入胜、 抒情开篇,真情感人、转折入题,生动深刻、描写入题,自然真挚。结尾的方法有: 自然收束式、画龙点睛式、首尾呼应式、名言警句式、抒情议论式。

3. 要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 我指导学生作文的前提思想: 中学生写作文一定要先光彩夺目,然后才平淡自然。作文的初学者在写作文的时候,无时无刻都要以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辞来吸引读者,博取作文高分。

四、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个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 “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高尔基也说过: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如一个学生构思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话题作文。借用猪八戒的形象,好吃懒做,贪心物欲,西天取经后,开了一建材厂,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终酿成苦果,自己尝尽,最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有了想象的彩翼,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性,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这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方法论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初中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分析

作文对生活进行了语言表达,除了需要外部的引导因素,还需要对学生内部的刺激,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但从目前学校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状况来说,大部分人对作文提不起兴趣,从教学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l教学目标超过学生能力

初中教师在指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案时,其目标超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如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教学,很多老师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却“一视同仁”地将学生当成“自己”,一谈到知识的运用,滔滔不绝,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积累,而没有一套引导学生如何积累知识的具体方法。这种现象是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对比下产生自卑感,反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l教学与生活脱节

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概括,这是对封闭式教学的突破,而大多数教学教导学生重视形式的套用,方法的沿袭,这是错误的做法。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不是对于其他作品的概括和总结,然后直接搬到自己的试卷上,这样做无异于“闭门造车”,直接出现的结果是,作文毫无新意,没有生活的气息,甚至与生活的实际脱节。某高校教授指出一种普遍的情况:一次中考作文,学生的父母死了千千万。学生编写父母的去世,来赢得评卷老师的同情,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也是对僵硬教学和学生机械思维的极大讽刺。

l不尊重学生的作品

学生作文是需要以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创作的。学生有了创作的兴趣,很多教师却不因势利导,反而对学生主动创作的“稚嫩作品”一味讽刺,使得学生消极对待创新性的想象和理解,原先仅存的创作热情也被消磨。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作品,很少主动教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只给学生片面地评语,“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无从提高。

二、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案

语文最奥妙的地方就是可以利用无穷尽的四句来表达无穷尽的的意义。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初中生还缺乏对“语文的表达”,教师必须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具体方案如下:

(一)教师理念的创新

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不是一个教学的对象,而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思考能力的个体,知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完全发挥,这些个体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学的影响,以良好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教师还要有容纳学生不同感受和兴趣的胸怀,让学生对作文感到有趣、精彩,进行关注;教师还必须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应用各种现代电教媒体,网络媒体,多媒体资源等教育学生。

2.教师强调整体的平等性

围绕“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对现在学校教育消极影响颇大,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知识被灌输,能力只被强调,这是严重错误的做法。我们必须摒除教学弊端,强调课堂的整体平等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和能力的交流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教育,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地接受教师的建议。以“引导、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树立一个重要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实践中学习,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

3.创设创新的教学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创设相应的环境十分必要,创新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和培育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在学生对文学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感受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这样就能从传统的、繁琐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进入一种新的教学境界,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收获的体验。

(二)以创新性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1.挖掘教材中创新性的学习内容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修订本,其课文内容编排了相当比重的有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文章,并对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何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认为要立足教材,找到课文中创新的思想内容要素、新颖的体裁结构和独特的语言特色,在教学中具体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譬如《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是定势思维的一个模式框架,它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而作者却能独树一帜,大胆质疑,给予否定。这是一种积极地创新活动,给学生以创新的激励,使得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作者还作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根据分析“生活本身就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事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思考,对未知事物探索和创造,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进行再思考,提出新颖性的、独到的见解,除此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特色,认识作者的”创新“之处。学习众名家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创新成功的乐趣。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设计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性学习有两大基本特征,预期性和参与性。”语文教学中运用预期性特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谓预期性就是思维态势超前表现,预期性教育就是在于引导学生为面向未来而学习。初中语文第五册13课《枫桥夜泊》联系本册20课《不朽的失眠》一同施教,教学方案设计的问题不是安排学生去寻找“新解”,去歪曲张继先生的艺术结构,而是紧扣“愁眠”二字,对那个失眠的失意人展开想象,延伸了《枫桥夜泊》诗句的由来,描绘主人公内心的波澜。学生在欣赏“老张”得分诗和“小张”的小说后,思维活跃起来,诗中的“愁眠”人以各种形象出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以“江枫渔火对愁眠”为题的课堂练笔,可谓让社会各界的失意人聚于一堂:考场失意的学子、商场失意的商人、情场失意的情人、赌场失意的赌鬼、下岗失业的工人、遭受灾害的农民等等。通过这道发散思维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解放学生,摆脱被动

解放学生,使得他们尽快从被动接受的学习中走出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主动体验的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更新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语文作文的学习更是如此,“一千万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案,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对差生的评价要格外慎重,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探索和体验。

2.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卢梭说过:“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经验和感觉首先来源于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角色体验,在学习了《犟龟》、《黔之驴》等文章时候,可以把表演引入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在学习了《地毯下的尘土》后,可让学生讨论:跟米妮比中学生身上的许多缺点,请同学们以米妮为镜子,谈谈自己存在的缺点,以及你学习这篇童话明白什么道理?得到什么启示?

3.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他们不仅指学习的,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可以巧借生活之情,例如,在学《心声》一文时,先让学生想想说说:“你也许有上公开课的精力,小学老师上公开课怎么做?你是否有与李京同样的遭遇?”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组织主动性活动,使得学习和活动互动

对于创新性学习的参与性特征,语文作文教学也不能够忽视,它能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参与活动,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笔者安排了四次主动性的学习活动课,主题是让生日过得有意义,该次实践活动,完全由学生组织进行,我把两节课时间交给学生,并为他们做些服务工作。班长当主持人,齐唱生日歌,过生日的主角先讲感激父母的话,再答谢同学的话,然后每位同学都制作了一张感恩卡回家献给父母,最后展开有关生日主题的讨论,感谢父母,珍惜生命,体会幸福,创造未来。笔者认为,这种创新性的教和血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大胆求索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性语文作文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今天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转变教师的观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教学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虚心教导学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深入、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勤动笔,才能把学生带进文学的世界,创新性地提高学生语文作文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佼.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5期

[2] 郭顶标.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目标[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7年10期

[3] 龚肇兰.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于远达.我的教育思想[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5] 张庆红.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指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年第04期

探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方法

一直以来,作文课都不太受学生喜欢,学生学无兴趣,教师教无方法,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缓慢,导致他们更不愿意学习写作,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写作时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并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这给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写作要求

初中阶段的习作训练一般要求学生写出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这基本上是以中考的要求作为依据的。不少语文教师在布置习作时总会要求学生写出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并把这个作为硬性要求,而没有考虑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有的学生为了凑够字数,反复重复相同或类似的语句,导致自己的文章罗嗦繁琐、主题不明、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直接抄作文书,还有的学生干脆不写,这样的训练结果是学生越来越害怕写作文,每次的作文课就是煎熬和折磨。事实上,每个班级的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作文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写作要求,使学生由害怕写作逐渐变得对写作产生兴趣。而最能让学生感到写作要求降低的一点就是字数不再做硬性规定,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时一直想着自己作文的字数能不能达到要求,没有这个顾虑,他们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构思和组织语言上,即便有的学生只写出了三四百字,教师也能从中找出他们的不足,就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逐渐地,学生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对写作越来越有兴趣,他们的写作水平也能逐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真情实感就是写作的材料,而写作材料来源于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想、所悟等,而这些都来自于我们对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让他们深入到生活中进行体验,并从观察和体验中展开思考,进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另外,观察要有方法,既要留心所观察的事物与同类事物的异同,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避免有遗漏,尤其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更要仔细观察,并随时记录下来。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笔墨描绘下来。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引导学生投入到自然中,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们的视野开阔了,认知和积累丰富了,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就再也不会为了“无米之炊”而烦恼了,而且有了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学生的习作一定会绚烂多彩。

三、多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

要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还要勤写多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多从中挖掘写作训练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读写不分家,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等小练笔,从不同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就是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体会其用词修辞,但这个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思维也得到拓展。续写就是补充原文中的留白和省略之处,这种练笔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续写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乱写,而要在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读后感是对所学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在切实掌握原作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既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特点,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多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使写作训练渗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四、重视作文评改

初中语文作文方法论 篇7

作文教学中, 素材的积累当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之所以会畏惧写作文, 主要是没有作文素材, 脑子里没有资料, 也就无从下笔, 于是学生开始厌学, 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的写作意识, 并努力致力于素材的积累工作, 这样才有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通过对不同书籍的阅读, 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眼界。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不断积累素材。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严格把关, 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掌控, 督促学生整理读后感, 使学生养成摘抄优秀句子的良好习惯。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一、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直接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就是课文书本和语文参考辅导书籍等。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 既有精读课文又有选读文章。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 要充分利用课文的阅读性, 加强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为了充分挖掘文本知识, 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走进课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学生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识记课文内容、背诵优美的词语句子, 积累写作素材。

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 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也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学生要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优美词句来获得写作素材。由此可见, 阅读教育与写作教育联系紧密, 两者相互促进。学生从课本上积累的知识必然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把阅读延伸课外, 以弥补书本阅读材料的缺乏, 学生只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为写好作文打基础。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 积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从各科教材中积累素材

现在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学科教学素材, 不同知识面的积累开拓了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作文教学往往会渗透许多其他学科知识, 它们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数学知识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在各个学科中所获得的知识, 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各个学科为我们提供的写作素材。

四、通过新媒介等途径积累素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新媒介不断普及和推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各种素材, 比如, 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 获取天文地理、新闻实事、信息知识等, 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介途径来积累写作素材。

五、从游戏中积累素材

游戏一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娱乐了身心, 又积累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教师要重视这一点, 挖潜游戏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努力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游戏的机会, 并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展示游戏的内容、结果以及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 通过口头记叙或者文字表达等不同形式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为提高写作能力作准备。

六、从自然环境中积累素材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可以从大自然中接触到很多知识。大地山川、河流树木、花鸟虫鱼等不同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如颜色、气味、大小等各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 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 教会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七、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 时时刻刻都在完成某种社会实践,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着形形色色的故事, 比如, 帮妈妈洗衣服、帮爸爸倒开水、帮奶奶做饭、自己买菜、自己养小动物等。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积累写作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素材。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善于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写作素材, 以提升其写作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途径

参考文献

[1]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7 (7) .

[2]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9) .

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篇8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 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 感悟文章情感之后, 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 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 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 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 一是课文《边城》 (节选) 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 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 而是随心所欲, 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 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 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 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 走过场, 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 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 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 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 (节选) 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 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 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 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 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 不能结合, 不可勉强;能够结合, 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 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听一位老师上《山居秋暝》一课, 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 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 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 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 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 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 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 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 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 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 都是很好的例子。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 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规矩, 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 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 安排其上教研课, 上的是《胡同文化》, 她讲的时间较多, 但也有提问, 也有学生讨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 课堂气氛热烈, 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她的教学效果看, 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试, 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 总是名列前茅, 这又让有的老师困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 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 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 不成方圆”, 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 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 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 反之, 就是不好的, 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 因为,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 它就有效, 反之就无效。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 跟一般老师讲法不一样, 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 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 没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 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 教学目的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 相反, 倒是“热烈”的, 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因而那位老师的教学效果不错。

就是这样, 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 但是教学方法不合流, 自己也快动摇起来。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 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干嘛非要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 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 就像打机关枪。开始, 学生几乎听不懂, 一旦适应了, 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 高考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 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都应从实际出发, 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 教学实际, 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舍此, 奢谈教学方法, 则毫无意义。

摘要: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 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 也有创新的, 好不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 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新探 篇9

一、读出味

好的文章是有其气质与味道的, 正如朱熹所说:“读书重在得他滋味。”文章的滋味就在于文章中的思想情怀, 引发的读者思考。初中语文阅读就是要在阅读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世界, 与文章产生共鸣。当学生读出文章滋味了, 就会细品文章的遣词造句, 进而爱上阅读, 养成阅读习惯。

例如, 在学习郭沫若的《雷电颂》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出味道,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全文默读, 标出生字与释义。接下来, 让学生诵读, 要求声调有力, 节奏鲜明。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诵读, 就可以把文中屈原的悲壮情绪、对雷电的渴望、对河伯的藐视读出味道来。而文中屈原忧国忧民、义愤填膺的内心也就跃然纸上, 学生就能在字里行间里, 看见一个生动鲜活的屈原形象。其实自古以来, 诵读是阅读的不二法门, 中国诗词的流传, 西方荷马史诗的传承, 都依赖着诵读得以重现诗人的气势、思想与内心世界。即“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同时,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敏感期, 表现欲非常强。内心的敏感会让学生更容易被文章中的情感所触动, 而诵读的过程还可以结合表演等形式, 真正还原文章的原汁原味。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与课文情景剧表演, 让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更好地把文章化为自己的语言, 自己的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真正把文章读出味道, 演出神韵。

二、多思考

思考的目的是一个思维反刍的过程, 也就是在第一次的阅读上带着问题看文章, 对作者所提出的问题, 给出的答案进行深切地理解与思索。沉进书中去, 把文章的含义理解透彻。思考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体验与反思。语文本身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 文章也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思考的过程是把阅读拉近生活的过程, 又是回归生活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思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与阅读, 从而发现自身生活的闪光点, 学会思考, 学会理解。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 文章中把父亲在车站过月台买橘子的全过程像电影的分解镜头一样进行了抓拍:探、攀、向上缩、向左微倾、慢慢爬下, 这一系列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讲解车站月台的相对位置, 让学生演示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状态。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些动作表演出来, 再联系生活讲一讲赶火车时的故事。学生对背影的把握越具体, 那么对朱自清当时看到的情景也就越清晰。当教师如同画面重现一样把《背影》演示了出来, 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里, 就能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感同身受是最好的思考,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 文章的形象生动了, 故事鲜活了, 体验式阅读的方法于无声处听惊雷, 把文章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 具体鲜明。阅读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把文章进行想象与填充。比如, 在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 撑船老头的样子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将近六十岁”, 我们平时看到将近六十岁的老年人五官是什么样子, 眼神和动作等等。“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破旧的蓝色是什么样子, 应该是有补丁, 有多少补丁, 上身赤膊, 长期撑船的生活会让他有什么样的肤色?“浑身没有多少肉, 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干瘦是什么样子, 没有多少肉是不是会青筋暴露, 皮肤打皱, 又干瘦会是什么情状?“那晒得干黑的脸, 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干黑是肤色, 脸上皱纹多不多, 脸型会是怎么样子?花白胡子, 干黑脸色, 结合起来却是神采奕奕, 老人的表情应该是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引导, 让学生的想象为自己心中的撑船老人加入各种表情因素, 最终达到见字如见人, 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

三、会比较

阅读是需要比较才能知优劣的, 同一件事, 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感觉, 不同的角度也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观感。初中语文阅读方法中让学生学会比较就是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 结构形象进行一一对比, 通过把相近的内容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把相反的内容进行比较, 可以把握文章的走向, 理解作者的意图, 深入文章的内涵。

例如, 在学习萧乾的《吆喝》一文时, 文章中的各种吆喝声非常有特点, 如“馄饨喂——开锅!”体现卖馄饨的爽快直接, “硬面——饽饽”是卖馒头悠长的叫声, “行好的——老爷——太太”这是乞丐哀求的气, “葫芦儿——刚蘸的”体现了糖葫芦的新鲜。学生只需要把这些吆喝声进行比较就能知道不同行业吆喝声的区别, 也能知道不同行业的生存状态与宣传侧重点。在这个过程中, 吆喝声所独有的韵味与故事也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

正如清代学者徐洪钧所说:“读书费神解, 无事守章句。”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多方对比, 多思多想, 就能如品茶一样得到其中真滋味。例如,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杨修的表现从头到尾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通过人物间行为的对比, 人物的性格也就呼之欲出。杨修的恃才傲物, 唯我独尊遇到曹操的妒贤嫉能只能是一个悲剧。这种人物间性格的比对, 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情节的走向有一个预测, 更能引至生活中, 让学生去思考不同性格的人面临的不同命运。这样的阅读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去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 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引导学生调整心态, 学会互相理解与合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阅读应注重具体, 注重阅读体验, 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不同侧重点的阅读教学, 让学生读出文章味道, 思考其中涵义, 比较反刍, 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终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见字如人, 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巧媚, 林冰清.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 (7) .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浅析 篇10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误区

(一) 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比较随意, 往往是想到哪里就提问到哪里, 提问也没有明确的目的, 导致初中生对提问并不重视。即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 缺乏层次性。而且, 语文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往往挑选语文优等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快速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但是, 这样就使优等生学习更好, 差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比如, 讲辛弃疾的《西江月》时, 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诗词意境。但是, 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提问一直在围绕着诗词的翻译进行, 这样的提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无法真正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二) 课堂提问过多过杂, 没有逻辑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存在误区, 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 所以设计了许多缺乏提问价值的问题, 使语文课堂变成了“提问的课堂”, 导致初中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还有的语文教师提问的问题脱离实际, 没有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接二连三的提出问题, 造成初中生不能及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往往刚提出问题就挑选学生回答, 学生来不及思考。另外, 有一些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逻辑性, 把设计的问题一股脑地抛给学生, 使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无法衔接, 跳跃性过大, 给初中生学习语文带来了困扰。

(三) 课堂提问后没有及时进行评价

在课堂提问过后, 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使课堂提问没有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 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很多语文教师表现出来的是当学生回答问题以后, 就接着提问下一个学生, 至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也只用对或错评价, 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和学习技巧指导。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本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活动。但是, 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都是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被动的回答问题, 失去了师生互动的乐趣, 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也没有改变。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选择合适的课堂提问内容, 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为他们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清教学目标, 把课堂教学的主人还给学生, 在课堂提问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在提问时, 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学生自主回答或者分小组回答, 教师则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比如, 学习了王安石《伤仲永》以后, 我首先提出自主回答问题:方仲永的天资过人, 表现在哪里?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然后, 我还提出了互助探究式的问题: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片面课堂提问的弊端, 保证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

(二) 结合实际学情, 使课堂提问内容体现精练简洁

其实,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学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 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精炼、简洁的提问内容, 可以给初中生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 让初中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 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课堂之初我提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了三味书屋, 也就是从乐园走到了书斋, 你们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哪些感受呢?然后, 我选择学生到黑板上讲讲他们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一定被认同, 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理解有争议。对此,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不求意见的统一, 只求言之成理即可。接下来在讲解完课文以后, 我进行提问: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你准备把自己的学习乐园建成什么样子?这个提问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三) 对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教师在提问以后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针对语文教师忽略课堂评价的现象, 我在教学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 教师不要立即给予批评, 而要鼓励他继续思考, 找到另一种答题的思路。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不骄不躁, 继续努力, 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要想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初中生的参与度。尤其在语文课堂提问时, 语文教师更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使语文课堂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摘要: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 鼓励初中生自主学习, 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内容, 确保初中生得到全面发展。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语文教师在提问中存在一些误区, 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 需要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8) .

初中语文作文方法论 篇11

作文是一种事件记叙与情感抒发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用于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工具,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的参考物。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作文教学质量对学生们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改进写作教学课堂形式的对策以及训练学生生活化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探讨

初中是学生成长与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有着感情的变化,生活方面的变化,还有学习上面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伴随着学生的整个青春,因此,记叙这一段有意义的历史,需要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训练,使学生利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的失败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化教育模式的不断普及,写作教学模式正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状况来看,语文教师仍然没有从传统的灌输式写作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教学意识仍然较为落后,对新型教学模式存在抵触心理。学生们在此影响下,也不能够灵活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写作兴趣低迷。

(二)学生写作表达欠缺

由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用呆板的教学模式——听讲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只是用讲话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解,没有规定的写作格式,也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未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作文写作的思路,这些方面的存在,使学生在写作时,会出现一种迷茫的状态,无从下笔。

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我的故事》的标题式文章写作,明确说明写作的语言:需要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如果教师没有进行人称的教学,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会处于迷糊状态。而自然语言有平时说话的语言,而在主体性写作题材中,甚至有的学生大量采用了不同人称角度,使得整篇文章的层次感极差,并且毫无连贯性和逻辑性。究其原因,学生们对具体人称的表达背景与意义缺乏深入了解,继而在语言输出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错误。如果学生们在语言输出与表达过程中不能够为文章架构逻辑性的框架,充实层次分明的人称与语言,必然导致文章的失败。

(三)初中语文作文教材的落后

在作文的教材排版中,多的是一些讲方法、讲文章思路、讲文章主旨的絮语,学生看多了,懂了之后也就会厌烦教材所展现的内容,如果每一篇文章都进行讲解,也会浪费了编者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这样的教材,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浪费了自己大量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在其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因此,作文教材不应该把一些类似的文段进行重复的解释,这样显得啰嗦,没有新颖感,也毫无意义,学生阅读起来也会消去一半阅读的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作文训练方法

(一)基础教学设施的改变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学识、有文化、有素养的老师,层出不穷,而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随着语文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充,教师之间的写作教学素养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教师集体的写作教学专业素养训练。学校不仅仅需要文化素质高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也需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学生《我喜欢夏季》的写作方法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对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摘抄一些精彩的优秀的文句,放入自己的文章中,使得自己的文章有了亮点的点缀,显得更有文采。或者对学生的写出的文章进行大众点评,把学生的缺点亮出来,进行更好的更正,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

(二)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能够单一性地依靠语文教师的教学努力,必须要让学生们提高对写作训练的重视程度,让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比如说,在写参观游览的文章,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发现一些作者的写作规律,惯用空间与时间进行参观景物的描写,使得写作过程变得清晰明了,读者读起来,也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文章阅读,可以发现其他作者写作的优点,通过对别人写出来的文章与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到优美的语句可以记住,再进行改编,放入自己的文章中,把它变成自己的一种语言,这也不失为一种写作策略。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实质上是密不可分的,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双向提升过程,教师们一定要鼓励学生们阅读大量优秀文章和书籍,让其在阅读中思考和感悟写作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三)改革作文教材

作文教材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提升感性认识的重要载体,因而作文教材所编撰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是否能够有效提升自己写作能力,改正自己写作缺陷,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作文教材改革,并且在作文教材中,只需要在同一类别的作文题材中,进行一到两篇的作文的详细讲解,其他的作文,则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并且在每一段做好批注即可,这样的教材即是教也是学。

(四)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始终是写作训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一定要从课堂主体出发,改善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其写作动力与欲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课堂中,可以多与学生讲一些文学作品,像外国名著《我的于勒叔叔》《羊脂球》《项链》等有趣的小说,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结 语】

在新课改教学氛围中,写作教学模式是否能满足当前初中生的学习需求一直是语文教师们所面临的教学难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良好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输出能力是新时期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跟进最新写作教学思想,贯彻素质型写作教学思路,推动情感传递,加强写作技巧训练,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金凤.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J】.读写算·教研版,2016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篇12

关键词:课前预习法,模型读书法,比较法,方法迁移法,习惯法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的现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文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当前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针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 阅读实际上已经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但实际存在的情况如下。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 学生阅读的太少, 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 缺乏语文功底。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 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 “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 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 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 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 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2.肢解教材式: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 很多中老年老师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 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 去感悟, 去整体把握, 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 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 自己仍然不会读。

3.考点练习式:现在的中学较多地运用这种教学。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 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 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 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 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 将课文编成考题, 指导学生不读全文, 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 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无休无止, 机械乏味, 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常常错误百出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 无异于马戏团驯兽师的训练方式, 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 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

4.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 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孤立地去品味语言, 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 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 “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笔者将以自己亲历的教学生涯以及对当前初中生阅读学习的观察和研究, 提出以下一些相应的阅读指导方法。

二.几种语文阅读的指导方法

1.课前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是课前的准备性学习, 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尝试活动。它不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且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泛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讲求实效, 避免走过场, 要通过对课文的泛读, 能把握课文的大意。要能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 把握不同的内容;其次, 要指导学生在泛读课文的基础上圈出生词、生字, 要让学生自己翻查字典、辞典, 寻求解答。对于某些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的字、词, 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寻求在本篇课文中的读音和特定含义;再次, 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 以利增强和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预习《海燕》, 可让学生思考:海燕象征什么?海鸥企鹅象征什么?暴风雨又象征什么?

2.模型读书法指导

此法与人们倡导的“推读法”、“未读先思法”极为相似, 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非常有效。此法要求读书先设想一下, 该“书”将说些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然后带着这个预构的模型, 在“书”的内容中验证, 然后据此修正或重构, 主动地向“书”靠近。“假设———验证———结论”的模型读书法是一条发现之路,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之路。古今中外善于读书的人, 实际上都会用到模型读书法。如讲授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前, 先问:“烈日下的马路是什么样的?下暴雨时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又问:“此时此境之下, 一个车夫拉车是什么滋味?他为什么要在这恶劣的天气下拉车?”这一问, 促使学生思考总结出了小说主题。此时, 再让同学们打开书, 看课文描写烈日、暴雨和祥子痛苦拉车的情景。前后一参照,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比较法指导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叶老说:“阅读方法最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比较在教师的教法中离不开它, 在学生的学法中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知识领域, 有助于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 还能加深记忆, 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新东西, 确实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比较有纵比、横比、类比、正比、反比, 我认为中学生开始学习语文时, 首先要学会“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比较法。如教古诗时, 就把《木兰诗》和《石壕吏》摆在一起同步教学, 教学时向学生提出:“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同时引出《石壕吏》的“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来作比。这一比, 学生顿悟:二诗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一个是女儿孝顺父亲去从军作战, 一个是老妪为了保全老翁愿随军烧饭, 却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年妇女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他人的高贵品质。针对同一问题, 接着发问:二人同是从军, “木兰”与“老妪”各充当了什么角色?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我最后归纳, 木兰女扮男妆是出于当时不招女兵的情况, 表现出我国古代年轻妇女的强干;老妪“角色”, 是而对吏吼出于无奈, 表现出我国古代妇女的朴实。这样的对比, 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比较的方法, 可谓一比多得。

4.方法迁移法指导

所谓方法迁移, 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去。鉴于同类或相似的数学内容便于迁移, 所以“迁移指导法”主要用于单元教学之中。我将单元教学过程分化为“教”、“学”、“结”、“联”四步, “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从教方法、教规律,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入手, 为学生自读课打下基础。“学”主要是学生运用教师授给的方法指导自己自学, 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结”是学生基本通晓单元课文内容之后, 根据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 列表比较, 找出规律。“联”是引导学生向纵向迁移, 即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 方法是开讨论会 (练口) 、布置作文 (练脑) 。教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时, 只示范教《孔乙己》, 《范进中举》由学生自读, 运用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横向迁移。在学生熟知二篇课文的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后, 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运用、人物个性四方面列表对比, 找出共性的东西来。有的同学通过对比后认为, 没考上秀才的孔乙己落魄潦倒, 考取举人的范进失常成疯, 说明当时科举制度毒害了不少人。对学生的这种见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 再引导学生向纵向迁移, 即向生活实际迁移。步骤是提出讨论题:“从孔乙己、范进的悲剧看今天应试教育的危害性”, 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布置作文题:“孔乙己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几次这样的训练, 学生逐步习惯掌握了这样的方法。记忆是一种思维功能, 充分发挥这种功能的效用, 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知识的积累与储存是靠记忆来实现的。记忆方法多种多样, 有系统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 色彩记忆法、实践记忆法等等。就拿指导学生用“色彩记忆法”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对重点的词语、句子、修辞方法、说明方法及描写、议论、抒情等精彩的段落, 要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划上重点符号。五彩缤纷的色彩能刺激神经,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5.培养习惯指导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多方面养成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 培养“背诵摘抄”的习惯, 就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背诵一首古诗或课文中二至三个片断, 要求学生备一摘抄本, 每周至少抄满一页名家名言、格言警句。再如, 培养“动手写作”的习惯, 就要求学生平时写好观察日记, 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 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水利工程档案的整理下一篇:党团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