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2024-07-03

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方法(通用12篇)

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篇1

写字教学一直以来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阐明“7———9年级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附录了一些名家的硬笔、毛笔书法, 如七年级上册是“硬笔书法”和“写硬笔行楷字”, 七年级下册是“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八年级分别是欣赏“王羲之书法”和“唐人狂草”等。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 都进行了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安排, 都让我们感受到对写字教学的重视。为了使老师和学生平时重视写字教学, 还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考试试卷上安排了相关的题型, 有的试卷单独给出试卷的卷面整洁分, 有的试卷上安排了书写题, 这一切都足以证明新课程理念下, 写字教学被提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 近年来写字教学虽然在表面上比较重视, 但实质上不到位。因此, 需要回归写字教学, 促进初中语文课的协调发展。

一.写字教学弱化的原因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传承了汉字书写的功用, 并且写字的重要性、大众化时时呈现出来。清人刘熙载认为“写字者, 写志也”, “书者, 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借助于汉字这一载体表现个人的兴趣和审美, 强调字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目前写字教学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 开始走向弱化。

1、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素质教育, 由于高考指挥棒还没有完全与素质教育接轨, 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在教育上空。唯分数论英雄的论调和升学残酷的现实还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社会、家庭、学校、家长、校长、教师、学生注重分数的思想没有淡化。不少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学习好, 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不少学校老师也认为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上, 学生写字好坏对成绩、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再加上满堂灌的教学、铺天盖地的题海压得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正正规规写字, 认认真真写好字, 认为占用课时专门练习写字实在不值得。于是, 写字教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成了可有可无的多余。

2、学科特征的影响

语文素养需要从小不间断地培养, 短期内不能见效, 它更注重厚积薄发的过程。而不像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只要稍微用力, 就起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 语文学科的枯燥味和写字效果的明显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写字教学的积极发展。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影响

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形式和载体越来越出现多样化, 背投、计算机等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一些学生书写文章、书信、卡片等都用电脑, 快捷简便, 很少用钢笔、水笔书写。这样, 导致写字的范围开始紧缩, 写字教学也开始不受重视。

二.写字教学的回归

“个性的表观, 各种美术都可以, 即如图画、雕刻、建筑, 无不有个性存乎其中。但是表现得最亲切、最真实, 莫如写字。” (梁启超语) 写字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如何回归写字教学也是一个值得认真商榷的主题。

1、课程安排的回归

省教育大纲规定, 写字教学是其中一部分。2001年教育部确立书法为国家二级学科, 隶属美术学之下, 并明文规定写字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一, 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但初中的写字教学几乎成“放羊式”教学, 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不成为一门课, 它只是成为语文教学的附属品, 有时也偶尔与美术课中的中国画融在一起。在课程的安排中, 学校也确实安排了写字教学, 如写字课, 但是在落实上却徒有虚名, 被移作其他课程, 尤其是九年级或期末期间, 甚至出现学科教师争夺时间, 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抑制这种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学校要不折不扣按照大纲要求安排课节, 排足课时并且由专门的书法教师执教。让学生徜徉在那些飘逸遒劲的书法世界, 相信学生们定会喜欢这块瑰丽的文化之宝。一些地方、学校还可以根据县情、校情, 因地制宜, 作为特色教育发展。落实上, 教师不能随意调换课节, 如要调换课节, 必须通过教务处、分管领导、校长层层审批, 其它严格按照功课表上课,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

2、教师教学的回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方法是成功的关键。教学生养成一种对美好事物发生兴趣、好奇、热爱的品质, 远比教一些具体的死知识要有价值得多。写字对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灵, 变化气质的。学生一旦养成这种热爱写字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品质, 将会影响到其一生对美的向往。让学生对写字有兴趣, 教师却缺乏对该学科的通透认识, 如何引导?又如何引导得过去?陆游在谈到他的诗歌创作时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 一物之不识, 一理之不穷, 皆有憾焉。”读书、识物、穷理难道只是诗外功夫吗?当然也是写字外的功夫, 也可以说是一切艺术的艺外功夫。没有外功的垂炼, 技巧也就成了一种类似杂耍的卖弄。从这一层面上讲, 技法之类不过是人人可学而能之的有如登山临海之舟屐而已。即便有了娴熟的技巧, 若无精神上的自主自信, 仍不足以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当教师善于读书, 敏于识物, 恪于穷理, 没有物碍于胸中之时, 他的学养能使他站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把握问题, 他一举手一投足都能给人以教益和影响。

当务之急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言传身教, 首先自己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教师熏陶, 能够模仿教师尽最大可能写好字, 使自己有一手漂亮的字。同时, 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加强教学中的辅导环节,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沟通和横向联系, 教与学相结合;优化写字课堂教学结构, 重视课堂导入多样化, 重视教学过程分析化, 重视辅助载体多重化, 教师要重视写字教学的特殊性, 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受益, 能够好学, 学好。

3、学生好学的回归

学生的性情、兴趣、爱好、知识、年龄、家庭等各不相同, 只有因材施教才使得教育本身成为一件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也为每个人更好地发挥自身最佳潜能提供了可能。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本质上是对个体的尊重, 正确对待复杂性、差异性。

苏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说道:“要学会足够迅速、清晰和正确的书写, 学生应该在上学的年份里, 完成一些为了培养书写速度的专门练习。”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掌握好书写时间, 掌握好书写的遍数, 三、四遍为宜, 注重书写方式多样化。另外, 学生平时要多加强训练, 以兴趣为导入, 培养对写字的兴趣, 从而养成一种较好的习惯和素养。

4、载体设计的回归

写字教学, 必须使之与一些活动相匹配, 以配合教学的顺利进行。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 如教师“三字”基本功比赛、教师书法展示、学生书法比赛、学生书法沙龙等等。以活动的开展来推动写字教学, 使写字教学呈现出学校特色、民族特色。

5、政策延续的回归

近年来, 一些地方中考语文科目总分中有5分书写分, 并且作文里也有一定的书写分和卷面分。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有5分, 实际上这5分一方面说明了写字教学在语文课中位置,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写字教学不容忽视, 要重视写字教学。政策的出台, 导引了写字教学指向。如一些县市在中考的政策里明确规定, 在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书法比赛中获奖的, 可以按不同等次加分。因此, 要延续政策, 使写字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地位始终不动摇。

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篇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综合考虑,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写作特点等。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当具体预习某篇课文时,在借助课文注释阅读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因为这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日后从纵深的角度阅读和理解课文。

二、勤动笔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还要注意勤动笔。预习时,在课文的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给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在含义深的句子处画上线,对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等。上课时,再特别注意这些有记号的地方,把自己觉得含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将精彩句子或语段及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用笔勾画出来,以备上课时交流和日后背诵识记之用。教师在教学初应该先考虑好本单元、本课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内容为主导。”教学方法合理与否、合适与否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的。文中最能凸显教学内容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就显得相当关键,如在《范进中举》中勾画出你认为好笑的语句,解读笑后面隐藏的深刻内涵。在《背影》中勾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以便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在《变色龙》中勾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的语句,以探究其变色的原因及社会根源。

三、深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读课文,记录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将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以便上课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问题。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当然质疑不应只是教师质疑,还有学生探究课文后的质疑。课堂上,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建立在学生已准备好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的,问题的思考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不但影响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还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如果学生质疑少,则情况就会相反。

四、善总结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如发掘问题的深度、新知识的预先感知程度、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写下心得体会。思考体会是课前预习中较重要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要对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包括提示的内容能否读懂,文章主题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等。阅读课文时,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疑惑的地方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就容易心领神会。《背影》一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有一个前后变化的过程,预习时可以将“我”对父亲的爱是如何表现的句子找出来,思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当时又有怎样复杂的内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书上做批注,这样课上经老师一点拨,学生就容易领会和理解了。

五、常比较

经常将所学课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寻找异同,总结规律。说到底,语文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让他们通过类似课文的比较,掌握一类文章的读法。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不可能教学生读所有的文章,而学生想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必然需要广博的阅读。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单元课文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不同课文的比较,还可以是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的比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预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的指导,需要有条理的规范,更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与持之以恒。

初中生正确预习语文课文方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为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预读课文呢?

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shāng)容易读错,当“水流大而急”讲。“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当“昏暗”讲, 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

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例如,预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文章为什么说“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呢?”并在句子下面画一道线,打上一个“?”号,等上课时,带着这个疑问用心听老师讲解,那时,会很快明白的。当然,预习时,千万别忘了研读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预习提示”主要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

浅析初中语文课的复习方法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复习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90-01

有的教师认为总复习课,复习就是复习,就是通过复习来弥补知识的缺漏,于是让学生读读记记,做做练练,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也有些教师像放电影一样将平时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还有的教师认为复习课可紧可松,可多上可少上,没有硬任务。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标指导下,运用各种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特别是在中学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教学中发挥促进作用。具体复习方法如下:

一、依据课程标准,正确对待复习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单元知识系统进行梳理,以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同时,总复习又能查漏补缺,并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触类旁通,总复习可以弥补平时教学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平时学习中的遗漏。通过总复习,提高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认真备好复习课,精心设计教案,研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课质量。一堂理想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想更好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复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要了解,掌控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尤其要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学生掌握得好的内容可以不复习,或者少复习,而有问题的内容,要进行重点复习。由此看来,要上好一节复习课,教师任务更重,压力大,要求更高;学生在复习课上学习更紧张,节奏更快。

二、依据教材,明确复习目标

总复习要从教材整体性出发,要清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程度,要谙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要清楚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写作水平处于什么层次。整个班级情况,学生个体情况等等。这些教师在复习时都要了然于胸,作为复习的第一手资料。按知识体系或按章节单元,抓住重点与难点,考虑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进一步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加深与拓宽,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重点与难点知识,以求解题时不会遇到大的障碍,紧扣住得分点。杰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和结构有深刻的理解。 教材是复习的重要依据和凭借,教师在复习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达到更准确把握理解教材的目的。复习阶段研究教材和日常教学研究教材相比应该有三个变化。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学生也才能觉得乐在其中,充满兴趣。

三、依据学生实际,注重能力提高

复习中,教师把握教材不仅要明确知识点,更要透过知识看到能力训练点,不可只关注知识,忽视能力。比如学习每篇课文,都有识记汉字的学习任务,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就会让学生机械地一遍又一遍抄写,仅仅达到会认会写的目的。如果关注知识的同时关注了能力,教师则还应该在会解、会用上进行拓展,这就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四、从看点到看线,注意全面把握

每单元教材,都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在教材中呈现的时候,多是由浅到深,分层呈现在教材的不同地方。所以在复习阶段研究教材,教师就要将教学要求贯穿起来看,注重内在的联系。如在要求学生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在教材中的呈现一般由说一说,填一填,最后到写一写。独立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最高的要求,也是学生最后必须达到的顶峰,因此教师就要向这个目标去努力。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研究一课书、一课时的教学。单元复习阶段就应该回归一个单元教材的整体,把握单元教材的要求,从中提炼重点、难点,善于归类整理,分项目落实到每节复习课上。

五、以课本为主,注重内在联系

研究了教材后,还必须清楚试卷中试题类型,以便在复习时把教材内容和易考的题型结合起来。例如:现在的初中语文试卷一般分四大版块:基础知识、能力运用、阅读(古诗歌、文言文、现代文)、作文。我们在复习课文时就应该清楚,哪些内容属于基础题,学生可强化记忆;哪些地方可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哪些段落是重点,有可能在阅读题中出现等等。惟其如此,才能在课堂上提纲挚领地引导学生復习。复习目标对复习课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评价的作用。复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据三个方面。所谓学生实际就是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要了解,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要掌握。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尤其要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分层设标,因村施教,使他们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实际教学活动中,就某一节课的目标而言应有所侧重,不要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浅议初中语文课的情感教学 篇4

要想提升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 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就是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 并且鼓励和相信学生, 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轻松的学习心情。真要做到这些, 还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 试着和学生打成一片, 倾听他们的心声, 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学生, 并学会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 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 这样就会出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的良好局面。爱是语文课情感教学的基础。只有通过爱这种内部的影响, 才能达到情感的融合, 起到情感共鸣的效果。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因学生而产生的, 热爱学生就应该是教师的天性。

二、理解知识, 夯实情感教育的基石

情感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让学生能触“景”生情。就拿初中教材中牵涉到的一些古诗词教学来说, 语文古典诗歌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一般表现在情感的愉悦性、情感的多元化、直观生动的想象化及个性的自由性 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也是新课改下三维教学目标的题中之义, 也是促进学生情感升华、道德熏陶、美学赏析和意志品质塑造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写照, 是承载着五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 它们以抒情之美、技巧之美感染、陶冶、震撼和征服了很多人, 利用这些古典诗歌作为审美教育的模本, 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无疑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 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古典诗歌的深度剖析, 从内容、形式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观念的塑造, 以实现学生美学和情感的共鸣, 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舒缓心境、健全人格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这篇文章时: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齐读、对比吟诵等诵读方式, 让学生领会到这首诗歌的情感所在, 全诗八句皆对, 细细品味的话会发现其实一篇之中, 句句皆律, 一句之中, 字字皆律。诗前半部分写景, 后半部分抒情, 抒发了自身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情感。到此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 由此联想自己的实际, 身处美好的时代, 激烈他们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的多元化, 资源也非常的丰富, 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也对初中生的情感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可以说是功效卓著, 效果极佳。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学无止境, 贵在开启心智,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准备, 认真探究学情、教情和教学内容, 就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渲染的海洋。

三、创设情境, 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方法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就是说, 目前初中语文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生成绩与理论知识的累积, 而是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必须给予重视和落实的。在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中, 极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既定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情感的触发, 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有效的情感教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能因材施教, 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作文教学本来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 表达自身的情感、所见和所闻等, 它与语文基础课的区别就是突出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挖掘, 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事实证明, 初中生讨厌八股文式的写作, 讨厌模版式的创作, 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复制化和格式化的生活。要想在作文课堂通过情境教学开展情感教育, 首先就必须让他们爱上写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初中语文作文情境教学, 需要教师在作文课堂能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与所思所想, 倡导“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写作观念, 在写作中尊重学生的表达, 让他们敢于写出自己的心声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些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基础工作。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释放和发展。我们知道, 多媒体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老师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使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语文作文问题以可视性、立体性、趣味性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从而增强学生情感的直观体验。

参考文献

[1]万国平.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2 (03)

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篇5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到育人发展本位的转移,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教学。

为了实现人本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必须采取既符合人本教育精神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人本心理学主张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以学习者作为活动及其全过程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

体。”“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既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把依附于它的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语文学科是一方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人文资源,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独特优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

于漪老师认为,倘若就词句教词句,就工具给工具,这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的学科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和未来学告诉我们,21世纪的人不是理性的奴隶,而是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只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愿望、各种痛若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语文教学而言,它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一个人成为有意义的社会人的重要基础。人的能力怎样才能形成?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践。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主要不是教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只能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这里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概否定教学中的理论分析和知识传授,更不是提倡放任学生去盲目实践。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练习设计等方面都注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问题,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性学习也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更新观念,积极实践,就会探索总结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教学幽默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幽默

一、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学生都喜欢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中学习,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唤起学生们求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者,把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同程度,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学生

1、语文教师的人格特征对班级风气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教育心理学家从实验的角度证明了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专断型教师会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并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学习气氛低落,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民主型教师会使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表现出较高的独立自主性,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放任自流型的教师则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纪律松懈、班集体内产生较多攻击性行为,学习效率极低。可见,教师不同的人格及其行为特征会对班集体产生很大影响。

2、语文教师的性格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热情而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易于满足学生附属内驱力动机,易于对学生认可和赞扬,从而使学生获得优越的地位,经常得到教师的激励,提高学习信心。同时,热情的教师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这些都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3、语文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影响极大。我们培养学生不仅是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优良性格,而性格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教师的性格为转移的。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教师,能深得学生的爱戴与敬慕。学生会随时随地用自己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在暗中模仿。久而久之,学生的性格便会在无形之中受到教师良好性格的熏陶。相反,一个性格不佳的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

三、语文课教学幽默的操作与示例

语文教师只有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有目的地研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研讨教学幽默的理论与作法,才能使你的课堂教学产生磁力效应。如果语文教师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就可以驾驭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提高按规律施教的自觉性。

1、组织教学时使用幽默。无论是导入还是过渡,幽默的运用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引入正题。如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位当年支援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当时学了一点汉语,最近他重游中国。在街上逛了一圈后,他对陪同人员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总有一个爱吹牛的通病。你看这满街都写着‘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是很不错,但也没有必要满街写吧!”陪同人员顺着其指示方向望去,原来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个“很”和“银”字的确很容易混淆,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了解了字的结构和部首的含义,就绝不会错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字的构造方法……

2、研究和挖掘使用幽默的方法。语文课堂幽默的方法有许多,上文其实已涉及多种,这里再简单介绍几种:(1)移植语句法。可巧妙移植影视、歌曲、小品、漫画等作品中的情节或语言。比如讲授《与朱元思书》中的“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加上一句时髦的《两只蝴蝶》的歌词:“这些蝉不停地互相鸣叫,一定是在说:‘亲爱的,你慢慢飞,飞到丛林去看小溪水’”再如表扬学生回答正确时,可引用宋丹丹小品里面的“回答得相当的好!”“你太有才了!”等。(2)巧用修辞法。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常能吸引注意力,产生愉悦的效果。在谈到语文学习方法时,有位老师这样比喻:“去市场买了最好的菜,但这道菜好不好吃,关键还是在于烹饪的技术,现在有的同学买了不少参考书,也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效果却不太好,原因就是这‘烹饪技术’有点问题,这个学期,就让我们一起来攻克这‘烹饪技术’吧。”除了上面用的引用、含蓄、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创造幽默外,还可用拟人、反语、夸张、排比、顶真、借喻、影射、讽刺、跌宕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将课堂激活。(3)体态语言法。作为教师,体态语言很重要。上课时,教师眼睛要散发自信、活力、愉快的神情,脸上要有笑容,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快乐的情绪。

总之,我们不能忽视幽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风趣、幽默特别能启迪智慧。因为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应用,可以催化感情、深化理智,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幽默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我们顺利完成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方法 篇7

写作是一门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学习内容。所以写作对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学生若想更好地进行写作学习, 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夯实自己的基础, 在平时做好积累工作。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所学到的一些经典名言名句, 以及一些优美的句段进行积累, 并且在进行积累的时候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积累活学活用, 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写作效果。同时帮助学生, 让他们在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积累面, 丰厚学生的积累层。

教学案例分析一

如, 进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的学习,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掘出课文中的有关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积累, 并且及时地将这些积累的内容进行灵活地运用和掌握。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出现在《白杨礼赞》的开头部分, 起到一个先声夺人、开门点题的作用, 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赞美的对象是什么, 并且在开头部分点出白杨树的独特之处。分析之后, 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一种“开门见山”的写作抒情手法, 可以运用于一些抒情性的散文写作之中, 特别是写物、写景和写人这几个方面。

通过这种引导和有效的训练, 学生的写作基础得到夯实, 素材和妙句得到相应的积累。此外, 学生的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相应地获得了提升。

二、因材施教

进行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是根据不同的写作题材进行不同的写作教学指导。

首先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要实现这一点主要是要借助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的批阅, 然后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 进而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习作后面添加上有关的评语。

所谓根据不同的写作题材进行不同的写作教学指导是指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小说、散文、戏剧、古文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一样的教学分析方式,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根据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每一种文体的不同特色, 进而更好地理解有关的写作方式方法。

教学案例分析二

如, 《背影》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则是一篇人物散文。同为散文但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方法却是不一样的。《背影》这篇回忆散文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话就已经清楚地点出了这篇文章的记叙模式是倒叙的手法, 即回溯式的方式进行对父亲的背影的回忆。并主要通过事件描述的方式来体现并且告诉读者“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而《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则是“这九年的生活, 除了读书看书外, 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顺接着前面的记叙手法引出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进而在后面的行文过程中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展现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母亲对我的慈爱, 同时作者还借助一些行为上的小细节, 如, “她气得坐着发抖, 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来展现出母亲的形体和母亲严厉教子的一面。

这样的两篇侧重点不一样的散文同时具有相同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分析这些相同点和异同点, 借助这种分析让学生逐渐地琢磨出写人忆事的散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多练多评

语文写作要想获得质的提升还得多写多练。同时在学生多写多练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就学生的习作进行及时的批阅和点评。通过点评学生的习作进而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和辅导。这样, 学生通过反馈学习教师对自己的习作的点评从而不断地反思并且最终获得提升。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完某一篇课文的学习后, 布置给学生相关的习作练习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提升。■

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基础管理激励动力方法能力情境

语文教学的策略是教师多年来都在探索的问题, 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发展奠基的基础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所以, 初一新生入学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现有的学习基础情况作全面的了解, 要心中有数, 心中有底。必须使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有效知识, 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有效知识量。努力缩小两极分化, 使学生水平大体持平, 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二、注意课堂内外的管理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造一种力量, 让这种力量变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争取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 更要加强管理。评估方式要给学生制造成功和欢乐, 评提高, 评发展, 评进步, 给学生课堂内外都带来前进的动力。

三、主动学习的激励策略

激活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 积极开发利用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 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 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因此, 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唯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 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 畅所欲言, 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 提升思考质量。

四、成才教育的动力策略

用成才教育反对升学教育, 为学生的发展铸造希望。成才的最低标准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道理, 让著名的人物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对症下药的方法策略

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注意这个问题, 并坚持不断地探索这个难题, 研究破解这个问题, 从而完成教学方法的创造过程。

六、挖掘潜能的情境教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推情境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利用本校本班的资源, 利用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能力, 利用学生的情感、观念, 为学生创造最佳情境和最佳场合, 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境界, 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较小学相比节奏更加的紧凑,难度也明显的加深了很多,非常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兴趣是一个人做事的根本动力。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拉近生活和语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更多语文学习的乐趣,对初中语文课堂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创设优质课堂,铺平情境教学道路

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养成及做事的态度有很深的影响, 教师想要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创设优质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学习空间,以此为基础铺平情境教学的发展道路,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收获。首先,初中语文课本中含有很多抒情类的文章,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用口头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存在一定缺陷的思维方式不能有效的理解课本的内涵,间接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而教师通过情境式的教学方式把课本与生活进行关联,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 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一个学生站到讲台上,让学生对其进行观看,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课本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父亲的背影,带动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本的氛围当中,紧接着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课本内容为引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学生高效的学习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本与学生自身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领悟课本内容,让情境教学更好的带动学生,促使其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比如,在都德“最后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在班级构建课本中的情景, 让学生实际体验书中主人公的感受,让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书本当中,为接下来系统性的引导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在知识教学之前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提升其参与课堂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对初中语文课堂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教学,加速情境教学发展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多次改革,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推动影响,但是课本的整体结构还是以黑白文字为主,阻碍了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热情。针对于这一问题也是为了更好的构建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我建议大家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点与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用多彩的影像刺激学生的感官,更好的加速情境教学的发展进程。首先,语文课本有很多与风景有关的文章,但是课外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 导致课堂教学氛围略显单调。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优美景色的视频和学生一起观看,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思维融入到屏幕当中,带动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比如,在“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它们眼中的春天,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宽度,接着把作者笔下的春展现到学生面前,为他们创造更加真实的感觉,把春天的气息完美的带入到课堂当中,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其次,初中语文课本包含很多古文,其中所包含的生涩难懂的知识点,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良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促使学生看到更多趣味性的内容,降低文言文在他们心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沉浸于教师的教学当中,把以往枯燥的黑板板书转变成动态化的屏幕影像,为学生带来更加新鲜的体验。比如,在“挑花源记”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呈像技术实际的展现课本中描写的画面,让课本内容深入学生的内心。接着教师选择一种宁静的歌曲进行播放,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更好的实现情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学生的眼睛、耳朵及其他的器官都带入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文章中的美。并且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有效的缩减了课堂时间,为学生温习知识加深脑海中知识点的印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之前还可以寻找与文章有关趣味性的小故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拓展他们视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初中语文情境课堂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增强课外实践,全方位情境教学引导

初中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教师封闭的空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心灵的发展,并且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师适当的带领学生到教室之外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领悟更加深层次的知识点,让语文知识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比如, 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把学生心中语文知识点与生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更好的享受情境教学的魅力。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进行记录,丰富他们写作技巧的同时加深文章的印象,然后再抽取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进行写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记录, 让他们把生活与课本文章进行有机的结合,提升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语文魅力。以此激发其参与知识学习的热情。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语文学习的优良氛围,加速学生终身语文意识的发展。

结束语

谈谈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的反思 篇10

一、课堂上你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 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 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请看下面两则案例:

某教师借班上公开课, 课前先调整投影仪。这位教师先试放了一张与本课教学无关的投影片, 问坐在最后面边角上的学生是否看得清楚, 又分别坐在最后边几个边角的课桌旁, 观看投影的效果, 直到满意为止。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一节音乐课, 年轻美貌的音乐教师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格外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是, 裙子上贴着各种颜色的五角星。他们知道, 谁认真听讲, 谁积极动脑, 谁回答问题准确, 就能获得一颗五角星, 并可以自豪地贴在自己的脑门上。这节音乐课, 孩子们学习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

但意外出现了, 受到课堂热烈气氛感染的音乐教师在兴奋地走动时, 没注意从裙子上掉下了一颗五角星。这颗五角星被坐在旁边的一位孩子捡到了。他一颗五角星还没有, 他很想拥有这颗五角星, 并将它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然而他最终还是把它交给了老师, 他用稚嫩的童音说:“老师, 您掉了一颗五角星, 给。”很多听课者为之兴奋不已, 遗憾的是, 这位音乐教师以想象不到的平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漠的口吻答道:“噢。”说完就又贴到自己的裙子上, 连声谢谢都没有。

就在这节课将结束的时候, 这位教师的裙子上又掉下了一颗五角星。拾到这颗五角星的恰巧又是一个连一颗五角星都没有得到的孩子, 同样, 他也主动地把五角星恭恭敬敬地交到老师面前。然而,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这位教师竟然这么说:“下课了。已经没有用了, 把它扔了吧!”这个孩子一下子愣住了, 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而此时, 其他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从脑门上揭下五角星, 在音乐树上找到最明显的位置, 把老师奖给的五角星贴上, 无疑, 这是他们成就的标志, 是他们的智慧的体现。

二、对案例的几点感慨

前则中这位老师的心中真正装着每一个学生, 能设身处地地想着学生, 不只表现出对教育工作的极端负责, 更多的是显露对学生的赤诚关爱, 这样的教师学生能不喜欢吗?后则中那位教师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遗憾, 是一种教育的失误。当第一次那位小朋友将捡到的五角星交给这位音乐教师时,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呀!如果在这时候, 老师能夸一夸这个孩子:“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 这颗五角星就奖给你了!”然后把五角星贴在这个孩子的脑门上, 是多么的合适啊!然而这位音乐老师竟用想不到的平淡甚至可以说是冷漠的语气回答道:“噢。”说完就又贴到自己的裙子上, 连声谢谢也没有。再看第二个小朋友将拾到的五角星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 老师的一句“下课了, 已经没用了, 把它扔了吧。”犹如一盆凉水把学生从头浇到脚, 让孩子稚嫩的心灵凉透了。我们不难想象, 在那个拾到五角星的孩子走向废纸篓的短短几步间, 他要经历怎样的心灵煎熬呢?扔掉一颗五角星, 也许同时就扔掉了一颗纯真的童心!

三、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地爱孩子, 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精髓, 更是我们为师者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爱是耐心、信念。陶行知说:“我希望中国的父亲, 都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 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 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亲。”

由此引发了我们的反思, 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 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 谁都会说, 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 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 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朗读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朗读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朗读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国古诗词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都是有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集体诵读有助于记忆,再说,有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古诗文,分析讲解太难,会受时间的限制,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特色。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美景,吟诵着古人的佳句,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朗读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朗读有助于阅读理解。

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荆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长。”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其老师贾代儒先让他诵读,然后述其大意,然后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训练入手的。 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规范语言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系统、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应自然就更快、更准、更敏感了,也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有一位著名作 家在回忆他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 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他们深深地受到感染,‘ 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说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 断——即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有些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正是由于语感的直觉性在起作用。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须借助诵读,不同文体有不同风格,不同场合有不同气氛,不同人物有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有不同特征……朗读前要引导学生讨论、揣摩、自我把握,朗读时针对不同情况来施以不同的表达方法。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作者的观点、态度、立场等在朗读时就得以充分体现,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口语表达

朗读是沟通口头语,实现言文合一,让学生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的良好方式。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摆脱羞愧心理,消除顧虑,树立信心。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朗读的文字作品中的每个字、词、句,都涉及到普通话的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以及语 句的声音样式等规范问题。初学普通话者,在朗读中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如果学生能坚持训练,语感就会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四、朗读有助于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和训练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时,对于文中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层次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语感训练。实际运用语言主要是凭语感,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凭语感的直觉性。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介绍自己作文教学经验时,其中重要 的一条就是“以朗读为突破口,提高差生的写作水平。”他的做法就是通过强化朗读训练来促进差生写作水 平的提高。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强化训练,6位差生的写作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两位在语 文高考时,分别考出“70”和“72”分的较好成绩。由此可见朗读的神力了。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写作时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了。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 篇12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 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 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 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 才会有所作, 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 从而转变态度, 爱上作文。大千世界, 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 生活是海洋, 并不缺少素材, 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力求写实。所谓观察, 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 事事留心, 时时注意, 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 要明确观察的对象, 其次,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 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时, 首选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然后通过嗅觉, 闻到它的花香;再通过触觉, 摸到它的实体;再通过味觉, 尝到它的滋味;最后, 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观察, 这样,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一般地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 多写日记。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 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 小至遣词造句,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 笔头熟了, 素材也丰富了, 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 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而随笔, 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 命题自由, 文体自由, 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 可抒情, 可记叙、随心所欲。有话则长, 无话可短, 尽兴而写, 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 渐渐地, 观察视野不断扩大, 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 写社会、写人生。在随笔里, 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更真实, 更贴近生活,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果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的话, 我们就不难发现班上也有不少优秀作文。这些作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 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好的作文对全班同学能起示范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可以在每次作文后, 把写得好的文章挑选几篇 (最好有进步较大的) 出来, 经过教师修改后, 让学生工整地抄写一遍, 然后把它编上目录, 注明作者的班级、姓名, 并装订成册, 作为优秀作文书在学生中传阅。每次作文就一小册, 一个学期下来, 就可以订成一大本。这些优秀作文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过程, 同时也为教学积累了资料。教师在放假前把一学期来同学们入选作文的篇数统计出来, 对进步最快或入选作文最多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机会, 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 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临近期末, 又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选”, 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写作水平也就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同时还疏通了学生对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 为了强化学生阅读的效果, 教师应要求学生传阅作文后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文册和作品展的作用。实践证明:同学们利用互相学习的机会, 能更有效地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 处处留心, 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 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 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 一种思想。看到流水, 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 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 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 就想到“天真”“可爱”等。

上一篇:法律途径下一篇:智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