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 篇1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初中学生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和语文课堂越来越不重视, 一方面他们听到的宣传是语文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 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因为中考语文除了文言文考课本原文以外, 其他很少考课本内容。因此不少学生认为, 多听一节语文课与少听一节语文课没有区别。的确, 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长期的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是, 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 学习能力从哪里来?阅读和思考的质量如何能提高?况且, 语文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学习材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文本, 如果连这个都未学好, 要想学习更多课外的内容可能也不现实。因此, 学习语文必须首先学好语文教材, 以课堂为主阵地, 夯牢语文学习基础, 才能提高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语文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形成能力和提升素养。
1 真心关爱学生, 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初中生喜欢情感用事, 缺乏清晰的奋斗目标且意志脆弱, 特别是学习中, 若对某教师没有好感, 那么对该教师任教的这一学科也没有兴趣。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 就成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先决条件。融洽的情感, 需要教师爱自己的学生。感情上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弟妹或子女, 教师对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尽量靠近学生的生活圈, 了解他们爱谈论的话题, 比如喜欢哪些明星或哪些流行歌曲甚至网络游戏等, 以此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做准备。还应该特别关注后进生, 因为他们要么是被遗忘的角落, 要么是被师生嘲讽的对象, 哪科教师关心他们, 与他们交朋友, 耐心地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世界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他们就会对哪科有兴趣, 兴奋起来, 学起来。
记得曾教初一时班上有一个“双差生”, 纪律不好, 学习成绩属倒数之列。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 我无意识地来到教室, 坐到最后一排他的身旁, 与他闲聊, 并看他整理书包和桌子。接下来在教学现代诗《秋天》时,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 并收索了大量的秋景和秋收的视频资料给他们品味。第二周伊始, 我在周末家庭作业中发现了他仿写的一首现代诗《冬天》, 内容主要是以雪景的美丽、年饭的丰盛和伙伴寒假的快乐来体现愉悦的心情。虽然全诗问题较多, 但我发现是他第一次花了这么多心思做的作业。我抓住这一闪光点, 及时在班上朗诵他的诗, 给予表扬。从此他的学习态度慢慢有了转变, 不仅上语文课非常专心, 还喜欢看课外书籍, 尤其喜爱读诗歌类作品, 那以后又主动写了好几首诗和作文请我修改。该学生语文成绩也慢慢提高, 两年之后中考竟成了语文优生。该生毕业后, 与他的一次邂逅, 他告诉我——那次我坐在他书桌旁的交流, 让他倍感亲切, 有一种被师爱融化的感觉。从此以后, 我的语文教学一直在研究如何靠近学生的心灵。
2 精心设计导语, 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伊始, 是学生一节课精神最佳但注意力还很游离的时刻。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 最短的时间, 选用最有效的方法, 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以此不自觉地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 此一法也。”当然, 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 不过, 这句话对如何更好地开启语文课堂同样适用。
长期以来, 许多老师孜孜探求, 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 对联导入, 谜语导入, 故事导入, 影视导入, 赏物导入, 音乐歌曲导入, 游戏导入, 对比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 设制悬念导入等等, 举不胜举。具体使用哪种方法, 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而定。比如一次教学综合训练《雨的述说》, 课前三分钟我让学生欣赏歌曲视频《故乡探雨》, 上课后, 让学生闭上眼, 在音乐中思念故乡的微雨, 然后用一个词语、短语或一句话来描绘它。结果孩子们争相表达出了许多优美的词语、诗句和描绘 (抒情) 的话语, 这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达到了收集优美词句的教学目的, 还从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的德育教育。在教学《隆中对》时, 让学生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导入, 既了解时代背景,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3 有机融合信息技术, 增强学习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营造出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以直观、逼真、形象为特点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 能较好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灶, 调动有意注意, 有利于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 增强学习效果。可以用多媒体朗读课文, 以弥补教师朗读读音不准, 感情把握不当的缺陷;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演示动画, 以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用多媒体链接相关信息、影片等, 以拓展学生视野, 扩大知识面。当前, 翻转课堂的发起, 让教育工作者更意识到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电子书包的运用及微课堂的制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信息技术的运用, 为语文课堂大添光彩, 但也不能狂用、滥用。通过电脑制作和网络下载的东西确实靓丽光鲜, 但它是预设的完美程序和内容, 不能适应复杂多变、问题百出的课堂, 不能对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还可能过分吸引学生看电影式的欣赏而轻视课程内容的学习。
4 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 激活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工具学科, 也算一门综合学科, 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语文课堂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就应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让自己成为“万金油”, 对天文、地理、历史、化学、音乐、美术等学科, 不说多精通, 也得略知一二, 借助他山之石来攻语文之玉。有些课文很形象、很具绘画美, 如果在抽象的理解课文中, 时不时地插入一些简笔画, 突然间就抓住了学生的目光。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画画, 作为课文的插图。
例如在教学《竹影》时,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交给学生一些美术知识, 还可以让学生画竹, 学生对课文内容颇感兴趣。再如对短小精悍的诗歌, 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 古人今人都注重诵读, 这是不错的, 但我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尝试模仿歌曲用音乐来谱曲歌唱。何况有的诗词本身就是歌曲, 像“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诗词与旋律结合, 语文课堂更加优美。
5 充分利用课程活动, 增添语文趣味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由此看出,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 提高能力的过程。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品德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学, 必须有丰富的活动课内容。新教材语文课本的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效率, 为语文添趣。如指导学生进行“成语拾缀活动”, 就是把成语连缀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小记者招待会”, 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自己, 展示自己;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会, 锻炼学生的论辩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新闻评述”的形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读”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
语文课程安排的实践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和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两翼, 两翼配合得当, 学生才能去飞翔, 才能去领略语文天地的无限风光。开展语文活动课的关键是抓好“三个结合”, 既要依纲据本, 立足课堂, 又要扩充时空, 延伸触角,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创造出一个适合语文创新教育的大语文教育环境,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 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 才能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经常面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 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力图改善这种状况。本文旨在从融洽师生情感、设计好导语、融合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活动等方面实施快乐语文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兴趣,快乐,课堂,措施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 篇2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并说一说怎样记这个生字。
2、教师出示在井里唱歌的小青蛙挂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只小青蛙不小心掉进了____里,他不但没有____,反而,真是一只____的青蛙。
3、教师导入:那么,这只青蛙掉进井里为什么还这样快乐呢?真是太奇怪了!你们看,它的歌声把大象吸引来了。(出示大象的兔)
二、朗读、讨论、突破重点
教师导读:大象感到很奇怪,他走近枯井询问青蛙。它知道了青蛙唱歌的原因了吗?请大家朗读课文2到6自然段。
2、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情况。
(2)、教师指名评议学生读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感情指导。
“是谁在井里唱歌呀?”(“奇怪”“问”: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
“是我。小青蛙!”“大象伯伯,快救我出去吧!”(读出兴奋、激动、有礼貌的语气)
“你掉进井里,怎么不哭,还有心思唱歌呢?“(亲切地、疑惑地)
“你真是个聪明有勇敢的小家伙!”(“真”“有聪明有勇敢”:读出称赞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演一演。
(4)、集体反馈、评议,教师适当地指导、评议。
3、讨论、交流青蛙唱歌的原因。
(1)、小组内讨论交流:青蛙掉进井里为什么还唱歌呢?(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我唱歌是因为我相信,朋友们听到我的歌声,一定会来救我的。要是遇到一点困难就哭鼻子,多没出息呀!”
(3)、齐读青蛙说的话。
(4)、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唱歌的原因,(进行说话的训练)
4、再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中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扩展详细
1、教师导:从青蛙的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勇敢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中感悟。
3、教师小结:是呀,小青蛙的勇敢,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能灰心、放弃,要主动动脑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
四、布置作业
1、把小青蛙的故事说给弟弟妹妹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快乐的小青蛙告诉我们快乐的秘诀,那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哭,要勇敢地面对,要用自己的用和智慧战胜它。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勇敢、聪明、有出息的人。
板书设计:
23、快乐的小青蛙
不急不慌结果
青蛙掉进枯井}勇敢、聪明———被大象救了
唱起歌
后记:
我们要学习小青蛙那种遇事不急不慌,勇敢、聪明的好孩子,但是今后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和爱动脑的习惯。
学习了这节课后,同学们都知道了遇事不急不慌,爱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但是,同学们缺少了观察能力,今后注意培养和朗读的练习。
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力方面的工作往往依赖于快乐。”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怎样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沉浸在乐学的境界中需要我们教师深深的思索。为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更新教学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老师语文老师仍然只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教学方法呆板单调,很多学生把语文课看做“不喜欢的课”,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鼓励教师做“创造型教育家”和“开辟型教育家”,没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教不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给学生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积极保持快乐的心态,将自己的快乐状态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语文。(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应该坚信:学生没有不好的,只是他们不同罢了;没有笨孩子,只是他们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罢了。因此,要想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就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所以,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你的进步很大,老师为你高兴”“写的字这么漂亮,你是一名优秀的书法家”“你的朗读水平真高,能和国家播音员相媲美了”等是我常用的语言。学生正是在这声声鼓励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总之,快乐课堂是我们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彻底打破陈旧教学模式,用新颖灵活的方式给学生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和谐,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凤莲.兴趣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快乐[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10).
[2]李慧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适应存在的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05).
初中语文“快乐阅读”初探 篇4
(一) 社会原因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社会带来的不完全是繁荣昌盛的画面, 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悄悄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读书有时确实是跟就业有些挂不上钩。读书不读书在个人发展上, 的确看不出有良性的必然关系。这些现实现象, 对学生及家长都有影响, 导致一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缺乏热情。
二是因为现在的传播媒介多了, 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影碟、手机、网络……听的、看的、玩的, 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 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一些媒体或娱乐业经营者, 总是在变着法子、挖空心思, 使传播的内容、形式及声画效果、越来越离奇、搞怪。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动画片、故事片、连续剧甚至是网络游戏, 使学生的头脑里接收的信息庞杂甚至扭曲。如教师跟学生讨论《西游记》, 学生脑海中出现的却是香港明星周星驰、张东健等人的表演形象。
(二) 家庭原因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 家长们多数都把时间用在大大小小的商业事务上, 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细心地安排及严格管理子女的课外学习。课外时间, 学生往往是独自空闲在家上网玩游戏, 不会自己安排学习。还有的家长由于分身无术, 只好常带着学生参加日常应酬。小孩的兴趣与成人的生活又有代沟, 使得他们常常被孤立在一旁默默地玩手机, 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多的家长则是寄希望于教师管, 而教师在课外的时间里面又鞭长莫及, 管不着。再者, 有的家庭, 家长把小孩留守托付给老人看管。不少老人自己所受教育不多, 无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 学校原因
现行的教育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校间在竞争, 社会和家长都要求学校看重学生学习的分数。因此, 学校、教师也就被迫急功近利抓分数、抓成绩, 没有把时间分配到费时而又短期不易见到效果的“阅读”上来。同时, 多数教师也认为阅读费时又见不到短期效果, 还不如多做些应考的试卷, 因此, 存在着一些操作上的误区。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 (1) 教法传统, 死扣教材。 (2) 偏分数, 轻能力。
二、主要措施
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 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不是靠补课, 也不是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是要靠“阅读, 阅读, 再阅读”来提高学习能力。这正如“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感到乐从中来, 也真正地让他懂得如何掌握学习的真本事。
时代发展变化了,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改变思维、改变方式, 以新适新,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读书环境, 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使学生在偏离了的轨道上逐渐回归。
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的目的, 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更新理念, 改变教法
1. 更新学校、教师的理念。
要想教师更新思想、改变理念, 首先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阅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认识到:“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就是扩大阅读范围, 要经常让学生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美的东西。”因此, 学校要给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更新理念的机会。比如, 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就是一本实践性很强并能深受启发的读本。另外, 学校要多让教师走出校门, 多观摩, 多交流。
2. 转变家长、学生的观念。
第一步, 要让家长、学生树立阅读观念。说起巧克力, 你会想到纯真的浪漫;提起钻石, 又会让你联想到烂漫的爱情。这些联想, 并不是商品固有的特性, 而是广告宣传在悄然控制了你的意识。人的意识、理念, 必须要用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来铸就。因此, 教师在新学期应当尽快召集家长开座谈会, 对家长先进行动员和发动, 使家长树立阅读观念。第二步, 发动学生捐书、创建班级图书柜。教师可组织发动家长、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柜。虽然这样捐的书也许良莠不齐, 但营造了氛围, 并将这种氛围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图书柜的建立, 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 又集中了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谈论的范围, 并以此为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 教师也可以从每个学生所捐的“书”这道窗口中, 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 有利于下一步指导学生挑选阅读书目。实践证明:新学期开始时, 就开始进行有一定指向意味的宣传、发动, 再适时提出阅读的任务、要求, 就能顺利达成目标。
此外, 教师还应切记: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提出学生最害怕的作文, 以至于将学生的快乐心情赶得无影无踪。上好阅读第一课, 是中学语文学习最为关键的一课。
(二) 完善机制, 加强指导
1. 挑好读本, 事半功倍。
教师应帮助学生精心挑选阅读书目, 从硬件上进行良好的贮备。余秋雨先生说过:“现在的阅读不是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很多作品太次太烂, 读了不会有益反而生害。有些书学生一沾上就好比染上了毒品, 所以在读本的挑选上一定要把好关。具体来说, 我们一般分三步调书:第一步, 初一阶段就是学生捐书, 要做好挑选和登记。第二步, 就是初二购买一批《六角丛书》进行置换和补充。在这批书中, 我们也是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搭配, 力争种类多样。第三步, 就是在初二下学期开始引入《意林》的合订本, 一直到初三再次提升阅读的层次, 将《意林》扩展到《格言》《读者》《青年文摘》等种类。
正确的做法是:一是教师精心挑选书目, 并通过家长委员会购书实施购书计划, 比如《六角丛书》《意林》等。教师还应及时对图书柜的书籍进行置换和补充。二是要丰富阅读的“种”跟“类”, 除了读书外还可读报。这样做是为了引进读本的“活水”,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进“阅读”的大门。也许有部分学生对纯文学不太感兴趣, 但可能对生物、科学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生物、科学不感兴趣, 但有可能对军事、地理感兴趣;某些学生对一本厚厚的书望而生畏, 但对付一张薄薄的报纸还是绰绰有余的。总之, 读本避免单一, 是为了第一时间将尽可能多的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 然后找机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多渠道产生实现阅读的主观愿望。
2. 形成制度, 确保时间。
这一点, 一定要得到学校、年级和班主任的支持。在时间上, 每个星期都必须安排有一节以上的阅读课, 并制定严密的读书制度要求, 不流于形式。早读课时间除了读课文外还引入读报机制 (如阅读版的《语文周报》) , 每日课前读报 (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 。教师可按学号每天安排一名读报员, 将每天的新闻, 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摘要公示在黑板的一角, 课前简要宣读。要强调的是:要落实这些读报、看报计划一定要形成制度, 安排固定的时间, 并需要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大力配合。
3. 拓宽渠道、走出课堂。
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以及家里的网络设备。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良好的阅读自觉性以后, 我们就尝试着将学生放到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去上阅读课, 并定期开展主题阅读交流课, 让学生按主题来进行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将课内和课外衔接;二是将阅读的内容加深拓宽, 提高阅读的层次和欣赏的水平;三是通过课堂渗透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四是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也给其他学生形成“榜样”作用;五是学生在查找、收集和整理阅读材料的过程中, 不光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 也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例如, 在初二下学期时, 在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之后, 我们设计了一堂阅读指导课《再塑生命——给心灵洒满阳光》。主题阅读课的开展, 强化了阅读的地位, 给学生明确了方向, 学生在课余时间查书籍、找资料, 写感悟, 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4. 定期开展读书读报竞赛活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运用竞赛的办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效的手段。阅读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这比硬性规定、行政检查的效果要好得多。如定期举办“读书月”活动 (或竞赛) 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书籍的热爱, 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 并帮助他们集中地交流各种好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以便形成关乎阅读的“羊群”效应。
(三) 指导方法, 提高效率
当今, 研究阅读方法的材料很多。阅读虽有法, 但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最关键的, 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 我选择比较实用的几种方法交给学生, 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读书的难度, 还让学生觉得有迹可寻、有路可走。比如, 全读法和分读法。全读法就是一口气将整本书读完, 而对于比较生疏, 或较难读的, 可一部分一部分地读, 这就是分读法。分读法又可分为: (1) 逐段读。 (2) 渐进读。即先读第一段, 接着读第二段, 再一、二两段连读, 然后是第三段, 将一、二、三段连起来读, 以此类推, 直至全部读完为止。 (3) 反复读。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使用全读法, 从头读到尾。下面, 我介绍几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1. 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而采用的。比如, 在进行主题性阅读时,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就需要采用略读法。如学习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需要阅读相关资料或上网查阅资料。这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 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先采用“浏览”的方法, 以便快速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 由表及里, 精思熟虑地阅读的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 值得细细品读。例如, 朱自清先生的《春》, 在学习这篇美文的时候,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精读。如在“春草图”中有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这句话从小草的情态、质地、颜色等方面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在分析的时候, 教师就要进行很透彻的分析, 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草的生命力的。又如, 在“春花图”中有一句话:“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在赏析这句的时候, 教师应让学生具体体会“闹”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里。对此, 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模仿蜜蜂和蝴蝶的“叫声”及“闹声”, 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使口、眼、耳、心、手结合在一起, 边读, 边想, 边批注, 抓细节, 逐渐养成在阅读过程中“精雕细琢”的习惯。
3. 思考性默读。
在学生默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 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 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 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 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 学生掌握了思考性默读法, 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
4. 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做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 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甚至是小故事, 学生都可以摘录下来, 存进自己设立的“作文贮备库”中。这样, 初中三年下来, 学生一般都能收获起码5大本厚厚的摘抄和心得体会, 这为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和故事的素材积累。
5. 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因为古人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的经验是无须怀疑的。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后, 用随笔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 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读完后, 教师可让学生迅速说出它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速度上, 教师也要提出要求, 即最低限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此外, 教师还应开展“比比谁讲的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经过训练, 学生基本上达到这一标准, 部分学生还能达到每分钟700-800字以上。学生对一门学科激发了兴趣, 掌握了学习方法, 提高了思维理解能力, 教师还用担心学生学不好这门学科吗?
实践证明:经过了这一系列系统阅读训练的学生, 语文学业中考测试可以消灭“差生”, 即没有50分以下的学生, 也就是在150分值中没有80分以下的学生。做到这一点, 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不容易的。事后, 我对高中学生调查回访他们对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阅读训练方面的意见。多数学生认为:幸好初中阶段读了一些书, 高中根本没时间读。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吃老本”。
(四) 常保兴趣, 摒弃功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克勒斯涅克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 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 则只能发挥智力潜力的20%左右。”因此, 兴趣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心呵护的东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的目的,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目标明确, 反对急功近利。
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清楚一个目标:虽然语文学习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 “写”是最终极的目标, 但我们绝不能急功近利, 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作文训练。作文是一项费心的活动, 在学生没有进行阅读贮备的情况下是绝不能生硬地进行作文训练的。一开始就进行作文的训练, 就会一棒子把学生打晕, 学生就会谈“文”色变, 更谈不上有兴趣和具备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作文。这样的作文即使写了, 也最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干巴巴拼凑的一堆文字, 没有生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们要做到: (1) 先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贮备:将经典语句或故事进行摘抄, 或做成卡片或手抄报, 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训练提供第一手鲜活的语言和故事材料。 (2) 提倡写读后感、观后感以及点评。一是鼓励读书, 然后将读书的感悟写成读后感。这样就无形中降低了动笔的难度, 因为有感而发, 比硬逼着学生完成一篇干巴巴的作文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在时间宽松的时候, “奖励”学生看一场电影, 看完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只要电影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 那么, 学生是很乐意完成一篇内容丰富而又精彩的观后感的。三是在学生读报的过程中要求选一、二篇学生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写点评。字数不要求多, 五十字左右就够了,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读得多了, 学生的感悟自然就会深刻。初一阶段, 除了完成必要的大、小考试的作文外, 教师不必额外布置作文。因为通过以上手段, 学生在大量阅读之中已不知不觉锻炼了文笔, 平时只需要完成读后感的写作、写报纸的点评和摘抄就足够了。教师千万不能急于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因为, 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 学生有了压力, 自然就会有抵触情绪, 就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 哪谈得上有“快乐”的心情去欣赏、去品味, 甚至去创造呢?
通过以上实践, 学生的阅读面广了, 阅读能力提高了, 速度加快了, 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日渐形成。课余时间, 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 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 写作素材也丰富了, 阅读真正成了学生们的精神乐园。
2. 精心引导, 量体裁衣。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识到:教师是文本和学生的中间媒介, 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组织、指导。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室内引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此读本也不能要求统一, 要有针对性。在引导学生用心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会察言观色, 要给学生找到真正合胃口的读本。一般来说, 男生比较喜欢军事、体育、生物、科学等内容方面的阅读, 女生则比较钟情于故事性强的文学类的书籍。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生阅读方面的个性差异,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引导。教师针对课堂教材文本反而不宜讲得太细太多, 更不要挖得太深, 而应多放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路人, 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引导网上阅读 (包括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家里的网络以及学生自己的手机、iPad等) 。虽然电子网络这些新科技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也可以发挥它的长处———那就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它们的喜爱和迷恋, 将一些好的阅读作品下载, 然后装入学生的电脑、手机、i Pad等电子产品中, “诱导”学生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读完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心得体会, 让阅读变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等多方面沟通的桥梁。学生亲其师, 自然会乐于信其道。 (3) 引导拓展自读。从初二开始, 我们把《意林》合订本引进课堂, 一学期每人订2本合订本的《意林》, 把它跟课文有效衔接和补充, 每周进行一节半课的阅读和半节课的摘抄。《意林》中有着大量哲理性强、故事性强的文章, 读完后学生自行交换。每个学期一个学生至少能读完4本合订本的《意林》。中段考后, 我们会组织2个班的学生, 将书进行交换阅读, 这样, 读得快的学生一学期可以读完8本《意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 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因此, 语文教学要倡简, 要回归本色, 要多读、多看、多积累, 要将“大剂量”的“快乐阅读”摆在突出的位置。语文学习, 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 一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落实好了, 实现好了, “语文味”也就体现出来了。由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始得到尊重, 激发了兴趣, 培植了自信, 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 爱课外阅读, 能坚持有计划课外阅读了。这样,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慢慢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在公开课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普遍现象, 那就是教师说得越来越少了, 学生说得越来越多了, 教师成了学生的聆听者和引导者。而且, 学生如果不赞同教师的意见, 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甚至在一节公开课上还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争辩的情况。在越来越宽松的课堂环境中,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变得善于在别人面前表现才能, 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课外阅读的看法。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下面是我们对450名学生进行的一个阅读实践前后的一个调查结果对比, 相关项目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 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人数增加了39.78%, 写读书笔记、做摘抄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 (见附表1、2)
总之, 我们要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让语文教学走上“快乐阅读”这条“回归”之路, 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无可匹敌的突出特点, 激发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运用“母语”的积极性。高尔基说过:“读书, 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伟大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阅读面拓宽了, 视野自然开阔, 同时也顿悟了作文之道。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 能提升生命的意义。
附表1:
附表2: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4]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最新语文快乐宫2-语文教案 篇5
莲
山..语文快乐宫2 教学目标1.区别前后鼻音,并能看清拼音辨字形;能给“口”字加上一个字组成新的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表示动作的词。2.能读正确儿歌,展开想象,加上对话演一演。3.能仔细看图,识记表示动物名称的词语。4.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区别前后鼻音,并能看清拼音辨字形;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表示动作的词。
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教具学具有关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辨音认字
1.出示汉字“层、民、冰、肯、勤、静、伸、证”,请学生为汉字注音。
2.将汉字分别归类到“en eng in ing”中。3.学生领读汉字。
二、“口”字找朋友,组成新的字。
1、出示4组例字,同桌一起学。
2、交流,说说识字好方法。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字?
三、做做动作读读词,帮它找到主人家。
1、游戏:猜一猜(老师做四个动作:摘、扔、扫、钓,请小朋友们猜。)
2、出示答案:摘、扔、扫、钓
3、师:这四个都是表示手上动作的词,大多是“提手旁”的。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主人吗?
4、学生看图,选词填空。、学生交流
6、做做动作,读读句子。
(1)选一句喜欢的句子,加上动作读一读。(2)开火车读句子。(3)齐读句子。
四、读读儿歌,注意带点字的读音,再展开想象,加上对话演一演。
1、出示儿歌,四人小组读一读。
要求:注意带点字的读音,不认识的生字请教小朋友或老师。
2、讨论:这些带点字有什么特点,读时要注意什么?
3、师小结:这些带点字的韵母都是“ai”,读时嘴巴的口形要从大到小,是有变化的。并且,儿歌每句的结尾是同一个韵尾,读起来就琅琅上口,很好听。
4、朗读小擂台:学生自主上台挑战,评出朗读大王。、齐读儿歌。
6、展开想象,演一演:小青蛙和大海鳖还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同桌小朋友分角色演一演。
7、同桌合作表演,小朋友互相点评。
五、识字活动。
1、出示动物图片。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
2、出示词语:
澳大利亚——袋鼠 非洲——鳄鱼 北极——海豹 中国——猕猴
3、读词语,不认识的字根据拼音读准音。
4、各种形式读词:男女生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外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又生活在哪里呢?(老师板书)(如中国——熊猫 北极——北极熊澳大利亚——考拉等)
六、先描一描,再写一写,注意不要写得太宽。
1、出示例字:湖,师范写。请学生说说,写“湖”字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写“左中右结构”的字,应注意左中右三部分都要写得窄一些。
浅谈初中语文快乐中写作 篇6
一、阅读积累是快乐作文的基石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重视课外阅读,强调的是语言积累。要使学生真正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光有写作的热情与技能是不能实现的。在平时的课内外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积累意识,注意教给学生积累方法,并开展辅助活动。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也能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产生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会水到渠成。
二、自主内需是快乐作文的关键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大多是遵命写作,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其实,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按照一个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有所积累,要写出好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关键。
记得去年有一篇“四不像”作文《妈妈回来了》得了“冰心文学奖”。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是篇一年级小学生的作文,也许它还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作文,更像是孩子的喃喃自语,之所以让我们眼睛一亮,且隐隐有一种感动,是因为作者真切地表达了“妈妈回来了”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喜悦,以及曾经有过的伤感和思念。可见,自主首先体现为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稍纵即逝。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
三、激情迸发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写作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激情是写作得以成功的前提。自主作文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前提是学生要有激情,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打开了方便之门,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源于对生活的激情。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倾诉的激情,就会把作文当成倾诉对象和表演的舞台。总之,嬉笑怒骂,畅所欲言,皆为表现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快乐作文是可以想象的。
四、享受成功是快乐作文的奥秘
诱发学生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传播,让有写作专长的同学一展风采。总之,机会要多,舞台要大,才可以形成强力磁场,让学生展示才华,调动他们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时,我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我们预计自己有一半成功的可能性时,因为这给我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我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如果使劲跳了,“桃子”还是遥不可及,那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一线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其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
初中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 篇7
一、创新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的活力来源于创新, 没有创新的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 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从传统的灌输讲解中走出来, 要从传统的经验与教法中走出来, 以全新的视角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 教师往往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去阅读文本、去理解文本, 但导致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很难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因此, 笔者让学生转换角度, 以菲利普夫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或以于勒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通过转换视角解读课文, 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让学生根据于勒的兄长菲利普先生见到于勒落魄的样子而逃离现场的情节, 要求学生以于勒兄弟的身份写一篇日记, 尝试写一写在逃离于勒后的反思与感想。通过这种新的视角, 促进了学生深层次阅读,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习欲望
多媒体进入课堂, 刷新了传统教学的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新视野。多媒体以其声音、图画、视频综合于一体的视听功能给学生感官以视听刺激, 激活学生思维, 可以引领学生穿越时空, 在给课堂增添趣味的同时, 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 科学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杨修之死》《隆中对》等课文时, 教师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营造与文本相协调的氛围, 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当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精彩片断之后, 他们会结合所学课文进行对照理解, 会回到文本故事的历史年代, 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同时, 学生也体味到深入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营造快乐氛围, 促进教学互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快乐的心态下思维往往更加活跃, 学习效率更高。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融洽, 学生就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也喜欢在学习中与教师或者同伴交流、互动, 而交流互动才是语文课堂生成的常态, 是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突出体现。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产生观点与观点碰撞, 意见与意见交锋, 在互动中相互取长补短, 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 关心自己的学生, 关心学生的学业, 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这本是一个教师应尽的本分, 为何能获得鲁迅先生如此的崇敬, 是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太好吧?”针对这一观点,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讨论他们的意见达成一致:藤野先生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国际大背景下, 抛弃了民族偏见, 致力于医学的传播, 他是具有世界大胸怀的教师, 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课堂的生成使学生也尝到了互动交流、甚至辩论交锋的成就感, 激发了学习的信心。
四、快乐评价, 自信前行
评价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同时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使学生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评价, 以快乐的心态去进取争先。同时, 教师还要采取生生互评、组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模式, 让学生学会悦纳和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 不断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 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听取评价, 树立上进的信心。例如, 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并在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表演。在表演时, 教师与学生组成评委,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各小组明确了自身的不足与优点, 有的学生甚至请求老师再给一次表演机会, 相信再次表演会更加精彩。学生非常在意教师与同伴的评价, 教师要善用评价, 用评价点燃学生的学习自信。
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8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忽视了学生这个核心要素,我们便无从谈起教学。所谓“教学”就是涉及两个方面的行为,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就是“学”。这些年来我们在“教”这个方面上给予了太多的关注。我们修订教材、我们加强师训、我们关注教师、我们紧盯中考。仿佛一切做得非常完美,殊不知我们处心积虑却恰恰忽视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学生”。我醉心于同仁们公开课后的“掌声”却也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一举一动流露出的“心声”,我们在课堂上飞扬“激情”却恰恰忽视了学生在言谈之间流露出来的“真情”,我甘心“享受”“一言堂”所给我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快感却无法“承受”来自于学生天真稚嫩的质疑。如此,学生怎么会快乐,快乐的课堂又从何谈起?
所以,要想真正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先把初中的课堂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我们课堂主人。在课堂中,要把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参与语言学习的实践、丰富和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当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实践中找寻语文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绝不是说完全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要强调“教师”在其中的所起到的影响。教师需要做的绝不是完全摆脱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而是逐步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好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的语言探究活动始终是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可控的范畴之内。同时,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逐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它具备相对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也具备了相对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语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得很近,但是它有些内容又非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那么显性和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养成一个相对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逐步运用语文学习的一些相关规律,不断引导学生,不断付出实践,始终让学生在知识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相关理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原有的成就感和成功欲望。例如,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教学关注的点放在对于文章作品主题思想的探究和思考上。《语文课程标准》实际上已经明确规定了文言文知识的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初步的掌握和培养阅读粗浅的文言文的能力。那么依照这个思想,语文教师可以对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方向进行必要调整。同时,逐步引导学生能够选读一些课外的文言文作品,最终充分实现对于文言知识和文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优异的成绩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产生,往往与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学生在高考或者是中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种种快乐。所以,有必要对于现有的学科教学体系当中的反馈和检测进行有效改革。要不断加大学生课程考试的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在参与学科检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接受力和感知力。我们要想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逐步促使教师接受学生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之。例如,有的地方开始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把口试和听力测试的内容逐步加入到考核检验范畴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考核的形式,也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电教媒体运用,让学生在声光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互联网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普遍运用,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电教媒体包括录音、电影、录像、课件、计算机等。电教投影图像清晰,色彩逼真,操作简便。用它可以替代板书,可以起到渲染情境等多种功能。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转入易学、乐学的轨道,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多媒体这个教育教学的新领域、新事物,转变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固有模式,逐步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声光电当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总之,如何把快乐送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个摆在所有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新课题。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看做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和要解决的新命题。
摘要:作为肩负着新课改的历史使命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们初中语文走向快乐呢?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快乐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快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修丽.将快乐带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教学研究,2009(6).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 篇9
一、什么是教师幽默
“幽默”是外来词汇, 最早将这一词汇引入到中国的是林语堂先生。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西方文化中广义的幽默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 连鄙俗的笑话在内, 狭义的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存在区别, 但这些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笑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 笑的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 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 各种风调之中, 幽默最富于感情。 ( 《林语堂———论读书, 论幽默》,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作为教师课堂中的幽默, 语言既要机智大方, 又要有教育性。这种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教育智慧, 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英国学者M. 鲍门指出: “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水平, 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得更好。”
二、幽默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表现
1. 幽默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
前几年流行《水果忍者》的手机游戏, 有些学生在上课时忍不住玩切水果游戏, 不专心听讲。可以举个例子来看看幽默的作用: 一位正在上课的教师看到有学生在玩《水果忍者》的游戏, “同学们, 曾经《俄罗斯方块》给人们的启迪是什么? 获得的成功会消失, 犯下的错误会累积”;玩游戏的学生愣住了, 抬起了头, 教师继续说, “现在, 《水果忍者》啊! 那是———水果与炸弹同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在笑声中, 那位学生明白了自己犯的错误, 自然上课就专注了, 其他同学还收获了一段好词好句, 一举两得。
经常可以听到同事这样议论: “管学生那么多干什么呀, 只要不影响教师上课就行了。管得不好, 还说你打骂学生, 没必要惹这样的麻烦。”其实, 越抱有这种心态, 课堂秩序越不好。如果教师不关注课堂, 只管自己照本宣科, 长此以往, 必将形成你讲你的, 我做我的, 打瞌睡、搞小动作、玩手机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 到那时, 教师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在这样的声色俱厉中, 教师还有好情绪上课吗?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又怎能安心学习呢? 此时, 不如换种方式, 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打破这种局面, 调节上课气氛,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看下面的事例。由于讲台比教室地面高一截, 我在有次侧身写板书时, 边写边退, 一不留神, 踩空了, 差点摔倒。这时, 学生大笑, 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教师故作轻松道: “古人云, 退一步海阔天空。怎么今天退一步就一脚踩空了呢?”虽然又是一阵大笑, 但马上把尴尬的气氛扭转过来。教师稳定了情绪, 学生也收拢了心思, 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总之,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是不可预测的, 但如果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化解这种尴尬场面, 必能使课堂轻松而又纪律良好。
2. 幽默是课堂批评的一缕清风
在进行教学时, 总会有个别学生不守课堂纪律, 此时板着脸去批评他, 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学生还会顶嘴, 既影响教师的上课心情, 又影响课程进度。用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批评学生, 比直接了当地批评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九年级教学《故乡》时, 教师示范朗读到“老爷”时, 一位顽皮的学生就立刻应到“诶”, 顿时, 底下有不小的骚动, 这位同学一贯贪玩好动, 当时之所以应一声, 只是想制造一种轰动效应。教师巧妙应对说: “张同学, 你进入情境真快啊, 这是阅读小说很重要的一步, 你做到了, 同学们要向你学习。”这种幽默的方式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也使他感受到教师的委婉批评, 朗读进度也没有受到影响。
课堂事实证明, 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胜过辞严色厉的批评。在课堂教学中, 婉转幽默的批评比板起一副脸孔更能起到效果。
3. 幽默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药
一位缺少幽默感的教师, 势必一本正经, 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拉开距离, 教师不理解学生, 学生也不敢亲近教师。而幽默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药,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之美和对他 ( 她) 的关爱之心。从而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 拉近师生关系, 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如在分发学生试卷过程中, 当某位学生成绩进步时, 教师可这么说: “同学, 你的春天来了。”这位同学喜滋滋地领走自己的试卷, 他会感受到教师对他进步的表扬。当某位学生成绩比上次退步时, 教师可笑着说: “同学, 你摊上事了, 你摊上大事了! ”他明白这是教师对他的鞭策, 以后会更加努力。
可见, 幽默拉近了师生关系, 通过幽默的话语往往能创造一种和谐友善的课堂气氛, 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近。
三、如何培养教师的幽默感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学中最难的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教师诙谐的语言总让人觉得轻松、自然,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偶尔有一些幽默的语言, 那么原本单调的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就有更积极的心态, 学生的思维会更敏捷, 思路更开阔, 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应怎样培养幽默感呢?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师的幽默应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作基础
乐观首先从笑开始。走进教室的时候, 别忘了面带微笑, 说声: “同学们好! ”离开教室时, 也别忘了面带微笑, 说声: “同学们再见! ”
幽默也是一个人积极心态的反映。作为教师, 要很好地把控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 也总会有不顺心的时候, 但当你走进课堂时, 别忘了自己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不能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上课的心情, 因为情绪是相互感染的, 你上课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仔细观察。记得《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要用竹鞭打“我”, 我只用石板一迎, 老师的教鞭就轻轻的落在石板上, 因为我早就察觉老师并没有要打我的意思, 她是爱我们的。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啊! 如果你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 学生也会变得积极乐观, 课堂就会生机盎然。
2. 教师的幽默离不开平时的知识积累
教师要博览群书, 利用书籍、网络、微信、微博等资源搜集一些小故事、小趣事、小笑话, 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幽默资料。如在《青年文摘》彩版里面有一个“雷语”栏目, 语言简洁, 非常适合课堂上的恰当引用。“给你出那么好的主意, 你不用。现在想用, 已经过去这么久, 变馊主意了。”此句在善意地批评学生时就可以使用了。
幽默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幽默, 只要做个有心人, 不断积累。久而久之, 也会成为一个幽默的人。
3. 教师的幽默要充分利用课堂的一切因素
在上课过程中,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教室的物品、甚至窗外的风景等都可以作为幽默的素材。如同备课不可预设, 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 一旦捕捉成功对课堂教学会有较大帮助。如前面所举的《故乡》的朗读, 那位顽皮学生的回答与写板书时一脚踩空的例子。
四、课堂幽默的注意事项
1. 课堂幽默的运用要有目的
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幽默只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像PPT、多媒体、展示台一样, 教学中运用幽默是为了服务于教学, 因此, 幽默的运用必须适应教学的需要, 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否则, 如果教师只追求幽默效果, 旁征博引,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但却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这样就偏离了教学计划和重点, 减少了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容量和密度。
2. 课堂幽默要注意对象
幽默是课堂幽默, 不是相声小品, 因此, 幽默的言语要高雅, 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 用低俗的语言或是荒诞不经的故事, 哗众取宠。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朝气蓬勃的中学生, 心灵澄澈, 不能用幽默去伤害学生人格, 用幽默嘲笑学生, 这样不仅有损教师形象, 也有伤学生自尊, 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久而久之, 再幽默的语言也只会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
3. 课堂幽默要适度
一节课中, 幽默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幽默会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教师的严肃性不能体现, 必然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幽默是一种含笑谈真理的艺术, 在教育中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 “教育者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亦云“教人未见趣, 必不乐学。”使课堂注入幽默的元素, 用幽默给课堂带来笑声, 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快乐学习。
摘要:幽默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 能有效缓解教学冲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学习质量。如何培养教师的幽默感,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幽默,课堂,教学,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快乐教学,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自主学习
一、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困境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试行) 和新课程标准等相关教育政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文言文普遍距离当代时间较为久远, 文章内容大多远离现实生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使用过程中有着词汇多义、语法句法差异等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知识经验、心理品质等发展有限, 理解力尚未成熟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使得文言文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陷入困境, 主要表现为: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由于面临升学和应试的巨大压力, 出于实用原则的考虑, 教师大多采用机械、单调乏味的“读—译—背—练”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单方面接收教师的讲解信息,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将促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积极主动地寻求教学对策, 努力克服文言文教学难点、盲点,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使学生充分体验文言文的学习之乐、阅读之乐和发展之乐。
二、快乐学习教学法的使用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均为语言优美、文质清新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启发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佳作, 这就要求同时也值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研习, 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1.创设情境、提供资料, 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这就要求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有利于直接而又高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 精心设计、运用导入语, 以学生感兴趣的洪七公“打狗棒法”为切入点导入《杨布打狗》 , 用“吊胃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小学生相比虽然有所发展, 但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思维独立性处于萌芽阶段, 查找资料能力尚未成熟。这就需要教师或提供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提供作者创作的特殊背景;或为学生提供识别文中难字难句和翻译障碍和理解课文的相关资料、工具书等,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
2.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培养学习习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古语有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 以培养学生语感、加深课文理解为目的, 充分运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或诵读、多媒体名家范读等多种手段, 促使学生在“口到”的同时做到“眼到”和“心到”, 加强积累经典佳作的记忆, 以积淀良好的文化素养。
写, 是“手到”的基本要求, 这也就要求教师放弃传统的课堂—教师—课本/课文的僵化模式, 开设活泼、开放的课堂, 鼓励学生进行多写训练, 或仿写、改写、评注、赏析等方式,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言运用能力, 这正如韩愈所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心到眼到, 口到手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挖掘审美、感受情感, 促进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诸多经典佳作均为语言优美、文质清新的美文, 这就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审美因素, 充分领略文言文的形式美、情意美、韵律美和韵味美, 真正体会古代美文的“文质彬彬”。并根据文章的教育意义或启发意义, 在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树立民族自信心, 以更好的姿态采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最后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紧紧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优化作业设计, 力求实现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丰富性, 以更好地促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拓展学习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真正做到“寓乐于学”。
参考文献
[1]葛亚香.五字教学为文言文课堂激趣[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 8:76-77.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 篇11
一、开展课外采风活动
一直以来,素材匮乏是导致初中作文教学成效低下的重要因素。由于初中生涉世未深,平时学习压力大,因而无暇观察周围的事物,导致作文写作中“心中无物”,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无病呻吟,要么空洞乏物。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收集有价值的素材,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开展课外采风活动,带领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获得直观的素材,从而增强作文创作的真情实感。
例如,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这一拓展活动的作用。笔者曾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进一个远近闻名的工区,工区中的主任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等荣誉。这样一位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典型人物,完全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工区,请劳模讲述自己是如何带领职工披星戴月奋战在公路维护第一线的,这样的叙述让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眼前这位面色黝黑、精神飒爽的汉子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高大起来。采风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下笔如有神,全班学生习作的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
二、开展学习论坛活动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够让语文学习快马加鞭、更进一步。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及时向学生推介先进的学习经验,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介绍出来,使学生相互吸收与借鉴,集聚大家的智慧提升语文学习成绩。
笔者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习技巧指导外,还发挥课外学习论坛等活动的作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语文学习方面的技巧,并帮助学生梳理总结有价值的方法,并在全班进行推广。
例如,针对学生预习效果低下的状况,笔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探讨如何有效提高预习效率,并帮助他们进行梳理,总结出了“多读、多查、多思、多做、多记”为主要内容的“五多”预习法,有效提高了语文预习效率,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轻松、快乐。针对文学常识记忆和课文背诵两个方面的学习难点,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颖的学习方法,总结其中的技巧。较为典型的是文学常识“顺口溜记忆法”,将篇目与作者组合起来变成朗朗上口、形象易记的顺口溜,学生一下子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忆效果明显提升。
三、开展语言专题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普通话发音方面普遍存在薄弱环节,有的学生前后鼻音不分,也有的学生在自主表达过程中怯场,使得言不达意等等。这样的状况应当得到重视。教师要在课堂之外开展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培训活动,迅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上述能力进行了强化,并在课外开展了语言专题训练活动。笔者强化了学生的普通话发音训练,以1500个常用字为基础,结合本地区方言发音的特点,进行常用字发音强化训练,按照每周100个字的进度进行段段清,用一学期的时间基本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此外,笔者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活动,指定题目或范围,要求学生按照学号顺序逐一进行表达训练。每一位学生都要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他们可以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描绘自己见过的特殊场景,或分享阅读书籍后的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临场发挥水平。经过两个方面的语言专题训练,学生的发音及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快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训练活动形式新颖,学生很容易接受,参与积极性高。
四、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以赛促学在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积极采取这一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初中生竞争欲望强、积极要求进步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起来,进而因势利导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古文单元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先后组织开展了古文背诵竞赛、翻译竞赛,在学生中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在竞赛中,学生既能够看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又能够回顾自己在这一单元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进而拾遗补缺,有效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此外,为了配合语言专题训练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在班级开展了“1分钟口头小作文”竞赛活动,学生上台随机抽签确定题目,给予3分钟时间准备,随即进行1分钟口语即兴表达比赛。引入竞赛的机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乐于参加口语训练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课外语文学习竞赛活动一方面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将其作为教学训练巩固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还要筛选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部分,运用竞赛形式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竞赛活动中实现强化巩固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更为快乐、高效。
五、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在每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学困生转化的难题。对于语文学习优秀生而言,学习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快乐。对于学困生而言,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欠佳,更容易产生学习的消极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以课后结对帮扶活动为抓手开展学难生的转化工作,让他们在学习中增强积极情感,感悟学习的快乐,从而为语文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笔者要求班级语文优秀生和班级干部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小组,营造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避免学困生出现边缘化的趋势。然后,笔者要求每一个小组要注重从思想上疏导帮扶对象,缓解他们在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开导他们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最后,笔者指导各个小组针对学困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帮扶计划,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另外,笔者还鼓励学困生之间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并在作业布置、考试考核等方面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久违的成功与快乐,从思想与情感上喜爱语文,从而积极、快乐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 篇12
写作本是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工具,表达自己生活态度、生活感悟与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学生为什么会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呢?这就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片面重视作文写作的结果,而忽视作文写作过程所导致的。学生没有用心观察、领悟生活,只是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才能写出华丽的文章来获得教师的肯定,得到高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教学,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重视加强作文与教材阅读之间的联系,重视日常积累,教学作文写作技巧,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害怕写作文的直接结果就是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引导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素材,在学生明确作文教学意义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初中生年龄较小,对世界万物依然充满了好奇感与新鲜感,对生活充满激情。将这些好奇事、新鲜事引入初中教学课堂,定能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引导学生明确作文教学的价值。作文成绩不仅是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明确了作文教学的价值,从认知上肯定,才会鞭策自己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出优秀的文章。
例如,初一刚开始时,学生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也有向教师和同学表现、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自我介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照片等形式,结合文字,进行自我介绍,并提倡学生通过新颖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展现自我。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这就是我》(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而且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培养了学生对活动的总结能力,使学生借鉴、学习同学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并运用到自己写作中,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达到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重视日常积累
写作与阅读、生活密不可分,学生想要做到“下笔若有神”,就需将工夫下在平时,重视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就是无话可写。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重视生活积累。学生要写出内容真实、丰富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就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应记录下生活中的一花一草、每一个感动的瞬间、每一个有所触动的场面,留意生活小事。此外,学生还要重视阅读积累,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指阅读教材。我们教材上的文章,都是许多作家的优秀代表作品,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致、精彩,文质超群,是学习阅读的首选素材。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课外视野、拓展课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鼓励学生多阅读,从阅读中摘录名言、佳句,获得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式等,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例如,在教学《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我先结合社会背景引入现代人有车有房的婚姻观、“有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观,让学生把握金钱的价值。然后,我再引入三鹿奶粉事件,引入某些不法商家为节约建筑成本,建造“豆腐渣工程”,并最终酿成恶果的案例,使学生在批评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接着,我让学生以所讲材料为基础,自选角度,写作一篇文章,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此外,在阅读积累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摘录教材、课外读物中的优美、精彩语段。如《沁园春·雪》中描写景物的语段。
三、强调写作技巧
学生拥有了写作兴趣与写作素材后,还面对着如何写的问题。为此,教师就需加强写作技巧指导,详细讲解教材中的文章,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着重分析文章抒情和议论的方式、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文学技巧的运用;议论文着重分析作者通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借鉴这些文章的写作技巧,巧妙地加工自己在生活中、阅读中掌握的写作素材,使文章显得超凡脱俗,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此外,在学生把握了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后,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即针对一种文体,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安排写作任务,以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后,应要求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写作。例如,在教学《故乡》(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单元)时,这篇文章中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段,分析作者在描写杨二嫂时所采用的恰当比喻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采用类似的比喻手法描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人物,然后再将自己的文章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从而达到巩固写作技巧与锻炼写作基础的目的。
四、总结
初中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需要语文教师从学生生活、兴趣出发,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来收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摒弃文章内容的“假”与“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写作技巧的辅助,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龚诗络.职高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探[J].现代阅读,2012(21).
[2]孟蕙.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1).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快乐语文初中08-27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05-30
快乐语文教学10-20
快乐的语文课堂05-09
快乐学习语文08-27
回归生活 快乐语文11-08
小学语文快乐口语交际05-20
快乐高效课堂小学语文05-27
小学语文快乐识字法06-10
创设快乐的语文课堂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