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语文课堂

2024-05-09

快乐的语文课堂(精选12篇)

快乐的语文课堂 篇1

语文是一门重要而古老的学科, 它是真正立足于民族之根的文学。每一个孩子都是具体而唯一的, 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人生的启明灯, 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传授和分享, 把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尽情徜徉。但目前的困境是学生视语文学习为负担, 不说积极去拓展课外的语文知识, 单单对于课堂内的语文学习也觉得味同嚼蜡。“教不严, 师之惰”, 这其中教师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深感于此, 笔者从教师角度来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热爱教书, 关爱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是愉快的事业, 你越教就越热爱你的事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也不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语文教师只有把教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去经营, 才会有责任感, 才会想方设法把语文课上好。作为一名光荣而有使命感的语文教师, 把文章中瑰丽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深刻的哲理……融进教学中, 源源不断向学生输送。这期间, 教师必然会享受到语文课的趣味。

除了对教书的热爱, 对语文的热爱, 还有对学生的关爱, 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曰:“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教师要关爱自己的学生, 才会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尊敬, 师生关系才会真正融洽。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要侮辱学生, 切忌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 心安理得地压制强迫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一个自尊心和面子上随时受到伤害的氛围中, 他的第一选择不是学习的需要而是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教师关爱学生的目光一定要触及每一位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和重视的阳光,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要站在生命的高度, 站在人类的历史高度, 与学生一起前进。

二、转换角色, 平和心态

语文教师要有角色转换的意识, “如果是我的孩子”, 我该怎么教。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 就会超越功利性去教语文育学生;“如果我是学生”, 能从这堂语文课中学到什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阅历去理解去解读去备课, 就更有针对性, 就不会居高临下地压抑学生思维, 就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使学生缩短与语文的距离, 与语文产生亲切感。

一些学校对教学价值的认识出现了简单化的倾向, 操作中重视卷面分数而忽视过程和综合评价。实践中, 一些教师被眼前一时的成绩所左右, 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学不是为了卷面上的分数, 如果只以分数论成败, 那么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人也不会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学生不是工厂里的零件, 经过学校加工, 个个符合ISO9001的标准, 否则就淘汰。笔者相信诗仙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之言论。语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能获得的, 须有较长的积淀过程, 这就决定了语文是慢工出细活,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细水长流。语文教师有了良好心态就能微笑地对待每一天, 微笑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微笑地对待每一堂语文课。笔者相信学生日后回忆, 对当年初中语文学习定会会心一笑。

三、以书会友, 潜移默化

语文教师除了对课堂内容了如指掌, 对课外知识也应广泛涉猎。学生对语文的喜欢很可能是源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 侃侃而谈。如与学生一起分享钱钟书的《围城》:“赵辛楣看苏小姐留住方鸿渐, 奋然而出”;“孙小姐被学生作弄, 全班笑得前仰后合, 孙小姐奋然出课堂”。这个“奋然”多么传神!玩味着眼前字句, 揣摩着作者意图, 感悟一些人生道理, 不也快哉。

对于阅读, 自然更没有框框架架。报纸、杂志, 小说、散文, 甚至广告, 均是吸收知识、扩展视野的好素材。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能落实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初中三年大到每学期, 小到每星期看哪些书得有具体内容, 具体任务, 甚至从哪一页看到哪一页。学生在家看不完, 语文教师大可抽几节语文课放心让学生们看, 切忌泛泛要求学生自己把握。鼓励学生随时带一本好书, 在等车等人的时候随意翻翻, 假以时日, 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阅读数量上去了, 语文课上师生就往往能心有灵犀, 思想知识碰撞的火花就会闪烁。当然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惟有酷爱阅读的先生才能教出酷爱阅读的学生。

四、一起质疑, 积极探索

学生爱问“十万个为什么”, 老师应该深感欣慰, 他们的求知欲, 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语文教师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对待学生的质疑。因为质疑也需要勇气, 如果随意忽视,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多多少少受挫, 说不定下次就从积极参与者变成无关的看客了。

鼓励学生质疑, 语文老师也要有质疑, 会质疑。譬如, 笔者在教《丑小鸭》时脑子闪过一个问题, 立刻设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蛋, 如果它是鸭蛋, 如何能变成天鹅呢。这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七嘴八舌的说“丑小鸭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才会努力追求啊”, “丑小鸭如果知道没有白天鹅的潜质, 结局就不一样了吧”。“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是:要面对挫折, 坦然应对, 坚持不懈, 定有美好的未来”。教师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 学生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一来, 教学相长, 师生同乐。

五、捕捉精彩, 教与幽默

教师更要像一名优秀的摄像师, 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特别是学生的闪光点。举个简单例子, 一次在上《陈太丘与友期》的县公开课上, 笔者请一学生朗读全文。这位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 赢得了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热烈掌声。笔者趁热打铁, 询问道:“你能握一下我的手吗?”学生不禁喜出望外又夹杂着一些激动, 兴奋地握着。从握手这一小小细节中, 笔者察觉到了学生被自谦式的表扬感动了。还有一次, 笔者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听写, 某女生可能一时嘴快, 随口说成了“草纸”, 全班哄然大笑。这时笔者发现这位女同学面有尴尬, 尽管她平时学习成绩很一般, 笔者不但没有呵斥她, 反而借机表扬了她一下, 说这位同学告诉我们, 有些文字是不能随便省略的, 比如给人“一把刀”和给人“一刀”有本质的区别, 全班再次豁然一笑。这位女生特意冲我微笑, 这微笑有一份感谢在里面。

六、把握时讯, 与时俱进

教师可能比较推崇“五步法”或“六步法”之类的教学模式, 先解题后注音再释词而后分段等。这种做法对于涉猎好奇, 追求新鲜信息的中学生来说似乎有点照本宣科, 了无生趣。语文老师应该是传递时代信息的先锋, 把最新最真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把新鲜的事, 有意思的事, 大事小事身边的事, 带进教室晒一晒。这样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又能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 一举两得!比如, 今年春晚本山大叔的《同桌的你》, 似乎找不到以前那种放肆欢笑的包袱, 到底有哪些原因;又或者大家对于目前两会代表的某些提案有什么看法;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又对我国有哪些潜在影响等等。如此, 课堂的小语文走向了生活的大语文, 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学生从热爱语文到关注生活, 自然乐趣起来了。

上述六点, 是以笔者与学生和谐欢乐相处多年有感而发。作为一名语文老教师, 且不论学生从我这儿学到什么, 但是我看到他们清澈的眼神, 会心的微笑, 健康的体魄, 就会意识到这是一名语文老师的意义所在, 快乐所在。笔者不敢奢望“桃李满天下”, 只想追求快乐的语文教师, 快乐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论语文教学中的减负增效, 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12)

[3]王文, “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 [J]语文学习[J], 2003 (5)

快乐的语文课堂 篇2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常常思索这样的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 1 让情感在课堂自由徜徉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教师的手来翻阅。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生命? 1.1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生活、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2 营造学生课堂对话的时空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2.1 文本对话

每堂课笔者总是先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文本,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要求学生阅读时圈画语段,写出简单的旁注、体会、疑惑;读完后,闭上眼睛想一想文章的内容与脉络,然后把不甚清楚的地方再反复读一读,充分占有资料,更好地实现师生对话。2.2 师生对话

在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当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每一堂课就像在组织一个沙龙,笔者主持,师生间围绕一定的内容,畅所欲言。有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有对语言深刻的感悟,有存在不同见解时热烈的争论,有教师展示渊博知识时大家入神的亮晶晶的目光,有欢笑,有思考,有所得!2.3 生生对话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3 把课堂变成开放的舞台 3.1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教师千万别让自己的告诉扼杀属于学生的一切,而是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3.2 引领学生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早》后,笔者引领学生阅读《思,在百草园》,并把它作为研究课面对许多听课老师。课堂上浓浓的研究气氛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抓住重点又充满个性的声音此起彼伏。另外,笔者还将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3.3 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师要让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笔者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走上街头去寻找错别字,去植树,去采访……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构建快乐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快乐课堂;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源于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执教者应认真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快乐地读、说、赛、演……,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会将学习语文当作是一种享受。

一、让学生快乐地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披文入情,析文入理”的说法,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怎样把握句子的节奏、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等。如何才能让学生快乐地读?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和精心设计的环节。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某种氛围中读课文,角度新颖独特,学生自然会乐此不疲。快乐地读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美和韵味。

我在教学《曹刿论战》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效果会好些。

1.带着商量而坚定的口吻,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就在谋划和指挥这场战争一样。(体现焦虑、严肃)学生进行一读。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哪些波澜呢,举例)学生进行二读。

3.在读第一段的对话时,就要让别人认为你是鲁庄公的策士。读第二、三段时,就要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自己先揣摩,再请学生朗读。) 学生进行三读,就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所想要扮演的角色,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找到快乐。

二、让学生快乐地说

课堂上,总有些同学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这固然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有关,但也与教师没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更应该多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学生。如何处理这个矛盾?不妨强制性地让大家共同准备,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利用填空补白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而横线上的“空白”就恰恰是学生思维驰骋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对空白去想像、去补充、去再创造。

三、让学生快乐地赛

参加比赛,是人原始的冲动。喜欢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是人的天性。课堂上的较量不但能唤醒学生灵魂深处的争强好胜,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添语文教学的趣味,筑造语文课堂的愉悦过程。语文教学中的比赛,常常成为初中语文课堂内的好风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语言优美的段落,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比赛;可就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比赛;可就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叙事性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可以安排男女对抗赛,也可以安排小组赛,还可以安排全体同学抢答赛。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公输》的教学,安排三个教学板块:赛读;赛问;赛讲。

l.赛读。①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针对学生情况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②5分钟扮演角色朗读比赛。一个扮演墨子,一个扮演公输,一个扮演楚王。要求把握人物身份,读出人物的性格,读出情感。

2.围绕课文内容质疑比赛。①3分钟质疑问难准备。②3分钟质疑问难比赛。③教师释疑解难。

3.讲故事比赛。①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耐人寻味的白话故事。②同学们自读自讲。③分小组讲故事。④选手竞讲。

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剂,是语文教学中欢乐的歌,是语文课堂内的汩汩清泉。

四、让学生快乐地演

语文课堂的静是美,动也是美。静是学生对知识的体味,动是学生对知识体验的外在表现。平时的语文课堂更多表现的是静态美,以致师生都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上动态美的研究。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立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让学生上台表演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集中精力的好方法。學生有与生俱来的表演欲望,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能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舞台。如教学《核舟记》,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苏、黄阅卷一段的动作情景。形象、快速、准确地记住了难记的内容。

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 篇4

一.表演课

《孟子》选读中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 讲述一齐人在坟场乞讨却欺骗妻妾是与富贵人欢宴, 而后被妻妾发现的故事。我先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 各小组自行组织演员并排演这个故事。有的小组把它演成现代搞笑剧, 有的小组则原汁原味把它搬上讲台, 学生的表演或夸张诙谐, 或惟妙惟肖, 大家都乐开了花。最后, 在笑声中我让学生总结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抨击了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的人。这堂课很好地抓住了该文段的可演性, 既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 又让学生在愉悦中得到了启发, 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游戏课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瑰宝, 在复习成语辨析时, 我采用了两种当今综艺娱乐节目中流行的游戏形式:一是成语接龙, 一是猜成语。成语接龙就是按学生座位顺序或横行或竖排或斜线进行接龙, 接不上的学生就上台为大家表演节目。猜成语则让学生两两结对, 一个学生上台用动作手势或

生在与教师及与同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内化于自身。因此, 有深度的话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至关重要, 它可以有效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 在《泪珠与珍珠》的教学中, 通过学习和对话, 学生的解读涉及到了主题的几个层面:思乡之情、人生感叹、成长的艰难。但至此, 由于自身思维局限, 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似乎很难再往下深入了。于是, 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泪珠, 滚动的珍珠, 心灵的感动!你曾过有多少次的流泪, 它们于你的成长有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具体的触发者提示性语言来表达一个成语, 而台下的另一个学生根据他的表演来猜测对应的成语, 在规定时间内猜对成语最多的那一对学生胜出, 奖品则是本老师的一副涂鸦之作。一堂原本单调、枯燥的语言教学课, 就这样变得趣味盎然。

三.歌唱课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中有“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一段要求背诵。对于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 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快更容易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它。于是在这堂课上我做出了一个尝试, 让学生用熟悉的歌曲旋律来唱这段文字, 看谁谱得好, 唱得好。我身先士卒地用台湾民谣《兰花草》的旋律演唱了这段文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 “小周杰伦”郑德福《菊花台》版的演唱获得满堂喝彩, 一致公认为最佳。这节课后, 经常能在班级里听到各种流行歌曲旋律的唐诗宋词演唱。我微笑着, 我明白文言文、古诗词的背诵再也难不住这些孩子了!

四.竞赛课

《先秦诸子选读》范围广, 容量

点, 他们和教师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充分的对话,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主题的解读逐步深入。

5、作为对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还要及时调控对话方向, 使对话在有序有效的状态下进行。

钱梦龙老师上鲁迅的《故乡》时, 有这么一段插曲: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 你们谁见大, 复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学生自主复习了一段时间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竞赛课:全班学生分为四组, 每组又各推举四个代表主答。首先是必答题, 分别有通假字、解释词语、选择句式等形式, 这一部分由每组的四个代表轮流回答;其次为各组代表抢答题, 包括解释词语、古今异义词、解释成语等形式, 这一部分以各组代表为抢答单位, 成员之间可以补答;最后是小组抢答题, 包括补充名句、判断句式、文学常识等形式, 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抢答, 得分计入本组, 总分最高的组胜出, 并颁发奖品———一袋奶糖。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好, 学生踊跃抢答, 高潮迭起。

上好一节快乐的课要做到两点:一是老师的精心设计, 和现实相结合, 让知识贴近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做到这一步, 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二是学生的积极配合, 这就要求师生间具备良好的默契度, 学生对老师有充分的认同和信任。两者相结合就能出现手舞足蹈, 生成“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成功的课了。综

谭新军, 教师, 现居广东肇庆。

过?

生: (齐) 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 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 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然是游离主题的, 钱老师及时调控对话方向, 宕开一笔, 引导发问, 使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 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回到了有序和有效的状态。综

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 讲座稿 篇5

内容摘要:只有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积极的课堂气氛不可能是自然形成,它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组织和精心的营造。

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可以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也可以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愉快的放松

关键词: 课堂气氛

幽默语言

感染性语言

悬念

合作

竞争机制

课堂气氛,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情感)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洋溢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调与气息。也就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的意趣指向,以及在活动中表现的喜、怒、哀、乐、惧等。积极的课堂气氛表现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但是教学效果一般,课堂气氛沉闷。各种情绪的体验给课堂教学奠定的基调,或活跃或沉闷,或散漫或严谨。只有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积极的课堂气氛不可能是自然形成,它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组织和精心的营造。要吸引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课堂的引导者,要具备让课堂气氛快乐起来的素质。

一、让语文课堂幽默起来

在一项最受欢迎教师所具有的素质调查中,概括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其中的一条就是幽默。学生的理由是幽默能带来快乐,使课堂不单调,课堂气氛不沉闷。英国学者鲍门曾在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

幽默是一种本领,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那么既然不是天生的,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自我培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幽默感:

首先,在课堂上机智而敏捷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和否定。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不是嘲笑或讽刺,只有平等待人,从容不迫,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其次,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再次,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先要学会雍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保持乐观的心态。只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使学生心胸开阔,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种种情趣和快乐。

幽默是调节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调节课堂气氛的良方,能出神入化地推动学生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绽放了快乐。

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这样的令人发笑的谈话,效果可想而知。课还没开始,学生就已经兴奋异常,跃跃欲试。笑声填平了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这中富含幽默的交流恰似一座座桥梁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

二、让交流语言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教学内容生动有情,学习时需“披文”入情。如果上课时教师的语言没有“情”,不能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随其感而感,这样的课就会淡而无味,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上就不能够达到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这样的语言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声音,是情感和灵魂的流露。它往往能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激情不等于矫情,只有教师真正动情的言语,才能引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否则适得其反。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在朗读“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教师运用充分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中去,在泛读时读出解放军战士的坚强的抗洪精神。为学生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为解放军叔叔的崇高和伟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动。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清平乐.村居》中的“相媚好”的意思时,还引用了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中的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摇„„”由于学生对这句歌词耳熟心熟,教师的讲解便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打通了古今情感表达的通道,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一段时代感很强的符合教学情境的语言。

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层递性和有效性,尽量改正过多的从正面切入的做法,千篇一 律地问“有没有”“对不对”如果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引来学生齐声回答“有”“对”或“没有” “不对”的模式。

三、让教学设计悬念“悬”起来 说书人在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的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的胃口,吸引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听书如此,讲课亦是如此。悬念是未知通向已知的一道神奇的“门”,打开这到“门”豁然开朗之时,悬念亦不在。于是,一切就淡了;但是,“门”未开之时,扑朔迷离,揣测连绵,人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所以如果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想制造一个高潮,那么,我们在公布“结果”之前,最好把门轻轻地掩上。我们若能在课堂教学中,能找到这样的一扇“门”,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入一个从“不问”到“想问,” 由“想问”到“敢问,” 从“敢问”到“爱问”,由“爱问”到“会问”的环节。这样的课堂所激发的教学效果一定非常精彩。

悬念设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悬念”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悬念设置的适时、适度是“悬”而“有效”的关键。

首先,在新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使所讲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得到学习的满足。在课堂的小结中,如果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就能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有的学生也会因此去打开课本,去寻求答案,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积极的预习,甚至可以激发学生走出课本,拓展知识面。

其次悬念不是得不出答案的难题。悬念设置要难易适当,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使血液上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思维,始终处于主动思维状态。悬念设置还得和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设置适当的悬念,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惫感,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融于动态的课堂。

在《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闪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法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老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发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

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得到积极提倡。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深思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五、让学生在学习中“争”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有好多处:“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体验”等。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别人思维的干扰,说自己的,不要人云亦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相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每个单元的练习显得兴趣索然,对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自然更是不高,这样学习的有效性也随之降低。见到这样的状况,我把所有练习题设为竞赛单元,让学生进行比赛,并实行小组团队竞赛。这一举措,马上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低垂着的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孩子们的眼神里也有了美丽的光彩,连在平时课堂里鲜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地参加到了课堂活动中。“恭喜你,答对了!”同组的同学会跟着“耶!”“对不起,答错了!”声音未落,其他组的同学则像遇到了千年难逢的机会似的,用渴求的眼神的望着你能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课堂气氛火速升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适时指导,在学中赛,在赛中学,知识就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融会贯通。这比起单纯的“满堂灌”,岂不是省力许多?

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在比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大江保卫战》学习之后,为了让学生们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在结课前,单独留一节课时间来进行一次组与组之间的“表演竞赛”。竞赛方法课前公布:①以自然组为一队;②自编自导自演;③可加入合理想象;④时间在10分钟以内;⑤由学生点评,评出优胜奖。结果,全班学生都各自参加了本队的表演,连平时最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谋了个“兵甲”、“兵乙”等角色演演,他们能将课文部全改编成剧本并且表演得都很投入外,让人特别惊喜的是,有一组队员自配了齐全的道具:解放军叔叔的军装和抗洪战斗中用到的沙包等等。从学生极大的热情来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潜力,这是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又一条件。同时,在小组内的分工和排演过程中,学生们在体会到解放军叔叔的坚强勇敢和迎难而上外又体会到了同学之间合作的乐趣以及团结的力量。有条件还可以把这种竞争合作法在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来推广,在学好知识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素质。

总之,要建立快乐的课堂气氛,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创新伴随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初中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 篇6

一、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的活力来源于创新,没有创新的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从传统的灌输讲解中走出来,要从传统的经验与教法中走出来,以全新的视角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教师往往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去阅读文本、去理解文本,但导致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难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因此,笔者让学生转换角度,以菲利普夫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或以于勒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通过转换视角解读课文,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让学生根据于勒的兄长菲利普先生见到于勒落魄的样子而逃离现场的情节,要求学生以于勒兄弟的身份写一篇日记,尝试写一写在逃离于勒后的反思与感想。通过这种新的视角,促进了学生深层次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多媒体进入课堂,刷新了传统教学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新视野。多媒体以其声音、图画、视频综合于一体的视听功能给学生感官以视听刺激,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在给课堂增添趣味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杨修之死》《隆中对》等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与文本相协调的氛围,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当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精彩片断之后,他们会结合所学课文进行对照理解,会回到文本故事的历史年代,进入人物内心世界,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同时,学生也体味到深入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营造快乐氛围,促进教学互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快乐的心态下思维往往更加活跃,学习效率更高。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融洽,学生就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喜欢在学习中与教师或者同伴交流、互动,而交流互动才是语文课堂生成的常态,是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突出体现。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产生观点与观点碰撞,意见与意见交锋,在互动中相互取长补短,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关心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业,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这本是一个教师应尽的本分,为何能获得鲁迅先生如此的崇敬,是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太好吧?”针对这一观点,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他们的意见达成一致:藤野先生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国际大背景下,抛弃了民族偏见,致力于医学的传播,他是具有世界大胸怀的教师,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课堂的生成使学生也尝到了互动交流、甚至辩论交锋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信心。

四、快乐评价,自信前行

评价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同时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使学生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评价,以快乐的心态去进取争先。同时,教师还要采取生生互评、组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模式,让学生学会悦纳和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不断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学会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听取评价,树立上进的信心。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在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表演。在表演时,教师与学生组成评委,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各小组明确了自身的不足与优点,有的学生甚至请求老师再给一次表演机会,相信再次表演会更加精彩。学生非常在意教师与同伴的评价,教师要善用评价,用评价点燃学生的学习自信。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快乐课堂的构建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能够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 篇7

一、创新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的活力来源于创新, 没有创新的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 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从传统的灌输讲解中走出来, 要从传统的经验与教法中走出来, 以全新的视角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 教师往往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去阅读文本、去理解文本, 但导致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很难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因此, 笔者让学生转换角度, 以菲利普夫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或以于勒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通过转换视角解读课文, 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让学生根据于勒的兄长菲利普先生见到于勒落魄的样子而逃离现场的情节, 要求学生以于勒兄弟的身份写一篇日记, 尝试写一写在逃离于勒后的反思与感想。通过这种新的视角, 促进了学生深层次阅读,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习欲望

多媒体进入课堂, 刷新了传统教学的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新视野。多媒体以其声音、图画、视频综合于一体的视听功能给学生感官以视听刺激, 激活学生思维, 可以引领学生穿越时空, 在给课堂增添趣味的同时, 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 科学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杨修之死》《隆中对》等课文时, 教师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营造与文本相协调的氛围, 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当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精彩片断之后, 他们会结合所学课文进行对照理解, 会回到文本故事的历史年代, 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同时, 学生也体味到深入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营造快乐氛围, 促进教学互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快乐的心态下思维往往更加活跃, 学习效率更高。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融洽, 学生就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也喜欢在学习中与教师或者同伴交流、互动, 而交流互动才是语文课堂生成的常态, 是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突出体现。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产生观点与观点碰撞, 意见与意见交锋, 在互动中相互取长补短, 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 关心自己的学生, 关心学生的学业, 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这本是一个教师应尽的本分, 为何能获得鲁迅先生如此的崇敬, 是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太好吧?”针对这一观点,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讨论他们的意见达成一致:藤野先生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国际大背景下, 抛弃了民族偏见, 致力于医学的传播, 他是具有世界大胸怀的教师, 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课堂的生成使学生也尝到了互动交流、甚至辩论交锋的成就感, 激发了学习的信心。

四、快乐评价, 自信前行

评价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同时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使学生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评价, 以快乐的心态去进取争先。同时, 教师还要采取生生互评、组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模式, 让学生学会悦纳和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 不断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 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听取评价, 树立上进的信心。例如, 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并在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表演。在表演时, 教师与学生组成评委,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各小组明确了自身的不足与优点, 有的学生甚至请求老师再给一次表演机会, 相信再次表演会更加精彩。学生非常在意教师与同伴的评价, 教师要善用评价, 用评价点燃学生的学习自信。

创建快乐阳光的语文课堂 篇8

一、营造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时代在发展变化着,那种所谓“师道尊严”的思想已经落伍了,教师放下架子,走进学生是教育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不要总是在课堂上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高高在上,智慧的老师知道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发现当我面带微笑的、精神饱满的、语言亲切的、愉快的走进教室,一定可以调节和带动同学们快乐的情绪,使教室里静静地萦绕着温暖亲切的气氛,那种感觉真好。偶尔因为心情不好或情绪低沉去上课时,学生们往往也会呈现消极、无精打采的状态,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灵感应吧,所以,我一直努力快乐地走进课堂。

二、用真情和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有一次请假两天后我走进熟悉的教室,一抬头,看见学生们正冲着我微笑,像在和我打招呼,不由心中一动,说了这样几句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我请假两天,很想念大家,看得出,大家也想我了吧,听其他老师说我不在的这两天,大家学习语文很认真,早知如此,我就不用那么着急的赶回来了”,话音刚落,学生们发出会意的笑声。那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教室里始终弥漫着一股温馨的气息,对文本的解读,师生间也出现了难得的默契。事后想想,那堂课良好的氛围要归功于我课前的开场白,虽然简短的几句话,却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在老师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老师在乎他们,把他们看做是朋友,是平等的交流对象,这种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的心理需求,给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带着幽默和机智进课堂

幽默与机智的教学语言对提高课堂效率、调节课堂气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愉悦的课堂环境,还可以培养学生幽默的性格,开掘他们机智的潜能,陶冶他们活泼的心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所以幽默与机智语言的巧妙运用,不能信口开河,应该与教学环境、学生情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程有机融合,任何做作生硬附会的幽默使学生不知老师所云。教师只有在不断地求新与创造中才有可能出幽默、现机智,若是仅仅停留在手捧教案、照本宣科、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教学套路中,又何来幽默,哪有生机?寓庄于谐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创设竞争、合作、奋进的课堂环境

快乐、阳光的课堂首先应该是高效的课堂,一节课学生如果没有收获,那么再怎样快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本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知识,使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我在教学中建立了小组竞争机制,使学生真诚合作,公平竞争,更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各组长履行小老师的职责,负责落实作业检查,帮扶后进生等工作,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一起质疑探讨、互动交流,这样慢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为了不拖小组后腿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个人的成绩。

五、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人有表现的天性和渴望,每个人都有被肯定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谁都不愿意成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孩子们,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同样渴求取得成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也更加强烈地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来自别人倾慕的目光,但是他们往往胆小自卑,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创造一些机会让这些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可以设计朗读比赛、词语听写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有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只有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展现出一种愉快学习的精神面貌,才能达到和谐健康的要求。

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9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忽视了学生这个核心要素,我们便无从谈起教学。所谓“教学”就是涉及两个方面的行为,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就是“学”。这些年来我们在“教”这个方面上给予了太多的关注。我们修订教材、我们加强师训、我们关注教师、我们紧盯中考。仿佛一切做得非常完美,殊不知我们处心积虑却恰恰忽视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学生”。我醉心于同仁们公开课后的“掌声”却也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一举一动流露出的“心声”,我们在课堂上飞扬“激情”却恰恰忽视了学生在言谈之间流露出来的“真情”,我甘心“享受”“一言堂”所给我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快感却无法“承受”来自于学生天真稚嫩的质疑。如此,学生怎么会快乐,快乐的课堂又从何谈起?

所以,要想真正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先把初中的课堂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我们课堂主人。在课堂中,要把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参与语言学习的实践、丰富和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当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实践中找寻语文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绝不是说完全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要强调“教师”在其中的所起到的影响。教师需要做的绝不是完全摆脱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而是逐步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好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的语言探究活动始终是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可控的范畴之内。同时,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逐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它具备相对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也具备了相对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语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得很近,但是它有些内容又非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那么显性和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养成一个相对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逐步运用语文学习的一些相关规律,不断引导学生,不断付出实践,始终让学生在知识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相关理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原有的成就感和成功欲望。例如,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教学关注的点放在对于文章作品主题思想的探究和思考上。《语文课程标准》实际上已经明确规定了文言文知识的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初步的掌握和培养阅读粗浅的文言文的能力。那么依照这个思想,语文教师可以对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方向进行必要调整。同时,逐步引导学生能够选读一些课外的文言文作品,最终充分实现对于文言知识和文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优异的成绩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产生,往往与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学生在高考或者是中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种种快乐。所以,有必要对于现有的学科教学体系当中的反馈和检测进行有效改革。要不断加大学生课程考试的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在参与学科检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接受力和感知力。我们要想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逐步促使教师接受学生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之。例如,有的地方开始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把口试和听力测试的内容逐步加入到考核检验范畴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考核的形式,也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电教媒体运用,让学生在声光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互联网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普遍运用,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电教媒体包括录音、电影、录像、课件、计算机等。电教投影图像清晰,色彩逼真,操作简便。用它可以替代板书,可以起到渲染情境等多种功能。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转入易学、乐学的轨道,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多媒体这个教育教学的新领域、新事物,转变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固有模式,逐步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声光电当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总之,如何把快乐送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个摆在所有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新课题。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看做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和要解决的新命题。

摘要:作为肩负着新课改的历史使命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们初中语文走向快乐呢?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快乐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快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修丽.将快乐带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教学研究,2009(6).

营造快乐幸福的语文课堂 篇10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 以幸福的情感去润泽学生, 学生的情绪才会受到愉悦感染。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幸福, 首先让他们喜欢语文老师, 近而才能喜欢语文课。那么, 课前互动就尤为重要。

二、课中提问尊重每位学生, 激励学生体味幸福

教师应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 让他们活得有价值、有尊严, 这才是正确的教育。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当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 潜在的能力也就能得到充分释放。才能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有趣和幸福。优秀生永远是课堂上最亮丽的风景, 他们不缺乏关注。而学困生更需要尊重。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真正地参与课堂。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 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只答对了其中的一部分, 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深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快乐幸福。另外, 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三、创设开发多元化舞台, 引导学生幸福学习

多媒体为我们激发学生幸福学习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每节语文课, 我都运用多媒体为创设情境, 有时歌曲导入, 有时图片欣赏, 有时视频短片, 这样使每一节语文课都不再沉闷, 每节课学生都兴奋活跃, 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深切地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幸福, 学习语文的幸福。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千方百计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 并结合人的多元智能, 通过唱一唱、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比一比、做一做, 做到“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让学生愉快参与, 充分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 在成功与满足中获得幸福的体验。课堂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快乐, 在快乐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中增强自信, 在自信中享受幸福。

四、课外拓展开阔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幸福指数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并以教材作为平台, 通过拓展相关的语文知识, 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另一方面通过课文这个窗口了解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指数。课堂上, 千万别让你的学生一味地听, 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 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 有许许多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 这样, 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 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也大大提升学生幸福指数

正所谓“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我想只要教师处处以学生为主, 尊重他们的感受, 语文课堂将与学生的幸福越来越近, 师生关系也将越来越融洽。

如何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氛围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一个人认识、学习的原始驱动力,是引起和维持人们注意力内在的最根本因素。

课堂教学是师者传道授业最主要的内容组成。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吸收知识,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实现这一目标,先决条件就是,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建立多姿多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以此培养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为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老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真诚、有耐心、有爱心。在教与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分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说“棒棒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要耐心指导,鼓励他们“亲爱的,你能行,慢慢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们是在一起学习,一起面对困难。师生将会在轻松、快乐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能够表现自我。比如,《称象》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所讲的科学道理,我组织学生自由分组做实验。在课前,我让每一组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水盆、一支记号笔。课堂上,我给每组学生分发几个砝码,并告诉学生怎样操作。以此,来演示课文中曹冲称象的过程。在我的导引下,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每一名学生都清晰地理解了课文故事;我也攻克了教学难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课堂氛围也“活”了起来。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拓展

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老师口述、板书所不能完全达到的。在《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中,为了调动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课前,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宇航员在太空活动的视频。使课文里面提到的事情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过程中,气氛很自然地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也随着这一幅幅奇妙的画面进入课本的学习当中。多媒体带给学生一个鲜活的世界,教学也变得生动起来。

总之,老师应秉持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善待学生,与时俱进地整合各种资源尽力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构建轻松快乐的小学语文课堂 篇12

1. 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自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尽可能地通过情境创设等手段, 让学生时刻沉浸在鲜活、多姿、具体形象的课堂氛围中, 让学生兴高采烈地学习语文, 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 我通过课件给学生播放姿态万千的槐花。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充满情感的朗读, 色彩艳丽的画面, 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牢牢锁定学生的兴趣。此时, 我趁机导入, 现在, 正有一群游客来槐乡赏花, 他们也被槐花的美和香深深地吸引了, 假如你是一名槐乡解说员, 去给这些游客们介绍一下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他们纷纷选择自己擅长的那些内容进行解说。通过模仿“小导游”, 学生兴致高昂, 入情入境, 将课文演绎得尤为优美、生动, 使整节语文课堂始终充满快乐轻松的活力。

2. 放飞思维, 张扬个性

对于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 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构建语义的含义, 生成自己的体会, 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 引导他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抒己见。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对问题经过思考后, 结合已有经验与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存在差异的观点展开辩论。通过辩论, 使学生深层感悟, 懂得知识是广博的, 是无止境的, 即使再渊博的人也不可能无所不知。这样的课堂, 气氛活跃, 学生体验深刻, 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之外的发展。教师也要毫不吝惜地给予学生思考、争辩的机会, 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 真正使学生的思维在民主开放的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后, 我问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 你们对乌鸦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很多学生都表达了乌鸦通过欺骗别人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私狡猾, 不择手段的认识。可也有一个同学却说, 乌鸦非常聪明, 善于动脑筋。对此, 我没有急着表态, 而是在班级展开讨论, 有的同学说:“乌鸦的这种聪明目的是得到自己想要的, 害了别人!”还有的学生说:“我们要都像乌鸦这样, 去欺骗你的话, 你还会说这是聪明吗?”最后, 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 全班同学达成了一致认识:这样的“聪明”是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是要不得的, 我们应该与这种“聪明”作斗争, 更不能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耍这种“小聪明”。这样的教学树立了学生的正确认识, 又让学生的个性发展行进在健康的轨道上。

3. 课堂活动, 心灵之旅

课堂教学的主角是学生。在教学中,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快乐源泉, 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读读、说说、演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可让学生既收获知识, 更体会乐趣。

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 我将课文改变成剧本, 将讲台变成舞台, 让学生成为演绎知识的“演员”。在学生细读, 感悟人物的心理、表情等基础上, 我请小朋友分别戴上小骆驼、小红马、骆驼妈妈的头饰, 进行表演。学生煞有介事, 有板有眼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 台下的“听众”也似乎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语文课堂俨然成为学生追寻快乐的大舞台, 成为学生释放心灵, 放飞情感的心灵之旅。

4. 关注全体, 体验成功

热爱学生, 平等对待任何一名学生是师生融洽相处的前提, 小学生心理脆弱敏感, 他们对教师的一言一行, 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应仔细观察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养成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慧眼, 挖掘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将其适时放大, 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 教师的冷漠、责怪、对学生的不闻不问, 都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 从而削弱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就会逐渐消退。因此, 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 让这些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上一篇:减轻劳动量下一篇:焦作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