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几点思考(共9篇)
传播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几点思考 篇1
一、注重启发, 引导品析
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 它对学生理解课文和增强语感能力以及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 营造一种既自由竞争又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 提倡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 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在谈“碰壁”这个故事时, 对“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句子的理解, 不必逐字串讲, 而是让学生联系“恍然大悟”这个词的意思, 说一说这句话的表面意思, 然后根据教师发的资料合作讨论这句话内部蕴含的意思。这时, 我们会发现学生虽说法不一, 却大多理解正确, 且有一定的深度。如有的说:因为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 鲁迅先生感到极为不满, 就用他那一支锋利的笔和黑暗势力作斗争。因到处都有追捕他的警察暗探, 他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所以说容易“碰壁”。学生发表完了意见, 教师可以再概括出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体会一下表达的准确性, 但不可强求与教师完全一致。
二、创设情境, 触发想象
1.情境创设能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更为直观、更为具体的形象。同时, 也可唤起儿童记忆中的有关表象, 为儿童大脑进行再创造思维奠定基础。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 营造适宜的氛围, 突出教材的动态性, 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感情的共鸣, 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 《丰碑》这篇课文中的时代距离现在年代久远, 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我在运用课件的同时, 播放音乐烘托气氛, 并以缓慢低沉的语言导入来创设情境, 立刻把学生带入一个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中, 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 似乎和这支红军队伍一起到了大雪山上。用听觉形象增强视觉效果, 这样, 学生感到新颖、别致, 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能力在视听中得到提高。
2.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在课文言而未尽之处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锻炼说写能力。如, 《白杨》一文中的最后一段“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 又陷入了沉思。突然,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在这里并没有写出爸爸的语言, 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爸爸神态的描写, 展开想象, 说一说、写一写这种形式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也有利于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巧用多媒体, 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 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 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 “八亿神州泪纷纷, 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赢得了党和人民的爱戴和尊重。对于这一点, 小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在教学前, 如果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 可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 为了烘托课堂气氛, 唤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一是周总理的遗像;二是夜幕降临, 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站满了等待周总理灵车的百姓;三是胸前佩带着白花, 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少, 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 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 深情的语言, 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通过创设这种悲痛的场面, 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 浑然一体, 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一、利用多媒体,扩大阅读容量
当下的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最大变革无疑是高效率检索阅读方式的出现。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做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适量地引进课外读物,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搜集有关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并进行阅读。这样,学生们就会利用课后时间从相关网站上找资料来看。学生们收集了资料后,教师要在班级进行及时的反馈。比如叫学生们向大家介绍他们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如作品《豌豆公主》、《皇帝的新装》等文章。同时,教师也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从网上搜集过来的其他童话作品,这样让学生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多媒体技术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它使学生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还可以在因特网这个无限广大的课堂里自主学习,可以说,多媒体技术不仅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了新天地。
二、寻找相似点,让阅读文本与生活相连
小学语文教材的好多内容是学生常见和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往往熟视无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周围生活和现实世界进行深入地观察和认识。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大自然的语言》描述的是自然常识的内容,通过写云和动植物的变化,告诉我们只要仔细地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就小学生而言,文章生动描述,又为唤起回忆、加深感受提供了依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从大自然这个奇妙的世界中,你可以读懂哪些语言?”为引导,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自然常识,叙谈“大自然的语言”。这样调动生活积累,追求由点到面的扩展。课后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新的大自然规律,让学生跳出封闭的小教材,扩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为学生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
三、教会朗读,感受阅读文本的美
汉语语言中充满了内容美、音律美、节奏美。阅读文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表达,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语言感染下,其语文素养的提高趋之必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住每篇课文的朗读基调,语气、速度,准确地将朗读的要领教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桂林山水》一课,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充满赞美祖国河山的秀美的感情来范读;那速度应当就象泛舟漓江悠然欣赏美景一样,稍慢;而在写漓江的水与山的特点时,运用六个感叹句子,“静、清、绿、奇、秀、险”就应当突出一点,相应读得急一些,或重读,或延长语音。教会学生重点体会这六个字,指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真景”,作者心中要表达的“真情”。教师要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课文,因而,学生那一种朗读的情感因素被激发起来。有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们仔细的品读了描写作者母亲的外貌的语句之后,可以深情地朗读:“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到哪里去了……”一连串整齐而充满情感的排比句,把学生对母亲的爱和心疼的情感一下子激发出来。
四、以读为主,促进写作
阅读教学不能唯读而读。语言包含输入与输出,读是语言的输入,写是语言的输出,光输入不输出,语言就成了僵死的东西。所以教师在知道学生阅读教学的同时,要不失时机的以读促写,让读的结果有所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说明了读得多而熟,才能写得快而神。教师可组织学生读中效仿写作,效仿以片断为主,好的效仿作品可推荐到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体验读的成果,写的乐趣。教学《狐狸和乌鸦》后,以“乌鸦被骗以后”作为发散点,让学生大胆设想,对学生的种种想象,教师都给予肯定。最后,让大家以乌鸦被骗以后为题,把设想的结果具体地写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也能做到下笔有言,且言之有物。以读促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又例如:例如在欣赏了朱自清的《背影》,有位同学也写了有关于爸爸的文章。根据老师的了解,他爸爸曾经在一家餐馆中工作过,但一读文章,才发现这位同学爸爸“不简单”。他回忆了在过生日时,爸爸亲自下厨为他炒最爱吃的“酱爆茄子”,整个过程写的情真意切,细腻入微,一位关心孩子的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了。
总之,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教师们的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而服务的。
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篇3
(215535)江苏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月明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读书的过程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许多事实证明,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就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则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小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语文课堂教学向校外延伸。学生的课内阅读不可少,但是,真正的源泉来自于课外,因此,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势在必行。然而,在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在课改背景下当代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究竟怎样呢?根据语文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对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各年级的全体学生、部分家庭和部分教师进行较广泛的调查,调查重点着眼于小学语文课改背景下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分析。通过这项调查,了解了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方法,以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进一步重视。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够浓厚。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也是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动力。无论从喜欢阅读的人数,还是从阅读的动机看,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但是不够浓厚。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关键是因为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课余时间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还有的原因则是没有认识
第1页
到读书的真正好处,缺乏有益的书籍,没有潜心读书的时间,把课外阅读当成了一种负担等。而调查中也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课外阅读有一点兴趣,主要是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因为小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非常想了解周围的事物。
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量少面窄。可以说,大部分孩子是读教科书长大的。除此之外,无非是《语文补充阅读》,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向学校图书馆和他人借阅的。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拥有的阅读材料更加有限。家长投资买的书,无非是些学习参考书、优秀作文选,真正的文学书、经典名著只局限于部分家庭才有。调查中发现,低年级以色彩亮丽的各种图画书为主,到高年级,则是包罗万象的以文字类为主的课外读物。学生的阅读对象初步呈多样化的状态。我在学校五年级194位学生中做了一次:“你最喜欢读哪一类书?”的问卷调查。选择 A、艺术类的占11.34 %;选择B、文学类的占32.47;选择C、娱乐类的占12.37%;选择D、辅导类的占17.01%;选择E、科普类的占21.64%;选择F、漫画类的占43.2%。调查中可见,学生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存在偏食行为,错误地认为课外阅读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致使有43.2%的学生在课外读物的类型选择了漫画类。学生喜欢看的卡通型的漫画书,娱乐性的动画书,还有机器猫、脑筋急转弯等根本没什么意义,纯粹是在浪费孩子们宝贵的时间,而高档次、高质量的文学名著,有借鉴作用的历史书,指导实践的科普书学生涉猎的反而很少。有些学生家长,因为没有经验,因而在择书时非常盲目,选择的书目单一;有的盲目听取孩子的建议,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有的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缺乏科学性。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当中去。因此,虽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和数量,但是收效甚微。有的应该精读的书籍不会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书籍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很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纯粹是“读”,没有背诵、摘录等帮助积累的手段,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是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
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效不够明显。由于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课外阅读时盲目择书,阅读内容不够丰富多采,学生课外阅读时不会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味地平均用力,造成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高耗低效的局面。
二、关于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的几点建议
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黄金”
第2页
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就能为将来积蓄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多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有益的书、多背诵一些优秀古今诗文,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言积累,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孩子的需要,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读书好”;引导学生“好读书”;达到人人“读好书”的境界。结合本次课外阅读的调查,就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是动作的自动化。动作在向习惯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动力的支持,这动力主要是成功的体验,主要是成功的体验所带给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时,不搞硬性规定,而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定期组织开展语文课外知识竞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另外,阅读兴趣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创设学生阅读的条件,同时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需要家庭阅读环境的支持。
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提高,并初步具有了经常性阅读的习惯。阅读兴趣的提高与经常性阅读习惯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大大改善了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因为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品质,增强了他们的基础学力,使他们获得了自信。
2、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课堂上教师要少讲多读,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善于用好教材,带领学生就课文涉及到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延伸拓展,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课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有方向性的选择读物。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应树立一种“以读为本”的思想,注意保证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
3、要保证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精当,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以上,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年级特点教师要合理安排。要把课外阅读的时间纳入家庭作业总时间数,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将课外阅读的时间渗透进学校,每周有一次中午时间安排课外阅读指导(一个小时)。
4、教师首先要勤于读书。了解目前适合青少年的读物杂志等,了解儿童作家的近
第3页
期作品,可在班级推荐或在校园网上推荐。在推荐课外读物时应加强与课内读物的联系,设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开发校园网上图书馆,订阅公开发行的少儿杂志、报纸,开通多种渠道让孩子有书可读。
5、要减少课外阅读的功利目的。其实人天生就是爱看书的,只是我们过多地增加了功利目的,才使得读书变成了“苦差使”。在阅读初期,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孩子有成功的满足的感受,不应强调做多少摘抄,写多少读书笔记,可举行“读书会”,让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学校可成立“读书社团”由专门老师指导。通过组织学生观赏名片了解世界名著,通过教师朗读节选作品了解全部作品,通过教师讲故事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每周开设一堂“阅读欣赏课”或“佳作欣赏课”,提高孩子的文学修养,开展“一句话新闻演讲活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经典精读”活动;编辑《班级周报》……在活动中检查孩子阅读情况。
6、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建立“大语文”教育观。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意义和影响,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课外阅读的积累。鼓励家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投资,建立家庭图书库,督促孩子完成相应的读书任务,并提倡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书,形成“书香”的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
三、不断深化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仔细观察农村小学生阅览时可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连环画书受欢迎,文学书籍前无人问津,而且手持连环画册的学生有90%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哪怕是几行字),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三至五年级的孩子熟悉“数码宝贝”、“小燕子”,不知道刘少奇是谁,不晓得赖宁是何人,分不清天文、地理、历史……由此,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已势在必行。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
1、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4页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2)、推荐图书要加深教师对书的感受,更要注重方式的机动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给五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B、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C、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一实例就能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不光使低所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高段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比如:给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并且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第5页
(4)、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广泛阅读,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恶。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
2、进行阅读指导,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A、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B、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健康的。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学了《三顾茅庐》就可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总之,要协调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2)、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有的坏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教育他们要有选择的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让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阅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青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为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教师的指导重点要统一,方式要灵活
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所以教师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这一点对全体学生要统一。
因学生情趣不一,自学时间的差异,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随之而变。如:可以个别指导,可以集体指导,开展讨论会,交流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体会、评论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
第6页
读能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小学学生年龄小,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即使课堂纪律也得需要教师反复强调。针对于这种情况,语文学习对小学生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语文学习不同于数学学习,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听说读写练都得兼顾,这就给小学生语文学习带来了“困难”。大部分学生存有读音不准,书写不规范,出错较多,没有检查习惯等问题。因此,若使小学语文教学有大的进步或提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探索、反思、总结,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一、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喜欢玩,在教学中,如果把知识融会贯通在“玩”当中,会唤起孩子们很大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每教一课的生字词时,通常情况下,都是把这些汉字用识记卡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一开始都是教师自己制作,当学生对之产生了足够兴趣之后,慢慢就发展学生动手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一组制得好,书写的工整……对做的好的小组或学生进行表扬。小学生竞争性强,都不甘示弱,有的学生不仅把该课的生字写了出来,还在旁边进行组词,有的小组,还完成了造句训练,达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效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新课的生字在课前就已经完成了,因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拿到课堂上去展示自己的优秀成果呢!这样老师在讲课时再做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学生掌握的的不仅仅是自己制作的,还吸收了其他学生的好多“精髓”。
另外,我还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生活化”的识字教学,或会意,或象形,或形似……学生对汉字的构造兴趣浓厚,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学生再也不会觉得语文生字难写了,也很少出现加一笔少一笔的现象了。
二、开展书写比赛活动,树立规范书写的意识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必须从小打好写好汉字的基础。”但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不注重书写了,这已经妨碍了我国汉字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因此,为了避免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错字、别字等汉字书写错误,充分展示我国汉字的“方块儿”美,我认为应该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学语文课上抓起。为此,应定期开展“书写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汉字要规范书写的意识,帮助学生去仔细观察、掌握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要领,从而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学生写好汉字的技巧。
三、鼓励学生多思考,进一步搞好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掌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或性质,采取相应的阅读方式,或带着问题进行默读,或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或大致地浏览……不管采用哪种阅读方式,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不懂的、不容易理解的或有异议的,要鼓励学生说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探究,这样才能达到彼此交流、互相沟通的阅读目的。切不可进行“放羊式”阅读,否则会大大减弱阅读的效果。
四、借助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课堂上,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要想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多搞一些语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好多文章都是一些很好的活动素材,可以把这样的文章改变成课本剧,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理解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或合作或竞争或团结或宽容或谦让的深意……还可以开展一些诗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成语接龙等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语文学习的不断进步打下基础。
总的说来,小学语文学习很关键,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地“教”,还需要教师精湛地“导”,这样才能唤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地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传播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几点思考 篇5
作为“温故而知新”的复习课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形式。它不仅有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功能,更有“温故”和“知新”的要求。这里的“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那么,语文复习课如何进行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呢?
一、检测:摸清知识能力现状
要在复习时避免无效信息的重复传授、无效训练的简单重复,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就必须在复习课前采取测验、考查、提问,或通过座谈、个别了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反馈来的信息,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复习课教学方案。一位二年级老师在第三册教材教学结束后,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编制了一份检测试卷,在批阅试卷时发现学生对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对声母在字典中的位置是清楚的,但对韵母的顺序,或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字如何查检,都不大搞得清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这位老师在复习课上边示范边介绍具体的检字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特点的字,让学生现场练习查检,于是全班同学都掌握了音序检字的方法。虽然这位老师讲述的是过去讲授过的内容,但由于训练内容是新的,学生查检字的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贯通:建立系统的知能体系
语文课是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课文教学结束马上又转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是呈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的,没能形成大纲所规定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的网络。语文期末复习课则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训练,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训练和提高所规定的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学期已进入作文训练,第五册教材中安排了八次作文训练:有看图
写话,有状物,有叙事,有记人,还有练写通知。每次作前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就该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讲些与本次作文相关的知识,做些必要的引导,满足于把作文写出来就行了,而在复习课上,有人误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可复习的。其实,复习是提高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重要一步。为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应居高临下,对本学期八次作文训练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从总体上回顾本学期作文的特点,重点讲述小学记叙文写作中的“观察——说话—— 写话”的规律,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解析各类作文的标题、开头、正文、结尾的写作知识和要求。这样,经过融会贯通的复习,学生对本学期所讲授的知识和训练的水平显然会比复习前要提高一步。
三、补缺:弥补过去教学的不足
由于教师对课文和单元所规定的教学重点和任务的理解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时教学中,有一些该讲的内容没讲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在学生作业和辅导时教师已知道这些缺漏,因为要赶教学进度,有些也没有或来不及补充讲解。复习课上针对这些缺漏必须予以补充,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一位教师在教学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定为比喻。有一次,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认定这两句诗是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的套用。这位老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讲课时的不足。复习课上他特地把两句诗提出来讲解。说来也巧,在期末的语文试卷上还出现了让学生指出这两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的试题,显然,学生在解答这一题目时的认识能力肯定比复习前 提高了。
四、比较:促使认识的深化
在“温故”中“知新”,并不是仅仅靠机械性重复就可以做到的,有些要通过比较来辨别才能达到目的。上复习课不在于老师不停嘴地讲多少,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把旧知识与旧知识、旧知识与新知识、新知识与新知识按教学和复习的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训练新的能力。例如六年级基础训练中的连动句和兼语句是两种复杂的句式。对这两种句式之间的差别,一般学生都不易分辨清楚,在练习模拟造句时,都不大把握得住。复习课上一位老师把一个连动句和一个兼语句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进行比较,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发现了句中都有两个动作,并且都是有联系的基础上,详细地讲解两个句子中的动作发出者是不一样的特点,着重解析了兼语句中兼语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例句仿造两个句子,一般都不成问题了,而这又是在基础训练教学时不易取得的效果。
五、强化:提高训练的深度
训练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那些题海战术、“炒冷饭”、机械性重复训练等等,是训练中的弊端。怎样才能在复习课的训练中提高复习效率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段的复习和训练时,除了进行一般的段落层次划分训练外,教者还必须深入讲析分段的一般方法:诸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或空间位置变换划分、按总分关系划分、按材料性质划分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方法进行划分段落的训练,然后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划分的,还要求学生说出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每一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可以克服学生在划分段落时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六、拓宽:多侧面地讲解相关知识
复习课要重温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为复习要体现提高的原则,所以这种重温又不能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应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向外拓宽。平时的讲读课教学由于受教学内容和目标、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意拓宽,而复习课上因为经过多篇课文教学,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已具备了拓宽的条件。例如扩句、缩句是小学语文训练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平时训练时有些东西具有只能意会不易言传的成分,复习课上则必须进行拓宽性讲解。例如作为主语、宾语前面的定语,谓语前面的状语和后面的补语,以及一个中心词前面可以分别加上多个定语或状语的知识,则应结合具体实例,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话进行讲析。待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才能保证学生做扩句和缩句的练习,得出来的答案不是懵出来的。事实上,学生进行扩句和缩句练习的水平也只有在这种拓宽性练习中得到提高。
七、升华:提高原有教学层次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往往是满足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教师还常常就文论文、就知识论知识,学生能正确解答训练题目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时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复习课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这种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例如在平时的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传授了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并训练了一些阅读理解的能力,但是因为还没有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学生在实际的阅读理解时往往还只是凭经验。在复习课上教者则有必要结合独立阅读课文、自读课本和练习与测试中的阅读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理解的有关学习方法,像初读了解文章的概貌,再读理解文章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体会思想感情,重读思考和解决相应的问题等等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实践。从而使过去的那种阅读和理解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八、分层:取得各自的理想效果
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受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对教师所教学的知识的接受程度、训练能力的层次也必然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复习课上对学生要按不同层次要求,分别对待,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例如修改病句是一项语文基本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复习课上教师就有必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病句的类型:
①结构错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重复累赘、语序混乱等),②逻辑错误(概念模糊、自相矛盾、概念划分不当等),③修辞错误(褒贬不当、比喻不贴切、夸张过分等)。然后再在黑板上出示典型的病句:先出示有单一毛病的,再出示有两种以上毛病的病句,然后提出第一部分的题目每人必做,第二部分的题目不会的同学可以不做,成绩好的同学在修改完成后还要指出句中病因。经过分层处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如果再辅以分层辅导,效果会更好。
九、迁移:推动综合能力训练
迁移,是以对过去教学内容和训练能力的复习为基础,向新的复习内容迁移,向其他方向扩展。这种复习方法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做法。复习课实践显示,使用迁移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看图学文是贯穿于小语整个教材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复习课上教师则需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看图学文课文的复习上来,指导自我复习。实际上,学生完成这种迁移之后,不仅所需复习的知识、思想、内容得到了复习,而且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都能得以提高。此外,看图学文的复习还可以向看图说话写话、看图作文迁移,用看图学文中所学得的观察、想象、写作方法去指导看图、说话、写话和作文。这种复习已不是一篇课文或单项知识的复习,而是转向对一个网络知识的复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复习不仅在训练程度,而且在训练角度上都得到了加强。
固镇县唐南小学 方伟
传播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几点思考 篇6
一、小学阶段, 尤其到了中高年级语文课上还需要朗读吗?
上学期学校搞教研活动, 我和本班的学生一起为全校教师呈现了一节语文课, 所讲内容是《她是我的朋友》第一课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基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这样一个目标:“区分血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较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破句。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我通过检查课前预习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扫清了字词障碍, 尤其是区分了“血”字的不同读音, 用时七分钟;之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充分朗读,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用时十三分钟。因为学生有了充分阅读的基础, 在后面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他们表现得非常活跃, 不仅能顺利地回答出我提出的一些问题, 而且会在回答时发表自己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可以说我自己对整堂课的节奏、效果是很满意的, 很多听课教师也觉得很舒服, 但是在课后研讨中一些同事给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带领学生认字识词及给学生朗读占用的时间太多了,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这些环节可以放到预习环节。 由此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思考: 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中还需要朗读吗?如果读到底应该占多大比重才更合适呢? 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展开激烈讨论。 我也针对自己的这堂课和同事们的课后点评进行了认真反思, 围绕 “语文课上学生到底读不读, 读多长时间”的问题, 我陷入了深深思索。
关于到底应不应该课上朗读, 我和同事的意见是一致的———读, 必须读。语文课离不开读。 学生对生字、新词、佳句、好段的积累全是从朗读开始的, 课前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试读课文, 课上也要让学生带着任务朗读课文。 那么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给学生多长朗读时间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 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 应当是“读通全文”, “知道文章之大概”。 而要读通、读懂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在语文课上我们会发现好多孩子读起书来磕磕巴巴, 习惯性地添字、丢字或是读破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短, 学生读书的次数太少。 老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而把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分析课文、讨论问题上。 我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真正为学生考虑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读书时间, 就像有的老师提出来的那样“十五分钟读书, 五分钟交流”。
二、小学阶段学生到底应该读些什么?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最爱看的就是那种被称为“小人书”的小册子, 长大以后也偷偷看过金庸、古龙写的武侠小说, 琼瑶、 席娟写的风花雪月……可能是因为当时在农村能考的书籍太少, 我连村委会征订的各种党报党刊都会认真读, 虽然看不懂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依然读得津津有味。 可当时间的车轮转到二十一世纪, 各种纸质的书籍摆满书橱、各种电子书籍存满手机的时代, 我们却不知让我们的孩子读什么了。 我见过一些学校每学期都会给学生列一张“必读书单”, 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却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 首先说“必读”就充满了强制性, 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不管爱不爱读都得读;其次这些书单中的好多书籍都是诸如四大名著、《中国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名人传记的, 等等。 书确实都不错, 可是教师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需求, 抛开了孩子们的喜好的书籍自然不会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他们有的会应付地看一两眼, 有的连看都不会看就把书扔到一边。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 既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他们视野, 又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呢? 我的具体做法是课上阅读读课文, 要求学生做到篇篇通顺、流畅、不出错, 能做到有感情最好, 真正发挥课本作为“读本”的功用;课外阅读读学生喜欢的书籍。 这些书籍的来源非常广泛, 有我网上搜集查阅来的充满童心童趣的历险记、童话故事、科幻小说, 比如《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夏洛的网》《我的妈妈是精灵》等;也有学生自己收集来的报刊、杂志、心灵鸡汤小品文……平时学生互相串换着阅读, 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阅读量大大超过了课表上的规定数字, 而且他们读得兴趣盎然。
三、小学生到底应该怎样读?
语文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总是把读和写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认同这一观点, 但是我认为千万不能把它教条化了。比如有的老师只要读书就会给学生布置摘抄好词好句的作业, 学生为了完成作业, 胡乱从书中摘录几个词语、几个句子应付老师, 本来好好的读书时间全被摘抄占去了, 读书变成了写作业;有的教师则是“逢读便写读后感”, 这是学生最厌烦的一件事。 但是讨厌还得写, 于是他们就空话、套话一大堆, 一点真情实感也不表达。 久而久之, 这些错误的做法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把学生原有的对读书的喜爱全部消磨光, 使他们厌倦阅读。
我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提倡“轻松阅读、快乐阅读”, 摒弃急功近利的念头,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耐心等待他们成长。我们切不可急急忙忙地“种”, 分秒必争地“收”, 而是应该让学生尽情地读、自由地读、充分地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也自有发现和感悟想表达出来与人分享的时候, 时间到了、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水到渠成”。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潜力
众所周知,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最方便、最快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加充分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以下是我个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力才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从而产生学习动力,阅读教学同样如此。要想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讲,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因此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文本内容理解得很透彻时,教师可以追加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继续阅读;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懈怠状态,不愿进行思考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引发争论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这些方式,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发挥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或者追赶进度,常常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根据参考资料,自行讲解阅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主题思想等,这就导致阅读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使学生成为了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广大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这一过程中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如在学生学会拼音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把文本读通、读顺。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应该及时进行点拨、启发,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升阅读时效。
三、培养阅读习惯
实践表明,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那么阅读的效果一定不会尽如人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时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专心致志、平心静气地进行阅读;其次,教师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对文本提出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入理解文本;再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巧妙进行范读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感还没有成熟,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适当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和学生范读两种形式。如在文本的关键处或者难点上,教师可以自行对学生进行示范,而面对一篇美文,教师同样也可以选择几位语感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教师只需在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指正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能过多地进行示范,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宝贵时间,避免喧宾夺主。相信这样一定可以为我们的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五、合理进行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學的评价方式正在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更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面对这些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师应充分将其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让课堂评价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满足,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如在一节阅读课上,一位学生将文本读得正确、流畅且声情并茂,教师在听完他的朗读后,可以对其进行激励评价,“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们很想再听你朗读一遍。”并给予他可定的掌声,这样的评价不仅激发了这位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热情,在这种充满肯定的课堂中,阅读教学也实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六、注重读写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有必要将读写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具体而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动笔,如经常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段落,或者写一些读后感等,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黑板报、手抄报,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样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多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有所提高,同时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一定会更加省力,更加高效。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 成功(教育),2013(20).
[2]宋长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 新课程学习(中),2013(07).
[3]沈卫东.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J]. 文理导航(下旬),2013(06).
[4]庄敏.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反思[J]. 才智, 2008(18).
[5]倪著铭.还阅读教学本真 促语文素养积淀[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 2008(04).
传播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几点思考 篇8
一、为什么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是针对阅读教学的“虚效”而提出的。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正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如何。教学效果不尽如意,表现在:大多数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口头、书面)能力等还不能令人满意。很多小学生的毕业考试分数很高,但分数里是否有“虚效”?不能不承认,当前学生的高分低能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打不好,对于我**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总体来说,小学毕业生应该掌握3000个汉字,做到会读、会写(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会用;对于教科书中的课文能够理解,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及判断能力,能够阅读书报,能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感悟思想、丰富情感、提高品质;能够写出四百字左右的、简单通顺的记叙文和常见的应用文;能够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够有条理地、语气适当地和人交流、从小学各年级来说,应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课文的学习来说,应完成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三、怎样实现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这个问题涉及语文教学理论、教科书、教师、教学过程等多种因素,我想主要从教学上谈点看法和意见、1.认清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语文,当然不能脱离语言的运用。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仍坚持20年前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一书中的提法:“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语)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分不开的,为了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我曾提出五项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2)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充实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5)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思维水平及学习习惯的全面进步。
这五项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项任务——“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严格说应该包括: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作文六种能力,其他各种能力和品质的形成,都是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统一实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交流,才能称得上教学获得实效。
现在有的研究者强调语文素养的全面性,但在全面之中,没有突出最基本的因素——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容易使阅读教学方向不明,把握不住阅读课的本质。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课,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课。阅读课要在“用”字上狠下工夫,要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写作,学会听懂别人讲话,学会熟练地和人进行口语交流。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必须将这个核心突出出来,明确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在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其认识能力和情感素养,但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显现展示语言的魅力。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课文这一文本要素。
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之后,应明确阅读教学的依据就是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依据课文这一文本要素进行教学。凡是选为课文的篇目,大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语言规范、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积累;第二,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写法,鲁迅先生曾说:“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第三,好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与思想情感。
针对这三点:关注课文的语言、写法、思想情感,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呢?第一,使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教学时,教师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将词句读懂,好的片段、全文要求学生背诵。第二,使学生学习课文写法。阅读教学既要教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写作。在阅读课上,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如何构思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课文的写法。第三,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同时,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其审美能力。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审美个性,主要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特征,也就是每个学生对某一文学作品形成的自己合理的理解、感悟和感动。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审美判断能力,个性理解必须合理,教师要适当引导;再次要在对语言的审美过程中,将文学的种子深深地播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阅读教学还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现在的阅读课多考虑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把感动忽略了。有的课,必须能感动学生,使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令其终生难忘。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能够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能够在思想上有所领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能够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词发”,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3.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阅读课要将课时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情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事实,写心得,写真情。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一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片段,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至六年级把习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训练到篇章训练,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
平时应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篇课文的讲读过程中,要有10至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说、写训练。
这样做课上时间不够用怎么办?这必然涉及阅读课的教法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改变一问一答的琐碎式教法。如,三年级以后的阅读课,可以将课设计成几个板块:初读、细读——可以要求学生全文默读;深读、探究——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讨论的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阅读欣赏——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巩固运用——可以设计一些说和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千万不可将所有的课上成一个模式。如果平时的“小练笔”抓得紧,逐步养成学生的习作习惯,学生就不会感到作文难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二年级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年级以后,主要提高欣赏能力,重点训练默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读出心得体会的能力。一句话:让学生学会读书、作文。4.提高青年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1)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格修养。首先,人格修养体现在心灵上,也就是体现在爱心上,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专业。其次,人格修养体现在道德规范上,主要表现为高度的责任感。再次,人格修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中,教师要真挚、诚实、笃信。孔子早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正人先正己”。
(2)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基本功: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流畅的普通话,能背下几十篇名篇,能给学生写出范文,具有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此外,还要多读些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修养,以影响和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读经典作品,不能匆匆过目,有的应该熟读、精思、背诵、做笔记,坚持数年,定有成效。
当前,青年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很大。青年语文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常规教学上,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必人人都写论文,但是一定要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的积累,就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有经验的教师则必须能写出论文。教师写论文时主要应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多一点真实案例。我真诚地希望学校领导给青年语文教师创造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坚持校本教研制度,让他们从从容容地教学和学习,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5.端正教风,坚决反对“虚效”、“虚名”。
(1)反对“虚效”。我们为什么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呢?就是因为有“虚效”,“虚效”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应试教育的积弊上。当前应试教育依然有广大的市场,应试教育就是一切为考试而准备。例如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读书还不会概括要点,不会做笔记,为什么?因为教师在讲课时把要点都给他们概括出来了,写到黑板上了,写完了让学生去背,背完了应付考试。时间长了教学就产生了“虚效”,即使学生能考及格、考好,但能力还是没有提高。还有就是作文考试以前,有些教师让学生在“优秀作文选”上选几篇,背下来应付考试,或者教师事先让学生“突击”出来几篇应考的作文,甚至允许学生“雇枪手”。部分教师的这种做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可能很高,但是他们不会读、不会写、不会欣赏,这样不仅产生“虚效”,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危害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以为学习可以“作假”,他们将来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作假”。
传播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几点思考 篇9
关键词对外宣传;国家形象;传播手段
对外宣传工作,既是我们党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树立我国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家发展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了解中国的欲望将进一步增强。面对新时期国际传媒事业的发展,国际传播观念的转移和国际传播一体化的加速形成,我们必须加大对外宣传改革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以适应新时期对外宣传工作的环境,更好地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一、做好新时期对外宣传工作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首先是展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时期里,国际传播对象的重心已转移,传播观念已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进一步塑造自己良好的国际形象,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其次是宣传我国外交政策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对外宣传,可以阐述我国政府这一主张和对一系列国际事务的立尝举措,让世界各国明白中国的真正意图,让世人逐步认识中国的面貌,纠正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最后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窗口进一步扩大,国外媒体进入中国的机会增多,人数扩大,宣传报道我国情况的数量增加,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国度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立场会导致对我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由于他们的视角不同,对中国的认识也会不同。很有可能宣传不同的中国形象,这很正常,也应当理解。但中国只有一个形象,因此,中国真正的形象只能靠中国自己来塑造、来设计、来定格、来宣传。
二、新时期我国对外宣传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都在发生变化,加上西方文化借着我国对外开放之机大举进入我国,更增加了我们宣传媒体的困惑和彷徨。对外宣传出现了僵化、保守、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且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和国际受众要求的现象,对外宣传工作存在着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手段落后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自我宣传力度校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自我宣传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有的时候花了功夫和金钱,但却收不到期待的效果,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二)对外宣传效果差。在过去,我国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媒体主要有中央电视台9套、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盛市电视台也加入行列,积极参与对外宣传,这不仅是宣传了国家,也宣传了本地区,同时还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外宣的作用虽然主要还是为政治服务,但现在也逐渐成为各媒体机构和电视台进行形象推广和品牌宣传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各媒体视野和意识的进一步开拓和提高,媒体进行对外宣传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有节目联合制作、节目交换、节目输出、人员交流以及举办各种媒体活动来促进沟通,也有通过整频道在境外落地来给予海外观众对中国更为直接的感观认识和视觉冲击。然而,工作虽然做了很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努力在国外的宣传效果实际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
(三)语言表达能力低。语言是我们对外宣传工作目前在境外的影响力不大的主要原因之
一。无论是整频道在境外落地或进行节目交流,如果是需要大批量、有质量的将所有节目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目前国内除了中央电视台第9套节目有这样的实力外,其他的媒体恐怕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在人力、财力和时间方面都十分缺乏。这也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电视台或电视频道都是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对外宣传虽然重要,但也只能是用对内宣传的一套东西来兼顾。我们必须认识到。内外还是有别的。此外,语言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话来进行宣传。在进行对外宣传时。我们应当注意避免使用平常习惯了的说教式、口号式或者是放大化的语言,对外宣传语言应该尽量朴素、平实。因为外宣工作更应该是启蒙,是平等交流,而不是灌输或自言自语的教导。
(四)电视制作理念上存在差异、宣传报道方式上有差别。一些在国内司空见惯的报道形式在国外根本没有市场,比如我们国内对会议新闻报道的篇幅和手法,比如一些宣传性、口号性太强的节目等等,国外受众一般不太喜欢。目前我国电视宣传报道同世界各国比较,在节目制作的手法、理念和喜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然,同样的宣传内容要满足所有对象的需要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要求我们在做对外宣传时,必须要做到“外外”有别。必须先了解宣传对象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自己再作出相应的安排。比如说,北美地区的节目制作手法偏向灵活、新颖,那么一些严肃正统的节目与他们交流恐怕效果不会太理想;欧洲人喜好纪录片,他们认为纪录片可以反映真实现状,所以用综艺娱乐性质较强的节目对欧洲宣传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亚洲一些传媒业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则比较喜欢年轻化、形式活泼的节目。近年来,随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得很好,使中国甚至广西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致东盟各国对中国的新闻节目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访问广西电视台的东盟各国电视台代表团增多,就连正日益崛起、目前在亚洲甚至全球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加坡亚洲新闻台也主动提出与广西电视台进行新闻交流的要求。总之,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要吸引更多的国外媒体来为我们服务,宣传我们的形象,就必须把节目做好、做巧,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投其所好。
(五)我们的节目缺乏品牌和包装。我们现在的一些对外宣传节目缺乏品牌意识,很多时候当我们在国外举办活动时,自己认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但在当地影响不大,总显得很平淡甚至悄无声息。这也许有资金方面的原因,但我们对自身品牌的包装这一问题没有很好地注意,营销和推广意识较淡保如果缺乏宣传途径或办法,可以通过在当地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实现,比如有效的协议或合同将更好地帮助我们达成目标,或者与当地的政府部门或是影响力大的主流机构合作,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选择合适的境外合作伙伴也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事情。不过,工作一定要做细、做实、做在前头。
三、新时期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新时期如何改善自我,以便缩小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以下几个问
题值得思考。
(一)要深入了解外国受众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外国受众更关注的是人性化的故事。在他们看来,任何报道、任何节目,如果缺少了人物,一切都是空话。很多情况下,我们做节目时往往花很重的笔墨去介绍祖国的江山美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或经济建设,但我们都或多或少忽略了这其中的人。笔者曾听到一位来访的法国纪录片工作者在参观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桂林山水后发出的感慨,他说,桂林山水风光固然很美丽,但如果看不到人,尤其是劳动中的人,这一切都显得很苍白。他还告诉笔者,做节目也一样,人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人的故事是发生在美丽的风光背景下,节目会更加成功。来访的美国领事馆文化参赞也曾经向笔者描述过,江泽民访美时全美国的老百姓都更加津津乐道的是他如何到农场里作客,如何探访普通百姓的家,如何幽默地用英文对话以及俏皮地带上象征美国文化的牛仔帽,而美国的媒体也是乐此不疲地从这些角度进行报道。给美国人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严肃的国事访问或官方会谈。国际广播电台的俄文专家,圣彼得堡大学中国历史学博士鲁萨诺夫也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应当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个人的形象,即使是报道政府工作,也应当重视领导人的普通人一面,比如非典时期温家宝总理的平民化一面,就是中国形象的良好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己应该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形象代言人”。此外还要做到“外外有别”,这要求我们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人在介绍中国的时候一定要对对象国的受众有全面的了解,不但要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还要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例如,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欧洲人则更关心环境和反对战争;日本人喜欢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民间奇趣;泰国人乐意关注中国的大众民生等等。同时中国的对外宣传要注意区别对待,要研究对象国的受众中间存在哪些不同的思潮、哪些不同的利益集团,这对于构造我国的对外形象都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对外宣传要起到好的作用,收到好的效果,了解宣传对象需要什么、接受什么、爱好什么等都非常重要,否则将是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二)要认真设计与塑造宣传形象。正如任何一个企业在广告宣传时都希望树立一个铭刻有自己企业标识的形象或文化一样,中国的对外宣传也要设计和树立一个形象,让别人一提起你就能联想到属于你的特质。比如提到法国,人们就会想到浪漫;提到德国,人们就会想到严谨等等。电视台对外宣传也应该如此,可以以时尚元素取胜,也可以以民族风格胜出。但要求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进行统一的、长期的整体包装策划。实际情况是很少有机会让各部门在同一时间来进行对外宣传活动的,只不过是我们必须懂得通过一个统一的概念。让世界对我们的特点逐渐形成一个共识而已。
(三)要尽力避免中国对外宣传被边缘化。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我国的对外宣传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等四大窗口以及《北京周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了望》杂志海外版、《华声日报》等新闻传播媒体早已走出国门,媒体种类基本齐全,但实际上我们的对外宣传与发达国家比仍然落后,中国的主流声音被封杀、被排斥在西方主流媒体之外的事实还比较多,我们对外宣传影响较大的只是海外华人群体。要改变这一状况,使中国的国际传播真正对各国产生实际影响力,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传播对象。
(四)要突出对外宣传重点区域。由于我国国力有限,对外宣传很难四面出击、面面俱到,把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作为自己对外宣传的对象,只能有选择地集中力量对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宣传。从目前的情况看,东南亚是个重点地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法国、德国等都应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国家。
(五)要明确对外宣传的重点受众。上述已提出对外宣传的重点区域和国家,但还不够,因为这些区域和国家的受众很复杂,很不同。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对外宣传一定要针对受众所需,投其所好才能达到宣传目的,收到宣传效果,产生宣传影响。从近几年的实践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应以中产阶层的受众为主,这不仅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这一人群数量大,分布广,还因为这些人群有更多的时间,能听到和看到我们宣传的东西,这些人群的意见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更大。
【传播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09-06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9-01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08-26
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12-2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11-13
小学语文的几点反思06-03
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12-06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05-20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08-27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几点措施论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