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精选8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篇1
浅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主讲教师:唐琴
时间:2013年10月16日
一、通常我们导入新课的两种方式:复习导入与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搜集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的探索无法进行,交流低效,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移。复习导入能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扫除学习障碍,打实知识基础,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顺畅,能够做到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单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来说,这种导入方式是好的;但是这种导入方式没有给提供学生自主解说有用信息与的机会,削弱了问题的挑战性,暗示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开展有个性的思维活动。
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够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有用。数学问题情境: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有复习旧知识可以将安排的着眼点放高一点,而不是仅限于分解新知识,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上。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有的只是起了引入新课的作用,有的起了引领全课的学习,有的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境不再提供支持,只提供“敲门砖”的作用。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思路的基本训练;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知识背景;算式列出后引领了学生的全课学习,像线串起了全课的学习,使课堂紧凑。(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与新课的目标水乳交融,而不能是油水分离)
启发学生的思考:提供的直观材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三上52÷2(52个羽毛球分给两个班),能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非数学内容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数学内容正是这节课的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要分析
哪些是数学内容,哪些是非数学内容。例如田园风光图,师问“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但是一师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从而开始了几个几的学习。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4个3只,这就是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为与乘法意义建立联系做了准备。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再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这一切都为乘法意义的教学做了准备。
导入毕竟是导入,不要过多耗费过多的时间。有些不好创设情境,就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例如倒数的导入就不好创设情境,一师出示一幅画,师将画倒过来,老师又写了一个杏树的杏,老师又写了一个5分之4,倒过来不一样吧,一学生说,老师你没有倒完全,5的秤钩应该往上,老师说,我们就不要倒那么厉害吧„„(牵强附会地创设情境)师说即使这样也有两个好处吧,1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2是促进了各科知识的融合----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我觉得应该从倒数含义的实质(乘积是1)进行导入。拓展: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往往反映了互逆的两个数量关系。
二、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数学’活动。
是组织数学活动还是组织教学活动虽只有一字之差,这就是新的地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说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有数学内容,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让学生得到数学发展的活动就是数学活动,既包括肢体活动,又包括心理活动,既包括发现式学习的探索交流活动,也包括接受式学习的阅读、听讲等活动。都要围绕教学重点。
新教材是分段来安排教学内容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还有一点是从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安排教材的。例如,分数的计算比小数的计算难,小数的计算就放在前面。但是认识小数需要认识分数做支撑,因此,分数的认识就放在小数认识的前面。
1、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知识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强,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多数新知识是可以学生借助旧知识探索的。
例如: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算法的探讨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倒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归纳过程,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反思的过程等等。
2、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是因为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习新知识的,因此着眼点放在问题怎样解决,达成了问题的解决他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我们的数学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就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45+30与45+3,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到结果等等。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摆小棒的摆法(谁和谁摆在一起),从而体会数位(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合并的数学原理)的知识。从而理解了数位为什么对齐?体验和感悟是小学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初中特别是高中不同。而多少的比较就要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打动真情,留下深刻印象。
3、要重视数学方法的优化、总结和反思。
优化:同一问题会提出不同的方法,表现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老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方法上,老师不能将学生操作观察得到的结果等同于抽象思考得到的结果。操作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用物化的形式反映计算过程中的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这种操作能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形象方面的支撑,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应该把这种直观的印象上升到以数的组成和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的数学思考上。这样理解才能深刻。此外,计算上的方法、注意点等老师还要做清楚的说明与示范。-----有意义的接受是必要的。从整体上看,小学生还是有意义的接受。有意义接受的大框架下的各种学习方式的组合。不是把简单问题交给学生瞎编!
总结:自己经历总结的过程而不是总结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应该心中有数,特别是年轻教师,还要注意到其中的重点内容。
反思:例如对每一步算式表示意义的思考与追问,为什么先算这个的追问等等,经历这个反思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要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
基本练习:突出教学重点的专项练习,模仿例题的基本练习,预防错误的改错练习,保证提高正确率的检验练习,简单的应用练习。
有时还有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练习,沟通联系的类比练习,防止混淆的对比练习,综合应用练习,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为后新知学习做准备的铺垫练习。
把练习题用到位!设计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要防止随心所欲地设计练习。防止为了使得课堂练习花样多,把后面的练习拿到前面做的寅吃卯粮的做法。适当调整可以。不妨碍教师的创造性。可以使练习的形式活动一些,不要安排只是追求热闹的练习。
课堂作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暴露学生的学习失误,特别是老师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失误。作业要布置,要认真批改。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最后,数学课堂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改革是不恰当的。但是,对改革进行到每一个阶段后准确地描述现在的状态,以及提出改进的措施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高效课堂。以上和大家共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篇2
一、和谐师生关系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 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 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 受到鼓舞,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 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 个个满脸通红, 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 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 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 现在老师走出去, 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 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 全神贯注的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 学生也会安静下来, 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 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把鼓励带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 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 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我们可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 奖品是一本课堂作业本。对学生发言中, 有新意, 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 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能力, 体验喜悦
传统教学中, 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压缩了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很少讲定理方法的由来, 概念的产生、从哪里入手分析、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等等。而侧重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 搞“满堂灌”“、题海战术”, 结果使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坛子, 做题的机器, 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一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过去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 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和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根本不讲。现在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用割补、拼摆等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从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显性的面积计算公式, 还有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 在后续的学习中, 他们就会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注重情感激发
不同的课堂, 不同的预设, 不同的教法, 引发学生不同情感的产生。所以说, 学生的情绪反应也是课堂生成的一部分。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情, 留心观察学生生成的情绪, 通过孩子们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变化捕捉反馈信息, 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 调节他们和自己的情绪,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上“估算”一课时, 发现一位学生情绪没有以往那么高涨, 眼神里渐渐流露出迷惑的样子, 眉头紧锁, 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我猜想是这位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点没有弄的很清楚, 在练习时我让那位学生第一个回答问题, 果然没有掌握大估和小估, 于是我在练习时再举两个题目进行大估和小估的讲解并且特别提醒某些学生注意, 接着再让这位学生回答, 给予鼓励的眼神, 虽然到最后进度是慢了些, 但是看到学生重新活跃起来的样子, 我觉得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 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声音, 动画等, 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例如“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 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 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 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 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总之, 我认为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 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业务水平, 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 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体会学习的乐趣,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 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譬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方式,但往往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思维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由老师预定而且是唯一的,如果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又很琐碎,就更是古人所说的“导
而弗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与课改的理念相悖。
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传统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压缩了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很少讲定理方法的由来,概念的产生、从哪里入手分析、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等等。而侧重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搞“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使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坛子,做题的机器,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一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过去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和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根本不讲。现在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用割补、拼摆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显性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求的倾向。学生对学习怀有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关注。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绚丽多彩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四、“心中有案,行中无案”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教学问题非常突出,许多教师面临着计算课课堂教学新理念与学生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困惑。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眼里,计算总是和“枯燥”、“操练”联系在一起,学生普遍不喜欢上计算课,不喜欢毫无生气的计算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计算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估算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广大一线教师对这些问题深感困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笔者对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一、深刻学习、理解课标
学习、理解、把握课程标准对计算课在某一学段的要求,不随意降低或拔高,这是首要的。比如:第一学段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估算计算教学中,不应限制学生估的方法,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去体会、理解、掌握估的方法,怎样估便于计算。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展现数学的魅力。创设教学情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切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虚拟。
2、情景应与数学应用相结合,并体现数学思考性。
3、教学情景创设应紧扣主题,切忌偏离或过长。
4、不是所有计算课都要创设教学情景。
三、正确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关系
(一)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传统的计算课教学注重了计算法则的传授,学生通过熟记法则,然后机械进行计算,强化形成技能。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不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形成的技能与数学应用脱节。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确实理解算理,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技能。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提倡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中算法多样化是否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呢?不是的。算法多样化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思维的发展阶段以及算法的同类性、层次性等。有的算法是同一类型的,是一个层次上的,因而教师要善于归纳,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的算法在学生现有知识、思维阶段只能达到那一步,你逼也无法逼出。
另外,在考虑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必须思考“最优化”。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在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你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目。”这话没错,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的发展,相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长此以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观望,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必定会加剧。因此,教学中注意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进行优化,让学生自主分析、对比,加以理解,有时甚至点拨。
(三)处理好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渗透的关系。新课改理念提出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是夯实学生基础的关键,也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在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的理解,让学生自主掌握计算方法,然后加以应用,形成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技能,而不是象传统的教学通过熟记法则、加以反复的机械训练,形成孤立的、枯燥的计算技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 篇6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激趣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激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三、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教学中注意动手实践―启趣
&n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篇7
首先, 应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 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进行逐步优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目的应是启发诱导, 学生的任务是通过学习探索和发现新事物, 教师进行启发式教育, 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 教师和学生才能实现“平等对话”“相互尊重”,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课堂。再次, 要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设计“科学的尊重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学习方法和成果, 要科学客观地予以肯定和表扬, 多进行激励, 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和成功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策略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但凡积极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规划和设计都应该是基于学生为根本目的的, 教师必须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保持积极的心态, 高效科学地通过“活用教材”“兴趣指引”“活动参与”“科学激励”“优化练习”的多手准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重视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有个性地发展。要做好有效课堂数学教学, 必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策略:
1.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
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认真钻研并创设性地领会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个体发展意愿, 才能做到不拘泥于教材, 并且遵循教材的基本教学理念, 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和工具对教材进行教案设计、备课等, 进而为顺利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
2.基于兴趣教学的“情境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的设计里把重视学生兴趣发展提升了一个高度, 设计上配合情境教学的方式编排了许多课程知识的引入, 情境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新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学生生活特征来进行设计的, 编排上重视选取很多生动有趣并紧密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 精心设计与每个单元对照的课程插图, 充分体现数学联系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充分发挥教材情境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意愿, 创设一些合理情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数学进行思考, 并不断提出问题。如我在执教新课标苏教版数学第二年级 (下册) 第26~28页的内容时, 准备了课件、米尺、一分硬币等, 帮助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了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了各单位间的进率。
3.“以学论教”进行“活动教学”的策略
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应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教师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 精心设计出以学生兴趣为主的数学教学活动, 真正体现以学生实践参与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给学生充分提供更多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把枯燥、被动的数学学习逐步转化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同时, 要使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4.科学进行激励评价的策略
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意愿, 并为不同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有针对性地、科学客观地给予学生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愉悦, 不断建立和巩固学习数学课程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 不应仅建立在学生学习结果上, 更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意识、情感态度发展等各个因素。
5.不断进行“优化练习”的策略
优化练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着重点。为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方面, 将单项与综合、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 做到“点”上突破, “质”上过关, “量”上控制, “面”上沟通, 在设计中求趣, 在“探索”中求法, 在“变通”中求新, 把优化练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封喜桃.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思考[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11) .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有效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备主动性、合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反思性精神等方面。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感受。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具备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就会更投入,态度就会更积极。如果老师上课老是“板着面孔”,学生的学习就只是机械的掌握知识,而不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更不可能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讨论场面。创设和谐、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无疑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是处于较自由、热烈的状态中,他们的兴趣越浓烈,记忆则会越深刻。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不是只有通过游戏、故事等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的语言、态度、提问及参与的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这就是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平面图形,你们能举举例子吗?”生:“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三角形,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这位学生的回答可算非常的完整了,于是我又问了:“那么你们手边有哪些图形呢?”学生迅速的发现作业本中的纸片就是长方形的。我很肯定学生的看法:“你们的眼睛很敏锐,那么我们就浪费一次,每人撕下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来。”大家马上忙开了,动手撕下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师:“现在请同学们将纸对折再对折看下有什么情况发生?”这是再容易不过的问题,他们折了起来。我也顺势说:“打开看下分成了几部分了?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大家可忙开了,都觉得各部分一样大,这时,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就顺势引入了分数。一个很平常不过的活动,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就是有和谐的氛围。
二、创设适当的激趣情境
情境教学是一门大学问,适当的情境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海洋中遨游。数学,大家都知道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作为老师就要考虑全面,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则会提高。
(1)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也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学校召开的运动会,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运动开始前,学校给我们三(1)班同学安排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我们负责将学校的跑道围2圈彩带,我们都知道我们学校的跑道是每圈400米,现在请问同学们计算一下,我们应从校长那领取多长的彩带啊?这样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更喜欢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一些童话故事是孩子们非常喜欢感兴趣的,我们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和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0的认识”时,我采用孙悟空守蟠桃园,偷吃仙桃,七仙女来摘仙桃最后无功而返的情境导入:七仙女纷纷汇报一个大仙桃也没摘到,都被孙悟空吃光了。我边讲边描绘着,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高度集中,问题就引出来了:那么七仙女一共摘了多少个大仙桃?请同学们列式计算。这样的童话故事情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主动性得到发挥,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3)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的使用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平台,为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可以帮助我们把语言解决不了解释不清的问题展示清楚,让抽象的事物变得更直观,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还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加深了所学知识理解和认识,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长久的,理解也是深刻的。伽俐略曾经也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目前在数学课程教材中有“实践活动课”,如“分类”、“可能性”等,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平常我们的课堂也可适时加入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一个硬币掷出后,落地的是哪一面?让学生去猜。如果这个游戏运用篮球开场选场地时公平吗?学生在给出结论,说属于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啦。我让他们试一试再下结论,当通过他们反复掷瓶盖后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原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四、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习,说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探索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只有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实有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稿】推荐阅读:
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12-06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几点反思09-06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08-26
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12-10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看法08-0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8-09
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12-21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