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5-12

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通用12篇)

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 (表达能力、思考能力) 和一种态度 (生活态度) , 其中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中学作文教学就承担着这沉重的使命。就是说通过作文教学, 既要为学生打好“求知”的基础, 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如何教学生去写作文、写好作文,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思考和反复研究的问题, 现就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作文教学要和读书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多读书

作文是表达自己感情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文章“有话可说”, 这就要学生平时多读书, 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学习好的思想品德, 学习优秀的人格品质, 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从阅读中可以提高文学文化的修养, 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 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提高认识水平, 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语言运用和技巧。因此, 提倡学生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作文教学要教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写出真情实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是从生活中来, 一般说来, 学生在具备了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之后只要在生活中有切实的感受, 认真的、具体的写真实的生活, 就容易写出内容丰富充实的文章。因此, 作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组织学生去观察生活, 感知生活, 理解生活, 体验生活, 进而反映生活。要提倡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提倡写生活的真谛, 要提倡用朴实的语言写生活的真实, 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只要作文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

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 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第一个生日, 却不愿意再过生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 就长大了一岁, 而他的父母却老了一岁, 更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 他倍感凄凉, 于是以后再也不希望过生日了。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 感动的流出了眼泪, 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三、作文教学要教导学生写出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 教育学生要通过写人记事, 写出生活的感悟, 使文章有新意, 有深度, 有“亮色”。例如, 写自己的成长, 成长过程固然要写, 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 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 不限于事实罗列, 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 绝不能机械照搬, 而要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 等等。

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思维训练, 克服“无事可写, 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方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例如要写一个人, 可以先这样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一想起或提起他 (她) , 最先浮现在你眼前是什么样的形象?她 (他) 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她 (他) 那一点?如果允许虚构, 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予他 (她) 吗?文章写出来, 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述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 这位学生又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个问题, 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一夜我没睡, 就这样呆呆的坐着。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 我们还不能原谅他, 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这时, 我望着外公的遗像, 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生气变幻, 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允斥整个天地间, 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 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 议论为一体, 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 特别是最后几句, 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而且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 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四、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解读作文命题, 不拘一格写作文

现在学生写作文, 无论是考试, 还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都有命题, 因此教会学生去解读命题, 也是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现行作文考试命题虽以话题作文为主, 但学生在写作上却往往处于两难地步:一是材料的扣合, 一是写作的扩展。过于注重扣材料, 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过于注重写作的扩展, 则又有离题之嫌。其实两者并不矛盾, 作文命题材料对写作构思即有启发又有限制是正常的。命题材料的限制性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明确, 排除其他思绪的干扰, 便于作者集中精力更深入思考, 从而使思维强化。另一方面由于命题材料的触发, 引起作者的联想, 把存于头脑中而平时并未注意的思想, 材料集中起来, 并且逐渐条理化, 从而使思路清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二者是统一的。如果让学生在写作中掌握了这条规律, 那么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望题生畏, 举笔维艰了。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修养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及环境的影响, 他们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同一个作文题目大家都去写, 必然出现写作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作文命题应当多样化, 不拘一格, 也就是命题作文与自拟题目作文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就能够因人而异, 给学生造成一个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 便于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思想实际。这样学生的作文思维模式不在受约束和局限, 他们将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创造性作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充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而改变以往作文“人云亦云”的弊端, 写出真挚动人的好文章来。

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目前,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复式教学仍是农村山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至今教师们还在探究中,这个问题对普及农村,特别是农村山区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关系极大,改革复式教学,提高复式班教学质量是从事复式教学工作者的重要性任务。根据我对我校复式教学的分析及材料的学习中,逐步摸索到了一些复式教学规律。浅谈如下:

一、课前准备是上好复式课的重要前提。

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写好实用的复式教案,在课文的空隙处以及字里行间圈划出要点,如对重要字的分析,词语的理解,教学目标以及涉及问题等都写在课本上,我认为这样使课堂教学得心应手。

复式教学的备课比单式教学备课的环节要繁难得多,备课要“纵”“横”结合,动静合理搭配,全面安排。复式教学的复杂性,首先要表现在备课上,为了保证把一班多年级的教学工作,统筹兼顾,教师就要深钻教材,研究教法,联系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认真考虑,复式教学要求教师较快地熟悉和掌握所教材体系和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这是复式教学备课的潜在先决条件。因此,复式班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树立整体观念,掌握复式教学的备课要求和方法,就能克服困难,提高备课质量。

二、复式教学备课的“动”静搭配和基本要求。

(一)明确重点与单式教学一样,备课时,要根据所教年级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重点年级,在教学中重点教学,低年级,语文科,新授课的一年级一般可优先确定为重点年级,这就是说,复式备课既要明确教材重点,又要明确年级目标和重点。

(二)动静合理搭配,在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搭配,称为动静搭配。复式教学备课要认真考虑动静搭配问题,做到动静相互联系,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动静轮换次数多少,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看教学对象,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能持久,自学能力较弱,每次直接教学时间不宜太长,动静轮换次数可多些,中高年级则相反,动静轮换次数宜少些。二看教材特点,教材可分几段讲的,轮换次数可多些;连贯性强或教学后需要较长时间巩固的,轮换次数宜少些。总之,要谨防“泛场”现象。

(三)教学思路清楚。复式教学备课必须明确直接思路,也就是明确教师对各年级进行直接教学的先后顺序。所以编写教案也不能忽视异课搭配。写出简明扼要的教案,突出重点,“难点,直接教学”和“自动练习”教具准备等具体内容和环节,三十年来我一直采用复式教案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动静搭配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三、做好预习是学生理解新课的重要环节。

根据我的分析,复式班的预习大部分都在课堂上的“自动练习”过程进行,预习要利用小黑板出示预习提纲,预习提纲是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围绕教学重点,筛选出的预习题,要根据预习题的分量,“自动作业”时间的长短而确定,尽量做到恰如其分,不随心所欲,力求达到学生刚预习完,教师正好开始“直接教学”。预习提纲出示时间,要根据整个教学进度安排,有先有后。有的科目开始就可以进行预习有的科目则要复习旧课后才进行预习。在预习时间里,首先向学生交待清楚要求,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努力完成。其次在预习中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凭借字词典自学生字词,基础知识,理解文义,使之灵活,熟练地运用。做好预习是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

四、动静搭配合理安排是复式教学的关键。

通过我的实践证明,同堂异课互相搭配,有利于动静搭配的安排。由于同一节课时教学内容不同,引起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另一年级的可能性就小些,使其避免课堂教学中互相干扰,这种搭配方法比同课搭配教学效果好。因为数学课和其它课一般讲授时间长,异课同上有利于一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能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上课时调整好新课上好复习课搭配,确定好重点内容,恰当地安排好教学环节。如果两科目新授课冲突时,根据教材难易确定其中一个内容为重点,把多讲的与多练的搭配,难度大的与难度小的搭配,这样灵活运用,可保证重点又能照顾一般。

在教学中,动静交替,以二至三循环为宜,太少显得单纯呆板,若穿梭过多就会把直接教学中的知识分裂得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的传统性和思想性。

五、复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小助手作用。

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一、发挥阅读优势,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利用解题,指导学生审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想写作好作文。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等来理解作必须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通过分析解题,得出结论;审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学会了解题目,并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了解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技巧。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段落关系以及开头、结尾的写法和方法的运用等,从中学习表达的技巧。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阅读课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已的表达能力。

三、进行作文教学中“度”的训练。

作文训练除一般的审题、选材等基础练习外,还应进行一些“度”的训练,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是速度训练,有不少小学生的写作速度很慢,主要是由于写作时思想不集中,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等造成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字数的作文来克服惰性思维,增加紧迫感,从而加快写作速度。

有些小学生作文总是写得不具体,专写短文。进行一定的长度训练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能力:把一般短文扩充成较长的文章;充分发挥想象力,给简单的短文添上许多细节使之具体形象;把古诗改成具体生动的记叙文。

学生作文中离题、偏题、立意不当、详略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进行限度训练,即限定一定范围,限定主题等。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可使学生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大大加强。

另外,还要进行精度训练。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是错字、别字、偏字、标点不当、病句、比喻不当、夸张失度等,精确度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将几段含有各种错误的短文让学生修改,指导学生:一看中心是否明确。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字、句;二看布局是否合理,作适当调整;三是修改病句、错字、别字等,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改错补漏。

四、重视作文讲评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逐步认识到, 作文教学如果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能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积累, 巧练多思, 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一、方式灵活, 激发兴趣

1. 写作融入听说训练中, 感受口头作文乐趣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 在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 让学生谈谈感受, 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 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 他们的发言很精彩, 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 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 矫揉造作, 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 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 写作融入鉴赏, 培养写作兴趣

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 给学生一点启发, 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在例文的引导下, 学生视野拓宽了, 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 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容易产生写作灵感, 增强写作兴趣。

3. 写作融入生活, 表现个性自我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 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 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 学过《社戏》一文后, 可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 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 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

引导学生崇尚真实, 大胆地表现自我。以课文为范文, 迁移思维, 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 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 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二、厚积薄发, 重视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 务必使学生明白, 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 需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1. 博览群书, 让书香陶冶写作性情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在课外书的选择上, 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 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 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主次优劣, 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 对次一点的即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很有效果。

2. 摘录精华, 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

在阅读中, 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 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 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将它们摘记下来, 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教师可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 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提高积极性, 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 随写随记, 让随笔喷发写作灵感。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 思想情感丰富活跃, 他们开始观察生活, 关注自我, 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 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 却又充满冲动。此时, 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 多评多议

郑桂华教授曾说, 初中阶段多写比多读重要。事实上, 写作训练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 巧练多思

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 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 设定短期目标。这样, 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 多练便能产生效果。

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 同是生活在乡村的孩子, 有的善于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写出来的文章便有了自己的特色:“太阳隐去了羞红的脸, 偏南风吹来了五彩缤纷的晚霞, 牛在这时候吃草, 吃得最欢了!瞧, 它们聚精会神的样子, 好像世上再没有任何事情能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嘴贴到地上, 嘴巴不停地动着, 一歪一歪的, 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晚上, 牛就睡下来, 把胃里未消化的草翻出来, 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咀嚼。”这是笔者所教的一位初中生的习作, 对牛如此细腻的感情, 只有乡村孩子才能体会到。

2. 多评多议

对口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陈丽

一直从事数学教学的我,在教学中总结出:练习的重点应放在口算上。因为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加强口算练习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口算习惯是关键。

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口算习惯,应该做到“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一看,看清楚数字,看清楚运算符号;二想,想用什么算理才能又快又准,三算,算出答案。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个别学生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拿到计算题后,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运算顺序,就盲目的算起来,例如:在计算8+6÷2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个别学生马虎,结果算成了7。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正确结果应该是11。在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因为看错数而导致结果错误。比如:37看作73计算,68看作66计算;另外还会出现写错答案。所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口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养成严格认真的习惯。

二、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在授课之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这样即能训练学生本节课的各种能力,又可以训练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有时开展专门的训练,比如:

1、学生相互出题和口诀,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让两个同学,说出口诀:我出3,你出1,组成4;我出3,你出2,组成5,孩子们玩得可高兴了,顺便也记住了,一举两得。

2、运用口算卡视算。指名口算,可以按座位顺序算、小组算、横排算、竖排算,像开火车似的一个接一个很快说出得数。开展口算,看哪一组口算速度快。口头表扬快的组员,学生兴趣浓厚,不甘示弱,都想拿第一。

3、听算练习。老师口头念题,让学生在口算本上写得数。老师念完题,找学生报得数。也可以连续找几个学生报得数。这种练习形式难度大些,需要学生认真听,积极地思考,迅速地计算,耳、脑、手、口并用。

4、加强课外口算训练。

在课外,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购物,口算出用的钱数和应补的钱数,这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5、定期举行口算比赛。

每个月,我都出示100道口算题,要求3分钟完成。当然第一次大多数都无法完成,并且准确率不高。我对在口算中准确率高又计算快的同学,评 “口算神童”、“口算小仙子”、“口算小王子”等称号,并颁发奖状。这样过了几个月后,按要求完成质量好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得计算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口算越来越有兴趣,这种激励机制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成就感。

三、教师适当介绍一些好的口算方法。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剂,培养学生口算能力,除了教材中已讲过的一些口算方法外,适当介绍一些其它口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提高学习口算的积极性。如,各种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一些简单数的记忆。比如,我让学生记住四分之一就是0.25,四分之三就是0.75,这样在口算小数和分数加减法时方便、快捷、准确。

四、在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紧紧依靠教材,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智力水平进行教学。讲清数字与数位的关系,数和形的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配合教具、学具的使用,从直观教学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形成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2、练习中应采用口算、笔算相结合的方法。在计算时,让学生先说出口算方法,再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与区别,对新知识加深记忆。

3、在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完全相同。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有的学生就会精力过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就会完不成任务,失去练习的信心。因此,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6

摘要:数学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对于教师来说,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自己能“做”,还应当教会学生去“做”,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笔者有两点简单的体会:1.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关键字:学习的主动性;与实际相结合

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海中并乐此不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现在很多人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数学教学到底要教什么?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方式,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自己要能“做”,还应当教会学生去“做”。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一道题的答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要让学生通过题目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具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因为知识的迁移、内化需要时间,特别是需要学生的思考。在教师队伍中就有不少人坦言:“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其自主学习的结果。”所以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尽量少讲,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操作。我刚任教时,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学生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往往会想出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习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做到将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例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如果你父亲第一个月给你10元零用钱,然后每月以10%的增长率增加,问多少个月后你父亲给的零用钱可以达到1千元?”这时学生可来劲儿了,教师可常用类似的身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函数的应用”时要尽量挖掘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这个过程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职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过程

引入数学概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师应从实际事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概念,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实践中教师可用下面几种引入方法说明。

1. 计算引入新概念。

这种方法是通过计算来引入,从而揭示数学概念的某些本质特征的。如用计算来引入集合运算的两个性质:设U={1, 2, 3, 4, 5, 6, 7, 8},A={1, 2, 3, 5, 6},B={2, 4, 6, 8},求CU (AYB), CU (AIB), CUAICUB, CUAYCUB,从而引出新概念CU (AYB)=CUAICUB, CU (AIB) =CUAYCUB。

2. 实践引入新概念。

它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可借助实物、多媒体等)、操作来逐步感知,然后从这些实际事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概念。如教学椭圆的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按以下步骤来操作: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黑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长大于|F1F2|时,用粉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黑板上慢慢移动,就画出一条曲线———椭圆。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操作的目的,利用直观教具,精心安排,巧妙设计操作程序,以激起和诱发思维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 类比引入新概念。

它是从一种特殊到另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用类比的方法来引入数学概念的一种方法。如在讲指数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幂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在M=ab中,既然我们可以固定b不变,而让a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那么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二者颠倒一下,即固定a不变,而让b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这样按照M=ab, M也有一个值与之对应,而且这个值也是唯一的,所以这也构成一个函数,如同幂函数那样,我们分别用x和y来代替b和M,这样得到y=ax,由于这时的自变量处于指数位置,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再如讲解双曲线的概念时,教师应注意与椭圆进行比较,对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通过比较训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因此,新概念的引入,既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引入,又要从数学内部问题引入,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概念的产生具有启发性。

二、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理解概念

学习数学概念要把握三个要素:概念的名称、定义、属性,对概念必须准确理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能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叙述它。例如,认识椭圆的概念时,“椭圆”这个词是概念的名称,“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概念的定义,椭圆的属性有:在平面上、是封闭图形、椭圆上的任一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等。

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运用定义给出。对概念的描述,教师要准确掌握它的关键点。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椭圆、双曲线的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一些方法,画出它们的图形,并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点,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定义,然后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肯定。这样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学生在概念的学习中,因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现象较为常见。

例如: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3n+5,证明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错证:∵a2-a1=-3, a3-a2=-3, a4-a3=-3,

∴数列{an}是以2为首项、-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造成错误的根源在于对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关键语句“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缺乏理解,因而未能把握等差数列的本质属性:an+1-an (n∈N)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三、熟练掌握概念,达到运用自如

华罗庚先生说:我以为方法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熟能生巧”,搞任何东西都要熟,熟了才能有所发现和发明。陈景润先生强调“读书不能满足于懂,而要弄得烂熟”。这里所说的“熟”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熟练运用。怎样才算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呢?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注重概念的记忆。

有些学生不注重概念理解上的记忆,在解题中常走弯路或做不出来。

例:方程x2·cos[4 (arcsinx+arccosx)]=2的解是____。

分析:有些学生对此题无法入手,但许多学生知道arcsinx+arccosx=2π(|x|≤1),于是将本题化为x2·cos2π=2,即x=±%姨2,因而选C。但这个答案是错的,其实只要学生清楚y=arcsinx和y=arccosx的定义域是x∈[-1, 1],而答案A、B、C中的结果的绝对值均大于1,这样只有D成立,根本无须动笔计算。这主要是对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不熟练,记忆不深刻造成的。由此也可看出概念在选择题中的作用有多大。

2. 注重练习,加深理解,达到运用自如。

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应适当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做练习时,要先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然后再探索解题途径,完成练习后认真检查,思考一下有没有其它更好的解题方法。

例如,已知函数f (x)=4x-2x+1, x∈[0,+∞),求f-1 (0)。

分析:本题的解法,一般是先求反函数f-1 (x),再得到x=0时的值,此思路清晰易想到,但运算并不简便。实际上,如果对反函数概念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就可利用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之间的关系,即反函数的自变量对应原函数的因变量,可知:求f-1 (0)就是求f (x)=0时所对应的x的值,这样就可免去求反函数的繁琐,直接令4x-2x+1=0,解这个指数方程,求出的x值就是f-1 (0)的值。

《数学物理方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效果,教学经验,解决方案

0 引言

《数学物理方程》以来源于物理、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偏微分方程(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数学模型的导出和各类定解问题的求解方法,讨论三类典型方程的适定性基本理论,对提高数学专业人才的数学素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工科学科的功能异常显著。数学学科本身各分支联系日趋密切,数学物理方程是沟通数学各分支的重要桥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微分几何(1)。有别于其他课程,《数学物理方程》把数学理论、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了,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有极大的功效。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应用来看,《数学物理方程》课程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为此,各高校纷纷建立网络精品课程[1,2],对教学方式、方法加以改进。教学研究论文亦层出不穷[3,4]。

然而,《数学物理方程》始终是本科理科和工科专业课程中的硬骨头,学生在学习之初兴趣浓烈,随着课程深入,积极性马上降温,期末成绩普遍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我们将其归结为如下几点:第一,课程的知识点多,涉及面极其广泛,学好这门课程十分辛苦;第二,对于数学专业学生而言,不熟悉物理背景知识导致理解困难,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数学基础欠缺导致学习吃力;第三,这个课程主要以偏微分方程为研究对象,数学推导过程繁琐,所得到的结果形式复杂,往往以积分或者级数形式表达,其中还免不了使用三角函数或者特殊函数,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第四,该课程与数学其他分支如《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等课程联系密切,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衔接不畅,学习积极性受挫。

本文针对上述分析得出的问题症结,梳理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五点想法,以期在《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改革中抛砖引玉。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直努力坚守的事业,热切期盼本课程成为一门生动的、充满现代气息的课程。

1 个人体会(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

1.1 加强背景故事介绍,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复杂知识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物理方程中所研究的几类方程的导出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富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例如Russell与Kd V方程的导出就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此外,达朗贝尔(d′Alembert)对弦振动方程,Fourier对热传导方程的研究过程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也是特别值得向学生介绍的。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热传导方程:Fourier在1807年就提交了第一篇关于热传导的论文,当时Laplace(1749-1827)和Lagrange(1736-1813)等人是评阅人,Fourier在1811年呈上修改过的论文,并得到奖金,但未发表在当时法国科学院《报告》上,1922年Fourier发表了他的名著《热的解析理论》,两年后Fourier成为科学院秘书,把1811年修改过的论文,发表在科学院《报告》。《热的解析理论》该书研究了有限长杆上的热传导方程的混合初边值问题的解,并用今天熟知的分离变量法将解写成级数。最后一部分讨论半无限长杆上的温度分布,得到Fourier积分,也就是Fourier变换。

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可以立刻提高将学生学习兴趣。有心的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适当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不要愤世嫉俗,人情冷暖古今中外概莫能免,以平常心面对社会现实乃明智之举。

Kd V方程:1834年英国科学家Russell在第十四届科学进展大会(14th meeting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上以《论波动》(Report on Waves)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他是如何发现孤立波的。因为这个发现在当时看来太违背常理,多次遭到当时权威人物的否定。可是,Russell在自家后花园建立池塘力图重复自己所看到的场景,虽然最终未能实现,科学精神足以让人敬仰。

如果老师用英语深情重现Russell在第十四届科学进展大会报告的情景,效果将是可以预期的(此处作为资料给出这段话:I waobserving the motion of a boat which was rapidly drawn along a narrow channel by a pair of horses,when the boat suddenly stopped not so th mass of water in the channel which it had put in motion;it accumulated round the prow of the vessel in a state of violent agitation,then suddenl leaving it behind,rolled forward with great velocity,assuming the form o a large solitary elevation,a rounded,smooth and well-defined heap o water,which continued its course along the channel apparently withou change of form or diminution of speed.I followed it on horseback,and overtook it still rolling on at a rate of some eight or nine miles an hour preserving its original figure some thirty feet long and a foot to a foot and a half in height.Its height gradually diminished,and after a chase of on or two miles I lost it in the windings of the channel.Such,in the month of August 1834,was my first chance interview with that singular and beautiful phenomenon which I have called the Wave of Translation[5].)。

1.2 注意前后课程衔接,化解理解困难

《数学物理方程》除了与现实联系紧密,还与其他数学分支关系密切。与《数学物理方程》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莫过于《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可是,这些课程本身难度大,《数学物理方程》中用到的知识点也是当中的难点,例如散度定理,链式法则,常系数高阶常微分方程的求解等。

《数学物理方程》是高年级课程,数学学科的环环相扣的特征决定了老师授课必须适时注意回顾旧知识,只有做好、做足承上启下的衔接工作,学生听课才不至于脑子“断电”。

例1在讲分离变量法时,必须及时给学生回顾《常微分方程》中的常系数方程求解方法,否则,分离变量所得的常微分方程的求解也会被卡住。又比如《数学分析》中的Fourier级数展开定理本身就不容易记住,如果不及时回顾,学生很有可能在最终确定级数解的系数时不知所以然,而在求解的最后一步卡住。

例2在讲授能量不等式之前,必须花一定时间全面总结《数学分析》中的积分定理,即Green公式,Gauss公式,Stokes公式等。尤其必要补充《数学分析》课后习题中给出的[6]

甚至一般的散度定理。我们的经验是专门制作一个课时的课件系统地加以介绍。

例3回顾常微分方程的通解结构,帮助理解记忆偏微分方程通解结构。给学生交待:对于常微分方程而言,方程是几阶的,它的通解中就包含几个任意常数。据此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对于偏微分方程而言,方程是几阶的,它的通解中就包含几个任意函数。此外,结合数学分析,在课程开始阶段引导学生推出如下简单微分方程的通解也是极其必要的。

其中f(·)为任意连续可微函数;

其中f(·),g(·)为任意连续可微函数。

1.3 挖掘物理背景,提高记忆效果

《数学物理方程》相对其他数学基础课程的优势在于应用性,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都来源于物理规律。把物理背景交代清楚,学生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困难便可大大减轻,学习兴趣也会明显提升。例如波动方程的推导,既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F=ma”推导,也可以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冲量=动量改变量”推导;由于“热量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所以热传导方程关于时间是不可逆的。教师结合物理规律来讲解,学生结合熟识的物理规律来学习和记忆,自然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初学者对哪怕形式最简单的初边值问题

也是望而生畏的。我们的经验是,通过用“F=ma”和“冲量=动量改变量”两个物理规律建立方程的过程,学生对弦振动建模已有较深的认识,只是对附加的初、边值条件很茫然,此时不宜立刻进入达朗贝尔公式和分离变量法来求解。这里我们可以设计例题讲解初值条件和三类边界条件,使之认清定解条件的物理意义,就可以加强印象,既深化了对整个弦振动模型式(3)的理解,又可帮助记忆。

初值条件的认识:

例1在d处将弦拉到h处静止(如图),则初始位置φ(x)有表达式:

例2弦静止于平衡位置,经敲击后开始振动,求初始位移φ(x)和速度准(x)。

三类边界条件的认识:

例1(Dirichlet条件)长为l的弦两端固定,则u(0,t)=u(l,t)=0。

例2(Neumann条件)弦的端点自由滑动,即端点不受垂直方向力的作用,从而张力在垂直方向的分量为零,即ux(0,t)=ux(l,t)=0。

例3(Robin条件)弦的端点固定在弹性支撑上(弹性系数分别设为k1,k2)。根据胡克(Hooke)定律,

在上述特殊例子讲解的基础上,再总结出三类边界条件,学生往往就可以接受了。

1.4 突出问题实质,绕开复杂计算、证明

《数学物理方程》的计算和证明都是异常复杂的,基础稍差的学生就有可能因为畏惧困难而中途放弃。对于高年级学生,点拨思路远比公式演算重要,他们已经脱离了计算的阶段了,因为那不是数学的本质。《数学物理方程》求解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化偏微分方程为常微分方程”[4],分离变量法,Fourier变换法,Laplace变换法无不体现这一原则,讲课过程中应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化偏微分方程为常微分方程”,而不是把时间精力耗费在具体的计算上。变分法思想其实就是“求泛函的极值点”,这是又一个本质的东西,教师应根据函数极值的求法,引导学生找“驻点”并最终解决问题,计算当然是次要的东西。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只讲结构和思路,抓住问题本质,给予学生方法论的引导,才能稳定其情绪,帮助建立信心。下面举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对于

通过变换:

可将方程式(3)化成

从式(1)发现其通解为:

据此,对于波动方程

可以联想到完全平方式,形式上将其分解[7]

学生立即可以根据式(6)去推测式(7)的通解形式:

在上述处理过程中,避免了由式(7)化成uξη(ξ,η)=0的十分复杂的过程,但是,上述求解过程也并没有忽略了这种变量替换的思想,实际上包含在由式(4)化为式(5)的过程中了。

1.5 借助数学软件辅助教学,培养应用数学物理方程的意识

Matlab,Maple,Mathematic等数学软件都具有强大的处理微分方程的能力,例如Matlab工具箱中的PDE包可以用于求解三类典型二阶偏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掌握起来容易,使用起来方便(2),还可以通过图像直观地演示所得的解[8]。Matlab还有强大的符号运算能力,也可以用于求解通解。其实符号运算功能Maple比Matlab稍胜一筹。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现场演示一两个例子,并布置相关习题,学生积极性可以极大地调动起来,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运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理论改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实践改革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改革不要拘泥于形式,套用邓小平同志经济改革经验之谈:白猫黑猫能逮住耗子的就是好猫,可谓是恰如其分。而且,他人成功经验往往不可复制。所以,教学改革是没有止境的,怎么研究都不过分,这就是教学改革的困扰之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魅力之所在。本文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其适用面的大小无法预知,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便心满意足了!

参考文献

[1]http://lgxy.jnu.edu.cn/sxwlfc/Content.Asp?m=24(暨南大学数学物理方程精品课程,负责人:马宏伟)[OL].

[2]http://desktop.swpu.edu.cn:8000/C1138/zcr-1.htm(西南石油大学数学物理方程精品课程网站,负责人:吴小庆)[OL].

[3]王琦.“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

[4]李芳,薛波,曹建莉.“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改革试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22-25.

[5]L.Rosier,B-Y.Zhang,Control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Kortewege-de Vries equation:recent progress[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09,22:647-682.

[6]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姜礼尚,陈亚浙,等.数学物理方程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搞好政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一、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与课改前相比较,高中政治应用性更强,不少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拉近政治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便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之中,主动探索相关的政治问题,体验由“不知”到“知道”的转化,深刻体会政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体会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授《小康社会的建设》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为调查迁安市区冶金铸造、水泥建材、地毯服装、造纸包装、医药食品、电线电缆、化工等七大支柱工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直观的材料,创设出直观化的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使他们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样一来,学生在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的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在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又如,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我带领学生前往长城钢铁集团参观采访,并对该集团周围环境做了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们争相向相关人员提问,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采访回来后,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我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学生听得饶有兴致,效果不错。

二、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

提问是中学教学当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之一。实践证明,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而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对于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因而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问,为学生质疑提供环境,注意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提问中,由于学生的差异,所提的问题可能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和善待学生所提问题的同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我有这样一个教学经历:与大多数老师一样,我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阐述了“白马非马”论,以期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不料话音刚落,有一学生噘着嘴巴,不屑一顾地跟周围同学交流着什么。于是,我故意提高嗓音对全班同学说:“有不懂的请课后到办公室找我交流。”谁知那个学生沉不住气了,马上站起来反对我,他指出:“老师,您讲述这一典故用的讽刺口气是对学术的不严肃,而且‘白马非马’的典故中‘非’字的不同理解反映不同的哲理。如果‘非’作‘不是’‘不属于’或‘全异于’之解,确实是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但是如果理解为‘有区别于’‘不等同于’或‘有异于’,则含有‘个别不同于一般’的辨证思想。”最后,当着全班同学诚恳地接受了该同学的批评,并对该同学大胆怀疑,为真理大胆抗争的积极态度予以了表扬。这一场师生“冲突”,深化了同学们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全面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同学们培养批判精神树立了现实的榜样。

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10

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具有了学会数学知识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不完备的;而完备的能力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数学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 才是活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践活动能力, 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 我在教学比例一节内容时, 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有刻度标杆和皮尺, 让学生测量操场边上的大树的高度。学生开始感到十分难为情, 那么高的树又上不到树的尖上, 怎么测量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只要量一下大树的影子就可以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具体的做法是:量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量一下标杆的长度;再将标杆立起来, 量一下标杆影子的长度;分别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学过比例的内容, 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杆影长度/树影长度=杆长度/树高度。通过计算, 同学们不一会就算了出来。又如, 我在教学面积一节时, 我带领学生一起去丈量土地。这样, 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

二、积极拓展思维空间, 满足学生未知需求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 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 缺乏认识的乐趣, 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 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满足学生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让学生学会积极有效地思考, 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 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例如, 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的题目、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的题目等, 让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里思考问题, 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 表现自己的才能。教师想方设法致力于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 使他们在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积极倡导批判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 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所谓的批判性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中, 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后, 能做到基本掌握的可能会仅有60%的同学, 而剩余的40%左右的同学可能或因为用错了概念, 或因为用错了法则, 或因为用错了公式, 或因为用错了定理却将题答错。这时我们就不妨来个将错就错, 从错题讲起, 进而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我们还可以在讲授完一个问题之后, 故意给学生设一个陷阱, 下一个圈套, 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然后再与学生一道, 共同分析批判, 使学生恍然大悟: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对事物认识的正确程度, 是正面培养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的。因此, 我们倡导批判性的思维。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 这个时代人才辈出,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 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才能生存, 不会学习就会被现代信息所淘汰。为了学生的未来, 我们要“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不但让学生“学会”, 更主要的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放在第一位,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自学, 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提问问题的情境, 创设提问问题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五、运用不定型开放题, 让学生思维更深刻

不定型开放题, 是当今题型的热门, 它所给的条件, 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这样的题型, 就要求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 一定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 结合相关的条件, 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全面的分析, 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一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学习了分数后, 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 以致于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 我就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习题:

有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 假如第一根截去4/5, 第二根截去4/5米, 剩下的部分哪一根长些?

同学们有人说第一根长, 有人说第二根长, 还有人说两根一样长。究竟谁说得对呢?我给予的答复是:他们说得都对。同学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个个瞠目结舌。这时我就娓娓道来:因为两根木条的长度没有确定, 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 所以木条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 必须知道木条原来的长度, 才能确定哪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说第一根长的人说得对, 是因为他对两根木条的长度所取的值小于1米。说第二根长的人说得对, 是因为他对两根木条的长度所取的值大于1米。说两根一样长的人说得对, 是因为他对两根木条的长度所取的值等于1米。具体分析如下:

(1) 当木条的长度小于1米时, 第一根木条的4/5就小于4/5米, 第一根木条的4/5小于4/5米, 由于木条的长度小于4/5米时, 就无法从第二根木条上截去4/5米, 所以当木条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4/5米时, 第一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

(2) 当木条的长度大于1米时, 第一根木条的4/5大于4/5米, 所以第二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

(3) 当木条的长度是1米时, 第一根的4/5就是4/5米, 两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度是相等的一样长。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1

一、课堂教学要摆正师生的位置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以往的教学,课堂上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只有听的份,没有自由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空间,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能掌握一部分知识,老师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得以顺利完成。为此,老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教学过程活动中的空间。这就要求老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的转换,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出点和圆的位置,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解答中有点在圆的内部的;有点在圆的上面的;还有点在圆的外部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展示自我,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从面导求出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因此课堂上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才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解决这一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是一个重要策略。如何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我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增加一些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问题,多让学生探索,甚至可以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后,我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周边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轴对称图形的。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学生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无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也增强了学生今后运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三、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质疑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很少去想我要学什么,我应怎么学,为什么这题要这么解……要改变学生这种传统的学习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而应起一个导的作用。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观。达到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敢于质疑,具有强烈的质疑意识。教学中,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质疑。对每位起来提出问题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夸奖;对提得好的进行奖励,号召同学们学习;对不爱提问的,老师应多抽起来回答问题,启发他去发现问题,甚至可以故意出错让他来改错;对在旁边笑话的同学进行私下的教育,引导他们向敢于提问的同学学习。只有我们的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提问的机会:比如课堂上少讲点,让学生多问点;课后鼓励学生去问或以纸条的方式提问等等,学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质疑,进行提问。同时,我们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不将一切都标准化、格式化、绝对化,不提一些没思考余地的问题,相反,教师应多出示一些开放性题目,提供一些有刺激性的材料,提出一些有挑战性或无法下定论的问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质疑的空间,从而就有问可提了。

四、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 , 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學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谈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2

我认为, 阅读教学是灵活机动的师生互动活动, 除了紧紧依据语文课本之外, 也要在生活、社会等方面学习, 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尽可能多地利用文学和文化资源, 完善学生个性, 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阅读教学体会。

一、开学初, 建立常规, 规范行为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自然。因此,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 我就首先制订常规, 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如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浏览、略读、精读。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 每学期至少读五本书, 可读教师指定的读书篇目, 也可以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写出心得体会。然后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重复练习, 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强化,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中,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授《月亮上的足迹》时, 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了杨利伟等人的先进事迹以及发射神舟五号、六号的资料, 课上又播放了当时盛况的视频, 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学好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 我又根据语文课的特点, 抓好“整体———部分———整体”三个环节。

如我在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就先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让学生根据过渡段把文章分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 这样安排,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眷恋, 对“三味书屋”枯燥呆板的生活的厌恶之情。

三、综合学习,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加大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宽度

现在, 学生们见多识广, 平庸呆板的教学必然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认为, 加大宽度和深度是语文阅读课走出“老师难教, 学生厌学”境遇的最好办法。

如我在教《白兔和月亮》时, 除了让学生掌握了必备的语文知识之外, 我又设计了一节综合性学习课:让他们课外广泛搜集资料: (1) 名人、伟人正确面对财富、名利的事例; (2) 古往今来不能正确面对名利的人和事; (3) 你自己曾经遇到的这类事以及当时你的处理办法; (4) 现在学习了课文, 掌握了寓意, 在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做等。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兴趣盎然, 积极投身到这次活动中来。在搜集中、在交流中、在辩论中, 对于财富和名利的问题同学们有了正确的认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学会了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中国心理教育之道下一篇:生涯规划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