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24-08-04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精选12篇)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1

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

(一) 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1.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 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眼看不到、用手摸不着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 通过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 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 化学中氯气的水解实验的实质, 单凭感知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 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 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高中化学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 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讲解有关晶体结构的知识, 通常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 如今用上多媒体课件, 只需要一节课就能够充分说明, 并且效果很好。诸如氯化钠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多少个钠离子、多少个氯离子, 通过感观学生能一目了然。

2. 扩大演示效果, 突破难点。

有些化学试验, 由于受各方面限制, 按常规演示难以完成, 但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显示会取得良好效果。

(1) 有毒、有害, 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胶体的电泳、硫化氢的性质与制取、CO、SO2、Cl2等毒性实验。

(2) 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

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等。

(3) 化学生产流程的宏观演示。

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

3. 加大复习量, 提高复习效果。

学生对演示实验很容易忘记, 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不但能提高课堂容量, 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 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多媒体教学必须凸显新课程理念,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课堂中难以完成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和形象化, 同时实现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 达到辅助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在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型实验课中, 建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都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

1. 复习知识, 引出课题。

教师复习有关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时, 引出实验室如何制取氯气。

2. 师生讨论, 制定方案。

经过讨论确定制取氯气的实验原理, 并引发选用何种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问题。

3. 学生交流, 讨论选用装置方案。

教师用计算机播放初中化学中所学习的实验室制取O2、H2、CO2的录像或有关课件, 使学生从中启发出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原则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和收集方法选择的原则 (根据所制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及气体的溶解性) 。引出如何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的完整实验装置的问题。

4. 学生交流, 讨论选用除杂装置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将除杂方案进行投影演示, 然后进行分析讨论出合理的除杂方案。

5. 人机交互, 动手连接实验装置。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出的装置, 在计算机中将所给的装置进行连接, 得出实验室制取纯净及干燥的氯气的全过程。

6. 展示装置, 演示原理。

教师根据学生所连接的装置进行展示, 并且通过计算机模拟制取氯气的全过程。

7. 交流总结。

教师根据探究制取氯气的全过程, 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注意事项。

这种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 但是, 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 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 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 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 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 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 等等, 这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 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因此, 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 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 也就是教师要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 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 快速调整教学方案, 采取新的措施,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 目前在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造成学生在教育实习时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 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 教师还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 对课堂教学能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事件的产生因素较多, 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 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 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 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 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 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 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纯化”状态。

(3)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 或虎头蛇尾, 不着边际。

(4) 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 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 学生求异思维活跃, 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一) 绕道迂回, 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 当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 教师应及时调整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 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 绕道迂回, 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 要追加问题, 以提高难度,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 因势利导, 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 使课堂陷入被动, 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因势利导, 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 扭转被动局面, 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 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 学生议论纷纷, 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 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 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和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制造氛围, 创设情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的情绪调控课堂, 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 实验设计更具有突发性, 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 操作演示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问题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 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 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四) 当机立断, 对症下药。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 而根据要求教师必须作出明确回答时, 教师应当机立断, 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 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 发现问题症结, 采取针对性措施。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2

高中化学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时间,教材到目前为止已经大部分讲解完毕,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越来越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教学中有几点体会和感想与大家交流。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

新旧教材对比从教学内容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以物质结构为中心和化学热力学为基础的有关理论的引入,使大学普通化学和高中化学融合于教材之中,元素化合物篇幅则进行了压缩,这是对经典中学化学教育的又一次优化的过程,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二是化学教材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插图,可以分以下几类,实验现象图(隐含着原理、方法);化学仪器图(可以分为原型图和衍变图,如试管作为原型图“一端封口”,可变化为平底烧瓶、圆底烧瓶、锥形瓶、广口瓶、烧杯等,应注意衍变图和原型图之间的个性与共性,来激活思维,使学生可信手来选取合适的仪器进行化学实验);物质微粒图(以模型方式进行展示,体现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化学家肖像图(实施人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插图的作用都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插图的内涵,使插图中静态的化学信息动态化,最终转化为多视角、多层次的输出状态,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生开展教学双边活动。

二、教学内容处理出现了该不该讲和讲到什么程度的困或

新教材进行的是模块教学,同一个知识点在化学1 中讲到了,到了必修1 中又讲到了,等到了选修模块中还继续学习,教师在处理这样的内容时态度各不一样,有的教师按新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没有扩展很多的知识,主要在年轻教师身上体现比较明显,而有的教师则一步到位,习惯于深挖洞式的教学,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有经验的教师身上,而造成结果是课时严重不够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学校都在增加课时,学生负担加重,尤其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爱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为高考而教的思想在做怪,这与新教材、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目前的教学形势下,由于应试教育根 深蒂固,必然形成高中化学教学迁就高考的局面,虽然高考有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和高校选拔新生的两大功能,但是事实上后者功能远超过前者,造成了高考题很快地变成练习题进入高中化学教学之中。如果从教育的本质说就是教师对是教化学还是从事化学教育事业两种观点认识不清。教化学是把化学教学仅理解为在课堂上讲解化学知识,突出的是智能的开发,看重的是书面考试结果,解题方法和技巧占据特殊的地位,对试题练习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十分青睐。而从事化学教育则是把化学教学做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是为实现整个高中教育目标中一门学科教育,为达到学科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是各类目标的落实,注重情感教育,用敬业精神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得到完善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切从合实际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的环节,明确的目标可以减少课堂生成的盲目性、随意性,而制定的目标能够有效的完成,更是教学的精彩之一。在新旧教材中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可以发现,以前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容易出现内容泛化、动词不当等问题,如在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品质,开发学生的„„能力”等字词。这类目标隐含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主要的,要求教师应做什么,而不是学生能做什么,再有目标动词使用不当,掌握、理解等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的规定性,含义模糊,不容易达标。在新课标中对学习目标构建了三维融合的目标体系,对于认知性目标使用了“知道、认出、区分、归纳、检验”等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用“模仿、独立操作、学会”等规定程度的动词;而对于体验性目标用“感受、经历、尊重、珍惜、体会”等表达感受的动词。这样的行为动词对目标的描述非常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容易达标。例如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以往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样的描述笼统、模糊、空洞,无法体现本节教材意图,而新课标下的学习目标则描述为“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认识二氧化硫既对环境有污染不利的一面,又有化学工业中有用的一面,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这样的目标更符合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要求,且给人一种非常实用具体的感觉。

四、新教材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1、不同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千差万别:新教材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原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不同,原大纲规定了教师教学的上限,即哪些不要讲,学生不要求掌握,而新教材中则规定了教材内容必须要讲,即教学的底线要求,而教学的上限则没有硬性要求,这说明教学内容的可塑性增强了,但是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把握教材难度时,出现差别太大,教学目标制定有很大出入,目标制定的太容易,学生感到很容易达标,缺少了新鲜感,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学目标制定的太高,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易出现急躁情绪,造成教师怨学生学习能力差,学生怨教师教学能力弱,讲解不到位的局面。

2、学生的活动无限地增多:随着新教材的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注入式的教学越来越少,这说明教师已转变了教学观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向新课标迈进,但也发现另外一种问题,即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变着法的增加,教师的讲解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前进行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课堂上全部变成了学生在发言,教师只作最后的评价的局面。有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不会让别人说成注入式教学。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讲授与学生的活动二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不能没有,我个人认为讲授法依然是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的主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挖掘化学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但是与学生活动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哪些是必须教师讲透的,而哪些一定要让学生去活动,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掌握程度。

3、提问是教师的任务:问题的发现是开启学生思维和激发学实践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研究的重点,在课堂提问的提出者是谁的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是教师,研究新课标后我们会发现,能否提出问题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的重要标志。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事,学生提出的问题更代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更有研究价值。针对化学教学而 言,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新教材中学生实验也逐渐由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探险究过程中药品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操作的先后顺序都不是唯一的,而出现的现象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如果在每次实验中出现的细小的、异常小问题都提出来,并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问题只要提出来,就应受到肯定,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了之后才提出来的,教师不能随意的不负责任的去应咐,否则学生的灵感之光有可能就被扼杀,相信只要同学们坚持提出自己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使提出的问题质量越来越高,学习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兴趣 探究性 民主课堂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习热情洋溢

1.通过实验增强兴趣

化学实验生动有趣,通过实验研究,获得的体会能刻骨铭心,达到持久的记忆。经过动手参与,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力,且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为每一次实验的方法不同,得到的实验产物也有异,如果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研究,对潜能的挖掘、对智力的开发均有很大的帮助,能迅速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让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心:手帕为什么不怕燃烧?产生了疑问,有了求解的过程,明白了化学的规律,这样就提升了认知能力。

2.信息化教学丰富学习过程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黑烟滚滚,学生看得触目惊心;演示2:市中心川流不息的汽车排放了大量的废气,我接着播放了一组资料: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全市3/4的人患病,因此美国一再呼吁健康出行;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爸爸有一台车,我妈妈正准备买一辆属于自己专车,看来他们没有认识到机动车造成的危害呀;演示3:春节欢庆,大家欢天喜地燃放无数的烟花爆竹。演示完毕提出问题(1)你感到了污染的可怕吗?(2)你怎样决定改善这些染源?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我提议同学们课后积极搜集有关资料,因为网络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在使用信息过程中与信息互通、把信息重组,将自己学过的知识和信息结合起来,不断地提升认知能力。

3.教学联系生活,增强趣味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加深生活和知识的联系,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在生活中,知识得到积淀,反过来,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有所用。课堂传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毕竟课堂上的时间短促,要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化学知识,课下的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长和不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丰富。活动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观察,多作总结,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也只有学有所用,知识才能够记得牢固,知识才能够像经验哲学的鼻祖培根说的那样成为力量。

4.了解学生的特点

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擅长、心理特点、能力的大小等多方面的因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成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创作,就鼓励其撰写化学小论文;有的学生字写得漂亮,就安排他制作化学墙报,在这个过程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制造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不断地对新知产生兴趣。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方法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学习化学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服务,一切都需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的,积极的投身学习活动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1.课堂观念的更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让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注重自身的进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基本技能。

2.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任何知识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求,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不搞机械式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这个经历里面了解知识,总结自己的感悟,和同学们能够全面的交流自己的意见,达到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对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有着良好的体现,在实践过程当中,多方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一些丰富多彩的“小插曲”,让学生感觉到新颖生动,让大家在一起说出自己的理解,互相帮助,彼此促进。沟通是智慧的表达,也是知识的再现过程,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要找到更好的答案,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注意德育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不可或缺。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它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之零点零三。很多因素都存在着,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响和改变着二氧化碳的含量。随着养殖业的发达,动物的呼吸产生了巨大的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根据这些变化,让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和动力: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应该做,从而利用知识,改善环境,为世界造福。

三、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

1.树立良好的典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而且要在学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有高尚的人格情操与魅力,教师喜欢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亲如一家,彼此和睦相处,课堂上允许即兴发言,打破所谓的“师道尊严”,创造民主的教学课堂,用和谐的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

2.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达到所谓的因材施教。教学的起点不要过高,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够接收和参与进来,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收获。大量的经验表明,进行开放性的问题测验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学习。比如,提出下列问题:灭火方式有哪几种?这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们也能够迅速地回答出来,那么进一步提问,如果是一个图书馆发生了火灾,考虑到图书的特质,我们如何去选择灭火方式?这样问题的跟进,有的学生可能回答错误,有的学生就能深入地思考。

3.加强自主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是“我听你讲,你说我做”,学生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推一下,学生动一下,匮乏善思质疑的良好行为。完成作业以后,也很少进行自我检查,教师指出错误,我就改正,不正确的话我再改,完全不动脑去思考,很少去想我错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等等,加强自主意识的培养则从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情况。

4.打破唯分数论

唯分数论过于呆板,但是一统天下,似乎分数主宰着一个人的能力与前途,其实不然。民主教学的效果有些是隐性的,分数显然无法很客观的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品质始终左右着学生的成长。

5.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发现了问题,就等于知道了一半的答案。但大多数同学还停留在具体目的探讨上,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质疑能力,为他们创造问题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4

一、教师应学会“把自己当做学生”

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 到了学生面前就百思不得其解;学生感到很困难很疑惑, 而教师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貌似已经教得很透彻, 但学生却迟迟没有提高……

种种问题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心理换位”, 把自己当做学生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方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 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过程, 教师必须要明白如何“教”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 更愿意去“学”, 并且“学”得好。因此, 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 体察他们的困难, 了解他们的疑惑, 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把自己当学生”是当好老师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中增加学生兴趣的方法

1. 使用“趣味导语”, 切入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中, 如何能够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兴趣, 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使用能够吸引住学生的导语便是一个好方法。

2. 设置悬念, 制造矛盾。

在化学教学中, 经常需要向学生提出疑问, 或者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矛盾, 造成悬念。由此吸引学生继续学习探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得到答案。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获取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深刻,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和能力。

3. 插入故事, 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引起学生兴趣, 不妨灵活地穿插一些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材料,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 教学《空气》一节时, 可讲述拉瓦锡敢于大胆怀疑“燃素学说”, 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的故事;在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节时, 可讲述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故事;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 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4. 巧妙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 它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结合于一体。尤其是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活跃课堂形式、扩充教学内容, 在寓教于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关于初中化学中的记背内容

1. 关于“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因此, 我们一定要保证让学生透彻理解其内含的所有意义, 通常采用“类比法”和“剖析法”效果较好。即通过比喻、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含义, 或者逐字逐词剖析整个概念, 保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求学生背记时, 则要严格到字和词。

2. 编“顺口溜”和“打油诗”。

对于较难记忆的反应和知识, 我们则可以借助“顺口溜”和“打油诗”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且记忆牢固扎实。

3. 知识类比, 总结归类。

在教学过程中, 将前后的知识系统化, 引导学生将相似的内容类比记忆, 将相反的知识对比记忆, 可以在牢记知识的同时, 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有条理。

当一个章节或一册内容结束时, 应归类整理, 总结归纳, 以便对知识进行巩固和记忆。

四、“把课堂让给学生”

这里所说的“把课堂让给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讨论。针对所学知识的讨论, 尤其是联系生活的讨论, 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最佳过程。

其二, 应适当组织一些“学生主讲”的课堂, 可以按照“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课堂展示———反馈讨论———教师总结”等形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的机会, 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烈山区前岭学校

2014年3月

赵清丽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前岭学校

赵清丽

【内容摘要】化学家西博格说:“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可见学好化学的作用巨大。化学学科教学的魅力所在就是化学实验,可以说:魅力化学,实验当先。加强演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乐在其中、乐而好学;加强演示实验教学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及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演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化学教学的关键一环是有效开展好演示实验教学。

【关键词】魅力

演示实验

基础

初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直观教学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谈一谈我在平时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和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往往渴望从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感知神奇。我就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给学生上

学,学好化学”几个红色的字。学生顿时大呼:“太神奇了!”接下来我趁热打铁顺利把这节课上完了。学生在外因的刺激下产生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有了更强的探究欲望;又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将一张白纸折叠成小纸盒,注满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水沸腾了但纸却没有被燃烧起来,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为什么纸燃烧不起来?”的疑问。这些有趣的实验现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要揭示其中奥秘的兴趣。趣味实验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意识地将趣味实验引入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这种兴趣逐渐内化为比较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其探究欲。

二、改进演示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为依托,适当地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其目的就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容易观察,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解释实验结论。如在讲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稍大时,我增设个一个实验:取两瓶氧气分别正放和倒放在铁架台上,用两根带火星的木条同时实验,学生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都复燃,不同的是正放的那瓶氧气可以实验多次,而倒放的那瓶只能实验三五次。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设计改进实验,并事先对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做充分的准备,从容应对,合理解释,启迪智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既能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起示范作用,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根据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准备周密,演示有效。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还要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表述精准,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在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时,我就逐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蜡烛点燃前的颜色、状态、硬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点燃蜡烛观察到什么现象?火焰有何特点?哪层火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刚熄灭蜡烛后产生的白烟为什么能轻易点燃?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适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形-

成正确的实验思维,养成严谨细致、勤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认为最佳的教学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台上的学生会做的很认真,台下的学生对实验的观察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整个演示实验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时,由于学生已具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部分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进行必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比教师独自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只观看要好的多。又如《溶液》一章,概念多,条件繁杂,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有关溶液计算方法的掌握一直是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我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规律,对易混淆的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全面理解。让学生通过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解决了有关溶液计算难的问题。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所以理解掌握得比较深刻,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

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把好度、把好关,适时引导,给予鼓励,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质疑

例如,讲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时,我增设了一个设疑实验,在容器中放一个空气球,然后问学生:“如果向容器中通入二氧化碳,空气球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求知心里加赠。当看到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气球逐渐上升,学生便发出会心的微笑。

(二)、及时帮助学生改错

学生动手实验时,小组长和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加热前,小组长检查试管口是否塞棉花,高锰酸钾是否平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的朝向,酒精灯是否使用外焰加热等。再如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时,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找出操作上的失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动手实验,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练习就会熟能生巧。

(三)、演示操作要有尺度

现在的化学教材,对于实验类型标注的不是很明确,那么什么样的实验适合作为演示实验呢?我认为首先是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有必要演示。比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题的教学,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对于基本操作,教师必须做出标准规范的演示,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性,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其次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比如《制取氧气》,整个过程相对复杂,教师一定要先演示,然后才能开展学生实验,如果直接让学生实验,效果会不尽如人意。

五、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家庭小实验,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这样,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空气质量”、“调查食品的酸碱性”等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而学生通过做家庭实验亲自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长期如此,学生便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充分发掘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可见范围较小,为弥补其不足,演示完毕后,教师的做法通常是在教室巡回让学生观察,但是学生看到的没有过程,仅是结果,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直观性,提高了实验效果。如在做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只培养皿,内盛浓硫酸,在一块玻璃片的两面各滴一滴水,盖在培养皿上观察,几分钟后,会看到玻璃片下面的水滴慢慢减小,最后全部消失,而上面一滴水仍在。有时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所限,有些实验无法完成或者实验现象不明显。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由于实验需要的温度高,尾气不易处理,此实验在课堂上通常无法成功演示。对此我利用一些现成的实验视频资料,让学生能看到真切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又如工业生产化肥、制碱、炼铁等,通过视频,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整个生产过程。

总之,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动力的需要。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化学教师应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充分展现演示实验教学的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演示实验的功效和优势,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而教师作为新课改的推动者,应当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将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引导者,为学生解决问题提出引导和帮助。并且全面提升学生的高中化学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总结出了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日常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还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器具,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因此,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学习,充分利用新课改这一有效机遇,更新观念,自我完善,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觉得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调整、更新,促使自己专业成长:

1.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重新认识高中化学教材和整个知识体系,研读和理解新课程理念,明确教材编排意图,找准切入点,进行备课,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每节课能使学习学有所得。

2.教师应当重新审视现代教学环境,不断学习并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器具和实验仪器及教学软件等。随着社会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安排了新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与社会更贴近的相关知识也作为拓展类知识安排在其中,要求教师务必会做PPT、能插入音频或视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内容、知识、实验以多种方式呈现,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应用。

3.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体会化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离我们生活很近,学化学很有用。如,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能联系社会中一些不法商人利用SO2的漂白性漂白银耳,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两种银耳,一种未被漂白,颜色偏黄;另一种被SO2漂白,外观雪白很好看。设置情景,若你到街上采购银耳,你会选择哪种?这样的教学设计很能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4.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常用的有: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以及演绎法等,当然,在这多种方法中都应当秉承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中,侧重于化学学科知识的传授,以老师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学习以老师一言堂灌输式为主;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种方式只适合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思考性和创造性,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转化角色,课堂中走进学生,多以开放式、探究式问题引导、激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与老师、同学的沟通能力等。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的个体到积极参与的主体,课堂中老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让老师、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与学,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效果,让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加强学科间渗透

传统教学中,仅仅注重单一的学科学习,将学科作为单一的存在个体,并没有做到联系发展,所以学生在学习多种学科时感觉困难、内容繁重。而新课程中更加注重学科间的渗透联系,不仅仅将学科作为单一存在个体。例如,在学习化学中可以将数学与物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科间充满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联系发展的思维模式。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一《必修1》碳酸钠时,可以将化学与人文历史相联系,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这样不仅学习了纯碱的工业制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侯德榜先生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因此,这种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学习模式既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观。

四、帮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教师不应当仅仅将眼光局限于课本上,而是从多角度、多渠道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图书馆、科技馆、研究所、参观知名企业等方式,展开相关调查等活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宽视野、提升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电视、电影等途径来获取化学知识充实自己;如针对现在的热点“雾霾”问题,可以思考其成分是什么,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解决措施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一活动,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务必更新观念,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成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教师,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化学,爱学化学,用好化学。

参考文献:

[1]谭世欢.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張润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赵姝婷.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储呈俊.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2.

药学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7

1 重视教材的选择

选好一本适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质量的优秀教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头等大事[1]。我们选用的是铁步荣, 邵丽心主编, 我们课体组老师参编的《无机化学》, 这本书是“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此教材为了避免与后续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 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做了以下变动:删去了1997年版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基础、表面现象和胶体、滴定分析法等四章, 以及元素章节中的金属元素的生物作用等内容。适当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作为拓展部分, 如中药矿物药的应用[2]、金属配合物在医药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中医药等21世纪研究的热门领域。2002年版的《无机化学》教材突出中药、制药的特色, 内容、举例尽量与中药、制药接轨, 比较适合中医药院校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2.1 重视绪论的讲解效果

无机化学的绪论课为大一新生的第一节化学课绪论课讲解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及积极性。同时, 这也是学生由中学化学教学模式 (每节课授课内容少、练习多) 向大学化学教学模式 (课堂讲授内容多、练习少) 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 在给新生教授无机化学内容之前, 重点介绍绪论部分, 指出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目的要求, 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学学习方法以及无机化学与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对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调整学习心理,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启发式教学

老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如在讲授缓冲溶液内容之前, 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人吃的食物及喝的饮料为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的?”学生通常会回答:“都有。”问:“人体血液的pH值能够严格保持在7.35~7.45之间, 一般情况下, 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人们吃了酸性食品或碱性食品而发生改变, 为什么?”学生开始沉默, 慢慢在下面讨论。这时可以告诉学生:“因为人体血液是一种复杂的缓冲溶液。”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什么叫缓冲溶液, 这类溶液有什么特性等其他方面的思考。

2.3 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药学院的学生学习无机化学是为之后学习药学专业课打基础的, 如果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只单纯讲其复杂、抽象的理论, 难免学生会产生“疲劳感”, 甚至会有学习无机化学不重要, 因为它与药学专业没关系的错误想法。因此, 在讲授本课程时,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多举一些无机化学与药学相关联的例子。如笔者在讲授稀溶液的渗透压时, 学生对这一理论似乎不感兴趣, 但当讲到制药厂在生产用量大、供静脉注射的注射剂时必须严格按国家药典要求, 制备与血浆有相同渗透压的溶液时, 学生会意识到渗透压与药学专业是紧密联系的, 从而会调整学习态度。再如讲铁 (Ⅲ) 盐过程中指出:中药矿物药代赭石、禹粮石的化学成分为Fe3O4, 代赭石具有镇逆、平肝的作用;禹粮石具有止血、止带功效等,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会充分意识到学习无机化学与本专业的重要性。

2.4 巧设比喻

根据知识的特点, 运用一些恰当的比喻, 既可以使复杂抽象的理论变的简单、易于学生理解, 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3]。如在讲强电解质溶液时, 由于离子氛的存在导致溶液的导电性比理论值低一些。可以比喻为:当一个人沿河水逆流而上时, 由于他周围的水的运动方向与他本人的运动方向相反, 对他的运动起到阻碍作用, 因此这个人的游泳速度一定会比他的平时游速小。这样, 学生听后就很容易理解了。

2.5 与实验相结合

无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课, 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3 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

我们使用的《无机化学》教材是针对中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和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 按108个学时编写的。而我们院只设了48个学时,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尽量讲授更多的内容并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呢?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如讲授原子结构与周期系以及化学键与分子结构这两章的内容时, 涉及许多原子、分子水平的微观空间结构, 如果单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太抽象, 难以理解, 而且讲解起来也非常费时。使用多媒体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 通过多视频、图片的形式, 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样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也不可忽略例如在讲解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公式推导时, 只有使用板书的形式, 学生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意义。总之, 笔者认为只有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考核方法多样化

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法, 期末考试一次定结果, 往往会导致学生平时学习松懈, 最后考试时, 临时抱佛脚:对笔记进行“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因此, 无机化学成绩按平时成绩20% (包括作业成绩和上课表现) 期末考试成绩占80%来考核。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上课出勤率也大大提高 (无故旷两次课, 平时成绩为0分) 。

5 结语

无机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是药学科学发展的重点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一门先导课程, 打好牢固的基础, 掌握完整且有针对性的知识体系, 对于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以及中药化学等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为了能在以后的无机化学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将继续以学生为本, 不断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路及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药学无机化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永.药学无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 2009 (7) :82-83.

[2]铁步荣, 邵丽心.无机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98-307.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8

1. 通过实验增强兴趣

化学实验生动有趣,通过实验研究,获得的体会能刻骨铭心,达到持久的记忆。经过动手参与,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力,且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为每一次实验的方法不同,得到的实验产物也有异,如果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研究,对潜能的挖掘、对智力的开发均有很大的帮助,能迅速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让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心: 手帕为什么不怕燃烧? 产生了疑问,有了求解的过程,明白了化学的规律,这样就提升了认知能力。

2. 信息化教学丰富学习过程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 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 工厂烟囱中排放的黑烟滚滚,学生看得触目惊心; 演示2: 市中心川流不息的汽车排放了大量的废气,我接着播放了一组资料: 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全市3 /4的人患病,因此美国一再呼吁健康出行;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爸爸有一台车,我妈妈正准备买一辆属于自己专车,看来他们没有认识到机动车造成的危害呀; 演示3: 春节欢庆,大家欢天喜地燃放无数的烟花爆竹。演示完毕提出问题( 1) 你感到了污染的可怕吗? ( 2) 你怎样决定改善这些染源? 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我提议同学们课后积极搜集有关资料,因为网络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在使用信息过程中与信息互通、把信息重组,将自己学过的知识和信息结合起来,不断地提升认知能力。

3. 教学联系生活,增强趣味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加深生活和知识的联系,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在生活中,知识得到积淀,反过来,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有所用。课堂传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毕竟课堂上的时间短促,要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化学知识,课下的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长和不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丰富。活动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观察,多作总结,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也只有学有所用,知识才能够记得牢固,知识才能够像经验哲学的鼻祖培根说的那样成为力量。

4. 了解学生的特点

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擅长、心理特点、能力的大小等多方面的因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成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创作,就鼓励其撰写化学小论文; 有的学生字写得漂亮,就安排他制作化学墙报,在这个过程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制造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不断地对新知产生兴趣。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方法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学习化学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服务,一切都需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的,积极的投身学习活动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1. 课堂观念的更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让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注重自身的进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基本技能。

2.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任何知识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求,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不搞机械式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这个经历里面了解知识,总结自己的感悟,和同学们能够全面的交流自己的意见,达到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 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对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有着良好的体现,在实践过程当中,多方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一些丰富多彩的“小插曲”,让学生感觉到新颖生动,让大家在一起说出自己的理解,互相帮助,彼此促进。沟通是智慧的表达,也是知识的再现过程,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要找到更好的答案,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 注意德育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不可或缺。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它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之零点零三。很多因素都存在着,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响和改变着二氧化碳的含量。随着养殖业的发达,动物的呼吸产生了巨大的二氧化碳; 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根据这些变化,让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和动力: 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应该做,从而利用知识,改善环境,为世界造福。

三、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

1. 树立良好的典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而且要在学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有高尚的人格情操与魅力,教师喜欢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亲如一家,彼此和睦相处,课堂上允许即兴发言,打破所谓的“师道尊严”,创造民主的教学课堂,用和谐的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

2. 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达到所谓的因材施教。教学的起点不要过高,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够接收和参与进来,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收获。大量的经验表明,进行开放性的问题测验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学习。比如,提出下列问题: 灭火方式有哪几种? 这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们也能够迅速地回答出来,那么进一步提问,如果是一个图书馆发生了火灾,考虑到图书的特质, 我们如何去选择灭火方式? 这样问题的跟进,有的学生可能回答错误,有的学生就能深入地思考。

3. 加强自主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是“我听你讲,你说我做”,学生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推一下,学生动一下,匮乏善思质疑的良好行为。完成作业以后,也很少进行自我检查,教师指出错误,我就改正,不正确的话我再改,完全不动脑去思考,很少去想我错在哪里?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等等,加强自主意识的培养则从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情况。

4. 打破唯分数论

唯分数论过于呆板,但是一统天下,似乎分数主宰着一个人的能力与前途,其实不然。民主教学的效果有些是隐性的,分数显然无法很客观的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品质始终左右着学生的成长。

5.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发现了问题,就等于知道了一半的答案。但大多数同学还停留在具体目的探讨上,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质疑能力,为他们创造问题情境。

总之,教师要搞活教学,让化学学习生机勃勃,给学生开创一个广阔的天地,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学习的天空自由翱翔。

摘要:化学教学首先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重视实施探究性的教学,第三要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本文围绕以上三点展开分析,略谈了笔者在教学中的些许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9

一、重视实验教学

如今的中学化学教学中, 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这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大部分化学教师把“做”实验变成了教师“讲”实验、“画”实验, 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 只要考试中的实验习题会做就可以, 实验是否开设并不重要, 忽视实验这一环节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 多媒体的应用, 使得部分教师打着“多媒体教学”的幌子, 去误导学生过分追求和迷恋多媒体的声光模拟实验, 让学生看看了事, 以讲和看代替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也似乎学得“轻松自然”, 这种淡化学生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的做法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它将严重妨碍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化学实验, 把学生的好奇心转花为学习兴趣, 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要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步骤的方法。

二、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配合知识的讲授, 由教师所做的表演示范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 演示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化学事实, 使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 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三、重视重点实验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 两大气体的性质和制法是最重要的实验, 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两个实验的教学。氧气的性质和制法是第一个物质制备的探究性实验。这个实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实验中, 教师不要为学生设计活动方案, 只是给出三种药品的反应原理, 然后提出“在实验室中如何制氧气”的实验探究题目就可以了。药品的选择、发生装置的设计、收集方法的选择都交给学生去完成。要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要明确我们的任务不是给他们什么, 而是引导他们找到什么。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此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学生也已能够应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 通过联系、迁移、比较、选择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进而完成探究过程。这样不但能进一步巩固研究性学习成果, 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对这样重要的实验, 我们不必小心翼翼的对知识点讲了有讲,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的知识掌握是最牢固的。

四、争取在分组实验中给人人动手的机会

分组实验是学生实验的主要方式。它是为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一种课堂实验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 过去由于实验条件、实验经费等诸多方面的间题, 往往每个小组的人数都在8到10人, 这样参与实验的学生就只有两三个, 是真正动手的少, 看的多, 没有给学生人人参与的机会。有些学校甚至将本该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改为黑板上讲实验, 这就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现在随着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学校的经费已经完全能够保证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出。在分组实验时, 可以把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3人以内, 有些重点实验不再以组为单位, 而是让每一个同学独立完成。这样学生不仅有充分时间和充足的空间认识和接触仪器, 用实验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而且还可以体会到科学探究乐趣, 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在兴奋的状态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五、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 推进于问题, 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可见, 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 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 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 激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总之, 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中我很注重实验教学。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于化学学习过程中,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 化学实验亦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载体。它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 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 而这正符合中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特点。实验可以提供精心筛选和简化过的感性材料, 它能使学生对化学事实获得直观、具体的认识;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还可以给学生学习化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 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 亲身体验化学实验过程, 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兴趣,科学探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健琦.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 2007, (13) .

[2]宋立爽.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 2007, (6) .

[3]李海荣.谈《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8, (1) .

[4]李家亮.用好三个标志性实验促使研究性学习产生三次飞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5) .

[5]王才斌, 冯雅琴.试论初中化学教学的几个问题[J].化学教育, 1995, (1) .

[6]姚志强, 王彤.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三个动向[J].学科教育研究, 1996, (6) .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10

一、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比较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 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 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 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 决不可以越俎代庖, 让学生在多种探究过程中, 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的关系,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2. 重视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与生活实际联系也很紧密, 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社会实际, 才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有利于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新教材在重视实践上做了大胆的突破。一方面重视了化学实验的教学, 恢复其探究功能。另一方面增加了活动与探究,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 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科学性。

新教材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科学设计了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高中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帮助学生把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1. 研究教材内容, 设计好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新课导入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很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提高课堂效率。如从教学内容导入, 从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复习旧知识导入, 根据学生情绪导入, 结合教师自身特长导入, 等等。总之, 导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2. 多与生活联系, 改进探究实验。

新课程强调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 主动探究。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时,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的实验时, 教材中要求实验在烧杯中做。本节课将实验进行改进:把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在可以封口的小塑料袋中进行混合, 用手摩擦, 并感觉塑料袋的温度变化, 然后稍微打开点袋口, 闻气味。通过一个简单的改进实验, 让学生体会到在平常的生活中, 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化学变化, 化学就在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结论、物质的性质, 也就没那么难以记忆了。

3. 以生活场景为背景,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在农业, 工业, 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和应用。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也是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的一点。

在讲盐类水解应用时, 可以设计情境:在村子里住着两位农民, 小李和小王, 他们都种了几亩水稻。小李很勤劳, 不仅买了氮肥硝酸铵, 还同时使用了自己烧制的草木灰 (呈碱性) , 小王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铵, 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 收成一定好, 结果到了秋收时发现, 自己田地的产量远不及小王的, 你知道原因吗?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基本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的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概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要讲清、讲透彻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表述时用词的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物质的结构”时,讲到物质既可以由元素组成,又可以由微粒构成。这时就一定要讲清楚“组成”和“构成”的不同。必须要强调用元素描述时用组成,用微粒(如分子、原子)描述时用构成。组成是从宏观角度来讲,而微粒是从微观角度来讲。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组成或构成。又比如讲“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讲清某种溶液能否再溶解自身溶液中的溶质,而不是其它溶质。否则还会产生某温度下氯化钠的溶液中能不能溶解氯化钾的错误。

二、概念中的关键语句要加以剖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容易死记硬背,往往概念记住了但做不了题。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对一些比较深刻,内容有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讲“溶解度”这个概念时,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这一概念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第一要强调是在一定温度下。

第二要强调容积的量为100克。

第三要强调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第四要强调在满足前面三个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数量。

在教学中若将每一个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每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三、概念中的疑点要从不同角度讲,加深理解

有些概念在讲解时会遇到很多的疑点,单纯从一个角度讲,很难讲清楚。这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讲,多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多问、多想。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把握概念的内涵,不至混淆。

比如讲酸、碱、盐时,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碳酸钠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碱,那么它是不是就是化学中所说的碱?为什么?再比如讲酸时,我们知道酸一定能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而能电离出大量氢离子的就一定是酸吗?酸式盐如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也能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它是酸吗?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把概念融入到習题中去讲

在讲述概念时,不能一味地只讲概念本身,反复强调概念原话。而应该是边做练习边讲概念,根据概念在习题中的运用,帮学生分析、理解概念。这样不光是能记住概念还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在写作业或者在考试中,就能利用概念完成老师布置的或者是考试的任务。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字、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赵少民.《谈化学概念理解的几个要点》

生物化学理论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2

1. 熟练掌握生物化学的全部内容是教学的首要基本功

生物化学是一门渗透多学科内容的学科,它与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且与数学、信息学等也有联系。这就要求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生物化学知识,并且随时跟踪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同时还要经常涉猎有关学科的知识,充实营养自身。在当今“信息爆炸”与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已多元化,通过书报、影象、网络等都能获得信息。教师应尽全力收集积累与该学科有关的资料,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加工建成“资料库”,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选题需要及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与分类,以保证教学资料有一定的数量与质量,并且按着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系统性、科学性、条理性、前沿性及简明性等特点。这样在备课时查阅方便,授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内容丰富,生动具体,并能将教材上的精华提炼出来讲深讲透。这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哲理。

如果说教学需要教师查阅并积累教学资料,是知识信息量的积累,是大脑获取并贮存信息的功能体现,是智能金字塔的塔基,那么备课与教学过程是大脑对信息进一步加工并运用信息的功能体现就是智能金字塔的塔身,而科研选题和撰写论文需要对大量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新的观点或实验设计方案,实际上是大脑加工旧信息并产生新信息的过程,是认知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产生创造力智能金字塔的塔尖。众所周知,只有提出新观点或具有创新的文章才有可能发表。这就是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由于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必须参加科研工作,否则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易升华,也不易超出书本的局限。将书本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会更好。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该注意避免知识从书本中来再到课堂教学中去的模式。

授课时除了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以外,还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条理性,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及其引申等。例如碱基互补配对既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核心,又是“中心法则”中DNA复制、转录、翻译、修复、逆转录及RNA复制的分子基础,还是PCR、分子杂交、基因工程、“基因钓鱼”等生物技术及应用的理论基础。存在于生命活性物质中的互补结构,是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分子之间识别与结合的分子基础,并参与了许多生理与病理过程。

DNA与蛋白质分子中都有螺旋结构,前者是双链并且主链在螺旋外侧,贮存遗传信息的碱基侧链在双螺旋内部,这有利于保护碱基免受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的作用,以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蛋白质中的α—螺旋是单链并且所有的R侧链都伸向螺旋外侧,这与DNA和RNA单链线性三联体密码的编码方式相适应,并能保证遗传信息由DNA→RNA→蛋白质的线性序列传递。尽管不同的肽链氨基酸序列不同,但是由相同的肽键连接而成的主链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R侧链的排列顺序。R侧链在螺旋表面并且与环境充分地接触,是肽链折叠盘绕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甚至四级结构的基础,同时也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基础,并使生物体表现出了不同的性状,由此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2. 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动力

由于生物化学知识在科研、工、农业生产、食品酿造、医药卫生、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地穿插讲述生物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肯定会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蛋白质与氨基酸在等电点(PI)时溶解度最低的特点在医药与味精等实践中的应用,糖的无氧酵解是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和发酵酒类与食品制作的理论基础。还有生化知识与技术在日常生活、医学及临床化验等方面的应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但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了解这些知识的实践应用,并增加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择业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 安装好“接口”、打开“窗口”

为了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现状及成就,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打开一定的“窗口”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让学生了解所学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及应用,如生物界遗传的统一性和密码的通用性是现代生物学技术与应用(基因重组、转基因生物、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与酶工程等)的理论基础,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核酶的发现对酶是蛋白质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并丰富了酶的家族成员;RNA与蛋白质多肽链的剪接与加工等对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由DNA→RNA→蛋白质线性序列传递的对应方式也提出了挑战;生物化学技术———PCR与分子杂交及印迹方法等在分子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中已有应用,蛋白质的糖基化与糖组学、糖工程、抗病原微生物黏附的糖复合物药物的研发及应用,等等。让学生了解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等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上一篇:改善管理下一篇:双驱动进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