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7-23

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共9篇)

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

浅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语文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以及进行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小学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在新课标理念的推动下,语文教师更需肩负起时代的重托,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如何搞好提语文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语文知识。

教师必须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己任,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所有特征都离不开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去谈语文教学改革,便失去了改革的立足点。中小学生年龄小听觉敏锐,思维活跃,机械记忆力强,活泼好动,好奇好胜。与成年人相比,这是他们学习语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们语文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优势,抓住机遇,帮助他们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同样的教法,不可能让每个学生收到相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开始学习语文,半个学期的新鲜感一过,就会有人掉队,接着便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怎样对待“两极分化”现象,将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试金石。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慎重的问题,对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异的学生,我们老师都不会感到忧虑,关键是掉队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更细致的做好两件工作:一是,在教学开始的第一天就立足于防止两极分化,而不要等到出现两极分化以后再来想对策。“亡羊补牢”固然于事有补,但未雨绸缪岂不更好?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广度,让学生百分之百参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密切注意任何可能导致两极分化的因素,把两极分化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二是,以满腔的热忱帮助后进生,查找掉队的原因,适当降低要求,激励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去弥补知识缺漏,缩小差距,迎头赶上。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都能找回自信,都能的达到新课标的最低要求,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自甘掉队,放弃语文的学习。

其次,我们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语言是人们交换信息的第一载体,是人类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其内涵极其丰富,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注重开展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熏陶。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时,应借助课文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结合例文,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审美情趣。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勤动脑、动手的习惯和劳动技能。在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领会了语言的内涵积累了知识的同时,又陶冶了情操。语文教材是结合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劳动实际编写的,内容充实而富有情趣。我们应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劳动和文体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达到既培养知识,又陪养能力的教育目的上来。

最后,要注意学生的个性,让其主动的发展。

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个性。

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发展了个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比如:有的学生爱唱歌,有的学生爱表演,有的学生爱运动,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字写得漂亮,还有的学生负有组织才能。我们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应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差别,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条件,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既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又要辩证的看待个性的发展,更好的适应新课标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观念。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各个具有专长,就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要想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极易对这门学科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在教学中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还有就是,尽量的运用各种手段如图画、声音、视频、游戏、活动等,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我要学”的内动力驱使下,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学习,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大宝库里一样,总会有欣喜的收获。

总之,学语文很难,教语文更难,但是只要我们肯多动脑筋,多花功夫,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就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取得教学工作的成功。

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我认为, 阅读教学是灵活机动的师生互动活动, 除了紧紧依据语文课本之外, 也要在生活、社会等方面学习, 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尽可能多地利用文学和文化资源, 完善学生个性, 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阅读教学体会。

一、开学初, 建立常规, 规范行为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自然。因此,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 我就首先制订常规, 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如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浏览、略读、精读。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 每学期至少读五本书, 可读教师指定的读书篇目, 也可以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写出心得体会。然后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重复练习, 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强化,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中,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授《月亮上的足迹》时, 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了杨利伟等人的先进事迹以及发射神舟五号、六号的资料, 课上又播放了当时盛况的视频, 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学好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 我又根据语文课的特点, 抓好“整体———部分———整体”三个环节。

如我在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就先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让学生根据过渡段把文章分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 这样安排,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眷恋, 对“三味书屋”枯燥呆板的生活的厌恶之情。

三、综合学习,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加大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宽度

现在, 学生们见多识广, 平庸呆板的教学必然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认为, 加大宽度和深度是语文阅读课走出“老师难教, 学生厌学”境遇的最好办法。

如我在教《白兔和月亮》时, 除了让学生掌握了必备的语文知识之外, 我又设计了一节综合性学习课:让他们课外广泛搜集资料: (1) 名人、伟人正确面对财富、名利的事例; (2) 古往今来不能正确面对名利的人和事; (3) 你自己曾经遇到的这类事以及当时你的处理办法; (4) 现在学习了课文, 掌握了寓意, 在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做等。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兴趣盎然, 积极投身到这次活动中来。在搜集中、在交流中、在辩论中, 对于财富和名利的问题同学们有了正确的认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学会了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浅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一、在突出人文教育的同时,强化基础知识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育目标的突出地位,这就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人文,按词典里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经》说“文明以正,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司马光在《传家集》中也说到:“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这里的“文”便可理解为今天的“人文”。语文教学突出人文性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核心是有道德,而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有文以栽道的传统。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人文性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提及甚少,常常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热热闹闹,教学形式也变化多样,可就是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做必要的分析,更没有安排必要的训练。

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强调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但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而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二者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二、师生需相互感恩,方得教学和谐。

学生感恩于老师,乃天经地义,此话题已被热议了千百年,但是老师究竟该不该也感恩于学生呢?我说该!恩从何来,简单一点,那就是:因为有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才有了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才有了老师们进修提升的原动力,促进老师的发展,帮助老师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我说:学生于老师有恩,老师应感恩于学生,如果一个老师在内心里感恩于自己的学生,那他就不仅只是执著于教书,更会专注于育人——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充满爱心,关怀每一个学生;不惧困难,与学生共担风雨……只有师生相互感恩,师生间的矛盾和代沟就会越来越远,彼此间的心灵就会越来越近。如此,则校园和谐,课堂和谐,而建立新型互动的和谐课堂,于语文教学至关重要。

三、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能有好效果,我在上《开国大典》一课时,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好、思考好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结果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刻,不但合作整理的结果与所得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大多教学生则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解,一堂课下来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究竟原因,是我没有真正理解合作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需要研讨、合作的话题很多,但不能见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要想真正做到合作,一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二要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学生的“自主”应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就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我曾这样想,也曾这样做过,如在阅读《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完成,当我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有少数学生回答了,但不完整;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们弄不明白老师想达到什么目标,也说不出本文的主题。因此后来的阅读课文我就先让学生看清楚课后的思考题,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读完再一次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收益,学习效果还算理想。因此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

五、语文教学中应寻求多元化教学渠道

语文是一个集人文、工具于一体的学科,就不仅仅是一个公式与定理的简单运用,仅局限于一本小小的语文教材远远不够,还要将学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如何学好语文时,让学生们把自己在家、在上学路上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优美对联、歇后语等说出来进行评比,这下全班同学热情高涨,有的学生能一下说出七八个对联或歇后语,就这一小小的引导,竟激起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外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学生就会获得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

浅谈高三语文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 何方晓

2008年,我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次高三语文教学,这一年有汗水有欢乐,有体会有收获,至少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教过高三才算真正的高中语文教师,这一年我体会颇深,逐渐明白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语文知识,应对高考。

一、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个教师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立足于把学生当主人;立足于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各个层次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主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自然就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的内因起变化,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共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我的体会是既是件难事也是件易事。如果为老师的不首先彻底解放自己,没有一个极好的民主教育思想,只靠留作业,课上启发提高等,这些演戏一样的小动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一辈子都不会爱学习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一生,一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好品质,这是教师的责任。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点燃学生的热情。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我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不懈追求。课堂上,我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课堂上我常常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我对学生说:“文言文阅读方向的题我们已经做几节课了,下节课我们是不是该换一下内容了,你们认为下节课讲什么好,”每当这时学生的兴致都特别高。学生有的说讲这个,有的说讲那个,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这便是下节课讲授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有时我以工作忙或有事抽不出时间为由,找那些不爱学习语文或语文学得差的学生帮我备课,如帮我查字典,设计问题,做训练题的答案,在讲课前宣布这一消息,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从表面上看,这是很随意的,却给学生创造一次认识自我的机会,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高考是选择性考试,这就决定了考试题目要有较高难度与深度,同时高考是 1

以考能力为主要目的,这就决定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解、分析、结合、评价、运用、联想及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考查。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在课堂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每学期都要有一部分时间,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为了明确统一学习目标,自学前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方案包括:学习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属于识记的内容有哪些?属于理解、分析综合的知识有哪些?应该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方案制定后,就是自学,大家讨论,做出正确答案。通过自学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减少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主意识,增加了增长能力的机会。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让学生主动去做一件事,这并不难,难的是教师肯不肯去相信学生,支持学生。为什么非得要做托着太阳升起的人,让太阳自己升起岂不是更好吗?

二、不断探索,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教与学效率”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因为我们确确实实想到语文学科总是课时不够,而学生的课余精力往往在最后才想起学习语文,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都直接依赖语文课的时间。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运用做训练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强化,根据训练题的有序性和针对性,我尝试着运用“六步”教学法指导高三复习,目的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通过做训练题而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把讲和练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训练的地位,突出自学的功能。

1、定标:思维的战舰驶向何方,目标必须明确,知识的海洋既可载舟,就可覆舟。如果驶进不适合自己的海域就会毁掉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定标就是确定一节课的研习重点,但这一重点不是从本课出发,而是从整个知识点出发,这样就要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紧紧抓住重要的,割舍不掉的东西,这重要的内容就是语文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内容。

2、选题:因为目标明确,学习时就可以从大量训练题中选择出有价值的训练题。这既是将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认识过程,这一步的关键之处就是在于如何将题选准,通过不断向长年教学高三的老教师请教,结合实际将题最大程度的选得有针对性,使之和学习目标相统一。

3、讨论:选定训练题后,便引导学生自学,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解决,实在学不会的大家讨论,研究疑难问题。整个过程有机控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最终目的不是找到训练题的答案,而是掌握答题技巧,增强理解力。

4、答题:个别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则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回答;学生不会,则由老师解答。在答疑时可提出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做训练题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我便给予以回答。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待下课后个别研究,特别强调答题的技巧性和实效性,避免答偏答错。

5、自测:如果哪个知识点重要,需要准确无误掌握。我便出几道小题全班同学做,需要书面回答的问题,一般都限定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必要的知识点上,用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佳的效果。

6、自结:即学生要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这就像录象机倒带,学生快速将自己头脑的录像带倒至上课时,再根据需要放映一遍必要的内容。然后请同学总结,总结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这六个步骤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控制?从信息论的角度讲,这六个环节有助于信息的处理。

三、对高三语文复习的认识和思考

高三语文复习怎么搞?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方向,因为《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原则和依据。是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能力等级的划分,试卷结构形式,赋分比例都作了明确地规定,而且提供了样题,近三年的高考试卷都严格遵循,言而有信。因此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是备考前的必要准备。另外,分析和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于了解命题发展的轨迹和走向,把握考试内容和能力层级的分布,弄清板块结构和试题形式也至关重要。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教学。为了全面掌握《考试说明》内容,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强化训练、模拟训练,这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手段和途径,为此,在有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分段过关,注重实效。

我把复习备考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采取恰当的步骤,做到有条不紊不打乱仗。

第一阶段,依纲据本。以扎实的“双基”训练,迎接高考。按照《考试说明》的内容,分成若干专题,强化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高考的要求。一般做法是:精析考点,览要知识,指导解题,训练能力。

第二阶段:结合历年有关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把高考试题的内容与《考试说明》中考点一一对号,启发思维,了解解题过程,做适当的理性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落实到能力训练上,要求起点适度、容量大,针对性强,严格把关。

第三阶段:紧跟高三语文备课组,选用权威的材料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临考前的冲刺阶段得到全面扎实的演练,重在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重点突破,强化训练。

有人说高三语文复习要“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指语文知识和作文,“中间”是阅读。这种说法是一种“无奈”的心理反映,因为高考语文年年的抽样统计分析,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低,投入多效果差。鉴于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重点突破,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具体做法是:

①改革阅读教学的程式。阅读时以筛选和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重点放在学习和品味语言上,放在整体把握文意上。

②复习备考上,把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内容分成四大块即:“理解语句”、“把握文意”、“分析文章”、“评价鉴赏”等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快速阅读,敏锐感知,筛选信息。

③根据阅读测试的合题原则,授之以应试技巧,掌握答题方法。

强化训练,要精选优化的训练材料,设题规范、科学、有深度,容量要根据内容和训练目的而定,不一定都要“大容量高起点,高难度”。有的内容必须反复,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强化。高考复习要过关,必须注重实效。备课、上课、辅导、反馈几个环节都要认真抓,落实好,特别是训练后的“反馈信息”要一清二楚,尚未过关的内容和某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高考复习中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做法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仅仅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高考语文复习就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实整个教学仍然有很多不足,教海无涯,在今后高三语文教学中,我将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探索。

通讯地址: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404000

浅谈地理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将在实践中验证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的实验,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最佳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师评价体系。在这些内容的实验中,教学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学校实验的重点,就此我进行了尝试和探

索,现就课程改革的模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积极、开放、兼容的教师心态

首先,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转变。教师的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枝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和常规地理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地理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但在地理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和目前尚未定论的地理现象和理论,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这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非学无以致疑、无问无以广识”,教学活动应主动地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当然,这样的创新无疑

会给教师增添一些心理障碍,例如有的教师存在以下顾虑。

1.怕自己讲不深、讲不透。认为自己讲不透、学生就学不会,应该让学生先学会、再去创造。

2.怕课堂上学生大活跃了,秩序乱了管不住。

3.怕教学任务重,完不成任务。现在加班加点还完不成呢,哪有时间让学生创新。

4.怕自讨苦吃,教学上的创新是很难的,创新只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还没人

说你好。

5.怕打破常规,怕追求形式新颖招致其他教师的非议„„

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行为,因此我们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但更新教育观念不仅是“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过程,还是一个体验、领悟和形成理念的过程,也就是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过程。所以,学校领导要给教师们接受新观念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锐意进取,积极吸取新的知识养料,努力学习现代化教育科学技术,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学校也只有着力挖掘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在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坚强阵地。

二、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和创设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而教师要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至关重要,它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创新思维的关键一环。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一样,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和创造情境的作用。精美得体、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导语,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易于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高潮,同时教师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参与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变“苦学”为“乐学”。教学中要切忌教法呆板、单一。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探讨,启迪思维,得出初步认识,再由学生归纳总结,说出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加深印象。这种思考、讨论、求证、解答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既使学生有效地获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 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设置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各“报纸”或“杂志”的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教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讲。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一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是增添了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创造了愉快、和谐、主动的教学氛围。

三、转变旧的学习观,激发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严重地受“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观的支配。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使学生在今后急剧的社会变化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力,其含义:一是具备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和结论,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具备与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共同参与、寻求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转变旧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主动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扩展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充分认识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当学生具有了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时,教师应针对具体的地理问题启发、指导、示范地理思维方法,为学生独立思维铺平道路、指出方向,以保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提高独立思考的效率。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地理想象作文演讲,让学生以新课内容为背景,适当补充资料,大胆想象、联想、紧扣教材写出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地理想象作文,教师提前批阅,选出优秀作文的作者上台演讲。该做法打破了过去以课本为依据,以教室为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

为“主体”,教师为“主持人”或“指向标” 的作用,将少数人的活动变成了人人参与的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同时也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转变了旧的学习观念,激发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热情,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和表达力等等,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观察实践、鼓励探索发现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思维方法之后,应当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新知。在教学中具体的教学认识过程和探索过程是有多种开端的,它既可以从获得的生动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开始,也可以从学习抽象的理论开始,有时还需要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始,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的不同性质出发选择合理有效的认识探索序列。观察是获取生动的感性知识、为独立思考提供素材的重要一环,老师应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平时“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主动地发现有价值的一手材料。例如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全球变暖”问题,这也是同学们都已经观察到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开展讨论。“全球变暖”有人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地球气候周期变动所导致。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材料,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辩论,教师进行评价、概括和总结。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的作用。此外,教师自身在问题发现与问题探讨上未必比学生更准确和更有深度,教师应该有一种开放兼容的思想基础,随时准备并及时鼓励学生有意料之外的精彩发挥。如果学生的创新超过了教师的知识范围,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尴尬情况时,我认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从容地回答: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老师现在也没有明确答案,待老师查阅资料后,再与同学们探讨。这样既不失去老师的威严,又提供给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机会。在探索发现问题上,当同学们的回答中出现知识性、概念性错误时,我也只是点出来,故意设置悬念,以使他们对将要探索、发现的问题产生某种期待,即使答案有错误也并不特别地去修正,而是给他们提出来启发他们继续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感到不满足,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进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的钻研精神。

五、创新发散的地理教学情景

地理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韵味所在,它能帮助学生进人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定向思维”和惯常思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应用“发散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放眼世界,放眼社会生活,勇于开拓新的思维领域。这也正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优势所在,对地理教材中已有定论的问题也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假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而不是相同,四季将会如何变化?假设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而不是自西向东,昼夜的变化又会如何?这样教学既能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地理课还应该把一系列联系生活,具有发散和决策教育意义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大陆漂移说是空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城市里的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等等,以引起学生进行探讨分析。教师应多思考以尽可能多地提出这样具有综合思维与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并以小论文、小专题的形式,结合学校选修课与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寻找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小报告,最终在课堂作“专题报告”,以此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其

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

在这次教学改革中,我们教师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一般来说有下列问题可供参

考。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打好知识基础是什么关系?

2.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发展其个性是有益的,但如果产生了以自我为中

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时该怎么办?

3.学生的创新打破了学校的某些规则怎么办?

4.学生的创新如果超过了教师的知识范围,使教师在课堂上尴尬怎么办?

5.学生的创新如果有冒险性或危险性怎么办?

6.教学上的创新如果影响了教学进度怎么办?

7.创新的标准怎样评价?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6

美术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单纯的“说教”或“传艺”都不能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也不能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特点。在学生中有这样的倾向,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结果导致多数学生画不会画,美不会美。而怎样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观教材,有的放矢

根据大纲,每册书既包括绘画、工艺设计基础课的学习,又包括手工制作、欣赏等内容的课业。这些课业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美的。其中有些课业侧重对社会生活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有些侧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有些侧重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应有的放矢,例如对于欣赏课教师应多提供资料,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观察生活,直观示范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对于绘画基础课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同时要示范讲解。这样学生不仅逐渐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一般人所不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而且能使学生具体地、深刻地感受、理解客观事物的美。如在色彩写生课业中的教学,通过观察和教师的示范,学生逐渐发现各种形体组合的美及色彩间的微差变化的美,从而丰富了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另外,对形式美的认识与学习,也要使学生了解这种形式在生活中,在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去感受、鉴赏各种美,才能对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美的形象才能真正作用于人的感情和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众所周知,正因为有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的历史才得以快速地发展,科技才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着,而真正的艺术创造和表现都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越是具有突出清晰的个性特征就越能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在美术课上我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表达他们对世界的反应。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为只有审美力提高了,知道什么是美,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个人素质,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在讲《风采》一课时,我就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知什么才算是美,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同时运用音乐,让学生根据服装风格的不同配上不同的音乐旋律,这样不仅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如在讲《哭泣的大地》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不仅让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去宣传主题,而且让他们分组探索、研究,体验各种事物(枯树、风、云、大地母亲、老虎、猎人)的形象,创编出简单的戏剧情节,我随机评价。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也开拓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讲的课多次获得市区级奖励。

三、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时代在发展,我们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但我认为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某些基本技能课如国画课就不适合。但这不能泯灭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是巨大的,会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四、美术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进行美育的必要手段

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且教师自身也会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术教师自身所要具备的仪表美、板书美,都会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之楷模”,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崇敬,是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感染。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大环境下,好多具有美术功底的工作者,都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美术功底而在广告设计、美术装潢等方面发了财。而在学校里一手执教鞭仍旧清贫的教师们则不免觉得自己有些吃亏,对于工作逐渐出现懈怠心理。然而,这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所应该有的心理,教师应该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教师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两方面内容,要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思想作为其个人志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美术教师是在美术的广泛范畴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艺术美、培养审美情操、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设计、动手的能力。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补充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不断的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弥补自身所缺。在每一堂课程的授业、解惑中,做到课堂内容有理有据,指导学生扎实美术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美术性人才。美术教师应当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逐步提高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并进一步信服自己的教师。如果一个美术教师本身就不具备过硬的美术素养以及较强的教学能力,真得很难想象他能够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人才。画家们之间是需要通过欣赏各自的作品以及对美术的交流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每一位画家是否能够具备这种对作品的鉴赏力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见解,都是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来指引并教导的,美术教师自身最大的价值就是指导学生对于绘画作品能够有自身独到的鉴赏力以及创作力。

浅谈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1. 让学生领会学好拼音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学习拼音的自觉性。

给儿童讲拼音的用处, 例如识字, 查字典, 讲普通话, 海军叔叔手旗通讯, 灯光通讯等都要用拼音这工具。我们还编生动的小故事《一次军事演习》《竹竿和猪肝》《小刚学认字》等, 让学生认识学拼音, 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好学拼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我们根据插图和所教字母的音, 形特点, 自编一些小故事, 帮助学生记忆。

如教“k、h”两声母时, 讲《爸爸不在家》的小故事:“爸爸不在家, 客人来咱, 我就先让客人坐下来, 喝杯茶……”。既对学生礼貌教育, 又帮助儿童记住“k、h”字母的发音及字形。有时我还自编一些儿歌教学生朗读, 背诵,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发音。如教a, o, e这组韵母, 我用:医生来检查, 我发“a, a, a”;“大公鸡”o, “o叫, ”催我旱起上学校”;家里有群大白鹅, ”ga ga ga, ge ge ge, 又洗澡, 又唱歌, 乐得我们笑he, he。”这样, 课堂就显得活泼,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要深入浅出地讲清发音部位和要领, 并进行严格的发音训练

我们用图解, 示范, 手势等形象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如教zh, ch, sh, r, 和z, c, s发音时, 除用挂图讲清发音的要领外, 还用手势表示翘舌, 平舌及舌尖顶的部位。这样学生看图, 借助手势学习发音就比较容易了。

讲“送气”, “不送气”方法时, 教学生用一张小纸片放在口前, 体会送气, 不送气情形。教“I”时先作舌尖动作训练:“拉。拉。拉……”, 使学生通过实际训练掌握发音要领, 音就发得准确了。

三、抓重点, 难点, 抓关键

我们针对本地人学习拼音和普通话的难点, 集中量攻克它。如平舌、翘舌的二组声母, f, h, e, n, l及前鼻韵母, 后鼻韵母都是本地人发音的难点。f, t, b, d, p, q是字形的难点。拼读在拼音的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经过具体分析, 分别不同情况下予以解决。例如:教前后竭母时, 我们利用本地方言的发音帮助学生掌握前后收音。本地人“n, l”发r音分不清, 我们教“n”先让……”。这样, 抓住重点,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教学, 效果较好。

在字形上辨认上, 我们用些形象化语言帮助他们记忆, 如“f”摆头, “t”踢脚。b和d的字形和笔顺, “b先举手后开口, 是个好学生”, d先开口后举手, 一定得改正。同时, 我们还用小故事, 彩色粉笔, 口决等办法, 帮助学生攻难关, 如以大公鸡吃掉鱼眼睛 (即u点) 比喻教j, q, x跟u的拼写规律, 以《小朋友上街》故事教y, w用法。

四、拼音教学要精讲多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 拼音技能也要靠多练, 才能熟练掌握。我们设计了几种练习,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经常性的练习, 有下面几种形式:

1. 听音练习:

让学生从老师发音中分析声母, 韵母;听音用字母卡片;听音标声调;一首儿歌或缺句, 从中找出指定的音节;帮助同学正音等等。通过各种听音训练, 巩固发音, 培养学生听音能力, 为他们进一步自学正音, 学习普通话打下基础。

2. 发音练习:

在拼音教学中, 要发准音是重要一环。我们每教一个字母, 都让学生反复练习发音。利用儿童喜欢的“打连珠炮”形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单独发音的机会。此外, 还设计些有趣的儿歌, 绕口令, 让学生反复朗读, 进行发音训练, 如, 用”十是十, 四是四。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这个绕口令对学生进行平翘舌发音训练。

3. 拼读练习:

我们利用有趣的拼音图:p a, b a, ma, fa。bi, ba, bu。指导学生做“找朋友”游戏 (即学生数人) , 各拿声母或韵母卡片, 老师一声令下各自找朋友, 并拼读) 等多种形式, 进行拼读练习, 以求熟练掌握。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应用。以巩固学过的拼音。如教“zh”声母时, 我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布是谁织的?棉花是谁种的?然后把它组成一句话:“农民伯伯种棉花, 工人阿姨织布, 劳动人民真伟大”。使学生在对话中巩固拼音, 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 书写练习:

我们设计各种书面练习作业, 如看图写拼音, 填空, 开花, 找朋友等, 让儿童动脑, 动手练习, 以巩固拼音。

5. 除了课堂教学外, 课外还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

会, 如出黑板用拼音短文, 写表扬, 通知, 布置家庭作业, 用拼音写。复印一些拼音文或拼音夹汉字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小朋友用汉字夹拼音写日记等。

谈课堂组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组织教学;体会;艺术

我们做老师的,都愿意听名师讲课,听好教师讲课,听完后常常是余兴未消、意犹未尽,然后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模仿,可是,我们总是达不到想要的目标,原因在哪里呢?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可以移植、模仿、复制的,但是,名师们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没有学到手,那就是他们的组织教学能力,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组织教学的软实力,这种看似很软的能力才是课堂教学中取胜的通行证。

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呢?我想从三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先声夺人的课堂导语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那么,老师就要做一块强有力的吸铁石,每节课都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用好自己的教学语言。举止优美、得体整洁的服饰等,都是组织教学必要的条件。

二、省时高效的课堂设计

马卡连柯说:“教育需要的不是很多时间,而是如何合理利用很少的时间。”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好以下几个因素:

1 微笑面对学生

2 声情并茂的语言

3 激发学生兴趣

4 合理分配时间

5 调节课堂气氛

6 吸引学生注意力

7 机敏处理偶发事件

8 确保课堂的高潮

9 放开学生的手脚

10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11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名师的课,好教师的课,他们在一节课中,话语不多,但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只在适当的时候,自然诙谐地点拨,使课堂活跃并充满生机。

三、激情飞扬的精彩结尾

我们很多时候往往忽略课堂的结尾,认为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我们的课堂大多是虎头、猪肚、蛇尾巴,明代文学家谢榛说作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课如曲终时袅袅不尽的余音,令人回味。

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工作,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着容易,干着难,教学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来体现的,所以说,从教案设计到课堂引入,从精妙组织课堂教学到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以及精彩的结语都需要我们下番硬功夫,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作文阶段是作文的启蒙时期,很多小学生一提到作文就觉得头疼,提起笔来左思右想,搜肠刮肚也无法下手,急得抓耳挠腮。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消除学生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乐于写,勤于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作文评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作文评语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它能鼓励学生写作,诱导学生写作,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还能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用评语鼓励学生

作文过程中,不论学生写得好坏、长短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方法等,要看到他们的突出成绩或个性。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留心学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在评语中也应该指出来,给予肯定、赞扬。有时优点并不容易发现,甚至要教师戴着放大镜去看。即使是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应该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用标点把它们分开,行吗”等。要尽量避免一些判决书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通,条理不清,中心不明确”等。这些话会挫伤孩子的写作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尽可能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感到自己能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习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激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我给学生写过这样的评语:“文中用了许多好词佳句,这是你看课外书积累的吧,继续积累并应用,你的作文会越写越好的。”“你能用自己的话写这么长的作文,是你努力的结果,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得到了鼓励,受到了赞扬,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他们对作文会逐步产生喜欢的感情。

二、用评语诱导学生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教师的积极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是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对于作文水平低的学生,若不培养并提高其兴趣,那就等于教而无效。教学中,教师要善用诱导性评语,鼓舞学生的写作热情。要在学生的精彩语句、段落下画圆圈、写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上进心。如,精彩的作文,老师可在评语里说:“观察细致,描写细腻,你会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更多的奥秘,不信就试试吧!”对于作文平平但书写漂亮的学生,批上“你的字写得真好看,如果能多观察、多积累,老师相信你的作文就会跟你的字一样漂亮。”这样先肯定其长处再提出希望,学生就会受到鼓励而提高写作的积极性。他们看到这样的评语,会信心大增,习作也会慢慢进步。还有一位同学在写《我的老师》这篇作文时,其中有一段:“她那双乌黑闪亮的眼睛好像会说话,看着老师的眼睛,我就该知道做什么了。”我这样下评语:“老师的眼睛说了哪些话呢?能否根据平时的观察具体写写?”学生看后,马上作了补充,这样写道:老师那双乌黑闪亮的眼睛很会说话,每当考试,我心里忐忑不安、七上八下时,老师静静地看着我,好像在说“不要怕”。每次我犯了错误,从来不敢正视她,可是老师的眼睛里全是宽容,而没有责骂,好像在对我说:“谁都会犯错,但能改错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每当我取得进步时,心中的快乐无法表达,老师会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我,好像在说:“继续努力,不要停下”……

三、用评语教育学生

学生作文中会流露出他们的一些想法,发表他们的一些看法。老师在评语中是直言不讳地批评呢,还是人情人理地说服呢?前者挫傷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离作文越来越远,那颗幼小的心也会离老师越来越远。我班学生王政超在作文《我尝到了上网的乐趣》中写遭:我上网最喜欢打网络游戏,打得多了,积分就越来越高,还可以升级,可有趣啦。我在评语中这样写:“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上网交流作文,查查资料,这是它的利;上网打游戏,浪费你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你的学业,这是它的不利。你要很好地控制自己啊!”这样的评语促使学生思考,对学生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吗?

有时,学生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误解等事情写在习作中,并写出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气愤,老师的评语就不能只是对写作结构、语句、字词的片面评价,而要发挥作文的德育功能,让习作与育人和谐统一在一起,通过教师的评语,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会处事,学会宽容。如,有位同学在写《我的妈妈》时,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真实的小事,表现了妈妈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让人读了很感动,我便在评语中写道:“你有这样一位好妈妈,你真幸福啊!你的妈妈为你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想想你该怎么做呢?”

我们给学生写的作文评语,不应该是简单的、生硬的说教,而应该是娓娓的交谈。因为,老师的几句赞美的话、真挚的话,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欢乐,而那些诚挚的希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话,也许将伴随学生们度过整整一生。

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习的动力。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因素,使之产生学习学习激情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种受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作文教学如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审美心理结构相适应的情境,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之自始至终处在情感的氛围中,形成强烈的情绪冲动,则能避免学生在没有积极情感参与下的“任务式作文”的弊病。教学四年级作文时,我教学生写人物外貌是这样自编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文兴趣的:我说今年春游时,我带全班同学到棋盘山游玩,回来途中却发现王晨同学走失了。大家万分焦仇。正在这时,来了一位警察叔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说出王晨的外貌,请警察叔叔查找!”于是,我请王晨到讲台前,我扮演警察,请学生向警察叔叔讲述王晨的外貌特点。开始时,学生讲述的条理不清晰,后来我便要求学生按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述。渐渐地,学生们说得有条理了,还从中知道了写人物外貌一般要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人物的体态,衣着、面貌和神情等等。然后,我就让学生运用写王晨外貌的方法,写一位同学的外貌。学生完成后,分别朗读自己的作文,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能让同学们猜中的就鼓掌欢迎,并说出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大家都猜来出来的,就请同学们帮助他,说说怎样写 才能抓住同学的外貌特点。这一写作动机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把写作任务转化为有情感参与的表达需要,于是在兴味盎然中一篇篇佳作应运而生。

二、观察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材料天天有,处处有,取不尽,用不完。但因学生平时对周围事物不留心,不注意观察,不动脑筋思考,所以作文

时总觉得无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作文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并指导他们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筋去想。这样,学生就常常会发现新鲜的见闻,得到特殊的感受,就想把自己的这些新“发现”说给大家听,老师因势利导,提供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作文内容就比较充实生动,思想感情也会真实、丰富、感人。例如,为了教学生写小动物,我依据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饲养鸟、兔子、乌龟、小鸡„„上课时,让学生来夸一夸小动物,看谁饲养的小动物最惹人喜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写作欲望。有的同学说:“我的‘墨龙睛’金鱼吞食真有趣,它吃食时竖起身子,张大嘴巴,先把食物吞下,又吐出来,这样好几次,才将食物吃下。”一个学生说到:他家养的母狗与爸爸形影不离,一次外出遇到歹徒,多亏母狗的帮助化险为夷,母亲把小狗给别人,狗妈妈却神奇地把小狗又带回了家。狗错咬了舅舅,面对母亲的打骂,低着头缩在墙角,‘吱吱’地叫看仿佛做了错事的孩子。事实证明,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只有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作文时才能感到有话可写,也只有把生活实践中印象最深的内容,体会最深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才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既有意义也很有乐趣的事,学生才能乐于写作文,写好作文,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三、授之以法,增强写作兴趣。

当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时,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写好作文,增强作文兴趣。《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道德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作文中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自己的,而不是照搬照抄别人的,作文中所说的话是自己的,而不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腔调。因此,在作文时,要如实地反映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和优秀论文,教给学生作文的基本方法。如怎样写看图作文,怎样写记叙文,怎样写景,写物等等;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法以及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等。当然,作文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学到了作文的方法,作文兴趣就会大大增强,作文水平也就会逐步提高。

四、体验成功,进一步巩固并增强写作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并渴求在学习上有新的突破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巩固并增强作文兴趣。在进行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时,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对于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更要看到他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在批改和作文讲评时,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愿意进一步努力。成功的体验,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写好作文的欲望。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对于兴趣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作过精僻的论述,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科学上,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人,往往对其所人事的专业都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有了兴趣,学生就跨上了成才的第一台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生作文兴趣教学的几点体会

文章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二、观察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三、授之以法,增强写作兴趣。

四、体验成功,进一步巩固并

上一篇:传统戏曲文化下一篇:讲党性心得体会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