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2024-10-06

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精选11篇)

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

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写出漂亮的作文,是每位语文老师的心愿。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努力,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做法: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

趣。大文学家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注重平时积累、(1)、根据课文内容积累

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

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好句就是为了写好作文作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写,有话可说。例如:学了《赶海》这课,我就让学生仿写一篇,很多学生就能这课的方法运用到作文中。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才能做到“薄积而后发”,才能更能准确地进行表达,才能使你的作文光彩耀人。

(2)、通过些生活日记积累

生活是最好的作文教材,因此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坚持写生活日记就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

刚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时,我引导学生定向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的欲望。这种定向,可以定向为静物观察、活动观察等等,让学生通过充分、仔细的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兴趣。当学生乐于表达,也善于表达时,就引导学生将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相结合,分析所要表的的对象,表达出真情实感。学生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观察所得之后,教师再认真评价,学生就会借鉴教师的评语丰富日记的内容,并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都得到了定型发展。此时可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事

事留心,处处留意”让学生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说。

4、注重作文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就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作到文从字顺。能与

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关于写作的评价建议中指出:“不仅要统一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做水平。”

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这变成了作文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要知道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学生参与作文评价更为重要。

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不应当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我们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并逐步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如文章的详略、主题、开头、结尾等一般要求,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字评、互评,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

总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作文教学的努力方向。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主人。

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2

1.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是互动的, 营造和谐的教与学氛围, 学生才能进入角色, 才能乐于学习英语。如何营造和谐的教与学氛围呢?

1.1 在课堂上, 教师的态度要和蔼, 要平易近人, 要与学生做知心朋友, 要使学生觉得你亲切可敬, 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1.2 激励是课堂的主旋律, 应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 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帮助, 同时鼓励他们互相关心和帮助, 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1.3 教学内容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英语教学不以语音、语法知识的教学为主, 切忌不顾儿童年龄特征的成人化教学, 更不可追求英语学科高标准要求, 超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小学英语课程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 如话题的范围和接触的词汇总量 (600—700个) , 视、听、说、读、写、玩、演等活动能力的要求都应适合小学生, 切不可要求过高, 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2.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模拟各种情景, 做到教学情景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 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境, 做到教学情景化。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2.1 运用多媒体手段, 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 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移植情境, 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 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 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 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 我在课前预先录下下雨声, 再用Flash制作成课件, 课上让学生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 再跟着课件中的卡通人物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 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 自觉主动实践, 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在相互评价中展现自我。

2.2 教唱英语歌曲, 学讲英语小笑话、小故事, 演话剧, 唱童谣, 咏小诗, 说绕口令, 猜谜, 等等, 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

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 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 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 表现情景内容, 创设有声语言环境, 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 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 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仅老师讲, 还要让学生学会讲, 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 消除学习疲劳, 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

2.3 创设游戏情境, 复习巩固对话内容。

在对话复习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口味的游戏情境, 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能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 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条件, 使学生乐而好学。

3. 努力控制母语, 积极进行英语思维

英语教师必须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不讲或少讲汉语。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并使之生动活泼有趣,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实物或模型等直观教具和表情、身势及其他副语言行为辅助教学。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英语阅读和交际, 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直接进行英语思维, 但是不少学生的思维模式却为英语—汉语—英语, 这样既不科学, 又会降低阅读和交际速度。教师在教学简单英语单词时, 不应用汉语作解释, 而应借助实物、图片、动作和表情等。例如教“pen”一词时, 教师可先举起手上的钢笔, 然后说:“This is a pen.”并重复两三次, 重复时把“pen”一词重读, 然后拿起学生的钢笔说:“Look, this is a pen.”并点头, 作肯定状。接着, 分别举起几个学生的钢笔, 还是重复前面的那一句, 并点头作肯定状。这样学生就能大体理解“pen”的语音信息就是汉语中“钢笔”这个具体实物。

名词教学如此, 动词、介词、代词等的教学也不例外, 因为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言词汇都是相当浅显的, 紧贴日常生活。

4.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3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措施

(一)训练“三方面”,即思想方面、内容方面、形式方面。

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

形式方面。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教学“四环节”,即训练按“看”、“说”、“写”、“评”四环节进行。

看,即观察事物(含阅读),获取写作材料。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说”的训练,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改作文的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

(三)目标“五能力”,即训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命题训练”、“立意训练”、“选材训练”、“列提纲训练”、“真情实感训练”

1、命题。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审题结合起来。通过审题,掌握文章题目的基本形式,学会审题方法。这样,学生在自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借鉴阅读中文章命题的形式,练习自己命题;在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应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审题方法练习审题。

2、立意。培养学生自己立意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概括中心对应起来进行训练。要让学生知道,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两部分。自己立意的要求是:要正确、集中、深刻。

3、选材。培养学生自己选材的能力,要注意两点:①借鉴阅读中有关文章的选材方法,让学生懂得材料的选择、取舍及评略处理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根据中心的需要,有用的则取,无用的则舍;重要的评写,次要的略写。②注意选取那些和自己认识水平接近的材料,选取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

4、列提纲。培养学生自己列提纲的能力重在借鉴范文。①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给课文编写提纲的好习惯。②掌握记叙文常见的四种材料安排顺序。

5、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要强化两个方面的训练:①训练学生不说假话说真话,不说空话说实话,不说套话说心里想的。②学习范文或优秀习作,训练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二、小学作文教学成果分析与发展

(一)小学生形成了“自能作文”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作文难”问题,同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开发了小学生智力,促进了各科教学。作文教学从观察入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训练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效,主要原因如下:

1、教师肃清了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端正了教学思想,明确了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作文教学做到了既教文又育人。

2、符合作文教学规律。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解决了小学生习作脱离生活的问题,把"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理真、情切、意达"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开放训练,符合小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规律。

3、符合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立体性原则。(2)从说到写原则。(3)多看多练原则。(4)读写结合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注重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成功经验,是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我们相信这朵改革之花将越开越鲜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浅谈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看法 篇4

摘要:“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的工作就是服务的工作。我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依法行使审议建设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

一、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

二、课外活动龙腾虎跃;

三、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

关键字: 校长、农村、小学管理

身为一名校长的我,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治校原则: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1、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我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商量,听取民意,以便正确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经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

2、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

二是舞台出英雄。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活动。

三是氛围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要吃好,不饱则零食补。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如何评价一所好的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首要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较容易地进入声誉同样较好的高一级学校。老百姓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无疑是一条比铁还硬的定则。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

一、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

二、课外活动龙腾虎跃;

三、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校长要“沉”下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要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我认为校长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校长要保持教师的角色,教好一门课。要经常带头上示范课,自加压力,努力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教学工作。

三、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

基础和特色好比两个翅膀,只有两个翅膀都硬了,学校才会腾飞。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学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科学,要按照规律办学,掌握和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不赶时髦,扎扎实实做好基础,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锭城、王个棉、肖建彬、周峰《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1994年3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2、吴继光《中小学校校长管理典范》1999年10月,吉林摄影出版社。

3、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年4月,中国三峡出版社。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篇5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习近平均数时,让学生去了解班级学生的身高或学校中每个班级的人数,并根据所学习的内容算一算平均数;学习了用复式统计图,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一些数据绘制统计图等等。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更应该关注教研组的资源共享的作用)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

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

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数学教后反思“十追问”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那么“教后反思”到底思什么呢?我认为固然反思内容众说纷纭,但就其本质而言离不开以下“十追问”:

一追问: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呢?

二追问:学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老师代替了吗?

三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多少的思维空间呢?

四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感悟到什么做人道理?五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那些生存能力提高了?

六追问:有几位学生可以获得个别指导与激励?

七追问:创造了几次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八追问:课堂上出现几次激动人心的情景?

九追问:这节课与上节课比较有创意吗?

谈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6

百兴镇中心学校 彭 勇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许多教师头疼的问题。有些教师在模式的左右下多了些盲从,少了些思考;有的教学活动多了些程式,少了些个性;又有的教学过程多了些呆板,少了些灵动。我,作为一名年轻的英语教师,现就如何改善当前语篇教学的模式化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旨在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堂生成,实施具有个性化的语篇教学。我认为,要让语篇教学从模式走向灵动,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拓宽语篇教学的空间

面对实际交际情形,学生很难进行恰当的表达与真实的交流。假如英语教学活动仅局限于语篇所呈现的话语,长此以往,学生所能表达的语言就会受到很大局限。由于受小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的限制,在大多数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语篇所呈现的语言还处于相对简单的层面。而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需语言远不止教材呈现的话语。由于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与价值取向,因此每个语篇都为学生大胆想象和进行语言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内涵具有不同的人文元素,对不同语篇人文内涵的挖掘不仅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语篇教学走出模式化倾向的有效途径。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丰富意外的生成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学习背景、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同样的教学预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堂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生成。拘泥于教学预设的教学过程必然会走向呆板与僵化,并步入索然无味的模式。因此,要走出“千课一面”的语篇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不同生成对原来的教学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使语篇教学在不同的生成、不断的调整中生成不同的精彩,呈现出不同的个性,逐渐从模式走向灵动。

面对意外的生成,大多数教师一般都拘泥于教学预设,对学生的“提前发现”不予理会,依然按照教学预设的轨迹继续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少了一份灵动,步入了常规的教学思路。课堂的生成将原本预设中的两部分教学整合在一起,这确实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正是课堂教学中许多不同的生成,使教学走出一种固定的模式,在更为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收获更为丰富的精彩。

四、自然提升文本的价值

学生情感态度的提升需要学生的自觉感悟,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但教师的引导不是为了展示,不能将它作为标签固定在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也不能总是通过一句英语谚语来体现,而应该随着英语教学活动的逐渐展开,在语篇学习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随时、随机进行引导,让学生伴随着语篇学习活动自然获得相关的感悟与情感态度的提升。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英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呈现出一片繁荣,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从各种教学观摩活动中吸取一些好的教学活动形式,而且这些形式被反复“复制”到不同的语篇教学中,渐渐地成了语篇课堂中的一些固定形式。比如,在很多语篇教学活动的尾声中,我们常看到授课教师通过PPT

呈现一句谚语或名言,以此提升文本价值、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这种固定的提升形式不仅使《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内容成为粉饰英语课堂教学的标签,文本价值的提升被严重虚化,也使语篇教学逐渐走入一种令很多教师自己都难以接受的模式之中。

对小学语文中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7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 有感情, 有独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放开自己, 放开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 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 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 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 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 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 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 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 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 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 自主探究, 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实际上, 阅读也需要倾吐, 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 吃饭自然是吸收, 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 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 毫无疑问, 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 重视探究性学习, 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 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 恰恰相反, 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这样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 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 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而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是较为丰富的。

1.自主感悟, 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 读准字音, 了解字义, 让学生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地读, 读通, 读好, 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 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体会诗句的描写, 充分发挥想象, 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 以少胜多, 以小见大, 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 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 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 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 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 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讨论交流, 体悟情理, 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 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 导中有练, 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引导学生放宽思维, 说自己想说的, 不要盲从于书本。

5.创设情境, 感情朗读, 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 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 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多渠道创设情境, 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 学生领读, 教师学生讲读, 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受到美的教育。

6.改写古诗, 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 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 触发学生的美感, 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 对古诗进行改写。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 无论在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 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引导的几点看法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教学优势;教学方法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但一提到写作文,小学生们就感到很头疼,不住的抓耳挠腮。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不爱写作文。乡村教师在教学时还采取“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结果作文教学质量还是提不上去。“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惯用方言,表达不清楚”成了怕作文的理由。某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刚接触作文的小学阶段,影响学生作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1.农村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鲜时髦的新事物新玩意儿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生活在幸福年代的少年儿童也不甘示弱,紧随新潮其后。他们对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不感兴趣,而对成人的吃喝玩乐充满了诱惑感;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交界边缘,追赶潮流成了他们生活的必然内容;他们愿意抄写流行歌曲歌词,却不愿意完成老师安排的作文;他们宁愿沉迷于网络游戏,也不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动容;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精力耗费在mp3、动画片和电子书上,而对家长购来的课外读物置之不理。农村小学生对流行歌曲一学就会,而对学业知识一窍不通,甚至有些年龄稍大的高年级学生受社会影响走上歪路。这样的学生有什么健康的文化生活?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还能写什么优质的作文?

2.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受学校教学模式化的影响

由于受“一切为了升学”的思想影响和错误教学观念的误导,不少农村语文教师盲目地做一些作文教学无用功。他们被学生一塌糊涂的作文整怕了,每谈到作文练笔,就让学生写日记,每天一篇不能遗漏,抽时间还要检查,且不知有多少学生把它当作一回事,记流水账,敷衍了事成了日记的主要内容;每论到积累作文素材,就让学生分类背范文及作文选,亦不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抹杀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创造。还说什么犁不着便耙着,以此来搪塞作文教学之任务。到头来有些学生照样写不出一句通顺的话,写不出一篇意思明白的文章。还有部分教师对每单元编排的“口语交际”栏目视而不见,认为只是城区学生才能做得到,农村学生只会哑口无言,殊不知学生有口难言,有多少心里话没机会发挥表达,于是学生的说话能力被埋没。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们只要求学生把文章写的漂漂亮亮,不问学生写的是不是真人真事,也不管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还是抄别人的。有一些教师倒是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而且强调必须写思想感受,但是脱离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自己的嘴巴说大人的话,造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儿童特有的情趣。

3.农村小学生写作文,受家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农村地区的父母,全身心种地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把所有的一切交给了学校。有些家长有时间也没能力辅导,造成家庭作文指导一片空白,再加上农村学生买不起课外书,更造成知识的贫瘠。

二、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优势

1.农村地区有着广博的作文素材

学生们身处农村,跟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山水林田路,牛羊鸡猪鸭,上树掏鸟窝,下河捕鱼摸虾……万事万物与孩子朝夕相处;一年四季,有田野风光最美的景,也有人间最朴实的情。只要老师引导但当,学生就有写不完的话。

2.农村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

当前无数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都到农村学校工作,他们年青有才能,工作富有激情,完全有能力把学生的作文教好。

3.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视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从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投入;从贫困生活补助再到营养午餐的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对农村学校教育大力支持的有力见证。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自然汲取了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

三、实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其实,作文的教学方法跟其它课程一样,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遵从规律的同时,只要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身心发展相协调,加以创新,作文的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1.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树立写作信心

怕写作文已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通病。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无所适从,总感到迷茫。他们总以为自己前途渺茫,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便灰心丧气。这时做教师的一定要开导学生: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作家写出来的,作家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并不是他们天生就会写文章,他们跟我们一样,起初什么都不会,后来经过努力拼搏才把文章写好的。所以我们小学生,开始写不好作文不要紧,慢慢的一定会写好的。相信每位同学未来都能成为大作家。

2.帮助学生找作文源头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在生活中只要多留心观察,亲身体验配合小练笔,就能写出内容真实的作文来。另外,准备一本摘录本,每天摘录一些妙语佳句及远程教育资源,并把一些恰当的语句用到自己写的文章里。

3.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说最感兴趣的事。教学《语文园地》时“口语交际”千万不要跳过,学生哪怕只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也要鼓励;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作文,哪怕写的较差,只要有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可以打“及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让每位学生经常写书信

农村孩子面薄胆小,向老师谈心羞于启齿。平时写作文,多数学生抱着应付的心态,不把作文当成一回事。但写书信给老师或亲友就会竭力把意思表达清楚,这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方法。

5.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

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9

田本娜

一、为什么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是针对阅读教学的“虚效”而提出的。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正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如何?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实行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如果说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意,表现在:大多数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口头、书面)能力等还不能令人满意。很多小学生的毕业考试分数很高,但分数里是否有“效”?不能不承认,当前学生的高分低能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打不好,对于我**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总体来说,小学毕业生应该掌握 3000 个汉字,做到会读、会写(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会用;对于教科书中的课文能够理解,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及判断能力,能够阅读书报,能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感悟思想、丰富情感、提高品质;顺能够写出四百字左右的、简单通顺,的记叙文和常见的应用文;能够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够有条理地、语气适当地和人交流。

从小学各年级来说,应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课文的学习来说,应完成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三、怎样实现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这个问题涉及语文教学理论、教科书、教师、教学过程等多种因素,我想主要从教学上谈点看法和意见。

1.认清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语 文,当然不能脱离语言的运用。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仍坚持 20 年前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一书中的提法:“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语)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分不开的,为了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我曾提出五项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2)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充实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5)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思维水平及学习习惯的全面进步。这五项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项任务———“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严格说应该包括: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作文六种能力,其他各种能力和品质的形成,都是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统一实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交流,才能称得

上教学获得实效。

现在有的研究者强调语文素养的全面性,但在全面之中,没有突出最基本的因素———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容易使阅读教学方向不明,把握不住阅读课的本质。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课,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课。阅读课要在“用”字上狠下工夫,要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写作,学会听懂别人讲话,学会熟练地和人进行口语交流。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必须将这个核心突出出来,明确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在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其认识能力和情感素养,但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显现展示语言的 魅力。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课文这一文 本要素。

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之后,应明确阅读教学的依据就是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依据课文这一文本要素进行教学。

凡是选为课文的篇目,大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语言规范、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积累;第二,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写法,鲁迅先生曾说:“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第三,好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与思想情感。

针对这三点:关注课文的语言、写法、思想情感,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呢?第一,使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教学时,教师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将词

句读懂,好的片段、全文要求学生背诵。第二,使学生学习课文写法。阅读教学既要教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写作。在阅读课上,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如何构思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课文的写法。第三,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同时,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其审美能力。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审美个性,主要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特征,也就是每个学生对某一文学作品形成的自己合理的理解、感悟和感动。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断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能够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能够在思想上有所领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能够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词发”,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3.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阅读课要将课时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

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情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事实,写心得,写真情。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一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片段,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至六年级把习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训练到篇章训练,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

平时应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篇课文的讲读过程中,要有 10 分钟的练笔时间。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阅读欣赏———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巩固运用———可以设计一些说和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千万不可将所有的课上成一个模式。如果平时的“小练笔”

抓得紧,逐步养成学生的习作习惯,学生就不会感到作文难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二年级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年级以后,主要提高欣赏能力,重点训练默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读出心得体会的能力。一句话:让学生学会读书、作文。

4.提高青年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1)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格修养。

首先,人格修养体现在心灵上,也就是体现在爱心上,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专业。其次,人格修养体现在道德规范上,主要表现为高度的责任感。再次,人格修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中,教师要真挚、诚实、笃信。孔子早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正人先正己”。(2)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基本功: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流畅的普通话,能背下几十篇名篇,能给学生写出范文,具有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这是对青年语文教

师的基本要求。二是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我建议:青年语文教师最好制订一个三至五年的学习计划,选几本精读书。古籍方面,可以选择《说文解字》《文心雕龙》《诗经》《史记》等,有条件的可全读,没条件的可选读。再经常读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时选时读,常用常新。此外,还要多读些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修养,以影响和

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读经典作品,不能匆匆过目,有的应该熟读、精思、背诵、做笔记,坚持数年,定有成效。

当前,青年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很大。青年语文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常规教学上,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必人人都写论文,但是一定要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的积累,就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有经验的教师则必须能写出论文。教师写论文时主要应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多一点真实案例。我真诚地希望学校领导给青年语文教师创造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坚持校本教研制度,让他们从从容容地教学和学习,逐步提高教学水平。5.端正教风,坚决反对“虚效”、“虚名”。

(1)反对“虚效”。我们为什么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呢?就是因为有“虚效”,“虚效”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应试教育的积弊上。当前应试教育依然有广大的市场,应试教育就是一切为考试而准备。例如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读书还不会概括要点,不会做笔记,为什么?因为教师在讲课时把要点都给他们概括出来了,写到黑板上了,写完了让学生去背,背完了应付考试。时间长了教学就产生了“虚效”,即使学生能考及格、考好,但能力还是没有提

高。还有就是作文考试以前,有些教师让学生在“优秀作文选”上选几篇,背下来应付考试,或者教师事先让学生“突击”出来几篇应考的作文,甚至允许学生“雇枪手”。部分教师的这种做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可能很高,但是他们不会读、不会写、不会欣赏,这样不仅产生“虚效”,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主

要的是危害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以为学习可以“作假”,他们将来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作假”。(2)反对“虚名”。

“新课标”实施以来,确实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在教学上改革创新,将语文课教出了活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的提法就过于膨胀,比如,有些教师的课被冠为“大师的课”、“经典的课”、“经典的设计”、“经典的教学”等。我总觉得,“经典”这个词不

能随意地使用。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根据学生的变化来确定具体教学方法的,被封为“经典”的课,是不是再讲就不能变了,再变就不叫“经典”了呢?我们的课是要有变化的,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学生,要改变我们的教法和设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切勿耽于“虚名”和功利。现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负担比较重,我希望各级领导和全社会能够给广大教师创造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有一些学习、研讨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不一定非要人人写论文,前面提过的,写点“教学日记”就很好,把学生们思想的变化、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教学经验都记录下来,这也是培养研究型、特色型教师的基础和关键。

上好小学主题班会课的几点看法 篇10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围绕设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它对健全的班集体和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的形成,对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养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班会活动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有力阵地,实在是不容忽视。班会课内容要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等选取内容。要从小事、身边事入手选材,让班会成为孩子们想说、能论、反思、明理、获取信息、敢于表现的大平台。

一、班会的主题的选择要突出“小而实”

班会的主题就是班会的教育意图,在确定班会的教育意图中,要立求体现主题要小,要实在,不能主题过大、过泛。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小而实在的主题更容易实现教育意图。比如,根据学校的“文明礼仪”活动的安排,以“随地吐痰好吗”为题设计一节班会课,通过让学生讨论随地吐痰的坏处,表演节目让情景再现,让学生明白了随地吐痰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便。从此,学生们再也不随地吐痰了。这样的教育就比较小而且实在。

二、班会的活动目标的确定要突出“具而博”

班会的活动目标就是班会要达成的目的、教育效果的表述,活动目标制定的具体、教师能够考虑的全面,才更加有利于活动的设计,才更容易发挥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比如,在主题为《走近父母,感恩行动》的活动中,注重活动前的动员和活动后的总结,让学生通过帮父母干家务的活动了解父母的爱,明白父母养育他们的不容易。既培养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了影响与熏陶,还从办事能力上的对他们进行了培养等。

三、班会的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突出“三贴近”

班会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教育效果的,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突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就是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贴近生活就是从现实生活入手选择内容,贴近时代就是选择贴近时代的内容。班会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才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我带四年级时刚升班不久,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连连失利,学生们个个如霜打的茄子,无精打采。为了调整他们的心态和磨砺他们的意志,帮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我跟班委们商量那次的班会主题定为《龟兔赛跑》。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辩论,演讲,最终达成共识:成功是平凡的积累,微笑、自信、不言放弃、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拥抱成功。从此,孩子们走出了心理的阴影。

四、班会的活动方式的安排要突出“趣中育”

活动内容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现的,活动方式的安排上首先要安排那些富有情趣的内容,有情趣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更容易实现教育目标,然后在富有吸引力时设计出富有教育性的活动。班会设计的趣味横生,就有极大的吸引力,会使学生自觉的参加班会活动,怎样才能具有趣味性呢?比如,学校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出示了一些发生交通事故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表演:一些人不靠右行,闯红灯,结果造成事故的事,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班会课上要突出平等意识。

现在的学生身处的时代和我们的那个时代迥异,他们对新鲜事物认知的角度,对社会整体敏感的意识度虽然有些方面略显幼稚,但他们视野宽广,追求独立自主,情感也异常丰富。我们再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空架子”,学生虽然表面顺从,但内心已经是厌恶至极,上班会课也就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所以班主任教师要做班会的组织者、引导者,适时、适度、适当地参与到班会过程中来,借助班会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学识、老师的能力、老师的爱,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比如,我搞了一次“向老师问好”的班会,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举例、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好,值得他们尊敬,从而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发至内心的愿意向老师问好。

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课 体验 课堂氛围 教材 共同参与

如何有效的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现就如何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情感体验,活跃思品课堂,提高道德素质

1.对比体验。

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例如,在《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中,当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过这些对比判断,学生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

2.实践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机会,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二、创设和谐课堂氛围,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1.角色扮演。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能更形象地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集体力量大》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无限的力量,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取得胜利。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

2.以情施教。

以情施教首先要求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状态,重视自身情感的投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把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三、充分把握教材.,设定相应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观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不仅要熟悉,而且要能运用自如。把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必须明确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样才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点教材采取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四、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上一篇:英语专四作文题目下一篇:车牌识别研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