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2024-09-01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共11篇)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摘 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不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习作的基本功差。本文分别从制约我区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从教师素质及作文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探究、从学生接受能力及喜爱表达的方式、内容进行探究、关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这几点内容展开讨论,为学生的写作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努力做到求“活”、求“新”。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习作;制约因素;创新;真实

一、制约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的兴趣影响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或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为了考试而避着自己去写一些文章,学生们对写作根本毫无兴趣可言,有的甚至家长说一句,孩子就写下一句,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高,其实这试问这又如何谈得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2.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孩子们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丰富,这样长时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另外,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视野不开阔,学生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二、从教师素质及作文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探究

1.重结果,轻过程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注意重视习作过程。然而,从近年小学毕业测试试卷分析看,有的小学学生套题套范文的现象比较多。原来,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用心的观察,是否是真的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的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细节的文章”很少,没有自己真正想写出来的文章,这些都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2.重记实,轻想象

新课标增加了想象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Z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想象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不多,当前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在有些小学记实作文教师指导得多,学生也写得多,想象作文教学探索起步迟,学生想象作文训练也少,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思路狭窄、言之无序、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从学生接受能力及喜爱表达的方式、内容进行探究

1.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

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

2.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为学生开辟一块说理的园地

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写成文章贴在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进行发表议论。例如: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四、关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①绘画。②实验。③制作。④操练。⑤表演。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③多向改写式。④图文转换式。⑤相关迁移式。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橱窗内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等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2

一、全员参与, 集体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文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 说自己想说的话, 不禁锢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大胆地想, 大胆地写, 充分给予写作自主权, 所以我一改以往由“教师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再修改———最后教师讲评”的做法, 采用“学生自主作———教师通篇览———集体参与评———个人主动改”这一流程进行作文, 突出“修改”在写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预作往往是粗糙的, 不完善的, 必须经过认真评点修改, 才能使作文血肉丰满起来。第一步的修改要求全员参与, 集体改。学生完成初稿, 我先通览全班的作文, 找出共性的问题, 选取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片段。用实物投影出示。如给《我爱家乡的小河》加结尾, 有学生这样写道“啊, 家乡的河里盛着一个欢乐的童年, 盛着一个幸福的明天。”让大家自由读投影上出示的片段, 围绕单元习作要点进行评议, 然后, 自由发表见解, 谈优点, 谈不足, “这个结尾简洁明了, 我觉得不错。”“这个结尾能扣住文章内容, 但读起来不顺口。”“我觉得意思不够明确, 欢乐的童年、幸福的明天是对谁来讲的?”……小作者再谈想法, 或接受, 或质疑, 或谈修改设想, 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 小作者作了修改, “啊, 家乡的小河!你不仅盛着我欢乐的童年, 还盛着家乡人民幸福的明天!”……学生独到的点评, 有创意的见解, 教师满腔热忱地给予充分肯定, 对于点评不足的地方, 教师再加引导, 并予以热情的鼓励。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表异见、谈独见、抒创见, 充分品尝修改的乐趣。教师适时总结全班在习作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指点修改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信息形成全方位的流动, 完成学生自改作文的第一步。

二、师生沟通, 合作改

学生的作文基础各不相同, 兴趣、爱好各有所长, 写作水平和潜能也就不一样。因此, 要充分关注和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孔子教人, 多因其才。”教师要正确地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作文教学,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首先, 在学生自主习作、集体点评作文之后, 教师进一步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面对面批改。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共读———点拨沟通———再次修改”, 让每个学生凭借各自的习作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老师导在学生习作的关键处、疑难处, 导在无形与有形之间。“哪个地方应该调整, 哪个地方应着力渲染, 哪个地方应补充说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修改的方法, 提高修改的能力。

其次, 在当面评点, 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后, 由学生自行修改, 自行选择修改方法、修改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修改的自主性。

最后, 修改要求因人而异。就一篇修改得一般水平的作文来说, 如果是出自一个优秀学生之手, 则认为“不够好”, 但如果出自一个后进的学生之手, 则认为“不错”。“文如其人”, “知其人, 才能更好地论其文”, 因此, 同样一篇作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修改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总之, 通过学生主体的劳动, 让每个学生学有所练, 练有所得, 让每个学生在修改作文能力方面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三、生生互动, 赏析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独立性, 才能实现知识、能力的转换。完成了前两步作文修改之后, 老师组织学生拿出自己几经修改的作文在小组里交流、赏析。每个学生既是作者, 又是听者。这里生生互动, 既是行为互动, 又是思维互动;既是知识的交流, 又有情感的交流和合作。有对写作成功者的赞许, 有对还需努力者的帮助……使他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在赏析评点的基础上, 老师趁热打铁, 鼓励他们为自己的作文再改一改, 并给自己的文章写上评语。这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学生自己评定的基础上, 同学之间再互相评价, 这样又提高了学生自己认识和评价的水平, 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

修改后的作文文质兼美, 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激起了他们作文后多修改的内驱力, 变写作后的“要我修改”为“我要修改”。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3

动机。

关键词:小学作文;情境教学;体验;感悟式习作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现在的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一到习作时,就感到头昏脑涨,不知写什么好或者干脆去抄袭一篇交差了事。那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又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还得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在作文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亲身体验他要获得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动机。

一、创设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实验情境

2011年笔者有幸到秦皇岛参加了全国小学快乐作文年会,一位老师的作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可贵的启示。他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通过实验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中。新课伊始,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条金鱼,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条金鱼。学生的兴趣陡起,纷纷把自己认为最美的语言用来描绘金鱼。什么“五颜六色”“自由自在”“一条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她好像没有注意到有那么多人在注视着她。”……课堂上掀起了一次交流的浪潮。紧接着,老师将这条金鱼放入一个圆底烧瓶中,并加入大半瓶水。这时学生纷纷在猜想:老师到底要干什么呢?张老师将烧瓶斜着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烧瓶口时,教室里顿时哗然,有的学生在悄悄议论:金鱼会不会死呀?有的学生干脆大声嚷道:“老师,你太狠心了吧,这样一条美丽的金鱼,你却要将它活生生地烫死,你简直就是一个杀手!”此时,老师并不急于去给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的表现一一记录下来……等瓶口的水沸腾了,张老师盖灭了酒精灯,轻轻摇了摇瓶子,只见金鱼又开始游动了,学生心中悬着的那块石头才慢慢落地。接着老师让学生将刚才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学生很快便写出来了。通过习作展示,效果十分理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展开想象空间,让学生有话可写,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的好处。

二、创设能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言文字连同一切的知识都是在情境中发生的,也一定要在情境中才能得到真正运用。学生在作文时,写得最多的正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那么怎样的客观事物能激起儿童的情感,使他们有感而发呢?为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从中优选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场景。例如:在教学《春天的发现》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到小河边欣赏柳枝随风舞动的倩影;到田野里领略花仙子的妩媚……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既在情境中学习语言,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三、创设能够再现事情原委的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他们却写得不具体、不生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呢?是学生观察不细致,感受不深刻造成的。要想让学生很好地将当时的情景写下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活动再现当时的情境。例如,有一次的作文练习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自己帮助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奶奶的事,可是纵观全文,只是有了一个框架,文中并没有描写出老奶奶摔倒的情境。我就在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根据这位学生的描述进行表演,让写作文的学生观察他表演得像不像。在表演的过程中,那位写的学生连说:“不像,不像。”并上前纠正表演同学的动作。通过当时情景的再现,这位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只见他在文中写道:“……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手中的篮子抛在一边,原本装在篮中的蔬菜散落一旁。老奶奶蜷缩着身子,双手抱着膝盖,轻轻地揉搓,嘴里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虽然只是增加了短短的几十个字,老奶奶摔倒的情境却跃然纸上,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了。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设计一些活动,采用“玩—说—写”的方法,既让学生玩得高兴,又让学生在玩的同时,仔细观察,为练说做好准备。在说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忆—思—语”(回忆刚才同学的动作、表情,想想其他同学的反應,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三个环节恰当地运用其中,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再现原情境的触发点,唤起记忆,由此打开写作的思路。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习作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习作思路,还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蔚州镇前进路第一完全小学)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仿写 篇4

河市镇中心小学

汤周 小学生写作文是起步阶段,在我看来,仿写是一条很好的捷径。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著名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也说“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因此,我觉得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写作文,那要求也过高了,写出来也定是花样百出。因为学生还没有入门,根本就写不出个所以然。

模仿写作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并不是抄袭,而这个“葫芦”可以是一句,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结构,还可以是表达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在学习这些课例时,我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句子的仿写

仿写句子是最简单的,模仿课文中基本句型、句式、常用句群做写话训练,就是为了建立完整的句子概念。只要清楚句子的结构,就能写出很多不一样的好句子。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有一句动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就让学生仿写柳枝、荷叶、野花、树叶在微风下的动态,并且要求一定要用上修辞手法。我在教室里巡视,学生们很快写好了。有的写“一阵风拂过,柳枝就跳起来欢快的舞蹈,好看得很”;有的写“一阵风拂过,野花就摆动着柔软的腰肢,邀请我们和她一起舞蹈”;有的写“一阵风拂过,树叶轻轻摇动着身子,还堆在一起说话呢”„„看,多么美的句子。在以后的作文里,我就会时不时地看到它们。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得真好!它是一篇典型的描写山水的文章。课文结构清晰明了,语言生动形象。在教学漓江的水的那一段时,我让学生先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再读一读试着背一背,之后就让他们仿照这段话写草、海中鱼儿、春天的花的特点。课文是这样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无暇的翡翠。”学生先找出草、鱼儿、花的特点赞叹,再用比喻、拟人进行生动地描述。学生写出来的句子也是很让人意外的。有人写花“春天到了,草真多啊!远远望去,大地被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草真绿呀!像是被春姑娘泼上了一桶一桶的颜料;草真软啊!微风拂过,她就赶紧弯下腰给春风姑娘敬礼。”„„正是有了这些优美的语言,才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葫芦”,他们才能画出像样的“瓢”。

二、段落的仿写

仿写句子是如此,仿写段落也是一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仿写段落,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有价值的精彩片段。

学习《麦哨》这篇课文时,我被这段话打动了: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我让学生想一下还有什么花谢了之后怎么样,然后写在写话本上,要注意动词不能只用一个。开始,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说着花,然后认真地写,不一会儿,一段话就写出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念给大家听。

学生读过《槐乡的孩子》一文中写槐米一段后,我让学生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用一段话仿写一种花;学习了此文中的第三段开头写天热的小片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仿写天热的时候不同的人或动植物的不同表现,就自然轻松得多了。

这样一小段一小段地写,即让学生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又锻炼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结构的仿写

课文只是例子,学生学习并应用语言的例子。因此,我要最大限度的运用好这个例子,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一般是通读一组课文,精读一篇范文,借鉴“范文”的思路,让学生仿一篇进行写作,从选材、立意、想象、描写、结构等方面指导学生加以借鉴,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段式,按季节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总结,我相机指导,并让他们使用这一课的结构和表达方法选写《美丽的田野》、《美丽的校园》。

在学习了儿童诗《我想》后,我鼓励学生仿写,能写几节写几节。学生的兴致很高,没用多久,就写好了,有的同学还写了5节,虽然有的词语运用不是很恰当,但是他们都是信心百倍。写好了后,我专门用了一节课让他们自己上台来朗诵自己的诗。我表扬他们说,他们都有成为诗人的潜质。学生们高兴得不得了。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5

浅谈“要素组合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陈鸾鸾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总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尽管老师们花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学生的习作往往内容贫乏,情感苍白。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问题:1.言之无物;2言之无词;3.言无个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素组合方式”不失为当今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最有效的处方。这种作文方式,把学生经常性的行为要素加以适当排列组合,并适时地依学生的特点交替使用,从而不断升华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一、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罗丹大师曾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材料完全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生活中的人物、动物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选材的对象。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拓展选材的思路,善待生活,融入生活,你就不难发现,原来生活中――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我们要专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要素之美,从而在其中找到自己认为最美的“子要素”,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中秋节》习作指导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话题――由中秋节你想到些什么?并由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已经有了对节日的初步体验,于是,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由“中秋节”这个中心要素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子要素:节日由来、节日传说、团圆赏月、节日习俗、中秋诗词等。然后,我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要素进行拓展说话,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学生们的发言丰富多彩,娓娓道来:如一位学生由“团圆赏月”联想到海峡两岸的中秋月圆夜,()一水相隔,佳节思亲,却天各一方,非常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还有学生由这个话题联想到了一些有关中秋圆月的诗词:《静夜诗》《古朗月行》,《水调歌头》等……《中秋节》这一作文题经过对“中秋节”这一要素的扩张,在同学们的有效探究中,扩张出无数的“子要素”,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

二、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

说是写的基础,作文教学的前奏就是引导学生对话交流。高效的作文教学过程,就在于有效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我们知道,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同样表现出高度的关切、热情、激动、好奇等,这种欲望,正是习作的最好元素。作为教师,此环节,只有运用好要素组合方式,将学生记忆中的生活细节充分激活,这样的激活过程,正是转化自身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作文内容详实、丰富、有质感的再造过程。从而使作文具体、生动、形象、饱满起来,从而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张力。

如在一次即席命题作文《今天发试卷》的习作指导课中,我开门见山提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心情怎样?”这个问题抛出后,一个个美妙的词汇呼之欲出:非常紧张、忐忑不安等,我马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说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此时的真情实感。在学生自由打稿后,接着,我又模拟了上台领试卷的情境,让几位上台领试卷,要求其他学生观察这几个学生此时的神态和动作。由于学生有着深切的体验,一个个美妙词汇脱口而出:兴高采烈、从容不迫、满面春风、垂头丧气……我马上鼓励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关联句式,将观察到的场面带上这些词再说出这个场景。最后,在“发试卷后”这一环节中,我再问: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你想些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感而发:有的说:”不要急,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有的说:”胜不骄,败不馁,好样的!“……我运用”看、做、想、说“等要素组合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发试卷的过程“,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储备,让学生”我口表我意“”我手写我心“.

三、运用”要素组合方式“,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习作的源头便是大胆的想象。在引导学生进行要素扩张时,我鼓励学生善于睁大”发现“的眼睛,从新视角认识新事物,以此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我将”要素组合方式“运用于习作训练中,初步形成了三部曲模式,即”看图画、听想图画、说图画“;四步选材法,即”立题,集材,选材,组材“;命题作文五步法,即”确定要素,罗列要素,提炼要素,扩张要素,加工要素“等。通过运用这些操作模式,有效拓展了作文写作的空间,改变了学生的作文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了作文过程的高效化。

如苏教版三年级《端午节》作文指导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然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这些资料的类别。材料要素分类好后,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自己想创作的作文主题,即自己所想写作的内容。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因为,一篇完整的习作,首先在于确立一个好的题目,这好比一个人的眼睛,这就是题眼;其次,习作材料的选取,就要比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是影响一个人的气质的一个因素,所以,选材也是影响全篇内容是否准确地达意的一个因素。所以在主题确定后,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开始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两方面内容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要素“进行首次整合。然后再次整合,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一个呈现。最后,我采用的”立题――选材――排序――串联“四步整理、编辑资料的方法,给选好的材料”要素“进行排序,再用语言把这些材料串联起来,这样就是一个”完成习作“的过程。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语文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在历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现作如下概述:

一、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

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象。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

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福申小学万淑平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7

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有效的课外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能够展开学习与娱乐。在课外活动中, 老师应当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与学习的融合, 使其体会到各种情感体验, 还可以增长小学生见识, 提高其全方面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游戏、参观浏览、讲故事等活动, 使得学生把其整理为一篇小作文, 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 还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渡过, 因此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积累经验与写作素材[1]。

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素材

新课程标准提倡小学语文教学应当以教材为根本。在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喜爱使用成语, 就可以让其多积累一下实用性的成语,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有关写景的成语, 例如春意盎然、秋高气爽、白雪皑皑等等;还可以积累一些有关写人的成语, 比如和蔼可亲、文质彬彬等等。在新课程标准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文章, 经过不断的更新与改进,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变得非常经典。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老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对这些经典的课文展开深层次的理解, 注重课文思想情感的过程中, 关注课文的写作手法等等, 将此作为作文的素材之一。此外,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续写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 老师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过程中, 对于课文中写景部分,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 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景物进行写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还积累了写作素材[2]。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教导学生用心领悟生活, 感受身边的每一个现象, 从生活中挖掘出创作的灵感,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老师应当教导学生,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包括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师、与家人之间发生的事、周末假期发生的事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老师应当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培养其养成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自觉丰富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例如, 老师在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时, 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再进行思考, 从家乡的特点、当地的文化风俗、风景等方面进行思考, 角度多了, 写作的内容也就丰富了。此外, 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周记的良好习惯。写日记是积累素材最有效的方法, 日记中涉及了生活中的每个方面, 可以记载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 从实现写作的目的。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一百字左右的文字, 把每天遇见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 唤起学生对写作的主动性, 从而使其热爱写作, 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3]。例如, 结束假期后, 老师可以引导写出一篇有关假期的文章, 用心写下当时的情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 引导其在写文章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培养其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各种活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还应当让家长做出相关配合,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学生会获得不同于课堂的快乐。小学生的年纪尚小, 缺乏相关社会经验, 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从而促进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实验能够丰富学生的阅历与情感, 在进行教学时, 老师应当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感悟出发, 用心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 老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拔河比赛时,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引导学生努力与同学团结合作, 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使得学生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只有与大家一齐努力才会成功。

五、结束语

写作与素材积累是不可分割的, 当素材积累达到一定量时, 写作自然会流畅。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养成学生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好习惯, 让学生用心感悟生活, 从而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静新.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途径[J].新课程 (小学) , 2015, (03) , 98

[2]兰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途径分析[J].作文教学研究, 2015, (05) , 129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8

一、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

大多数老师都有共同的感想,那就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脱离实际地乱编,要么记流水账般的枯燥,甚至是直接抄范文。那么学生难道就真的没有真情实感了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下笔,怎么样才能把心中的真情实感用书面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他们的真情实感和书面语言之间有一定的障碍,那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感受及时地记下来,把学习中的经典词句记下来并学习对此进行点评。“万事开头难”,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它和穿衣吃饭一样的自然、简单、有效。再拿起笔就不会“笔心”对战了,而是妙笔生花,下笔千言,我笔写我心了。

二、上好语文课本上每单元的习作例文

很多老师喜欢直接布置作文题目,题目一出,学生便唉声叹气。这样没有为学生写作文做准备,从而让学生无从下手,在思想上忧愁起来,时间长了,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害怕。 其实,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本中每单元都安排了习作材料,并有相关引导,甚至有的还有例文。如果我们老师都能重视它的作用,它就会成为学生顺利写作的桥梁。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课本习作三例文是《鸭血粉丝汤》,而让学生写的习作也就是风味小吃。我在上《鸭血粉丝汤》例文时,做法如下:1)让学生自学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全班交流:第一自然段总写;第二自然段写鸭血粉丝汤的配料;第三自然段写鸭血粉丝汤的做法;第四自然段写鸭血粉丝汤的吃法;第五自然段写鸭血粉丝汤别名的来历。2)让学生品味例文,看看作者如何写鸭血粉丝汤的配料、做法、吃法以及别名的来历。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吃(学生畅所欲言:豆腐干、小笼包、烤羊肉等)。4)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小吃的配料、做法、吃法等。学生能说出来,但此时让学生写成作文,那作文质量不会多好。所以,我布置了作业:双休日带着本子和笔去吃一次自己喜欢的小吃,把小吃的配料、做法、吃法等详细记录下来,回家再认真地按照先后顺序写成作文初稿。

三、重视习作上交前的初评

学生写好作文初稿对学生而言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就像建筑高楼已经打好基础定好位置一样,此时,老师要找典范进行点评并多加表扬,从而鼓励全班同学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才有信心修改自己的作文,把自己平时积累的精彩词句,修辞手法“润物细无声”地用了进去。但此时,还不能誊写到作文本子上,而要让学生学习老师批改作文的方法互相批改作文,你会发现学生比我们老师改的还要认真。这样,不仅帮助同学修改了作文,同时对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大有好处。这时候的作文再誊写到作文本子上给老师批改,老师还怕批吗?

四、讲评、展览优秀作品

学生写好作文,教师批完作文,此次的作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吗?其实不然,还有最重要、最精彩的一个环节,那就是老师批完作文后还要进行作文讲评,讲评作品中的精彩之处和展览优秀作品。讲评最重要的不是批评和提出改进改进意见,而是不遗余力地发现学生习作中好的方面,并夸大这种优点和进步,让小小的闪光点成为学生为之骄傲的荣誉。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把每一个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个好词,都大加褒奖,并把它们放在班级中展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给自己的快乐和自信。这样,被表扬的学生下次会把作文写得更好,没被表扬的学生也会努力把作文写好,因为所有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对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应坚持鼓励性原则,婉转地指出,使“忠言”也能“顺耳”。如:“书写很不认真”改为“老师很想看到你认真写的字,你愿意认真写吗?老师期待着……”这样的评语,学生不仅会乐于接受,更愿意努力改正。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9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关键词:喜欢 观察 阅读 修改 评价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不写不行。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

首先,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让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小学语文大纲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读书笔记、日记。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不要过重强调文体,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管写成什么文体,能写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强调什么写作章法,不要

要求学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他们想出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写作章法,但内容、感受却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们不能因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作文。

其次,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

再者,阅读与写作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

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对写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

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给予讲解。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

当然,写好作文需要的不仅仅这些,还得天天练笔,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多表扬,多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而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3、《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下册

4、《作文概说》叶圣陶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10

洛琅初小 段丽波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 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我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接触到了很多童话,那天真烂漫,充满乐趣的文风深深吸引和打动着我。童话不仅受教师喜爱,更是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童话中那些新奇的幻想启发了儿童想象,培养了他们崇高的理想。因此童话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有很大的意义。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读与思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要多读,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朗读和背诵前,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能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多读、大声读,自己听,这样就能有效地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一些难以言传的词句通过朗读可以意会,想象其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有所悟。让孩子们明白更多的道理。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生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教师就应用童话这个载体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而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也只有理解和接受了童话想要表达给儿童的内涵,才会激发起他们想象的翅膀,使他们有写作的灵感。以童话的形式打开写作大门,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感情,全部智慧去写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是:情感的表现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多变,激情占优势,心境的持续时间短;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引导儿童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

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引导儿童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儿童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或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

除了阅读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过的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儿童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教师要善于了解并利用儿童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儿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点,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童话。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是编写童话的主要核心。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写童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儿童思绪一旦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使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想象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浅谈小学中作文教学 篇11

经过细心研究和实践,我认为充分利用作文评改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作文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住作文评改中的“阅”,该修改处要适当修改

在农村小学学生作文中,方言化、口语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在审阅作文过程中,对不规范用语等要进行正面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现内容。在具体批改中,教师可从字词、语法、逻辑的角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修正学生使用不当的地方。也可以抽出一些典型例句,留在讲评时集体修改,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毛病,再说说应该怎样改正,通过长久的训练,即可有效减少学生作文中的语病。

二、抓住作文评改中的“点”,写好学生作文评语

一些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往往轻率为之。有的简单处理,只是把学生的错别字标示出来,再打上一个分数,写上日期;有的则是三言两语,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有的使用写鉴定、做总结时的语言,严肃而呆板,让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作文评语的教育引导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是一个与学心灵交流的好平台,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时机,我们不可轻易浪费。

1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教师一定要抓住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评点。对于这类学生,其实他们有作文交给你批改就已经很不错了,教师不能要求太高,而应努力从作文中找出一些优点给予适当鼓励。这类学生平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少之又少,所以老师的一次小小的表扬,哪怕是与作文无关但却可引起学生注意的评语,都会令他们觉得自己还是有优点的。这样,他们就不会太讨厌作文,长此以往,他们就能树立写作的信心,写作兴趣也慢慢地培养出来了。

2对于写作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的适当鼓励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虽然写出了作文,但写得不太好,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从词语是否准确、贴切,句子是否通顺、流畅、规范,语言是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和个性色彩,修辞手法是否得当、增强了表现力,表达是否符合逻辑、符合生活实际等方面入手,進行细评。同时,老师的作文评语也要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若不然,他们写作的兴趣就有可能被掐灭在你的评语中了。对此我深有体会。刚开始教学作文时,我没有什么经验,看到学生作文中出现错别字就急着改,句子不通顺也改……最后,作文被我改成了自己的作文,而不是学生的作文了。然而,这样的“好心”,学生并不领情。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写了那么多红字在里面,觉得原来自己写的作文这么差,有那么多错要老师修改,写作的自信心一下子就没了。后来,我改变方法,尽量少改,而是以探讨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问题,一起研究解决办法,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如“想一想,这词语能否换成别的?”“如果你能把当时的情境写出来,那你的文章会更好!”这样的评语学生肯定更乐于接受。教师那三言两语、信手拈来的作文评语,对学生来说可是字字重千斤,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甚至做人。巧妙的激励和委婉的探讨评语,远比老师给他们打的八九十分要奏效得多。老师的话语是真诚的,学生看到自然会为之感动,渐渐地就会爱上了作文,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3对于有较好写作基础的学生,老师要求可以高一些。在写评语时,要注意鼓励并且指出存在的问题,他们写通顺了就要求他们写生动、具体,多用自己平常积累的好词佳句。对那些从形式到内容都很优美的作文,我会在学生写得生动的地方注上自己的感受,如“看到你的作文老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表扬,但学生在老师赞赏的眼光下、激励的言辞中,更加注重拓展思维空间、张、扬个性,写作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三、抓住作文评改中的“评”,提高学生作文修正水平

每一次批改完作文后,在发作文本前,我都会从学生的作文中抽出一两篇选材较好但写得一般的作文,作为范例拿出来全班集体评改,让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把它改得更好。老师一边读,一边让学生说出作文中欠缺的地方,询问该怎样改才好,此时是学生最有兴趣、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把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找出来,也能让学生在本环节学到改正的方法。

上一篇:性格内向的人很难获得成功?这锅我们不背下一篇:精益管理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