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2024-07-03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通用8篇)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篇1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 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

惠水县鸭寨小学——吴大勇

小学自然教学论文:本研究根据主体性的基本理论及创造力多因素理论,提出了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即在操作训练的实践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树立创造个性这些途径培养了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实践表明。通过上述途径,能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创新 创新性学习能力

一、研究缘由: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欣赏那些善于做标准答案,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个性较强,不墨守成规,相对难管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常常挑剔和非难。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教育领域……这一切使学生只懂得模仿和继承,不懂得创造和发展,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从小学阶段,就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自然常识课作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重要地位。如今,在自然教学中,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普遍存在,这与当今创新教育大潮不相适应。自然常识以学生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器材,动手,动脑,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并且会运用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本课题作为杭州市重点课题《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探索自然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学习与构建,能用比较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探索出培养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研究构想

1. 理论依据

(1)关于主体性的基本结构理论

根据哲学认识论及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指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本质特征。独立性即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的适应的能力性;而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独立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着手,改革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为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性学习能力提供氛围和条件。

(2)创造力多因素理论

创造力多因素理论是斯腾伯格和洛巴特在分析以往关于创造力构成成分的各种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他们认为,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到6个因素影响:A、智力。它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B、知识。即有关经验体验知识结构,个体的知识背景可能会约束创造力的发挥。C、认知风格。即认知活动过程的风格和倾向性。D、人格特征。个体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E、动机。这是驱使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F、环境。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的发挥。这六种因素对创造力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以综合效果发挥作用。

(3)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认为,在创造行为中,应关注人类思维等高级心理现象,不要受已经发展的习惯所束缚;不要机械工作,首先和最重要的是须将注意力放在整体问题上,必须以开放的思想逼近问题的解决办法。

2. 概念界定

(1)创新性的学习能力:创新性是一般学习能力上发展起来的高级智能。它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新性学习能力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改变环境,创造重要条件的应变技能技巧综合形成的新颖独特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是指小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创新的激情、勇气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下,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一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设想出新颖独特的学习方法,积极探求创新性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会学习和能力。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参加实践研究的三位任课教师所在的三(1)班、四(1)班、六(1)班。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内容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所谓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执意于追求创新的强大的推动力。在信息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的意愿。如介绍我国“神州号”试验飞船顺利升空,中国人即将登上月球,迫切需要大量地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介绍身边的小发明,小创造的故事等,使学生感到“创造既不神奇和发明也不深奥,我们也能行”,使学生有一种追求成功的紧迫感,激励其不断进步。

2. 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自然常识教学,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取科学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教师应放弃权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要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空间,给学生动口讨论的时间,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倡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 激励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是指对创新活动的一种体验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教师要善于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演示实验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绐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求知活动中去。例如,在上《鱼》一课时,采用录像,介绍人类从鱼的结构特点的启发下,制造了多种多样的舰艇,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上《动物怎样保护自已》一课时,利用讲故事形式,介绍聪明的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发明了迷彩服,探测器等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4. 设置创新逆境,培养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能自觉的确定创新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已的创新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心理活动。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自控能力,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从而充满信心地从事创造活动。例如在讲《水稻》一课时,介绍水稻专家袁隆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无数次的试验,培育了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钨灯泡。以此教育学生创造活动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在实验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精神。如“霜的形成”模拟实验,学生小组屡做屡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讨论如何改进,学生在找到原因后,及时做了改进,使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从中感觉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和胜利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表达事物的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小学自然常识课是将学生引入科学大殿的入门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给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2.引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等。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例如,在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布置实验,将三杯体积相同的水,一杯放在常温下,一杯放在冰箱中,一杯加热,观察三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的变化?再比较三者的体积。学生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再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水蒸气体积大,而水结成冰后体积也会变大呢?学生可以去请教家长,也可以去查阅资料,获得答案。问题的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3.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老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空间。例如,在教《植物的根》时,在研究植物的根一天吸多少水时,学生讨论出把根放入试管较合理,同时,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试管中水的蒸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在试管上加橡皮塞,在水面上滴一些油,等等。更有学生认为不用控制水的蒸发,只要找两只同样的试管,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支有要根吸水,另一支没有根吸水,一天后观察,就能知道根一天吸收了多少水。学生通过想象,开放了思维。

4、突破常规,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例如在讲《杠杆》课时,通过实验,我问学生,用木棒去撬大石头,怎样才能更省力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说出了方法:支点离石块越近,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我又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了。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如果石块移到水中,撬起来就更省力了,因为水有浮力。受此启发,又一名学生说:如果石块在月亮上,撬起来更省力,我知道月亮上的东西都很轻。学生思维不仅限于改变支点,用力点的位置来省力,而且联系自己的知识,想到了改变环境状态来达到省力目的,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欣喜。

(三)树立学生创造个性

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灵活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真正成为一个创造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陈至立同志指出,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意志,以蕴育创造的火花。

1、享受成功,树立信心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有能力去实现这一正确的目标。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爱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要对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例如,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以简单的“对”或“不对”来评价,每个学生都有其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保护其自尊,发掘其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教师的期望,同学的鼓励中完善个性品质,健康自信的成长。

2、分层设置,因材施教

人的个性差异普遍存在。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教师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层次不同的学生,势必会使一部分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成功机遇。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敏捷,教师应为他们选择难度大,较开放性的练习;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反应快,充满想象力,教师也要为他们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为他们安排基础性的作业,及时鼓励,让学生一步一步迈向成功。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在个人优势发展,扬长避短,为个性成长铺路架桥。

3、打好基础,发展个性

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志士的个性发展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小学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掌握知识越丰富,越灵活,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灵活的知识体系,只有形成知识体系,才能快速储存和提取,才有了创新的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些基本技能,这在自然教学中非常重要要使学生具有必须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解剖动物、植物,设计简单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必须会用心观察,让学生多渠道地广泛吸取新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4、战胜挫折,磨练意志

创新能力是一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折的能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抗拒挫折,无法坚持创新。毕升、祖冲之、诺贝尔、伽利略等无一不是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意志训练。如坚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遵守实验纪律,做实验要充分准备,细心观察,手脑并用,直至发现规律才罢休。要多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成才的经历,尤其是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上进心,增强意志力。

四、研究效果与分析:

一)效果

为了验证本研究所提策略在自然常识教学中是否具有一定的效果,也为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根据对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理解,并结合国内外有关量表,将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分为强(A级)、一般(B级)、弱(C级)三级标准,具体如下表:

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评价标准

A级指标 B级指标 A级标准 B级标准 C级标准

创新精神

1、独立自主意识 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有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强,有强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和社会适应性强。有一定的自信心和自制力,但不能抵制较强的诱惑和干扰,能按学校要求参加竞赛活动,对名次不太关心。没有自信产,做事难。自我约束和控制畏缩,很少表现自己。

2、创造的激情 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能在教师启发下,跟着同学的问题思考。没有创新欲望。

3、勇气和意志 坚持创新,能抗拒挫折,不拒嘲笑反对,经得起失败打击。有时能创新,但遇到困难面对失败会动摇。经不起失败,没有毅力,怕困难。

创新技能

1、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 在吸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有个必。有时有自己的主见,能进行独立思考。很少独立思考,易人云亦云。

2、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具有创造性和活跃性,不满足于常规思考,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在教师引导下,才能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思考问题相当被动。

创新结果

1、选用的学习方法 选用学习方法较灵活,常能设想出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时能设想一些新颖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想不出独特的方法。

2、获得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回答、作业与考试答案中追求新意,不机械重复。有时能有比较有新意的答案。满足于知识的记忆与机械重复。

根据这一新的评价标准,我们对实验班三乙、四乙、六乙班分别进行了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前测和后测(主要以观察课堂表现,检验学习成果来评价),现列表对比如下:

级别

数据

班级 前 测 后 测

A级 B级 C级 A级 B级 C级

三乙

40人 3人 12.5% 30人 75.0% 5人 12.5% 8人 20.0% 29人 72.5% 3人 7.5% 四乙

45人 8人 17.8% 30人 66.6% 7人 15.6% 12人 26.7% 29人 64.4% 4人 8.9% 六乙

60人 10人 16.7% 40人 66.6% 10人 16.7% 14人 23.3% 39人 65.0% 7人 11.7%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进行一年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1、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现在学生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中,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能自主学习,勤于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改变了实验前上课教学气氛平淡、严肃紧张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在课堂上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学生课堂参与率高,学习效率提高了。

2、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合格率达100%,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

(二)分析

我们的研究,之所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常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一手设计、操作。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靠得是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而不是靠思考、想象探索来发现,学生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而我们的实验,注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创造性地、主动地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验中,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宽容、友爱的思想创造民主的教育环境,影响每个学生,使学生身心自由的表现和舒展。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善于使用夸讲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去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验:如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创新活动的开阔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1、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本是转变教育思想。

首先,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的“学”,是学生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经验积极主动的构建对客体的认知过程,是让其己有经验和认识的重新投入和改组的再创造过程;教师的“教”是对信息和环境的安排和协调,其目的是达到对学习的促进。

其次,要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的培养:自然常识教学的知识点并不深奥,学生死记硬背不难记忆。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从而锻炼其各项能力,即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2、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教师要为每一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运用开放的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研究需要有丰富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我们课题组的实验,仅从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初略的研究,还有许多理论的、实践的问题需要探索,如怎样对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如何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等等,这些有待于大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篇2

自然拼读法即国际上所称的“ Phonics”,它在英语授课过程中, 依据语音发声特点, 通过将字母自身所具有的发音特点和与之派生出的相关字母结合,从而得出相应的识记发音规律,最终引领学生感受拼读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这种方法简化了繁琐难记的拼读规则, 可以较快提高学生拼写单词的速度和识记单词的准确性,不断增强英语学习成就感。

一、循序渐进,夯实拼读基础

字母和字母组合拼读教学是自然拼读法的基础,因此,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是让小学生顺利地掌握代表英语44个基本音的字母和字母组合。 字母音主要包括辅音和元音两方面,其中,辅音包括单辅音( p,d, k...) 、辅音字母组合( ch, sh, th...) ,元音包括短元音 ( a, e, i...) 、长元音( ai, ee,ie...) 及其他元音( er, or, oi...) 。

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可以按照先辅音后元音的顺序开展教学,因为“ 汉语语音对学生学习英语语音既具有正迁移作用,同时也存在着负迁移作用,其中正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英语语音的辅音音素和大多数汉语拼音的声母读音较为一致……” 有了汉语拼音基础,教师充分利用汉语语音正迁移作用,将汉语拼音巧妙嫁接到英语拼读中,学生学习辅音相对容易。

在较为顺利地掌握辅音发音之后,学生就会认为音节学习是很容易的,学习元音的时自然充满信心。五个元音字母( a,e,i,o,u) 是决定单词如何发音的关键部分,按照先易后难原则,由两个音的拼读开始,如an,it,op等,然后再进行三个音的拼读操练,如and, sit,top等 。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常见字母组合发音规律,掌握固定单词读音。

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起步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掌握26个字母读音开始,通过寻找拼音与音素之间的关联,更为形象地教会学生拼读单词。

二、听音写词,强化拼写能力

“ 见词能读 、听音能写 ”,是自然拼读法要达到的目标 。 据统计 , 84%的英语词汇符合读音规则 。 因此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音形对应关系,对于提高学生单词拼写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教会学生将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由听音转变成书面形式呢?

万事开头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听音。日常教学中,教师读单词的语速应先快后慢,并且重复几次,通过有意识地拼读单词,将拼读方法和字母的发音渗透在学生认知中,诱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自然迁移到英语单词拼读, 从而听懂读音中包含的音素或者音节。

其次,教会学生辨音。 在反复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辨别并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素。 例如,听到/laik/, 可以先分解为/l / 、/ai /、 /k /,然后教学生辨音,回想/l /是字母l的自然发音,/ai /是字母i的名字,/k /是字母k的自然发音。当学生能正确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素后, 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把听到的音转变成形,组合后便是lik。再细想一下,字母i在两个辅音之间,一般发短音/i /,如果字母i要发长元音,一般有两种情况,即只有一个元音字母且在词尾,而这个单词不属于这种情况。 还有另一种情形,即有两个元音字母,前一个发长音,后一个不发音。 如果掌握这点就对了,再加上一个不发音的字母e,听到 /laik /的读音,便能知道是单词“ like”。

“ 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 ”的确,拼写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准确地记忆单词。 随着自然拼读规则的不断内化, 教师可以通过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单词形与音的联结关系,学生才能在听到声音后,凭直觉在脑海中浮现出所听到单词的形。

三、阅读延伸,培养英语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并保持这种学习兴趣,是新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低级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也是自然拼读教学目标和获得成效的保障。 如果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字母或者单词识记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淡化。 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敢于跳出应试教育窠臼,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 ,阅读应从辨认单词开始 ,然后到句子阅读,再过渡到一些简易故事阅读。 ”例如,学生学习了/a/之后, 可以让他们整体认读单词apple,学完一组字母后,就可以指导他们朗读“ It is an apple. ”等这类简单句子。这样的教学设计合乎学生实际,不仅能让小学生内化英语拼写与读音的对应规则,还能将单词的形、音、义结合在一起,不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导入,帮助小学生理解句子意义。 比如,教师手拿一个苹果或苹果图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说出“ It is an apple”。

当然,在几乎完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激发英语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整合不同教学媒介, 包括纸质、音频、视频等多种材料,同时,不同媒介的资源还要包含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内容,真正做到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和教学方法的立体化,帮助学生积累情境,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受考试指挥棒影响,英语课堂教学几乎都以课本为主,学生被要求背熟全部课本内容,除了教材以外,许多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英文读本。 自然拼读法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和书写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时代的优势,将大量难度适当的有声儿童读物应用到自然拼读教学中。 同时,可以采取同伴阅读、小组阅读、全班朗诵、开展阅读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篇3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自然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肩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县地处山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篇4

关键词:文史常识

思想政治教学

内容摘要: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借助文学历史知识来阐述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通过文史知识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枯燥抽象。让课堂变的生动、形象,变得有滋味,有颜色了。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借助文史知识来体现我们的教学内容呢。

一、文史知识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历史知识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而在高中教学中,我们明显感受到的是高中的语文涉及我们古代的名诗佳句,古代名家名篇,这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名诗佳句来作为我们教学的辅助材料,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的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借助这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意义。

例如:我们在讲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的时候,对于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我们解释起来是很苍白的,但是如果我们借助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阐述潜移默化的特点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样的用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就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深远持久的特点。当然,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在我们用专业术语解释很苍白无力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借助我们的这些名诗佳句来完成,尤其是有一些意境的内容时,我们要经常考虑到这些名诗佳句,借助诗句的意境来完成教学内容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意境。例如,在文化塑造人生的内容中,有增强精神力量的作用时,就可以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一些很有气魄的诗句来表明。在教授传统习俗,传统思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同思想”,“中庸之道”和 “以和为贵”等来作注解。在教学的同时,还丰富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当然,这对政治老师的自身知识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老师有较丰富的文史知识储备。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和近现代史,在我们的教学中使用的也比较多,在讲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经济全球化、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群众观点、路线,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都涉及到我们的历史知识,还有文化创新中的使用等,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去借助文史知识来完成我们知识内容的迁移。有时候,借助这些文史知识,我们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文史知识在哲学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文史知识尤其是文学常识中的典故、寓言、成语等都包含着一定的哲学道理,体现着哲学寓意,这一点相信大家深有体会,而且一般情况下,名诗佳句都有很美的意境,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用这样的诗句来解释我们哲学上的相关原理、方法论,真的起到了是妙不可言的效果。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文史知识在我们的哲学教学中有多么重要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它的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言语不多,却精炼的体现了哲学道理,借助这两句诗词,学生可以体会到矛盾的特殊性和军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生动的体现了发展的含义。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几句形象的体现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句绝知此事要躬行就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告诉我们: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生动的体现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生动的表明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用这首诗揭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途的光明是再合适不过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这首诗形象的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告诉我们: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都包含丰富的哲学道理,还有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俗语,也包含着丰富的道理,比如“人心实,火心虚”“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等。

只是简简单单的十几个字词,却表达了丰富的哲学道理,而这些哲学道理我们用什么语言来描述都是多余的,就这些字词,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哲学上那些抽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些诗句俗语来记忆这些原理、方法,甚至进行比较、区分,都是非常有效的。

以上诗句只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诗句中的一部分,我们所有教学中出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或者唯物论,几乎都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名诗佳句来说明,还有很多典故和俗语我们都还没有包含其中,一本《东周列国志》就包含170余条的典故,在教学中常用的典故比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相矛盾、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买珠还椟、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一叶障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杞人忧天、张冠李戴、良莠不分、画龙点睛、画蛇添足、郑人买履、凿壁偷光、庖丁解牛、纸上谈兵、百闻不如一见、水滴石穿,积叶成书、田忌赛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有成竹、邯郸学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东施效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讳疾忌医。

这些典故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做很好的注解,将我们哲学上的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借助这些名诗佳句和典故俗语,使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还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利于学生的进一步记忆和巩固。借助这些学生熟悉的名诗佳句和典故,一方面增强教材的生动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实体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当然,典故和诗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要注意诗句的运用,教师在使用名诗佳句和典故的时候,先一定要做足功课,确保诗句应用正确,确保诗句典故的内容和教学内容是一致的,要注意作者、年代或者朝代,包括诗句字词和典故内容的正确性,千万不能为了用典故而用,不能弄巧成拙。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三贴近”,还要借助我们的传统文化,借助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为自己学科教学做教学资源。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说明,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感受到各学科的魅力,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课的优美意境,体会化学课的奇妙,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效果。参考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一 经济生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二 政治生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三 文化生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篇5

自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耐挫能力较弱,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惟有少部分目标明确,不畏艰险,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的勇者才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为此,教师应在自然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正确的科学态度教育及心理辅导。让学生懂得坚强的意志对个人、对社会意义,了解意志薄弱,锻造学生良好的意商。在自然学科课程中,有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同时也增强了自然学科教学的魅力,使自然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易为学生所接纳。实践证明,学科渗透模式更能确保自然学科课程的目标与功能的实现和发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自然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这种渗透方式,就可以对学生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智育与心育双赢的目的。在自然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学科特点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等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1、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例如:在介绍能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收集信息。有可能的话,学生可向有关部门报告所得结果及建议,向群众宣传,使学生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耐挫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健康心理。

2、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在自然课的教学中,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自然实验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每一个实验过程,都能够有意识的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和实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五年级自然课《飞行器的发展》,教材的第一课时是了解充有气体的飞行器的升空原理。内容是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科学道理,并简单了解热气球和飞艇。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一是感觉毫无新意,而且学生真正的收获也不多。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处理,将教材中仅有的一点关于热气球的内容进行开发运用,舍去了热气球升空原理的内容(因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早已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增加了以“热气球升空”为核心的探究活动。要研究热气球,首先就要使热气球升起来,因此第一个活动就是利用生活中简单的材料(细铁丝、垃圾袋、酒精棉花)制作热气球并放飞;而后,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在放飞热气球时遇到的问题或者准备继续探究的问题,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二个小组提出想继续研究“怎样让热气球在空中停留时间更长些?”有一组提出想研究“怎样让这个热气球可以前进?”有一组提出想研究“他们小组的热气球为什么刚刚升空就掉下来了?”„„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后,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简单的研究方案(有的组设计在简易热气球上装个螺旋桨来推进它;有的组则考虑用各种材料来制作热气球„„),然后组织学生再一次的进行交流、探讨,相互改进研究方案,最后在课后做进一步实践合探究。

在几乎所有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这无疑便加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另外,实验的成功会让他们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所在,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的失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应当在目标达成过程中,遇到困难要有锲而不舍、毫不退缩的坚毅力,应当有在引诱面前不动摇的坚定性与自制力,以激励他们在今后生活中更重视意商的作用,通过实践来励志践行。

3、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然课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自然课外活动更应重视实践。在实际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制作了普通的腊叶标本,还有不少同学用多彩的、形状各异的叶片、种子、花等组成了美妙的图案。最后展出时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艺术作品。

4、在课堂中运用激励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不能感悟所学的知识,都取决与教师教师的激励作用。就是要善于运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认真地欣赏学生的活动过程,认真地欣赏学生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努力过程、行为表现和观点认识等及时给予肯定,赞扬、鼓励。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教师,从而更加主动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来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学科教版一年级自然《石头、沙和泥土》中比较不同石头的不同和相同时,让小朋友们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能够相互探讨、分享彼此的思考,能运用到一些已经学会的方法来实践研究,如观察、触摸、比较等方法,发现了不同石头的光滑和粗糙,花纹的不同等。其中有一个小组把不同石头放在课桌上旋转,发现了有的石头旋转很快,有的则很慢,有一个小朋友,在探究过程中不小心把一块石头转掉在了地上,石头摔碎了,另外一个小朋友马上叫了起来:“啊呀,老师,他把石头摔坏了。”我想了想,走到他们小组,但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不过老师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石头摔了都会碎呢?但是要注意安全哦。”于是他们很快便试着把各种石头都往地上扔了起来,发现了有的石头一摔就碎了,有的石头摔好多下才碎了一小块。另一小组看到了,也把石头往地上扔了起来,除了前面的情况,他们还发现了有的石头可以弹的很高、有的石头弹不起来„„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心态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要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生成的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和方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5、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在自然学科,运用角色扮演,在让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上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展开行动,减轻或消除畏惧自然的心理障碍,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习自然学科的过程中,若能很好地利用此法,则很多看似无从下手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自然》低年级《能源》一课中,描述假如没有了电和燃气时的生活情景,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那样的生活环境会怎样?再如,在教学高年级《宇宙探索》一课中,讲到人类在月球上的一种

可能行为时,让学生扮演小重力无空气无水等情景下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从而较好地了解了宇航员在月球上为什么能跳跃,为什么两个宇航员不能向地球上那样自由地交流。

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知识的过程。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驾驶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促进对知识的感悟,促使心理素质的提升,知识的内化。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有意义,有价值,有实效。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他认为,舒适安全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机制来摄取有关的教育的经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蕴藏的巨大的心理潜能。教师以隐藏的方式,把有关心理健康审美文化知识等内容,经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传授给学生,论道而不说教,没有强制性,教育的痕迹被淡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形成一种接纳的社会安全心理气氛,进而使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地参与学习中来。既消除了课堂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提升自然学科的魅力。

由此可见,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求实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促进了身心发展,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自我教育和发展潜能的能力;因此,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提升了本学科的魅力,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启学习自然的智慧之门。

【自然科学类论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青少年 有效对策 摘 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自然科学类论文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 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协作精神、创造力、意志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成了科学课的主要任务。关键词:心理健康

小学科学

渗透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

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心理渗透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协作精神、创造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素质。

一、把握具有科学特色的教育内容,寻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小学科学教材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多。注意的教育切入点有以下几个。

1、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内容。

自然科学是一门介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及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它以“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身”为线索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使课程生活化,而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这些学习思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去向何方?有什么用?二氧化碳又是哪儿来的?怎样产生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生活中学生随时会遇到而又渴求解决的。如果这些内容能在老师讲解相关内容时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激发学生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无疑会使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学习心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2、以发展学生智力与情感为主要指向的教育内容。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科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制作、小实验等。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实践、去探索。通过实验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进而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能力、操作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培养起健康的情感、情绪。

3、以锻炼坚强意志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教育内容。

小学生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就是意志比较薄弱。为此,可结合自然学科史上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史实进行教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暗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磨练意志。又如在自然界,有许多社会性的动物如蜜蜂的社群组织、蚂蚁的社群生活等。它们的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但又秩序井然,通过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活。这些生动的例子,可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二、创设情境,体验成功,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它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参与科学活动的内部动机。在科学课中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活动,并享受科学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在教学《奇妙的指纹》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提问: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一样吗?

2、指纹有什么用呢?

3、指纹有什么形状呢?------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就出来了,而且是自己所提的问题,观察起来更仔细,更有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这样更能加深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开发课外活动资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想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

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活动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在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比如:让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风筝组、航模组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学习困难的学习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的矛盾,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缺乏自信。因此,对他们个别辅导是解决这个矛盾的较好策略。教师可通过仔细观察,给他们以特别的照顾。例如课后对他们个别谈话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课时,可为他们提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创设成功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课外可帮助复习他们不懂的知识,让成绩好的同学结对帮助等等。不管何种方法,其目的不但是帮助他们把成绩慢慢提上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在受到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从而促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总之,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杜伯伦(美国):《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 拜尓(德国):《好孩子,坏孩子》

谢弗(美国):《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充分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以消除教学过程、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

1.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3.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3.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最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 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3.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3.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3.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是的那种满意的心情。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4.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

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5.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篇6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了要重视创造行为的养成和创设创造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从教会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植物的 花》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会说出花的名称、香味、颜色、花 瓣的多少,甚至花开放时的姿态,但对花的结构特征却很少有人涉及。我就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 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 相同?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 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 是完全花的构造。在《果实》、《种子》、《昆虫》等课的教学中,我都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入手,使 被观察的事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我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外,还注意在课外养成 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 信息,培养直觉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点,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 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 在学习《声音》一课时,学生在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是否每把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 都一样?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当我问为什么会不一样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活跃,当思维充 分发散后就会作出种种假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 短不同,振动的快慢就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在教《空气》一课时,为了要让学生掌握空气是实实在在 占据空间的这一知识,一开始我就提问道: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现在我把它倒放到水里浸没,你们说杯子里 面是干的还是湿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作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我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让学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围绕问题组织研讨,培养集合思维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在教《鸟》一课时,我就让每个学生自己介绍所认识和熟悉的一种鸟,并介绍 它们的特征。在介绍中有的学生把蝙蝠也误说为鸟类,我也引而不发。当学生介绍完之后,我就启发学生寻找 鸟类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鸟类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 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鸟类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 组织研讨,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 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情感,引发灵感思维

在自然课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 能融知识、技能为一体,促进灵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水的浮力》一课时,用心

爱心

专心

我就安排了玩橡皮泥的一个游戏,请学生想办法使那块下沉的橡皮泥能上浮。很多学生从铁船能上浮的现象而引发把橡皮泥捏成船形,使它上 浮。同样在《电流》一课教学中,我也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电流和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后,要他们亲自组装简单 电路,并且鼓励他们组装像警察岗亭上的红绿灯,能分别控制。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激动不已。正是这种实践 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对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起到了催化剂 的作用。

用心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篇7

一、把握绘本,提升教学优势

1. 图片比例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有看图说话这个环节,看图写话记录着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瞬间,内容有趣,浅显易懂,既有图,又有写作提示和选用词语,颇受学生的欢迎。那么同样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教学,也可以进行看图书说话的教学方式,其实绘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相当于在让他们进行看图说话。既然是语言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在用绘本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图画描绘的故事中,从而把自己当做故事里的主人公来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成果不仅好而且牢固,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参与感。

同时,在采用绘本进行教学的时候,因为学生要靠理解图片内容来获取知识信息,所以他们的整体理解力会得到提升,在他们观察图片时,会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在他们把图片展示的故事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时,又会锻炼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2. 采用故事叙述法,引起学生兴趣

绘本采用的是图画教学,它的大部分比例是图画占领的,但是绘本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主要采取故事叙述法进行知识的呈现。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小故事大多都浅显易懂,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吸收。

3. 形式多样,容易模仿

语言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模仿英语母语者的发音,模仿他们的语言组织形式,学习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用本身的故事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选择一本好的绘本推荐给学生,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模仿图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所以说绘本教学是真正可以实现玩中学的教学形式。

二、融入绘本,提高教学效率

1. 循序渐进,以本为本

引入新的教学素材,但是不能丢掉原本的基础素材,“以本为本”就是说要以教材本身为基础,再进行发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去寻找一些和教材相关性比较高的绘本,比如说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Our animal friends”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由于讲的是动物,所以教师能够选择的绘本是很多的,但是为了让学生对教材有更好地理解,教师应该尽量找教材相关的周边绘本,比如里面的内容契合度比较高,或者画风比较相近的,教材的绘画方都有明确的标注,教师可以以这些信息为出发点去寻找相应的资料,进行辅助教学。

2. 注重趣味,引起学习热情

因为引入绘本进行教学本来就是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选择没趣味的绘本进行教学,只有大量插图但是没有故事性的绘本是万万不能选的,因为只有图片的话,就变成了图片欣赏本,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太大帮助,而且最重要的是教师选择的这些绘本一定要浅显易懂,不能太过深奥,因为绘本教学只是一个辅助教学,太过深奥的话反而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

3. 做好观察,前期准备充足

在选择绘本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水平相配的作品,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就不能给他们看《小王子》之类的绘本系列,因为他们还不能够完全理解绘本表达的内容,反过来,六年级的学生也不能给他们看太幼稚的内容。而且在进行绘本推荐之前,要摸清自己学生的状况,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进度等事项进行绘本教学。

还要考虑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的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就没有必要再次进行教学了,要勤加考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进行绘本的选择,这样不仅教学效果更好,还可以减少很多知识重复的资源浪费。所以教师在选择绘本这个前期工作上一定要谨慎。

总之,绘本教学是英语教学领域一个说新鲜也新鲜,说不新鲜也不新鲜的方法,这个方法重要的是绘本的选择,教师的绘本选好了,就是这个方法一半的成功,所以,教师在选好绘本的前提下,再结合教材进行教学,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成就更好的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孙媛.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活动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02):88-92.

[2]孟琳.探讨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有效展开英文绘本阅读[J].英语教师,2015(20):68-69+76.

浅谈小学自然常识课堂教学中 篇8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 小学英语 教学 应用

一、自然拼读法的含义

自然拼读法是在新课改提出后,教师在长时间进行小学英语教学中总结出的一种适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它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学生通过拼读,书写等方式掌握英语单词的写法及意思,也是学习英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拼读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英文单词中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拼写和朗读,在这里说到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并不是字母本身的发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辅音字母 b 代表/b/,而不是读/bi:/;元音字母组合 ai、ay等代表/eI/)。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自己朗读英语单词和句子了。

二、自然拼读法的重要程度

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都是十分重视,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得到的,所以在小學英语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自然拼读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拼读法对于刚开始接触学习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方法,不但会提高他们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效率,而且也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传统的小学英语学习方法只会要求学生把英语单词死记硬背下来,但是自然拼读法就会改变这样的局面,它会帮助学生非常巧妙迅速的记住英语单词,日积月累,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会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更为灵活。

2.自然拼读法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自然拼读法就是根据音标和音节而发明的一种适合于小学生接受的一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被广大的小学生所接受。自然拼读法可以让小学生更快速的背诵单词,从而减轻了学习英语的压力它的出现可以减轻小学生背诵英语单词的压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英语水平。

3.小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受到自然拼读法的影响在不断改善。小学英语教师在采用自然拼读法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小学教师齐心协力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关于自然拼读法的问题和弊端,这就可以帮助小学英语教师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找到更适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三、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然拼读法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容易采纳的一种方法,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提高。我们分别从拼读、书写、阅读、拼写以及字母和字母的组合这几方面了解它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1.拼读教学。拼读教学是自然拼读法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拼读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感觉,其最终达到的目的是看见一个单词可以准确地读出它的发音。如果小学生掌握了教学的这种拼读教学后,即便遇到一个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英语单词,也能够准确地读出来。

2.书写教育。书写教育是对自然拼读法提出的一个要求。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书写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开展小学生书写字母及英文单词的活动,达到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的目的。小学生英语书写的好坏程度可以影响以后的英语书写水平以及英语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学生注意单词、字母的书写,培养学生的习惯,努力做到大小写、笔顺、标点、单词与单词之间的空隙等都能正确。小学生只有认认真真的写好英语,才能更为轻松的掌握英语知识。

3.阅读教育。在自然拼读法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就是阅读教学。如果小学的英语教师只是教会学生字母和单词怎么书写和拼读的,这样长时间下去,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很大的兴趣。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来说,应该根据上课的情况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开展必要的英语阅读的教学工作。对于小学生而言,英语阅读就需要先从认识文章中的每一个单词开始,然后到读懂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最后再到读懂一篇短小的英语故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冀教版的课文中,学生学习了/a/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认识apple这个单词;再比如说学完第一组字母是(s, a, i, t, n, p)后,就可以让学生明白“It is an apple. It is an ant”等这样的句子。

4.拼写教学。自然拼读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拼写教学。我们所说的拼写教学就是让学生把字母或单词从音变成型的一种教学方式。首先需要让学生先听音,语速从慢到快,重复很多遍,让学生知道如何听才能够听明白是什么单词;然后是辨音,最后就需要让学生把听到这个单词写出来,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快速的掌握自然拼读法了。

5.字母和字母组合拼读教学。英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自然拼读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带领学生学好字母和字母组合的拼读,首先需要小学生掌握44个基本音的字母和字母组合,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的教学工作,小学生的英语成绩也会有很明显的进步。

自然拼读法对小学英语的教学很有帮助作用,并且教师的教学也会相对轻松一些,所以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这一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赞美幼儿园老师的随笔:诗三首下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