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2024-10-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共11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篇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华侨小学

汤艳梅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财务投入,取得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设和谐优美、有序的教学环境

和谐优美的教学环境,既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教学环境,能使广大师生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时刻感受到置身其中的幸福和喜悦,从而对工作、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它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创设和谐优美、有序的教学环境,首先是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 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新的教育观倡导师生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对话和交流,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会产生愉悦的心理,主动探索的潜能就会得以充分展现,这一观念现在已经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放,合作交流的形式屡见不鲜。其次要建立“严而有格、活而不乱”的教学常规。陶行知就讲过:“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太放任了,虽是赋予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因此,学生的个体行为必须限定在大家共同遵守的纪律范围内。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的不持久性,要求教师要有调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要把学生的行为集中到教师规定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做好课前预习,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在教师讲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要求对 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句要查字典、查资料并作标记,感到疑惑的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来交流探讨;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结合课后的习题多加思考。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笔者课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为(1)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词义;(3)思考阅读提示的习题。

三、明确教学目标,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导向作用。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紧扣教学目标。每一个环节都要总结分析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可以学到什么?还需要什么?真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明确,是指目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需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需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如一位教师在教“给予”词语时,她把词语板书完后,指着“予”这个字问: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说:“是一个生字!”、“是一个和“矛”很像的字”,“是一个多音字!”。教师要的答案是“一个多音字”,而学生恰巧不能说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绕老绕去。表面上课堂是开放的,能体现师生互动,但实际上有效的时间就在这一问一答中浪费了。其原因,是所提的问题不具体,指向性不明,因此出现了上述费时,费事的低 效现象。在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吗?还有一个读音你们会读吗?”学生很快能进入状态,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个多音字。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时,不做任何要求,盲目地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依然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盲目没有目的的读,是一种低效的读,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观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要来定。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必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样的课文,同样的目标,不同的方法肯定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都知道,死气沉沉的课堂效果肯定没有活跃融洽的课堂效果好,创设新颖的课堂肯定要比平凡单调的课堂效果要好。而且学生情况也不同,如有的学生希望听到知识容量大的课,而有的学生就喜欢老师“吹牛”,将知识贯穿于轻松幽默的语言中。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课堂模式是老师根据教学参考文献和课后的习题来设计。学生听老师讲或学生读文本后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的目标是把固定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师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因为考试答案很标准,且责任重大。而现在则提倡多元解读。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任意解读。老师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或自尊,基本都是鼓励。即便是说错了,也用差不多的话搪塞,或不置可否的态度,形成了一种只要说就有道理的定式。但这不并不是说语文的问题回答没有规范性。有些知识点学 生必须是要会的,比如修辞的表达作用是一定要规范回答的。

课堂教学应该讲究“序”,但又没有固定之“序”。只要教师们“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具有灵活应变的课堂调控能力,完全可以设计、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记叙性文章可以采用讲授法,也可以指导学生在编演课本剧中学习课文,有些文章也可以采用故事会、辩论会等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了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虽然现在语文界对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谁也无力阻挡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那快速而有力的脚步。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次利用性、便捷性、美观性、大信息量等优势。它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最好帮手。不仅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而且要教会学生使用。

网络的出现给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而恰当地利用这一资源。它们能够给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关键是要理解一句话:“运用要恰当。”目前它只能是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阅读课就缺少了语文阅读的“原汁原味”。例如,在欣赏、了解诗歌、散文作品的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讲解比较空洞、枯燥,缺乏气氛,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教师们可以通过播放朗读带,并用多媒体微机播放一些诗 歌里面出现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物象的展示和美妙的音乐,使学生如同步入诗歌的意境,去领略诗歌中的诗意。通过多媒体微机的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教学,老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掌握和运用有效地课堂教学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篇2

1. 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提问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一般而言, 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是学生认知活动的一大基本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提问, 可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点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并对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最终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在学生理解错误时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犯错误, 而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 教师就需给予适宜的引导, 即在学生理解错误时进行提问, 让学生能主动发现自己的错误, 并进行改正。另外, 学生所犯的错误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 即大多数学生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 而在发现错误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就可引导全体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 并使其掌握到正确的学习、解题方法。

3. 在重难点处进行提问

对于学生而言, 重点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出发点和基础, 而难点则是不易理解透彻的地方。老师在重难点处进行提问, 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最终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4.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提问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因此, 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 小学生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即出现思维受阻的情况。面对这一情况, 教师就需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为学生指出具体的思考模式, 培养学生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及学习方法。

二、进行有效提问的相关策略

1. 提问需突出重点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 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传授知识点, 另一方面还需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进行考查, 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突出重点。比如, 在对“小数的除法”这一节进行学习时, 教师需将如何处理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作为教学重点, 其他知识点则应该放在次要位置。

2. 所提问题需有深度

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由低到高的, 在教学工作上, 教师也需遵守这一规律。倘若违反了这一规律, 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就极易遇到困难, 所以教师所提问题需有深度。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 定能得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3. 提问需具有启发性

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前, 教师需事先对所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使提出的问题能为所学知识点服务,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比方说, 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点以后, 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许多不同大小的三角形, 之后提问学生:“这些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多少呢?”提出这一问题只能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三角形其内角和都为180°, 而其他知识点都未得到体现。但在如果老师换种方式提问, 即“将一个大三角形一分为二, 那么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将四个小三角形组成一个大三角形, 那么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可见, 第一种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也不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而第二种所提的问题则能给予学生启发,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最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

4. 提问需有创新性和探索性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 不能仅关注于学生所给的答案, 而需注重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及思路。因此, 在设计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 教师需使问题具有创新性以及探究性, 使其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创新, 独立对数学知识点框架进行构建, 真正做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课堂提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 科学巧妙的课堂提问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和分析, 设计出符合小学生的数学问题, 帮助其更好地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一方面可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最终推动教学质量的进步。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需对提问进行巧妙运用,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力助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谭海霞.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J].新课程 (教师) , 2012 (09) :4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篇3

教学必须有效,这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根本的要求。任何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这种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状态

1.无效教学。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减法》时,提出解决问题:“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一名同学举手回答:“8只。”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我们可以画10只小鸟,圈出2只,数一数没圈的就是8只。老师非常赞赏表扬说:“你太棒了!那我们就一起画小鸟吧!”老师就在黑板上示范画小鸟,孩子就拿起画笔在纸上高兴地画起来。活跃的课堂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即将下课,教师急于小结,还有部分孩子着急地说:“老师,我还没画完呢!”老师很无奈。这样的教学耗时过多,没有解决教学内容中最实质最重点的问题,教学效率极低。

2.低效教学。主要体现在:(1)导入新课时简单的平铺直叙直问。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你们愿意吗?”教师接着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2)探究新知时,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3)设计学习方式时单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分组缺少科学性,采取就近原则和量化原则,前后排四人组、同桌两人组或根据学生人数量化。交流汇报时,缺乏倾听习惯。教师评价随意,无论内容如何,一律评为“好”“不错”。

3.有效教学。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预设,有效准备,有效组织,有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任务。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教学情境,“迎新年”,学生跟着倒数计时,在感受新年钟声敲响的激动喜悦的情感体验中感知时间,从而引导认识“秒”。教学任务自然地放置在有效情境中。再如在二年级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欣赏我国的民族文化——剪纸作品,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艺术美,还会惊喜地发现这些图案中有些图案是轴对称的。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印象深刻,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情境创设既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也要注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学习了《表内除法》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开心乐园”带领孩子去游玩,让孩子在购票、租船体验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开展有效的实践操作。动手实践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教师不能单纯地告诉学生算法,可以开展实践操作:①在有刻度的正方体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水的高度。②放入一个苹果(学生观察发现水的高度发生了变化),思考后学生便知道苹果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操作为学生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再如“一根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5段,要截几次?”许多孩子都认为要5次,教师可以让孩子动手实践,孩子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只需4次就行了。

3.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组织,有效引导。如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师就可以适时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

4.扎实到位的训练。有效教学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训练要扎实,关注学生参与的面,准确选择训练点,学生参与面应达到100%,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真实参与,动口、动脑、动手,真切地感受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目标要适切。

5.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如“空间与图形”我们利用教学课件能够灵活地展示各种动态图像,展示图形变换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利用课件应符合学科特点,适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音乐教学 篇4

文县教育局

张书彦

小学音乐课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好的音乐课的编排和实施必将给小学教育教学带来轻松愉快以及新鲜的视觉听觉感受。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就是美育的重要部分,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首先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课作为一门综合科课程,我认为这门课程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在音乐中得以放松,缓解上主科时的压力。所以我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得音乐中开拓视野,使他的思想感情慢慢地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作起: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在音乐课堂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环节,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比如:歌曲《小小一粒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大海里有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对大海的认识。教师的一个鼓励,一句肯定的语言都会让学生对课堂对音乐课充满兴趣,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会轻松和谐。

二、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简笔画、挂图、实物、幻灯片等直观手段,也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摄像或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设备,以多维的、多样的、多角度的、高密度的方法充分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有声的语言和逼真的形象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上升为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有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角色表演,做游戏,表演音乐短剧,小乐队伴奏等多种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使其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再完美的课程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疑问,我们在实践课改新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关注如何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奠定有效学习的基础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因而教材之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要把教学内容理解透彻。其次,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落实;再次,要分析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只有认真仔细的钻研教材,才能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才能为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效。

2、创设情境,激发有效学习的兴趣

学习必须与个人经验建立起联系,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激发、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感,促成良好的审美心境。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都是美的形象,自然就会对音乐产生一种期待、期盼、渴望的情绪。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联以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提高歌唱教学实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篇5

中心完小 崔庆锋

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爱美、会美的一代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对美的事物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而且会引起情感冲动。因此,教师就得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美”着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让儿童从小受到美的陶冶,这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教材内容为主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更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判,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谈一点浅显见解。

一、在诵读中体验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能见出欣赏的深浅”。是啊,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

《背篼》一文,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节奏训练与感情朗读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一位农家孩子黄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特别是第四自然段中,“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我指导学生朗读时,句与句之间要读出跳跃性,体现孩子轻松的脚步,愉悦的心情,最后一句速度要渐慢下来,体会孩子回到家中的幸福感情。叶圣陶曾经说过,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一自然段“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虽是一句话,却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我又让学生反复地读,投入地读,语气不断加强,语调稍上扬,品出作者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学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学生在这样的美读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二、在分析中理解美

教材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很有个性。在教学时,我总是引导学生推敲、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琢磨传神的词语,重在琢磨其精妙,用词的精妙,指得就是它是否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色的颜色明亮地在我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其中的妙用,仔细体味优美的句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闭目想象,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似乎就在眼前。

三、在欣赏中感受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景象的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散文,它们往往以优美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教师若能捕捉这一亮点,再配以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存在,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夏天》一文,描写雨后初晴的四、五、六自然段。作者把雨后的美丽景色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我在学生欣赏录音朗读之时,抓紧配上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了雨后彩虹挂空中,柳叶、小花干净精神,小鱼活泼可爱,以及湖边的美丽景色。学生欣赏之后,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美的感染之下,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雨后美的形象,产生爱美的情怀。所以,利用视觉、听觉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美的情操,启迪学生爱美的心智,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感,这对于低年级语文课更是重要的审美方法。

四、在想象中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语文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凶狠狡猾,而小羊则温和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呢?在启发学生想象结尾时,就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善” 的倾情,对“恶”的深恶痛绝,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个空,撞死在石头上,”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小羊”„„无一不说明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孩子们“善”的一面,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在教学中,我还从一些图文并茂,美观实用的图画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指出:图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并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辅助插图非常多,也就是这些美丽的图画,吸引着小学生,尽情游赏这百花园,它以美的魅力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陶醉,而且还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篇6

竹料三小叶云仙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的理念,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样化创编文本多层次综合性

语文作业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有效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我们课题的研究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设计语文课堂作业,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效设计语文课堂作业,能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有效作业应那如何进行课堂有效作业设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设计多样化的作业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1)观察性的,如:养小蝌蚪、种蒜苗,观察其发展。观察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写观察记录。(2)兴趣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谈天说地三分钟”等形式。(3)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4)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二、设计创编文本类作业, 促进积累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文本的诠释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创编文本就是让学生对文中的情景进行想象,或者根据文本编讲故事,或者把文本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等等。比如《寓言两则》、《巨人的花园》、《陶罐和铁罐》等这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很适合学生讲述或复述。在假期里,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让家长给孩子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讲故事,有效地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三、设计多层次的作业

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超市在目前比比皆是,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我想,那是因为商家还给了顾客对于商品的自由选择权。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商家,没有任何推销性的话语,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均措施,但销售的效果却是出奇的好。由此,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在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时,也采用这样一种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方法呢?

如:在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我在布置了一些学生必做的基础题之外,还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选做:1 画一画。根据课文中优美的文字介绍,自己画一幅桂林山水的美景图,然后张贴在教室中。2 说一说。根据课文中介绍的九寨沟的景点,设计出一段导游词,在班级中展示一下。3 查一查。可以到网络上去查看桂林山水的资料,然后选择性地为同学们作介绍。4 读一读。《桂林山水》的课文很美,可以自己选配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然后在班级里表演。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各有不同,兴趣爱好各有不同,能力层次各有差别。这样的作业布置,就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充分地尊重了每一个孩子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作业的数量与深度上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效果特别的好!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设计综合性的作业

1、利用社会实践,设计有效作业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借助许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我们的假日语文作业中,我们经常向学生布置社会现象观察、社会调查等方面的作业。如,学了《赵州桥》后,我们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项假日作业:探究家乡的古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社区群众,了解家乡古桥的历史以及关于古桥的趣闻故事。为了更好地开展调查,让学生写好采访提纲,写好调查计划,活动完了填好调查表等,把学生的言语行为放到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以致用,还语文学习的本来面貌和意义。

2.延伸阅读,丰富语言

学生学完一课后,不能就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如学了《金色的鱼钩》后,要求学生在假期里读一读《长征的故事》。学习了鲁迅的《七颗钻石》后,推荐学生读一读《安徒生童话选》和《格林童话选》等;把课内教学引向课外,使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学到更多鲜活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了丰富教学内容,丰富语言的目的。有兴趣的还可以写写读后感或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所看到的内容,从中还能提高写作水平和画画的技能。

3.利用生活丰富作业内容。如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名人赋予各个佳节的诗歌佳句;在母亲节、父亲节里送父母一首小诗、一句祝福,写一封充满情谊的信,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上好资源。在上个寒假作业中,我们就有这样的假日作业:

(1)开展有关春节的调查,可以调查春节的来历,也可以调查春节的习俗,完成调查表。(2)春节来临之际,给爸爸、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语文作业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它的有效设计,既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作业不仅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小学语文新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新课程与新作业》----《教学月刊.小学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新课标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做了新要求。它要求教师把自己看做课堂教学引导组织者的身份而不是知识的权威, 教材的代言人, 学生的法官。对于处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 天性决定了他们缺乏自律性、判断力, 一个好的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和塑造, 在学习方法上, 对他们来说是受益终生的。

1. 俯下身段, 和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走入学生之中, 与学生同喜同乐。和学生分享共同的知识、情感和乐趣。

和学生做朋友, 感情纽带是可以维系任何活动良好进行下去的金钥匙。只有师生之间感情深厚, 才能对学生言传身教, 让学生把老师奉为楷模, 才能在课堂上, 老师的引导下接收更多的学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从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中去, 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有一次我讲完课, 让学生练习时, 有一位同学叫到, 老师, 这道题我不理解, 我急忙走到他面前去给他讲解, 他很受感动, 听得非常认知, 从那以后我每节课都走到学生中间,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和学生成为好朋友,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巧设习题, 开动思维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知识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 围绕每堂课教学的重点, 做到由浅入深, 有一定的层次、坡度, 环环相扣。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而不是局限于传授知识, 怎么去培养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方法才是关键。所以在教师备课作业内容时, 我会想办法把教学重难点同学生的课余生活游戏结合起来, 提升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兴趣, 这个方法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 在上小学数学“除法”的章节时, 我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要求:“同学们回到家里后, 把家里的鸡蛋平均分给家庭成员, 并自己设立一个题目, 然后再想办法给出问题的答案。”没想到在第二天上课时, 同学们高举小手, 等待抢答。这就证明了, 学生学情是与作业设置的情况是息息相关的。

3. 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 再给予鼓励, 建立合理的课堂气氛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评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首先, 评价的原则是客观公正, 在这基础上, 再坚持鼓励为主, 才是最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 再给予鼓励,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4. 善于引导, 激发求知

在课堂上教师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去想象、思考、探索, 去发现问题, 去解决问题, 发现规律, 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同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在学生意见发生分歧时、疑难处, 在归纳、知识概括时, 即加以点拨。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习的有效行为上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在课堂教学气氛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获得学习的体验与情感并形成知识和技能。要想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行为就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

1. 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要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非常重要。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互动”。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及时给予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惧时, 有目光去鼓励、支持, 使他们产生被重视、关注感, 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记得我在教四年级时, 有一位性格很内向的女孩, 课堂上从不举手回答问题, 发现后我主动找她谈心, 了解情况后;得知, 这位学生害怕回答错误, 担心同学讥笑, 害怕老师批评等一系列因素。针对这些情况, 我试着在课堂上鼓励她回答问题, 只要她回答问题, 我就给予鼓励、支持, 学生们也都跟随着给予信心, 慢慢的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没有了, 担心学生讥笑的心理没有了。就这样, 在课堂上活泼的学生更自信, 内向的学生更大胆, 感染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记忆

小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还尚待培养塑造,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他们缺乏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所以化抽象为具体, 先让他们利用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基础的初步感知后, 我再对他们进行思维加工, 做知识的总结和延伸。这样做不但对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帮助, 还能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 在学习“角”的知识时, 先让他们自行观察理解什么是角的定义, 等他们有了初步感知后再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如何制作角, 从而进一步了解角的性质, 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生活中那些运用到角的知识的地方, 从而达到最后巩固知识的目的

3. 让学生学会思考, 体验过程

在数学课标提出的要求里, 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 要让学生有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的精神, 学生凭借自身在习作中的演练来总结经验教训, 紧紧主导课堂节奏, 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的目的。兴趣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常常出现:老师在课堂讲的津津有味, 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不愿学习的情绪, 自己做自己的事。这就是教师讲的内容, 对学生没有产生学习兴趣, 自己没有亲身经历感受不到, 所以听着听着就产生厌烦感。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产生了兴趣, 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65-01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主,较为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语文作为一门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为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呢?笔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有很多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唯一测量标准。对于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成绩对于他们而言还没有太多的概念,加之他们对所学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学校和教师将“分数至上”这种教学观念强加到他们脑海中,无疑给孩子们弱小的心灵施加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使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内涵进行误读,从而渐渐失去学习动力,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害怕、排斥的心理。

(二)教学模式机械化。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很多小学教师更愿意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几十年如一日的灌输记忆、机械背读、听写测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每天课堂上安排听写和测验之后,晚上还要让家长继续听写,在这样的反复死记硬背中,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很难去思考其中的真正含义。一些优美生动的语句,本来需要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发挥联想和想象充分享受,也在毫无感情的背读中变得索然无味。

(三)教学方式简单化。

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小学生写作业写到晚上11点,在提倡小学生减负、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传闻依然不绝于耳,甚至在小学教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题海战术、家庭作业沉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打方式。小学语文中的拼音和识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熟能生巧、多写多练就成了主要教学方式,但是正是因为难,教师才更应该多思考多研究,提炼出更丰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地学习小学语文

(一)一定要打好基础。

要求小学生大量地背诵,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记忆力。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只有记住了才会对自己有用。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去记忆知识。要养成从小就精读字典的习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要求小学生每天精读一页,学习过程中,对不懂的字词要养成当即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注重课本知识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充分融入到学习中来,只能被动接受,这就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下降。为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指导者与促进者,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上都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情有趣地引入知识,全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靠对知识的充足的兴趣来推动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也就是说,小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之中,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即将学习的语文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知识的正式讲解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心便是保证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用教师的激情导入来打动学生,聚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

(四)加强交流与沟通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单独地学习汉字和文章,而是在理解汉字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运用,以便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含义。文章的学习是让学生领悟不同表现手法所达到的不同效果,争取在自己的学生生活中能够运用最适合的表现手法。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运用和技巧的不断积累和交流、沟通能力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而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也正是交往教育的“天生”课堂。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能够听懂他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关键时刻还要具有深入分析语言的能力。学生这些交往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传授给学生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思想、情感和思绪的方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交往和沟通能力。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其他因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活泼有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进行课堂情境预设,通过创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这样,教师就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彼此的了解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和关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纠正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或者降低作业难度,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逐步爱上语文学习,并最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语

以上几点仅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总结。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紧跟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步伐,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何进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 篇9

听了郝建平老师的关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的有效教学》很受启发,结合专家讲解和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参加国培的感受,我觉得打造农村小学英语高效课堂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

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如果喜欢老师则对你所教的课格外重视,兴趣盎然。反之则不然。

2、英语小笑话,让学生乐在其中,并有所收获。

通过讲笑话让学生轻松学习单词,短语,句子。

3、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用游戏教学贯穿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常用下面这些游戏服务教学:

4、利用歌曲,激发兴趣

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学习英语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使得学生乐在其中。

5、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其特殊性,他们对直观呈现的东西更易感兴趣,直观教具最易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篇10

巨鹿县堤村小学 任焕丽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概念的“引入——理解——应用“三个基本环节出发,谈谈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引入概念

1、直观引入

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再如,学习“角”,可以凭借常见的直观实物(五角星、三角板等),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意义。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

2、计算引入 有的概念不便直观引入,但通过计算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时就要采取计算引入的方法。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通过除法计算引出“商不变的规律”;通过一组乘积是1的题目的计算引出“倒数”的概念。

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就形成了概念。

3、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有的概念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

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再如,为了讲清“最简整数比”这一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的道理,复习“最简分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体会到化简比的方法与约分方法相同,但要注意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有小数或分数,必须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新概念与已有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二、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就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

有些概念是由若干个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学习“平行线”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些关键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平行线的基本条件,加深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再如,分数定义中的关键词,单位“1”、“平均分”,学生只有对这些词语的含义弄清楚了,才会理解分数的概念;再如教学“整除”概念之后应帮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判断,一是被除数、除数、商必须是自然数,二是没有余数;揭示倒数概念时,应重点强调“乘积为1”、“互为”两个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个数互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一个数是不能称为倒数的;还有循环小数的概念,要抓住两点,①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②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

对定义的分析是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又一次提高

2、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例如,教学梯形时,出示不同形态、不同面积、不同方位的梯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他们对梯形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底和高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再如,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

3、对比辨析

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又有区别。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互质数,比与比例,体积与容积,整除与除尽,面积和周长等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

还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对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 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出示: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通过正反两面的分析,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理解更为透彻。

三、运用概念

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途径有:

1、自举实例

即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

学完概念马上应用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牢固。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可以让学生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画一个顶角60度的等腰三角形,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我们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例如,学完圆的面积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实际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进行练习,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练习时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体现练习的意图。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最后,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尤其是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分类,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概念系统。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学习有关的知识越容易,迁移能力也就越强。例如:只要学生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就能顺利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通分、约分、扩大、缩小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迁移,学到的知识才不是孤立的、零散的,才有助于形成主次分明,纲目清楚的认知结构,才便于学生理解、迁移和记忆。

2、有许多概念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先用描述方法给出,以后再下定义。例如,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三年级,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像上面讲的、、、、、等,都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第二次是在四年级,把分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概括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第三次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要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分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篇11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每节课都在评价,可又有多少教师会思考自己的评价是否有效。教师经常热情洋溢地表扬、鼓励学生,或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究竟做得怎么样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采用激励性评价,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我常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样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在一次朗读课文时,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起来读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我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了,你愿意再读一边吗?”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得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孩子很好地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你!”我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样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因人而异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1、对尖子生,多给予启迪。

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课本上知识对于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所需要的是超越课本难度的新知,要体会学识上超越同龄人的快感,他们要享受获得更高水平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的评价,不能停留在简单肯定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而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思考、探究的欲望,使他们的学习进入更深层次。

从学习内容评:如一位学生作文中以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我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展示作品时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我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评价是一个学生,可受益的却是全体学生。不光这个孩子得到了启迪,全班也从中得到了教育。

从学习方法评:如针对识字多的学生,启发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引导学生说平常留心生活中的字,赞扬“你是个有心的孩子,希望你能继续在生活中识字。”如我在教《学弈》时,因为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好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一个学生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课文大意。这时我的评价是这样的:“你真了不起,在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就找到这样的方法,我觉得你是学习文言文的专家,能不能将你的方法告诉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这样在评价中有效的传给了全班同学。

从学习习惯评:有的学生课外阅读面非常广,能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思考问题比较深刻。如教学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学生能当堂回答出“是岳飞墓前的对联”,并说出含义,全班满是惊叹的眼神。老师及时肯定:“你不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乐趣,而且获得了那么丰富的知识。你能边读书边思考。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值得大家学习。”

对尖子生的表现,不但给予直接的肯定,同时让其他同学从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中体会到些什么。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给其他学生指出学习的目标,还给了优生继续奋斗的目标,避免使其满足于现状。教师抓住这些个别现象进行评价,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对中等生,诚挚地欣赏。

这部分学生在班内占多数。他们有向尖子生靠近的愿望,但学习积极性不持久,学习的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教师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能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他们所释放出的热情和潜能就能使他们努力向尖子生靠拢。同时他们也需要听到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老师的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课堂评价就应侧重对他们学习态度的鼓励与欣赏,对知识正误及学习方法的点评。

等待时机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给予最大限度的表扬。“这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很欣赏你读书时专注、入神的样子”“你读得真好听。看,鸭妈妈冲你微笑了”“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信心,从而自信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学生听到了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评价,感到比较满意时,自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有良好的学习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评价层次也会相应改变。伴随评价层次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3、对学困生,热切地激励。

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在评价中对他们的评价是最难的,“左倾”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右倾”了,无法起到评价的作用。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老师在评价时更应该小心谨慎,切不可敷衍了事,要从他们身上去发现让他们自己认同的优点,进行准确的评价;发现闪光点,使他们打消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努力学习的愿望。

可侧重在学习态度方面:如“虽然你没有把问题答对,但你能举手发言就很了不起,勇气可嘉!” “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 “今天你读文没有重复词,一定是认真预习了。”

可为他设置下失败台阶:“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能回答得非常好。”“老师看得出你不是一个笨孩子,你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你刚才没有认真地听讲,漏学了知识,现在老师帮你补回来,希望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了。”刚柔并济的评价语言不仅能让差生心服口服,还为他们的进步指明方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人皆如此,何况小学生。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反省、自我纠正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修正错误,树立信心,從而使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鹅卵石和钻石经典美文下一篇:劳动合同用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