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共11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冯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电影、一本书,好的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观众、读者,让你非看不可。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导入更是如此。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课堂的导入是整篇课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要有效的去进行情景的导入,值得大家值得大家下大力气去研究。以下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常见的导入类型:
(一)情境型
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看图导入。现在的部编教材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借助多媒体导入。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如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春天在哪里》这一首歌导入课题。
3、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课文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我出示了几张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并声情并茂地讲解着人们当时的心情,让孩子们也身处其中,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们很快进入情境之中。
(二)激趣型
1、讲故事导入。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低年级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坐井观天》一课可用“坐井观天”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2、猜谜导入。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如我在上《雷雨》一课,先让学生猜雷雨的谜语,当学生猜对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8 雷雨”。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知识型
1、复习导入。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例如学习《古诗两首》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我们以前学过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大家都还记得吗?于是孩子们都纷纷举手背古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2、简介背景、作者导入。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而了解写作背景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类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如《赠汪伦》一课的导入,可以通过诗人、背景的简介,即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学诗的热情,又为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做了铺垫。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背景材料层层铺垫,相关材料互相渗透,有时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到文章的内容,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释题型
释题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课文题目入手,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坐井观天》《四季》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从探讨题意入手,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从课题导入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五)直观型
即运用实物实景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如《蓝色的树叶》《葡萄沟》等课文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实物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导入中刚刚以上我们有讲到:情境型、激趣型、知识型、释题型、直观型等。但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在导入时候更要注意有导入的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简洁性。那怎么才可以有效的进行呢,以下就是我搜集以及和其他老师谈论导入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启发性。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它起着诱导、衔接的作用。导入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掘创造潜能,让导入成为“导火线”,进而激其情、启其疑、奋其志、引其思。
2、针对性。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紧密联系新知识,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通过导入准确地引出新知识。否则,导入无论多么新颖也是无意义的,反而会把学生的注意引向枝节问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3、趣味性。导入方法既要新颖巧妙、灵活多样,又要方法常新、情趣盎然。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引人深思,余味无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开发。
4、简洁性。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而言,“导入”只是其中较短的一环,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宜过于复杂。导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导入力求以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集中起学生的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不应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方法,才能优美、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课文。所以听了今天的主讲,我希望所有老师都可以和我一起探讨平时教学中我们在导入环节有哪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哪一些可以一起去探讨改正的地方。希望今天的主讲内容对对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和启发。谢谢。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2
一、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 要想做好, 应先在心理上真正把这件事情重视起来。只有在心理上重视了起来, 才不会敷衍了事, 才会认真、努力去做。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做好课堂导入, 就要把“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重视起来。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因为不想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备课上, 或者是觉得没必要花太多的心思在一个两三分钟的课堂导入上等原因, 就把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做得特别随意, 甚至直接省去了课堂导入, 直接给小学生讲新的知识点, 这样做都是因为对“课堂导入”不够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 明确课堂导入能给整个课堂带来怎样的益处。除此以外,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 虽然说万变不离其宗, 但因为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导入也不能总是千篇一律。有很多的教师由于不想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课堂导入上或者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等原因, 总是使用一种方法进行导入, 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进行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总是用同一种导入方式, 小学生就会没有新鲜感, 甚至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就更不要说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再者, 每节课所讲的内容不同, 这一种导入方式并一定适合每一节课。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彻底的重视起来, 要多花心思, 多创新,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素质。只有语文教师重视了“课堂导入”, 才能重视整个课堂, 才会营造和谐丰富成功的课堂, 才会让小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课堂导入要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可以直接推动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所以, 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中, 课前导入的设计必要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刚开始就情绪高涨, 脑细胞活动迅速, 使小学生的神经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处于兴奋的状态。只有这样, 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高度集中, 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才会都处于最佳的发挥状态。只有小学生的学习高涨, 才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这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 才算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才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呢?我认为: (1) 课堂导入时间不应该太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堂导入控制在两分钟到三分钟之间为最好。如果课堂导入的时间太长的话, 就会显得太啰唆, 太冗长, 甚至会影响整堂课。 (2)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学会利用各种教学的多媒体, 使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导入技能。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小学生所学过的旧知识, 联合要学的新知识, 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巧妙铺设一个桥梁, 衔接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这样既使小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 又为即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起了一个好的开头。我认为, 这样把新旧知识联合在一起的课堂导入是能够吸引小学生的。 (3) 小学语文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 不论选择用哪一种方法, 都要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 要做到让小学生通过课堂导入知道这节课的课堂是什么, 要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目的, 要让小学生在课堂导入中就能大致的了解本节课到底要学习些什么。所以, 课堂导入的内容一定要与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有着紧密的关系, 绝对不能脱离这节课的内容。要是语文教师做的课堂导入与本堂课的内容相隔甚远, 那不仅对本节课没有任何作用, 而且还会将小学生的思维拉得更远, 更别谈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了。因此, 我认为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堂导入时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对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的。 (4) 小学语文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 要让自己的课堂导入具有个性魅力和具有艺术情趣。小学生是非常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的, 如果语文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可以利用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作为开头, 可以利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作为开头, 还可以利用一首音律有没的歌曲作为开头, 更可以利用一个短小的视频作为开头, 这样就很容易吸引小学生, 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5)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利用教材上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知识点来巧妙的设置疑问, 可使小学生产生疑惑, 这样就能激发小学生的思维, 使小学生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开启并且活跃起来, 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6) 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近期国家发生的, 或者身边发生的具有关注性的事件来进行课堂导入。教材是固定的, 但每天发生的事是不固定的, 再加上小学生的好奇心都特别的重,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每天发生的事件充分利用起来, 就会有一个很成功的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导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3
一、悬念导入法
给学生置设 “懸念”是他们进行新的学习活动的开始,有了“悬念”,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始。学习活动中的悬念往往能激起人对知识的强烈的渴求和探究。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设计“悬念”,让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的状态,激发学生对新的词汇、短语或课文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对新知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谜底”的揭开活动中。如教学译林版五(下)Unit 8“Birthdays”中第一板块“Story time”时,我首先让学生看图说话,预测课文内容。课件展示图片制造“悬念”,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对课外进行预测,让他们大胆地想象并说一说Su hai和Mike是怎么样过生日的,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最终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二、情境导入法
将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正犹如“汤中之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结合课文、联系知识点、关注知识的重难点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有效地激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新知识传授之前,通过有效的、有趣的情境来给学生呈现课外的对话或故事情节,这样既生动又逼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掌握各种新知和知识的重难点。如教学译林版六(上)Unit 6“Keep our city clean”中第一板块“Story time”时,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视频展播:第一组画面呈现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城市;第二组画面呈现污染严重、又脏又乱的城市。然后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引入话题。譬如:
T:These pictures are of City A. What can you see in these pictures?
S1:I can see a lot of beautiful flowers and trees.
S2:I can see some tall buildings.
S3:I can see a clean river.
三、歌曲导入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唱歌时,往往是随着歌曲的旋律起伏存在心绪的变化,“学习心理”越安全,越会产生轻松、愉悦的学习心境,产生对新知的兴奋追求。据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恰当、适时应用“歌曲”导入,一定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兴奋度。这也是现今各种版本的英语教科书中安排歌曲和儿歌的原因了。如教学译林版五(下)Unit 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中第一板块“Story time”时,我利用歌曲热身,导入词汇。我课始播放歌曲“The wheels on the bus”激活课堂英语学习的氛围,进而学习bus一词,导入本单元的目标词汇。这样的方法,既迎合了学生想唱歌的心理,又迅速膨胀了他们的求知欲,给他们的学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课中做好调控,千万不能把英语课上成了纯粹的音乐课,或者让学生兴奋过头,影响后续的教学环节。
四、故事导入法
好的教师,其最关键的技巧就是能够很快地在课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之保持下去。故事导入法恰恰就有此魅力。调查表明: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往往高过其他的任何活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适度地利用它,这样可以把“冷冰冰”文字变得活泼、灵动,可以利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研究表明:故事教学法,它能够为英语教学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富有趣味的情节,能够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熟悉的人和事,并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给学生制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据此特点,在新授导入时,才能化难为易,变紧张为轻松。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利用各种道具、头饰等,使用肢体语言、表情以及各种不同的声音、语调、重音,尽最大的努力把文本中的各种角色表演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听完故事后,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既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心”收回到课中,又能顺其自然地导入新知,还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心智,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学英语时,我们选择的导入方法必须要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使他们重塑英语学习的自信,让他们感到英语没有那么难学,是好学、易学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4
乔云霞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价应当诚恳、饱含真情,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采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课堂上我常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样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在一次朗读课文中,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起来读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我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边吗?”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孩子很好的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你!”我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样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我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二、融入真情,丰富评价语言 1.评价语言要丰富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让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我总是这样来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
2.巧妙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3.评价要有真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要有真情。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带着我们的一腔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在平日的教学中,当我的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老师真喜欢看你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高兴!”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在和谐课堂中,能起点睛之笔的莫过于教师的课堂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5
神木县第一小学 刘小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即时评价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人应该是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不断获得内驱力而不断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采,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予赞扬。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采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课堂上我常进行鼓励性的评
1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样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在一次朗读课文中,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起来读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我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边吗?”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孩子很好的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你!”我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样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
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我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二、融入真情,丰富评价语言
(一)评价语言要丰富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让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我总是这样来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
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三)评价要有真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要有真情。作为教
师,我们更应该带着我们的一腔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我看见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他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是这样评价的:“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名师胸怀的宽广及对孩子的拳拳爱心。“你读得真好听!”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缺点的表面巧妙加上“糖衣”,在不挫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让他们听着顺耳,易于接爱。“不信,你试一试”,更是激发起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
小学英语如何有效创设情境教学 篇6
魏惠丽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使用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可视的语言,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sh趣,发挥自主性,体验情感,实践性贯穿全程,注重发展性。情境教学法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小学英语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社会情境理解和掌握语言所含的意义,从而达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目的。
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交往的需要更加速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进行外语教学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1.模拟表演,创设语境。小学英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小诶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优化教学过程,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的使用语言,但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中的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学习同学间自我介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和询问一些有关他的问题,例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让学生来回答,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学习效率是很高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并适当的借用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教唱英语歌曲,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针对小学生喜欢唱歌,跳舞,教师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有机的改编成歌曲,例如:hello teacher,hello teacher how are you?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两只老虎的旋律来教学)让学生在哼一哼,唱一唱、跳一跳的活动中记单词和套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
3.把游戏引入课堂。游戏是孩子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把知识寓于游戏中,游戏的种类很多,须教师运用得当。
4.改善外语学习环境。让教学活动的内容范围向课堂和课本外延伸,例如:教师在教授go shopping时,让学生进行实地的买卖;在教学telephone时让学生亲自打电话,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相关的情景,接近真实的英语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7
那么, 针对这样的实际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教师应该将科学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 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这不仅能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功能, 而且能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谐愉悦, 并能对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 我对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所抱的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获取知识, 扩大视野, 激发创新兴趣最重要的动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 珍惜学生的兴趣,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兴趣的良性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 教法单一, 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甚至厌学,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难以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首先诱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建筑一单元时, 我先让学生去搜集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使学生体会不同时期建筑物的特点及相关的功能,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物和当地的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因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 异中求同。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以及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和任务。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把学生看成是具有发展潜能, 独立个性的人, 要让所有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 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的教学观点。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心理、生理, 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 努力超越差异, 缩小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设计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 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二、创设民主教学环境, 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 又很赞赏的话, 那么, 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芽,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教师给学生创造好了环境, 帮助他们建立主体意识;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 让他们对自己消除失望的心理, 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在美丽的建筑物一课中, 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观察角度, 来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 这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建筑美, 为创设美丽环境做出努力。这样就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了民主、和谐、自信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三、密切联系实际, 让知识融入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自然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而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 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 从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六年级一些学生已开始陆续进入青春期, 面对自身奇妙的变化, 不免有些羞涩, 有些紧张。我曾教过的一个班的学生活泼开朗, 不管进行什么项目的学习他们都能高标准地完成, 因此我对这个班的学生也情有独钟。可是有时他们也让我很无奈, 因为这群在心理上已逐渐成熟的孩子们, 在男女之间交往的问题上, 还处于一种无知的“封建”状态。一次上课我准备让男女同学配合做游戏, 却发现在我讲明意图时, 热闹的操场顿时鸦雀无声, 不论我如何引导, 就是没有哪对男女同学主动上前进行配合演示。问其原因, 最多的是对异性的排斥。针对多数学生的情况, 在这时我上了《健康成长》一课, 我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你最讨厌的异性及原因。”同学们一阵沉默, 显然在内心深处, 他们不存在对异性的排斥。打铁需趁热, 紧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平日里有没有异性在你有困难时帮助过你?”这时沉默终于被打破了, 学生纷纷表示有。“那么在你接受帮助时, 又是否把他当成你的朋友呢?”我笑着问。同学们听后点点头表示肯定。“既然如此, 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交个朋友, 一起尽情地玩游戏呢?”从那以后, 他们班男女同学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同时也知道了男女有别, 男女同学之间应该如何正确交往。学生也了解到人体的发育成长是再自然不过的必然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进入青春期时自己身体和心理可能会出现的变化, 以及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在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行动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认识自己身体发生的主要变化, 就能利用这些信息判断自己的人体发育处在哪个时期, 只有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 才能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 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 从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又能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景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我们要明白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教学中, 如果能够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觉醒, 那无疑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它对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贯彻素质教育,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对于课堂沉闷气氛的改变都有一定的好处。因此, 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与进取, 不断地积累,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8
动机。
关键词:小学作文;情境教学;体验;感悟式习作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现在的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一到习作时,就感到头昏脑涨,不知写什么好或者干脆去抄袭一篇交差了事。那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又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还得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在作文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亲身体验他要获得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动机。
一、创设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实验情境
2011年笔者有幸到秦皇岛参加了全国小学快乐作文年会,一位老师的作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可贵的启示。他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通过实验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中。新课伊始,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条金鱼,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条金鱼。学生的兴趣陡起,纷纷把自己认为最美的语言用来描绘金鱼。什么“五颜六色”“自由自在”“一条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她好像没有注意到有那么多人在注视着她。”……课堂上掀起了一次交流的浪潮。紧接着,老师将这条金鱼放入一个圆底烧瓶中,并加入大半瓶水。这时学生纷纷在猜想:老师到底要干什么呢?张老师将烧瓶斜着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烧瓶口时,教室里顿时哗然,有的学生在悄悄议论:金鱼会不会死呀?有的学生干脆大声嚷道:“老师,你太狠心了吧,这样一条美丽的金鱼,你却要将它活生生地烫死,你简直就是一个杀手!”此时,老师并不急于去给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的表现一一记录下来……等瓶口的水沸腾了,张老师盖灭了酒精灯,轻轻摇了摇瓶子,只见金鱼又开始游动了,学生心中悬着的那块石头才慢慢落地。接着老师让学生将刚才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学生很快便写出来了。通过习作展示,效果十分理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展开想象空间,让学生有话可写,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的好处。
二、创设能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言文字连同一切的知识都是在情境中发生的,也一定要在情境中才能得到真正运用。学生在作文时,写得最多的正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那么怎样的客观事物能激起儿童的情感,使他们有感而发呢?为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从中优选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场景。例如:在教学《春天的发现》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到小河边欣赏柳枝随风舞动的倩影;到田野里领略花仙子的妩媚……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既在情境中学习语言,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三、创设能够再现事情原委的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他们却写得不具体、不生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呢?是学生观察不细致,感受不深刻造成的。要想让学生很好地将当时的情景写下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活动再现当时的情境。例如,有一次的作文练习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自己帮助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奶奶的事,可是纵观全文,只是有了一个框架,文中并没有描写出老奶奶摔倒的情境。我就在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根据这位学生的描述进行表演,让写作文的学生观察他表演得像不像。在表演的过程中,那位写的学生连说:“不像,不像。”并上前纠正表演同学的动作。通过当时情景的再现,这位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只见他在文中写道:“……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手中的篮子抛在一边,原本装在篮中的蔬菜散落一旁。老奶奶蜷缩着身子,双手抱着膝盖,轻轻地揉搓,嘴里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虽然只是增加了短短的几十个字,老奶奶摔倒的情境却跃然纸上,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了。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设计一些活动,采用“玩—说—写”的方法,既让学生玩得高兴,又让学生在玩的同时,仔细观察,为练说做好准备。在说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忆—思—语”(回忆刚才同学的动作、表情,想想其他同学的反應,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三个环节恰当地运用其中,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再现原情境的触发点,唤起记忆,由此打开写作的思路。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习作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习作思路,还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蔚州镇前进路第一完全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9
摘要:新课改以来,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花样百出、层出不穷。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面对新的改革,一直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有点茫然。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办法”“一帮一制度”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记得刚接手我现在任教的这个班时,在阅读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标上小节号,必须要了解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读,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把主动权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小组长轮换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是不是教师不闻不问了。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有必要时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才有效果。最后,主动权给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汇报、交流时,往往一位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对了,于是,这个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班学生都懂了吗?显然,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普遍,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提出把主动权给学生,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四、提高阅读兴趣,结合阅读教学上好推荐课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适机迁移,向学生推荐课外读本。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顺势推荐《三国演义》;学了《长征》推荐学生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者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1.结合重大节日推荐。比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革命烈士的小故事;国庆节时要求学生读一读歌颂祖国的小诗歌等。2.结合时事推荐。比如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实况录像,激发他们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抓住这一时机向他们推荐《动脑筋爷爷》、《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类书籍。发生地震以后,组织学生阅读《防地震小常识》《自救小常识》等安全知识类书籍。3.结合活动推荐。学校、班级、社区经常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可以结合各级各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4.利用好书推介课进行推荐。我们开设好书推介课,课上可以是老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推荐;可以推荐一本,也可推荐几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10
张
丽
前言
我参加了市师训中心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备好课”专题学习骨干培训班,来自北京的郭东歧教授——一位教师教育终身投入者,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具匠心的开放式的讲座。其中他邀请的太湖实验中学的李昭平主任展示了他备的一节高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教学课,虽然已高中毕业十几年,数学内容也忘得七七八八,但他的一节课所用的优美如诗般的语言、他对学生足够的关注、对教材深入浅出的思考、解析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位教师。关于备课,他提出“四个一”,即一个精彩导入、一个突破难点的举措、一个有思维力度的问题,一个艺术化的结尾。他是一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教师,一位幸福的徜徉于教学旅途的教师,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学生,我看到了他的深远的精神倒影。
备课,是每位教师必做的功课。在教学前要将教学内容了然于胸。而有效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注重体现师生多向互动,不再依赖教参并进行大胆的突破、探索。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已教学了无数或优美或快乐或深邃的课文,也聆听了很多名师的精彩课例。走下讲台,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备课,让语文课堂根植于“品味语言、触摸文字”,有朴素扎实的教学设计,我从备自己、备教材、备学生三个最基本方面入手,谈谈自己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思考。
一、备自己,备出心中的一片深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上好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词的教学,阅读了有关这位清朝著名词人生平的书籍和《纳兰性德词选》,撰写了一万多字的笔记,纳兰性德的忧愁、哀怨萦绕于这位诗意语文大师的心中。于是有了那节充满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的课堂教学。
我曾经在校内执教过两节《月光曲》的公开课。一为四年级北师大版《月光曲》(以下简称北《月》),一为六年级人教版《月光曲》(以下简称人《月》)。一为锻炼自己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把握力度,一为让老师们从中比较不同版本对课文重难点的处理及方法的不同。
选择《月光曲》作为公开课,对于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次挑战。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深情?如何让自己在深情的课堂中娓娓道来?如何在课堂中弘扬自己的个性?这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于是我将自己浸入文本中,沉入词语中,慢慢读,与文本全身心接触。在吟咏中感觉文字的韵律,体验语言的节奏,领会文本的韵味,体察作者的情感。我先不去看教参,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说,就是保持对文本语言的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
那段兄妹对话;盲姑娘听完贝多芬弹奏完第一首曲子后,激动地说出“您就是贝多芬先生”时贝多芬的反应;风把蜡烛吹灭后,小屋里的情景,两种版本的教材都做了不同的处理,北《月》教材为学生的理解搭了三个台阶。
当文本了然于胸后,我在钢琴曲《月光曲》中反复大声吟诵课文,或闭眼想象钢琴曲所描绘的画面。并详细了解贝多芬生平,摘录了他的两段话,以备课堂上延引。一段是:我为什么要作曲,那是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一段是: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此时,我的心中流动的是对于文本流淌的深情、对这位音乐大师的崇敬之情、对穷苦兄妹的感动之情。情于心中,我当释放于课堂!
而为了备好《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我上网了解了许多云贵地区贫困儿童读书难的资料,那些灰白的图片、那些蓬头垢面却端坐于昏暗的教室大声读书的孩子让我数次落泪。于夜深人静时,我静静地与文中的那双大眼睛对视,我读出了大眼睛里流露出的无助、凄楚,它在向我倾诉小主人的渴望、忧郁,它拨动了我的心弦,对贫困山区儿童深切的同情、理解之情澎湃于我心中,深情如许,怎能不让它流淌于课堂!
二、备教材,备出课堂的一方天地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不同,教学目标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反复研究教材,进行挖掘。无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无论是工具性方面,还是人文性方面,其教学点都隐含在文本中。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体现教材的工具性。
如我在备《月光曲》的教学设计时,同一篇课文,面对的是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文本的编排上,作者为四年级的学生搭的三个台阶,在教学时我要好好加以利用。兄妹的对话中,北《月》课文在让学生体会兄妹之间的关爱时,处理得很直接。“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两个“多”字彰显出哥哥对妹妹的呵护、疼爱。而人《月》课文中是“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字包含的不光是哥哥对妹妹的疼爱,更多的是对妹妹的愧疚之情,妹妹是那样热切地盼望着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弹奏。而为了安慰哥哥,妹妹将自己这种强烈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此段对话怎能不让贝多芬感动,继而推门进屋。
当盲姑娘听出弹奏者正是贝多芬时,北《月》描述的是贝多芬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人《月》则只有短短的一句:贝多芬没有回答。作者的第二个台阶搭的好!贝多芬这颗敏感的心一次又一次被这对兄妹俩打动,抓住文中几次“打动”之处,主线也就清晰了。对于人《月》中那短短的一句话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想到了《月光曲》之前的课文《伯牙绝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者为知音,一切尽在不言中。盲姑娘和贝多芬不也如此吗?贝多芬有必要回答吗?不必!
在重难点的处理上,北《月》要求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想象《月光曲》描绘的画面。课堂上,可以在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基础上,展开深一步的学习。充分讨论课文所讲情节和地点的变化顺序,理出全文层次,找出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这部分的内容。而人《月》教学的重点除要求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还要了解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我想它来自于贝多芬听到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兄妹之间的对话,来自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及敏锐的判断力,来自于贝多芬作为音乐家的博大深沉的情怀,来自于那一缕清幽的月光。所有的一切都藏于文本中,需要我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寻觅,读中感悟、在议中领会。那段时间,我沉迷于一个问题不能自拔:当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时,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按起了琴键。贝多芬为什么要望了望兄妹俩?“望了望”三字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兄妹俩对生活、音乐的热爱给予他的震撼和同情;把盲姑娘看作知音的兴奋;他为穷苦人民弹奏钢琴的幸福,清幽的月光给予他的创作灵感……这一切的一切,均浓缩于“望了望”三个字里。此时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出示贝多芬的“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段话,对于学生一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于无形中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
把握住教材编排特点及重难点,寻找到突破方法后,教师的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方新天地,让教师和学生徜徉于文本之间!
三、备学生,备出他们的一份真情
曾经观摩过一节公开课,老师构筑了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师生的解读深入透彻,人文教育升华到思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深邃的命题上。可文本赋予学生的真心、真情在哪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备课时心中是否想着学生?
一位教师要执教北师大版第四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家伙,他们对久远的战争年代、对毛主席的事迹都非常陌生。如果只是读课文,再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老百姓对毛主席深切的爱戴之情,他们的情感也无法激发出来。在备课时,这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粗略了解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奠定情感基础;再结合课外资料及课文段落了解当时沙洲坝缺水的严重程度及百姓吃水的恶劣情况;然后重点朗读毛主席带着战士找水源、挖水井、亲自下井铺沙石、木炭的段落,比较五米有多深,下井有多危险;再细读描写百姓们欢欣场面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心里话,接着出示红水井的图片和奥运圣火在井旁传递的图片,让学生更加了解红水井蕴含的意义。她所设计的教学层次清晰,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被激发出来。结果在上课时,学生们真情涌动,在学习水井终于挖好,老百姓手捧清清的井水一段时,不由大声喊出: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学生情感喷薄而出,令听课教师为之动容。这堂课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备课时心中不光有教材,更有着学生!自然在课堂上,学生的由文本激发而出的真情令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篇11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头饰表演、画画及音乐等多种形式,创设出符合直观原则的情境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用画画或实物演示创设情境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具体、直观,又是自己熟悉的形象来帮助识字,效果会更好。
在教 “山”字时笔者就利用画图画的方法。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接着让学生画一画,再让学生与山字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把“山”字写一遍。这种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形式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很快接受了生字,此后在学习象形字后,一般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慢慢地学生也掌握了这种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以生活展现情境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是一个从生活到文本、再由文本到生活的过程。那么如何让课堂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如何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风》,用儿童画的语言描述了风带给人们的感受,语文学习强调感受和体验,风这种自然现象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但作者将其变成了一种文字的东西,怎么去理解它、感悟它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风”再回归自然,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觉风的存在,去感悟课文的语言。笔者在教学《风》时,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后,带学生去上了一节室外语文课(选择有风的一天),作为对课文的延伸。学生亲自听听风怎样唱歌,看看风怎样跳舞,怎样游戏,一个个兴致高昂得不得了。笔者趁机对学生们说:“大家再找一找,哪里还有风娃娃的身影?”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都抢着发言,有的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筝满天飞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舞蹈了。”有的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帽子要飞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淘气了。”……在愉悦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以多媒体画面和音乐再现情境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时”一段时,笔者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以头饰表演体会情境
头饰表演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融自己的理解于角色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这篇童话时,就可在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后指导表演。可请5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表演前,在教师指导下,小演员们进入“我就是公鸡”“我就是啄木鸟”“我就是……”的角色,去充分体会不同的人物思想性格。例如,一出场的公鸡要得意洋洋,啄木鸟要显示出诚意,表示出它对比美不感兴趣的语调……通过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懂得了“美不美不光看外表,得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以语言描绘情境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及想象而进入情境。
《尖尖的草帽》这篇课文整体是围绕孩子的心里活动展开的,没有对话,段落很多,句式很长。在初步感知课文时,笔者结合动画课件声情并茂的复述课文,像讲故事一样,以美的视听激活文字,使师生共同沉浸于故事中小男孩美好的想法和感受中,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助于学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情境教学遵循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注重了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认识周围世界。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他们,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学生一旦入境,会全力调动自己的认识经验参与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激情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10-12
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05-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导入策略09-07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10-22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06-10
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11-05
小学语文如何有效复习09-24
小学语文如何有效预习08-26
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09-28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