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2024-10-2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通用9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一、联系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文具,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创设情境。

科技不断地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动画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喜羊羊拿着一把米尺问:“你能用这量出我的竹竿多长吗?”懒羊羊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懒羊羊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喜羊羊指着懒羊羊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2

一、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 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实际而创设,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案例一】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复习》教学片段

教师在这节课中设计“开火车”的游戏情境。由教师当“火车头”, 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 火车开到一位同学的身边就指定这位同学回答, 回答对了, 这位学生就可以跟在老师后面当“车厢”。不一会儿, “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 场面也越来越热闹, 学生们有的站着, 有的笑着, 有的在欢呼着……

【思考】这节课中, 教师创设了“开火车”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上看,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 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虽然注重了情趣, 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 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 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形式, 他们的兴趣是能不能当车厢, 而并未真正进入数学情境。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不仅要注重童趣, 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应该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让情境生成于学习材料与问题之中, 做到“到位不越位, 帮忙不添乱”。同样是这节课, 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 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使情境的创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现实性

现实性包括生活现实、知识现实、思维现实。有效的情境不仅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还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案例二】一年级的《拼组图形》教学片段

情境一:参观森林王国中小熊的家。小熊的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 让学生找出都有哪些图形?

情境二:小熊的衣服坏了, 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为它补好?

情境三:小熊家外墙被小猪拱破了, 如果要修补好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

【案例三】六年级的《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 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 学生却无精打采, 还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

【思考】同样都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 在案例二和案例三中产生的效果却不一样。为何案例三中的童话故事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呢?这是因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 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别感兴趣。因此,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的情境更符合他们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让他们既感到情境的趣味性, 又具有挑战性。

三、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思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并不只是为了追求教学的直观、形象, 激发学生兴趣, 更应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数学奥秘。

【案例四】一年级《第几和几》教学片断

师: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摘到了一大堆桃子, 心里特别高兴, 每餐都吃桃子。看着桃子一天一天变少了, 小猴子很心疼, 心里想:“哎, 桃子快吃完了, 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节约一点呢?”它想啊想, 突然想到每次都是吃完第9个桃子肚子才饱的, 这不是说明前面8个没用吗?哈, 这下有办法了。小猴子把桃子一个个排队, 当数到第9个时, 就把第9个桃子吃掉。它认为能填饱肚子的是第9个桃子。

师:小朋友们, 小猴子能吃饱吗?为什么?先独立思考, 再和同伴讨论一下。

生1:小猴子很聪明, 我想它能够吃饱, 因为还是吃9个。

生2:我们认为它不能吃饱, 虽然只吃第9个可以节省桃子, 但这样会饿肚子。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一开始小猴子每次吃9个, 而后来吃的是第9个, 只吃了一个, 肯定会挨饿的。

生3:我们也同意生2说的。因为“第9个”和“9个”是不一样的, 第9个只有1个。

【思考】富有思考性的情境, 能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在富有思考性的情境中,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掌握知识技能与数学思考方法, 从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设计了“小猴子吃桃子”这一富于童趣的故事情境,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猴子能不能填饱肚子?”“9个与第9个究竟有什么不同?”让有趣的情境带上“思考性”, 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思考, 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个富于“思考性”的有趣情境, 有效地化解了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

四、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人文性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学生学习载体的教学情境也应体现人文性。

【案例五】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片段

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分工拿圆锥装水往圆柱里倒, 观察水的高度, 并记录实验数据。选用的圆锥和圆柱分别是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或底和高均不相等的。

师:通过实验, 你们有何发现?

小组分别汇报各自实验的结果。得到的结论各不相同。

师: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活动:有的拿起尺子开始测量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 有的小组的同学离开了自己的座位, 把自己小组所用的圆柱和圆锥和其他小组的进行比较……小组讨论随之展开,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学生参与度很高。

【思考】我们应关注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的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 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学生能不能高度参与, 个性能不能得到张扬。这节课教师创设了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的情境, 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这样的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公平参与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参与合作。学生在合作中互教互学, 在平等交流中各抒己见。在这样的蕴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的情境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28-01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广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突出情境的趣味性

新课标中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要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愉悦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屏幕显示一幅春天的景象,碧绿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出发点,伴随一段轻松的音乐,我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兔赛跑的故事:两只小兔从同一点出发,小白兔沿着大圆的边上跑,小黑兔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上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俩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跑的路程多。现在请同学们给小兔做裁判,到底谁跑的路程多呢?这样,学生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突出情境的可探性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新课前老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当一回学生,现在,请你们出题给老师做,写出一个你想写的多位数,并偷偷的计算一下这个数是不是能被3整除。然后报出你写的多位数,老师不需要动笔就能判断你写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同学们相信吗?"谁先来考考老师……经过几次试验,学生被老师的"快速抢答"吸引住,学生眼里尽充满疑惑,心想:老师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呢?于是一种急于揭谜的心理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的一股创新探究的火花被激发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沉浸在这种浓烈的探究活动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

三、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突出情境的开放性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等理念。这说明了数学课堂应该具备开放性,即: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中,教师先出示价钱是1元的实物转笔刀,每人发给一定数目的样币,接着提问:如果买一个转笔刀,要付多少钱呢?请你拿一块钱给售货员?让学生试着拿一拿,并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哪组拿法多。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情境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拿出1元钱,接着全班一起讨论付款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他们多种不同的拿法。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的进率,1元=10角。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领会了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点,帮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并由此联想到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激"活"情境

有价值的数学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情境表面上,没有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毫无意义。所以要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设置还不能只为某一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是要将一个情境用足用活,巧妙贯穿多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从头到尾发挥作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前用电脑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轮子上颠簸,并设问:"小熊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经过新知学习后,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经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小熊还是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平稳的车轮上高兴地行驶。这个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4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原本比较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针对过去数学知识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课堂显得毫无生气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所谓“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要使学生的数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就必须要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只要情境的创设与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当时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思考性原则。教学情境不能只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或产生疑惑,或激起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更为深刻的数学思考,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3、高效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明白要学习的内容,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最终能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情境创设时,要避免其他干扰因素,能够直奔主题,迅速进入学习内容中,以最佳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及策略,即研究:“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或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境的有效价值?”“怎样创设有效的情境?”的问题,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上得到同步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调控能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研究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研究

(1)创设生活情境,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难懂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由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应源于他们的生活现实。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在课堂创设蕴含数学训练、洋溢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事物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这样,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建构数学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等行动策略。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极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形式生动、可供探究、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出现,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3)创设活动情境,促进数学理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的确,数学知识不仅需要“思”中学,同时也需要“做”中学。对于那些依靠“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猜测想象”仍旧难以充分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抽象知识的直观表征,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相当精确的引领点拨,直观理解向抽象建构的认知提升便能顺利达成。

2、创设情境的策略研究

(1)生活情境的创设: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

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2)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①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②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创设

新课标强调经验本位课程观,认为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意义,但学生已有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当遇到新知时,往往与已有的经验产生矛盾与碰撞,产生困惑,这时往往有利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③在学生惊疑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利用数学知识的有趣的结果给学生造成惊奇,促进学生去探究,俗话说“卖关子”,不失为一种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好方法,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放飞思想去主动探索,水到渠成。

3、活动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

①在学生竞赛中创设

小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竞赛的方式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

②在游戏活动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更利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增长学生智慧。

③在实际操作中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5

洋浦干冲小学 林秀丽

一、研究背景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成为WTO成员,无疑也对外语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习某种语言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该语言进行实际交际,学习英语也正是为了能运用它来完成交际的任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因此,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法国心理学家、外语教学家古恩在研究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后总结:学生学习外语要像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要在自然环境中按思维动作的先后顺序模仿操练习得。因此,学习英语要像学习母语那样,在语言环境中,潜意识的、无意识的,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获得。而我们的孩子正是缺少这样真实的语言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情境。英语课堂上又该如何设计恰如其分的情景呢?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好的情景设计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而且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景,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往往不尽人意,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1)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仅仅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或者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主观认为比较好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会话,无视学生的体会,如此情景设计只会将学生强制性地纳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情景设计过于虚假,教师在情景设计时没有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摄取适当的场景,而是人为地编制了一些单一重复,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情景;(3)中下学生参与交际时心中有疑虑,好的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大家越学越没劲。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我们提出了《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界定

情景(Situation)就是指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包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社会语言情景和用实物、图画、手势、动作及课件创设的社会语言情景等。以情景为线索是指每堂课设置情景,让情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感而发,学以致用。

(二)支撑性理论

我们认为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以及外语教学法如:活动教学法、功能(The Functional Approach)、全身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活动教学法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交流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流工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3、功能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倡导课堂教学交际化。

4、全身动作反应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充满乐趣,特别适合小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设计(一)本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运用英语开展交际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

2、通过趣味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及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情境设计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

1、用实物或模型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思维比较灵活,他们喜欢教师生动的讲解,关注于贴切生活的物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的出示生活中的实物或者实物模型,可切实节省讲解时间,提高操练效果。

2、利用图片或简笔画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逼真的图片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图片中物体的感知。而利用简笔画教学,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简笔画生动简洁,它要求快、简,动物、人物、植物、事物,只须迅速的简单几笔,便被生动的勾勒出来。

3、用动作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在教学生表示动作的单词时就不能仅仅靠图片来让学生观察和读了,必须配以动作让学生练习、感知,才能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单词。

4、用音乐歌曲创设情境

歌曲以其节奏、音韵之美博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生一些表示时间等的单词时,因为它们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片,因此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的感觉。此时,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将它们串成歌曲。

5、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现代化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引导和自己不断的经验总结,但也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电教多媒体有生动活泼的动感、丰富鲜明的色彩以及立体的音响效果,可让学生通过看、听、说来学英语。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安排情境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化情境课内容体系。

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内容和各年级小学生的生理 特点,探索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1、文献学习: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培养交际能力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情境设计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实验教师操作情况,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计划得以更好实施。

3、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选定实验班级,以行动研究为主,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并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五、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5月至6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学习有关理论(有效教学、情境设计理论等),广泛收集和借鉴学习有关资料。

3、反观教学现状,查找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初步形成观点。

4、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验证观点。

5、交流实验进展情况,研讨课展示。

第二阶段(2008年7月至8月)

1、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撰写案例

第三阶段(2008年9月至12月)

1、修订、调整的方案,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第一学期已取得的实验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实验,积累相关资料。

2、注意过程的经验积累,撰写教学案例、经验文章。

第四阶段(2009年1月)

进行实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学习心得体会、调研分析报告。(第一阶段)

2、具体课例。(实验研究全过程)

3、撰写教学案例、经验文章。(实验研究全过程)

4、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第四阶段)

《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模糊性,对何谓有效教学概念以及意义非常模糊,缺乏基本认识;二是肤浅性,是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够深刻,难以在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三是滞后性,对新课程教与学方式转变,大多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缺乏实际的行动研究,对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等问题感受不深,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四是矛盾性,相当部分教师至今仍然在是否固守传统教育观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矛盾,最担心的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等。上述问题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教学质量。

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新课程有效教学理论体系,在行动策略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科研,重构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努力使自己朝名师方向发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师资保障。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有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缩小班级差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挥“科研为教育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推动学校发展;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本课题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问题。课前要求师生共同备课,教师备课体现五要素:备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备设计;课中要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应体现四要素:即问题、对话、指导、评价,并有机地把四要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教学;课后要求师生拓展,体现五要素:即思考、作业、展示、探究、评价,使全体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1、确定我组课题研究主要成员,明确各组织的职责与分工。

2、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以此要求课题组的行为。本课题主旨是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课题组教师选择子课题,制定方案和计划。

4、组织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教学叙事等,每学期汇报阶段成果总结。

5、课题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骨干教师培训,课题组成员研讨交流活动。

6、与各实验区、实验学校及时沟通、交流课题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总课题组联系、实现双向互动,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小学英语如何有效创设情境教学 篇6

魏惠丽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使用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可视的语言,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sh趣,发挥自主性,体验情感,实践性贯穿全程,注重发展性。情境教学法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小学英语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社会情境理解和掌握语言所含的意义,从而达到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目的。

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交往的需要更加速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进行外语教学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1.模拟表演,创设语境。小学英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小诶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优化教学过程,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的使用语言,但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中的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学习同学间自我介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和询问一些有关他的问题,例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让学生来回答,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学习效率是很高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并适当的借用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教唱英语歌曲,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针对小学生喜欢唱歌,跳舞,教师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有机的改编成歌曲,例如:hello teacher,hello teacher how are you?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两只老虎的旋律来教学)让学生在哼一哼,唱一唱、跳一跳的活动中记单词和套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

3.把游戏引入课堂。游戏是孩子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把知识寓于游戏中,游戏的种类很多,须教师运用得当。

4.改善外语学习环境。让教学活动的内容范围向课堂和课本外延伸,例如:教师在教授go shopping时,让学生进行实地的买卖;在教学telephone时让学生亲自打电话,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相关的情景,接近真实的英语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是一条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在情境教学中, 真可谓是“百花争放”, 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很多一线教师想方设法, 从最佳角度创设情境教学, 形成了活泼、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情境教学同样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数学教师, 应该适时进行情景教学, 让小数课堂精彩生花!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能够选择恰当的故事情节或情境, 就能制造悬念, 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力, 或者使用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新知, 探究新知, 巩固新知.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的知识点教学为了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从而理解及认识几分之几, 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 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起了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孙悟空找到了12个野果充饥, 然后四个人把这些野果平均分配, 请问:唐僧分得了几分之几? 孙悟空和唐僧加起来了分得了几分之几? 孙悟空三徒弟一共分得了几分之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 对电视剧《西游记》非常熟悉, 利用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 学习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自发地前后组成讨论小组, 分析如何解决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当然, 情境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 例如, 做游戏、讲故事、欣赏音乐、视频教学等都是有效的情境导入方式.

二、情境体验, 引发思考

卢梭曾说过:“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 比从教科书、他人那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 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 ”情境教学是启发思维能力的“亮点”模式. 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采用情境体验, 引发他们进行思考.

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 我特意设定了一个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通过练习的方式, 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分数, 运用分数, 对分数的知识进行思考. 我这样引入思考:“为了庆祝小华的生日, 昨天晚上小华的妈妈买了一个生日蛋糕, 并邀请了小华的八名同学来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在切生日蛋糕之际, 小华的妈妈给每名同学两张圆形的白纸, 给他们出了两个问题. (1) 在圆形的白纸上把圆形平均分成四份 (2) 把圆形平均分成八份 . ”此情境问题一提出来 , 学生们就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笔, 边思考边在草稿本上又是画又是剪, 有些小朋友在圆形的白纸上用铅笔画出任意的四份或八份, 而有些小朋友把第一张纸先上下对折, 然后再左右对折把它平均分成了四份. 在第二张白纸上又如法炮制, 在四份的基础上再对折, 就形成了“八分天下”的局面. 学生积极投入的情景让我十分感动, 情境体验, 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简易.

三、情境结尾, 拓展延伸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阶段, 如果使用情境教学, 则更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 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 增加知识点的掌握量. 在新课程标准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真可谓“一路欢喜一路忧”, 在“一路困惑”中仍然有着“一路的收获”. 因为, 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毕竟开阔了教学的视野, 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 中等以上的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学习效果不但能得到巩固, 还能向更深、更广处拓展.

例如在讲完“因数和倍数”后, 我以一个问题情境来结束整堂课的教学, 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 培养学生的课外拓展能力:“在1到100的数当中, 哪个数的因数是最多的? ”学生在我的指引下, 纷纷进行了探究, 经过分解, 就能发现, 在到100的数中因数最多的数字是60, 它的因数分别为:1, 2, 3, 4, 5, 6, 10, 12, 15, 20, 30, 60. 又如在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教学结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这个特性, 巩固在排列组合时要遵循不遗漏、不重复、有序性的特点, 我设计了“错解”的教学结尾情境, 把0在首位的一些数字也掺杂在题目中, 让学生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得快乐, 巩固得快速. 所以说, 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 只要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设计合理的情境结尾问题, 必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课堂拓展活动“生龙活虎”.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有效的、快速的教学模式, 只要一线教师使用得当, 必能使效果更佳. 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情境结尾三种情境教学模式, 是一线教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 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及赞扬, 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能有心、用心、创新地使用这些教学情境, 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郑爱斌.浅谈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1 (10) .

[2]刘艳平, 康东兴.数学情境教学“三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 (5) .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 教学情境;情感体验;探索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愿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创设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趣”中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

1、创设“真诚的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我们的数学课堂期待着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诚的情境”,那么什么是“真诚的情境”?所谓“真诚的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真实诚恳,没有半点虚假。比如:在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幸运星。师:希望得到幸运星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幸运星的颗数。生1:大约450颗;生2:大约380颗;生2:我觉得它特别多,我也估计不了……。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生4:数一数。师:一颗一颗地数吗?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幸运星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幸运星?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幸运星,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幸运星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幸运星就送给你们,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幸运星分给了学生。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了丰富情感体验。[2]

2、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真实的情境”是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比如,在上“对称”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并配合音乐)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蝴蝶,咱们一起玩吧。”小蝴蝶说:“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其实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师说:“小朋友们,它们美吗?”生自由回答……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在此情境中,教师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的小动物为原型展开图形对称的学习研究,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3]

此时,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有效的。可见,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3、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执教《循环小数》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同学们笑,相互讨论)

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

生:能。(生讲个不停)

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讲不完?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

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

生:无数次。

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这里,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验依次不断地重复、无限和循环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可见,故事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引见以语,导以行”的作用。[4]

二、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nlc202309040809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5]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创设“真诚”、“开放”、“真实”的数学课堂学习情境,符合课改的要求,能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它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灵性飞扬的磁场,能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充分地发展。教师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以“真实性”为前提条件,“数学味”为实质内容,“问题性”为价值导向,而“自主性”为发展需求,结合四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让数学课更加原汁原味。[6]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参考文献

[1] 董引娣.AUTOCAD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图形绘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6)

[2] 汪延照.小学数学教学激趣四法[J].青海教育,2011(Z2)

[3] 赵永良.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J].青春岁月,2011(16)

[4] 张敏,姚梦霞.让开放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8(01)

[5] 徐冬玲.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J].新课程学习(上),2011(09)

[6] 薛洁.数学教学要真正地关注学生[J].学周刊,2012(06)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9

龙坪民族小学 喻世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生活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生活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和深刻变革的新时期,时代和社会对他们的素质、才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不仅要改革教育、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求人人学会学习。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被动接受,弊端多多。因此新课改倡导发现式学习,即教材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情景,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深,而且锻炼和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习活动的喜悦。因此,数学学习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至关重要。

二、课题界定

1、关键词界定

有效情境: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情形。

创设:创造。

利用:使事物发挥效能,为人们服务。

2、课题界定:

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教材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情景,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能力。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新课标》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3、巴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

学习材料:1.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 2.恩施州教科所主办的《鄂西教研》 3.新《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等。

四、研究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现在的发现式学习的调查分析,使学生明确现在教材的编写贴近生活,情景图真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创设并利用好有效情境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事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乐趣,也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轻松而快乐的。

五、研究内容

1、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的现状调查;

2、指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

3、指导学生自己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

4、研究具体操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1、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和课题方案的设计;

2、206月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二)实施阶段

1、年7月―12月,开展课题的社会调查,分析现状,制定对策措施,完成调查报告。

2、1月―3月,请专家点评,展示中期研究成果。

(三)结题阶段

1、205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2、年6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本次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 教育调查法:我在两个阶段都用到了教育调查法:一是在研究活动开展之初,对部分师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以便了解情境教学在师生中的认识情况、运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让我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重点,有的放失,并写出学期初调查报告。二是在研究过程中,再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前期工作取得的进展和不足,以便后续工作中弥补和修正。

2. 文献研究法:在研究期间,我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好记录,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经验总结法:自开展研究活动以来,我对自己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认真设计,对学生的要求也由看情境(图)、听情境(故事)、做情境(游戏)到自己创设情境探究性学习,仔细分析、对比,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写下相关的经验文章、教学反思与同行们探讨,为寻求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积累第一手资料。最后在研究活动结束前进行全面总结并写成文章发表。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对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山区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看法、教法和建议,倾听孩子们学习新教材后的心声,明确情境教学在我校的开展情况,确立自己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2. 实施阶段:根据掌握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制定详实的计划,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创设情境、利用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的能力。

3. 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归纳实验情况,总结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我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数学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数学课前我都要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如:我在上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时就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调查物品的价格,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个大数是多少,同学们放学后兴致勃勃地走街串巷进行调查,待到上课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

2. 合理安排情境的投放时间。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情境的安排时间可以设在上课伊始导入新课,可以穿插在课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放在课尾承前启后;还可以在课前和课尾同时安排形成情境串首尾呼应。(2).情境的创设多是课前预设的,具有目的性;也可以是临时安排的,具有随机性。关键是让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服务,故而,情境的安排时间要适时。如:在课中发现学生有厌倦情绪时我马上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现在我给大家讲一则笑话。”或“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你想做游戏吗?”等,然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讲一个故事片、讲一则笑话或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再教学后面的内容效率就高了。也就是说情境的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 能有效且高效地创设并利用情境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是一对链环,“创设”是前导,“利用”是关键。“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效,才能被教师和学生所“利用”,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利用”情境教学就要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信息并筛选有用信息、结合问题才能解答问题,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教材,设计最有效的情境――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紧扣主题;“利用”情境时一定要又快又准地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并选取有用信息。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与猜测》的“抛硬币”内容时,先用问题导入:“一枚硬币抛下后哪面朝上?”让同学们带着猜测去做实验,并在课中反复做摸球游戏,从游戏中发现信息,最后总结出“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来概括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我设计的摸球游戏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贴近学生生活,同学们一直兴致勃勃,所以教学效果好,效率高,真正体现了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4. 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情境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每节课所运用的情境也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每节课运用的情境都“有效”。因此,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来了解情境、运用情境、积极参与创设情境的活动中来,以便提高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来完成:一是让学生针对同一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学期《乘法口诀》的6的乘法口诀时,电脑出示一张苹果图(苹果排成9排,每排6个),让同学们看图提问题,我归纳了一下,共提出了以下6种问题:(1)每排6个,9排共有多少个? (2)每列9个,6列共有多少个? (3)54个苹果,每排摆6个,可以摆几排? (4)54个苹果摆成9排,每排多少个?

(5)54个苹果摆成6列,每列多少个? (6)54个苹果,每列摆9个,可以摆成几列?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刚刚学习乘法和除法,能够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简单,当然这要归功于平时的训练。二是指导学生自己创设并利用情境来学习,让学生自己当小主人。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学习,经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有的创设故事情境,有的创设问题情境,有的创设操作情境……课堂气氛热烈,把同学们的手、脑、心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了,自然效率就提高了。

5.本人的教科研能力得以提升。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在个人博客中发表多篇文章,在《鄂西教研》2010年第7――8期上发表文章一篇,在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上发表文章七篇,个人论文获乡一等奖,主讲的一节课获县“优质示范课”奖,所撰写的教育叙事获州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仔细分析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把它写下来与大家探讨,以便为以后的教科研工作提供素材。

(一).对情境教学的重视不够。大家都知道,目前师资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城乡差别大,导致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从而不够重视情境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新意,激不起学生兴趣;或者运用情境教学时“走马观花”,所用的方式方法不对,学生有如“雾里看花”,无法调动其积极性,无法吸引其注意力,教学效率低。怎样使这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从认识上提高、进而运用贯穿于课堂使之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怎样创设“有效”情境。情境的种类和方法很多,而且同一个教学内容教法也是因人而异,那么究竟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才最“有效”呢?近几年来,教师都非常注重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为:利用多媒体上课、自制教具学具(有自创的,有教材中的情境)上课、在黑板上画简笔画上课;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想象情境上课等,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我认为,方法虽多,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到底哪种才是最好的呢?恐怕这也是个开放性问题吧!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三).如何把握“情境教学”与“课堂四十分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走入“创设的情境多多益善”的误区。实行新课改以来,教师们纷纷效仿一些课程的设置,使整节课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上去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具观赏性。也常听一些从外地听课回来的老师说,有些公开课、示范课是花架子,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创设的情境太多,面面俱到,教师只能引导学生粗浅地了解教材内容而没有时间去巩固,所以课后要再花时间去巩固上节课的内容,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也有一些教师感叹公开课难上,似乎创设的情境少了不行,多了又完不成教学任务,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时间分配不合理。我们的各学科课时是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来核定的,可以说是“一个钉子一个眼”,不能混乱。过去上老教材时环节不多甚至不需要任何环节就直奔主题,所以感觉时间充足,针对同一教学点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加强学生记忆和巩固;而新教材由于映入学生眼帘的满是清新活泼、生动有趣、色彩明丽的图片,特能吸引学生眼球,加之教师自己创设的情境贯穿其中,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容易出现上课前段时间置身于情境中轻松愉悦、课堂气氛活跃,后段时间忙于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疲倦的情形,因而课堂四十分钟到了,而教学内容还未完成。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目的和意义。我认为新课改的理念是既要注重情境教学,又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还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这三者并不矛盾,这实际上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挑战。当然,大家一直在摸索改进,我也在努力尝试。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研究所得,虽然我研究的是低年级数学课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情况,可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整体而言,对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在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时间仓促,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同行们不吝赐教,使我的课题研究为数学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让我在教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霍姆林斯基说:“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苦脑力劳动的教育者才是一位好老师。”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把数学课中的情境教学进行到底。最后,我摘抄一段话作为自勉,也与所有课题研究者共勉:

上一篇:钢结构车棚施工工程下一篇:八年下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