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精选13篇)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 篇1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浅显的做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触发学生想揭密问题答案的意愿, 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例如“频率与概率”的引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把纸折叠好,相互之间不能交流,然后我煞有介事地说道“我不看同学们的纸片,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你们信吗?”(五十个人中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高达97%)。此言一出,同学们都面露惊奇之色。“怎么可能呢,不会这么巧吧!”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见此状我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可以验证一下。”此时他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于是我请每组一位同学将本组同学的生日写在黑板上,很快,同学们就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生日相同。这一结论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当然本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超出了学生的学力水平,因此很自然地引入了用试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这一节新课。
又如“方差”这节课的引入,我提出问题:
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甲、乙各打五发,丙打九发,成绩如下(单位:环)
甲:3,4,5,6,7。乙:1,2,5,8,9。
丙:1,2,3,4,5,6,7,8,9。
(1)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
(2)能否认为他们射击成绩同样稳定,为什么?
对于第(1)问,学生们经过计算,答案很一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都是5环;对于第(2)问,产生分歧,有的认为甲稳定,有的认为丙稳定,也有的认为他们三人一样稳定。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要正确解答第(2)问,需要掌握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方差,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自主的去钻研、探讨、合作,我只是作为指导者,合作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符合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数学建模。
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在这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重庆、上海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联结这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借助了学生比较常见的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以及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无论是哪种形式和手段,目的都在于为每一节课设置一种全新的、多样化的、合乎实际并贴近教学内容的“情境”,以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 篇2
(一)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定理
数学应用性问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 激发求知欲, 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 设计如下两个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推论。
(1) 某商厦进行促销活动, 分两次降价。有两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 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 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 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 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 贴近生活实际,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的教学时, 可创设如下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龟兔赛跑中, 假定乌龟在兔子前方1里处, 兔子速度是乌龟的10倍, 当兔子追到1里处时, 乌龟前进了1/10里, 当兔子追到1/10里, 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兔子追到1/100里时, 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1) 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兔子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2) 兔子能追上乌龟吗?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题目。开放性题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引起学生思考, 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力。
[案例3]直线y=3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 _____ (补充恰当的条件) , 求直线AB的方程。
此题出示,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补充形形色色的条件。例如 (1) |AB|=4; (2) 若O为原点, ∠AOB=90°; (3) 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4) 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5) |AB|最小。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定义、两直线相互垂直条件等等, 可见学生真的用心了。
(四) 创设疑惑陷阱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教师通过设疑, 创设问题情景, 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案例4]双曲线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1,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9;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7;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D.这样的点P不存在。教学时, 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 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 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1|-|PF2|=±6, ∵|PF2|=1, ∴|PF1|=|PF2|+6=7, 故结论为B。
错解2:设P (x0, y0) 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 则|PF2|=ex0-a, 由a=3, |FF2|=1, 得ex0=4, ∴|PF1|=ex0+a=7, 故结论为B。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1, |PF1|=7, 则|PF1|+|PF2|=8, 而|F1F2|=2c=10, 即有|PF1|+|PF2|<|F1F2|, 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 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 正确的结论应为D。进行上述引导, 让学生比较定义, 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 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 还要注意条件a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 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 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 更主要地是使学生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 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 篇3
一、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亲身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对枯燥的计算比较厌烦(尤其是一些不大会试商的同学),我设计了一个下棋游戏:
以三人为一组,一个同学从我下发的练习纸上选除法题,另外两个同学计算,谁对了就在方格里放一个棋子,看谁放得多谁就获胜。整个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直到下课有的同学还在玩。学生们不仅在玩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得轻松、愉快。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指导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设和应用的过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就是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提问:“你买过东西吗?买过什么?你想讲给大家听吗?”学生汇报,教师整理:
学生在经历买东西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理解了“单价”、“数量”、“总价”等数学术语,从而得出“单价×数量=总价”。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拿出所收集到的电脑收费单,选择其中的一件物品,说出它的单价、购买数量和总价,这种“生活化”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了解了数学来源于实践最后又应用于实践。
三、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拓宽思路
创造,是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开放的问题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问题的激励下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学生能根据已知想象未知,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将例题改成了一个缺少条件的开放性题目:饲养场有10只黑兔,______,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请同学补上合理的条件,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补充的条件归纳为:
(1)白兔有20只
(2)白兔和黑兔同样多
(3)白兔比黑兔多(少)2只
(4)比白兔多(少)2只
(5)白兔是黑兔的2倍
(6)是白兔的2倍
浅谈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4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需求的产生必然导致对满足欲望的方法、方式的思考,因此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必然性,目的性,自然会诱发积极的思维。疑问的产生对思维的诱发作用是明显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疑问可有效地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出现。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数学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态度精神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其中“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而思维品质是数学能力的灵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
创设问题情景,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就不同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数学教学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例如:在“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复习点集{(x,y)|x+y-1=0}表示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发,对重点,难点内容“重锤敲打”且敲得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推理中体会茅塞顿开的领悟;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则“和风吹拂”、“闲庭信步”,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成就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设置发现问题情景,使学生与教师与教材共鸣,营造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记忆情境,启迪学生学习兴趣
记忆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相当多,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记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进行记忆,而且终身难忘。例如在半角正切公
式的教学中,学生对半角正切公式很难记忆,可交给学生一副口诀:“上山一家哭,下山一减哭。”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与记忆。
三、创设类比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
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预测建立猜想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其思想过程为研究对象、类比、预见、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在归纳知识系统时又可用来串联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论是对于命题本身或解题思路方法都是产生猜想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引申的原动力。
例如在解决“正四面体上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正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之和为一定值”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类比:“面积→体积”,展开思维活动,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类比联想到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从而过O作直线的垂线,垂线段即所求的最短距离。
四、创设联想情境,焕发学生探索新知
联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人们对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的问题,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以旧换新”,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解析几何中有下列三个命题:
1.以抛物线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和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2、以椭圆中任意一焦半径为直径的圆必和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3、以双曲线中任一焦半径为直径的圆必和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命题1的证明后,启发学生联想,则能很快完成其余两命题的证明。创设联想情境,可使学生在解题中以点带面,存同求异,触类旁通。
五、创设错误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
设置错误情景,即“错误教育法”,使学生反思,质疑,错误的解法,错误的命题,不仅更清晰的认知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更能在“错误”中产生积极思维,质疑,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造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可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生动、有趣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篇5
[信息员:平利县教研室1 | 作者:平利县长安镇中心小学 吕蒙 | 日期:2011年1月11日 | 浏览962 次]
字体:[大 中 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领略到数学的无穷奥妙,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建构起数学思想。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用“讲解—识记—练习”的模式,更多的倾向于算理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充斥课堂,课堂上,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抹杀了学生的独创精神,数学知识成为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基础的“纯数学”,从而导致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高不可攀。而这种依赖于学生重复识记产生的瞬时记忆基础薄弱,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益低。
新课程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学习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闪耀出人性的光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才能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进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是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颖别致的的导课,能给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感觉,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迅速进入“愤悱”的最佳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尤为重要,新教材在编排上为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留有很大空间,在这个环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二是要注意知识的迁移,与新授内容联系紧密,自然流畅,避免牵强附会,峰回路转。三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寓教于乐,消除生活与课堂的壁垒。
二、活用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探究新知环节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单一的呈现方式很容易使数学学习陷入枯燥的困境。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追求知识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把无形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建立知识载体,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体现数学学习的生活性,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成为可能。在探究新知环节要将数学的知识点具体到情境问题中,避免数学学习方式单一化,程式化,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等方式探究新知,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不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准确把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秒作为一个计时单位和时间单位的进率,更要设计多个游戏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一秒,把知识内容生活化。更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推理得出6的乘法口诀。
在探究新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有效教学,要做到三个“活”:一是要灵活处理教材,要力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寻求突破,避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二是要灵活选择学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好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和论证的过程;三是激活学生的精神状态,情境创设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善用情境巩固练习
新知识的练习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强化,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在本环节,要善于创设情境,加强课内外联系,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把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生活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帮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构建数学思想,同时,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度拔高要求,为学生课余时间探究新知识留有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6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一、联系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文具,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创设情境。
科技不断地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动画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喜羊羊拿着一把米尺问:“你能用这量出我的竹竿多长吗?”懒羊羊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懒羊羊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喜羊羊指着懒羊羊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7
一、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坚持的原则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创设问题情境, 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引起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遵从一定的原则。
(一) 真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而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或接近实际的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景, 或走出课堂、学校, 走向社会, 开展调查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启发性原则
创设的问题情景应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用通俗形象, 生动具体的事例, 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 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例如:在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利用一个简易蜻蜒风筝 (图形的设置是对称的) , 从对折、展开, 让学生观察对折后两部分图形的特点, 一步一步从图案引伸到线段、点之间的关系, 结合图案给出定义, 性质等。整个过程利用风筝中的图案, 紧紧抓住“对折后两个图形能完全重合”, “部分能对折后两完全重合?”启发、引导、画图到做实践, 进行讨论。这节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例如:在正、负数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以方便面袋子上标有:每包75克 (±0.5克) , 提出问题 (±0.5克) 的意义是什么?在你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请同学们举例。一方面本例与学生贴得很近, 另一方面也启发学生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 及时反馈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学生思考时间, 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教师创设的问题学生有时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发现问题的本质, 教师应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 让学生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 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设置疑惑情境, 让学生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辩明正误, 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要素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不切实际, 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应具备以下要素: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情景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 融入适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和符号。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问题情境的必备要素。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 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 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 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 以新知识为目标,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情景中包含了大量的本地、本校、本班的课程资源
体现了学校课程资源较高的开发利用的程度, 要具有可供操作的硬件设施和时空要素。
(三) 情景要具有趣味性和浸润性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并产生浓厚的探索问题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使之具有较好的对问题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四) 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 能起到承前启后, 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 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三、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 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 有连贯,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 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 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 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 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 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掌握到何种程度, 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 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例如:在讲解坐标系 (平面) 的过程中, 如果仅按照教科书的叙述, 直接给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可能会疑虑重重, 如产生这个数学模型是从那里来的呢等疑问, 这种把概念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的教法, 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效的认知结构。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 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 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 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 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 而是“过程”的教学, 在概念的教学中, 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将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
(二) 通过设“疑”, 置“错”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置“错”,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 使学生在“疑中生趣”, “错中生奇”, 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 采用试验———猜想———证明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1) 是数学家的思维活动 (它出现在教材中) ;2) 是数学老师的思维活动;3) 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协调着这三种活动, 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与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同步, 并逐步使其思维结构与数学家相似, 但由于现行教材所表示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格的演绎体系, 表现为概念———公式 (定理) ———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 掩盖了数学家真实的思维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带领学生“似真性”地发现, 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真理的喜悦。在试验———猜想———说明的过程中, 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 学生也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的“发明创造”的历程, 这使他们既获得了课本中的“三基”, 又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 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中,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让学生较多的接触, 适当的总结, 是有利于学生的提高的。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
(五) 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低年级的实验几何阶段是很平常的事情, 先让学生观察实验, 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 如求圆柱的体积, 采用了把圆柱进行分割, 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分得越多, 越接近一个长方体, 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课题引入、教学解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需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要使数学课堂动感与鲜活, 每堂课学生们保持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显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恰当的创设情境是顺利展开数学问题教学探究的关键。可见, 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 而且还具有“问题”的诱导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教师若能够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思维能力的培养, 全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离不开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杨高辉.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8.
[2]孙礼民.实施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五化"[J].新课程 (小学版) 2007.
[3]盛家勤.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72-01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力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注入,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现结合白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创设有效情景方面的一些常见的做法和一些注意问题。
一、常见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方法
1.1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与别的课程不同,过程比较枯燥无味,小学生由于天性好动,对于没有吸引力的课堂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加入故事情能够使得数学课堂充满吸引力,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将课本中的画而和例题编成一些简短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效果。如: 在学习统计中,在课堂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换牙”这样的关于统计的枯燥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生动了,新知识接受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1.2.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加入一些儿童喜欢的游戏,通过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与生活结合,影响学生的听觉、视觉,从而地动手、动脑和动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局面。如在教学《正负数》一课,先让同桌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胜的用+1表示,平局用0表示,输的用-1表示。通过三局比赛,让学生统计白己的得分,并说出白己是怎么计算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两种量,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肯定记得牢。
1.3.根据生活创设情境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也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结合,根据生活场而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在开课前给学生分发“纸币”,在开课时候说今天老师开超市咯,小朋友们都来买东西哦,在讲台设立小小柜台,摆上汽水、铅笔盒、玩具汽车、橡皮、布娃娃、球等,并标上单价,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进行买卖,经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并对“1元=l0角、l角=10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总结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1.4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情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深入到教学之中,成为教学和学习的最新方式和未来的潮流。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情境图画都比较色彩鲜艳,充满童趣,但是静态的平而图形并不能充分地反映故事情和生活场景,而动态的表现形式比传统的静态的表现形式更有视觉冲击力,教学效果更好,因此,有相应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创设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2.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性
创设情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在创设时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有什么作用?如果不创设有什么影响?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留恋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的摆设。
2.2注重情境创设的贴切性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颜色、声音、动作、画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可以运用播放动画,讲解故事、活动游戏,模仿表演等。到了高年级,则要尽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情景,注重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有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2.3把握情境创设的刺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分强烈的焦虑,不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所提供材料的刺激程度,本班学生的情感特点,以使学生“求新、求胜”等心理维持在中等程度为宜。其次情境的难度要适中,情境蕴含的问题过难,学生虽禅精竭虑仍无丝毫头绪,其探究的积极性必将受挫。相反,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毫不费力即可获得答案,同样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丰富的经验,对儿童积极参与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调控,凭借厚实的知识底蕴和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安排,做到收放自如,帮助学生成功地展开学习活动。
2.4注意情境创设的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具有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大量的信息的能力.智力水平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我们创设的情境也要注意时代性,应该赋予一种时代的气息,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年代,就很难真正吸引孩子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刍议 篇9
文/柴克恒
摘 要:国家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来源靠的是教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数学作为一门基本学科,是教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小学时期的数学教育无疑是基本中的基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发展的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如何开展等做出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模式
现在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虽然已经开展了情境教学这一项内容,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些学校并不是十分合理,同时开展地也过于生硬和表面化,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情境创设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所以我们将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开展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原因
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身数学教学就是一项比较抽象而单调的课程,大多数小学生都很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开设情境教学的目的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地丰富课堂内容,不仅增强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还会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这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
2.增强学生的体验过程
情境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和优势之处就是在于学生对整个课堂内容的体验感非常好,让学生摆脱了传统的学习和老师授教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简单直白地接受知识。
3.加强情感的交流
在长久以来的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都是只注重知识性,而对情感交流和人文教学的方面则略显欠缺,情境创设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情境教学中运用到了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情境和内容,()不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二、情境创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新课改在我国的逐步开展和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课堂中开展的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项措施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和面对。
1.情境创设不贴近生活
在我们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在积极将情境教学的方式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但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并不能真正处理好和运用好情境教学,他们往往偏于形式化,很多的情境创设都是来自凭空的想象,并不是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和见到的场境和内容,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去理解教师所要讲解和引导的内容,不但不能够达到情境教学所想要达到的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目的,反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贴近于生活。
2.情境创设过于乏味生僻
很多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内容都存在乏味和生僻这个问题,他们引用或创设的情境很多都是小学生生活中并没接触到的或者接触和认识比较少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折线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创立的是一个关于股票的情境模式,虽然说内容上确实是具有相似性,但是股票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生僻了。只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了重点,越学越迷茫,极大地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创设的形式探究
1.生活情境的创设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就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场境、一个画面或者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学生日常往往会接触到的,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为小学数学学习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
2.问题情境的创设
我们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创设一些好的问题情境,好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来源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问题的发出主要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很好地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探求一些数学问题和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数学的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成功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处于一个个人发展和发育的初期,所以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创立适当的成功情境,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激发。一次成功的经历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的。一次次的成功是学生不断学习和求知的动力源泉。通过成功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会使一部分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带动更多学生投入进来。所以,成功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目前我国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加入情境教学分模式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对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开拓思路,探究真正可行的情境创设并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从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克军。创设情境,快乐学习[J].考试周刊,(22)。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中心校)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与案例设计
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孩子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通过营造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例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情境的创设,设计教学过程:
①概念的引入
教师演示枫叶、蝴蝶等图形,让孩子观察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先在纸上用剪刀剪出长方形,再在纸上剪出自己设计的图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在全班展示,有的儿童剪出的是雪松,有的是房屋,有的是衣服等。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猜想出这类图形的本质属性。
②概念的形成
学生讨论归纳:“这些图形的特征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时,两侧正好完全重合”。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概念的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开展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列举出生活当中轴对称图形的事例。并通过“变式”与“反例”来巩固概念,如出示字母E,说明对称轴不一定是垂直方向,也可以是水平或者任意方向的;
④概念的应用
在理解与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后,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二、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与反思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关键。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 情境创设 数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毋庸置疑,"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时间,数学课堂"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情境几乎成了数学新课程最为重要的关键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样一种不良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热闹的情境的背后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面对这样的境地,我们有必要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理性地思考。
一、什么是好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要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于爬坡状态。好的情境创设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怎样创设好的数学情境
笔者认为,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创设好的数学情境,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导向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由于"问题意识"反映了学生基于内发与主动的求知欲,产生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因此,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情境就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而且还应提供一个能够原创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以选取合理的情境素材为前提
情境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蕴涵的数学关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情境素材选取的恰当与否,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这部分教材的"实践活动"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掷瓶盖"的情境:掷出瓶盖后,盖面朝上,甲胜;盖面朝下,乙胜。并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上,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也经常有继续败北的无奈和沮丧……半节课过去了,孩子们却没有得出"游戏公平"的结论。然而,不少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盖面朝下"两种情况。可学生在试验中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游戏是公平的"。也许上课老师并没有思考用瓶盖作素材,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实验,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此,瓶盖整体结果的不匀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游戏的不公平性就不可忽视的。可见,游戏中"盖面朝上或朝下"出现可能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对"形状是否匀称、结构是否均匀,操作的条件是否相同"等因素的忽视,导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么又怎样出现"等可能性"的局面,结果使教学在"等"中走向"无奈",使学生在"无奈"中感受"不公"。
3.以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为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的导入时,课件出示:淘气欢快地推出一辆蒙着布的车子出来,揭开红布,内有9个苹果,接着右手一晃,手里又多出4个苹果。这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看了淘气的"魔术"以后,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可是学生只会往淘气有"魔法"的手上考虑问题:淘气会再次变出几个苹果?淘气能变出其他东西吗?学生一直无法提出老师认为最有用的问题,即"淘气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从情境创设的角度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以外,还在于教师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问题解决)反映在情境中的任务要求上。
三、数学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脱离现实生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如果情境与现实生活脱离,就难以达到它预期的效果。创设情境必须源自学生熟悉的生活。
2.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远离知识内容。有些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3.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游离思维本质。数学问题的核心是提出思维含量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实质就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从而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火花,促使学生深刻思辨,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生命活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情境没有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或者没有什么思维价值,那么它是否浑浊了数学课的本质呢?
4.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分离童趣童味。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那么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现代信息瞬息万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兴趣所在。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童话情境等。呈现的形式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惑中生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 学生就会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 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学生基本学情,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紧扣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分析、验证、比较、推理、总结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既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而且利于学生情感、态度、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锐角,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 其中这个角和其中一条边是固定的, 问学生能否画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现在只有一个角和一条边, 究竟能否画出这个三角形呢?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然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解决心中的疑难。
二、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做中生趣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初中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同时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要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思考、推理、验证等来主动获取知识, 再现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又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同时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总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契机,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情境, 让学生在做中主动学习, 享受做的乐趣, 学的情趣。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节内容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 将各种尺子按在纸上画下图形, 然后再将纸上所画的图形剪下来, 让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画、剪、比中认真观察、主动思考, 从而使学生对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更透彻、更明了。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让学生新中生趣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 以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以新奇感。多媒体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给予学生多感官刺激, 使学生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盛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 可以缓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的矛盾, 将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知识。如在学习做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 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与动态效果为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如一些剪纸、艺术作品、生活实物等。多媒体所创设的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学情境比静止的语言讲述更具吸引力, 能够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熟中生趣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以教材为主要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们要在数学与生活间找准最佳结合,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增强数学教学的亲切感与熟悉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来更好地学习数学, 并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钟表指针、电风扇叶片、风车、车轮等的转动,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以此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 篇13
【摘要】优质的课堂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情感、高效的课堂成效都与课堂的情境密切相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每节课的成功做好铺垫极为重要。如何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每节课堂教学中,达到优质的、高效的课堂成效是我们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其教学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并“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在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点化”,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2.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 1 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案例1在“算法语句”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问题: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出交换后的值。这是以后我们经常要遇到的重要问题,也就是如何交换A,B的值。 学生1:输入A,输入B,然后A=B,B=A。
教师:这样做行吗?大家再想想这样真的交换了A与B的值了吗? 学生2:不可以,这样输出的都是B或A的值了。
教师:这个问题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可不可以直接把黑的倒到红的瓶里,再倒回来?
学生2:不对,应先把其中一瓶倒入一个空瓶,再交换。
教师:也就是说要借助空瓶才可实现交换,所以这
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首先把红墨水倒入空瓶T中,再把黑墨水倒入原先装有红墨水的瓶中,最后把空瓶 T中的红墨水倒入原先装有黑墨水的瓶中,如图2所示(在黑板上画出图2)。因此上述A与B的交换问题该 如何抽象为数学符号语言?
学生:T=A,A=B,B=T(学生齐声说出了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借助生活中倒墨水的情境自然引导学生引入变量T,实现了抽象、具体再抽象的过程,从上面学生的大声且正确回答中可看出这样的设计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当学习情境来自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生活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即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处于学生思维水平“最近发展区”,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案例2在“函数”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迷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一条腿要比另一条腿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的关系:
上述生动和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复习初中的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引向集合、映射说。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贮存和理解。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3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n。问题4:如数列{an}是等差数列,如何求a1+a2+„+an?
因此,通过四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
2.4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4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纸板也行)。
问题1:谁能用一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此时,所有同学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并开始尝试,但都失败了。问题2:谁能用两支笔可以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吗? 学生尝试,结果还不行。
问题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
问题4: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教师把三支笔排成一排,发现无法支撑住。
问题5: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要添加不共线的条件。
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强给,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的、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2.5创设“数学史”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案例5在“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以下史情:
美国历史上至今已有42位总统,其中第11任的波尔克和第29任的哈定生日都是11月2日,还有亚当斯、杰斐逊、门罗三位总统都死于7月4日,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很正常的现象呢?
究竟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情境入手,步步深入,自然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2.6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6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问题:已知,求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很快计算出,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强化,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观。
3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问题情境的情感性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在启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当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卷入度的目的。案例
1、案例2和案例5都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数学教学与学生更贴近,减少了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问题情境的适宜性
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特征,要与学生的智力和水平相适宜,要设计好适宜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案例3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3.3问题情境的探究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4通过五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
3.4问题情境的简约性
设计的问题情境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是他们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案例5与案例6,寥寥几句话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既指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数学的本质。正应了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3.5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案例
1、案例
3、案例4和案例6都吻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0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10-22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06-27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10-22
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05-30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学后感06-27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设06-29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06-1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06-04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