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精选11篇)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1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情境教学因其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所以备受广大数学教师的钟爱。
一、对情境教学的理解
数学教学的情境教学可以理解为在教学环境的制约下, 以模仿数学家思维活动过程, 挖掘数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节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第一, 构造数学思维活动的情节时, 以探索启发为主不一定是遵守形式逻辑规则的严格思维, 而是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拟真推理进行教学;第二, 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情感、意志、水平, 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经历潜伏──存疑──豁然开朗的过程, 也就是提出问题──试一试──不断尝试中增强信心──下决心证明──得到正确结果的过程;第三, 构成活动情节的类型有: (1) 概念的形成过程; (2) 方法的思考过程; (3) 结果的探究过程。教学上只有按照这样的过程去设计, 才能达到数学情境教学的目的。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
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创设情境, 引起兴趣; (2) 尝试学习, 探索研究; (3) 铺垫引导, 激发思考; (4) 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
1. 创设情境, 引起兴趣
对于同一个问题, 如果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同, 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 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借助趣味性材料、生活素材等,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 引起学习兴趣,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数学的这些材料、素材大都来源于生活, 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下面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的例子, 介绍几种情境创设的方法。
(1) 创设趣味性情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 所以教师可以先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 教师可以讲述高斯的故事, 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再一起探讨1+2+3+……+100=?, 然后让同学们来试一试, 此时学生情绪高涨, 很快进入角色并把结果5 050计算出来。在这样一个趣味性的情境下, 数学就不那么枯燥了。
(2) 创设实验情境。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问题更生动直观。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横格纸剪成两个全等的梯形, 然后让学生观察得到每个梯形上的两条线段和相等。即对于等差数列中的a1+an=a2+an-1=?, 最后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简单的实验之中, 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
2. 尝试学习, 探索研究
尝试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尝试, 探究问题的解决。尝试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例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 在学生计算出1+2+3+……+100=5 050后, 教师可以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若{an}为等差数列, 求a1+a2+a3+…+an=?, 你们会做吗?学生齐答:“不会。”教师指出这个回答不全面 (此时学生很惊讶, 半信半疑, 处于求知状态) , 并反问学生:1+2+3+……+100=?你们不是会做吗?学生恍然大悟, 并开始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3. 铺垫引导, 激发思考
(1) 学生处于尝试学习的时候, 可能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 教师要给出一些铺垫, 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结构之间搭桥铺路、扫除障碍、弥补缺漏,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之中。
例如在学生会用1、2、3、4、5、6、7、8、9组三位数后, 教师提问:“如果是3个学生排队有多少种排法。”学生答:“6种。”教师再问:师问:“若是n个学生中的m个学生排队有多少种排法?”由此学生就可以得到anm=n· (n-1) · (n-2) …… (n-m+1) 。
(2) 学生在尝试学习的时候, 教师如果进一步铺垫, 不仅可以使教学活动情节表现得更加生动有效, 而且还可以适当进行引申提高。如在上述例子中教师就可以继续提问:你们还能得出sn的其他公式吗?这时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 头脑处于兴奋状态, 进入解决问题的高潮。
4. 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
这是情境教学的最后阶段, 是整节课的高峰期。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 因而思维特别活跃, 对问题急于弄个水落石出。此时教师应用鼓励的目光和语言去帮助学生, 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
三、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若能够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情境, 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思维能力的培养, 全面实施新课标, 升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 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2
关键词:生活案例;科学实验;成语典故;立体模型
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转化阶段,由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模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对于学生已经不陌生了。所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已经迫在眉睫,最佳方式就是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增加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融入其中,不再单纯、表象地理解数学知识,而是结合实际在锻炼自己思维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学习数学。
一、增加生活案例,生动教学情境
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总是比枯燥的数字公式让人容易接受,对学生这一点尤其突出,对于高中生来讲,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对数学这种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不论是理解还是学习都是比较难的。所以,高中教师在讲授数学课程时,最重要的就是对思维的转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学生本就对案例充满了熟悉感,相比陌生的数学公式,学生更愿意去学习案例,去挖掘其中的数学关系,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关于打折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教师可以将身边的实际案例拿到课堂去讲授,如:甲乙两个超市一起打折,其中甲超市的日用商品先打了A折,随即又打了B折,可是乙超市却反其道而行之,先打了B这又打了A折,问题:如果你是购买日用品的顾客,你会选择哪一家超市?实际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学生由此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无形之中会对学习数学这种抽象学科不再排斥,反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进行科学实验,丰富教学情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用实践演练来更为直观地讲解比较抽象的定义,比如,在解释“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可以用很容易拿到的细线和粉笔做个实验,将细线的两头固定在黑板的同一个定点上,把粉笔套在细线上旋转一周,我们会看到一个很标准的圆形;但是如果把细线两头分开来粉笔绕着旋转一周,我们则会看到一个扁的椭圆形。通过这样的实际演练,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粉笔在画成椭圆形时所走的路线,配合上教师的经验教授和指导学习,椭圆的定义会深深地印到学生们的脑海里。这样的实验教学情境远比单纯地讲述讲学效果明显,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转化锻炼。
三、运用成语典故,深化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与日常成语或典故结合到一起,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这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重点。比如,在讲解概率这種很抽象的问题时,可以结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谚语给学生举例说明,创建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假设要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设诸葛亮能够解答的概率是0.8,而三个臭皮匠则是0.4、0.45、0.5,且三个臭皮匠同时具有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可以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相比,哪一个更大一些?用这种幽默诙谐的情境代替抽象的数学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也对以后的学习记忆有很好的提示帮助作用,让学生们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不再产生畏惧心理。
四、结合立体模型,强化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中很多的几何问题都需要在脑海里形成相应的三维立体图形来解答,要求学生在脑海里对各种几何物体有形象的认知,这就需要借助模型这个常用教学工具。模型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出言语所不能表达清楚的直观感受,它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综上所述模型于教学是有不可限量的好处的。比如,几何知识里面异面直线的角,这个问题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清楚,但在讲授这部分知识前,如果先将正方体的模型拿出来让学生观察讨论,可以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异面直线角,先从简单的寻找异面直线角开始,其次总结出所有的异面直线角,然后再说说它们的区别,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同的两条异面直线角的相对位置。这种逐步引导式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主动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正方体的三维立体模型,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思维转化能力、研究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是现代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以上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这种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温建红.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J].数学教学研究,2007(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3
高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阶段,而高中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强,这给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对数学具有恐惧心理,甚至产生了放弃数学学习的心理.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把具体的案例与抽象的数学相结合,使数学情境化、生活化、形象化,让高中数学不再艰涩难懂,进而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情境教学的本质
情境教学的本质就是运用直观教学进行整体情境的构造,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的全过程, 能够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积极作用.
高中生正处思维转型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都不强. 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具体,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数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著名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感觉中没有过的东西, 在理智中也不会有”. 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类常常根据感性认识来感受和认识事物,而视觉感受是感性认识中最直观和有效的方法, 能够准确地观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从而能全面地理解事物.”这些哲学家们的观点充分说明了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是学生认识事物,学好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课标中对于情境教学的要求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通过具体数学实例的展示,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不断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在教材方面, 要求教材注重运用情境化的内容,用具体实例全面地展示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 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探究数学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注重数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符合新课标的客观要求,也符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学问题大都是从具体的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学习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把抽象的数学应用到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所以,新课标在对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强调要从实际情境中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三、教育实践中的情境教学案例
1. 情境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如学生在探求均值不等式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 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实质. 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赵爽弦图”,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会标抽象成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或相等关系. 学生通过分析发 现会标图 形ABCD中存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把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直角边长设为a和b, 并推算出正方形面积和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分别为a2和b2. 在此基础上 , 让学生观察探究四个直角三角形的总面积与正方形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小于正方形面积的结论,从而可以得到一个不等式a2+ b2> 2ab. 最后 ,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变化,学生可以发现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 = b时, 直角三角形的四个直角顶点就缩为一个点, 这时就存在一个相等关系. 从而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要不等式a2+ b2≥ 2ab(a,b∈R+).
2. 在学习排列组合问题时 , 常常会遇到这类题目 , 如将红黄蓝绿黑五种不同颜色的5个小球分别放入红黄蓝绿黑五个不同颜色的盒子内,每个盒子只允许放一个小球,要求只有2个小球的颜色与所在盒子的颜色相同,问有多少种放法? 这道题目属于排列组合问题,如果单纯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很难快速准确地理解和作出答案,但是如果教师利用现有教学 资源 , 进行如下 的情境创 设 : 首先选取 编号为1,2,3,4,5的五名同学和编号为1,2,3,4,5的五条凳子 , 然后选取一名同学对这五名同学进行座位安排,要求只有两名同学的编号与凳子的编号相同. 通过创设这样直观的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乐于参与课堂教学,都为安排座位出谋划策,最后通过实践探究出结果为3C25=20(种 ). 教师通过创设便于学生理解的直观化教学情境, 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学生能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体验,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探索出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总结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认清情境教学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依据,积极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努力贯彻情境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全面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新.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利用情境教学可以化抽象的数学符号为直观具体的形象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探讨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4
传统的数学课堂对教师而言重教、轻学,对学生而言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逐渐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数学思想的确立几乎成为空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践行这一教学理念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而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为践行这一理念搭建了广阔的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学会动脑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感悟数学思想。
中国论文网 /9/view-12998785.htm
一、高中数学情境的方式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方式。常见的数学情境方式主要有两种:
1.实物教具的演示
实物教具最显著的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师把立体几何的教具摆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教具,立体几何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就会很清楚地展现出来,这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有效得多。因此,巧用实物教具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方式,更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方式。
2.数学建模的运用
将具体的事物以数学方式表达的数学结构,即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即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
新的学习方式,它打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体验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图表、等式、不等式、框图,等等,通过建模,学生可以参与建模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使�W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
1.利用教具,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适当把握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点,这是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数学的教具十分完备,有有形的实物教具,也有无形中的信息技术教具,让学生通过教具的灵活运用和辅助作用掌握知识也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利用教具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以保证学习效果。
2.联系实际,激发共鸣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回归生活,我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选择学生熟知的案例,联系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实例,体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兴趣。例如,讲“抛物线”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如跳远、投篮以及军事战争中的导弹发射,等等;讲“等比数列”时,我让学生进行折纸比赛,从比赛中感受折纸厚度与等比数列的关系;讲“椭圆”时,我提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一搜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轨迹;讲“双曲线”时,我展示发电厂冷却塔的图形;等等。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例子有很多,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奥秘,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促使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寓教于乐中就解决了有关的数学问题。
3.结合演变,引发感悟
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
要体现在数学思想的确立、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个方面。这就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学,而是突出教育的功能;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学习。因此,有意识地对数学历史的演变进行重点讲述,使学生明白数学的渊源,使学生知道数学能解决哪些问题,使学生感悟数学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运用,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例如,数学历史上的“三大危机”(即发现了根号
2、推翻“万物皆数”,微积分概念的合理性遭到严重质疑,集合论中的罗素悖论)是数学的必修内容,把它作为教学情境来创设,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发展史上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有悖论的产生和建立,有数学演绎过程中的困惑和对立,更有探索数学遇到的种种挫折与磨难……通过“三大危机”情境的运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无疑的,对学生数学品质的塑造是必然 的。
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概述及作用分析
所谓的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去创立一种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且具体的场景,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便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教材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简单来说也就是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教学的过程。情境教学包含“情”和“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情”指的是情感,师生之间、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间有着充分的情绪互动,带有感情的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中。“境”指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情绪的优化的环境。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情境教学,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性地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它还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知识,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有效落实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对学生的有效学习意义重大。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之学者,兴趣为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的一种重要动力。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很多学生学起来不是很感兴趣,都觉得生涩难懂。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改变这一现象。而情境教学的鲜明性和形象性等特点,能有效的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能有效的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与认知规律,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积极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引用西方数学、哲学史上的一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白纸对折活动,教师把数学知识蕴涵在游戏中或创设故事情境巧妙串联数学知识,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玩。这样,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普捷洛夫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产生于情境之中,而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之所在,疑问在学生求学之路中起着重要的激励与推动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有效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余弦定理”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经过回忆,学生回答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勾股定理,即c2=a2+b2”,接着我又问道:“如果是非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三边应该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是锐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三边满足这样的关系c2=a2+b2-x,如果是钝角三角形,则它的是哪边满足这样的关系c2=a2+b2+x?”这样,层次推进,通过有效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落在实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有许多,比如阶梯式问题情境、矛盾式问题情境等等,需要我们教师有效的选择、运用,一切要以学生为主。
四、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在生活。高中数学强调生活化,要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更多地强调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是一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与课本上的知识相比,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更加常见,也更容易理解。高中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一方面在于其知识的枯燥性和抽象性,很重要的原因却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演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因此,在高中数学情境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联系生活,结合一些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明白学有所用的道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我联系学生春游的经历,创设了如下情境:班级春游时找旅行社买票,每个旅行社给出的优惠都是不同的。A旅行社的规定是:10张以下的票都打8折;10张以上的票,其中10张是全价,剩下的票打5折;B旅行社的规定是:全部打7.5折,问我们班应该选择A旅行社还是B旅行社去买票?又如,为了给学生介绍“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我就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建筑工地上,泥水匠为了把墙砌得与地面垂直,往往会利用一个吊着铅垂的细线来看看墙面是否与细线吻合,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砌出来的墙真的一定能够保证与地面垂直吗?由于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接近,不仅使学生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是学生意识到了知识的生活性,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既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中数学情境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不但要敢于在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情境教学模式,同时还要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努力通过有效的情境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推动教学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泽民.浅析利用情境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研),2010(11)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6
1.巧 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引发思考的主要形式,只有提出问题才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提问。提问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基于高中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抓住教学重点,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开放性、实践性、实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梳理重难点,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相关的教学知识,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以下动作,如“拉衣服的拉链”、“关窗”、“开窗”、“打开计算器盒子”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属于什么类型的运动变化形式。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关注过这些问题,因此很多学生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思考,此时教师再引入“平移”的概念,可使这些相关的概念轻松植入学生脑海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将现实生活提问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论不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2.结合具体实际案例分析
在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过程中, 首先应该考察师生关系、物质条件、教学环境等因素,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形式和策略。比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节内容时,可设计关于美伊战争需要大量粮食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据相关数据统计,伊拉克受美伊战争的影响有60—100万难民,从4月1日起,联合国难民署计划为伊拉克难民提供粮食供给,第1d运送1000t,第2d运送1100t,以此类推,以后的每1d都会多运送100t的粮食,达到运送的最大量后每天 逐渐减少100t运送 , 运送15d后总共运 送粮食21300t,试求运送最大量粮食发生在第几天 ? ”。根据题目的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在达到最大量之前是递增的等差数列,首项为1000,公差为100,则该等差数列的通项an=1000+100(n-1)=900+100n;在达到最大量后是递减的等差数列,首项为800+100n,公差为-100。则可根据题意列出等式:1000n+100n (n-1)/2+(15-n)(800+100n)+(-100)(15-n)(14-n)/2=21300 (n=[1,15]), 公式经整理化简可得到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n2-31n+198=0, 求解可得n有9与22两个取值,22不在[1,15]区间内应舍去,因此解得运送的最大量应在第9天。
3.积极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高中生都喜欢玩游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积极组织模拟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下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在游戏中得到启发,提出一些与自己所学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数学游戏情境集合知识性、创新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将课本上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知识、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比如在讲解“二项式定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竞赛游戏情境:“计算展开(a+b)5的具体值,哪个同学计算时间最短,就是获胜者。”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杨辉三角”及数学家杨辉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杨辉三角进行计算。通过这种带有竞争机制的游戏情境,可以将问题化繁为简,提高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自我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7
1 误区之一:情境看似新颖、独特, 却往往暗藏“硬伤”
在教学中, 一个新颖、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的欲望, 但有时, 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只考虑了其新颖独特, 如何吸引学生, 却忽视了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合理性, 这样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 笔者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体会.记得本人刚参加工作, 上“指数函数”这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增长速度很快, 即所谓的“指数爆炸”的特点, 我绞尽脑汁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1张厚度为0.1 mm的报纸对折1次, 其厚度为0.2mm, 对折2次, 厚度为0.4mm, 依次类推, 对折30次, 厚度是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其厚度为0.1×230mm≈108mm=105m>8848m (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在课堂上, 当学生得到这个结果时, 确实有许多同学感到很意外, 甚至发出一阵惊呼, 我也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能够打动学生而暗自得意.可一下课, 一个同学追出教室跟我说:“老师, 1张纸根本不可能对折到30次, 我把纸对折了6次, 就折不下去了.”我有点不相信, 就拿了张纸试了一下, 果然是这样, 我一时无言以对.事实证明:这种对折操作最多只能进行10次左右.像这种有科学性错误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极为不利, 有时还会误导学生.
再如:一老师在上“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开课时, 创设了“3个臭皮匠抵上1个诸葛亮”的问题情境:在一次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竞赛中, 3个臭皮匠能答对题目的概率分别为50%, 40%, 45%, 诸葛亮能答对题目的概率为80%, 如果将3个臭皮匠组成一组与诸葛亮比赛, 各位选手独立解题, 不得商量, 团队中只要有1人解出即获胜, 问哪方获胜的概率大?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概率教学中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 可仔细一想:3个臭皮匠抵上1个诸葛亮强调的是团队的力量, 而题目中偏偏不让臭皮匠们商量, 这不是与团队协作的精神背道而驰吗?
2 误区之二:“生活化”的情境脱离实际, 牵强附会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老师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 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到数学方法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严重不符.例如, 在一次“数列”的习题课上, 老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大楼共20层, 有19人在第1层上了电梯, 他们分别要去第2层至20层, 每层1人, 而电梯只允许停1次, 只能使1人满意, 其余18人都要步行上楼或下楼, 假设乘客每向下走1层的不满意度为1, 每向上走1层的不满意度为2, 所有人的不满意度之和为S, 为使S最小, 电梯应停在第几层?该问题以乘电梯为生活背景, 突出的是数学中的最优化设计问题, 其答案是电梯应停在第14层, 应该说, 这是考查学生数列知识和函数最值综合应用的一个好题, 可我们想想:电梯本来是为了方便人们上下楼而设置的, 生活中有这样只能在1层停靠的电梯吗?有这样的人要到2楼去, 却要先乘电梯到14楼再走到2楼吗?这种与生活严重不符的问题情境显然是为了应用而捏造事实, 缺乏科学依据, 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必须符合生活中的一般常识和规律.其实, 上面的问题只要稍作如下修改:“要在某一层开会, 但当天电梯出了故障, 只能步行上下楼梯, 每层也只派1名代表参加会议, 问放在哪一层开会使不满意度之和最小?”这样, 既符合原题意, 又更加贴近生活.
3 误区之三:“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貌合神离, 喧宾夺主
一位老师在上“随机事件的概率”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1943年以前, 在大西洋上英美两国的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 当时, 英美两国限于实力, 无力增派更多的护卫舰, 一时间, 德国的潜艇搞得盟军焦头烂额, 为此, 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 数学家们运用概率分析后认为: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 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 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建议美国海军将舰队的编队规模增大, 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们的建议, 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 在集体通过危险海域后, 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 结果奇迹出现了, 盟军舰队遭到袭击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 大大减少了损失, 保证了物质的及时供应,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使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减少吗?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 起到什么作用?太多的信息干扰已经冲淡数学课的主题, 让学生觉得不知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历史课, 老师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仅仅是为了说明学习概率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 对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概率毫无用处.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似乎已成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标志, 不少老师甚至认为, 不用情境导入的课就不新颖, 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笔者认为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新课程注重问题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 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问题情境引入, 更不能为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而滥用问题情境, 造成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 更不能一味为了提高学生所谓的学习兴趣 (其实, 高中学生对这样情境也未必感兴趣) , 而牵强附会地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貌合神离的情境.郑毓信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对学生的数学认知起到导向作用, 而不仅仅是“敲门砖”而已, 即应当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4误区之四:将问题情境等同于生活情境
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 并归结为数学问题, 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但不能将问题情境等同于生活情境.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发展一方面来自外部, 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内部, 即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将问题情境片面理解为生活情境, 凡事必须找生活原型, 将数学视为生活问题的附属物, 那将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误区.其实“问题情境”包括各种意义上的情境, 如常规问题、习题、实验等, 高中和初中阶段相比, 数学知识的抽象要求和逻辑要求有了质的飞跃, 因此, 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未免强人所难.比如:国际象棋发明者与国王的故事曾被许多老师 (甚至包括一些教材, 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 (上) ) 作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的问题情境, 用这个故事作为问题情境的确可以说明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必要性, 但笔者觉得学生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等差数列前n项和及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之后, 根据2个数列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个问题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 相比前一个生活情境, 这个问题情境从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提出问题则显得更自然、更简洁, 也可以培养学生从数学内部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另外, 从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规律看, 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更抽象的概念、定理、定义和公式, 过多的、缺少挑战性的生活情境问题已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此,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可适当的从数学内部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来组织教学.
以上是本人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一点肤浅认识,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正日益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怎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等一系列问题必将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笔者深感到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恰当问题情境并非易事.因此, 在这里也热切期待着有关专家和广大教师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问题情境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
参考文献
[1]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1) .
[2]郑毓信.课程改革2005[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5, (1) .
[3]臧洪君.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种现象的反思[J].数学通报, 2007, (8) .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8
一、应用实物创设高中数学活动情境
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 其难度得到很大的增强。应用实物设置教学情景, 能够增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 进行理性思考,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数学中, 大部分教学内容均可进行实物操作演练, 结合学具和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尤其是在几何学习中, 应用实物操作, 对于学生的概念理解和原理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在几何学习中, 学生可利用模型或是学具摆出复杂的图形, 进而进行叠合、翻转、平移、旋转等操作, 让学生在变换的图形中, 理解其特点,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经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训练, 能够有效训练学生识图和辩图的能力, 进而提升其思维创造能力。在几何入门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让学生应用长度相等的六根火柴搭三角形, 并设置问题, 让学生思考最多能够搭建几个正三角形, 并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搭建操作。大部分学生因为受平面定式思维的影响, 得出的结果会是最多可搭出两个正三角形, 并且还余下一根火柴。待所有学生都给出答案后, 教师可告诉学生答案:最多能够搭建出四个正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让学生摆脱平面思维的控制, 将思维转向空间, 便会发现通过空间搭三角形, 可以搭出四个正三角形。接下来, 教师通过展示正四面体骨架模型,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立体图形, 从而巧妙地引入立体几何教学。
二、应用悬念创设高中数学问题情境
高中生依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广博的基础知识学习中, 对未知的实物充满好奇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开启学生的学习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 在质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可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中, 可以应用这样的引入案例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古代的某个国家, 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大臣, 国际象棋便是由他发明的。国王热衷于大臣发明的国际象棋, 决定要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便提出这样的一个普通要求, 他让国王赏他一些麦子, 但这些麦子的数量得按大臣的要求来算, 大臣要求国王赏赐的麦子要放满棋盘, 其中第一格中放一粒, 第二格中放置2粒, 第三格中4粒, 然后是8粒, 16粒, 32粒, 直至放满64格格子。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国王应赐给大臣多少麦子?国王能不能满足大臣的要求?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高涨的求知欲望下, 教师便可顺利进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
三、应用规则创设高中数学游戏情境
很多的高中生认为数学科目比较困难, 较为枯燥, 常产生厌学情绪, 从而步入到恶性循环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将教学内容设置为游戏情境进行教学。将枯燥乏味的说教过程转化为具有艺术性的教学, 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游戏情境, 指的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模拟游戏, 或是创设出游戏活动,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并从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中, 激发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游戏情境的设置可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对定理和公式进行复习。
四、应用知识迁移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应用于生活, 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其他的高中科目中也有体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数学教学情境现实性的应用, 其现实性表现为现实情境中存在很多的数学知识, 以及可通过函数解决现实中的情境问题。在现代的教学理论中, 要求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结合生活实践, 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课堂教学知识向生活情境的迁移。
综上所述,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应用情境教学法, 能够有效地改变枯燥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情境设置能够促使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让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实现教学目的, 并为学生奠定快乐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摘要: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应用情境教学法, 可通过实物情境、问题情境和悬念等实现“情”与“境”的相互交融,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数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琳.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J].成功 (教育版) .2011.5 (23) .149~150
[2]周国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以高中数学为例[J].文理导航 (下旬) .2011.5 (10) .140~141
[3]潘子玲.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潜能——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应用[J].数理化学习 (教育理论) .2011.5 (9) .189~19~0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有深入的探索,才会有发现、有收获.但是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意识、提问意识以及主体意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都受到了打压.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鼓励和表扬学生,让他们大胆发言、大胆提问,而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中,这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他们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指数函数》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张A4白纸的厚度大约为0.1毫米,对折以后,它的厚度就会翻倍,请问一张白纸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是多少?”学生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有的说跟课桌的高度差不多,有的说有100米,有的说有十层楼的高度.之后教师告诉学生:“有人计算出了它的具体厚度,超过了珠穆朗玛峰.”学生对这个结果感到很惊讶,都想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随后教师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指数函数”的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既让他们主动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也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奥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少学生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难度大,而且枯燥无味,因此,学生不愿意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知识是从生活和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高中数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当以此为突破口,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中,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这样既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活化、具体化,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使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比如,在教学“互斥事件”的内容时,如果教师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解释书本上的定义,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沉闷.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理解“互斥事件”的概念.如“我今天上午要去上课外班”和“我今天上午要去商场购物”和“周一爸爸要去大连出差”“周一爸爸要去海南旅游”就是生活中的互斥事件.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明白了“互斥事件就是两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情”,这比单纯地解释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三、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真知
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多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提高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能使他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创设实验情境,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认识,对新知识有更深入的探究,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概率的定义”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两人课前准备一个硬币,课上让学生做抛硬币实验,一位学生分别连续抛10次、20次、50次,另一位同学记录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活动完成后,教师提问:“如果随机抛一次硬币,那么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来解答和解释.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实验,都能从自己的实验记录中总结出规律,所以很顺利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而且通过实验获得了真知,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因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研究,创设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唤起情感和记忆,获得体验和知识,进而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手段,如果教师能够在高中教学活动中合理科学地运用它,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而使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10
【关键词】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25-02
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情境不仅利于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为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提供了较大的帮助,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教学情境创设运用得好,就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含有不确定因素的复杂系统,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受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情境教学需以“情”为纽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以情绪活动为最初的线索;学生发生学习行为,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课堂情境教学缘于教学目标下人的情感与情绪调节,具有“境”的构建和“情”的激发两层涵义。设境——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有其一定的现实背景和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类似于知识形成的真实背景,不仅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促进认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而且也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有显著的作用。激情——课堂情境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创设恰当的情境,而且能控制好自己的主观感情,不吝惜情感的渗透和激励,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注重情感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新知、解决矛盾、论证猜想的兴奋之中,偶遇困难,但是乐此不疲,这是课堂情境教学成功开展的必要条件,也必然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学习信念等情感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融于教学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动机,形成有益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这样,科学知识就比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并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充实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精准的数学语言、理性的施教方法、扎实的基础训练是必要的,而非足够的。好学、乐学往往是伴随着学生在情境中的动手操作、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要倾注真情实感,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充满想象、内心丰富、情感真挚的学生,学生的主观情感会形成一种内驱力。教师一方面要利用好学生的情感,使其成为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继续影响学生,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于教师要以爱生为天职,要懂得珍爱学生纯真的情感,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充分发展而倾注自己全部的感情,从而建立起一种温馨和谐的、互相信任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情境。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立足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投入与情感投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活动的脚手架.这样的情境才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与情感调节向正态发展,形成教学相长的合力,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从而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师要运用好情境下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主体间的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收益,达到促进发展和改进的目的。将教学内容以情境设计方式呈现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决定教学效果很重要的方面。学生只有积极投入课堂,主动参与活动,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才能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具有素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出彩。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習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改变以往评价中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倾向,要把评价对象当前的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变为多次性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相比,情境教学的评价更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重视培养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潜能。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从以往的“一锤定音”,转向了多角度、多途径、多阶段的动态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又为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的空间,使教学恰到好处地超越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学习状态之中,从而使他们的知识不断增长,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作为教师保护好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以及提升教师上的每一节课的魅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多媒体在情境教学下的合理使用
现代化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是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得以创设的硬件保障之一。缺少多媒体技术支持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效果黯然失色。教师如能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报刊、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便可以优化课程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促进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数学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数学作为理性化思维的产物,毕竟与多媒体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图形、图像的依赖心理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单线性。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过分强调形象思维而弱化抽象思维的训练,其结果是教师的教学会缺乏只有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才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学生的想象力、运算能力也会受到限制,人脑思维的开放性被束缚。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但并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际观察、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制作图表等,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形象素材的同时应给以适当的问题,不仅问学生“看到什么”,更应问学生“感知到什么”、“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次。因此,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应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应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情境为目的,而不能盲目地为用电脑而用电脑。以情境为载体的数学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经受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体会“数学化”的涵义,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结合其特点和数学教育的需求,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地思考,合理、适度地加以运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导入,教学质量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导入所存在的问题
( 一) 数学教学中不设置情境导入
不设置情境导入这种现象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是非常普遍的,教师往往认为情境导入在教学中可有可无,没有思考情景导入在课堂教学之中是否重要,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至于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此外,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过分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因此,情境导入的重要性就无法得到实现. 由于教师在教学环节上思考的缺失,导致学生觉得数学教学课程枯燥乏味,从而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昏昏欲睡,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严重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产生弃学的想法.
( 二) 不合理的情境导入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时,容易一成不变,无法推陈出新. 最常见的情境导入是原封不动地将课本的内容毫无修饰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无疑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会常常局限于故题重温,在原有的知识上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教师在课堂上固定的教学模式. 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如今的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固然有它自身的优点所在,但是教师往往会忽视其中的缺点,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将知识点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呈现,忽视了情景导入是否合理,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料,从而会导致教师对情景的导入不认真思考,设置的导入没有针对性,而是通过走捷径,直接地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忽略了从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出发的原则,导致教学资料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缺乏时效性.
二、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情境导入
教学工作归根结底都要落在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是整个教学任务中的重点,教学质量的好与坏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单单只是直白的知识,还要将知识的抽象性转化成具象性,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从厌学的消极状态渐渐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以下几种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利用数学游戏来创建情景
例子: 使用二分法求近似值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投影出一个商品,让学生大致猜测这件商品的价格. 比如说给出一台手机,将手机的价格设定在2000至3000之间,并且是一个整数,让同学轮流猜这台手机的价格,教师只能给出偏高、偏低或者回答正确的提示,看哪名学生可以回答出来这个问题,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也能对这节课的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利用数学实验来创建情景
例子: 概率事件
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实验的乐趣,让几名学生准备好硬币,然后把硬币抛50次、100次、150次,同时让学生记录数据,看看正面发生的概率是多大,反面发生的概率是多大. 当实验次数趋向于无限大的时候,正反面发生的概率是大致相等的.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现实的情况,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利用生活事件来创建场景
例子: 算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实际生活上的问题. 假如桌面上有一杯水,你喝完之后仍觉得不够甜,你会怎么做? 相信很多同学的回答都是加糖就可以了. 但是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思维结合现实的状况引导到数学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应该如何使用数学来表达. 假设实数a,b,c,且a < b,则有a +c/b+ c >a/b. 这样,学生身边的问题就结合上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数学问题了.
4. 利用数学故事来创建情景
例子: 等比数列求和
在上课开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关于这节课内容的趣味小故事. 例如等比数列求和,可以给学生讲国际象棋是如何诞生的故事. 一位老人带着自己发明的棋和国王对弈,对弈数日,国王觉得很开心,于是打算奖赏这位老人,并说可以满足老人的任何要求. 老人在第一个棋格上放下一颗小麦,第二个棋格两颗,第三个棋格四颗,如此递增,要求直至填满整个棋盘格,结果粮食都被掏光了,也没填满整个棋盘格. 其实,填满棋盘格需要两千多亿吨小麦才行. 通过讲趣味故事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有学习的欲望.
三、结 语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设06-29
高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07-07
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11-05
高中数学中的对比教学05-26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11-06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07-13
高中数学中的变式教学08-03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入10-26
数学中的情境教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