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有感(精选11篇)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1
笔者从事体育教学多年, 普通高中、初中都教过, 后来又从事职业高中体育教学, 有不少的体会, 认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在个性、特点及思想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就体育课而言, 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 不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应有所区别, 如果纯粹用普通高中的教学大纲来对职高学生进行教学, 就显得太单调了。要使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 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只是简单的锻炼身体和会几项单纯的体育项目而已, 体育教学中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寓于教学之中。目前, 职业学校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摸索出能突出职业的特点和规律。笔者通过多年的职业高中体育教学, 特别是幼师专业的体育课及体育教学法的教学, 认为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应做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职业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对职业高中学生而言, 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做人的基本准则:爱国, 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爱业, 用在自己职业上的作为, 实现人生价值。这样, 他们就比普通高中学生更具有发展事业的迫切感。其次, 通过体育教学的普及性、教育性、社会性及对道德行为习惯、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和体验, 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在课程计划中突出职业高中的特色
在职业高中体育课中, 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基础。但这不只是为运动项目的技术学习和技能服务, 还是运动项目的学习为这个“基础”服务。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安排, 应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 有所变化。就我校幼师专业学生而言, 就要根据“幼师”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课程内容和方法, 即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安排一些游戏课和韵律操课, 并且课时要占总课时的一定比例。
3.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应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服务
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应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服务, 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宗旨。学生毕业后从业能力的基本结构是由行为能力和关键能力组成的, 行为能力所包含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是与体育教学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关键能力, 它是一种潜在形态的, 同时又是从业后不可缺少的能力。所以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从业能力, 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我校幼师专业的学生而言, 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口头表达能力
幼师专业学生必须集合队伍、熟练地喊口令。这就要求教师利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时间, 让本班学生每人带一次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让他们轮流操练。这样每个人在毕业后都能熟练地喊出口令和示范一些基本的动作;带准备活动时要让学生自己编排徒手操, 利用自己带准备活动的机会自己来教, 从而既会自己做, 还能教自己的同学, 提高学生的做操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另外, 教师在组织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扼要、形象、生动。比如, 在教幼儿广播体操时, 有一节体转运动, 笔者这样讲:“两脚左右开立, 手做望远镜, 身体向后转。”这样学生一听就懂, 并且记得牢。在学生进行准备活动的时候要求语言尽量简练、形象, 使听的人一听就明白。
3.2 组织竞赛能力
对幼师专业学生来说, 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学会做游戏, 还要具备组织和编排、设计游戏的专业技能。笔者在幼师专业体育教学中, 不仅教会学生做游戏, 还教会他们怎样编写游戏, 怎样去教同学这个游戏, 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动脑、动手及担任不同角色, 再围绕“会不会做教师”进行实践, 初步具备理解能力和执教的能力。但是也不能只限于游戏比赛, 还得经常组织排球、篮球及田径的单项活动与竞赛。在组织这些竞赛时, 从制订比赛计划、组织队员报名的报名表到编排秩序册、制定竞赛规则及裁判人员的安排、场地的规划, 都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一方面丰富了体育活动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组织比赛的机会, 让学生了解组织、编排、担任裁判工作, 不仅让他们掌握了体育机能, 掌握了各种体育项目的规则,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组织比赛能力及裁判能力。
3.3 创编儿童舞、韵律操能力
随着儿童舞、韵律操进入课堂, 小学体育更加生动活泼, 尤其是幼儿园学生更加喜欢。为了适应体育教学实际, 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幼师专业学生应多学一些儿童舞、韵律操, 这就要求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儿童舞、韵律操, 而且要学会儿童舞、韵律操的创编。为此, 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让学生多学一些儿童舞、韵律操, 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创编儿童舞、韵律操的活动。这样就可以利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时间, 让学生将自己创编的儿童舞或韵律操教给其他同学, 既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又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对他们今后从事教育工作大有益处。
4. 职业高中学生要加强素质教育
目前,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全体性、全面性、自主性。也就是说, 这三个基本特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得越强, 体育教育也就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学生的体质, 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个体社会化,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以,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加强素质教育, 而且要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懂得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体现一个职业高中学生本身具备的这些素质, 特别是幼师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总之, 职业高中体育教师不论是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 还是教材, 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特点,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竞赛的方法。体育教师应为职业高中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让职业高中学生走入社会后, 不仅是一个身体健康和体育知识丰富的社会成员, 还是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分子和组织者。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2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结构下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巩固的“吸收内化”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目标进行最高效的梳理与突破,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个性辅导,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数学翻转课堂上老师不是不用“教”,而是要更有效地“教”,而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上运用类比法进行教学恰好是实现这个高效的重要选择。将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中已熟练掌握的相关旧知识作为“源问题”,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作为“靶问题”,由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恰当的问题,用来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同要素”,寻找有效的.类比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的实现由“旧”到“新”的类比,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类比教学归纳猜想,凸显了数学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类比教学开门见山,为老师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浙教版教材为素材,读《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后的一点教学尝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结构相似性类比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这种类比形式较多,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教学实例:立方根概念的教学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学生对立方差概念的学习是以平方根为基础的。对于平方根概念,通常是以与平方为互逆运算的形式得出,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a的二次方根。”这个结论。同样对于立方根定义的得出也可以仿效上述方式,教材中也是采用的这种导入方式。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预习与已知的前提下,笔者尝试利用两个概念结构上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法引出立方根的定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方根”和“立方根”两个词的一字之差,而想办法恰当的替换平方根概念中的一些重点词汇,从而得到立方根的概念,具体操作如下:
1、类比前的准备
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类比的“源问题”,即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在这里可以设计成复习提问的形式,如:哪位同学能口述下平方根的概念?
学生表述完成后,教师可以使用大屏幕将平方根的概念展示给学生,重点词汇改变颜色,这是为下一步的类比的实施提供直观的视觉准备。
2、类比实施过程
这个过程由教师设置一些逐级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直观、快速的找到“有效的类比条件”,从而实现由“旧”到“新”的类比。
在这里可以设计如下铺垫和问题,我们今天要研究一个新的概念,叫做立方根。请在平方根定义的基础上得出立方根的定义呢?哪位同学能尝试一下?
当学生顺利得出立方根定义后,教师可以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两个定义,并在关键词上进行不同颜色的标注,并配以实例进行巩固,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模仿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进一步得出立方根的符号。
通过平方根和立方根在概念相似的类比,可以使学生轻松获得新知识,而且对两个定义在关键词的理解和今后的对比记忆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类比可以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类比思想教学更多的应用到了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知一个,而知一类”,能够较好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以往对于数学翻转课堂,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枯燥无味,课堂形式单一,无生机和活力,而基于类比思想教学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突破口,通过基于类比思想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感到其实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接受新的事物也并不是很难,只要能找到一个类比源,就可以轻松的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没有了,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感到轻松,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了。
有感于高中阅读训练教学 篇3
正如前文提到的,阅读历来是备受重视的一个项目,因此,很多从事英语教学的同仁们也先后做了很深入的探索。本人从事教学的时间不长,所以谈不上有什么高见,只是借此文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历来很多文章中,一再强调阅读方法和技巧。可本人认为就目前应的应试及生源情况,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学生一些基础能力问题,包括词汇,阅读速度等。目前我校生源有限,学生素质不是很好,本人所教的班级又是理科中的平行班。英语对于很多学生,特别是到了高二选择理科的学生是个噩梦。试想,和一群拿到阅读试题却不知文章所云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和他们大谈阅读技巧,犹如纸上谈兵。因此,只有在解决他们的基础问题后再适当传授些方法技巧方能锦上添花。
所谓的基础问题首先是扫除语言障碍,即词汇问题。在这里我要谈的是除课文上单词表以外的生词的积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将词汇的学习仅限于书本,他们认为记单词只记住书本上单词表里的单词就可以了。个别一些急于扩大词汇量的同学则尝试背诵厚厚的词汇手册。后者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又枯燥乏味,而且遗忘率相当高。对于这两类学生,都要消除他们的错误观点,指导他们边阅读边扩充词汇,在阅读中有具体的语境,词义要记得清楚,准确得多,再把这些单词积累到单词本上,放在身边,利用一些零散时间反复记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巩固记忆单词,又学习了新的单词,这样不仅不容易遗忘,词汇量还像滚雪球似的扩大。开始使用这一方法时,很多学生可能不理解,因此做起来较被动,有些同学想做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老师自己要有选择地对一些阅读练习进行精讲,在讲解过程中分析一些难句,顺便指导他们摘抄一些阅读中常见的词汇和短语。课后再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让他们养成习惯,比如小测等。可见阅读练习本身是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
接下来本人想探讨的是课文的讲解问题。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 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
在课文教学中,理论上,大家都持后一种观点。我们往往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这样就达到了既学习新词汇,又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据此,就有了新的阅读教学理论,理论认为,在阅读前,要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谈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张清芳)。但是本人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首先,目前,新课标课文的设置基本围绕话题展开,对于一些难度大,内容枯燥,或者是学生不熟悉的话题,老师可以舍去其中的一部分活动,自己增设一些简单的阅读活动。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除了平常的能力训练外,能离不开专门的训练。关于这一点,本人认为,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要有所区别对待。高一英语较初中英语,难度猛然加大,学生的阅读碰到很大问题。这时候不应该给他们过多压力。阅读练习要坚持少量频繁。每天做一到两篇,坚持精讲,即上文提到的,分析一些长句难句,指导他们摘抄常见的生词,短语。隔几天进行词汇的小测,这样,经过一个学年的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必然有很大的提高。另外,高一阶段,除了少量的课后练习,也要坚持课堂上的限时训练。一开始,量可以少些,一堂课内完成四篇阅读。频度也不要过大两到三周一次。但是要坚持批改,给学生以压力,提高速度。坚持一段时间后,准确率提高,他们也有种成就感。到了高二,学生基本适应了这种训练模式,经过一年的词汇积累以及速度的训练。一节课内完成五篇阅读文章,基本不成问题,重要的是要提高准确率。这时候,讲解文章的过程种,稍微弱化词汇,而是从文章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同时强调不同的文章类型,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技巧方法。近年各地的高考题中,每套试卷基本涵盖快速阅读,新闻,科普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适合快速阅读的文章,我们一般先看题目在回原文中找答案。新闻,则要注意其金字塔结构,在段首句首找重要信息,理解主旨大意。对与阅读技巧,新课标提出,阅读技巧测试的要点分别为:理解主旨大意;寻读具体信息;理解细节;根据上下文提供语境推测生词词义,进而加深对文段的理解;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理解文段的文化信息。到了高三,要把重点放在强化训练上,因为这时候时间紧,练习多。没办法做到精讲,也不要过多强调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高三阶段练习铺天盖地,质量良莠不齐,这时候的强化训练,教师不可以只是布置任务,其他一律撒手不管。老师首先要自己先做题目,挑选出难度适中,材料新颖的阅读文章。这样既可避免浪费学生的时间,也不会因为材料难度过大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样,对于阅读方法 还是要给予指导。一句话,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4
首先, 教师应与时俱进, 自我充电, 以适应现代化课堂教学。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使用了最前卫的电子白板, 发挥了现代化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 既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也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本节课, 讲溶液的导电性时,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早就知道不能用湿手去碰电器, 但为什么?学生就不清楚了, 因此本节课就可用多媒体播放溶液中离子的形成和运动的动画, 让微观抽象的现象形象化、具体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 教师上课要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实效性。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很多探究性问题, 如课题引入, 采取了问题探究: (1) 金属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2) 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引入概念, 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让学生多思考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好方法, 但本节课探究问题过多, 时间很紧, 导致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 教师就给出答案, 使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 如坐飞机。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选知识重点进行探究, 而且要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尽量以实验探究为主, 达到既开拓学生思维, 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三, 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课前预习是体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环节, 同时通过课前预习, 可以缓和课时不足的困扰。为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应科学安排预习要点。主要包括:本节的学习纲要、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验与实验用品、科学探究、调查、识图、基本概念记忆与理解等。通过预习可让学生达到:①知道要学习哪些内容;②为课堂学习、探究活动做好思想准备、材料准备;③激发求知欲望;④通过预习,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笔记, 将书中的重难点及自己的看法记录下来, 以便将预习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促进课堂学习, 使之更具针对性。课堂教学则在预习的基础上侧重建立知识体系, 预习过程中疑惑的解答、实验方案的验证、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不仅在教学设计时, 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时也要随学生思维变化加以调整。如在本节课教师演示物质的导电性时, 学生发现在两个电极间加入氯化钠固体, 小灯泡也发光了, 教师只讲了是电极受潮了, 就讲其他了, 似乎学生的发现是不应该的。如果教师顺着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讨论下去, 不仅能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化合物变成溶液时, 如果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就能导电, 再解释电离的概念和过程, 并进一步深化酸碱盐的概念。这样, 本节课虽然学生没有完全按照原来课堂设计进行思考, 但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四, 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 让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本节课, 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效果的因素, 除了探究内容很多外, 内容深度也把握不够。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和分类, 在本节课花了较多时间去探究, 但多数学生还是无法区别, 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按照课程标准应在选修内容《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探究, 放在必修1探究是想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 效果不仅大打折扣, 又影响了其他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分梯度学习, 循序渐进, 才能使学生既学好知识, 又不会感到吃力。
最后, 教师要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5
浙江宁波市镇海中学 丁望峰 315200 *** 摘要:在高中音乐课中开设演奏模块,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演奏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是演奏模块开设的目的。本文是作者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感想。
关键词:新课程
演奏
实践
对于演奏模块,新《课标》是这样阐述的:“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演奏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与他人协作的精神,并在演奏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了两个模块的选修课——歌唱和演奏。我校自2007年开展演奏模块以来,至今已有6个年头了,回想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感慨颇多。现将这几年的教学得失与大家分享。
一、演奏模块开设之初的困惑与摸索
我们学校的模块课程开设是最早的一批,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所以一切只能靠自己。我们高二的音乐选修模块采取的是两个班同时排课,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模块进行学习,实行走班制。为了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我们在刚开始进行分班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人数的问题,任凭学生自由报名,乐器也没有作要求,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严重偏科、乐器五花八门的场景,一个班的学生90%都选择了演奏,这种情况的出现让我始料未及,我只好给学生做工作,让学生转报歌唱模块,但效果甚微,无奈之下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学生各种各样的乐器让我不能按照既定的目标来进行教学。第一学期的模块教学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和目标。有了第一年的教训之后,第二年的模块选课和乐器的选择就清晰明了了。学生选课的人数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对乐器的选择我也做了一个专门的界定——吉他、笛子与葫芦丝。之所以选择这三样乐器,是因为考虑到实际情况:这三样乐器相对来说比较好操作,而且吉他本身就是乐器中的一个模块,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我的模块教学中的几大问题都解决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我当初的选择,学生对于这几样乐器很感兴趣。
二、演奏模块教学中的探究与思考
确定好了学生的选修乐器之后,就是如何通过教学来实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演奏模块我做了一个具体的分析:学生基本上都是零基础,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18个课时,而且还是上大课。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定位不能像专业学习乐器的学生那样要求。我给学生的要求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所选乐器的演奏技能,能独立演奏初、中级水平的乐曲4-6首,能与他人合作演奏2-3首,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置这样的一个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在经过努力的状态下能够实现的。
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我深知,如果不能在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导致半路夭折、学不下去的情况发生。因此我在前几节课的时间中对理论的讲解很少,而示范的时间较多,示范的曲目也大多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如《雪绒花》、《童年》、《丁香花》、《十年》、《小夜曲》、《甜蜜蜜》、《月光下的凤尾竹》、《军港之夜》等等,在示范的时候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我从一些简单好听、容易上手的曲目让学生练习,学生就会有成就感,进一步的激发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持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基本练习后,我针对学生的识谱难、演奏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专门的辅导。我找到一些乐曲的伴奏,经过处理后让学生跟伴奏演奏,学生节奏不稳的问题就得以解决。针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快的同学,我给他们的练习曲目就相对难一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我在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的同时,通过合奏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协作的精神,并在演奏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三、演奏模块教学的成果与连锁反应
演奏模块的教学,给校园里带来了勃勃生机,校园到处都洋溢着乐器的声响,学生背着吉他来学校上课已经成了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演奏模块的带动下,激发了学生学习乐器的热潮,学生自发组织了电声乐队、民乐队,各项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表演中他们都是当仁不让的“主力部队”。尤其是在学校举办器乐大赛时,学生自发的组成小乐队进行合奏表演,再也不是以前的单打独斗了,学生的展现出来的协作意识让我们感到欣慰。在各级各类器乐比赛中也都有学生获奖。在此背景下,我适时的开发出了校本选修课——《吉他弹唱入门与提高》,另外一位老师开设了《笛子演奏技巧》,满足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深受学生的青睐。而我自己也在演奏模块教学中受益匪浅,教学相长中我的专业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演奏模块教学中能够更加的得心应手,从而更好的进行演奏模块教学,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四、演奏模块教学的展望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6
摘 要 100米成绩是广东体育高考三项身体素质重要项目,也是田径教学项目中,较难提高的体育项目之一。本人在多年的高中教学中提高学生100米成绩有感:提高运动员的步频与步幅,就可以提高100米成绩。
关键词 体育 有效性 100米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体现“教”的有效性,更要体现“学”的有效性。从某种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进步,100米成绩的快慢,由学生个人步频与步幅来决定;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步频与步幅,把握以下几个有效性教学环节:
一、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步频、步幅情况
在体育训练中,要熟悉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存在问题等,才能做到有效训练;最重要的是发现学生是步幅过小还是步频过慢;更加有利于对症下药,有效提高学生成绩。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多观察学生的训练情况,多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好训练存在问题记录及成绩跟踪表,做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甚至训练办法。教练灵活按照年计划、月计划、周训练计划及课堂设计,进行教学训练、安排考核时间,理论结合实践不断修改、调整,摸索出一套高效的教学经验,甚至写成论文让大家交流分享,让目标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中,发现李某女同学在100米跑步中步幅小(观察跑的时候,发现膝关节抬不起),步频慢导致成绩差;发现学生情况,及时纠正,做下肢力量及结合跑技术练习,最后该同学成绩得到有效提高。
二、熟悉教材,掌握提高成绩的动作要领
熟悉教材,掌握提高成绩的动作要领,更加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100米的教学内容包括:跑的辅助练习、起跑、途中跑、冲刺跑等。如: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摆动腿的膝关节,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和踝关节,蹬离地面,形成支撑腿与摆动腿,协调配合动作;在教学中加强运动员起跑、途中跑、冲刺跑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步频、步幅更加有效提高学生100米成绩。
三、巧用场地、器材,科学安排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学校的场地也不一样,熟悉学校的场地环境更加有效的利用与教学。如利用学校斜坡、阶梯、沙滩,让学生做斜坡跑,台阶跑,沙地上十级娃跳、单腿跳、负重半蹲跳,教师有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及运用场地安排教学内容有效教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必须熟悉器材的使用办法,会使用器材的教练可以让你训练效果事半功倍,更加有效教学。
四、100米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训练开始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热身(慢跑800-1200米);其次,要让学生进行静力性压腿和动力性摆腿,必须先进性静力拉伸再进行动力性摆腿(提膝甩臂跳、侧向交叉步、侧向并腿跳、行进间踢腿);第三,让学生开始做一些专门的辅助性练习,如:后踢跑、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车轮跑(做这些专门的辅助性练习,要求学生动作必须准确无误,一定要给学生做好认真的讲解和准确的示范,让学生学会这些动作,还需要教师的一点耐心和细心);第四,准确安排起跑和加速跑的时间和训练密度,尤其是30米、60米的训练强度和密度的安排,教练必须严格控制好,并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为下一下训练提供依据。第五,因材施教,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差异是很大的,所以教练一定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第六,心里辅导工作也很重要,教练必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时常和学生沟通。学生对于训练是有相当大的惰性的,所以教练要抓准时机表扬学生,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动作,该批评的批评该罚跑的罚跑。
五、训练的手段与办法
(一)各种球类运动。1.双手推滚球→接着起跑追赶滚动球的练习。2.双手向前方抛出球接着跑出追赶并接住球的练习。
(二)各种游戏性质的反应练习。
(三)发令或听信号(口令、掌声等)的蹬起跑器的练习;半蹲姿势,或听到枪声迅速向上跳起并触及高物。
(四)最快速度的摆臂练习,持续时间5、10、20秒。
(五)最高频率的各种形式高抬腿跑,持续时间5~10秒。
(六)最快频率的小步跑、高抬腿跑,距离30~80米。
(七)快速后蹬跑,完成距离30、50、80、100米(计时、计步)。
(八)快速跨步跑,完成距离30、50、80、100米(计时、计步);
(九)快速单足跳,完成距离30、50、80、100米(计时、计步)。
(十)各种姿势开始,快速跑出30米练习;
(十一)在2—3度的斜跑道上,快速完成上坡或下坡加速跑练习,距离40—50米;
(十二)400米变速跑,弯道慢跑,直道快速跑(8-10圈);
(十三)压腿踢腿柔软性练习、下肢力量练习;
(十四)胶带牵引跑(30、50、100米,4—5次/人);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7
我校属于农村中学,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生源差, 基础差;教学时间不足, 教材内容多, 考试成绩不好等等。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同时, 我校任高中英语的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 教师经验不丰富, 如何更好的做好我校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践与各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结合本次报告和自己的点滴体会谈几点拙见, 以供同仁商讨。
一、进一步发挥教研组, 备课组功能, 协同作战
继续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示范、听课、评课, 形成共同的问题意识, 问题探究;加强各备课组联系合作, 由教研组作桥梁, 集中组内力量, 沟通交流指导选修课的制定 (目标、内容、教材、学分认定) 等;以备课组为单位,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进行信息交流, 资源共享;重点加强研究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变化, 善于优化整合信息, 把握教改航向和尺度;协调调动各备课组力量, 跨组备课阅卷, 合作组织举行各种学生课外活动。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学生的示范者, 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导向”的作用。因此,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新科技的出现与运用, 英语语言也在发展变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巩固专业知识, 感受时代信息, 接受新知识。在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以科学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适时调整, 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三、了解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我校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不好。作为高一年级的英语教师, 尤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比如有的孩子小学学了一点英语, 有的又没有学, 高一的学生有的甚至初中的英语教材都没有上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做好小学到初一, 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教学, 了解学生学过什么, 现在要学什么, 怎么学习等问题。衔接过渡的工作作好了, 才能顺利的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 所以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理论联系实际, 求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1、亲和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差, 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既要正视现实, 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护学生的自尊, 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 对待学生应该保持民主、热情、关爱、宽容的心态, 消除学生的敬畏心理和胆怯感。用名人轶事, 滴水穿石来鼓励学生勤奋苦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 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 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力, 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的语言。
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要丰富有趣, 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学生未达到一定水平, 盲目追求全英语课堂教学, 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教师讲得热烈, 学生不来气, 云里雾里坐飞机。如果我们英汉结合, 偶尔穿插一些笑话、幽默, 课堂就会生动有趣, 学生乐学。因此, 课堂语言的使用要适当使用母语, 从英汉交叉, 到全英语教学。一定要切合实际, 循序渐进, 让学生能接受, 又有所提高, 要讲求实效。
3、新理念, 新教法。
在教学法百花齐放的情况下, 有的教师以“不变应万变”, 死守“讲、读、译、背”的老方法, 有的则一味追求新教法, 又没吃透, 使得一课堂成了花架子, 空架子, 中看不中用。一种优秀的教学法是针对一定的教学实际而探索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你的实际。翻译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以及任务型教学法等等, 它们都各有所侧重, 各有所长。因此, 对于各种教法, 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 取长补短, 融合使用。
4、精选练习。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8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
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 情感领域就是指认知领域和动作领域以外的, 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 如兴趣、动机、态度等。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刚好与此情感领域相对应。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指在一定情境下, 个体对人、物或事件, 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 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 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从横向上看, 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上看, 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所以,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交织在一起, 很难分开, 我们要从总体上去理解三者在一起的含义。
二、地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在地理教学中,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 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一) 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 则能让学生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 参赛教师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上通过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 三位教师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第一位教师用了“石油五问:那些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作为课题, 一问:石油, 你为何物?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出《梦溪笔谈》和沈括的图片, 让学生强烈地感知到地理的历史感, 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占主要地位的世界能源消费由柴草到水力、畜力到煤炭再到石油的演变过程。第二位教师用了一幅图和一个表格, 图显示的是一个加油站工人在改油价, 表格则是近年来油价一路飙升的具体价格数据, 学生对这一表一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师生共同探究为什么油价要不断上涨?第三位教师则用两幅漫画导入, 一幅是“油荒”、一幅是“兄弟连”, 用幽默夸张的方式, 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冲击感, 从而点击出当前的热点问题:油价高涨, 相关产业受到冲击。
上述三个导入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二) 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次省优质课评比中, 教师们都能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H市的Z老师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组织了两次很成功的课堂学生活动, 每次学生活动时间都在十分钟左右, 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活动是“思考石油潜在危机发生的原因”, 通过三个材料:材料一, 漫画“油荒”和漫画“兄弟连”;材料二,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材料三, 中国近20年来石油生产、消费、出口量示意图, 请学生对石油潜在危机进行原因分析, 并让学生把分析结果通过投影仪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同时也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学生沉浸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愉悦氛围中, 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压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三) 动手演示地理实验, 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原理时, 对知识理解透彻, 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如F中学的M老师在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节课时, 在一个大饮料瓶里放上颗粒不同的砂粒, 然后让学生用吹风机采用不同大小的风力吹, 再引导学生观察先吹走的砂粒的颗粒大小, 从而得出风力搬运过程中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个实验就是说明风力强弱与搬运物颗粒大小的关系, 浙江省的学生难以经历飞沙走石的情境, 所以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个模拟实验, 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 体验自然界的变化, 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共同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 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课题中, 三位施教教师都和学生一起探讨环境问题, 通过漫画、材料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分析, 尤其是S中学的K老师, 他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 举起自己的右手, 问学生:“我也想参加一个小组讨论, 哪个组欢迎我加入?”老师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 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共同在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五) 引入乡土地理,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如一位教师在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节课时, 拿了一枝在宾馆边上拔的“一枝黄花”走上讲台, 让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地理问题。再如, 这位教师在让学生探究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 给了学生七个材料, 其中五个材料是舟山当地的:1.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舟山地形图;3.舟山植被覆盖状况图;4.舟山某处工程建设图;5.舟山某处景观图。学生通过这些身边的乡土地理素材, 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而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一) 克服面面俱到
对于高中生来说, 要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很多, 但如果在一堂课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盖的各个方面都顾及到, 会影响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应注意融合与协调。教师要在全面关注学生情意发展的基础上, 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意因子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不必面面俱到。
(二) 避免流于形式
由于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不明确, 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形式主义现象。如教学中预设大量缺少价值的问题, 学生按事先的准备发言, 争先恐后, 对答如流, 热热闹闹, 被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 不到两分钟时间就草草结束, 就被认为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此种种课堂现象, 看似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实是流于形式。
(三) 不可只注重目标的达成, 却忽视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碰撞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 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 它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实现三维目标, 也要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因素, 如和学生交流时语言要正确、规范, 态度要和蔼可亲, 要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敬, 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优质课大赛,动量守恒定律,新课改
2014年5月6日至9日, 历时四天的重庆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决赛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圆满落幕。来自各区县和直属学校的48名参赛选手经过激烈的角逐, 笔者作为听课选手和参赛选手, 有幸获得一等奖, 收获、感触很多, 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
作为一名参赛选手, 在4月18日抢注了课题: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3节《动量守恒定律》, 开始潜心研究教材, 着重本节在本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本节需要体现的主要意图, 然后确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通过反复推敲确定本节课的思路和框架。接下来分模块:引入、实验设计、理论推导方案、学生活动、物理应用、小结、课外延伸, 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反复酝酿, 反复和同组老师们讨论, 最终形成了初稿,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在比赛前一周才第一次试讲, 通过试讲的过程, 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经过组内全体老师的讨论, 再次确定大致修改的方案, 提出的方案是繁多的, 自己再逐一对比, 把其融入自己的思路中来是本环节最为关键的地方, 经过几天的反复推敲, 汲取了部分观点, 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思路与风格, 在比赛前两天又再次向组内老师们展示了自己的思路, 经过一些小细节的调整, 比赛的方案也就基本形成。比赛的现场,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前提下, 一步步把自己的理念、问题提出, 让学生在富有探究欲望的场景中由低向高, 由易到难, 目标一个个被实现, 一个个被攻克, 最后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为一个听课者, 听课的过程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听完37中熊建波老师的上课, 感觉这堂课环环相扣、行云流水、逻辑明了、思路清晰;语言凝练、亲和自然、设计精细、效果显著。我只想说, 随着课堂最后视频中那个油桶爆炸的一瞬间, 我的心与之一样, 沸腾了, 震撼了, 就仿佛刚看过一部好莱坞大片走出影院时, 心久久难以平静。听完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唐梓倬的课, 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柔中带刚”, 最后“直击心脏”。它没有豪华的开场, 在平静中开始, 慢慢地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为之感染、为之吸引。就仿佛你在品一杯上等的红酒, 刚喝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就像普通的甜酒。可是不知是三口过后还是五口过后, 你慢慢感觉原来你早已醉了, 你已经完全被带进他所营造的世界了, 根本无力抗拒。他看上去很年轻, 但却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在给孩子们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 曾经的刀光剑影, 曾经的血雨腥风, 一切只在老人那不温不火、不紧不慢的言语中, 听上去很宁静, 感觉起来却历历在目。课堂像湖水一样平静, 像小溪一样流淌, 但一段时间之后, 你会发现这股悠悠的河水已经在大海中激起了万丈巨浪。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10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师角色的要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开放的学习,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和协作性, 其教学模式是以探究式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即学习者就是意义的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意义建构的中介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按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 从而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方式———学习者带着对尝试、探究的渴望, 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既实现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技能扎实增长, 又学会对英语文学、英语影视、英语歌曲等的欣赏。即学业性目标与社会性目标的实现并举。
二、高中英语教师专业角色的自我实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高度关注角色的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教师健康态度的建立决定了教师的行为, 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成功实施以问题为本的教学的必备条件。
1. 自我发展的意识
从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反思者。作为学习者, 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习教学”的过程, 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作为研究者, 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学, 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反思的实践者,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对象的反思、对自身知识的反思等使教师超越过去, 产生自我发展的潜能, 追求教学更高层次的合理性。
2. 新课标的理解与内化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对于课程的热情与认同, 这种认同突出体现在教师对于新课程的态度上。显然教师在课程的输入与产出的过程中将起到无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只有当教师接受、理解并内化了理论课程才能生成教师的经验课程, 在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经验课程再一次被学生体验、理解、加工并反馈出来而生成学生的体验课程, 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变为现实。
解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结构图非常直观地解答了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疑惑:高中英语教学到底应该服务于高考的指挥棒还是新课程目标?在实践中我们总是人为地把服务于高考与实践课改割裂、对立, 事实上这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假设课程目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钟,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是钟面上的不同区间, 那么高考的指挥棒就是被固定在时钟中心且不停地绕着钟面转动的指针, 无论指针怎么转它都不会偏离钟面。再读英语课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从目标描述中我们不难概括出两个词:生活和文化。新课程要求英语教师“教”给学生“生活和文化”, 突出了“生活 (life) ”, 那么我们就围绕生活来探讨一下新时期“教”的含义:其一, 引导 (Leadthe way) ———教师应时常引导学生思考:我正在学习的东西将对我现实的生活做怎样的准备?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明确学习的现实意义。其二, 注入 (Instill curiosity) ———教师要一点一滴地给学习者注入好奇心, 激起学习者认知的欲望, 并使其长期保持兴趣, 积极尝试, 主动实践。其三, 变化 (Flexible) ———教学方式手段要灵活多样, 并注重学习者的体验———所谓“眼见耳听为实, 但品尝使人形成认识”。其四, 激发 (Excite) ———激发学习者想像力以持续尝试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即在“用中学”。L-I-F-E是英语教学走向生活化的四要素, 也是高考压力下的教师们最为忽视的方面。教师在“讲———练”的循环中亲手编制了一张网套牢自己也套牢了学生。
其次是读透教材, 明确用教材来教, 而不是教教材, 无须点面俱到。教师应善于从模块零散的内容中提炼出中心话题, 链接源自生活的实际问题, 并以此话题为中心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解问题, 利用不同渠道收集课程资源, 在学习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并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高中英语教师只有完全理解、内化了新课标理念, 才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从而提炼教材, 联系生活, 展现教育智慧, 从而生成教师自己的课程。
3. 知识的自主更新
教师知识根源于教师实践理性,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知识的建构应从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师自身知识、教育情景知识等七个方面进行把握。教师强大的生产力和生命力必然来自于专业的成长, 执着追求专业成长的学者型教师必定是教师未来和未来教师的准确定位。教师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谋求自身专业的发展。为了完善教学、发展自我, 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反思, 树立终生学习观念, 并成长为具备书面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教学专业人员。
4. 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
传统机械式的英语教学范式生产出了当前活跃的高中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 教师们自然而然地续承和模仿原有的机械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再生产。大量的投入与可怜的产出让教师与学生身心疲备。我们也很难想像教师的满堂灌能生产出学生合作与探索的习惯。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反思与教学习惯的重构迫在眉睫, 新型学教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相对静止, 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尝试、自我探索、主动实践、相互合作。这样教师重构新型教学习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感受和体验自我探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 篇11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欠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建构知识思维实际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让学生予以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单从中华文化自身讲授,说不清、道不明,教学效果不佳。此结论的得出,基于笔者以下考虑:观察与分析某种文化(或文明)是否“源远流长”,必须借助于他种文化(或文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佐证某种文化(或文明)是否“源远流长”。没有比较,就难以得出结论。说某种文化(或文明)“源远流长”,这是说某种文化(或文明)的起源、发祥时间久远,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传承延续了下来,中间没有中断;每一个现代的文化元素都可以上溯到古老文化的源头,现代文化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闪烁着古老文化的“灵光”,都蕴涵着古老文化的“文化基因”。世界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其文化“源”都非常久“远”,但唯独中华文化得以“流长”,其他三大古老文化并没有传承延续下来,她们不是被湮灭,就是被同化,已找不到古老文化的影子。唯有我们中华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传承延续了下来,中间没有中断。正因为其他三大古老文化传承的中断、消失与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才凸显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长寿”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的“夭折”而言的。没有现代其他文化的“源短”或“断源”,哪称得上我中华文化的“源远”!没有其他古老文化的“中断”与“消失”,哪称得上我中华文化的“流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否则就难以有说服力,这是由文化的史实内容所决定的,也是我们认知和建构此类知识的思维方法所要求的。但可惜的是,这次七位开课教师有四五位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中外古老文化比较中认知、建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二、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思路不合逻辑
纵观此次参加省优质课评比的七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他(她)们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程序上做得不够完好。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先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原因,后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辉煌历程。从表面看起来,这是对教材编写逻辑的一个大胆处理和教学内容呈现程序的一点“创新”;但细心想一想,实则犯了一个错误———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与建构知识的思维逻辑。请大家不要忘记:知识的认知与建构过程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高一层次的知识是建立在低一层次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尚未知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历程的前提下,怎能先去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原因呢?这如同医生尚未知晓病人病情,却先去诊断病人的病因一样,必会闹出笑话,酿成不良后果!这反映了我们一些教师在教材处理和认知与建构知识时还存在思维逻辑稚嫩的毛病,难免颠倒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
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错误明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哪些?这次七位教师上课时,都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原因来讲,笔者认为这犯了典型的科学性错误。见证讲证据,原因讲动力;证据讲证明事物存在的史实依据,动力则讲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些是不同的概念。依本次上课者的逻辑,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因为有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才使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离开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我们的中华文化就不能记载下来并传承延续至今,所以,“汉字和史书典籍”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粗看起来,上述观点似乎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首先,汉字和史书典籍本身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怎能用来说明自己文化“长寿”的原因?这在历史逻辑和思维逻辑上都是不成立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像一颗枝繁叶茂、年代久远的参天大树,汉字和史书典籍就像她的树干与年轮,她们只是大树有多高和大树有多少年龄的见证,但不能成为大树之所以长得这样高、活得这样久的原因。一种文化的“长寿”秘诀和动力原因,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才能发现,在文化的生命力根源上才能找到。难道汉字和史书典籍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其强大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又是什么?其次,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大作用。说汉字对传承中华文化产生重大作用不假,但如果把汉字说成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则不通。世界历史上其他三大古老文化也都有过自己的文字,为什么她们不能“长寿”?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字当然记载不了文化,也使文化传承延续不了;但有了文字就一定使文化传承和延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次有一位参赛教师上课时,用“余秋雨发现的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一个秘密是汉字”的话引导学生,目的是想说明汉字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之一。笔者没有拜读过余秋雨先生这方面的书籍,但既便余秋雨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学术上仍是可以商榷的。以笔者之见,教材把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而非作为原因,是非常科学的。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过程,但决不是产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过程的原因。为此,我们教师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地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四、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探究分析不充分
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原因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教材不可能把它们都囊括进去,只能突出最主要的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版本教材因为编写者对国家课程标准认识与理解的不同,其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结构、内容体例、呈现方式、叙述逻辑等各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挖掘、整合和拓展课程内外资源,有条件的还可帮助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次七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时,有五位教师只局限于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重要原因,而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延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尽管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等没有提及。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过于单薄,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原来就这么简单。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高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目已经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个重要原因上,而应当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与分析,整合探究教材的前后内容,补充以下答案内容:是强盛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造就了强盛的中华文化,由此决定了入侵的外来文化无法取代、同化和毁灭中华文化;恰恰相反,反而被先进的中华文化所同化和吸纳,并使其积极成分转化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充分印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断,至今仍得以传承延续、发展壮大的强大生命力。总之,古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强盛是不可分离的,强盛的民族政治与经济,必然造就胸怀博大、开放文明的伟大文化。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不充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世界史园地上独一无二的奇葩,这本身就足以引起各国人民的崇高敬意和无限遐想;我国的文化,以其无穷的东方魅力,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可以这样说,文化是民族之魂魄,是民族存在之根基;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更谈不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加深,我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反思,如何正确对待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巩固我民族存在之根基,发扬光大我中华文化,已日益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因如此,国家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增设了《文化与生活》课程,以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身文化教育。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热爱我中华文化,再创我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课程宗旨是如此,本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更是如此。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感悟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无穷魅力,探究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之奥秘。
此次参加省优质课评比的教师,多数的教学目标落在知识层面上,至于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历程的体验、认知方法,特别是内心感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引导。如能在讲“古代辉煌的历程”时,充分地展示我们上溯殷周、下至明清辉煌壮丽的文化历史画卷,配以中华古筝和青铜编钟等音乐,再辅以教师娓娓道来的旁白,那将营造出一种多么浑厚、感人的文化氛围啊!在这里,不仅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而且文化味十足。可惜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出现,令人十分遗憾。还如本课内容在讲到“中华文化的衰微和再创辉煌”时,理应向学生阐明:是夜郎自大、内忧外患导致中华文化的衰微;是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了新生,使中华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其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由此自然得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未来!”的历史结论。可惜的是,这次七位教师在这方面投入不多,使本节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佳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又一败笔。另外,多数教师在本课最后阶段设计了让学生参与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活动内容,但仍未能从民族的责任心、历史的责任感、国家的振兴等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仅从当地文化谈如何创造辉煌,所站高度又明显不够,终造成教学上的缺憾。
六、文化课的文化“味”不浓厚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方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二《文化与生活》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成教育目的。本次省优质课所选高二《文化与生活》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题,既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本教材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最能充分体现高二《文化与生活》课程特点。如何在文化课中上出“文化味”来?笔者仅以本课为例,与大家共同商讨。其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我们完全可以任取其中的一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与无穷魅力,就能充分体现出“文化味”(参看笔者本文第5点提到的关于“古代辉煌的历程”教学设计)。其二,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亮点就是:通过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与重要标志———汉字的演变过程充分展示“文化味”。在世界文字史上,汉字是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方块字”,她的产生和演变,不仅记载和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且创造出世界文字史上一门特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汉字演变讲解其是如何记载和见证中华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同时,把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配以《高山流水》等中华古乐,创设出一种高雅怡情的文化氛围,就能最大程度上凸显文化课的“文化味”。假如教师本人有书法功底,不妨当场在课堂上即兴挥毫,必能为本节课的“文化味”添上浓郁的色彩。
【高中数学教学有感】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感06-22
高中数学数学符号教案05-22
初、高中数学07-21
高中数学课程10-15
高中数学老师05-29
高中数学联赛06-01
高中数学策略08-21
高中数学素养08-21
高中数学思想08-29
高中数学预习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