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策略(精选12篇)
高中数学策略 篇1
要学好高中数学, 首先在高一阶段要让学生认清高中数学的特点, 特别是与初中数学的区别, 要他们知道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是很难学好的。比如高中数学语言比较抽象, 初中数学语言相比较而言更加形象、通俗。尤其学生刚进入高一, 就接触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他们很难理解, 理解不透, 肯定也学不好。
其次要了解高中数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初中阶段, 很多教师将各种题型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 初中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思维方式, 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更加强调思维的灵活性。
再次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 教师要尽量想办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 可以先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 爱屋及乌, 学生会因为喜欢教师, 而喜欢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在授课时, 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表情不呆板, 语言不生硬;课间多和学生打交道, 偶尔和学生开开玩笑, 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然后要引导、鼓励学生自学。自学前, 要根据教材具体内容, 简要地提出问题, 作为自学提要。充分利用讨论环节, 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知识要互补, 思想要共振, 可见集体讨论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使学生信息得到交流, 思维得到调整。
之后还要鼓励学生合理设疑,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在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探究中加深理解。对别人的构思、方案、结论不盲从, 不迷信, 敢于发难质疑, 勇于叫阵挑战。比如, 在讲“概念例题”以后, 笔者总是引导学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解?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无论是提问学生回答, 还是让学生上讲台板演, 无论是做计算题、作图、画图, 还是做简单的几何推理题, 笔者都要追问“为什么”。不但要学生说出运算的算理和推理的根据, 还要求他们要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
除此之外, 还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一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 坐姿要直, 思想不开小差, 不做小动作, 不随便讲话, 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 还要认真思考教师的提问, 并积极举手发言。最后要认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板书和书上的习题, 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思考时, 要留给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回答问题的面要广, 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要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 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 让学生有敢于提问题的动力,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三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 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向学生提出整理的内容和要求, 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让学生进行整理时, 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现规律, 获取更新、更多的知识。
高中数学策略 篇2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产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但在高考的要求下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影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课堂授课普遍存在“填鸭式”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讲解,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和培养学生积极性的过程;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压缩式”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行告诉学生没有究其然,并且会总结归纳所有题型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机械的习题训练;存在着“强塞式”的授课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总爱牵着学生的思路走。
针对普通高中的不同层次学生分配不同任务,他们自控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不牢固课后不预习复习,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抓住课上四十分钟是提高学生学习方法之一,慢慢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所以这种“填鸭式”,“压缩式”,“强塞式”教学并不适合这种学生。
二、当前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效率的四要素
何为普通高中的高效课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配不同任务,他们自控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不牢固课后不预习复习,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抓住课上四十分钟。可用四个字来衡量情、真、特、效。
情,教师的激情、教师的新观念、新设计、新评价。教材的情感,教师对教材的体会要深刻,把教材内容融入感情,教师要具有亲和力,要带有情感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融入其中,问题提出活以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真,真诚即教师要用心去上课,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特,普通高中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教研组科研组和各个备课组一起共同总结探讨研究出适合本校的教学特点,课堂上课的效果,鲜明的教学特长及特色。效:教学效果及效率要高。实现高效课堂,在理解了四要素的内涵后,还应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
三、当前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结合新课改教材特色,在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材、备教法、备语言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自学、课上同学当众讲解演示教师辅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教师集中讲授、当堂检测反馈,能力提升”的教学原则,尝试提出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模式。
第一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学习
对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上课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对明天要讲的内容关键点,给学生做好提前预习,题纸上面要有关键知识点和相应的习题,布置的任务要由浅入深,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地增加题目难度。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养成读书习惯,扩展知识面。自学时阅读教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由调整学习速度,实现个别教学。时间约为三十分钟。
第二步:学生当众演示,探讨研究
教师之前可以做好如下准备,教师应在学生讲解时适时地提出共性问题或自己事先设计的题目,让演示同学做出解答。如果该同学不能解决或是解释的不清楚,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后解答。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教学相长,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和交流,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能充分暴露学生的认识状况和集体团结的配合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其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像普通高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敢想、敢说、敢干的优良品质在学习上得以充分发挥。运用此法时,对知识重、难点适时地加以必要说明,以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适当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持好上课的秩序。尽量由学生自己完成,实在不行的话,可由教师帮助同学们。演示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
第三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教师集中讲授
演示结束后,教师应对讲解的学生给出正确的评价,优点缺点不足改进好的地方并给予肯定,就学生而言,要让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感知必须多次重复呈现,才能促进理解,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培养。归纳总结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作风及审美能力。而且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的激发,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做最后的知识性回顾,使知识能系统地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时间约为十分钟。
第四步:当堂检测反馈
教师之前做好相应的习题检测试卷,题型层次分明要注意做好“两极”学生的帮扶工作。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从深度、广度上都要上一个台阶,并注意“变式”的应用,使学生真正能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加以提高创新。教师应注意巡视辅导工作,随时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时间限定到十分钟。
第五步:能力提升,教师布置作业
对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给予能力提升的习题,要层次分明。教师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真正使学生做到既会做又会说。
综上分析,在这五步教学中,少了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多了教师重点的指引;少了学生“压缩式”的学习,多了“随心所欲”的操作。少了“强塞式”的教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兴趣,激发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解题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解题策略 解答能力
目前我国新课标的改革效率全面提升,其中对于高中生数学分析和解题能力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进一步确保后期个体知识巩固与素质完善效果深刻。尽管长期以来,有关学者对于数学解题思路提出多方面建议,但是这方面能力无法透过传授途径全面获取,而是经过习惯培养逐层确立的,相对来讲属于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笔者结合各类高中数学解题经验以及个人分析结果进行创新培养策略解析,希望以此为相关学校拓展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能够奠定基础。
一、重视审题训练
想要有效提高解题的效率并保证解题的正确性,最为关键的就是审题。要求学生应该在准备解题之前,首先对题型进行认真分析,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与重要的条件,并且找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将其进行收集,之后进行正确地分析研究,最终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我们在学习函数基偶性的判断之后,对有关题目进行解析时,如函数y=x3,x∈[-1,3],判断此函数的奇偶性。往往许多的同学在面对这类问题时,都没有进行仔细地审题,因此就注意不到x的取值范围,只机械套用函数的奇偶性,最终将公式进行化简后得到y=x3,最后直接定义此函数为奇函数;但是如果学生在解题前能够仔细解题,最后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就会参考x的取值范围来进行解题,首先要判断此函数的图像是否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如果不对称则说明此类函数不具有奇偶性,所以正确的解题过程应该为:因为2满足定义域,但是-2不在定义域的范围内,所以可以判断此函数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不对称,最后判断此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在针对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首先要仔细进行审题,在进行审题的过程中不仅能给解题带来一定的思路,更能挖掘出问题的关键与隐含的重要条件。所以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显得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情景创设解题策略
由于应用题和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的时候可以多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数学题,数学题也有生活的影子。比如在指数函数y=ax的教学中,在讲形如 y=ax(a>1,a≠1)是指数函数之前可以先演示个小计算题:假设一张纸的厚度是0.1毫米,对折15下之后,纸的厚度会超过姚明的身高,学生在半信半疑中计算,纸对折一下的厚度是0.1×2=0.2毫米,纸对折两下的厚度是 0.1×2×2=0.4毫米,……,当对折 15下之后,该纸厚度应是:0.1×215=3276.8毫米,纸在这个时候的厚度当然超过姚明的身高了,当然实际的情况是一张纸,无论多薄都是无法对折 15次的。这就是一个底数不变,指数变化的函数的趣味性例子,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解题之前,通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引入课本内容恰到好处。
三、合理加快开放性题型训练进度,拓展学生知识架构
应对任何数学问题必须提前进行题意深刻解析,尤其最近信息技术广泛发展背景下,对于具备创造性数学分析能力的学生需求程度逐渐加深,使得后期高考数学题目设置更加倾向于个体能力检验层面。因为开放型题目提供的条件相对不够充分,要不就是不存在固定结论,对于学生题意掌握和后期解答动作衔接造成不少限制,失分率也因此全面增长。所以,高中数学课程有必要针对这方面开放型题目进行多方面实践训练,令学生基础知识面合理拓展,确保解决现实问题经验的系统补充。
四、数形结合思想
(一)用图像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教会学生能够合理利用图形来进行解题。此外,当遇到了更为复杂的运算时,也可以利用图形来将问题简化,最终能够有效解决,最后在检验结果时,同样可以通过图形来进行检验。例如,求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在解答此题时,就可以画出函数图形对其进行有效解决。
(二)正确分析利用数量运算。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正确的运算,之后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解题也非常有效。在解决高中数学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都会采用图像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就忽视了通过数量运算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对这种方法也要认真讲解,并且对学生们加强训练,最终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解题流程的科学回顾
在数学解题流程中,解题过后需要进一步针对当中程序加以探讨和深度解析,此类工作内容十分重要,属于解题能力培养工作的最后阶段,更是针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予以有效提升的关键步骤。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堂内容期间,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既定题目解答流程加以系统认证、分析,适当保留对典型题目核心数学思想和关键因素的概括经验,进而辅助学生透过解题经验总结掌握更加丰富的数学自主学习方法,并且广泛接受更多相关类型题目测验,成为日后解决问题的坚实调试工具。
总之,对于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而言,其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依据所进行教学的内容及其特点来进行设计与规划,找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并且培养学生能够在分析习题时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体系,这样当在解答习题遇到类型题时,就可以运用自己的解题策略对其进行快速准确地解决,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最终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4
一、重视导入设计,为数学概念形成奠定基础
概念教学的过程首先体现在概念的导入上.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引入新概念,如我们在教学必修1(苏教版)《函数的简单性质》中关于“函数的单调性”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生活中购物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2元钱1瓶饮料,手中的钱越多能买到的饮料也就越多,即随着钱的增多饮料也在增多.这是一个最通俗易懂的单调增函数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进入新概念的学习.高中阶段的一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下子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我们可以先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再归纳成数学概念.如我们在教学必修2(苏教版)《平面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列举生活中几个具体的现象,如“照相机支架为什么只要三条腿就能固定住?”让学生根据这些现象思考、归纳、概括,在教师的点拨下认识到“不共线的三点能确定一个平面”是平面的基本性质之一的定理,同时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入数学概念.如我们在学习了选修2(苏教版)中关于“等差数列”的概念后,就可以类比生成等比数列的概念,这样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区别这两种容易混淆的概念.
二、注重理解过程,为数学概念内化提供认知
概念教学的过程体现在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概念的内涵.数学概念是人类思维的结晶,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追寻前人的足迹,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验和掌握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与技巧,那就相当于传授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钥匙.此外,我们还可以对概念中繁琐的字词要点进行概括,用更简洁的方式将数学概念呈现出来.如我们在教学必修1中《函数的概念和图像》这部分内容时,对函数的概念可以归纳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等三要素,还可以在比较新旧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概念,让学生在对比中复习旧概念,内化新概念,弄清新旧概念的区别.如比较初中和高中所学的角的区别时,就知道正负角的区分了.
三、逐步巩固运用,为数学的概念意义建立范例
概念教学的过程还体现在学生对概念的巩固运用上,只有学会对概念的巩固运用,才能真正明白数学概念的重要意义.对概念的巩固运用要按照循序渐进的递进式原则,不能在学生刚接触到新概念的时候就挑选灵活性强、综合度高的试题,适宜选一些对概念能直接运用的试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在后续的习题课中,可以挑选一些属于概念延伸运用的定理公式进行变形,让知识前后综合的试题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教学必修1中“补集”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呈现这样的试题:
已知全集U={1、2、4、6、8、10},A={1、4、8},据此求
上题是对补集概念进行直接运用的试题,只要弄懂了补集的概念,此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接下来的习题课中,就应挑选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来训练学生对概念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的能力了.如:
设U =R,A= {x︳x<0},B= {x︳x>m},如果,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此题不是单一的补集概念训练题,而是需要综合运用补集和子集的知识来解题,结合题意先计算出瓓UA={x︳x≥0},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子集的概念计算出m<0.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有序进行,在此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应遵循科学施教的原则,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探索,才能明确概念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并主动想方设法地予以解决,得出正确的结论.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有序地进行,在此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应遵循科学施教的原则,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自己逐步探索的体验过程最终生成数学概念.
高中数学策略 篇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教学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授,解释或者传递数学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想方没法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呢?
一、从实际生活,特别是学生自身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
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意义不明确,觉得数学没什么用,学习数学枯燥、乏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教学中,可利用以下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
问题1:用一个有毛病的天平(天平的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它因素忽略)来称物体的质量,有学生说只要把物体放左右盘中各称量一次,再把所得结果相加除以2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你认为可行吗?
问题2:在指数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指数增长速度时,如果仅提问:“
有多大?”学生可能漠不关心——其思维没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果换用一种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设问:“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2人,此2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2个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多少人口的城市——十万、百万甚至更多?”,那么学生的直观判断和实际的计算结果间的巨大反差会使学生对指数增长速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问题3:用一张长80cm,宽50cm的长方形铁皮,做一只无盖长方形铁皮盒(焊接厚度与损耗不计),这只铁皮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 用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字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所设置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
二、用类比猜想创设学习情境
类比、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的联系产生类比联想,并提出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问题1:勾股定理大家都很熟悉,当一个三角形ABC的三边之长是a,b,c满足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让指数作一些变化:如2→n,即会是什么样呢?
教师明确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结论留给学生自已去猜想、探求。学生首先会尝试着从具体的几个例子出发,如n=3,n=4,验证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很自然会猜想
(n>2)时,三角形会是锐角三角形,并着手去考虑如何去证明这个
时,情况猜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结论,创设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去经 1 历的活动,激发探索热情,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这种自主发现式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经常利用类比平面几何来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
例如在“正四面体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各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那么在空间中有没有类似的命题呢?若有,你能给出证明吗?
在二面角与平面角,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图象与性质,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学习中都可以进行类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从趣味历史典故、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数学文化遗产,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光添彩。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述阿凡提和国王下棋的历史故事。下棋前,阿凡提说如果我赢了,就赏给我第一个格子放一个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个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个麦粒,第四个格子放8个麦粒,依此类推……国王一笑,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最后的结果呢,国王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麦粒来,这是为什么呢?
又如: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三个臭皮匠VS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哪个更大呢?
这些数学的历史典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更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从数学实验、信息技术中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实验是指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例如: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引入中,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顶点A翻折该纸片得到折痕AD,请同学们研究:如何来翻折纸片,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呢?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已的实验直观地自已“发现”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其对定理的理解会比老师直接给出深刻得多。
又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教师可在课前准备道具(如20个烟盒),在课堂上请学生一起来做“多米诺骨牌”游戏,使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本质。数学实验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来进行数学的探究实验,如在椭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教材介绍的实验,利用线和固定的两个钉子来画椭圆,还可以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实验探究。
打开几何画板,作长为2a的线段AB,以F1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并在该圆上任取一点为P;以F1为圆心,2c(c
让学生自已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会图形中的几何关系,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改变图形中的几何量,如改变图形中2a及2c的大小,点F1和F2的位置,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真正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6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以及教学场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情境交融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确立比较明确以及具体的情境创设目的.在实际创设时,教师要首先深入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到具有创意的数学知识以及教学情境的切入点,从而为学生创设出比较客观以及真实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以数学理念与思维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
其次,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只要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造成其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的情境都是有效的.除此以外,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情境教学的作用,而且还要避免在认知上出现片面性.因此,对于每节课的情境引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地导入新课.
二、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及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教师给学生的感觉也是“高高在上”,使得学生不敢接近.而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以及引导者.高中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以及个别学习等.这样的组织形式下,不但可以让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交流合作,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能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高.
教师要改变以往在学生眼中“高高在上”的形象,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认真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不但能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还会让师生进一步成为朋友,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
三、完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将早已创造好的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只能让学生学会死记硬背,而无法体会到数学“再创造”的美好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数学现实或实例,这样学生可以以此作为起点进行推理、观察以及实验.然后提出个人的一些猜想,并且加以证实,之后再根据个人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各结论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一套新的体系.
教师不仅可以在数学知识与性质等方面开展再创造教学,而且还可以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创造教学.例如,在教授棱柱概念时,可以首先在上课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例或者是棱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研究以及讨论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在此过程中了解到棱柱的一些性质,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从某一个性质推出其他性质.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在此过程中了解棱柱的概念,而且还掌握了定义某个数学概念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实践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四、开展延时评价,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延时评价是指在学生提出某种想法或者是做出某种行为以后,教师不会立刻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使其保持自然发展的状态,这种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更好地营造出比较和谐与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在更加宽松的状态下进行思考以及学习.
当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教师并不要立刻进行否定或者肯定,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听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在深入思考以及认真听讲的过程中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保护,并没有在教师的立即否定中遭到挫伤.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侧面以及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篇7
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一方面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僵化,以讲授方式向学生灌输,另一方面则是在知识呈现方式上过于单调,以教材为主,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实际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结构,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以活动、话题、图片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熟悉所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的课题,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过程中.否则,单刀直入式的导入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探究活动难以顺利展开.
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中,结合教材以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怎样工作最合理?如此实际的问题,学生也不难想到采用一一排查的方式解决,也可通过找中点,缩小范围,再找剩下来一半的中点的方法解决,此时教师抛出问题:假设电话线故障点大概在函数f(x)=lnx+2x-6的零点位置,请同学们先猜想它的零点大概是什么?我们如何找出这个零点?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主题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参与度更高.又如“指数函数”中以细胞分裂的案例引导学生列出解析式后引入;又如“向量的概念与表示”中以“猫捉老鼠”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再如“空间几何体”中以多媒体演示长方体、正方体类物体的三视图,在观察基础上归纳其特点.
二、注重提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教材向学生讲授知识,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在学习过程中生成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在机械的记忆、背诵基础上.新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更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
三、加强课后针对练习,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经过课堂探究后,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构建,此时要注重以课堂练习来引导学生巩固.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喜欢把练习放到课后,且题量较大,要求较为统一,学生在练习中的兴趣不高,练习效果不是很好.提倡课堂练习,要注重以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来引导学生巩固基本概念、计算公式等.就课后练习而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展开,在要求上要区别对待,无论是在题量上,还是难易程度上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同时,在引导学生解决综合应用问题时,在解题方法上的引导是关键.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学生在解题中不会审题,对问题中所给已知条件分析不到位,从而导致解题中出现错误.因此,在解决综合应用问题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去深入分析,然后再寻找解决办法.如: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求函数f(x+1)的定义域.错解:由于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即0≤x≤1,∴1≤x+1≤2,∴f(x+1)的定义域是[1,2].错因:对函数定义域理解不透,不明白f(x)与f(u(x))定义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实在这里只要明白f(x)中x取值的范围与f(u(x))中式子u(x)的取值范围一致就好了.在引导学生解题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纠错并反思,这样才利于学生从解题中归纳方法,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谈 篇8
1.提问要启发学生思考
作为教师, 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所讲授的内容, 不能将课堂讲授的内容简单化地处理为一些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 而应该将这些教学内容精心转化为有意义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 这样课堂提问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如果这样处理教学内容, 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点, 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 同时还能启发他们不断思考, 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最终达到启发学生的智慧, 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一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对于由知识点而生成的问题一定要把握好难易标准, 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 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自然失去兴趣, 如果问题太复杂学生同样会不感兴趣, 这就要求备课时精心地设计.
2.提问要面向学生全体
课堂上的问题多种多样, 对于那些用来帮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基本知识点的问题,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面向所有学生, 使得全体学生都有积极回答并努力回忆的可能.数学知识纷繁复杂, 学生经常遗忘是正常现象, 某种程度上说是肯定会出现的.人都有正常的遗忘生理周期, 所以在课堂上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性提问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 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最重要的一条是在设置问题时, 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全面性, 将大的问题分散为几个小的问题, 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同时要耐心地让学生通过补充提问来完整知识点的复习.当然, 也要考虑到新授课的内容, 在回顾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提问时要注意与新知识的联系, 这样的提问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 在讲授“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主要研究了哪些性质?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后, 再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椭圆的这些性质是用图像还是方程加以研究的?如何研究?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 再问如下问题:对比研究椭圆性质的方法, 我们如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通过这一系列环节, 不但回忆了椭圆的几何性质, 同时也体现出了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3.提问要突出重点问题
在课堂提问中, 属于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的提问, 教师要面向学生全体, 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准确的回答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但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精心地设计出一些新颖别致的问题, 激活高中数学课堂, 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每一节数学课都有讲授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重点教学内容之处,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疑问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去思考, 发现问题并且发动他们通过互动、探究和交流等方式, 集体讨论,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在高中数学课堂上, 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时, 教师一定要强化重点内容,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设计问题.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一定要对课上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通过有效的提问, 强化教学的重点内容, 从而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函数的基本性质”时, 为使学生能会用函数的定义来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这一重点, 可以先用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你能用函数的定义来证明函数f (x) =-x5+1在 (-∞, +∞) 上为有限函数吗?
4.提问要注意合理坡度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合理的坡度, 这样的提问才能起到激活课堂的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假如我们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直接把一个难题抛给学生, 学生最常见的表现是茫然无措, 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更不知道如何去回答,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情绪, 甚至更可能让学生丧失学习高中数学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在把一个难题抛给学生之前, 一定要将这个难题适当地分解, 把这个难题转化为一个一个和这个难题有关联、对回答这个难题有帮助的小问题, 这种合理的坡度才是合适的提问思路.设置了有坡度的一系列问题, 就能做到把学生的思考逐渐引入更高的台阶,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层层递进, 最终达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有坡度的连续提问,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解决难题的收获,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增加数学学习的信心.这一系列的问题重点是要有坡度, 而不在于问题的多少, 最核心的是要关注提问有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如有没有激发起学生自我探究的热情, 有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有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等等.假如老师连续发问太多, 学生连自我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肯定会造成学生精神紧张, 甚至疲劳、不耐烦, 他们只能是埋头应对密集提问, 而不会深入地思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展.同样, 如果课堂提问太少, 就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缺乏, 这样也不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操控.因而, 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关键是适中, 不能多, 不能少, 把握时机、注重效果是最关键的.
高中数学错解题解答策略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错解题处理
高中生已经接受了近十年的数学学习, 但是却普遍存在这样的困惑, 那就是自认为数学基础已经掌握得很牢固, 但是课堂练习出错, 出错后以为自己弄懂了, 作业又会出错, 纠错之后, 考试时还会再错.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 就在于没有理清错解题解决的思路, 以致于同一个错误一犯再犯, 这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现象.
一、数学错解题的成因
学生出现数学错解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技术性的, 其二是思想性的.技术性因素指的是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 薄弱的基础同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特点是差池的.而且,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反思意识, 看清计算、看清解题能力的积累, 专以追求速度为能事, 只要题目稍加变化, 马上就会做错.思想性因素指的是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高中数学理论性较强, 学生往往以为其乃枯燥之学, 很多学生学习不够主动, 甚至出现某些知识的断点问题, 这对于连续性较强的高中数学学习来说, 是很严重的弊端.
二、数学自信与数学意识的培养
1. 培养意识, 使其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和极强的求全责备心理, 当学生出现错解题时, 那种语言与心理上的指责肯定会消减学生热情.对于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教师来说, 学生的自信心是需要保护的, 更是需要培养的.要使他们正确认识错解题, 摒弃畏惧心理作祟的情况, 以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比如, “非负数x, y可以满足等式x+2y=1, 则x2+y2的两端极值分别是多少”这道题, 一些学生会因为忽略x, y的范围而造成错解, 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忘记此前所学相关概念而错解.无论是哪种错误, 都不能妄做批评, 使学生失去解题热情.
2. 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独特性
数学独特性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增进了解数学体系, 使数学基础同具体的习题有机联系起来, 让学生做到知识的贯通, 处理各种数学问题都能心有余裕.这种解决策略主要针对的是那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复习题.这些数学题往往会应用到各年级各专题中的知识点, 如果学生的知识点是孤立存在不成系统的, 则会出现明知是做错而又不知道错在哪里的问题.
三、指导做好错解题记录
学生应当把平时训练和考试时出现的错解题记录到一起, 以备随时调出使用.这种记录错解题的方法似拙实巧, 是高中数学错解题解决的一项有用法宝.做好错解题记录应当遵循如下步骤, 第一是明确每一错解题的病因, 在平时进行习题讲解时, 应当指导学生以教师所讲解的方法为切入口, 在题目的旁边标出病因, 以避免时间过长而遗忘.总结起来, 病因无外乎有三种, 即解题方法失当、知识点欠缺、运算过程出错.找准病因, 以后才能少出错.第二是让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的分类, 每过一段时间, 教师便要和学生一起, 进行错解题的归纳汇总, 哪些属于知识类错误, 哪些属于方法类错误, 哪些又属于计算类错误, 而知识类错误则还可以继续划分, 哪些是立体几何的, 哪些是函数的, 哪些是概率的, 都应当清楚分类.这样, 学生便能够对自己的错误方向一目了然, 以后可以多加努力.
错解题记录做好以后, 还要学会善加利用, 让记录本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途径可以分成自用与他用两种.首先, 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阅读自己的错解题记录, 尤其是在准备考试的前一周时间内, 将记录取出来再做一遍, 以起到警示鞭策作用.做到同一类型题不犯第二次错误.其次, 教师要把错解题记录本的优势做进一步引伸,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利器.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 学生的出错类型与出错原因也会大相径庭, 因此每一本记录本都是一份独到的数学学习笔记,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记录本的交流互参, 使学生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启发自己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 能够极大地提高练习的准确程度.高中阶段, 学生都有了强烈的学习意识, 也认识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他们一般不待教师说明, 就会主动去做错解题记录的工作, 但这是不够的, 因为惰性思维的影响, 往往纸上记得整整齐齐而头脑中依然一无所获, 这时候教师是需要一点硬性规定的, 比如, 要每周检查一次记录情况、每两周组织一次错解题的复查等.
在升学压力对于高中生依然有极大影响的时代,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面对数学学科出现的各类重复错解题, 学生与教师一定要共同应对, 在观念与方法两方面下功夫, 假以时日, 祛除盲点, 最终才能让错解题数量更少以至于消失.
参考文献
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情感原理,成功原理,策略原理,学习策略
笔者在闽西北的一所高中担任数学教师二十多年, 由于基础教育底子薄, 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 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2006年至2008年我成立了数学学业失败现象分析与教育教学策略课题组, 对高一高二的学生进行了两年的调查研究。2013年又开始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策略的研究。针对学生的学情, 合理进行教学定位, 现把研究心得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心理学》指出, 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 智力与成就有一定关系, 但绝不是完全相关, 非智力因素与成就关系密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不仅需要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思维活动等认识因素的直接参与, 对输入的数学材料进行加工, 而且还需要学习目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启动、加强、维持和调节, 才能使数学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密切联系, 构成一个整体, 它们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二者缺一不可。运用情感原理,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成功原理, 使学生体验“我想学, 我能学”,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运用策略原理, 在学法上给学生“授之以渔”, 使学生感受“我会学, 能学好”,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上网查找资料等手段,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及同事帮助下, 总结出了如下学习高中数学的策略:
1.运用情感原理,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成功原理, 使学生体验“我想学, 我能学”,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 热爱学生, 给学生信心。学生数学成绩的下降, 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 加上数学难度大, 使得性格较为文静、内向,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淡化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用极大的热情, 多关心这些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多和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 鼓励学生“敢问”、“会问”, 消除恐惧心理。同时, 也要要求家长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数学学习, 要多鼓励, 少指责, 帮助孩子去掉沉重的思想包袱, 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 从而有力地运用和发展他的能力”。可见情感成分对学习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教学工具, 创设问题情境, 努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激发学习动机。首先, 教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 教师可通过讲述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学习动机。再次, 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爱上数学。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 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 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指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 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 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 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 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跳一跳可摘到。” (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 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先预习后上课, 先复习后作业, 每周一小结的良好习惯。并同时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独立完成。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 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 并能持之以恒;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 使好的学习习惯发扬光大。
2. 运用策略原理, 在学法上给学生“授之以渔”, 使学生感受“我会学, 能学好”,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加强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 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并把这一思想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 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 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 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 开辟专栏, 等等。
(2) 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课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 (高一) 开设, 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 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 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 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 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 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等等。当然, 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 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 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 还可以采用讨论式。当然, 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 根据教学实际, 抓住最佳契机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
(3) 加强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有较清晰的认识, 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 加强调查与观察, 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 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 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 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 注意疏通信息渠道, 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 检验并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 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
(5) 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超级学习法、快速记忆法、快速阅读法、快速学习法都是以“快速”为目标的学习方法, 故可称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知识的核心是记忆, 能将所学知识记得快、记得牢是会学习、效果好的主要标志。因此探索掌握各种快速记忆方法, 应是每个学生必须注意总结和追求的目标, 许多书中都在介绍快速记忆的方法, 其中心思想是新奇刺激、变文字为形象 (因为形象记忆是文字记忆的一千倍) 、放松大脑、丰富联想等。记忆又同注意、观察、想象、理解等密切相关, 记忆的培养必须同其他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四步:识忆、保持、再认、再现, 我们记忆数学知识也应按这四步进行。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从中获得知识、建构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发展,切实实施有效教学。
一、有效组织教学素材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体验数学应用价值的桥梁,是促使学生养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能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认真选择教学素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选择的素材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要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开展,设置的问题要大小有度,引发学生对素材的思考,进而探究。
二、创设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将学生引入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我采用实例设疑导入,提出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堂学习的内容。此问题情境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思维的再延续。
三、重视课堂交流,及时反馈信息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教学,提倡在互动的交流中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能体现数学的内涵,并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经历观察、试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在相互交流中,去认识、理解、获得数学生成的过程和结果,建构他们的数学知识。加强课堂交流,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促进学生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反思已经成为一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法。同样的学生也需要对学习进行反思,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知识,而且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顺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课后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3.引导学生对练习与测试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每个地方都有成长。
4.引导学生对学法和自学方式进行反思,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当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时,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全面反思的能力,真正发挥反思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借助教具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运用多媒体带来的全新感知体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实施有效教学。
刍议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 篇12
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方式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很多数学知识内容都需要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而且数形结合思想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灵活性特征,能够使几何问题向代数问题转化,能够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灵活,使学生的解题思路豁然开朗,寻找到相应的解题突破口,从而将问题解决。比如,某水果基地种植水果,根据每年的市场行情来看,自从2月1日开始后的300天,市场价与上市时间能够借助一条折线来表达这一关系,如图1;而苹果的种植成本价与上市时间的关系可以借助抛物线的方式,如图2。因此,首先将图1的函数关系式表达出来为P=f(t);而图2的函数关系式为Q=g(t)。接下来,市场价扣除成本价作为纯利益,计算上市的苹果收益最大的时间为何时。
因此,可以借助图象的方式,将数学模型积极建立起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图象分析法,能够通过分段函数的方式,以及数量关系取得答案,并且可以在图形中进行积极验证。这种数形结合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积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跳出思维定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水平。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合理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对立面去思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了解与认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对一题多解方法运用的能力
高中数学问题有时不仅仅可以借助一种方式进行解决,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善于思考与分析,通过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为解题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此将问题的解决办法分析出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比如,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关于排列组合方面的问题,往往具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某一企业中的6个人需要负责6份工作,而且每个人只能负责1份工作,但是甲不能同时负责两份工作,询问共有几种分配方式?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审题,并且学会对不同排列方式进行思考与分析。首先,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内容,假设甲只能负责其中的1种,可以先对甲安排工作,然后剩下的5人分别负责5种工作,那么就会有A55种方式,这样能够将正确的答案计算出来:4×A55=480。另外,还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先将甲排除在外,剩下的5人选择其中的任意2个人,对甲不能负责的工作进行担任,那么就会有A52种方式,剩下包括甲的4个人,对剩下的4份工作进行分担,那么就会有A44种方式,然后借助公式,能够得到A52×A44=480。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有上述两种解决方式,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应该积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学会积极运用图象;并且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及一题多解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博.关于高中数学解题训练有效策略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176.
【高中数学策略】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考试策略10-20
高中数学备课策略11-19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07-15
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策略07-28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08-07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08-18
高中数学的复习策略09-10
高中数学导数教学策略10-03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10-24
藏族高中生数学成绩差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