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2024-08-21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精选12篇)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篇1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首个教学环节, 导语是启迪学生进入知识探索的钥匙。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语设计的拙劣, 抑或课堂教学中不使用导语,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导语的导向作用, 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增强探究的重要推力。因此, 探究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 对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导语设计要有启发性

导语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是指教师的导语要对学生富有启迪作用,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采取可行的措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高昂的状态, 如果急于传授知识, 而学生的学习情绪还不够活跃, 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冷漠的态度, 继而会产生脑力劳动的疲劳。实践也证明,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上课之初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知识的兴趣。例如, 教师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 大家能说说你是怎样探访朋友的吗?”, 在学生自由发言之后, 教师乘机导入新课:“今天, 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李叔荣是如何探访朋友的, 他到山中探访了一些什么样的朋友”。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语, 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通过阅读, 了解文本内涵。

二、导语设计要有探究性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展开对课文的阅读, 进入文本内里, 达到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导语, 引领学生质疑与探索。例如,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课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的主人翁是于勒吗?小说的标题与内容是不是相符?教师的设疑性导入, 不但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还展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 更加容易把握小说的写作意图, 理解小说写作的艺术手法。

三、导语设计要有情境性

初中学生热爱音乐, 并且还会唱一些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 教师在教学中将导语的设计融于音乐,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富有情趣, 能使学生精准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 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 教师以《母亲》这首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导语。教师亲自吟唱《母亲》这首歌曲, 学生们深受感动, 有的学生眼中噙满泪花。唱过之后, 教师满含深情地说:以前, 我们学过很多有关母亲的文章。今天,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一位伟大的母亲。让我们深情地阅读课文, 再一次体验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吧!这种融音乐于导语当中的开场白, 能够有效触动学生的感情脉波, 促使学生与文本、与人物近距离对话, 并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四、导语的设计要有背景性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 都是具有一定的写作背景的, 学生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因此, 教师要设计具有背景性的导语, 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例如, 在学习《陈涉世家》时, 教师用背景性的导语导入新课:“秦始皇在位时, 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 大兴土木, 修长城, 建陵墓, 施用严刑酷法,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二世继位后, 统治更加残暴, 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统治, 便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这种背景性的导语, 引发了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五、导语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初中学生的学习是靠兴趣支持的。在导语设计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使导语富有趣味性, 有效激发学生探究能力。例如, 在学习鲁迅的《雪》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前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对雪天捕鸟的情节记忆犹新, 今天, 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你觉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写得仅仅是有趣吗?鲁迅先生寄予了雪怎样的寓意?这样的导语设计, 可以引发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

总之, 初中语文教学中艺术的导语设计, 能够有效促进深入阅读。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加强对导语设计的研究, 提高导语设计艺术水平, 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更深层次,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篇2

所谓“导语艺术”就是指老师在开始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或新颖别致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其目的是通过引人人胜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从而点亮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灯。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内容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作为一堂优秀的课,导语运用的好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要小看了导课艺术,虽然导语只有短短两三句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提问,但是如果你能在上面花一点心思,精心的设计一下,就会发祥新颖的导语发挥出令人惊奇的效果。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导课能用一种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设计,到抛出一个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时,无论学生在上课前关注什么,现在都能把他们的心思集中的老师的问题上,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认真听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当一些有趣的故事与我们所讲的课紧紧的相连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老师所讲的课的内容。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般,当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那么他们整堂课都会很兴奋,思维也会比较活跃,不但能够很好的配合老师讲课,还能够积极思考,把心思全部放在课堂中,积极地探索知识。导语艺术就像一把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他为学生打开了知识财富的大门,以引领学生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宝藏。

小小的导语设计是决定我们课堂情景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不重视导语的设计,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自然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乍开始来一段别出心裁,引人人胜的导语,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览胜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甚至能够把枯燥乏味的课上得生动有趣。

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用的得当,它是你解决问题的法宝;用的失误,它就成了你讲课的绊脚石。导语设计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把导语设计的过于冗长。

导语在课堂中,起到的是提纲挈领、引发下文的作用。太长就会变得主次不分,而且过于冗长的导语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好不容忍集中起来的注意力,有可能再次被分散。

(2)避免把导语设计的过于花哨

设计导语要吸引学生,必须做到新颖有趣。但是如果过于为了新颖有趣,而把导语设计的过于花哨,就可能出现不好的效果――方面容易脱离教材,另一方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避免导语空洞跑题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准备了很不错的课堂导语,但是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过后,突然意识到没有办法过渡到下文了――原来导语跑题了。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导语的设计也不是随意而为的,那么怎样才能将课堂导语设计好的呢,怎样将导语的设计与教材、课堂、学生的兴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

导语的设计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1)导语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

老师设计导语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人一个新的知识情景中去,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知上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进入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中来。

关于导语的针对性需要我们注意的两个问题:

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太远。因此,老师在设计导语的时候一定要赋予导语的目的性。

其次老师在设计导语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注意设计出的导语使学生能够接受。

(2)导语设计要简明扼要

设计的导语过于冗长的话,不但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也容易让学生感到疲惫,所以导语的设计一定要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对课堂最有吸引力的三五句话,或是一两个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可以展示一两幅一目了然的图片。

(3)导语设计要蕴含启发性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讲解上。 老师在设计导语的过程中可以设疑布障,或是设置情景,用教学语言刺激学生,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有利于理解问题,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渴求知识的欲望。

浅谈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篇3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寻根究底的欲望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再如我在教学《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时,是这样开篇的:“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慧,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而被抛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同时我结合《礼记》中的古文化知识“女子七弃”及有关事例,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文章积极而深入的学习。

二、精选故事,欲擒故纵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开始,就能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例如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导入模式,学生能接受,又和所讲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了

三、由面到点,比较阅读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还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教师在导入时,也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可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可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也可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和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正处于形成发展时期,这就使得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不但能一开始就使课堂目标和重点、难点更加突出,而且能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激发兴趣、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刚学过的《过秦论》,联系将要学到的《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四、背景介绍,以情激情

“形象大于思想”,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

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绝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楚汉战争的历史事实,然后,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共同学习《鸿门宴》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

不觉中进入角色。

五、联系实际,内外延伸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生活中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在每个学生那里都呈现出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也不容忽视。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比如学习《胡同文化》时,中央台的《大宅门》正在热播,而电视剧也便成了学生课余消遣的话题。于是在上课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这两天大家课余的热门话题便是白家的是是非非起起落落。大家知道,白景琦在笑声中落地,《大宅门》的主题曲里唱到:“蓦然一声笑,推开两扇门”,生活在皇城根儿的白景琦用他的笑声推开了两扇民族大门,在这两扇大门之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京都文化。我们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将能找到这个答案。

六、留有空白,引起想象

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无穷的空间,使人无限遐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而语文教学的导入,提倡概括简练的粗线条设计,以便能给予学生教学的整体感,并留出“足够”的空白,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句话概括,即‘一间破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句话进入文本,寻找感觉。”在教学《赤壁赋》,则这样导入:“本文很美,美在‘事’、‘景’、‘情’、‘理’的有机结合,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再畅谈感受。”而在教学《逍遥游》时,导语可这样设计:“本文中有‘四笑’,它们是谁‘笑’谁呢?又是为何而‘笑’

呢?请同学们在这些‘笑’中去揣摩庄子的大智慧,领会庄子的思想。”

七、剖析标题,触及重点

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于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侧面。比如在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所谓空中楼阁,就是美好的但又不现实的东西,正如世外桃源,海市蜃楼一样美丽而虚幻。但是李乐薇却用它来冠名自己的小屋。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我的小屋》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篇4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只有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出异彩纷呈的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教学导语的设计,现将一些导语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导语设计的新颖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好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颖。学生前所未闻才感好奇,因好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二)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我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相谐,情与理相融。

(三)导语设计的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颖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导语设计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师和教学内容所决定。按照语文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以侧重点不同,总体上可分为情境创设和知识启发两大类。

(一)情境创设型导语设计方法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能够借助外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建构一个立体的认知体系。这一心理基础,为我们在导语设计中运用情境创设提供了可能。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片创设一个可提供学生思考的语言情境或故事情境。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1. 临实境、增激情。

就是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在《金孔雀与凤尾竹》悠扬的乐声中,我边出示一幅幅图片,边娓娓叙述:在我们祖国西南边陲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儿有婀娜的傣族姑娘,神秘的原始森林,繁多的动植物,别有情趣的建筑……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与那个地方———西双版纳来个亲密的接触吧。

2. 讲典故、调兴趣。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 用教具、领悟性。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在讲说明性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例如《中国的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说桥的结构特点。

录音有课文朗诵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带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学生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4. 讲背景、捕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

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二)知识启迪型导语设计方法

情境创设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陶情、移情,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也有四种:

1. 设疑问、激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丑菊》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丑菊丑吗?为什么作者却要赞美丑菊呢?”

2. 温故知、引新识。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例如:《凡卡》一文第二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心里充满痛苦和仇恨,在心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个可怜的孩子在痛苦和死亡之中挣扎,他多么想摆脱这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的情景?这样自然地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

3. 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如《手指》一文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指,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用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那么我们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特点和作用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手指》。

4. 作比较、难变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知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

知识启发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探究和疏通,更多的是旧知的直接利用,体现了知识的无穷力量。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篇5

下面根据我的实践体会,谈一下历史课教学的几种导入设计方法: 1.忆旧导新法。忆旧导新法指在学习新课之前先回忆、巩固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内容,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的方法。在初中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课程前后联系非常密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导入可采用忆旧导新法。如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我就采用此法:“同学们,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我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条约?分别是同哪些国家签定的?内容是什么?”通过提问学生们很快就回忆起前面学过的内容,那么对于本课的学习就非常容易。在初中课本中使用于此法的课也较多,如:初三历史第一册<<美国内战>>、初三历史第二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联系实际法。联系实际法也叫做热门话题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联系当前所发生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来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以讲述初三历史第一册<<美国独立战争>>为例,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当今世界中哪一个国家的实力最为强大?(同学们马上就会回答:美国)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我马上联系当前的实际引入新课: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不久前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使伊拉克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在200多年前,美国在世界上还不存在,那么美国是哪一年建立的?其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从中你就能找到答案。这样通过学生们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很快就使学生们的兴趣高涨起来,为以后的教学过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象这样类型的课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有不少,如:初二历史第四册<<抗战的胜利>>、初三历史第二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等。

3.古诗名句导入法。中国的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通过吟诵哙炙人口的诗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如讲述初一第二册<<唐朝的衰落与灭亡>>时,可以吟诵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通过这首诗来导入对本课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分析唐朝衰落、灭亡的原因。这种通过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可以迅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此种类型的导入也适用于不少的历史课的教学,如:初二第三册<<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初二第四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等。

4.借助媒体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仪器等手段来组织新课的进行。如讲述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珍珠港>>的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其很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也可在课堂上适当使用录音机,录音机的使用对于城乡各学校来说都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手段,录音机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播放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内容,如讲述初二第四册<<蒋家王朝的覆灭>>时,可以播放当时的一篇新华社报导来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谈 篇6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昕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例如:在讲授《阿里山纪行》时,将阿里山的莽莽的原始森林、红色的森林小火车、清澈的姊妹潭、巨大无比的神木、浓绿厚密的青苔等景色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位风光美如画的阿里山。学生一下子被阿里山如画的美景所陶醉,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阿里山,迫不及待得去寻找最美的景点。视觉性教具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运用视听型教具,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二、背景式的导语

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关系比较密切的,一般要先介绍背景,以背景为导语,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背景,了解了历史,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在讲解《老山界》这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小学学过历史,还记得我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长征的时间吗?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反‘围剿,北上抗日,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其间,红军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冲过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越过雪山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先后击溃反动势力无数次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纵横跨越11个省。的确,长征可算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创举。我们看了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就可以略知红军长征的情况。陆定一是当时红一方面军宣传部工作的同志,《老山界》是他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写的一篇回忆录,记叙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的经过。”通过设计这样的导语,让学生即了解了历史背景,又为学习新课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解题式导语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与选材立意有关,教师若能从解题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或者较有趣味的题目,都可以通过解题式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授《始终眷恋着祖国》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在美国的物质生活非常优越,拥有崇高的名望和地位,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祖国。”通过解题式导语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课之中,并且让学生充满期待之情。

四、议论式导语

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自身有联系,或学生对课文所写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激发兴趣,然后总结,引人课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在教授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做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请大家注意听:自从我们出生,就开始拥有了生命,假设我们的平均寿命是78岁,那么你大约度过了几分之几的人生?好,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走完了六分之一的人生旅途。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下面请同学以自己为例,展开讨论,然后自由发言,请不要空喊口号,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开始……(学生发言)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而且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能力,这很好!其实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而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个人有个人不同的理解,它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文中主人公保尔的人生观,然后大家再对照自己,重新思索一下我们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探究生命的意义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五、温故知新式导语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上新课时,引导学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总之,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种外,还有游戏导入、听故事导入、表演导入、画画导入等,但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导入新课,我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求变。灵活性再好的导入形式,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地采用,想必它的教育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差。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水平及他们的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新奇感,让他们总保持“乐学”的态度。二是求精。概括性导语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场向,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导语的设计还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在设计导语时还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尽量把导语所用的时间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三是求巧。行文有趣,言之有昧,形式多样的导语,效果绝对要比枯燥乏味的好得多。

浅淡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 篇7

一、课堂导语的作用

1.吸引注意, 激活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 教师如果能把导语设计得富有艺术性, 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引发思考, 诱导思维。

教师的讲授点拨、启发引导, 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维, 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呢?“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 才能引发思考、活跃思维。所以, 教师应巧设疑点导入, 以引发学生质疑, 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3.承前启后, 上下贯通。

教材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统一的体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 巧妙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 承前启后, 上下贯通的导语, 使学生既能复习旧知识, 又能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动力, 激起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

二、课堂导语的设计原则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对新课文的某些特点应该具有概括性, 并适当体现新课文的某些重点。

3.能够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目的所需要的境界当中,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相应的思想准备。

4.要充分考虑旧课与新课之间的衔接点或转折处, 使导语成为连接旧课与新课的真正桥梁。

5.导语设计必须科学、自然、流畅。

三、课堂导语设计常见的方法

1.由释题导入。

即一开始就接触新课、指导释题。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以句子、短语、独词的形式在教材中出现;有的题目涉及记叙要素、人物和事件;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 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 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的某些侧面。因此, 以释题导入, 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由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阅读诗文, 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 “知人论世”, 在理解上才较为准确。所有诗文, 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 又因时因事而发,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 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写作动机、时代背景十分必要, 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 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他们的视野。

3.从介绍细节描写导入。

如讲授《守财奴》时, 先介绍葛朗台临终前抢夺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教士手里镀金十字架的细节, 引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

4.由故事、趣事导入。

中学生好奇心强, 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这能够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5.由制造悬念导入。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 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 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 但又不马上解答, 使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 产生一种诱惑力, 就会使读者急于求知, 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导入制造悬念, 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学内容。可从两方面设置悬念:一是运用教材设置疑团, 促使学生解决疑团;一是从写作上看作者是怎样解开疑团的, 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

6.由复习旧课导入。

“温故而知新”, “复习是学习的母亲”,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道理。从语文课来说, 不少课文之间, 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 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 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 以故引新, 以旧启新, 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 新旧相连, 就能不断加深、加宽学习内容。

7.由诗词、格言导入。

诗词、格言、警句, 语言精练, 含意丰富, 表现力强, 富有深刻的哲理, 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 同时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 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感情,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兴趣。

8.用直观演示导入。

在教授新课之前, 首先出示模型、标本、图表、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直观材料, 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 这就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 能激发学生寻求、探索的积极性。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篇8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 对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和条理清楚的议论文、说明文, 设计导语时, 则尽力设置疑点, 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 进而孜孜以求。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我们可以从主人公林冲身上设疑。林冲, 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拥有着如此有前途又高薪的职业, 他又怎么会在一个风雪之夜投梁山泊落草为寇了呢?我记得他的妻子因长得漂亮, 被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三番调戏了之后, 他也只是忍气吞声, 明知道是奸人设计陷害, 他还是接受了撤职发配河北沧州的事实, 在野猪林险些被公差董超、薛霸杀死, 结义兄弟鲁智深再三劝说其离开, 他还是到沧州负责起了看守天王堂的职务。如此能隐忍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上了梁山呢?在沧州他又遇到了谁?他怎么就转性了呢?哪个风雪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想知道, 我们就从课文里找寻答案吧!

这样的导语设计,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来, 使其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 引人入胜

一定的情境, 产生一定的情感, 教者动情, 学者才能动容, 教师一进入课堂就要进入角色, 用激情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受到健康而高尚的情感熏陶。如教学《苏武传》时, 一上课, 我播放悲壮的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 充满激情的朗诵《苏武牧羊》的歌词: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 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同学们, 冰天雪地, 饥寒交迫, 忠贞不渝, 他苦忍了十九年哪, 人生又有几个十九年?孔子云:“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 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 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 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 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 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 他就是大汉苏武。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激情澎湃, 热血沸腾, 他们对于课堂就有了一种期待, 在这种期待下, 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 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设情境, 方法多样。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都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 即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片营造美丽幽雅的氛围, 也可以借用多媒体先播放黄磊的歌曲《荷塘月色》然后导入本课。总之, 只要导得恰当, 导得自然, 导得精彩, 我们的课堂定会魅力大增。

三、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 导入语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认知框架,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从而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改变。我曾在空间里看到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的导语:我们忘不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 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里, 手握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剌去, 他是谁?他是少年闰土。可惜二十年后的他却变得迟钝麻木。那手捂碟子, 说着“多乎哉?不多也, 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的是谁?是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却不明不白地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祝福》也正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由同学们熟悉的闰土与孔乙己入手, 引导学生得出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的结论。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目标就更明确了:主人公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想通过主人公揭示怎样的社会主题?同时, 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仅在新课学习前启动了旧知识技能, 它也帮助我们教师确定了语文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四、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故事因其情节性强、易于吸引人的注意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把与文章相关的故事作为导语, 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就采用了“三个等级”这个故事作为导语:据传, 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 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 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 其二只抄了个题目, 其三连题目也没抄, 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 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 觉得还是有区别, 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 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 为何同是三个字, 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 “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 只是放狗的屁, 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 但除放屁外, 尚能看家护院, 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 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 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 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又给我们讲了哪些小故事?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导语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引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无穷魅力的赞美, 又让他们对文章《咬文嚼字》内容产生了好奇。这样,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 导语设计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许是课前无意听到的一句话, 抑或者是偶然看到的一个情景, 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投石激浪”, 只要我们的导语能瞬间点燃学生的热情,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就是好的导语, 这就能让我们的语文课走向成功。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魏书生老师也说“好的导入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大部分高中学生认为语文课无聊又无趣, 是休息大脑的课,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可以说一点儿也不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因此, 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语, 让学生从每一堂课的第一分钟起就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成功的导语呢?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效果好且易操作的导语设计。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于漪主编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刍议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艺术 篇9

1. 以“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的认知心理因素,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原动力,离开兴趣谈学习是徒劳而无功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趣味性的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新课导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伊始,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导课:“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贴鼻子’的游戏,请四位同学自告奋勇地到讲台上好不好?”学生听说做游戏,都争相举手。我将四位学生分成两组,都蒙上眼睛,每一组的两位学生相距三米,然后相互靠近,进行贴鼻子。结果,两组的四位同学怎么尝试都失败,有时候贴到了脸,有时候贴到了眉毛,连走路都失去平衡,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适时转入新课:“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贴不正确吗?”“因为他们眼前一片漆黑!”学生答道。“对,正是他们视线受阻,所以会贴错,但是有一种动物——蝙蝠,它们在漆黑的夜里仍然能够像飞机一样安全、快速地飞行,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学完今天的新课《蝙蝠和雷达》就知道答案了。”教师的趣味性导入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达到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2. 以“疑”导入,引发学生探究热情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疑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心理倾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性导语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因势利导,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在同学们的心中,小鹿应该是温顺、可爱、善良的小动物,很令人喜欢,而大灰狼却是凶恶、残暴、狡猾的动物,让人讨厌。但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小鹿成了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而大灰狼却成了森林的守护者,到底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教师的导语让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认为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怀着极大的探究热情进行新课的学习。学习专注度和热情很高,这就达到了有效导课的目的,顺利地实施语文的有效教学。

3. 以“情”导入,强化主旨把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所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有效渲染来进行情境的创设。笔者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韩红的《天亮了》,歌曲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学生和听课老师立刻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此时,教师满含深情地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一家三口在游览时,缆车突然往悬崖深处坠落,千钧一发之际,孩子的父母用自己的双手高高地托起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父母的爱……讲台下一片寂静,大家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调整情绪后,教师转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教师深情导入之后,学生的情感一点点地被激发出来,进而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4. 以“忆”导入,联结新旧知识点

“新旧结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从而有效构建起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台湾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窃读记》这篇课文,该文讲述了一个爱书女孩的感人故事,然而,林海音还有一部更加著名的作品,那便是《城南旧事》,它记录了作者童年的点滴往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样就很好地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新旧结合”式导语,要求教师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迁移能力,只有宏观把握才能应用自如,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取得掌控全局的效果。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谈 篇10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昕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例如:在讲授《阿里山纪行》时, 将阿里山的莽莽的原始森林、红色的森林小火车、清澈的姊妹潭、巨大无比的神木、浓绿厚密的青苔等景色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 细细品位风光美如画的阿里山。学生一下子被阿里山如画的美景所陶醉, 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阿里山, 迫不及待得去寻找最美的景点。视觉性教具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视听结合, 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 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 运用视听型教具, 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二、背景式的导语

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关系比较密切的, 一般要先介绍背景, 以背景为导语,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背景, 了解了历史, 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我在讲解《老山界》这一课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小学学过历史, 还记得我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长征的时间吗?一九三四年十月,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反‘围剿’, 北上抗日, 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 与陕北红军会合。其间, 红军以超乎寻常的毅力, 冲过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 越过雪山草地, 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 先后击溃反动势力无数次围追堵截, 行程25000里, 纵横跨越11个省。的确, 长征可算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创举。我们看了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就可以略知红军长征的情况。陆定一是当时红一方面军宣传部工作的同志, 《老山界》是他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写的一篇回忆录, 记叙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的经过。”通过设计这样的导语, 让学生即了解了历史背景, 又为学习新课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解题式导语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 它往往与选材立意有关, 教师若能从解题入手, 设计好导语, 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 或者较有趣味的题目, 都可以通过解题式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授《始终眷恋着祖国》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在美国的物质生活非常优越, 拥有崇高的名望和地位, 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 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祖国。”通过解题式导语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课之中, 并且让学生充满期待之情。

四、议论式导语

有些课文的内容, 与学生自身有联系, 或学生对课文所写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激发兴趣, 然后总结, 引人课题, 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在教授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首先让我们做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 请大家注意听:自从我们出生, 就开始拥有了生命, 假设我们的平均寿命是78岁, 那么你大约度过了几分之几的人生?好,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走完了六分之一的人生旅途。那么,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下面请同学以自己为例, 展开讨论, 然后自由发言, 请不要空喊口号, 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 开始…… (学生发言) 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 而且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能力, 这很好! 其实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而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个人有个人不同的理解, 它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了解文中主人公保尔的人生观, 然后大家再对照自己, 重新思索一下我们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探究生命的意义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五、温故知新式导语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上新课时, 引导学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 去学习新知。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语设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一点点引入学习中去。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还有许多教师受到教学任务繁重的影响,对导语设计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要,选取开门见山的方式来直奔主题,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一个平稳的心里过渡。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概括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语并不属于正式的教学,它只是起到了引导或者点拨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不可内容过多或者时间过久,更不能对其内容只是进行泛泛而谈,要抓住教学重点,做到一针见血,让学生在听完导语内容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二)趣味性

因为小学阶段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要花费一定心思,设计出具有趣味的导语内容,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生活性

在设计课堂导语时,教师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课堂导语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晰导语内容,从而增加学习信心。相反,如果导语内容太过于陌生,学生也就无法全面了解,也就无法对导语内容产生兴趣。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技巧

(一)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将教学内容适当地进行延伸,以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将学生带引到课文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任务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其教师在正式讲课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文导入:同学们都应该知道,中国在经历八年的抗日战争后取得了胜利,其中有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今天老师就有一个故事想要讲给同学们听,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的今天,在我国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一个传统,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连长会喊马宝玉、振林、宋学义、胡德利、胡福才,此时队伍里一片肃静,没有一个人回答,直到连长喊道第六个人的名字才有人回应,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纷纷摇头,教师接着再说:“是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五名战士就是在抗日战争牺牲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进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通过故事导入,一下子便将满腔热情的学生引入课文中去。

(二)疑问导入

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时,设置出一些疑问来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主动思考。对于导语的设计,教师要充分结合课程以及学生心理的特点,巧妙的设计疑问性的导语,而问题的设计难度也要掌握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文章题目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这个小村庄里面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问题提问之后,学生们就会开动自己的脑经,发挥出自己的想象能力,并对课文内容以及答案产生了浓厚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去。再或者在学习《螳螂捕蝉》时,教师在正式传授前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吗?在昆虫界,螳螂是一个警惕性极高的动物,可是为什么它在关键时刻没有发現身后的黄雀呢?而黄雀又是怎么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捕捉螳螂的呢?教师先不需要给出答案,而是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做到一边思考一边学习。

(三)情境导入

教师在对新课导语设计时,要精心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可以触景生情,激发出学习的情趣,以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乡村的傍晚》一文时,作者主要描绘的就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在讲课开始前,教师先投射投影片,再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分别看到这样的画面:夕阳快要西沉时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西沉时露出的半个脸,以及夕阳完全西沉后的景象。而学生耳边听到的是:孩子们嬉笑玩耍的声音,大人们闲聊的声音,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人的哞哞声等,声像同步,为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幅心旷神怡的景色。这种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优美的画境,不仅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极大的享受,还激发出学生的满怀情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而全心全意投入文章的学习中去。

三、总结

总而言之,课堂导语设计不仅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机智的运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设计技巧,让学生可以通过导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以便学生可以最快、最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为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刘金娣.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课外语文,2016(5).

[3]许美玲.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1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篇12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

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异彩纷呈的导语。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1. 导语设计具有新奇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导语设计必须新奇,让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 导语设计具有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应力求达到美感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 导语设计不乏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二、导语设计的基本方法

明确了导语设计的要求,导语的设计呈现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根据侧重点不同,导语设计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型和知识启迪型。

1. 情境渲染型。

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常有以下的方法。

(1)摹实境、调激情。是指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我在试讲《狼》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收到了听课者的好评。

(2)讲故事、增趣味。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有位教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对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读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2. 知识启迪型。

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一言概之,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是以“导”启“思”。常有以下方法。

(1)设疑问、引思考。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于漪老师教鲁迅的《孔乙己》时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2)温旧故、引新知。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颗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于漪老师带领学生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春》。

三、教学感悟

要上好一节初中语文课,需要注意的环节很多,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从而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1]于漪主编.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魏书生, 张彬福, 张鹏举主编.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调亏灌溉下一篇:高中数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