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课堂评价

2024-06-09

语文的课堂评价(精选12篇)

语文的课堂评价 篇1

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 主要起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随着课改的深入, 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更注重人文性和启发性, 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不可否认, 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绿色评价”的思考。

一、绿色评价的内涵

绿色本是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之色, 是旺盛生命的象征。在新时期, 绿色又被赋予“环保和发展”的新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绿色评价”, 是基于绿色对“生命”的引申, 更是本着激发活力, 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评价是以学生为本, 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诠释生命内涵, 关注学生的生命个性、生命情感和生命天性的过程。

1. 绿色评价不是“娇惯”

在课堂中, “好”“很棒”“对, 我们表扬他”, 这些廉价的评价语言经常充斥着课堂。这样夸张的泛滥的评价会让学生错误地认为成功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 这样刻苦钻研的品质很难培养。夸张的评价语言可能一时激起学生的自信, 可学生一旦遇到挫折, 就会迷失方向, 无法真正认识自我, 从而丧失信心。不切实际的夸张语言无法使学生建立真正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学生希冀得到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坏对错, 而是对自己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必要的解释, 提升发言品质, 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鲁迅先生曾撰文批评教育上的“棒杀”和“捧杀”, “棒杀”固然令人痛恨, 但“捧杀”更具有迷惑性, 它是扼杀教育的一把“软刀”, 同样应引起警惕。作为教师不能迷失在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中。

2. 绿色评价不应“呆板”

在课堂中, 经常会遇到学生回答不上来, 或者回答有错误的情况。教师往往会简单评价“不对”, 然后让其坐下。其实, 学生答不出来的往往正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 回答中的错误也许能打开思路, 化腐朽为神奇。教师简单的否定评价, 没有及时抓住思维的火花, 殊不知这样一次简单的否定, 同时也扼杀了无数有创造性的思路, 课堂可能平坦了、一帆风顺了, 也正因此变得呆板了, 学生原有的思维动力、发表意见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挫伤。

3. 绿色评价不能“功利”

在课堂中 (尤其是公开课) , 教师不但“慈眉善眼”, 而且“海纳百川”, 什么都是“好”, 更有甚者, 动不动就拉掌声, 发奖品。学生“善解人意”争先举手, 也就成了十足的趋利行为, 本是求知的课堂却变成作秀的舞台。著名的“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学习本身是一个愉快的活动, 如果不恰当地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 反而会减少学习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乱拉掌声发奖品, 使得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和思考过程的乐趣被抛弃, 这样本末倒置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绿色评价的策略

1. 定好评价基调, 夯实绿色评价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肯定的需要,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 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保护学生的这种愿望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 评价的基调应该是积极的、肯定的, 但鼓励、赞扬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如果脱离客观评价, 鼓励、赞扬就失去应有价值。

2. 抵制低效评价, 删除绿色评价的障碍

课堂除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 也应该是学生体验价值、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行为很多是“无心插柳”, 教师的评价语言和评价行为却要“有心栽花”, 对其中朴素的、原生态的思想方法, 进行提炼、总结、升华, 让学生体验这种思想的实质。对于评价语言低效甚至无效、负效, 其产生主要和教师的语言习惯有关, 我们要有意识地纠正, 如重复学生发言、一味简单评价等, 教师要摆正心态、放弃权威, 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会拥有灵性勃发的创造和才气彰显的激扬。

3. 构建多元评价, 提升绿色评价的实效

评价不能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要适当“让权”给学生, 可以变老师评价为师生、生生评价。“还有其他想法吗?”“对刚才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参与评价, 使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互评互析的关系。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 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总之, 课堂评价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我们应以尊重和客观为基础, 关注学生的生命内涵, 评价语言人文性、多元性、艺术性, 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蓬勃的。在“绿色教育”这一概念被我们明晰和掌握的同时, 践行“绿色评价”, 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朴实和扎实, 越来越自然和灵动, 越来越本色和可持续!

语文的课堂评价 篇2

扬州市邗江区霍桥学校

薛增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方便、使用次数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有些心得体会。

一、教师课堂评价的语言要有艺术性。1.教师的语言要有表扬性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的活跃性。激励性评价语言更能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许多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能作出许多精彩的回答,许多有创意的答案,到了高年级,许多教师反映班级学生上课举手不踊跃了,课堂气氛沉闷了,我想这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太吝于赞美学生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外学生上课敢于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笔者在进修英语时,因为基础不好,上课不敢开口,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对我们的回答作出评价,好的说精彩极了(Wonderful),一般的说很好(very good!),就连说的不怎么样的,老师也是一句不坏(Not bad!),大家觉得很受鼓舞,都敢于大胆的在课堂上锻炼口语,我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也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了我的语文课堂中,没有多长时间,发现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了。

2.教师的语言要有建议性。

当然一味的表扬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有点飘飘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发现学生错误时,对他们的回答有给予一定的建议。

记得有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们需要其中的“精彩极了”,我们也要改进“糟糕透了”。比如班级学生在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时,老师可以给予婉转的建议:“你的答案很正确,如果能够完整一些就更完美了。”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不仅能认识到自己回答的瑕疵,而且乐于接受老师的建议,给出更加完美的结果。

在学习一些课文时,老师也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性的问题,比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时,我给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学习陶校长的“每天四问”?学生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众说纷纭,对于学生的回答,首先我表示了肯定,然后我提出是不是咱们可以这样学:自由朗读第二部分,四段之间有什么相似点,从这相似点出发学习陶校长的四问。学生经过斟酌觉得老师的建议不错,纷纷采纳,很快读懂了课文。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这句话,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就一定能营造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课堂评价的方式要有多样性。

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固然十分重要。但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他人,既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也可以借助评价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评价优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评价的方式,许多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大部分找别人的缺点,如这个不好,那个不理想等等,这时教师要指出评价既要找缺点,也要多找找别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如评价别人的答案,可以从答案的准确性来评价,也可以从语言的简洁性来发挥。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学生纷纷展示自己朗读成果时,我指导学生也向老师平时评价学生朗读一样来评价自己的同学。经过一番指导,学生的评价意见不再局限于“很好”、“不错”,一位同学说:“郑伟,你的普通话真标准。”有同学说:“朱玲,你读出了瀑布的壮美。但是缺少了一丝赞美的语气。”„„慢慢的,我发现学生会评价了,从一味的找别人的缺点到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了取长补短。

课堂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还可以对自己一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

多样的课堂评价方式使得课堂更明主,更平等,课堂评价体系也会更完善,更具体。

三、评价的形式要不断更新。

追求新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整天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孩子将对此失去兴趣。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听到的总是老师一味的夸奖的评价,那么很快就会对这样的评价不感冒。记得孩子上幼儿园时,学生经常带着老师的“奖品”回家,兴奋的跟爸爸妈妈说,“我得到大红花了”,“老师奖给我红苹果了。”„„我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不断更新的“奖品”非常感兴趣,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有这样的天性。于是我把这样的评价形式也引进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对于课堂回答问题特别精彩的,我会给他们贴一个苹果,对于读书好的同学,我会在他们的脸上“印”一朵红花,这时我发现,这些学生除了刚开始有些羞涩之后,他们是非常的兴奋,他们是喜欢这样的评价形式的,他们喜欢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评价形式。

浅析语文课堂的有效评价 篇3

一、教师点评和示范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有效教学的定义指导着我们平日的教学工作。我比较认同Gartledge(2001)和kozloff(2002)的概念,有效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使学生能够示范,维持并将学习成果概括普及运用,而且使学生掌握上述能力的速度快于那些通过自己努力或是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的最终成果是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学生必须既学习内容又学习如何独立学习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检验教学的实效性:

(一)熟练,有效教学的成果之一,是对准确性和时间的测量标准。

(二)有效教学的第二个重要的成果是学生能够应用他们所学的技能或知识。

(三)维持技能、概括化应用技能和独立学习的技能。

因为课堂时间太少而无法教给学生所有知识,他们需要重新学习的时间。有效教学提供充足的复习以及高水平的应用以使学生维持他们所学的知识。学生需要能够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作业并且他们需要能够继续依靠自己学习新知识。有效教学的成果是掌握知识的根本所在。

实现这些成果的关键在于有效教学原则。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提供准确的范例。提供许多回答的机会,对于正确的回答立即予以反馈。对于错误的回答不但要指出来,而且要提供正确的范例。让学生模仿范例是非常有效的,并且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二、语文学科特别需要教师的点评和示范

1、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

我认为无价值的点评,形式化的激励语言充斥语文课堂,是现代语文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的许多语文老师在点评学生的回答时,总是特别泛泛,不具体。教师往往不屑于细致耐心的指导学生或是简单说一些“很好”、“你的想法这有个性”等形式化的激励性语言,让学生很茫然,总是不知自己是对还是错,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仍然具有传统的教学思想——师本位意识在作怪,觉得学生的回答不过是课堂的点缀,回答的对与错都没关系,不影响她下一个环节,所以这时她的点评就会特别的急促和简单。实质上这里只有评价而无点拨,并且评价也是毫无意义的。二是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是很透彻。学生的回答让她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点拨,只能简单草率的评价。我在一次听课的过程中深有感触。那名教师讲的是《苏州园林》,在整体感知的环节,她设置了学生以组的形式朗读课文的3-6自然段。第一组朗读后,这名教师评价是这组这勇敢。第二组朗读后,评价结果是声音洪亮,第三组朗读后,教师评价是有抑扬顿挫。这里的评价就是毫无意义的评价。因为学生不能从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个环节失去了的价值。学生还是不知道怎样去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教师在朗读后可从语速、语调、语气、节奏、轻重音的处理等方面做以明确的指导。还有一次听作文课,教师讲的是《外貌描写》,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出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没有抓住人物外貌上的特点,不能通过外貌描写去体现人物的性格。学生和教师都有所评价,指出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毛病,但是教师没有提供示范。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他们这样写是错误的,让他们只是知道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

2、语文课堂更需要点评和示范

语文应该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感悟,事实上品味感悟是以阅读教学为主,也因个人的阅历、习性、世界观等有差异。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语言的品味,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往往千差万别,只有靠教师的到位的点评和示范,才能让学生明白谁的答案更好、更准确。也只有教师到位的点评,才能解决学生在品味感悟语言過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存在的困惑。教师的点评和示范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学习思路受阻时,教师对其点评,进行细致地分析、补充、完善。教师的点评让他明白:不足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足?该怎样修正呢?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全体学生也是有益的。教师的点评和示范能为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在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后,为学生指明呈现的优点和存在的缺点。所以教师的点评和示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标志性的亮点。

语文的课堂评价 篇4

一、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善品评价的意义

我校结合本地区教育提出的生态教育、本真教育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炼“养善教育”办学特色。将善品评价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提炼并形成学以“善学、善思、善行”为课程目标,凸显“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理念的善思“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善品评价体系,便是以“善品德育”为核心,将此种评价方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开展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营造整体育人氛围,塑造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人品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能力。“善思生动”课堂、善品德育夯实了学生的智慧与品行,培养学生在“兴趣、品质、习惯、健康、和谐”各方面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读、学、思、言、行,厚积薄发,为学生一生的成就奠基。

通过构建完善的善品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对学校文化、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认同。

1.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及和谐校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评价的灵活性、启发性和幽默性,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品质优良的社会新生代学生。学校通过培养“善品”(有礼、诚实、勤奋、自信、独立、感恩、快乐)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落实白云“幸福教育”理念,实现广州阳光评价的“阳光普照”。在很多方面,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学生在善品评价的引导下,建立起对学校的认同感,就会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学习更有效率。从而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新时代优秀的学生。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实施阳光教育评价的经验

(一)渗透“阳光”校本课程文化

就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应该准确把握校本课程,渗透“阳光教育”理念,形成阳光课程系列化。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应该设置语文氛围类,比如通过各种走廊文化或者其他的语文教学进行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在这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一些特色的保留项目,并形成“阳光校园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体系。

(二)多运用启发性评价,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呢课堂的教学之中,提倡将学习课堂的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利用启发性评价鼓励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要求自己的弟子到麦地里选择最大的一个麦穗,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得到比较有差异的答案的时候,应该给出启发性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人生要有所追求,还要善于把握机会的道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做了鼓励、评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使用了启发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不断探究,深入解读文本,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多年来,虽然教育一直在探索评价改革,但是整个教育评价更多的还是以甄别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为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应该进行有效的阳光评价的渗透,使得课堂教学能够迸发出多彩的光芒。笔者将继续秉持“阳光评价,多彩课堂”的信念,立足于现实成长,着眼于未来成才,以“阳光成长”教育理念全面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实践善品评价体系,点亮学生的七彩梦想!

参考文献

[1]李英杰.缩小城乡学生小学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6).

[2]马利.现代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3]陈培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5(A1).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 篇5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安岳县天宝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唐拥军

语文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像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让学生自由驰骋,畅所欲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尽快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群体人才。而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最强有力的要素,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课堂进行评价,显得十分的重要。无论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时代的发展,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都呼唤着在中学生中切实提高语文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课堂评价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评价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

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体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由于语文课堂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于教学效果的判断。借助评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才能够获得有关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各种信息,教学的持续进行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

其一,促使教学目标更全面。

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此,课堂评价不仅促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能从培养人这个大目标出发,从进行素质教育这个总目标出发,从而构建起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教学目标。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如《我爱这土地》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很明显,课堂评价为实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展示一个平台,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整合。教师也在反馈中调整教案与教法,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

其二、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主动实现职能和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真正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学生自学、查工具书、问人、讨论弄懂了的,教师一律不讲,只精讲重点、关键、疑难处,主要功夫在点拨。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 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再启发、点拔。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评价,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评价中肯定,欣赏,统一意见,师生在互动中融合一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师与生,生与生,学生自身的互动中,听、说、读、写、做的相互欣赏与改进,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促使教学结构主体性逐步完善。

再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情形,在每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课型是正如有的资料上描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记笔记,课后做作业,对学生的最高评价就是:听得细,记得多,做得好。对上课教师的最高评价就是:讲得透,讲得深,有条理”。再后来,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社会各界人士对这种沉迷于题海战术中的语文教学颇多否定。提出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的话题?这些话题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有了品味语言法,美文阅读法,再加之这两年最时尚的多媒体,一时间课堂内容的展现是声色光影俱全,教师与学生共鸣,热热闹闹起来了。在这场热闹中,许多教师不由得又患了一厢情愿的病。以为自己喜欢的,学生一定喜欢;自己明白的,学生也一定明白;而且扯住学生的头发使劲地往上拉;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剥夺了文字存在的空间。其实,前面列举的这些课程当中,教师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看。这明显是违背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的要求,必然也会造成老师所不想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大部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了。

其三、促进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发展 在语文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自由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起着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的。学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按真实生活问题学语文,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课堂评价,教师把自己当成生活中的一员,融入学生学习评价中,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捕捉评价的焦点及空间,虚心请教,研究的价值将充分体现。

如《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对学生们提出两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这些问题同学们能帮助我解决吗?而引导学生课下主动去找资料。

这样,可以使教学做到课内外结合,为人与为文合一,充满了生活气息。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可以多让学生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其让学生埋头作枯燥乏味的习题或练习册,倒不如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赏名句、作笔记、改文章、写习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拘无束中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 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先要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教学中可以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的指导。

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一个测试后,就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试卷的得失分情况,想一想自己在测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学生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还有,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学生相互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可以用在作文的相互交流和试卷的互相评改方面。这么一来,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满怀期望,以激励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以关爱、理解、赏识的语言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尽力用心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他,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他前进的动力。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节教学古诗词的课堂上,我请同学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位叫邓小红的学生,朗读水平较低,并且在说话有些微口吃的现象,所以平时很少举手发言。可这一节语文课上,他举起了手来,结果刚说就卡住了。教室里一下笑了起来,他的脸也蹭得通红,并偷偷地望着我。“不急,慢慢讲!”我鼓励着,微笑地注视着他。结果,他又鼓起了勇气读起来,竟还越读越流利。结果,不少同学都翘起大拇指表扬他,他也高兴地笑了。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尊重和宽容是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氛围的前提。教师应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会尊重与宽容,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我们能够想像,如果案例中的我们对学生不抱期望,想当然地否定,甚至嘲笑,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比如当时我没有及时鼓励他,甚至是厉声喝斥他,他肯定是“不会高兴的笑了”,或许在我的语文课上,他再也不会举手 了。这种打击并不只是让他可能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可能对学生、甚至未来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已缺乏了对自己的应有的自信。

在语文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师象过去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说话滔滔不绝的现象少了;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是总为:“你真了不起”“好极了!”“你真棒!”“我们来掌声鼓励一下!”学生们也是机械地拍拍手,大声喊:“你真棒!”而从不管学生表现得如何;温柔地批评,善意地指点是一点也没有,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得到最多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迷惑和不解。我们即使是试图用激励性方式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际来看,效果是并不理想。

(三)、客观、冷静,力求全面评价。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的档案:学生在家的表现、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个人的行为习惯、学习的发展过程等。以便于及时对学生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诊断,从而增强他学习的信心和指明他努力的方向。比如在上个期末测试,我班上有个叫刘青的女生语文测试由平时的八十多分突然下降到六十多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责怪她平时又没有认真听课,课后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而是及时和她谈心了解情况,于是知道她当时正患感冒,精力和心情都很不在状态,所以测试成绩很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又想到她上个学期请的几次病假,就和她谈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这个学期,她坚持合理饮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不但没有再请病假,而且语文及其它学科的成绩都进步不小。由此可见,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对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如何走出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 篇6

【摘要】针对目前语文课堂评价中出现的新问题,本文认为:一堂好的、真实的语文课不能只听取“好”声一片。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真实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73-01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新课程提出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将课堂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获得反馈,激励学生兴趣,促进师生不断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如今在语文课堂评价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评价形式浮躁,语言单调,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评价开始漠然。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回归真实

真实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真实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寻找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真实”,促使不同的学生都最大可能地获得发展;真实的评价并不隐瞒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在欣赏其中蕴含的超常、独特、智慧的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肯定该肯定的——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真实的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而是讲究批评的艺术,不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

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里,夸大事实、以偏概全,不突出正确、合理的一面,对其中不合理因素听之任却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加引导。还盛赞其见解之独特……这些过于夸张甚至失实的“表扬”,带来的可能是学生思想上的模糊与片面,可能是学生对表扬的“没什么感觉”,可能是滋生了学生的骄傲情绪,而并未给学生的生命带来向上的力量,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真实的评价向学生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因此,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才能真正令学生信服。

二、追求真情实意

发自心扉的肺腑之言即使是低年级儿童也能注意,敷衍了事的做法每双眼睛都能洞察。“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真情的评价,显然是不能让学生因感到教师的期待,而充满热情地学习的,也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语文课文以文字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作者三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冷冰冰的评价又如何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去体悟课文的情感,去引发三者的情感共鸣呢?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呼唤着教师的评价真情投入。首先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其次,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鸣处,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人文点染”,使课堂上真情涌动,使学生“亲临现场”,“深深卷入”,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

三、从心互动

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呼唤着平等和互动。“让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最大的效益。”为此,应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的不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就更需要师生双方彼此倾听和言说,在语言的交流评价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评价“裁判者”、“控制者”的形象,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指导者”。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学生机会,倾听学生的解释,使评价走向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一味地接受。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同老师商榷,甚至可以推翻,使评价动态地呈现、持续地发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

光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显然也是不够的,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应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等,应该把评价空间的开放性体现出来。长期以来,语文学习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程序、方法等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学生不能对它们有任何怀疑,更无权过问评价过程中的细节,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在这样一种评价方式中,学生大多持冷漠、应对、对立、讨厌、拒绝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把学生拒于门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被动者、局外人。笔者也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解释,通过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互评能使学生通过评价他人反省自己,看清和自己和同龄人之间的差异,能够加深对评价标准、评价要求的理解,提高自己: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邀请家长到课堂上来,参与课堂,参与评价。这种多元主体,多方参与。开放互动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思想,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一个学生最大可能发展。

也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 篇7

一、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评价的作用在于反馈和鼓励,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尽量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上,大庭广众之下。比如讲评学生的作文,有个老师这样说:“你这篇作文写得很好,比以前进步多了,初一时你的作文语句都不通,话也说不完整。”学生听了老师的评价,开始还比较高兴,但一听到下半句就比较难堪了。

评价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进步和长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指出存在的问题要委婉。比如说:“你的想法很新颖,如果要讲清楚一些,就更好了。”“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再想一想,想起来再说,好吗?”

二、评价要合理、准确

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师评价语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

1. 正面诱导和表扬为主

教师应时时刻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进步,都应鼓励与表扬。有的学生从不肯说到肯说,给予表扬;有的学生从小声说到大声说,给予表扬;有的学生从回答不规范到规范,给予表扬;学生能及时发现老师或同学的错误,给予表扬;学生朗读时注意抑扬顿挫,给予表扬;学生表演时表情丰富,还是给予表扬——时时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喜悦,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2. 巧妙运用否定性的评价

可以将否定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如此,肯定方面的因素带来成功的喜悦会冲淡否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负效应。

在作否定性评价时,适当强调训练的难度,例如学生在读课文时,某个字读错,教师可说:“刚才这位同学读错的字挺难读的,如果让你来读,也未必能读对,来一起读一读,记住它。”

在作否定性评价时,挖掘错误结果的提示价值。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当学生出错时,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挖掘和肯定该结果所具有的借鉴和提示作用。让学生觉得,尽管刚才的答案错了,也是有价值的,由于错误的产生,可以防止别人再犯。

在否定性评价后,还要注意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因为被否定后,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运转都处于兴奋区,此时的再训练效果是最佳的。

三、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彩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比如赞叹语就不能一成不变,如果单纯运用某一种肯定语,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提高积极性,但时间一长,学生自然会感到厌倦。“对”“正确”“不错”“你真棒!”的泛泛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独到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其次,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所达成的目标,设定评价语的总体基调,使学生受到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语言应富有感染力,例如“到目前为止,你的发言最精彩”等热情洋溢的称赞。

在给予学生口头鼓励的同时,还可适当穿插点评或点拨。如学生朗读后,可让学生自己评议,师生穿插点评。如果学生表现出色,可让学生当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人和人的交流,应该充满智慧的,如果不是直接地说明,而是给予一定感受的空间,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效果会更好。在课堂上时而旁敲侧击,时而直接追问,时而流露同感,时而幽默诙谐,这样充满灵动与智慧的评价是学生们所乐见的。

其次,风趣幽默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还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

如启发其他同学思考时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广告语),哪位同学还有更高明的见解?”对两个配合比较默契的同学说:“你俩真的是黄金搭档。鼓励全班同学时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等等。当然,课堂上的机智幽默,不是老师的耍贫嘴,不是与主题无关的调侃。教师要善于积累评价的语言,提升评价的品位。

四、评价要运用体态语言

教师对学生评价有时是不需要语言的,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鼓励、握握手的感激,这些都是评价。比如巧用眼神:学生答问时,教师用热情的、激励的眼神注视着学生,让他感到教师注意着他,他是全班的中心,从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老师的赞许,鼓励。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心不在焉,目光游离于这位同学之外,或过于严厉、责备,使学生失去信心。

也可以巧用身姿,学生答问时,教师的身体可向这个学生前倾,辅以适当的手势,再加上面部表情,或侧目,或微笑,或点头赞叹。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在认真听我回答,在有兴趣地听我回答,会受到极大的鼓舞,也会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身姿、眼神、微笑的表情等,这些都是无声的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 篇8

误区一:廉价表扬

我们听老师的课, 常常听到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不断。无论是写了几个词的, 还是说了几句话的;无论是回答问题游离文本的, 还是沾了边的;无论是根据课文意境做了一个表演的, 还是作了一幅画的, 老师无一例外地竖起大姆指夸奖,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厉害”的称赞声不绝于耳, 甚至兴师动众要求全班学生一次次掌声鼓励, 课堂气氛热热闹闹。

这些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 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关怀, 或许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而慷慨无私地频频廉价表扬。诚然, 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变得鲜活起来,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 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评价, 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是否能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呢?笔者表示怀疑:不需要付出努力, 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 有谁会希罕, 有谁会追求呢?如此这般, 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事实证明, 过多的廉价表扬, 会使学生误以为自己完美得不可挑剔了, 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 凡事不能过头, 对学生的表扬要慎重, 要实事求是, 要恰如其分, 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促进学生的发展。

误区二:笼统评判

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笼统评判。如:用“说得对”“完全正确”“太好了”或“不对”“错了”“不行”等形式单一的语言评价学生。这种不加分析地下结论的评价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流于形式。事实上, 这样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不明不白。请看下面一位教师教学《跳水》片断:

师:同学们, 想一想, 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 双手脱离了绳子和桅杆, 处境十分危急, 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可以用“十万火急”来形容此时的危险和紧急。

师:错了, 请坐下。

生: (耷拉着头坐回位子)

教师这样笼统而又冷酷的评价, 学生只知道错了, 但不知道错在哪里, 而且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无效评价, 必须进行具体化、准确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如果这位教师能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先让这位同学说说“十万火急”是什么意思, 一般用于什么情况?接着问“你说可以用‘十万火急’来形容孩子处境危急, 当时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读处境危急的这段课文, 之后问“你现在还认为可以用‘十万火急’来形容孩子处境危急吗?”从而使学生领悟到用“十万火急”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危急不合适, 也更明确了“十万火急”的意思。最后老师对学生的真正理解加以表扬鼓励。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使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从泛化感知进入精确感知。这样的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 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误区三:片面评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和关爱。可是有一些教师对课标片面理解, 一味地追求“独特”, 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请看下面《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读狐狸和乌鸦的对话, 谈谈你读后有什么感想。

生:我认为狐狸很狡猾, 太坏了!

师:说得好!狐狸确实很狡猾, 我们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语蒙骗了。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狐狸很聪明, 而且很有恒心。他善于观察, 不断改变口气, 他一次骗不成, 第二次骗, 第二次骗不成, 第三次骗, 直至乌鸦受骗上当。

师:你说得太好了, 真爱动脑筋, 能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上面这个片断, 学生说狐狸很聪明有恒心, 教师给予肯定表扬, “善”“恶”不分了, 很明显教师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 让学生的独特体验走向了极端。如果不去寻求文本所寄托的真、善、美, 不去理会文本批判的假、丑、恶, “心灵的净化”“生命价值的提升”等人文精神教育又从何谈起?我们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独特的情感体验, 但对学生的误读误解不能不置可否, 更不能无原则地鼓励, 错就是错, 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 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误区四:过于功利

有些教师上课时很喜欢采用奖励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 或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或能正确地背诵课文……教师都奖给他们五角星、小红花、智慧星, 甚至水果等。从眼前看, 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节课堂气氛。但是, 从长远来看,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 置于脑后, 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 甚至把奖励当成学习的目标, 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 便产生“为了奖励而学习”的功利心理。我们看到, 课始给予奖励, 一些学生还能积极参与学习, 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 就以为大功告成, 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参与了。更糟糕的是, 时间一长, 许多学生对这些奖励熟视无睹, 不感兴趣了, 时时盼望着有更新的奖品来刺激他们, 更是没把学习放在心上。再者, 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只能是望洋兴叹, 像泄了气的球没有了积极性。还有, 这些奖励对学困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他们上课更是消极对待, 这样的奖励对他们产生的打击超过了激励。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因此, 激励学生最好的办法还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抛开功利, 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下, 从从容容地学习, 踏踏实实地探究, 真真切切地对话, 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 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误区五:坐壁上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实行多元评价, 有的教师就改变以往教学评价由教师包办的现象, 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相互评价来促进学习和交流。但在课堂上常常看见这样的场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而是让别的学生去评价, 一评到底, 有时直至下课还没评出个结果, 让学生课后再想想如何评价。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 阅历浅, 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看法还不全面, 不成熟, 甚至不正确, 况且一味地让学生评价既费时又费力。因此, 教师对教学评价只是作壁上观是不对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应是评价的主体,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必须有机结合, 和谐进行。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思考 篇9

一、课堂评价要有导向性问题设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与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课堂评价更有效果,教师就要设计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以使学生能够就这个大问题发表自己学习的理解与感受,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评价时目的性更强,学习效果也更好。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文中人物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课堂教学时,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后,笔者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以后,你们觉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吗?如果爱大黑骡子,那么,他又怎么会舍得把大黑骡子杀掉?”在这儿,在这个导向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马上投入到了积极学习思考的状态。经过阅读以后,学生带着问题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就“爱与不爱”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并阐明理由。此时,学生对彭德怀以及杀大黑骡子的来龙去脉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也更能答到点子上。在这里,由于有了具体的导向问题作为基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才能够目标明确,从而为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根据课文内容以及重难点的安排需要,教师主要通过导向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更具发言权,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状况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进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课堂评价要发自教师真情实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只是从语言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没有真正从自己的情感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希望与期待,也就不能给学生应有的鼓励,致使课堂评价显得比较空泛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课堂评价更有效,教师就要发自内心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在学习天鹅破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在朗读“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这段话的时候,他朗读的声音抑扬顿挫,十分有感情,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因此,在课堂评价时,笔者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你的朗读打动了我,我的眼前仿佛有一只老天鹅正在奋力破冰,它的行动不仅感染了其他天鹅,也感染了我们大家,让我们为其揪心……把课文读的这样入情入境,我要向你学习。”在这里,教师真切的情感,热切的目光,由衷的肯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的重视,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后,对学生进行了真切的语言的评价,当教师充满情感的,发自肺腑的评价在学生心中想起的时候,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用心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学习效果也更好。

三、课堂评价要贴合学生实际情况

课堂评价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评价下真正引发思考,达到不断成长或者进步的目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关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状况的评价方面,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进行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评价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虎门销烟》一课时,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行动的看法。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现在社会较远,许多学生只是从林则徐太能干了、真是爱国、为中国人民争气了等方面进行评论。可是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林则徐,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旧中国饱受欺凌的时候,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对这位学生评价的时候,笔者是这样说的:“看来你在课下做了许多功课,对林则徐了解得挺深的,你的独到见解令我们印象深刻,希望你能延续自己的阅读习惯,这样你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会越来越深刻。”在这里,教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认可,享受到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有利于学生更上一层楼。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由于课前对文中人物做了充分的了解,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就显得游刃有余,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给予了学生中肯的贴切的评价,这样的课堂评价,量体裁衣,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真正的关注,起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课堂评价 篇10

一、巧用问题式评价, 启动学生表达的内驱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的润滑剂, 而评价就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它对有效课堂的推进显得格外重要。科学地运用评价手段, 可以督促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及时发现缺陷, 以此鞭策自己。而以“问题式”评价出现则是名师的一大亮点, 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就深谙此道:师:爱如茉莉为什么用两个呢?一个不就够了吗?谁来谈谈?生:一个是妈妈的茉莉, 一个是爸爸的茉莉 (众笑) 。师:是双方的所以他用两个?……生:因为他把这个词在心里细细品味。师:在心里品味, 品味, 久久地回荡, 非常好, 这是一种理解。生:我觉得小作者非常高兴明白了爱如茉莉什么意思。师:高兴?小孩子高兴的时候, 我胜利了, 胜利了!用两次是不是啊, 表达感情对不对?这是你的一种理解。……生:我觉得第一个爱如茉莉是说我开始不懂得, 第二个爱如茉莉是说经过一件事后明白了。师:他经过这件事之后懂了, 是不是啊?这里, 我觉得它是一种回味、一种赞美、一种赞叹。人世间像茉莉一样的爱是珍贵的。

仅仅教学结束部分的一个片断, 就出现了多达6次的问题式评价, 有疑问, 有反问;有简洁的问, 有连续的问。在问题中品悟, 在问题中深思,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想法, 带着问题去积累语言, 教者不再是简单的“对”或“不对”, 而是融进文本, 伴着问题, 体悟人物情感, 走进人物内心, 合理而又多元化地解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过渡性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话, 并有效地连接教学环节, 这样的课堂会显得轻松而唯美。

二、活用指向性评价, 定位学生交流的准度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结果看过程, 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和方法。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既要准确得体, 又要有启迪心智的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 师问:“司马迁为何在身处如此逆境的情况下还要写《史记》?”有一名学生在与其他学生交流时这样表述:“据资料记载, 他受的是一种宫刑, 对人格和尊严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我觉得不值得。”这时教师是这样回应的:“作为你从明哲保身的角度讲是可以理解的, 但若每个人都这样想, 那像《史记》、《国榷》这样的历史巨著还会产生吗?所以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 不用一颗坚强伟大的心去克服万难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当孩子的感悟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时, 教师的评价必须到位并且予以引导, 让学生习得丰富的知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妙用哲理性评价, 尊重学生求异的思维

教师评价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生动, 更需要富有韵味, 有温度, 有哲理。这样的课堂才会有品位, 有深度, 有情致。教师要尽量消解自身的权威, 放低姿态, 淡化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知识的崇拜, 使师生双方都能在一个无拘束的、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对话”, 进行有效的“交往和分享”。这样才能形成“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效果和境界。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两段评价:师:……有的时候我们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情感上, 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种恨、惋惜、毁于一旦的这个滋味沉淀在我们心中的应该是一份思考。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师:那圆明园里荒野的风浪, 依然在呜咽的讲述着这个故事, ……我们走进去还不完整, 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走出来, 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主要目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如诗如画般的深度评价和引导, 才引发了学生“假如时间可以倒流的话, 我一定会去那边守卫圆明园”这样的感触, 才激发了学生“假如我是士兵, 我会想, 为什么火药是我们中国发明的, 而它却被帝国主义用来当作轰击我们祖国大门的工具,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侵略者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我要守住这一片废墟, 给人们一份沉甸甸的思考”这样的心灵追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评价的实施策略 篇1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文本材料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内涵的变化,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解答的多元化;再者,解读文本的主体情况也不一致,对相同或不同事物的反映也会因主体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课堂评价也必然呈现多元化。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操作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笔者认为三个字:“准”,“时”,“情”。

一、“准”。就是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准确的判断。因为只有判断准确无误,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错在哪里,给他指出让其改正。一些教师自以为沐浴了新的理念“一切围绕学生”,对学生的错误答案一味肯定迁就,不敢说否定的话,学生在这种一路畅通的评价影响下必然会失去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效能必然会十分低下。以下是某四年级教师在课堂上评价的片段:

师:谁能用“曾经”一词造句?

生:在战场上曾经洒过许多热血。

师:(停顿了片刻)在战场上曾经洒过许多热血。嗯,多么悲壮,老师听了快要热血沸腾哪!想像真好。

以上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是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就没有明确否定,还从句子的情感上大加赞赏。我们从来就不否认错误对学习是有价值的。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否要马上纠正,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有些错误对当前的学习无碍大局,与其当时纠正,不如以后随着认识的提高,让他们自己去纠正,所以这种错误就可以暂时不予纠正。但是对于上例中学生造的句子明显缺少主语,此时教师不予纠正,不加以引导、规范的话,对学生今后语言发展肯定是十分不利的。

二、“时”。就是及时。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好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及时赏识。作为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及时捕捉学生的“亮点”,适时表扬激励。备课时从培养学生的感知与能力、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几方面入手,设计问题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对如何评价作一设想,为实际教学做好准备。以下是某四年级教师在教《诚实与信任》时的一个评价片段。

师:初读了《诚实与信任》一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撞坏反光镜?

生1:是因为天太黑了。

师:嗯,还有呢?

生2:是因为作者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

师(急切地):再想想看。

生3:是因为小红车超出了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师:对!你说得真好。

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是全方位的,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以上的教师仅小红车主人的角度作出单一的评价。其实发生碰撞是众多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才产生的,生1与生2回答的都是导致碰撞的原因。白天可能就不会发生了,从惯性的角度讲从快车道驶向慢车道速度一下子也不会慢下来,也可以说是导致碰撞的一个原因。对于前两个学生的回答,教者没有从多方面去思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而错失了评价的良机。如果教师肯定其从自然环境变化的角度找到了正确答案,赞赏他的积极思考和勇于抒发己见的品质,必然会带动他全方面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评价时效性这个意义上讲,评价还担负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和内容和形式。当然,学生对问题还没有作出完全地判断时,过早地、匆忙地评价也是不妥的,因为那样不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更全面,更理智地思考。

三、“情”。就是情感。评价应体现一种人文情怀。建构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知识是由主体参与并渗入了主体的个人感受和见解,一个人获得的知识和其他人获得的知识不可能一样。因此评价也应饱含评价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注,以富有真切的情感的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知识、能力、情感的建构。

如一位学生写完《给爷爷捶背》一文在全班朗读后,一位老师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先写了自己小时候是爷爷一点一点地带大的,再具体写爷爷老了,患上了气管炎,还吃力地一天到晚忙里忙外辛苦地做事。自己看了心疼地为爷爷捶背,生动地再现了爷爷那高大形象。我真羡慕你有这样一位好爷爷,同时也为有你这样一个非常体贴爷爷的好学生而骄傲。”这样评价至少给学生提供了这么一种信息:老师已认识了你爷爷,也已发现了你是一个非常体贴家长的好孩子。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习作的成功之处,又拉近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更坚定了被评价者抒真情写实感的信心,激发了被评价者对长辈的关爱。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间的互相关怀、互相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以上教师的评价充满这种人文关怀。

平时我在每节课快要结束前都留下这一问:“这一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又是什么?”学生学完课文后在放松自然的心境下大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谈自己的收获,有的述说自己心中的遗憾,有的评述教师的行为……我总是耐心地倾听,精心地疏导。到后来学生发展到不吐不快的程度。

课堂评价的内容呈现多元化,当然课堂评价的形式也是多元的,按评价主体分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按评价的外部表现分有语言评价、动作评价、神态评价等等。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可能预测所有的教学情境,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情况及特殊情况。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还要根据特定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更好的评价语言和评价形式。充满思考的课堂评价,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篇12

一、赏识与鼓励, 给孩子带来温暖的阳光

评价语的激励可以是多方面的。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闪亮点中给予鼓励诱导:“你真勇敢, 今天能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发言。”“你的看法有道理。”当学生的回答十分出色时, 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 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 语言精当, 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 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你懂的比老师还要多!”“你的发言真精彩, 请你把这句话大声地向同学们再说一遍。”相信, 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期待与爱意, 总能从各个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之处, 这样, 那些不愿开口的学生也会随着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语渐渐变得有信心, 愿意发表看法, 课堂也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当然, 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学生提出批评, 批评性的评价语一般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多半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很理想或达不到教师预想的目的时而做出的否定性评价。如:“要能回答这一问题, 还需要你认真思考。”“你这样漠视学习, 会给你带来遗憾。”等等。我们不能为了激励而听凭学生随心所欲, 否则, 由于教师的不提醒, 课堂展现的只能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 缺失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但是要注意绝不可使用指责甚至是侮辱性的评价语“你真笨”“你没救了”。这种评价语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二、诙谐与幽默, 给课堂带来笑声与欢乐

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 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 而且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翠鸟》时, 让学生读一读老渔翁介绍翠鸟的家的话。他评价说:“我觉得他不是老渔翁, 那是个小渔娃呢!” (生笑) “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 (生再读) “啊呀, 一眨眼工夫, 小渔娃就五十多岁了。” (生又笑) “谁还能读得更老一些?”“嗬, 又长了十岁, 谁还能读?”生纷纷举手说:“我能读一百, 我能读一百!”师:“别再读了, 再读, 我们就不用上学了, 全都上老年大学去了。”老师在指出学生不足时, 充分利用教学机智, 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老渔翁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了求知的欢乐。

又比如, 有时因天气炎热或刚过完节假日, 学生上课不专心, 课堂纪律不好,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唤起学生注意力, 达到婉转批评, 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 有学生讲话, 可说:“今天孩子们真安静啊!看哪, 第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 则可以问他:“你梦见吃虾条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 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学生又不会反感, 可谓两全其美。

三、商榷与探讨, 让学生享受平等民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训诫和说教, 他们期望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特级教师魏书生从不在学生犯错时大声训斥, 让他们哑口无言, 而是让他们红着脸为大家唱歌, 所以课堂评价语言要尽可能用商量探讨的语气, 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 这样有利于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实践中, 当学生朗读课文时,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这样一些商榷的评价:“你读得很正确, 若声音再响亮一点, 就更好了, 你认为呢?”“要是你刚才认真预习了, 你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你说呢?”学生回答时没有表情, 可以这样说:“读得真好听, 你有一副主持人的好嗓子, 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 不信, 你试一试!”这些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语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 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中, 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四、宽容与理解,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 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老师的理解有偏差时, 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理解学生, 保护学生稚嫩纯真的心, 评价语言就会宽容、亲切、真诚,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 从而增强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主见、有思想, 有个性!我不同意你的意见, 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然, 评价语言不仅仅局限于有声语言, 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 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进行, 老师用和蔼亲切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 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 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 同大声训斥相比, 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 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95.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9.

上一篇:县域经济结构下一篇:手术室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