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精选12篇)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1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因此, 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为语文教学灌注“活水”
语文是有生命的, 语文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 也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 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人教社新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 还增加了不少天文地理常识, 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语文, 丰富生活常识。“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 “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 新掌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收获成就。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 帮助学生知古鉴今, 拓展思维, 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践证明,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 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了生命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 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把课本上的知识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 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 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 以更好地理解现在, 更坚定地走向未来。语文教学中, 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 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 为语文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1、导入趣味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新颖有趣的导入, 可以像磁铁一样, 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 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
2、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语文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 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 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一般而言, 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 本身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 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使其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 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结语巧设疑点, 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在结语时, 除了点明重点, 点破难点之外, 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疑点的设置, 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产生渴望, 产生期盼, 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 时刻牵动他的心, 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而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为语文教学增添“异彩”
1、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语文知识重现, 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 提高兴趣, 促进对语文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2、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语文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语言文字教学”, 以为上语文课就应当大量地讲语文知识。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 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 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
3、要注重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 如果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 不仅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 而且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4、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学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 利用这种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 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 使学生具有新鲜感, 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 教学印象极为深刻。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2
长垣县xx镇xx小学:牛牛甩甩
学科:语文 学段:小学 论文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有规定:“语文课程应根植于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首先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教学也是如此。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我们教师要注意在教法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
问题意识、教学情境、能力转化、立足发展、培养创新 正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的甚至把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挤”了出来用于学习,但成绩却不尽人意,我们常说:付出总有收获,但我认为我们在尽心尽力的付出的同时,必须重视方法,否则,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会有收获,方法不当,犹如“缘木求鱼”,同样,我们教学也是如此,“善学者师逸而功
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因此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平时是这样做的:
一、呈现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我们小学阶段,每篇课文几乎都是“抒情诗”,我们要抓住课文感情真实的特点,要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我讲《山沟里的孩子》一课时,我把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解课文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跟山沟里的孩子作对比,促使他们“角色移位”,从而理解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不易。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之情,作品之情产生共鸣。单一的教学方法最易使人感到疲倦,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法,做到有张有弛,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教材呈现形式的转变。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广阔的生活空间,我几乎
将教材进行重组,创造了许多的情境,如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把教室布置成一家超市、一座花园、一个集贸市场等,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是角色扮演、调查采访、游戏竞赛等,当然还可以唱一唱,评一评,比一比„„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探究、发现的过程,而真正的发现学习,可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二、组织有效课堂讨论。
关于课堂讨论的话题,查阅了不少的网络资料,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人把它称之为教师做课或评优时的惯例资本,其实,从我近十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不这么认为,课堂讨论是一种形式不假,但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1)讨论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光要巡视到每个角落,不能只盯住课本,更不能只关注少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体参与的热情,当讨论提出后,让全班学生思考,个个准备回答,然后再指名回答(因为齐答会使个别学生不动脑,谁会谁不会教师也不易掌握)。要让较多的学生畅所欲言。(2)讨论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要使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发现纠正学生偏离主题,但是在纠正的过程中,教师该讲则讲,不该讲坚决不讲,不如对于全班同学通过讨论还是有错误或是说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要讲,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要引导其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坚决不讲,比如在讲《愚公移山》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愚公为什么移山?学生通过自学很容易掌握这个问题,教师就不用在讲。当我又问: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去不可取?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大家兴趣盎然,积极讨论,但是说着说着学生们论到了天上的神仙,甚至有同学以此为论据驳斥对方的论点。我及时引导学生,可取取他的什么精神,不可取我们应该怎样改正,这样同学们都能够接受,并且从中学到了要掌握的知识。学生讨论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是“广开言路”,开阔思维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得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在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取长补短,吸取对方优点为己所用。所以我说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对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它是真正的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三、激发问题意识,要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的信息不容易在课堂上传达出来并得到有效的反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那么,怎样才能是学生,既能掌握所要接受的的知识,有去主动乐于去接受知识呢?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依赖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巧设疑问,引人探究
这就要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设计,针对学生悬而未解,而又十分想知道的问题,设置悬疑。课堂提问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
回答的形式,使师生双方都能接收到来自对方的反馈信息,从而加强了双方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根据交流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反思,及时改进内容和方法。课前或课后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我在讲授《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说:如果齐威王也改变赛马的顺序,田忌用什么方法来取胜?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学生们很主动的去朗诵自己的课文。除此之外,为了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东西,我还引导学生给学生回答问题。我的“一言堂”现在变成了“群言堂”的互动交流方式,他使我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并且使我们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学生们很乐意上语文课。
(二)树立问题意识,进行自我探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基本条件,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探究。例如《捞铁牛》一课,我引导学生说:“八只铁牛如此笨重,怀丙想出怎样的办法捞铁牛?”“怀丙让人们一步一步干什么?”“怀丙的准备有必要吗?”“怀丙又是怎样指挥捞铁牛的?”“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相互补充,思路逐渐清晰,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到位,对怀丙的认识也演变为“模糊——清晰——佩服——深化——我有好办法”。所以,我们课上应给学生多留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的知识,比
老师重复百遍还要牢固得多。
四、立足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有规定:“语文课程应根植于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学生们上学,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知识、方法、启迪还是技能?一节课的训练目的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美。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语言凝练处、空白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还比如在讲《和氏献璧》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空间,假如你
是卞和,在接连两次献璧之后痛失双腿,你是否还会第三次献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畅谈,“假如我是卞和,为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必须献璧”,“为了体现宝石的价值,必须献”„„课上每个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表达,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吗?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式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他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捞铁牛》、《包公审驴》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五、量体裁衣,巧设作业
要提高学生的诸多能力,作业环节是不可少的,作业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其实,一个好的作业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记忆、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一)、作业形式灵活,切忌单调乏味。
作业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熟识的或是感兴趣的,例如: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试
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有课后的具有研讨性的问题与练习,更应该重视起来,像语文教材中的“畅所欲言”,“笔下升华”等,进行这样的设计,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业形式灵活学生才乐意去学。
(二)、作业设计难易有别,切忌“一视同仁”。
新课标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他特殊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上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这形成了有些学生对知识“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干脆是无从下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三角架式作业设计,下层以基础题为主,中高层以提高题为主,有的同学能全做就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基础题,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用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三)、要目标明确,切忌盲目随从。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背诵积累,还是寻求知识弱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师不是教材的搬运工,更不要成为考试的机器。要根据本班的实际而定教学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服从。
六、让学生做好课后小结。
学生课后小结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后小结,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如何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与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此外,通过课后小结,找出学习时的不足,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抓好课后小结,及时收集、整理、归纳学生的课后小结,发现教学时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达到教学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其实“文”无定法,但“贵”在有法,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更为弥足珍贵。总之,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果很好的展示,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又决定着学习的成效。因此,通过一定的学法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相互讨论,听同龄人的讲解;互相学习,看身边人的展示,才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才有可能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在轻松的课堂中收获更多,才能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起来。
参考文献:《教育科研》、《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尝试。可往往是我们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经过多年实践,我觉得一堂语文课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落实课堂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活跃在课堂上的常常只是少数的几个好学生,绝大部分同学只能充当听众的角色。主体参与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去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全面参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要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实现全面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参与的切入点。针对我们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分层参与可较好地实现学生全员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做法:(1)目标分层。为了学生能够分层参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2)问题分层。课上讨论的问题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设计问题按水平分成几组,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都有所发展。(3)练习分层。课后的作业也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针对学生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學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我们在作业布置中一般确定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2.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发展的保证。要实现学生主体有效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伴随学生的积极体验,这种积极体验是一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做到以下几点:(1)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由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2)引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课堂教学中始终有意识地培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4)创造性增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化、个性化的问题设计
1.设计的问题类型应该突出主导性和开放性。(1)主问题。有些人认为: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2)开放性问题。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把要教的东西必须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交流呈现多向性。开放性问题没有划一答案,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
2.课堂提问方式要突出趣味性、艺术性、延展性。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速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讲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有效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有效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媒体课件,省优质教学资源光盘等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定位应该是在“辅助”,应先备好课,分析学生的需求,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表现重点、难点,给老师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建议在教学中特别注意:
1.适时适量适当的运用。根据课堂类型、文章内容及课堂需要来选择确定适合的教学媒体,适时呈现有关教学内容,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教学媒体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以拓展课文内容,弥补教师、学生及传统语言教学的不足,延伸学生思维空间。
2.有效的教学资源共享。师师共享:名师课堂实录、优秀的案例、课件、光盘中能够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也可拿来所用。师生共享:多媒体的运用不只局限于课上,利用学生家里有电脑的便利条件,在家长配合下学生可以随时调出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延伸。这样就真正地达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 篇4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有效教学”尚无统一定义,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标准。笔者认为, 探讨有效教学应包括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 否则有失偏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牵涉到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诸多因素。教师因素包括专业知识、观念能力、职业道德等;学生因素包括素质基础、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和方法等;课程因素包括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课程资源等;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等。因此, 制定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有效教学的标准绝非易事。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关注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重应试训练, 轻情感熏陶。因此, “要把学生解放出来, 首先要把教师解放出来”。关注培养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才是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标准核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教育部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认为:“课程程标准所得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 语感, 思维品质,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 思想观念。”
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要把“掌握方法和培养习惯”作为课程的训练常规, 把“辅导自学和历练自学”作为教学基本方法, 以诵习课文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二要注重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内化和积淀生成。语言的学习, 应该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积累感悟的过程。三要直面文本、同文本对话, 读书与写作紧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抓好“纳”——阅读和基础知识的积淀, 又要抓好“吐”——写作训练。
(二) 关注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有人以教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 认为只要加大投入, “量”上加强训练, 就能获得“效”, 这有失偏颇。教学效益并不同于生产效益, 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不同的个体, 由于其经验、知识以及认知结构的不同, 对同一个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尽相同。因而有效性标准应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充分的利用, 在有限时间内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关注单元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三) 关注语文教学反思, 促进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
语文的有效教学必定要持续地反思, 修正, 完善。没有教学反思, 只会简单重复, 便没有有效教学。在反思中去浮躁, 寻规律, 辨得失, 出智慧, 可自觉主动发现, 减少, 预防, 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思考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是否有效, 检查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是否有效, 思考哪个环节存在低效甚至无效, 其原因何在, 如何补救等,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和制定时所应有的态度和方式。
(四) 关注语文教学策略, 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不同学科教学策略不尽相同, 赋予语文特色的教学策略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与制定的重要内容。
针对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课程书本化等弊端,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注重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从“独自”走向“对话”, 从“封闭”走向“开放”, 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与学生知识的积极内化, 以此来主动建构有效教学, 倡导“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一系列准则的落实需要科学的高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篇5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耗时多,收效却甚微。曾有人这样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迷迷糊糊一大片,不知从何下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语文教师都在学习着新的课程理念,并且力求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化作实际行动。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有的课堂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握不够准确,处理不当,不是一味的追求语文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就是沉湎于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有的语文课堂空泛、浅表,热衷于表面的浮华而忽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有的语文课堂,学生唱主角的同时,教师的功能被弱化;有的语文课堂老师语言平板无味,课堂缺少诗意;有的语文课堂从头到尾听不到学生的朗读声,整堂课尽是师生的一问一答;有的语文课堂设计过于随意,处于放任自流之中,缺少一条鲜明的主线来贯串课堂;甚至有的语文课堂,老师仍在搞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课堂还是老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觉得这样的课堂踏实、够味。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有效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 课堂上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形成。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学完课文《曹船借箭》时,我问学生:“还有什么想说的?”一学生说:“我认为课题《曹船借箭》中的 借 应该改为 骗。”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借是须征得对方的同意,而课文中所写的事是诸葛亮借助天黑,巧用草人骗取了曹操的十万支箭„„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二、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有效的教学过程——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四、丰富有效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
有效教学,语文课堂的圭臬 篇6
一、精心设计问题,尊重学生答案
学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群体,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不但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却并不多。
最常见的情况是课堂上师生问答体现出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问题的设计往往是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惟恐说错一句话,说错一个字。而现在的老师提问,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则可。这确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然而,也有的老师走了极端。课堂提问无论学生回答如何,都不假思索地夸赞不错。即便在学生犯了明显错误的时候,也不加指出。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加以深入思考、信口雌黄,课堂上气氛活跃,可学生不但学不到知识,而且连端正的学习态度也失去了。
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从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上做起。对学生回答错了的问题,应该中肯地指出,既不能粗暴打断学生的回答,也不能为了所谓的学生自尊而模糊自己的态度。我们要中肯地指出学生的回答错误,然后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不但明白自己错了,也弄明白为什么错了。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的时候,老师应该做到不吝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文本阅读,体会语文之美
新课程强调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强调语文学习回归文本阅读,这实质上是找到了语文学习的本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在文本的解读中重新被找了回来。
前一阶段,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必修第四册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时,遇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学习《雷雨》的时候,“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成了学生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认为“感情是真”的同学摆出了以下证据:周朴园保持一个房间30年不变,这不是一个没有真感情的人能轻易做到的;周朴园的很多生活习惯保持了三十年(保持的是鲁侍萍三十年前在的时候的习惯),这一点也很难做到;周朴园以为鲁侍萍死了,想找到她的坟墓帮她修一修。
认为“感情是假”的同学举出的证据就更加丰富: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后态度声色俱厉,和前面判若两人;周朴园打算拿支票打发鲁侍萍永远离开;周朴园明明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却拒不相认……学生们争论得热火朝天,把能挖掘的材料都挖了出来。在他们的讨论、争论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资产阶级的伪善、残酷凸显出来;鲁侍萍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朴实、刚直也呼之欲出。
在这节课里,采用学生讨论、争论的方式对文本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学生对情节结构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对戏剧冲突的掌握都是十分到位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和感受。当学生把课文作为一个文本,并且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人生阅历进行阅读时,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课文,学习就会成为一个愉悦的欣赏过程。
三、以生活为源泉,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就课文讲课文,一定要想方设法丰富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兴趣、充满渴望。
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写了一篇小作文,题目是“让座”,让学生续写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某公交车停在了站台,乘客纷纷上车,因为座位较少乘客较多,车子里显得分外拥挤。这时,上来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孩子大概只有3个月,中年妇女大概四十出头的样子。中年妇女上车后,站在了一位有座位的男乘客旁边……
学生们很快投入到思考和写作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写作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那位有座位的男士很快让座了,车子里的人对他抱以赞赏的目光。还有的一种就是相反的一类,车子里的乘客以鄙夷的目光看待那位没让座的男乘客。
实际上,事情的发展和结局是出乎学生想象的。
中年妇女看看身边的男士没有让座的意思,就和男士商量能不能给她和孩子让个座,那位男士听了还是若无其事的坐着。中年妇女无奈,只能抱着孩子摇摇摆摆地站着。旁边的乘客也劝那男士让座,可依然无效。此时,中年妇女眼看座位无望,就破口大骂,言辞不堪入耳。那位坐着的男士不甘示弱,也回骂妇女。公交车司机无动于衷。这时,最后排的一位乘客起身让座给中年妇女,“战火”到此时宣告结束。
听了故事结尾,学生们有的唧唧喳喳,有的沉思不语……
然后,学生开始讨论这件事,他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我让他们以这个故事作为材料写一篇材料作文,谈自己的感想。
作文写下来,效果很好,学生们对这个材料有话可说,特别是针对材料中涉及到的四个人物形象:骂人的妇女、被骂的男士、让座的乘客、开车的司机。作文的语言是生动可感的,观点也绝大多数是正确的,还有一部分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曾经在江苏省盐城中学听过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个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针对某篇文章中的焦点问题展开辩论。在短短的45分钟里,两个班级的学生从各自辩题的角度展开了充分的辩论。他们列举出来的论据繁多而有说服力,有些论据连老师也不曾想到。一节课的辩论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老师颔首称是。
评课的时候,他们的语文老师说,辩论这样的形式,对解决文章中有争议的问题是很有办法的。学生为了赢得辩论的胜利,首先会去深入地阅读理解课文,其次他们还会千方百计地查资料,然后这中间还会有班级同学间的分工、合作,还会有资料的理解和整理等等。他们不但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虽然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赢得辩论赛,但客观上也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当然,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决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可以用粉笔和黑板、可以辩论、可以走进图书馆阅读、可以单纯地欣赏,我们甚至可以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更近距离地接触这个美好的世界。这样的形式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这样的形式多样性也一定能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论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学生的尊重还是对文本的重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兼收并蓄、包罗万象还是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从根本上说,都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7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是建立这种氛围的前提。因此,在上课提问学生时,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都要夸奖。这样可以鼓励其他想要回答问题但害怕出错的学生,慢慢地其他学生会鼓起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为了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在导课上下功夫,学生在上课之初会沉浸在课间十分钟的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单刀直入直接开始讲课,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时,我们不妨先停一停,运用丰富多彩的导课方式,让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比如,在讲《我叫“神舟号”》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带一些用纸折的神舟飞船,并告诉学生谁上课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回答问题,就把这个飞船送给谁。再比如,《石榴》这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站到讲台上,跟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变一个魔术。”在成功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到自己身上时,可以用左手比划几个动作,并让学生盯着左手看。然后右手拿出准备好的石榴,对学生说:“同学们看这里。”然后左手指着右手,让学生看着右手的石榴。并问学生认不认识这种水果,之后就开始这节课的教学。通过课前的引导,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积极鼓励、引导学生
在课堂上,学生在遇到自己会的问题时,往往比较兴奋,尤其是小学生,这个时候他们会争先恐后地举手,甚至会不顾纪律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遵守纪律,引导他们学会聆听他人。这样,那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尊重,他们就会努力地把答案说好。教师的这种鼓励和引导可以在增加互动的同时,让学生学会遵守纪律、尊重别人。
另外,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讲解《日月潭的传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过那里,见过什么新奇的东西。很多小学生对于自己所看到的新奇的东西往往只有三言两语的描述,比如,有些学生去了水族馆,但是,他们只是说见到了好多大鱼,不懂得是什么鱼,有的学生甚至说不清楚去了哪里。这些都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慢慢地就没有了回答问题的勇气,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试着用手大致描绘一下水族馆中的鱼,加强学生的认同感。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比较兴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课本问题,让学生读一段或者两段课文。劳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有趣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举办一些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讲完一个单元以后,教师不妨以学习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复习。这样的复习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课堂互动,学生为了获得第一名会积极投入活动中。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将班内的学生合理分组,并让学在生组内选出一个代表。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将这个单元某一节课的一段话拿出来,然后抽出一些生词、生字,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时间到了以后,就不要再让学生动笔。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一次大概的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一次提的问题可以有很多个,这样可以保证小组内在分问题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大致地复习了一遍。为了巩固涉及的生词、生字,教师可以用下半节课或者下课前的十分钟,让学生听写生词、生字,这样可以让学生记忆得更加牢固。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只是列举了几个方法而已,另外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我们去探索,例如,有条件的地方,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辨认等。我们相信,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师生互动,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摘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强互动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广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07(6).
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 篇8
与有效教学相对应的是低效或无效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有没有效率, 并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态度是否认真, 而应该以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的怎么样为衡量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很辛苦, 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 也是一种无效教学。事实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如今, 如何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值得深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经过对职高语文教学的反思和实践, 我认为要想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应该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为了实践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课程设计理念, 矫正普通文化课在中职课程中的单一功能, 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应用性差的现实问题, 以达到科学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这一目的。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转变教学观念, 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面向全体学生, 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教学成效如何, 学习效果如何, 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让他们发现自己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参与思考、讨论, 从中自行获取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使学生学有动力, 学有方向, 学有热情, 学而有思, 如此, 学生从中自行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此外,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实际, 设置的问题要层层深入, 提供的材料要有科学性、结构性, 在教学中扫除一切影响学生顺畅参与活动的障碍,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探索研究过程中, 应让学生多想、多说, 教师也应适时予以点拨, 使学生豁然贯通, 从而获取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创设氛围,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动力量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 营造崇尚新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说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构建必须在相对平等、宽容、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 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敢于参与, 乐于参与, 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为此, 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 使学生解除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意多发现学生的闪观点;面对学生的质疑, 要鼓励其“张扬个性”, 适时合理加以引导。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的教师在知识的垄断上已经不占优势, 学生掌握知识的类别甚至多于教师, 因此,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不仅可以弥补教师因自身知识不足给学生带来的缺憾,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开启思维,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突破方式
开启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启学生思维,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最终是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 使其纠正以往那种受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影响和自身思维惰性的制约而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开口说话的弊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 利用创造思维的策略, 配合教学内容, 使学生有应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 把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不急于下判断;多作积极的、发展的、鼓励性的评价, 从而保证学生能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素材, 开启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垓下之战》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当时项羽乘船过江东, 那么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历史又将如何改写?”学生会针对问题去寻找独特的见解, 对此, 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样往往能再次激励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四、巧用方法,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 语文教师不
小班化语文课堂互动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胡志梅
(南京市第四中学分校, 江苏南京
摘要: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 本文作者认为, 教师应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明确课堂互动的目的为前提, 采用培养学生的互动习惯、设计课堂互动的情境、指导互动的方法、把握互动的过程、建立互动的机制等具体措施, 以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班化语文课堂互动教学前提尝试
一、我对小班化课堂“互动”的理解
互动, 原意指相互间的交流和影响。互动在教学活动之中是指主体双方在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为探究共同的学习目的而展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以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为互动主体, 以共同探究的目标和平等、合作的活动氛围为互动基础, 是主体双方在各自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等方面产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
小班化课堂中的互动更强调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应该更着力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 设置互动的环节应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应从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参与效果进行考核和教学的调整。
二、小班化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前提
1. 教师在互动中转变角色,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小班化课堂里要学会改变角色。教师要由传能仅满足于传授具体的知识, 而应该尽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点、方法、精神, 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新精神。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师会教, 而是学生会学。为此,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巧用教学方法。我在语文课教学中适时使用朗读法、启发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 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促使学生乐学、会学,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辅助教学, 例如, 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问题式情景, 使学生积极思考;推迟判断, 让课堂留有余地,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不墨守成规;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兴趣,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各种现代化语文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提高专业素养,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机智、敬业精神与创造能力等方面。准确且优美清晰的语言, 精彩绝妙的知识讲解, 亲切、自然的教态, 工整、美观的板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熟练运用, 对学生会有强烈的吸引力, 这也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要素之一。教师
统意义上的管理者、传授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 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 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培养学生学习主人的意识。
在小班化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是重点, 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需求, 并把这种需求表达出来。比如:在我组的教学中, 我们曾经尝试用预习引领教学内容。让学生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师收集这些问题, 归纳整理, 最后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明确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理科学科, 文本内容学生大致都能理解, “知”与“未知”的矛盾并不突出, 只是知道得多与少、深与浅的矛盾。
在小班化课堂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学要自如地驾驭课堂, 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必须掌握教学机智。只要我们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 利用科学的方法, 沿着有效的途径, 就不难处理好课堂生成问题。处理、应对得好课堂上的偶发情况, 对教学能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 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创造力可以确保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充分发挥, 可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 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我国教育正处于国家主义教育向人格主义教育转型期, 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追求不同的效率又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切实加强职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 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心理等。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课程设计理念, 本文主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巧设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 对如何加强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五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郑丁机, 郑锡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0, (04) .
[2]毛萍钰.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3) .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9
一、研究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但是我国的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其次是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学基层的实施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所以, 研究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节奏调控失调。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语文教师对课堂的调节和控制,使课堂教学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上课看似内容丰富,实则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导致教学时间流失,课堂效率低下。
2、课堂练习活动组织无序。很多教师完全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只是注重于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就使课堂教学完全不符合学生实际,进而出现了图形式、凑热闹等等课堂效率低下局面。
3、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多媒体作为现今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但现在很多年轻教师认为课件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唯一工具,彻底忽视教材的作用,这就导致他们完全不去对教学内容做精心的设计,单纯追求课件的精美,使语文课堂中失去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效率的形成。
三、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由于时代、生活境遇、社会状态的悬殊,使今天的高中生学习古诗文产生 “误解”。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章的情境有所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鉴赏的能力。
(2) 诵读品味,美读感受:朗读,是感悟语境的途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样离不开朗读,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领会出诗的意境,才有可能自己理解诗意。
(3) 捕捉意象,品味意境:意象是诗歌中灌输了作者个人感情的物象,诗歌一般会通过很多相关意象构成整体的意境。所以,意象和意境是诗歌的核心。要想深入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深意,必须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2、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 指导自学,培养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深层讲解,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文言文。
(3) 引导学生独立归纳文言知识点:古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虚词的用法的整理归纳,充分理解文言文句式特点。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把握文言学习的规律。
3、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 深入文本,发掘教学价值: 能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中所蕴涵的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不同类型文本的特点,充分发掘每一篇课文总所蕴涵的最重要的知识点,找到不同的课文在教学中所能够起的独特的作用,这样才能让你的课堂与众不同。
(2) 重视对话,提高审美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阅读与鉴赏的教学建议中表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句话所要体现的本质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课堂上的对话过程。通过课堂对话,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构建 篇10
一、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合理实施教学方法
常言道,“教学有方,但无定法”,关键是教学方法是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因材施教是重点。在新课改视野下,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借鉴和选用的方法。行为导向教学又称实践导向教学,是一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其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模拟教学,即以人为创造某种与社会交往仿真的情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或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训基地或人造情境的模拟实践中,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二是案例教学,即借助于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境或问题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发现或抓住问题,并结合个人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从而诱发其创造潜能,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三是项目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提高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能力。学生通过一个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项目实施过程,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并逐步培养出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四是角色扮演,即通过对某个社会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角色扮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强化相关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行为导向教学在应用时要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因此,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式。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要尽其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快乐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原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兴趣的缺失也正是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困境的最根本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组织常规的教学时,可开展各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的机会,对某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时也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长处,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或者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目标,使学生在从事该任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步进展,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动,可以说是职高生的天性和共同特点,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上课时“活动”就很多,在上课过程中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丰富、形象、便捷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所爱。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教师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师的讲解和各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能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适应教学的新任务与要求
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独立,适应工作与社会的要求,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要以此为目标。不过,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应是首选。当然,职高的考试机制和职高的教学内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环境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环境来达到改革的目的,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职高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在学生愿意“看”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训练其阅读能力;在学生愿意“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引导其领悟人生哲理与职业道德。与其让学生搜肠刮肚地编一篇记叙文,不如让其学会写收据、会议记录等;与其让学生头晕目眩地背诵一篇文言文,不如让其轻松地上节语言交际训练课,学会“说话”。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说到底是一种需要,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浅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角度;重点;举例;兴趣;因材施教
一、提倡教學形式多样化,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毕竟只是教学内容的“提纲”,它对问题的阐述不可能详尽具体,有些只侧重某一个方面。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内容加以深化和补充,使之更趋完善,才能真正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深化、补充教材内容又分为纵向开拓和横向展开两个方面。纵向开拓就是要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精辟论述某些观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讲课有无深度,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横向展开就是指老师讲课要“放得开”,思路要宽,角度要活,必要时应旁征博引,加以发挥。课堂教学最忌只列条条,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变成纯粹的注释手段。课堂教学应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需要引入与书中内容有关的新材料、新观点和新的研究动向,作为对书中内容的补充,供学生参考借鉴。如在对文学作品思想意义的认识上,历来容易出现分歧,这种情况在语文教材中也不鲜见,如关于鲁迅小说《药》的主题,就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如“亲子之爱”、“怀念革命先烈”等,教学时也可把这些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一家之言的同时也对其他观点有所了解。这种引进不同观点的做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辨析各种意见的机会,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介绍不同观点和有关知识时,应作必要的分析,对学生作正确的引导。
二、教学时力求以点带面,突出重点,适当通过举例论证
“点”指重点内容,也包括难点。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不分轻重,照本宣科,这种诵经式的授课方式,极易破坏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以点带面正好与之相反,能突出重点,在强调重点的前提下展开其他内容。这种方法的优点,首先在于能够围绕中心深化教学内容,克服那种由于面面俱到而造成的讲授不深入的弊端。如以小说的讲解为例,学习小说应将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因为人的思想、情感及相互间的关系,是社会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一面折射镜,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不分析人物及人物之间的联系,就难以理解造成人物命运的深刻社会原因;只有分析人物形象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的主题才能充分显现出来。那种把力量平均用在分析段落大意和总结主题思想上的做法,是很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真正深刻的理解的。
举例不仅有利于说明问题,而且有利于充实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举例应把握三点:第一,例子要新颖。举例要着眼一个“新”字。首先内容要新,要避免引用那些人们已反复引用过的例子。其次,切入角度要新,如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故事,用来说明如何修改文章已落俗套,但换个角度,用其中的“绿”来说明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就颇具新意。第二,例子要丰富。丰富的实例,可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而生动,能有效地改变由照本宣科所造成的沉闷状况。学生之所以欢迎插有大量精彩实例的课,除了它在内容表述上有通俗明白的优点外,五光十色的外来信息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第三,举例要适当,要紧扣所述问题。那种不着边际的例子,看似热闹,实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实施目标层次因材施教
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12
一、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
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含义: (1) 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方案的教学。 (2) 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 (3) 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 富有成效的教学。 (4) 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求知欲强,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我们目前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个个小孩子都成了一个个小老头, 语言表达不完整, 认识事物不全面, 书写能力不健全, 出现很严重的厌学情绪。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 他们一味追求效率, 而忘记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改进“听”的方式
“听”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 听范读课文、听背景音乐、听情境音效, 但是, 听应该是较好地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表达方式的途径。“听”由于看不到文字, 就必须聚精会神, 要听懂文字、要听明白,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听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这就是“再现”知识的过程, 更是“创新并变为自我语言的过程”,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一个章节, 一段文字, 再进行回答问题, 复述文章, 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策略二:改变“说”的方式
在教学中, 教师的习惯用语多, 导入语不够精练, 有时, 教师操之过急, 不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 学生思维的阀门还没有打开, 教师就自己问自己答,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跑, 没有个人观点和主见, 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差异, 如果教师改变“说”的方式, 用多种形式进行提问, 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让学生自我调整, 认真积极地思考, 成为学习的主人。
策略三:丰富“读”的形式
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如, 个别读, 小组读, 集体读, 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起着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指导的不明确, 层次的不提升, 则是低效与费时的, 教师往往在指导时, 让学生读, “你来读”“他来读”读来读去, 技巧、方法、情感的确立与落实都不明确, 教师应该在读之前, 提出合理的要求, 清晰的问题, 用范读引领, 学生议读, 使朗读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手段, 理解语文的桥梁, 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情感。
四、实施有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 实施有效教学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形式, 效果得不到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课堂上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其实很多缺乏有效引领。老师提供讨论的话题是否值得讨论;为合作而合作,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只是场面的热闹。
2.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需要关注的很多, 小组合作时如何指导成了话题。往往课堂成了优生发挥的舞台, 学困生很难有开口的机会。导致优生更优, 学困生更差。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课堂进行了微调:
事先按照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分组, 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科学地搭配进一组。调整座位, 将小组座位调整成三角形, 方便孩子们讨论交流。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特别是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 避免问题多而杂, 孩子无从下手。然后, 我们请优生组织每次的交流活动, 形成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优生像个小主持人一样主持:我们来讨论, 请你先说, 我来总结一下等等。让学困生先说, 接着中等生说, 最后优等生说。说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给予帮忙补充。这样每个人都必须说, 就避免了学困生怕开口的坏毛病, 也让他们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小组也不是固定的, 得到发展的进步大的学生随时调整座位, 调整发言的顺序。孩子们在活动中没有感到被忽视, 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高兴。在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巡视, 对于合作的方法方式给予指导;对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 促进他们更快地发展。汇报学习时, 方式也多样。我们除了让孩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也分类汇报, 比如简单的读词读句, 我们请学困生回答。为了让孩子们没有“标签”感, 我们通常会这样说:“请左边的先回答。”
总之, 打造有效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 敢于掀开有效教学的神秘面纱, 大胆实践, 不断反思, 正视课堂。坚持以学为主, 以练为主, 才能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让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08-20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05-16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07-18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学习结果总结10-21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09-21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10-24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09-24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与初探07-25
小学语文怎样开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11-02